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九【二】 内容: 阿难。 复次天人。 不逼身心。 苦因已尽。 乐非常住。 久必坏生。 苦乐二心。 俱时顿舍。 粗重相灭。 净福性生。 如是一类。 名福生天。 舍心圆融。 胜解清净。 福无遮中。 得妙随顺。 穷未来际。 如是一类。 名福爱天。 阿难。 从是天中。 有二歧路。 若于先心。 无量净光。 福德圆明。 修证而住。 如是一类。 名广果天。 若于先心。 双厌苦乐。 精研舍心。 相续不断。 圆穷舍道。 身心俱灭。 心虑灰凝。 经五百劫。 是人既以生灭为因。 不能发明不生灭性。 初半劫灭。 后半劫生。 如是一类。 名无想天。 阿难。 此四胜流。 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 虽非无为真不动地。 有所得心。 功用纯熟。 名为四禅。 阿难,又有这样的天人,他们的身心并不受烦恼的逼迫,其苦因已经除尽,但又不住在喜乐之中,因为久住在苦和乐之中必然会生败坏,因此他们将苦乐二心同时都舍弃了,种种粗重的烦恼也相随而灭,从而生出清净的福性,像这一类人名叫福生天。 舍弃了苦乐的心圆融无碍,能够妙解清净,在无遮的福性中,获得奇妙的随顺心,能够穷尽未来的边界,像这一类人名叫福爱天。 阿难,从这些天中来看,又有两种不同的道路。 如果在他们最先发心之时,追求的即是无量的清净光辉和圆满光明的福德,并且通过修行证得了这种境界并住在其中,那么,像这一类的人名叫广果天。 如果在他们最先发心之时,即是厌弃苦和乐,经过相续不断地精进研究,终于完全穷究了这种舍心之道,从而使身体和心灵同时得到寂灭,心虑像死灰一样凝息,经历五百劫,这种人既然是以厌弃生灭为修行的因地,因此不能发明不生不灭的本性,如此则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像这一类的人名叫无想天。 阿难,这四等上流之人,世间一切种种苦乐境界都不能动摇他们。 虽然他们修持的不是无为真不动地,但于心中还是有所得,并且其功夫的运用臻于纯熟,这就叫做四禅。 阿难。 此中复有五不还天。 于下界中九品习气。 俱时灭尽。 苦乐双忘。 下无卜居。 故于舍心众同分中。 安立居处。 阿难。 苦乐两灭。 斗心不交。 如是一类。 名无烦天。 机括独行。 研交无地。 如是一类。 名无热天。 十方世界。 妙见圆澄。 更无尘象一切沈垢。 如是一类。 名善见天。 精见现前。 陶铸无碍。 如是一类。 名善现天。 究竟群几。 穷色性性。 入无边际。 如是一类。 名色究竟天。 阿难,这当中还有五还天。 对于在下界中带来的九种烦恼习气,同时都灭尽了,苦与乐也双双消亡,在下界居住时无所选择而居,由于具有苦乐皆舍的这种舍心,因此在分别不同的众生中,都能安立居处。 阿难,苦乐二心都灭除了,争斗之心自然不交加于他,像这一类的人名叫无烦天。 他像箭弩一样的独往独行,探究交往无烦恼的境地,这一类人名叫无热天。 十方世界对他来说都妙现出圆融澄明的境相,而没有一切尘相沉垢,像这一类人名叫善见天。 精妙的观见现于眼前,陶铸成无碍的见解,像这一类人名叫善现天。 究竟各种各样的道理,穷究色性的本性,而进入了无边际的境界,像这一类人名叫色究竟天。 发布时间:2024-09-11 11:07:00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5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