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戒谛腊长老:拘 内容: 拘絺罗经 - 戒谛腊长老开示今天开示阿含经相应部蕴品的拘絺罗经。 经中由摩诃拘絺罗提问,舍利弗尊者作答,详细说明四念住谛观法门用功方法,大众应熟知。 此经的缘起于三藏结集时都详细作了批注。 经云:一时,舍利弗尊者与摩诃拘絺罗住婆奈斯之鹿苑精舍。 摩诃拘絺罗,晡时从禅起,诣舍利弗所,共相问讯,相娱悦己,时摩诃拘絺罗问舍利弗。 首先必须知道,舍利弗尊者乃佛之首席大弟子,诸大弟子中智慧第一,仅次于佛;摩诃拘絺罗则是四无碍解的翘楚。 四无碍解者:一、法无碍解-成就阿罗汉果之当下对佛所说之法全部通达无滞。 二、义无碍解-成就阿罗汉果之当下便澈知佛的的教法所诠之深奥义理。 三、词无碍解-于诸方言词正确通达。 四、辩无碍解-又名乐说无碍。 即以上述三解为众生善巧解说,灵敏无滞。 众生得解而法喜胜利。 摩诃拘絺罗圆具四无碍解,成就最高,仅次于佛。 况二尊者皆是漏尽阿罗汉,故两人间之一问一答,非不懂而问答,乃权充当机众,留传后世,方便大众用功而故问答。 摩诃拘絺罗首先问:「具寿舍利弗,具戒士夫应以何法用功?」在此大众应留意到一点,所问并非「修行人」应以何法用功,而是问「具戒士夫」应修何法。 由此可知,具戒清净是用功修行的先决条件。 在博学士夫经中另说具足知识也是修行的先决条件。 具足那些知识呢? 摩诃慈尊者就此说明,佛法中听说过无常、苦、无我的人,就算具足了知识,可以起修。 所以,具戒清净、具足知识者应如何修法,就是摩诃拘絺罗在经中所问要点。 舍利弗尊者回答:「具寿拘絺罗,具戒士夫应观照五取蕴。」五取蕴者:1. 色取蕴;2. 受取蕴;3. 想取蕴;4. 行取蕴;5. 识取蕴。 也就是大众所修的四念住谛观。 例如,观「左步」时,迈步是「色蕴」;迈时之可意非可意受觉是「受蕴」;心中标名左步是「想蕴」;作意迈步是「行蕴」;正知左步是「识蕴」。 如此运观而五蕴全照。 约言之,迈步为色法,观而正知为心法;广言之,则是五取蕴法。 观右步时亦复如是。 若不谛观,则无法见此色法心法,或见此五取蕴法而会妄认「我在迈步」,「我在走」,「某人在走」,「某女在走」等我相、人相而起贪爱、执着,称之为取。 观照腹部胀瘪亦然,胀为「色蕴」;可意非可意受觉为「受蕴」;心中标名胀是「想蕴」;作意观胀为「行蕴」;正知胀是「识蕴」。 同理,观「看见、看见」时,眼根与色尘境是「色蕴」;可意非可意受觉为「受蕴」;心中标名看见是「想蕴」;作意观看见是「行蕴」;正知看见是「识蕴」。 因此,运一观皆不出五蕴身,不出色心二法。 离五蕴之观照而认「我看见」,「我听到」生起我所执,执妄为真,执苦为乐,这种颠倒名取,称五取蕴。 舍利弗尊者说应用功绵密观照此五取蕴,以照见无常、苦、无我三法印。 应观照而见的当不止此,尚有不净、病、痛等等,但可约归为无常、苦、无我。 舍利弗尊者复对摩诃拘絺罗说:「具寿拘絺罗,具戒士夫用功不辍观照五取蕴,则识别色法心法,明因知果,恒生恒灭等慧品将得增长,最后能所双亡,心境俱寂,证得须陀洹道慧而成就须陀洹果。」要鉴定确否是心境俱寂证得须陀洹果,须作誓愿鉴定法。 准须陀洹作如下誓愿:「愿我此一座能久久成就心境俱寂」。 心中设订入寂时间为三十分钟、四十五分钟、一小时或两小时,然后开始用功。 若入寂时间恰好符合所订并每试不爽,须再鉴定作快速誓愿:「愿我此一座能迅速成就心境俱寂」。 然后无须费时费力,仅稍微运观,便能疾速入寂,并屡试不爽。 此时再作如下誓愿:「愿我座中常常成就心境俱寂」。 然后能随心所欲,入寂出寂,再入寂出寂。 能如此随心入寂出寂屡试不爽后,更作如下誓愿:于任何一座,「愿我此座成就心境俱寂」,即随所愿入寂不误;「愿我此座勿成就心境俱寂」,亦依所愿不会入寂,并屡试不爽。 以上屡试不爽后,应再鉴定作起座誓愿:「愿我此座心境俱寂后十点钟正出寂」,或「愿我此座心境俱寂后八点钟正出寂」或作设订「愿我心境俱寂满三十分钟即出寂」等等。 通过此种种鉴定而历试不爽,则可确定已证得须陀洹道慧果慧,向上一着继续用功。 摩诃拘絺罗又问:「具寿舍利弗,证得须陀洹后,要成就斯陀含又该如何用功呢?」舍利弗回答:「具寿拘絺罗,已证得须陀洹,欲继续向上用功,亦复观照五取蕴。」方法是先将须陀洹所得所证舍却,作誓进趣次一果位,然后亦复开始观照五取蕴。 但此番用功不必像前凡夫位趣证须陀洹般从头开始,慧品亦非由色心识别慧开始,而是从恒生恒灭慧开始,再历经归灭慧、怵怖慧、过患慧、厌腻慧、出离想慧、整念治观慧、行平等位慧、顺就圣道慧等慧品,最后又心境俱寂,成就斯陀含道慧果慧。 舍利弗尊者并说:「具寿拘絺罗,须陀洹继续观照五取蕴,是成就斯陀含的因,只要肯继续用功,一定可以成就斯陀含」。 准斯陀含之鉴定也像鉴定须陀洹般,「愿我此座久久入寂」、「迅速入寂」、「常常入寂出寂」、「入寂或不入寂」、「按设订时间出寂」等测试。 如此屡试不爽,即可确定为斯陀含果。 要想更上而成就阿那含果,亦同前例将所得所证一概舍却,再继续用功。 针对此点摩诃拘絺罗仍复提问:「具寿舍利弗,斯陀含想证阿那含,应如何用功?」舍利弗答说:「具寿拘絺罗,斯陀含也是如前观照五取蕴」。 用功亦复从恒生恒灭慧开始,历诸慧品,最后成就阿那含果。 阿那含不仅如须陀洹般消除恶业,且无贪嗔。 阿那含连细微贪欲都无故,远离家室,过午不食,八关斋戒清净;粗嗔细嗔亦皆无故,也就没有忧悲扰恼。 要鉴定阿那含果,作久久入寂、迅速入寂、常常入寂出寂、入寂或不入寂、按设订时间出寂等测试,历试不爽通过鉴定就可以确定证得阿那含果。 接着复将所得所证一概舍却,往下一果位用功。 关于这点,摩诃拘絺罗问舍利弗说:「阿那含要证阿罗汉,应如何用功呢?」舍利弗回答说:「阿那含也在观照五取蕴上用功,不消多久就可证得阿罗汉果。」阿那含亦于舍却前证后,由恒生恒灭慧起用功,历诸慧品,最后心境俱寂,成就阿罗汉果。 要鉴定阿罗汉果,亦同前例作久久入寂、迅速入寂、常常入寂出寂、入寂或不入寂、按设订时间出寂等誓愿鉴定,历试不爽通过鉴定就可以确定证得阿罗汉果。 作这种种誓愿鉴定时,功夫纯熟者极易入果三摩钵提(返观所证果的心境俱寂功夫),功夫不熟者则不易入。 例如,某须陀洹功夫欠熟则不易入须陀洹果三摩钵提;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亦复如是。 所以必须老实用功,克服痼癖,纔能果三摩钵提,玩味自如。 摩诃拘絺罗又问:「具寿舍利弗,已成就了阿罗汉果,所作已办,是否就停止用功。 如愿意继续用功,应循何法?」舍利弗答说:「具寿拘絺罗,阿罗汉也在观照五取蕴上用功。」摩诃拘絺罗问:「如此继续观照五取蕴,阿罗汉会成就辟支佛果或无上正等正觉吗?」「倒不会成就辟支佛或无上正等正觉」舍利弗答。 「然则有何利益呢?」摩诃拘絺罗问。 舍利弗答说:「其利为现法乐住。 阿罗汉观照五取蕴纯熟,克服痼癖,果三摩钵提玩味自如,就随心所欲入寂便易,世俗尘扰撼其心不得,因而现世自在安乐。」综上所说,舍利弗尊者开示修行四念住谛观的精要,先须具足净戒及基本知识,然后开始用功观照五取蕴,偈曰:具戒博学者 应如何修观 四念住谛观 观此五蕴身 如实观当下 能证须陀洹初果须陀洹 又如何修观 仍于五取蕴 绵密运谛观 如实观当下 能证斯陀含二果斯陀含 又如何修观 仍于五取蕴 绵密运谛观 如实观当下 能证阿那含三果阿那含 又如何修观 仍于五取蕴 绵密运谛观 如实观当下 能证阿罗汉四果阿罗汉 又如何修观 仍于五取蕴 绵密运谛观 谛观虽依旧 更无新证得 果三摩钵提 玩乐住世间愿大众听了上来舍利弗尊者与摩诃拘絺罗在「具戒士夫经」中的问答后,如法精进用功,慧品增长,迅速成就道慧果慧,证得湼盘。 善哉! 善哉! 善哉! 发布时间:2024-08-29 13:42:11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4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