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七十一 内容: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七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声闻地之五辛五、义类差别14 壬一、七种义复次,有七种义。 一、应推义,二、应摄义,三、应避义,四、应引义,五、应遮义,六、应持义,七、应发义。 壬二、七种喜复次,有七种喜。 一、闻所引喜,二、思所引喜,三、修所引喜,四、离盖所引喜,五、议论所引喜,六、念自功德所引喜,七、于诸下劣不生知足所引喜。 壬三、五种法复次,有五种法。 一、教法,二、行法,三、摄受法,四、受用法,五、证法。 壬四、三善射德2 癸一、标列复次,具三种德,方能善射。 一、由弓德,二、由箭德,三、由中的德。 癸二、随释3 子一、弓德弓有二德。 一、其性坚牢,二、善作究竟。 子二、箭德箭有一德。 善作究竟。 子三、中的德中的有三德。 一、究竟工巧,二、串习工巧,三、师学工巧。 壬五、法教差别2 癸一、略列三种复次,如来教有三种。 一、长时教,二、无间教,三、不重说教。 癸二、略摄理趣复次,如来无量法教,皆由三种理趣。 一、由义差别理趣,二、由文差别理趣,三、由难释差别理趣。 壬六、渉道对治复次,夫涉道者,须五对治。 一、炎光对治,二、艰险对治,三、江河对治,四、枯竭对治,五、身劳对治。 壬七、能生善趣二尸罗相复次,尸罗有二种相,能生[1]善趣。 一、摄受尸罗,二、不阙尸罗。 壬八、现法受欲有三种义复次,诸受欲者,于现法中有三种义。 一、追寻财宝,二、守护财宝,三、耽着受用。 壬九、寿命变坏及分位别复次,寿命变坏有二种。 一、粗变坏,二、细变坏。 变坏分位亦有二种。 一、麤,二、细。 壬十、智德差别2 癸一、标列复次,智有二德。 一、正行义德,二、自性德。 癸二、随释2 子一、正行义德正行义德者,谓速疾正行、决定正行、微细正行。 子二、自性德自性德者,谓是定地,不可退转,是出世间,已善修习,于自所行无有罣碍,胜余一切自类善根,胜于一切他类善根。 胜余一切自类善根等者:修所成慧胜余闻思,出世间慧胜余世间,如是智慧自类相望,说此胜余一切自类善根。 一切善根智为最胜,说此胜于一切他类善根。 壬十一、三顾恋别复次,有三顾恋,修四念住能为对治。 一、顾恋助伴,二、顾恋利养,三、顾恋后有。 壬十二、现观差别2 癸一、明分位3 子一、标三种复次,加行故、现观故、相续故。 子二、别释相欲贪、无明对治,是加行;现见安立、非安立谛,是现观;已离欲、未离欲,是相续。 子三、随应广又依故、地故、品故、未修定故、已修未得得故、所依清净障故、作意清净障故、彼障对治故。 癸二、辨六种2 子一、指前标复次,如说六种现观,谓思现观乃至究竟现观。 子二、依次释22 丑一、辨行相2 寅一、辨6 卯一、思现观相2 辰一、问问:思现观有何相? 辰二、答2 巳一、标成就答:若有成就思现观者,能决定了诸行无常、一切行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巳二、显无夺住异生位,已能证得如是决定,非诸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及余所能如法引夺。 卯二、信现观相问:信现观有何相? 答:若有成就信现观者,或是异生、或非异生,或于现法[2]及后法中,终不妄称余是大师、余法善说、余僧正行。 卯三、戒现观相问:戒现观有何相? 答:若有成就戒现观者,终不复能乃至故心断傍生命、不与而取、习欲邪行、知而妄语、饮米等酒诸放逸处。 卯四、现观智谛现观相问:现观智谛现观有何相? 答:若有成就现观智谛现观者,终不复能依诸妄见而有所作,于自所证而有疑惑,于诸生处而有贪染,现行世相计为清净,诽谤声闻、独觉、大乘作恶趣业,何况能造害父母等诸无间业,乃至不能生第八有。 现行世相计为清净者:谓诸异生,或有妄计世瑞吉祥,以为清净。 成就现观智谛现观,则无是事,是故举说。 卯五、现观边智谛现观相问:现观边智谛现观有何相? 答:若有成就现观边智谛现观者,终不于彼他所诘问而生怖畏。 卯六、究竟现观相问:究竟现观有何相? 答:若有成就究竟现观者,终不复能犯于五处,亦不复能乃至故断诸傍生命、不与而取、行非梵行习淫欲法、知而妄语、蓄积财宝诸妙欲具而受用之,亦不怖畏不可记事,亦不妄计所有苦乐自作、他作、自他俱作、非自非他无[3]因而生。 寅二、结如是等类,当知是名诸现观相。 终不复能犯于五处者:本地分说:阿罗汉苾刍诸漏永尽,不能习近五种处所。 一者、不能故思杀害诸众生命,二者、不能不与而取,三者、不能行非梵行习淫欲法,四者、不能知而妄语,五者、不能贮蓄受用诸欲资具。 乃至广说。 (陵本三十四卷二十六页2813)与此义同。 由是当知,非离断傍生命,乃至受用妙欲。 别有五处,说不复犯。 丑二、辨自性6 寅一、思现观问:思现观何自性? 答:上品思所成慧为自性,或此俱行菩提分法为自性。 寅二、信现观问:信现观何自性? 答:缘三宝境,上品世间、出世间清净信为自性,或此俱行菩提分法为自性。 寅三、戒现观问:戒现观何自性? 答:圣所爱身语业为自性,或此俱行菩提分法为自性。 寅四、现观智谛现观问:现观智谛现观何自性? 答:缘非安立谛境慧为自性,或此俱行菩提分法为自性。 寅五、现观边智谛现观问:现观边智谛现观何自性? 答:缘安立谛境慧为自性,或此俱行菩提分法为自性。 寅六、究竟现观问:究竟现观何自性? 答:尽、无生智等为自性,或此俱行菩提分法为自性。 丑三、辨系不系问:此六现观,几欲界系,乃至几不系? 答:一,唯欲界系;一种一分,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无色界系;即此一分及余三,此四是不系;一,通系及不系。 一唯欲界系等者:谓思现观,唯欲界系。 若信现观,异生所摄一分,通三界系。 非异生摄一分,及戒现观、现观智谛现观、究竟现观,此四是不系。 现观边智谛现观,通系不系。 丑四、辨依处2 寅一、问答依2 卯一、问问:此六现观,几依未至依可得? 几乃至依无所有处依可得? 卯二、答2 辰一、明可得答:一,依非依可得;余,依一切依可得。 辰二、依生起又三,依五依生;一种一分亦尔。 一依非依可得等者:谓思现观非定地起,名依非依可得。 所余一切现观,一切定地起故,名依一切依可得。 又戒现观、现观智谛现观、现观边智谛现观,三种全分依未至依,乃至第四静虑而生。 信现观一种一分亦尔。 究竟现观非定依五,是故不说。 寅二、释妨难问:若现观智谛现观离众相故,名无分别,云何依有寻有伺依可得? 答:由彼思惟寻伺等全分静虑真如而入于定,是故虽依有寻有伺静虑可得,然是离相无有分别。 由彼思惟寻伺等全分静虑真如而入于定者: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说:于初静虑具足五支。 一、寻,二、伺,三、喜,四、乐,五、心一境性。 (陵本十一卷八页871)名寻伺等全分静虑。 依彼静虑,思惟真如而入于定。 未证真时,思惟真如相,有寻有伺;已证真时,离彼寻伺,故无分别。 本地分中有寻有伺地说:依寻伺处法,缘真如为境入此定故。 (陵本四卷二页266)其义应知。 丑五、辨缘谛问:此诸现观,几缘世俗谛? 几缘胜义谛? 答:一缘世俗谛,及一种一分;一无所缘;一[4]缘安立胜义谛,及一种一分;一缘非安立胜义谛,及一种一分。 一缘世俗谛及一种一分等者:思现观全,及信现观一种一分,缘世俗谛。 戒现观全,身语业为自性,故无所缘。 现观边智谛现观全,及究竟现观一种一分,缘安立胜义谛。 现观智谛现观全,及究竟现观一种一分,缘非安立胜义谛。 丑六、辨有相无相问:此诸现观,几有相? 几无相? 答:四有相,一无相,一亦有相亦无相。 四有相等者:思现观、信现观、戒现观及现观边智谛现观四有相。 现观智谛现观一无相。 究竟现观一亦有相亦无相。 丑七、辨有分别无分别问:此诸现观,几有分别? 几无分别? 答:如有相、无相,当知有分别、无分别亦尔。 丑八、辨受俱行问:此诸现观,几喜俱行? 几乐俱行? 几舍俱行? 答:初唯喜俱行,余通喜、乐、舍俱行。 丑九、辨四对治问:此诸现观,几是坏对治? 几是断对治? 几是持对治? 几是远分对治? 答:二唯坏对治,一通断、持、远分对治,一通持、远分对治,二非对治。 二唯坏对治等者:谓思现观、信现观,唯坏对治。 现观智谛现观,通断、持、远分对治。 现观边智谛现观,通持、远分对治。 戒现观、究竟现观,非对治,非慧性故,漏已尽故。 丑十、辨二对治问:此诸现观,几是诸缠制伏对治? 几是随眠永害对治? 答:三是诸缠制伏对治,一俱对治,二俱非对治。 三是诸缠制伏对治等者:谓思现观、信现观、现观边智谛现观,是诸缠制伏对治。 现观智谛现观,是俱对治。 戒现观、究竟现观,俱非对治。 丑十一、辨断对治问:此诸现观,几是地地软中上品烦恼断对治? 答:一。 余随顺此,为此助伴,非断对治。 余随顺此等者:谓断对治,唯现观智谛现观。 所余思现观、信现观,随顺断对治;戒现观、现观边智谛现观、究竟现观,为断对治助伴;是故皆非正断对治。 丑十二、辨得遍知果问:六现观得九遍知。 谓欲系见苦、集所断烦恼断故,立初遍知;色无色系见苦、集所断烦恼断故,立第二遍知;欲系见灭所断烦恼断故,立第三遍知;色无色系见灭所断烦恼断故,立第四遍知;欲系见道所断烦恼断故,立第五遍知;色无色系见道所断烦恼断故,立第六遍知;下分结断故,立第七遍知;色贪断故,立第八遍知;无色贪断故,立第九遍知。 此六现观,谁得几遍知果? 答:一得九遍知果,余不得彼果。 丑十三、辨断惑时分问:此诸现观能为烦恼断对治者,为生已作断对治耶? 为未生耶? 答:此非未生,虽言生已,而非后时。 当知烦恼断时、对治生时,平等平等;即于尔时,假施设说对治生已,诸烦恼断。 丑十四、辨得四沙门果问:此诸现观,谁得几果? 答:一得一切四果,一得圆满沙门果时,余是得一助伴、是得前行。 一得一切四果等者:谓现观智谛现观,得一切四果。 究竟现观,是得圆满沙门果时。 所余戒现观、现观边智谛现观,是得一沙门果助伴;思现观、信现观,是得一沙门果前行。 丑十五、辨转根问:是诸现观,几能转根? 答:除一,余一切。 除一余一切者:除戒现观,所余一切皆能转根。 下说引发功德,当知亦尔。 丑十六、辨引发功德问:是诸现观,几能引发诸神通等殊胜功德? 答:除一,余一切。 丑十七、辨作业2 寅一、问问:思现观,当言作何业? 乃至究竟现观,当言作何业? 寅二、答6 卯一、思现观答:思现观,当言能生正行所摄清净品善法为业,能生无罪欢喜为业,能转一切所疑为业,能趣入修功德为业,能引所余现观为业,能往一切善趣为业。 卯二、信现观信现观,由意乐故,于三宝中能生不动胜解为业,正行清净为业,一分能往善趣为业。 卯三、戒现观戒现观,解脱恶趣众苦为业。 卯四、现观智谛现观现观智谛现观,能得一切沙门果为业,能引发一切功德清净为业,能引所余现观为业,能于善趣助感光净果及异熟为业。 卯五、现观边智谛现观现观边智谛现观,能于一切安立谛中,问答善巧为业,速疾通慧为业,能引此后现观为业。 卯六、究竟现观究竟现观,能引第一现法乐住为业,解脱一切生死大苦为业,任[5]持最后身为业。 丑十八、辨种数2 寅一、问问:思现观有几种? 乃至究竟现观有几种? 寅二、答4 卯一、思现观答:思现观,当知有无量种。 谓契经思,应诵思,记别思,乃至方广、未曾有法、论议思,苦思,集、灭、道思,真如、实际、法界思,蕴、界、处等思,声闻乘等思,大乘思。 如是等类,当知差别有无量思。 卯二、信现观2 辰一、标无量信现观,亦无量种。 辰二、辨品类2 巳一、约三世辨谓正忆念过去无量三藐三佛陀,及彼法、彼僧。 如于过去,未来、现在亦尔。 巳二、约世界辨又正忆念此世界中,及余十方无量世界所有如来,及彼法、彼僧。 随正忆念有尔所量,亦有尔所信现观体品数差别。 卯三、戒现观2 辰一、标无量戒现观,亦无量种。 辰二、辨品类2 巳一、约业道辨谓随远离十种不善性罪业道差别多种。 巳二、约相续辨又随相续亦有多种。 谓预流身乃至阿罗汉身,独觉、菩萨、如来身等无量差别。 卯四、后三现观2 辰一、举现观智谛现观现观智谛现观,亦无量种。 谓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等菩提分法无量差别。 辰二、例余后二现观如现观智谛现观,当知现观边智谛现观、究竟现观亦尔。 丑十九、辨自性非自性问:此诸现观,由如是名、由如是言所安立故;当言是彼自性,当言非彼自性耶? 答:世俗说故,当言是彼自性;第一义故,当言非彼自性。 何以故? 一切法义,法尔不可说故。 丑二十、辨因果2 寅一、问问:思现观何因何果? 如是乃至究竟现观何因何果? 寅二、答2 卯一、举思现观答:思现观,以佛出世、亲近善士、听闻正法、相续成熟、如理作意为因,以所作业为果。 卯二、例余一切2 辰一、例同如思现观,一切现观,当知亦尔。 辰二、显别3 巳一、信现观及戒现观此中差别者,信现观,亦以余现观为因;戒现观亦尔。 巳二、现观智谛现观现观智谛现观,亦以思现观为因,亦以顺决择分善根为因,亦以自种姓为因。 巳三、后二现观现观边智谛现观,亦以现观智谛现观为因;究竟现观亦尔。 丑二十一、辨摄非摄2 寅一、约七作意辨2 卯一、问问:六现观,七作意谓了相等。 为六现观摄七作意,为七作意摄六现观耶? 卯二、答2 辰一、作意摄现观答:二现观,非作意摄;一现观,摄乐作意摄;一现观,摄乐作意、观察作意摄;一现观,远离作意、摄乐作意、加行究竟作意摄;一现观,加行究竟果作意摄。 辰二、现观摄作意余作意,当知是现观等流摄,非现观摄。 谓了相作意、胜解作意。 二现观非作意摄等者:谓思现观、戒现观,非作意摄。 信现观,摄乐作意摄。 现观边智谛现观,摄乐作意、观察作意摄。 现观智谛现观,远离作意、摄乐作意、加行究竟作意摄。 究竟现观,加行究竟果作意摄。 寅二、约无边际智等辨问:无边际智,及顺决择分善根,何现观摄? 无边际智者:生死流转,名无边际。 了知生死流转诸所有法无常、苦、空、无我,发起无边无际胜解,是名无边际智。 义如本地分说。 (陵本三十四卷十七页2783)答:非诸现观摄,当知是现观等流。 丑二十二、辨诸句2 寅一、四句分别2 卯一、举初二现观2 辰一、问问:诸思现观,亦信现观耶? 设信现观,亦思现观耶? 辰二、答2 巳一、标四句答:应作四句。 巳二、释差别或有思现观,非信现观,谓除缘宝决定思,诸余缘决定思。 或有信现观,非思现观,谓缘宝闻、修所成信。 或有思现观,亦信现观,谓缘宝决定思。 除上尔所相,是第四句。 卯二、例所余现观由此道理,应知所余,亦应作四句。 寅二、余句分别复有无量一行、顺前句、顺后句、四句等道理,依声闻地决择道理,皆当了知。 依声闻地决择道理者:谓依声闻乘相应道理而决择故。 简非大乘,故作是说。 壬十三、八悭垢别2 癸一、释悭垢名复次,悭之与垢合名悭垢。 由八种垢污心相续,能与其悭作安足处,是故说彼名为悭垢。 癸二、别辨八种2 子一、征云何为八? 子二、列8 丑一、由不串施一、于惠施先不串习,于现法中爱重财食。 丑二、由重身命二、于身命极重顾恋,不顾后世。 丑三、由恒共住三、与悭者恒共止住,又随顺彼。 丑四、由见寡德四、见所施田无胜功德,及简择福田。 丑五、由无慈悲五、于慈悲先不串习,及于彼处不见胜德。 丑六、由难集想六、以诸财宝难可积集,数习彼想,故生懒惰及与懈怠。 丑七、由执取见七、执取于见,及谓惠舍有彼杂染。 丑八、由邪回向八、希求财宝而行惠施,及回向于彼。 执取于见等者:谓无施与、无爱养、无祠祀,不行惠施,是名执取于见。 或谓世间皆依名声赞颂等事,而行惠施,非无所求,是名惠舍有彼杂染。 壬十四、五调善别2 癸一、辨五行2 子一、略标别复次,有五种行名为调善。 一、感财富行,二、感善趣行,三、感无苦行,四、感自义行,五、感他义行。 子二、随别释5 丑一、感财富行感财富行者,谓施性福业事。 丑二、感善趣行感善趣行者,谓戒性福业事。 丑三、感无苦行感无苦行者,谓修性福业事。 丑四、感自义行感自义行者,谓声闻、独觉道。 丑五、感他义行感他义行者,谓菩萨道。 癸二、配五想为得彼故,应修五想。 一、于诸欲中修不净想,二、于自身命修速灭想,三、于欲界中修有怖想,四、于诸行中修无常想,五、于诸众生修哀愍想。 为得彼故应修五想等者:此中五想,如次能感前说五行。 谓不净想,不着诸欲,能行惠施,由是能得感财富行。 于自身命修速灭想,重当来世,能持戒禁,由是能得感善趣行。 余文易知。 庚九、释醍醐喻经2 辛一、标当释复次,当释醍醐喻经。 辛二、辨应知2 壬一、了知十二分教5 癸一、征云何了知契经乃至论议[6]? 癸二、标谓略由五相。 癸三、列一、了知假名故;二、了知摄受故;三、了知次第故;四、了知圣教故;五、了知依处故。 癸四、释5 子一、了知假名云何了知假名? 谓能了知差别法门名想施设。 子二、了知摄受云何了知摄受? 谓能了知名身、句身、文身,由此宣说差别法门。 云何了知摄受等者:由名句文诸假施设,各别摄受一切法义,是故知名、知句、知文,说名了知摄受。 子三、了知次第云何了知次第? 谓能了知从此法门至彼法门、从此句至彼句所有次第。 子四、了知圣教云何了知圣教? 谓能了知如是法门,如来所说、或弟子说、或在家说、或出家说。 子五、了知依处云何了知依处? 谓能了知如是法门,依自利说;如是法门,依利他说;如是法门,乃至为令天人利益安乐故说。 癸五、结如是名为略由五相,了知契经乃至论议[7]。 壬二、了知彼彼语义4 癸一、征云何了知彼彼语义? 癸二、标亦由五相。 癸三、列一、了知缘起故;二、了知句差别故;三、了知次第故;四、了知道理故;五、了知略义故。 癸四、释5 子一、了知缘起云何了知缘起? 谓能了知一分所化应示现义,乃至一分所化应庆喜义。 云何了知缘起等者:谓诸所化有情,或应示现、或应教导、或应赞励、或应庆喜,了知如是种种差别,是名了知缘起。 子二、了知句差别云何了知句差别? 谓能了知异门、异相训释言词品类差别。 子三、了知次第云何了知次第? 谓能了知解释次第、成立次第、圆满次第。 云何了知次第等者:此中三种次第,如摄释分释义应知。 (陵本八十一卷十五页6212)子四、了知道理云何了知道理? 谓能了知四种道理。 一、观待道理,二、证成道理,三、作用道理,四、法尔道理。 子五、了知略义云何了知略义? 谓能了知此是蕴相应语,此是界、处、缘起、处非处、谛相应语,此是念住等相应语,乃至此是八圣支道相应语,此是业相应语,此是烦恼相应语,此是增上戒等学相应语。 庚十、释正知而住4 辛一、知时复次,云何知时? 谓由五相故。 一、通达正现在前杂染故;二、通达将现在前杂染故;三、通达不染污位故;四、等起对治作意故;五、对治作意故。 云何知时等者:本地分说:应时加行,谓于时时间修习止相,于时时间修习观相,于时时间修习举相,于时时间修习舍相。 又能如实了知其止、止相、止时;了知其观、观相、观时;了知其举、举相、举时;了知其舍、舍相、舍时。 (陵本三十一卷八页2571)此中五相,如彼释义应知。 谓若了知心掉举时,或沈没时,是名通达正现在前杂染。 又若了知恐掉举时,或恐沈没时,是名通达将现在前杂染。 又若了知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品,所有掉举心已解脱,是名通达不染污位。 于尔所时,或应修止、或应修举所有作意,是名等起对治作意;或应修舍,是名对治作意;此说持对治、远分对治应知。 辛二、知量2 壬一、征复次,云何知量? 壬二、释2 癸一、出略义2 子一、标列谓于所食、所饮、所噉,乃至广说。 当知此中,略说二种断随顺性。 一、任持随顺性,二、精进随顺性。 子二、随释2 丑一、任持随顺性任持随顺性者,谓于所食、所饮、所噉、所尝善知其量。 丑二、精进随顺性精进随顺性者,谓于若行、若住,乃至广说善知其量。 若行若住乃至广说者:此中广说,所谓若坐、若卧、若修悎寤、若语、若默、若解劳睡,如本地分别释应知。 (陵本二十四卷十三页2044)癸二、广辨相2 子一、于所食等善知其量2 丑一、征此中云何于所食等善知其量? 丑二、释2 寅一、总标谓于受取及受用中,皆善知量。 寅二、别辨2 卯一、于受取2 辰一、标差别于受取中善知量者,谓于此时应受,从此应受,此所应受,齐此应受。 辰二、释彼相4 巳一、何时应受何时应受? 谓日初分,即于此时为受用故。 巳二、从何应受从何应受? 谓除五种非所行处。 巳三、何所应受何所应受? 谓清净物,如来所许,除酒肉等所不应饮、不应食物。 巳四、齐何应受齐何应受? 谓知量而受,勿令自损,或损于他。 卯二、于受用2 辰一、总标于受用中善知量者,谓如所受,于此时中应可受用。 辰二、别释4 巳一、于何时中应可受用于何时中应可受用? 谓如前说日之初分,是受用时。 巳二、于何处所应可受用于何处所应可受用? 谓于好处,或居道场、或在聚落。 巳三、何所应受用何所应受用? 谓如前说清净物等。 巳四、齐何应受用齐何应受用? 谓善知量,应可受用,勿令饥恼、勿不顺断、勿令诸界起不平等。 勿令饥恼等者:本地分说:为除饥渴受诸饮食,为摄梵行受诸饮食,为断故受受诸饮食,为令新受当不更生受诸饮食。 (陵本二十三卷十五页1989)此应准释。 子二、于勤精进善知其量2 丑一、征云何于勤精进善知其量? 丑二、释2 寅一、标差别谓于此时、此处、此事、齐此应勤精进。 寅二、释彼相4 卯一、于何等时应勤精进于何等时应勤精进? 谓于应行时而行,乃至于应解睡眠时而解睡眠。 卯二、于何处所应勤精进于何处所应勤精进? 谓于闲林、或在道场、或居内院、或经行处应修精进。 卯三、于何等事应勤精进于何等事应修精进? 谓应勤行、勤住,乃至勤解睡眠劳倦。 卯四、齐何应修所有精进齐何应修所有精进? 谓善知量而修精进,勿因此故,太沈、太举。 辛三、知众2 壬一、剎帝利等2 癸一、举剎帝利复次,云何善知剎帝利众? 谓善了知剎帝利众如是名、如是种、如是姓、如是食,乃至如是寿量边际。 癸二、例婆罗门长者等众如是乃至善知长者、居士等众。 壬二、诸沙门众云何善知诸沙门众? 谓能善知彼如是名,此是少年、此是长年、此是耆年,此持经者,乃至此是能持论者,善知此是瑜伽师等。 善知此是瑜伽师等者:本地分说:修瑜伽师略有三种。 一、初修业瑜伽师,二、已习行瑜伽师,三、已度作意瑜伽师。 如彼应释。 (陵本二十八卷十三页2371)又本地分意地说有六十二种有情之类。 (陵本二卷十八页169)此中等言,随应等取沙门种类应知。 辛四、知往乃至应默2 壬一、征复次,云何善知我于是中,应当往诣,乃至应默? 壬二、释2 癸一、总标谓若略说,为此应往乃至应默,及如此应往乃至应默。 癸二、别释2 子一、明所为何所为故,诣在家众乃至应默? 谓为乞求资生众具;或复为令未信者信,信者增长;或为慰问遭重疾病、受众苦者;或为开解诸愁忧者;或为和好展转怨对互相违者;或为随顺他所作事;或复为他之所劝请;或为随从轨范、亲教同梵行者;或为经营僧所作事;是故应往乃至应默。 子二、明所应5 丑一、应如是往云何了知应如是往? 谓如声闻地已说其相。 如声闻地已说其相者:本地分说:于其已往或正往时,观见众色,于此众色一分应观,或有一分所不应观。 于不应观所有众色,当摄其眼,善护诸根;于所应观所有众色,应善住念而正观察。 乃至广说其相应知。 (陵本二十四卷十六页2052) 发布时间:2024-09-07 13:38:56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5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