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的茶文化(邹相) 内容: 后世普请只限于轻微劳动,如四月佛诞摘花、六月晒藏、晒荐、平时园中摘菜、溪边搬柴以及节前寺舍扫除等,皆偶一为之而已。 这段文字载于《百丈清规》普请部分。 中国茶网撰文称,据不完全统计,总共八万多字的《百丈清规》中,共提到茶字325个、茶汤65处、请茶21处、吃茶15处,可谓字里行间处处有茶香。 如此高频率出现茶字及相关字眼,堪称中国茶文化之最。 众所周知,古往今来,佛门与茶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佛教的茶文化一直是仁人雅士们兴趣十足的研究话题。 茶与中国佛教禅宗有着不解之缘。 有这样一则传说,说茶叶为禅宗初祖达摩禅师所造。 当年达摩祖师为了使自己不在坐禅时打瞌睡,便割下眼皮,丢弃在地上。 一夜之间,他的眼皮变成了茶树,用茶树上的茶叶泡水喝,便能控制住疲倦,提神、安神。 从此,茶就有了提神的作用。 据《蛮瓯志》记载,觉林院的僧人待客以惊雷筴(中等茶),自奉带以萱草(下等茶),供佛以紫茸香(上等茶)。 到禅宗盛行时,坐禅时饮茶得到了进一步普及,据唐人封演在《封氏闻见录》卷六中所说:开元(713年~741年)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 人自怀挟,到处煎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一时间,饮茶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习惯。 又据《新唐书陆羽传》记载,被民间视为茶圣的陆羽(733年~804年)出身于寺院,作过苦行僧,其一生行迹也从来没有离开过寺院。 《茶经》就是他当年不辞万里风尘,北走燕赵、南游吴越,遍历名山古刹,亲自采茶、制茶、品茶,广泛汲取僧侣经验的结晶。 陆羽在《茶经》中也说道: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修德之人。 由于禅宗的兴盛,寺院僧人饮茶成风,一些僧人嗜好饮茶竟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 佛教寺院是茶文化的中心。 纵观历史,佛教寺院既是古代民间社会的文化活动中心,也是茶文化的中心,许多茶诗写于寺院,又以在寺院品茶聚会为咏颂的对象。 如唐代的诗僧皎然和尚在《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一诗中写道: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清代的文学家郑板桥在诗中写道:白菜青盐糁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镇江甘露寺、扶风法门寺等佛寺地宫的茶具文物则是丛林以茶汤为盛礼的考古实物见证。 《茶经》中写道:灵岩茶风北渐,遂有长安、洛阳两京的比屋之饮。 在茶文化从南向北的传播中,泰山灵岩寺禅师们的饮茶活动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在禅寺饮茶之风盛行时,茶汤供养也成为佛教中国化的具体表现,如唐王敷敦煌本《茶酒论》中载曰:供养弥勒,奉献观音,千劫万劫,诸佛相饮。 又据刘禹锡《西山兰若茶歌》一文中所记僧人,为招待诗人而亲采新茶,旋炒旋煎,为已知最早炒青散茶的记载。 在茶文化的发展中,佛教寺院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推进茶文化在中国普及和兴盛的重要力量。 茶道是僧人修行的必备功课。 据《百丈清规》中记载,僧人早起先饮茶,后佛事,每天需在佛前供茶,每逢佛菩萨圣诞、成道日、帝师涅盘日、达摩忌日、比丘示寂等,另有茶礼仪式。 对于不同的茶,也都有相关的名目,如供奉佛祖的称奠茶,按照受戒年限先后品饮的称戒腊茶,大众一起共饮的称为普茶。 僧人迎送、坐禅、谈话等都要饮茶。 《百丈清规》中,对寺院行茶礼有着严谨、细致、甚至繁琐的规范,如院门特为茶汤,礼教殷重。 受请之人须知先赴某处,次赴某处,后赴某处,闻鼓板声及时先到,明记坐位照牌,免致仓惶错乱。 如赴堂头茶汤侍者问讯请入,随首座,依位而立乃收袈裟,安祥就座。 弃鞋不得参差,收足不得令椅子作声,正身端坐,不得背靠椅子吃茶不得吹茶,不得掉盏,不得呼呻作声。 取收盏橐,不得敲磕。 如先放盏者,盘后安之,以次挨排,不得错乱。 可以看出,饮茶的过程就是僧众修行的过程,程序严格紧凑。 为了打理好众多的茶事,寺院中设有专事烧水煮茶、献茶款客的职务,即茶头,其作用举足轻重。 现在不少寺院,还专设有为善男信女或游人布施茶水的施茶僧。 种茶、制茶、饮茶能助力于僧人精进修行。 佛教认为茶有三德:一是提神,使僧众念佛修行时不易疲倦、瞌睡,有益静思,所谓破睡有茶功;二是消食,饮茶能帮助消化;三是不发,能抑制性欲,而使人不思淫欲。 百丈怀海禅师与陆羽同处中唐时代,茶饮尚未普及。 在推行茶饮之后,百丈山寺院的茶事众多,特别是僧众普茶和初一、十五的巡堂茶,需要消耗大量茶叶。 加上僧众日常的衣食住行问题,鉴于此,百丈禅师提出僧人农禅制度,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而大量种茶和制茶也是农禅活动的重要部分。 大型茶事,如巡堂茶,是面向善男信女的,需要住持亲自参与。 《百丈清规旦望巡堂茶》中记载:住持上堂,说法竟白,云:下座巡堂吃茶。 大众至僧堂前,依念诵图立。 次第巡入堂内。 暂到与侍者随众巡至圣僧龛后。 暂到向龛与侍者对面而立。 大众巡遍立定,鸣堂前钟七下。 住持入堂烧香,巡堂一匝归位。 鸣钟二下,行茶瓶出,复如前问讯,揖茶而退。 鸣钟一下收盏。 鸣钟三下,住持出堂。 首座大众次第而出。 或迫他缘,或住持暂不赴,众则粥罢,就座吃茶,侍者行礼同前。 百丈禅师如此重视茶事、茶礼,足以见出其对茶的钟爱,也反映出茶对僧人修行的殊胜意义。 发布时间:2024-09-08 10:16:39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5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