标题: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95集 内容: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95集 六祖坛经讲记(95) 付嘱流通第十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命促工。 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 吾若去后,无人教汝。 法海等闻,悉皆涕泣。 唯有神会,不动神情,亦无涕泣。 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数年在山,竟修何道? 汝今悲泣,为忧阿谁? 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 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 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等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 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众僧作礼,请师说偈。 偈曰: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六祖大师交待这些弟子。 我们也是六祖的弟子,你要流通《六祖坛经》,并不是你开悟才能够度众生,你知道一分就讲一分,知道两分就讲两分。 天下的父母没有几个开悟的,他们也可以教子女。 一样的道理,你不要说:「我没有开悟见性,我不敢讲。」这样的观念是不太正确的,有好的法宝我们应当流通,不但可以流通《六祖坛经》,也可以流通别的佛典佛书。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七月,】〔太极〕唐睿宗的年号,这个皇帝在位时间很短,当时是西元712年。 【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命促工。】〔新州〕六祖的故乡。 【次年夏末农历落成,】西元713年,时唐玄宗即位。 六月底落成,塔刚好盖一年。 【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六祖多久就知道他要走? 你看到的是前一年。 以六祖的功夫只是前一年吗? 我们读到第一品,五祖弘忍三年前就知道他要走。 六祖大师话中流露出慈悲和对弟子的关怀,「你们若是有疑,赶快问。」有疑惑当下就要问,就要解开。 【吾若去后,无人教汝。】因缘就是很奇怪,有的人跟你说你不听,有的人跟你讲你听。 不知道你们相不相信,假设你看到一个人,第一眼就很顺眼、很喜欢,并不是你这一辈子才看到他,事实上是你们过去就有因缘。 相反的,你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很讨厌,那也是你们过去就有因缘。 如果你喜欢听我的课,是你以前就听过我的课,彼此有因缘,这叫缘起甚深。 大家学佛法要明白这个概念,假设你明白,你就能够渐渐懂佛法。 佛法建立在缘起,离开缘起就没有佛法可言。 【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法海是大弟子,是上座,纵使法海是个开悟的人,听到六祖大师要走了,还是很难过。 大家不要怀疑,开悟的人不是不可以哭泣,他当哭则哭,当笑则笑。 纵使你开悟了,你父母亲要走,你还是会难过,但这跟一般的情执不一样。 菩萨掉眼泪是为众生而掉的,我们一般人掉眼泪是为自己的执着而掉的,这不太一样,要分清楚。 【唯有神会不动神情,亦无涕泣。】有很多专家学者考证过《六祖坛经》,胡适先生质疑是神会自己编的,好像唯有神会的境界超过其他的师兄弟。 考据的东西谁对谁错我们先摆一边,现在我们讲的是真理,而且真的有六祖大师这个人。 【师云:神会小师,】〔小师〕有两个意思,一是年纪最小,二是辈份最低。 我们今天能够好好地读《六祖坛经》,除了要归功法海之后,还要归功于神会禅师。 因为六祖圆寂之后,南宗北宗纷争还没有结束,神秀的弟子跟惠能的弟子在争谁是正宗。 谁来承认? 官方,就是朝廷。 以前是皇帝说了算,问题是当时的皇帝既不敢得罪神秀那边,也不敢得罪惠能这边,因为神秀曾经被武则天请为国师,这是事实。 再来,神秀又推荐惠能入京,这也是事实。 从武则天跟中宗就不敢定案,一直到现在玄宗,最后就南宗跟北宗各推派人来辩论,六祖大师这边就由神会出来辩论,终于辩赢。 事实上大家能够耳熟能详知道六祖,知道那首「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最应该归功于神会。 六祖称赞神会有道理,他事实上也有实力,也是个开悟见性的人。 【却得善不善等,】指的就是你看别人常常有分善跟恶,但神会的内心已经到达不思善、不思恶的境界。 〔善〕跟〔不善〕都平等,就是对待善跟不善的人,他都是平常心,平等对待。 大家都说是修行人,但我们内在还是会比较讨厌所谓的恶人,我们内在这种憎恶的心还是很强,你对恶人是不是也能够平等心呢? 我来给你分析一个概念,恶是他恶,但是如果你心对他起恶,是你恶。 我们对别人看不顺眼,排斥他,瞧不起他,那就是你恶。 我们一般尊敬人是选择性的,那个人值得我尊敬我才尊敬,我说那叫假的尊敬,那叫不平等的尊敬,这叫选择性的尊敬。 不要这样,我们对万事万物都应该尊重。 不要说人,纵使你家养的黄金猎犬跟外面的那一只流浪狗,你都要同样尊重生命。 【毁誉不动,】指的是别人对你的看法。 一个人能够经得起所谓「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对别人的〔毁誉〕都能够不受影响,是不容易的。 别人赞叹我们,我们的内心不动比较简单,但别人诽谤我们,我们内心不动比较难。 比较有社会经验的,纵使别人赞叹他、赞美他,他是老船长,不太会晕船。 有社会历练够的人,事实上是不太容易被别人的花言巧语所迷惑。 但纵使你是个经验老到的人,当别人污蔑你、诽谤你,你心中那把无名火,就火烧功德林了,真的很不容易忍受。 我们每个人都被误会过。 为什么? 因为别人常常不分青红皂白就误会你了。 比如你先生很晚才回家,你第一句话就说︰「怎么这么晚才回来!」也没有问原因,就责问他结果。 小朋友放学回家,就说:「你的衣服怎么那么脏!」你们讲话要训练一下,不要看到结果马上批评,我们要先探讨原因,这叫了解缘起。 我们看事情真的很粗糙,很没有理智,都是惯性,永远都没有觉知到。 活一辈子,小孩、少年时就算了,现在已经老了还这样。 你有成长吗? 只是脸皮越来越皱,衣服越来越松,但是心智根本没有成熟。 为什么你的思维模式总是这个样子呢? 但是有没有人跟你点破? 所以学佛不是一直听师父在讲什么,而是你要越来越有觉性,你觉知你在做什么、讲什么、想什么,这叫觉性,觉性就是佛性,你要去展现出你的佛性。 你们的觉性是什么? 比如你们会问:「师父,《六祖坛经》上完了要上什么经?」重点不是要上什么经,重点是上完了,你们有没有改变? 大家听完佛法,不是你得到什么,而是你放下了什么? 你有没有放下你的烦恼、你的挂碍、你的症结? 放下你的人我是非、爱恨情仇? 放下就开悟了,这叫觉性。 你已经听课听到耳朵快长茧了,不是接下来要听什么,这样你会迷惑,这样我会害了你,你也会耽误自己。 我们停课一下,真正的用意就是希望你自己觉察,这两年多来领悟到什么? 如果没有的话,你叫我留下来有何意义呢? !不是我不留下,而是你们赶我出去,你们好好地去参我这句话。 所以当我们觉性生起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知道,当别人毁谤我们,赞誉我们,为什么可以不动? 首先你要做到自尊自重。 孔老夫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你尊重你自己,别人怎么会伤害你呢? 别人再怎么污蔑你,也不可能伤害得了你,除非你自己不尊重自己。 但是尊重不是我行我素,而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曾经有一个法师问我,他说:「我们到底求还是不求? 依你来讲是求还是不求?」我说:「我既求又不求。」他说:「你什么求,什么不求?」我说:「我不求一物,唯求问心无愧。」我不敢说唯求作佛啦。 所以,你尊重你自己,谁能伤害你? 所以你需要被别人讲一些是是非非就动怒吗? 不需要。 当别人误会时怎么办? 到底是该解释还是不该解释? 你说该解释,落一边;不该解释,亦落一边。 你读《坛经》那么久了,你应该知道凡事都应该中道,亦解释,亦不解释。 对事情要解释,比如说你管钱,管财物,别人说你帐务不清,要不要解释? 要,我们针对事情要解释。 但是别人对你这个人的人格怎么样,不用解释,因为每个人看法不一样。 你自己的人品人格,不需要解释,这一点你一定要有智慧,你这样就能够〔毁誉不动〕。 【哀乐不生;】讲的是心的境界,也就是说他已经达到平常心啦。 〔哀乐〕是一种情绪,情绪是一种得失,就是一种有得有失,患得患失的心,神会已经达到这样的意境了。 这三句话你做得到,你就是个见性的人。 【余者不得,】就是称赞神会。 【数年在山,竟修何道?】又被六祖喝斥。 是你,你顶得住吗? 广钦老和尚栽培他的徒弟,平常不修理他的徒弟,客人来了才当面修理。 你说:「啊,为什么这么不幸? 不能够亲近高僧大德。」高僧大德真的在你面前,你能亲近? 你受得了吗? 【汝今悲泣,为忧阿谁?】你们今天难过、哭泣,到底是在担心谁呢? 【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举个例子,比如说你的孩子他说他现在要出门,无论他要去留学或创业,我们今天所担心的是他的未来,他到底是怎么样我们不知道。 我们内心会忧愁都是担心一个未定,我们不知道他即将怎么样,我们就是不知道才会担心嘛。 若是我们知道,我们怎么会担心? 比如说你出去你就会成器成材,我不会担心。 但是如果你出去之后你学坏或是你颠沛流离,当父母亲的一定会担心。 简单地讲,只要是我们关心的人我们就会担心。 一样,因为弟子也感念六祖大师的恩德,所以六祖大师即将圆寂入灭,大家会难过。 现在六祖大师点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如果六祖会生死轮回,会下地狱,你们当然应该难过。 如果他要去受苦,我们就应该难过。 但假设他不是,大家就不应该难过。 六祖说他知道去哪里,但他有个伏笔,没有说他去哪里。 他为什么不讲呢? 我们来谈谈祖师大德的悲心。 若说他的去处在哪里,有时候会让别人生起信心,没有错,但是有时候会让人家生起忧心。 举个例子,比如说虚云老和尚,他享年一百二十岁。 他在一百零三岁的时候因为红卫兵事件被他们打,就当场入定,红卫兵以为把他打死了。 他入定以后就去了兜率天,看到弥勒菩萨在讲唯识。 弥勒菩萨看到虚云老和尚来,虚云老和尚跟他顶礼,之后虚云老和尚说他不想回去了,他想留在这里。 弥勒菩萨跟他说:「不行,你时间未到,你还要再回去。 等你时间一到,你再来。」这就是摆明虚云老和尚在兜率天,这在虚云老和尚的年谱里面有。 讲这个去处让大家欢喜:「啊,真的有个兜率天,真的有个极乐世界。」一个开悟的人,他有这个境界有这个悲心有这个能力,有的会跟你讲去处,有的不讲,是有很多原因的。 六祖有可能在他方的净土他方的世界,但他也有可能在六道啊,只是他不告诉你,所以我们要知道祖师大师的心。 【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我若不知道去处,就不告诉你我什么时候要走,就代表我清清楚楚。 就像孔老夫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我们拿这个公案来说,有人问禅师说:「孔老夫子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禅师就回答那个僧人说:「已知生,方知死。」老禅师替孔老夫子注解,孔老夫子事实上是知道死的。 六祖知道他的去处,他知道生死,所以他才可以清楚地告诉你啊。 【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事实上这已经点出来了,他去的地方一定很殊胜。 你们知道了就不会〔悲泣〕,就会欢天喜地。 六祖若不是到净土,就是圆满成道去了。 【法性本无生灭去来,】谈理。 我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很多学佛法的人,一天到晚在读《心经》的不生不灭,但别人一问他,他就答不出来。 「现象界明明是有生有灭,你如何说不生不灭?」现象我们一般赋予他一个名词,叫法相,诸法因为缘起的关系所产生的一切的现象,在一般认为法相是有生有灭,这叫生灭,这是你还没有看清楚你才会这样讲。 一般认为〔法性本无生灭去来〕。 什么叫法相呢? 比如说,这是一块黑板,假设从这一点开始叫做生,从那一点叫结束,你看到生它是现象法相,你看到死也是现象法相,你看到中间这一段成长的过程也是法相,你这样看现象叫有生有灭,但事实上这个黑板本来就不生不灭,你从现象看起来他是有生有灭。 生命是什么? 这个黑板就好像生命的真相,实相本来面目。 这个生这个死,人生的过程原则上就叫做幻化,幻就是它本来就不是真实的。 如果大家能够从这边去体会,简单地讲,随缘而生,随缘而死,表面上随因缘有生死有来去,实际上并无生死也并无来去。 为什么? 因为这些现象当下就是空,都是虚幻不实的,它本来是梦,岂有一个来跟去呢? 为什么本来没有来跟去? 那为什么你们佛家还要讲来去呢? 这叫做假名来去。 《金刚经》,「是名什么」,那就是假名。 为什么要用个假名? 这就是妙用,用假名来开示,来让你理解,否则你不会懂。 有时候你不但要会说,但更要明白它的意思。 随缘而生,随缘而死,但是本来就没有生死,只是假名生死,假名来去,假名生灭,所以说〔法性本无生灭去来〕。 我们以一般没有学佛的人,你跟他谈事相比较容易懂,谈理就不太懂。 但我们这一班的同学都听得很懂,但还不能领悟,因为你领悟了就不执着了,你只是知识上懂,而不是真正那样的人。 【汝等尽坐,吾与汝等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他要告诉你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什么是真的不动,什么是静止不动。 【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我现在讲的这首偈,如果你们能够了解,就懂我的意思。 【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众僧作礼,请师说偈。】不失顿教的〔宗旨〕,你就能够顿悟。 【偈曰:一切无有真,】事实上,第一句已经点出很多问题了。 你相信这一句话吗? 如果你相信的话,你今天还有烦恼吗? 这就像《金刚经》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幻」,你怎么真的去悟到这句话? 或在生活当中怎么去跟这句话结合呢? 为什么你要体会到诸行无常? 诸行无常,就可以告诉你〔一切无有真〕,因为它不是常。 怎么能说它是真呢? 你内在的挂碍不是真,你现在的心结,所担忧所欲求的都不是真,你现在想要把它舍掉丢掉的东西都不是真,你何必丢呢? 你觉得你什么都没有,你一直想要去得到你的名利权势,或是你觉得想要得到别人的谅解肯定和尊重,或是得到成就感、自我满足,那都不是真。 如果你讨厌的东西不是真,你不用舍;如果你喜欢的东西不是真,那你不用取,这样不就是平常心了吗? 不取不舍就是平常心。 什么是禅? 禅心就是平常心,所以平常心是道,你真的平常心你就悟道了。 为什么本来就没有取舍? 因为〔一切无有真〕,所以哪来的取舍呢? 顿悟的法门大家偏偏不能入,大家就甘愿慢慢来,慢慢修,说是这一辈子修不来,下一辈子再继续修。 我们的脑袋不相信,所以我们一直障碍自己。 什么叫业障深重? 你自己障碍自己很重,你怪谁。 跟你讲真的,你不见得要信。 跟你讲假的,你偏偏信,所以到处被骗,钱被骗,感情被骗,脑袋也被骗。 谁骗你? 自己骗自己。 你一直不敢承认,从生骗到死,从此生骗到来生,从此劫一直到无限阿僧祗劫。 谈法义,很多人读经为什么不能够契入? 因为他把佛经当成学问,当成国文课本,当知识题材,那都没有用,因为它并不能让你解脱。 不是打开经典才是佛经,然后经典盖起来就不是佛经。 经典分明跟你讲「一切法都是佛法」。 窗帘不是佛法吗? 这盆盆栽不是佛法吗? 你走路不是佛法吗? 你在上班不是佛法吗? 难道非要到道场才是佛法吗? 什么叫法? 一切因缘而起就叫做法。 什么叫佛法? 你能够觉悟那个法就叫佛法,否则没有意义。 所以在《阿含经》有一句话,「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这是什么意思? 「我时时刻刻都可以看到一切都是因缘而起。」你要培养这么强的觉性,而不是下班之后,打开《阿含经》,我才可以看到缘起法。 这个已经是外行人了。 书是给不懂的人读的,你懂了,哪里不是书? 哪里不是经典? 文字就是现象。 真正会读书的人,真正看懂文字的人,他能够读无字天书。 无字天书真正的意思不是有一本书里面没有字,你现在看到的这些都是无字天书。 现象虽然不是文字,你看得懂,可以了解到很多东西。 比如说,你现在所担心的必有原因,你现在想追求的也必有原因,但是你都停留在一种结果,你担心就是一种结果,想要求就是一种结果,但是你不知道你为何担心,你更不知道你为何要求。 如果你能够去察觉到它真正的因缘,简单地讲,原因,这个原因当中所形成的条件,你都能够懂,事实上你可以开启你的智慧。 比如说你内在有个障碍,你不解决它,它永远跟随你一辈子。 一个人从小就怕鬼,这个概念就会跟随他一辈子,直到有一天他碰到鬼,骗鬼,才不会怕鬼。 你要去解开啊! 就好像我们每个人身体都有癌细胞一样,但这并不代表你会得癌症啊。 为什么有人会得癌症? 有人不会得? 因为那个因缘形成,所以它就会发病;因为那个条件没有形成,它就没有发病。 佛法是解释世间一切的概念,为什么大家没有如此去探讨这个问题呢? 你失败有你失败的原因,它一定有它的条件。 譬如说你懒惰,这已经很糟糕了,你还人品不好,然后,讲话又常常得罪别人,你又不读书,又没有背景,又没有实力…,真是讲不完。 你可以把一个人的失败找出十个或一百个失败的原因,但问题我们不肯,我们不肯面对真正的原因。 一样的道理,今天大家拨空来听,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够解脱,但是,你有没有去思维你为什么不能解脱的原因? 你不见得有,你只是说:「这样读也没有效。」你这样是怪我还是怪自己? 讲这句话不会觉得很粗糙吗? 人家说读《六祖坛经》不对,要读《佛法概论》? 你读《佛法概论》真的能开悟吗? 「啊,做人都不会,应该先读《论语》。」你读《论语》就会开悟? 「啊,《论语》太深了,应该从《弟子规》或《三字经》开始读。」这样就会开悟吗? 假设你没有静下来去探讨原因,人家成功的模式给你你也不会成功,人家开悟的模式给你,你也不会开悟。 就像有些人想要成功,就到书局去买一些教我们如何成功的书。 书局也有教我们怎么开悟的书,《高僧传》,有描述高僧开悟的过程,但你去试试,看你能不能开悟。 你有没有思维过这些原因? 你不要小看思维,思维你就会有智慧。 你知道原因,智慧就会生起。 你知道你错了,那就是一种智慧,六祖说改过必生智慧,这句话没有学佛的人也听得懂。 但是,各位,有那么复杂吗? 改过必生智慧,也就是说你都不思维,都不探讨原因,你都不明白因缘条件,你都不观察,你当然不会有智慧啊! 就这么简单,有时候也不要讲得这么复杂,好像这一辈子高不可攀,如果是这样那学佛没有意义。 它不是高不可攀,是你自己不愿意用心,不愿意面对。 你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看到所有的缘起法则,比如说我现在到植物园去散步,我看到一朵花盛开,我们一般人只有这种反应:「哇,好漂亮哦! 这是什么花啊?」看到那朵花没有智慧,都是惯性。 走到另一边,就说:「这朵花怎么凋谢了? 地上一大堆垃圾。」你会有智慧吗? 一会儿花开,一会儿花谢,漂亮,丑,你有什么智慧? 你说这些,花开了给你什么启示? 花谢了给你什么启示? 你看到花为什么开吗? 你看到花为什么谢吗? 看那个人为什么穷困潦倒? 回头看那个人为什么辉煌腾达? 你看到了吗? 有的人会想,但他想的不是全方位,他想的只是某个层次,比如说:「我现在身体很累。」就想身体如何好起来。 有的人有想也是想一点点,他没有通达。 身体怎么好起来,跟怎么成功,跟怎么开悟,法则是一样的。 为什么? 因为它都不离开因缘法。 为什么一个人能够了解一切的真相? 因为一切都不离开这个法则。 所以为什么说「一即一切」? 他悟道了就能够通达,因为所有法则不离开这个法则。 但是你会这样去教你的孩子吗? 如果你从小这样教他,他的智慧会很高,他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会很好,而且他看人,一定不会看到表面的现象。 他会善解人意,会体谅人,因为他知道为什么会这个样子。 比如说你今天为什么会这么吝啬,你今天为什么会这么孤僻,你今天为什么会动不动就攻击别人,他都知道,所以他会悲悯,会关心。 因为他知道原因,所以他才有能力亲近别人、帮助别人。 我们今天就是不知道原因,只会说一句话:「那个人脾气坏。」「那个人孤僻。」「那个人古怪。」你这样讲有意义吗? 没有意义。 所以我们人谈到最后相当冷漠,你对我这样,我也对你这样。 这个社会就是这个样子,这样就变五浊恶世。 在西方极乐世界每个人都善解人意,你在想什么他也知道。 但是我们不要怪隔壁邻居都不关心,你们家那几口也不太关心,大家各怀鬼胎,你也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所以我们不要一直期待别人来了解我们,我们应该去了解别人。 你知道缘起的原因,你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去看到所有的一切都是缘起法:这个东西会坏,这个东西会被偷去,你能够看到法吗? 如果你能够这个样子,法就让你看到了。 让你看到法,就见到佛,佛就是觉,你就觉了,世间的东西你就都看清楚了。 所以讲很多,〔一切无有真〕,你下去看就能够明白这句话。 但你不下去看,你就跟别人一样,因为别人看到的明明就是现象结果。 比如说,这个茶杯没有形成之前叫茶杯吗? 形成之后就叫茶杯吗? 我把它摔破叫什么? 还没有形成叫没有形成的茶杯,形成叫茶杯,摔破了叫破杯。 要不,我把它辗成粉末叫什么杯? 你就说不出来。 所以我们常常停留在一点,就好像我们在看录影带,看到定格你就被骗。 它真正的现象是什么? 什么都不是。 你说它什么都不是,但是我们却常常会用一些概念来定位自己。 【不以见于真。】我们常讲眼见为凭,你看到这句话吗? 眼见真的为凭吗? 我们不要讲这么高的学问,变魔术就好了,你近近地仔细看,还不是被他骗? 又何况谈真理跟真相呢? 【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一切都是幻化的、不实的,简称是幻化不实。 一样的道理,你现在看到你贫贱或富贵,富贵不用太高兴,贫贱也不用太难过,你只要能够安住你的因缘,就能够富贵安于富贵,贫贱安于贫贱,因为你能够明白这样的概念。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如果你想要知道什么是真,〔离假即心真〕。 套一句《金刚经》的话,「离相即佛」,只要能够不执着一切的现象,你就觉了。 只要能够不被一切虚幻不实的概念所迷惑,就能够悟到什么是〔真〕。 这个〔假〕也叫妄心,所以是「离妄即真」。 要修行,告诉你简单的八个字:「万缘放下,只管修行。」这可以套很多的公式,假设你想念佛,就是「万缘放下,只管念佛」;「万缘放下,只管坐禅」;「万缘放下,只管诵经」;「万缘放下,只管去做」,你可以带入你的法门。 但现在,大家重点都摆在法门,所以你怎么修都不得力。 我们看到一个师父或是老师,会请问他怎么修行,你所问的都是方法,那是错的。 遇到净土宗的他就跟你说:「你就念佛。」但对你来说不见得有效;遇到禅宗的,他就跟你说:「生活就是禅,你就这样生活就好了。」遇到天台宗的,他就讲:「你就好好地只管数息,好好地修止息。」并不是那位老师法师跟你讲错,并不是你这样修没有用,如果没有用,是因为你放不下。 凭什么「万缘放下」? 凭你的般若智慧你才放得下。 所以「万缘放下」这句话就偏向于解,就是我们常常讲的解门,后面那句偏向于行门。 但你要注意,学佛的人多,真正懂佛法的人少,真正愿意修行的人更少。 你真正懂佛法吗? 你真正明白佛法想要告诉你的是什么吗? 你真正明白道理吗? 你明白,你修下去马上就入道,但你万缘放不下,你怎么修都是门外汉,难怪十个有九个要退道,因为没有效。 你这样修当然没有用,你应该放下一切人我是非,就是《金刚经》的那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凭什么? 你没有般若智慧,你凭什么有办法放下? 当我们明明知道我们就是放不下,你不愿意针对这个问题来探讨,你总是闪过这个问题,这样,你修行就有障碍,也就是说你没有去理解。 请问,你们平常有在念佛吗? 你今天回去先做一个动作,你先不要急于念佛。 你先坐着,把你的心静下来。 刚开始你是刻意的,但是没有关系,你刻意起念来思维说你什么放不下。 思维完了,就告诉自己:「放下一切人我、是非。」当内在觉得渐渐地放下时,你这时候念佛号,只要念下去,应该会有不同的体悟,你一定会相信《弥陀经》所讲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你应该会有感触。 你说不定真的会契入一心不乱,不要以为你是要往生才念的。 上根器的人若一日就一心不乱了,中等根器的二到六日,下根器第七日就可以。 但重点不是念几天,而是你放下几分,你放下越多就越快契入。 你放不下,念七十年也没有用,因为你的内在铜墙铁壁,你怎么念得下去? 刚开始是作意的没有关系,你可以如理思维,按照这样的义理来思维,思维完了再用你的法门来修行。 我奉劝各位这样,你才会有明显的突破,不然进进退退难修。 这个在达摩祖师的《四行观》里面谈到,修行法门不外乎「理入」跟「行入」。 但是,这个理要摆在前面,所以说悟后起修,事实上悟就是明理的意思,就是:「我明白这个道理了,从此按照这个知见过人生。」这就是修行啊! 你不觉得这样很轻松吗? 但是你不明理,不彻彻底底去扫除你的障碍,是难以修习的。 你说:「师父,那谈何容易,我内心不止一个问题,我内心有一百个障碍。」有时候想到障碍那么多你会害怕,你有没有看过人家在推骨牌? 假设有一万块骨牌,就好像你内在有一万个障碍,你不要以为那一万个障碍需要一一去解决,不需要。 你只要第一个骨牌倒了,就全部倒了,这叫骨牌效应。 想起来真轻松,但起烦恼好复杂。 排这么久的骨牌,给小孩子踢一下,全部就倒了。 只要能够破你一个障碍,说不定其他的障碍应声而倒,不费吹灰之力。 「但是,破一个,第二个不倒怎么办?」「没有关系嘛! 至少你已经破一个了,那你就再破第二个。」这是比较钝的人,那就老实嘛,没有关系,钝有钝的修法,反正愚公移山嘛。 这样讲的东西才是真实受益,这样对大家才有意义,你修下去之后才知道滋味。 你没有尝到甜头,所以才认为修行很苦,认为没有办法,那是因为没有从这里下手,所以修行不得力。 你从这边下手,任何法门都适用。 六祖说「色类自有道,各不相烦恼。」你们自己修自己的法门,但是概念都是一样的。 【自心不离假,】就是执迷不悟。 【无真何处真。】你要到哪里去悟到〔真〕心呢? 所以,别人要帮你,你还是要自觉,如果你自迷真的没有办法帮你。 前面这八句讲的是〔真〕跟〔假〕,后面这八句要讲动跟静。 发布时间:2023-06-24 10:14:35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