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王骧陆居士全集 我有烦恼么 内容: 我有烦恼么世上要有一个人烦恼,即是世界上共同的烦恼,因为关系是相联的。 烦恼可以养成世界恐怖,大之战争,小之残杀,自杀杀人。 一切起因,由于尔虞我诈。 其所以奸诈者,自因生活艰难,经济压迫,而不经不济之原因,实在淫奢,如国际的海陆空军备扩张,人民的衣食住物质奢侈,正同发狂一般。 无非好虚荣,争面子,互相疑忌。 国际间谋对外发展,发展原因,还在生产过剩,恐失业而革命,不知革命由不均不平而来。 以少数人运用机器,以为操纵,抱独利主义,恶象由此环生。 先哲发明科学,目的是谋众福,非便私利。 社会原则应该互利,不是偏枯。 其所以不明此理者,由于人无智慧,无智慧由于不明佛法,世人误解佛法为消极,为迷信,因此不肯提倡,照此糊涂下去,世界必日坏一日,烦恼必日多一日。 所以要人反省,一问自己,我有烦恼吗? 如是猛醒回头,心上一转,把烦恼就变为快乐了。 不论你是男女老幼、富贵贤愚、当国的主人公、讨饭的乞丐、有钱无钱、有势力没势力,总逃不出烦恼两个字。 请你自己想一想,我有烦恼吗? 如有烦恼要解除,不能不听我一劝,定使你开豁心胸,不走极端,也自然转祸为福,转苦为乐了。 烦字从火,恼字从心,心内有火,是不安之极了。 但人的烦恼,各各不同,总不外乎五种欲:一财二色三名四食五睡。 欲是心欲,便是有所求,求不得,遂生恼怒。 所以佛说有六大根本烦恼,是贪、瞋、痴、疑、慢、邪见。 贪,是贪得。 所谓不贪者,不是无所求,如当作无求,就变为消极了。 不懂佛法的人,就说学了佛,不应该再做事发财,这是根本大错。 佛法不是消极,是积极;不是无求,是不强求;是随缘,不是做作;有财尽管发,不是抢夺,或是魂梦颠倒想中发财票。 又贪字,不是单指贪财而言,凡求五欲满足过分者即是贪,惟财色是最容易引人起贪心罢了。 贪求不得,固是烦恼,但正当贪求时,患得之心,如火焚炽,此亦是烦恼。 食不甘味,夜不安眠,无一不是苦。 及有所得,用心保存,经营劳苦,患失之心,亦如火焚炽,更是烦恼。 只因习惯已久,不知不觉,如辣味久尝忘其为辣,蛆之居厕又忘其臭秽也。 此烦恼之不可见者。 瞋,是怨恨愤怒。 贪是因,此是果。 因贪求不能如愿,故又恼怒,此心火炽盛之表于外者,随环境之大小而变,小之谩骂打杀,大之斗争攻战。 此烦恼之可见者。 痴,是糊涂。 凡不明因果,不辨真伪,不识是非,颠倒逆行者,皆痴也。 此烦恼之不易觉者。 疑,为一切人事纷乱之起因。 先由固执我见,无中生有,从患得患失中,自起妄见,执以为是。 如疑人侮我,或疑失恋,或疑有人进谗。 此皆以糊涂贪痴为种子,患得患失为因,分别计较为果,渐渐引入于瞋者也。 又凡修行人,用功至中途,忽起所知障,亦属疑病,此自以为聪明巧妙,而烦恼于不觉者。 慢,从自大而起。 自视过高,遂以骄人,骄人则人易侮弄之,结果仍入于瞋,因此而生烦恼者。 邪见,凡具足前五烦恼者,皆名邪见。 但又因邪见而生前五烦恼也。 邪见者,见之不正者也。 不正由于不明究竟,要以痴为根本,而一切烦恼随之。 凡修外道者,自以为究竟,皆邪见也。 故学佛以明心开慧为第一义。 此六大烦恼,根本在一执我。 佛教布施,布施者,舍也。 若能舍去我执,则烦恼自净,良由人在世上,事无大小,无不计我,一一向内思维,何物为利我,何事为害我,独于内省明心一事,则不计也。 因执我故,遂分顺逆二途,逆我者烦恼,顺我者欢喜。 不知欢喜亦是烦恼。 一因欢喜之对面即是烦恼;二因喜之过甚,实有患失之忧;三因心脏同一沸荡不安,多笑伤筋,狂喜成类,气促肺张而致病。 总而言之,一切过分,所谓不胜是也。 最近有一人,因喜极纵酒而死者,此又欢喜烦恼之明证。 向上之心,人皆有之,此又争之渐也。 但此争是进步,争胜是人类进化的一种汽体燃料,不是固体的煤炭木柴,也不是液体的汽油火酒,实是汽体精神。 但争胜和争夺不同:争胜是向上,是谋自己学业进步,于人非但无损,且有观摩鼓励之意,是普利的。 争夺是谋自己财利进步,取他人所有以归我,于人有损,而于己无益,是兼害的。 普利是文明进化的表率,兼害是野蛮时代的盗行。 古人当仁可以不让,复有兄弟让产之风,贵贱是非,判别分明,进化退化,程度如此。 故普利则烦恼自少,兼害则烦恼益多。 若误解进化,势必以盗行为向上,公理既亡,战争日酷,养成世界的大恐怖大烦恼。 此又一二自作聪明人,纵欲贪狂之所致也。 大烦恼因何而起,人有几种不安乎? 一、苦的不安。 各各有知,不必论矣。 二、乐的不安。 亦各有因缘不同,前亦论之矣。 三、非苦非乐的不安。 如一般人衣食已足,但觉乏味,心无寄托。 因此思量未来事,或死时,或死后,或疑病等。 遂生种种不可言说的不自在。 四、家庭忽起纷争,或意外事发生,在在可虞,此基于快乐及富有者居多。 五、因向上欲念之澎涨,所以国际多疑忌,外交多侵略,工商业尚奇胜,学说主义多怪诞,男子多奸诈,女子多淫奢,有金钱即体面,不道德亦光荣。 衣冠禽兽之不分,骨肉天伦之日替,人生至此,有何意趣? 自杀之风,由厌极而起,世上说不尽的烦恼又如此。 六、凡极靠不住的人,却又极望人家对伊靠得住。 凡口口要打倒忠孝的人,却又极喜人家对伊忠心,并说自己儿子如何好,如何听话。 此即贪求患得之烦恼也,及至上当吃亏,苦无可诉时,则又烦恼之极矣。 七、人到病苦时,烦恼更不必说了,不外乎怕费钱、眼前难过及怕死三种。 但平时绝不肯留心保养。 病又不外乎两种:一外侵,约十之一二;二内扰,约十之八九。 外侵是风寒暑湿水土传染等类,内扰是自己量小看不开,因细故而烦恼、愤怒、忧郁,或病或死,吃多病短命之大亏,或阴谋而遭残杀等等。 世间此等人极多,每自以为聪明,而不知极呆极笨,为第一可怜烦恼之人。 八、一班君子人,疾恶如仇,自表其善,是不是烦恼? 九、行善举的人,恨一班悭吝人不肯布施,是不是烦恼? 十、和尚居士,要立门户,争庙产,求施主,是不是烦恼? 十一、慈悲人怕大家入外道遭魔,因而嗔恨,是不是烦恼? 十二、更有一般瞎烦恼,最是可笑。 列举如下:1.有洁癖者,如太好洁净,疑惑种种不净等。 2.说话恐伤人,应说不说,护慎太过,因而禁若寒蝉者。 3.客气过甚,忘其所以者。 昔清乾隆时,有两相国均衰老,甲病而乙访之,于病榻相语。 甲曰:我二人均老矣,不知谁人先入地? 乙拱手曰:还得先让老尚书。 传为笑话,即此例也。 4.妇人不许男子梦见前妻或亡妾,戒其夫嗣后不准再作此梦云。 此亦实事,第忘其名矣。 5.席上好说大话,每引闻人为友,而实不识也。 某日又自称与乙相识,夸为多年至好,而乙适在座,遂致哄堂,因逃席而去者。 6.赌博时无心扣一牌,对方成为切齿之恨者。 故最无谓最伤友感情,余故终身戒赌。 7.友人于大众中,因太忙忘及招呼,彼疑为轻视之者。 8.于人情事故不肯丝毫疏漏,曲意承旨,周密备至,耗其心血,自喜其工到,久久习于不觉,近于伪矣。 又若他人对之有所不周,彼又嫌恶而生恼也。 9.了无主张,人云亦云,喜怒随人而转者。 10.无子承嗣而生烦恼,此至可笑也。 世间第一等福人是无子,第二是少而好,第三好而多,第四好多坏少,第五坏多好少,第六少而全坏,第七又多又坏。 大凡子女均因夙世关系而缘会,结善缘可得好子,种恶因自得劣子。 恶因中,远因以欠负为主,近因以不教育为主,而不教育中,尤以多财骄逸放纵为第一也。 11.认佛法为迷信者,明知非迷信,又恐人讥笑而不学者,此世间最愚笨之人。 譬如吃菜,必先知味而后敢尝,天下宁有此理,此皆瞎烦恼也。 总之一切一切都是不安,都是烦恼,八苦交煎,都包括在内。 佛说三界不安,犹如火宅。 三界内外,只分迷觉一条线。 迷则造业受苦,是居三界之内;觉则明苦知乐,了达究竟,不造苦因,不得苦果,是出三界之外矣。 今当言如何是烦恼,及其断法。 甲、烦恼种类极多,但各有其因。 兹约略记述之,姑举七十二种。 可见无一日不在烦恼中,又无处不是因果:一因种种病苦,二因求借或索欠不遂,三因侮辱或受制,四因夙怨,五因失恋遗弃,六因误会,七因受激动挑拨,八因失却机会,九因起居不适,十因恐人谋我,十一因无一事使我满意,十二因老大悲伤,十三因丧去所爱之人与物,十四因生活艰难,十五因无所事而乏味,十六因年老无伴,十七因相貌丑陋,十八因左右为难,十九因客居逢节,二十因私弊恐人知,二十一因学业不成,二十二因路见不平,二十三因儿女不孝,二十四因妻室不和,二十五因闺门不幸,二十六因前盛后衰,二十七因友人以怨报德,二十八因贵物因急贱售,二十九因出门逢久雨,三十因逢忌讳事,三十一因疯病忽发,三十二因食不甘味,三十三因衣不合体,三十四因富不能胜人,三十五因禁赌或输,三十六因得意之物与事受毁谤,三十七因性急而久待,三十八因失言伤人,三十九因失仪,四十因妄言被驳,四十一因地产落价,四十二因银行动摇,四十三因世乱,四十四因盗贼,四十五因中途川资不敷,四十六因事牵连受冤,四十七因中保受累,四十八因思虑不安,四十九因厌客久坐不去,五十因无聊应酬难却,五十一因强颜为欢,五十二因忍辱或忍笑,五十三因得财而恐人知,五十四因喜极而不胜反至病苦,五十五因闻出门遇险,五十六因苛捐,五十七因欲远离,五十八因无子嗣,五十九因征兵远征异国,六十因怕死,六十一因好洁而偏见不净,六十二因闺怨,六十三因待遇不均平,六十四因仰承人颜色,六十五因敷衍无赖小人,六十六因见故人坟墓,六十七因新衣受污,六十八因狐鬼扰乱,六十九因生产,七十因办交涉,七十一因慈悲过甚,七十二因烦恼而烦恼。 这七十二种烦恼,是杀盗淫的媒介,充具量可以亡国灭种,杀人盈野,流血千里,结果是两败俱丧。 不可因其微细而忽之,从来大火焚烧,开首原不过一点,此因地之不可不慎也。 但学佛者不知自求,亦是不明因果。 乙、烦恼即是不安,但如何名安? 安者,放心而己。 放心则无挂碍。 有真安、假安、暂安、久安、独安、众安、可靠与不可靠安之分。 凡独安者,必暂而非久,假而非真,必不可靠。 故太平是真安,太是普遍大众,平是平等,就是大家皆安,我才是真安。 譬如夜睡关门,用保镖保险,武装卫队,此是假安。 何如无盗贼无敌人之无挂碍为久安乎? 古人独乐与众乐即是此理,所以真聪明人要保永久平安,须要参学佛法。 佛教你布施,即是自保。 譬如有一百万财产的人,有一半也足够了,却将五十万用作地方公益设工厂,使人人有饭吃,又谁肯做盗贼来害你,而我之五十万才能永保,所有一切保镖等费根本无所用之,此是真而且久及可靠的安了。 但世人生性悭吝,眼光不远,只顾目前。 宁可留给子孙受痛苦,自己再受烦恼,故明白此理方明白安的真义。 然而目前不望大布施,只望大家稍放松一点,不走极端,己可稍安,与虎谋皮,本是不易。 丙、所谓烦恼不安者,是何物乎? 凡人但知头痛是头的痛,腰酸是腰的酸,而不知其非是。 盖痛是知觉,头和腰的酸痛,不由心的知觉,也不会感到。 因此烦恼不安都属于心,心去分别比量。 好坏顺逆,得失是非,一对对的引起,于是喜怒哀乐随之而生。 假如贪念不起,自不爱取执有,分别心少,得失念轻,无所谓安不安,则烦恼自除。 佛家所以先要明心见性以为根本也。 欲明心地,当看佛学诸书,实行修持,则得实在受用矣。 丁、如何断烦恼法断烦恼法门,本属无量,但有一诀四法。 所谓一诀者,谓惟此一妙诀,别无二门。 言烦恼从心起,还从心解。 解是用智慧去了解,心上一转念,就是慧照。 照见一切本空,苦厄自除。 《心经》一文,是无上救苦救难之妙诀。 奈何读而不解,依旧颠倒痛苦,更视为迷信而忽之哉。 四法者,本此一诀而变化其妙法者也。 一曰救因,二曰救果,三曰转念,四曰事证。 (子)救因者,于事之入手前,先一凛觉。 例如要起争执时,是烦恼之起因,先一思量,此事因在何处? 又我今如是,日后之果如何? 则自然谨慎。 口不乱说,祸自灭;身不乱行,害自除;心不乱起,恼自断。 此救于因者也。 世人老不肯转念,回头一想,不养成此习惯,故临时每无退步,一触即发。 如下等人每喜打架斗骂是也,此在幼时父母失于教训,纵养反成。 故礼节谦让,万不可认为虚文而忽之,此是人类相互间斗争中的一道防线,到此限止,自然少许多事,此真因地救乱之妙法。 近世人尚竞争,误解尚武之义,不知武是止戈之意,言止其争也。 欲止其事,则文治万不可忽。 凡人越文明,越威武,此名威仪。 越好斗,越野蛮,此名威力。 威力终必打倒,以其无知识也,必更有强大之武力以制之。 但无知识人,不足与语此。 (丑)救果此救于事之已发者也。 烦恼已起时,当思如下:一、得不偿失,所争得者甚微。 二、我宝贵之精血,因之而消耗,尤犯不着。 三、譬如物已破裂,不可再裂,使之扩大。 四、遇甚者必有极大之反动。 五、不可使损失外再加损失。 作此想者,其恼心自然解除。 总之,烦恼多争,决无好处,此并非消极自了。 若有值得做的事,为保卫国家战争而死,死亦光荣。 古有杀身成仁者矣。 佛法是积极救众,况救国乎。 舍身布施,正是解空第一,如金刚经恒沙身命布施,在有智慧,此又救于果者也。 又如敌人不可以理喻时,则必给予教训,制止其贪欲。 文王一怒而天下安,此亦救果之意。 近来世风日下,人心益薄,自利之心益厚,人之痛苦益多,以痛苦烦恼之甚,谋自卫之心亦益坚。 思想日渐尖锐,主义日见离奇,爱国不敌爱己,此世道之可忧也,爱身不敌爱见,此怪论之可怖也。 世界之烦恼,岂不如火上浇油哉。 但人类有不移之原则曰敌对。 敌对之演进,即互为因果。 我之极者,其反动必过之。 势力之往还,后者必加于前者,不可以一时得失论也。 此无他,以人类愈苦则恶念愈多,器量愈小。 因此更演进一步,又成一原则,曰:事之从大多数人满意者胜。 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资也。 新主之机会,皆旧主所驱逐赠予。 以此类推,人有烦恼,放宽一步,无往而不利矣。 (寅)转念转念者,觉悟之始也。 若其人固执心坚,则牺牲性必弱,以最难牺牲者曰我见。 此惟极聪明人,肯下此辣手。 充其量,放弃而已。 此放弃,在表面似觉有失,在骨子是大有所得,得于无形而利无尽也。 佛教布施,主意在养成一个牺牲性。 至我见亦肯舍去时,是名真大布施。 初学佛者,每不明此义。 久学佛者,又明知而不肯舍,故曰法见之难除也。 惟有极聪明智慧人,见机早,回头快,脑筋灵,手段辣,其得便宜也亦大。 韩信求封假王,汉王反以真王予之,楚汉成败之机,决于一小牺牲,此所谓得于无形而利无尽也。 我人不必求未来好处,只把目前的烦恼,一转念而达观之,实断烦恼之妙法。 况不花本钱,但一试之何妨。 在社会上,只是人和人的关系往来,所以称人事。 人事有往还,报施分厚薄,其施焉薄,其报焉不能厚矣。 又如借人元,至多亦还百元加利而已,断无倍之者。 且借者还甲,决不误还于乙。 至于不求报之布施,其施不重在金钱而重在情义。 凡重在情义之人,必受社会所敬喜,人人得而报之,不必定有所受也,则其所得无形之利,无穷尽也,此在一转移间耳。 (卯)事证此切于实行,谋根本解决烦恼者也。 (一)教育:父母欲真爱子女,使不受各种痛苦烦恼,宜于幼时切施教育。 若教以礼让,则冤家敌对日少。 切勿姑息一时,因细故而代之争胜,养成骄横之性,则敌少矣。 若教以节俭,则日后不致习惯奢侈,苦自断矣。 若教以和顺,则性自宽和,肝不受伤,自长寿矣。 若教以勤苦,自无暇游戏而学业进矣。 此父母之责也。 故最可怜之子女,即生于骄惯而无教育之人家,其父母不明因果,贪一时之逸乐而使子女受终身之害也。 (二)功德布施:功德布施,应有多种,在小者为好事,大者名功德,而佛家又以有相者为好事,无相者乃为功德,今略举之。 有相功德:一修塔庙。 二斋僧众。 三修桥路。 四施粮食。 五施衣物。 六布医药。 七设工厂。 八育婴。 九除盗。 无相功德:乃立身作范者。 一排难解纷。 二施法布教。 三流传经论言。 四办学堂,或劝世小说电影戏剧等(然亦可害世)。 五忍辱观空。 六慎因。 七无畏而负责。 八心地光明平直。 九无心。 人人思做功德而不懂做法,故烦恼终不能免,良可惜也。 第一功德事在无相,因有相功德只暂时而非永久,偏于救果而非救因,有限而非无量,形式而非究竟,故功德莫大于救人心,使之觉悟成佛。 布施之中,以法施教育为上,无畏施次之,有相更次之。 (三)自修:自修以观空为第一。 如布施不望报,不贪名,不骄慢,则无烦恼。 但根本在开慧,此学佛所以为究竟也。 结论人世烦恼,根于人事,然人事不可废,故烦恼无尽,不知烦恼不在人事,乃在人心,染贪嗔等六病为大烦恼,不觉为总烦恼。 有粗分,有细分,只要一转即空。 从来烦恼每对于未来事较多,人每计较未来。 如今有十元可无恐怖,则竭力以谋之。 一月有百元可无恐怖,则必达到百元为足,由此推进,恐怖愈多,贪心愈炽。 贪求不得,于是乎恼,此一定之理也。 不知世上无饿死我之人,只是自己饿死,第一懒,第二靠不住,到无人敢请教你时,只有堕落而死。 凡事有定命,无可勉强。 而此定命,亦属前因后果,今人首先不信夙世,不明因果,实至愚至笨之人。 假如人无夙世,则人生下后,应该一律,何以有贤愚之分。 况夙世转生,事证极多,人生之穷达,亦由自己夙世造定前因,故有生于富贵或生于贫贱者,不可强也。 多财究何用,留以害子孙添烦恼,甚无谓也。 又如年年恐怖年年过,未必恐怖财更多,则也可以悟矣。 至称无因果者,则尤可笑。 因果称为律,言不可动摇者,否则恶人可以无报,杀人亦可无事,宁有此理。 近世疯病聚多,又多自杀者,往往鬼神扰之,并非迷信,确有事实可证者。 欧西科学,亦有灵学,不能废也。 人何如早自觉悟,多作功德,以广福田,如农夫之留些种子,为来年下种收入,则可长保富贵,永断烦恼矣。 此所以不觉悟为烦恼也。 断烦恼之唯一办法在开慧,开慧在得定,得定在学佛,学佛在求法,求法在得当机之师,对师要恭敬,对己宜痛切。 世上最短的是寿命,最快的是光阴,最犯不着的是烦恼,最快乐不过的是明心。 我今劝人,究为何事? 正因自己是个烦恼人,惟因烦恼而感觉回头,所以念及同病,务望读者一问自己:我有烦恼么? 乘此时机,赶速回头,此便是大丈夫。 因大难现在眼前,要消灾免难,第一要忍辱,我生不辰,处此不讲公理之世界,如自身烦恼,或家庭不和,最足以引起外魔,使恶事近身,世界之乱,尽由不平而起,集无量数之小不平,合成一个大战争,痛苦还及自身。 你想烦恼还有个了期么? !(本文连载《觉有情》半月刊第28、29、30、31、33期1940年) 发布时间:2024-09-06 13:32:51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5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