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林克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浅讲(17) 内容: 丁二 征释经题经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 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 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这一段经文,是征问解释经题的意义,并劝信。 前面六方诸佛皆劝信此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就是佛所说本经原来的经题。 既有能诠之名,必有所诠之义,只有在明了此义之后,方能信受奉行。 故释迦牟尼佛问舍利弗:依你的看法怎么样呢? 为什么这部经叫《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啊? 经题共有十六个字,这里只说了后面八个字,为什么没有说前面八个字呢? 因在正宗分的三大科中,已将前面的称赞不可思议功德这八个字解释得很详细了,故不必再说。 而后面的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八个字尚未说明,故需再加征释,使一切众生明了它的意义。 问题提出后,佛又自己作答: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到这部《阿弥陀经》,能将经中所讲的事实、理论、方法完全接受过来,保持不失,并依此修学的,以及听到诸佛名的。 诸佛名有两种解释:一是诸佛名即阿弥陀佛,因弥陀是法界藏身,念弥陀一佛,即念一切诸佛,故阿弥陀佛之名号,实为一切诸佛之共同名号;一是诸佛名即经上讲的六方恒沙佛名。 本经专赞极乐净土,故采用第一种解释更加合于经旨。 这些善男子、善女人,都能得到一切诸佛的加护爱念。 一切诸佛包括六方恒沙诸佛、本师释迦世尊及阿弥陀佛。 都能得到不退转于佛果菩提的大利益。 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意思,下面《要解》文中有解释。 最后几句话是世尊劝我们信受佛语。 因为这个原因,舍利弗啊,你们都应该相信我的话,以及六方诸佛所说赞叹劝信此经的话。 这里的汝等即你们,不仅指当时在场的大众,也包括我们这些后世闻到此经的所有众生在内。 这是世尊亲口叮嘱我们的话! 所以,我们相信《阿弥陀经》,不仅是相信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话,而且是相信十方一切诸佛所说的话,这个善根福德真是大得不得了! 解 此经独诠无上心要。 诸佛名字,并诠无上圆满究竟万德。 故闻者皆为诸佛护念。 又闻经受持,即执持名号。 阿弥名号,诸佛所护念故。 这一段文,正释护念。 此经独诠无上心要。 诸佛名字,并诠无上圆满究竟万德。 这三句是从闻经释护念。 诠是解释显示,此经独诠,则余经皆无,唯独这一部经才显示。 能诠的是此经文字,所诠的有三。 一无上心要。 即能念之心性,亦即我们的佛性,非第六识妄想心。 心性为诸佛之本源,万法之理体,是第一义谛,无有一法能比它更高、更重要,故说是无上心要。 二诸佛名字。 即所念之阿弥陀佛名号。 前面讲闻诸佛名时说过,弥陀是法界藏身,弥陀名号之体即法界,能摄一切名号。 念弥陀一佛,即念一切诸佛,故说诸佛名字。 三无上圆满究竟万德,即能所不二。 能念之心性本具万德,所念之佛名为万德洪名。 佛已彻证心性,因行圆满。 究竟指智德究竟,证般若德,即圆满究竟的智慧;断德究竟,证解脱德,一切烦恼悉皆断尽,得大自在,究竟解脱;心性究竟,证法身德,能念之心性到了究竟清净,法身显露。 三德圆证,万德齐备,佛为十界至尊,故曰无上圆满究竟万德。 故闻者皆为诸佛护念。 三德秘藏,为诸佛共证,亦为众生同具。 我们能念之心,以及所闻所念之佛名,皆不离三德。 此三德为诸佛共所守护爱念。 故善男子、善女人,只要闻到此经受持的,以及闻到诸佛名的,皆为诸佛之所护念。 又闻经受持,即执持名号。 此下闻经受持等末后几句,是从持名释护念。 闻是听闻,听到此经后能深信不疑,即闻慧。 受是信而乐受,闻经后能领纳接受于心中,对娑婆世界生起厌离之心,对极乐世界生起欣求之愿,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思慧。 持是执持不忘,发愿后专心执持名号,净念相继,一心不乱,即修慧。 所以闻思修三慧就是信愿行三资粮。 本经专示持名妙行,故受持此经,信愿在怀,必定执持名号。 阿弥名号,诸佛所护念故。 前面讲了,阿弥陀佛名号,即诸佛名号,一念一切念。 弥陀名号所具万德,即诸佛万德,为诸佛之所护念。 所以我们念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亦必为诸佛所护念。 诸佛既然护念,菩萨必定也护念。 《十往生经》中说:若有人执持阿弥陀佛圣号,常得二十五位大菩萨,如观世音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 诸佛护念,菩萨守护,天龙八部当然也护持。 唐朝道宣律师是律宗祖师,在终南山行般舟三昧,九十天不坐不睡,站着或绕着念佛,感得天人送饭,就是一个例证。 解 问:但闻诸佛名,而未持经,亦得护念不退耶? 答:此义有局有通。 《占察》谓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 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 若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乃为得闻十方佛名。 此亦应尔。 故须闻已执持至一心不乱,方为闻诸佛名,蒙诸佛护念。 此局义也。 这段问答释疑。 因答词较长,故分四段来讲。 这一段文是问题及第一段答词。 问:但闻诸佛名,而未持经,亦得护念不退耶? 有人问:假使有人只是闻到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而没有受持《阿弥陀经》,亦能得诸佛之护念不退转吗? 答:此义有局有通。 大师回答说:这里有局、通二两种道理。 局是局限,局义即狭义讲,唯限于一心不乱,方能感佛护念。 通是融通,通义即广义讲,不论散心一心,垢心还是净心,但闻佛名,皆得蒙佛护念。 这第一段答词说明局义。 《占察》谓,《占察》即《占察善恶业报经》,地藏三经之一。 地藏菩萨有三部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十轮经》、《占察善恶业报经》。 《地藏菩萨本愿经》大家都知道,念的人很多,《地藏十轮经》与《占察善恶业报经》这两部经知道的人则少些。 《占察》谓,即《占察善恶业报经》说。 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 杂乱指见思惑纷杂混乱,垢心是清净心被见思惑染污,而成了垢浊之心。 以此散乱心念佛,虽念而等于没有念。 古德云: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 故不能称闻慧。 以不能生决定信解。 大家都知道,因定发慧。 心没有归一,就是心不定,这样智慧就不能现前。 既无慧解,那心里必定还有疑惑,还有妄想,当然信也就不真实了。 因信解皆不决定,所念的佛,也只是散心念佛。 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 只是散心念佛,将来只能得一点人天善报而已,像来生做人不愁吃穿,生活大多称心如意。 这是世间有漏福报,依然在生死轮回之中,得不到往生极乐,永脱生死,不退成佛的广大深妙利益。 若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 一行三昧即念佛三昧,前面讲过。 如果专念一句阿弥陀佛,念到一心不乱,便成广大微妙行心。 一天到晚,口里念阿弥陀佛,身体拜阿弥陀佛,这就是广大微妙行;心里想阿弥陀佛,这是广大微妙心。 得一行三昧则见思惑已断,杂乱垢心就会转成清净广大微妙心。 名得相似无生法忍,到了这个境界,叫证得相似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简称无生忍。 忍即安忍,无生法是不生不灭之理体。 菩萨于此不生不灭之理体,安忍而不动心,称为无生法忍,这是分证位菩萨之所证。 得无生法忍的菩萨,名阿鞟跋致,即不退转菩萨,不作不起诸业行。 这里讲的还不是得真正的无生法忍,而是得相似无生法忍,即相似位。 按教理讲,相似位是断见思烦恼,位齐阿罗汉,而复大胜,因已伏无明,阿罗汉仅断见思而已。 这时粗惑见思已除,细惑无明伏而未破,见而非真,故称相似。 乃为得闻十方佛名,此亦应尔,按照《占察经》的标准,须到六根清净相似位,这才是听闻到十方佛的名号。 此指本经,亦应如此,和《占察经》是一样的。 故须闻已执持至一心不乱,方为闻诸佛名,蒙诸佛护念。 此局义也。 因此必须闻此经后,信愿执持名号,持至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持至理一心,不为无明所乱,成就闻思修三慧,才真正是闻诸佛名,而得诸佛之护念。 以上所讲的是局义,即按狭义而论。 解 通义者。 诸佛慈悲,不可思议。 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 故一闻佛名,不论有心无心,若信若否,皆成缘种。 况佛度众生,不简怨亲,恒无疲倦。 苟闻佛名,佛必护念,又何疑焉。 这第二段答词说明通义。 通义者。 诸佛慈悲,不可思议。 从广义讲,诸佛皆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这种慈悲是自性之流露,普被群机,不可思议。 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 故一闻佛名,不论有心无心,若信若否,皆成缘种。 前面一再讲了,诸佛的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 因此你一闻佛名,不管你是有心即诚心念佛,还是无心即随口念佛,你深信不疑念佛,还是不相信而念佛,都能成为将来得度的因缘,成佛的种子,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华严经》上真实慧菩萨说了一首偈颂: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 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 我宁愿受地狱的苦楚,只要能够闻到诸佛的名号。 不愿意享受无量的福乐,而闻不到诸佛的名号。 因为闻到佛名,便有了生死出轮回,永得解脱的机缘。 虽能享无量福乐,但终非长久,如石火电光,免不了坏苦。 而闻不到佛名,则长劫沉沦生死苦海,无出头之日。 可见闻佛名的重要。 所以我们这一生闻到弥陀万德洪名,要庆幸自己,一定要信愿执持名号,决定今生往生西方脱离生死。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今生生西方就得度了,不能等下一生,来生不一定能闻到佛法,三生五生一等,就会迷误了。 前面讲的第三世怨,同修们要提高警惕。 时值末法,我们能闻到佛法,都是有善根的,一定要珍惜,令自己的善根增长、成熟而度脱。 同时也要尽心尽力劝人念阿弥陀佛。 这里讲了,不管他信还是不信,只要他听到这声佛号,就给他种下了将来得度的缘种。 这就是度众生,这就是自利利他的菩萨行。 况佛度众生,不简怨亲,恒无疲倦。 何况诸佛菩萨心地清净慈悲,度众生只看有缘无缘,缘熟与否,而不分怨亲,一律平等,精进不息,从无疲倦之时。 我们凡夫则处处分别执着,对亲则爱则近,对怨则恨则疏。 度众生也心不平等,对喜欢的人讲佛法时不厌其烦,对讨厌的人连口都不想开。 我们劝入学佛,一次两次,再多讲几次就不行了,不是没有耐心厌烦了,便是力不从心疲倦了。 我们应该好好地跟佛菩萨学一学。 苟闻佛名,佛必护念,又何疑焉。 假如我们有善根福德闻到佛的名号,佛必定护念我们,又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很多同修常常读《地藏经》,世尊在经中殷勤咐嘱地藏菩萨:未来之世,若有天人,及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种少善根,一毛一尘,一沙一滞。 汝以道力,拥护是人,渐修无上,勿令退失。 尘滞善根尚获护念,何况我们闻弥陀万德洪名,这个当生成就的难信妙法呢? 无疑会蒙诸佛菩萨的护念。 这里还必须提醒大家一点,佛菩萨护念是缘,属他力,我们自己还得要有亲因,有自力。 不要以为念几声佛号,诸佛一护念,便万事大吉。 佛护念我们,还要看善根成熟没有。 怎样算善根成熟? 即立定志向,今生一定要生西方,信愿坚固,执持名号。 这样自力再加佛力,则决定得生。 解 然据《金刚三论》,根熟菩萨为佛护念,位在别地圆住。 盖约自力,必人同生性,乃可护念。 这是第三段答词,由此往下,说明白他二力之异。 这一段文,引《金刚三论》明自力之难。 然据《金刚三论》,《金刚三论》是无著与天亲二位菩萨所造的注释《金刚般若经》之论著,根据《金刚三论》所讲:根熟菩萨为佛护念,位在别地圆住。 根熟菩萨是善根成熟,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得念不退的菩萨。 按教理讲,是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以上,分证位的菩萨。 这样的菩萨才能得到佛的护念。 盖约自力,必人同生性,乃可护念。 因从自力,亦即修通途法门讲,一定要自己破无明,证法身,至分证位,人同生性,即观智证理皆与佛同,方能蒙佛护念。 换言之,异生性的菩萨,即未达分证位的权教菩萨,得不到佛护念。 解 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护念。 乃至相似位以还,亦皆有通护念之义。 下至一闻佛名,于同体法性有资发力,亦得远因终不退也。 这是第四段答词,明他力之易。 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护念。 他力即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 现修净土特别法门,念他佛,仗他力,则到相似位,即得事一心不乱,断见思烦恼,往生方便土的人,便可蒙佛护念。 乃至相似位以还,亦皆有通护念之义。 甚至相似位以前,即观行位、名字位的人,但能信愿持名,未断见思,往生同居土者,亦皆通通得佛护念。 下至一闻佛名,于同体法性有资发力。 同体法性,即众生的佛性与诸佛的法身同体,无二无别,所谓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 三世佛中过去佛、现在佛是已成之佛,未来佛是将成之佛,亦即众生。 佛与众生同一法性身,即前面讲的正因佛性,这里称同体法性。 从广义讲,佛护念之义,放宽到最低限度,哪怕是只听到一声佛名,对我们的佛性皆有资熏种子,发起现行之力用。 如不常念佛的人,我们对他念一声阿弥陀佛,有时他会下意识地回一声阿弥陀佛,这就是佛名资发力起的作用。 亦得远因终不退也,此显净土特别法门之殊胜。 虽不能即得断惑证真之近果,亦能种下善根,为未来成佛之远因,终究得人不退位也。 解 阿耨多罗,此云无上。 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觉。 即大乘果觉也。 以上是解释护念,现在解释果觉。 阿耨多罗,此云无上。 阿耨多罗,译成汉语是无上。 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觉。 三藐三菩提,译成汉语是正等正觉。 即大乘果觉也。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大乘果觉,即圆教佛果妙觉。 为不打乱文义并方便同修们的理解,下面依义直叙此段文意:经中讲:闻经受持,及闻佛名的善男子善女人,不仅为诸佛所护念,而且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因第一位译经师不翻,以后的译经师便顺从古人都不翻,诸经中皆保留梵语。 这是当年玄奘法师所定五不翻中的顺古不翻。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成汉语是无上正等正觉,是大乘圆教佛果妙觉。 藏通二教无实成佛义,有果觉位而无其人。 别教妙觉,仅破十二品无明,相当圆教的二行菩萨。 故前三教果觉位,只有其名,而无其人,天台宗称之为果头无人。 世尊在《法华经方便品》中说得很清楚: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 \,前三教皆属方便说,虽有教法,而无行证教法之人,所谓有教无人。 藏通别佛实乃圆教初住以上菩萨之权现。 唯有圆教妙觉,方为究竟果觉,堪称无上正等正觉。 我们从下面讲起,先讲正觉。 正觉是声闻缘觉所证,见思已断,分段生死已了,相对凡夫迷于五欲六尘之不觉,以及外道心外求法之邪觉而言,他是觉悟了,得一切智,正而不邪,故称正觉。 正觉属自觉,二乘人只是自利,不能利他。 正等正觉为菩萨所证,尘沙已尽,无明亦破,从空人假,涉俗利生,相对二乘只是自觉,不能觉他,偏而无平等普遍心而言,菩萨能真正平等自觉觉他,故称正等正觉。 然菩萨无明未尽,变易生死未了,觉道未圆,即使最高的等觉菩萨,还剩一品生相无明未破,去佛尚欠一分,只能名有上土,不得名无上正等正觉。 无上是没有能超过其上的,最高了,唯佛独称。 就自觉论,智慧圆满无上。 就觉他论,功德圆满无上。 福慧二足,自觉、觉他、觉行三觉圆满,故称无上正等正觉。 这是大乘果觉,即圆教佛果妙觉。 解 圆三不退,乃一生成佛异名,故劝身子等皆当信受。 闻名功德如此。 释迦及十方诸佛同所宣说,可不信乎。 初劝信流通竟。 这一段文,总结劝信流通。 圆三不退,乃一生成佛异名。 三不退前面讲过,一位不退,断见思,再不做凡夫了;二行不退,破尘沙,恒度生,不做二乘人了;三念不退,破无明,证法身,是分证佛了。 圆证三不退是等觉菩萨,即补处菩萨,所以说是一生成佛之异名。 故劝身子等皆当信受,身子即舍利弗,等则等当时与会的大众,以及尽未来际的众生,所以也是劝后世的我们,都应当信解受持此经。 闻名功德如此。 闻名功德有这么大,能得诸佛护念,不退成佛,更何况读诵受持此经,一心念佛呢? 释迦及十方诸佛同所宣说,可不信乎。 释迦世尊以及经中六方即十方恒沙诸佛,异口同音,金口诚言劝信,我们听了,能不谛信吗? 劝信流通讲完了。 下面是劝愿流通,再劝众生发愿。 丙二 劝愿流通经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 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这一段经文说明有愿必生,并第三次劝愿。 释迦牟尼佛告诉舍利弗说:如果有人已经发愿,或现在发愿,或将来发愿,想要求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这些人都能得不退菩提佛果。 已经发愿的,已经生于彼国了;现在发愿的,现在便能生到彼国;将来发愿的,将来也一定能生到彼国。 所以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中,如果有相信我这话的,应当发愿,愿意生到极乐世界去才对。 我们在前面说过,这个法门是二力法门,信愿持名是自己的力量,临终接引往生是佛的力量,自他二力合在一起。 所以发愿求生的人,佛没有一个不接引的,就像俗话说的有志者事竟成,有愿必生,都能不退成佛。 解 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 正显依信所发之愿无虚也。 非信不能发愿,非愿信亦不生。 故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 又愿者,信之券,行之枢,尤为要务。 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劝也。 这一段文,说明三劝之意。 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 这三句是从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这一段经文中,把相关的词抽出来,重新组合排列而成,其意显而易见。 已发愿的己生,指释迦世尊宣说《阿弥陀经》之前的人。 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发四十八愿时开创的,所以极乐世界一建成,阿弥陀佛示现成佛,这个法门就开始在十方世界广为诸佛所宣扬。 世尊为娑婆众生讲《阿弥陀经》介绍这个法门时,已发愿的即指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十劫中的发愿者,亦即过去十劫中已生到极乐世界的声闻菩萨、诸上善人,这就是已愿已生。 今发愿指世尊在世时当年参与弥陀法会的听众,闻是经发愿的人,现生即能生到极乐世界,这就是今愿今生。 当发愿指世尊宣说《阿弥陀经》之后的未来际,包括现在末法时期,由于《阿弥陀经》的流传,有缘闻到此经而发愿的人,是人必于未来世中,即其当生往生彼佛国土,这就是当愿当生。 广义讲,已愿已生,指过去世发愿的,已于过去生中生极乐世界了。 今愿今生,是现在世发愿的,定于现生往生极乐。 当愿当生,是于未来世发愿的,必于未来生中往生极乐。 这三句是讲十方三世信愿持名的人,必蒙弥陀无尽悲愿接引往生,如印光大师为西方三圣像撰的对联说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乐邦有路能愿即生。 苦海即六道生死,乐邦即极乐世界。 我们只要能发愿,即能往生。 《净土圣贤录》和《往生传》上记载的真人真事,即已愿已生;我们现前耳闻目睹的念佛人往生,即今愿今生,这些活生生的事例是最好的证明。 正显依信所发之愿无虚也。 正显示了依据信心所发的愿真实不虚,决定不落空。 有人说:既然有愿即生,现在我们发愿求生西方而念佛的人很多,为什么往生的人却很少呢? 问题出在所发的愿不真切,嘴上泛泛而谈欣求极乐,心里则对娑婆仍恋恋不舍,如同拴在码头上的船,不肯解缆,如何起航? 有些念佛人,平日无事,则口中弥陀喃喃念个不停,到了临终疾病上身,不是埋怨念佛不灵而退道心,就是妻儿家财放不下,贪生怕死,心神俱乱,一句佛号提不起来,只能为业力所牵,轮转六道。 如果真能对娑婆的人和事无丝毫牵挂,万缘放下,念念弥陀,心心极乐,临终时如忆慈母,归家心切,必定感应道交,蒙佛慈悲接引往生,如古德说的万修万人去。 所以发愿要在欣厌二字上狠下工夫。 非信不能发愿,非愿信亦不生。 这两句说明信愿互资,而愿更为重要。 如果不是深信娑婆世界唯有众苦,西方世界但受诸乐,便不能生欣厌之心而发愿求生。 所以说没有信心是不可能发愿的。 另一方面,如果只有信,而无意求生,则尽管信得很真,深信不疑,也照样不能往生。 因为这个人虽然相信娑婆苦,西方乐,弥陀四十八愿大愿船在生死苦海中救度众生,接引到彼岸,但是不立志发愿往生的人,他不肯上船。 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知道他不想去,决不会违背他的心愿,硬拉他上船,只能眼看着他在生死苦海中沉浮,所以没有愿虽有信也不得生。 譬如相信大轮船能运载人客、货物,到达彼岸之家乡,倘有人不愿乘船,亦到不了家。 故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 所以说如果有信心的人,应当要发求生彼国之愿。 讲到这里又有人可能要问:信愿念佛就可往生,十方世界念佛的人很多,大众都能往生,那极乐世界怎么能容得下呢? 答:《维摩诘经》不是说:维摩居士之丈室只有一丈见方大,尚能容三万二干师子之座,更何况阿弥陀佛愿力所成之极乐世界呢? 喻如沧海纳百川而不溢,尺镜含万象而有余,不必有疑。 又愿者,信之券,行之枢,尤为要务。 这说明三资粮中,愿最为重要。 券是凭证,枢是门轴。 比喻愿为信之凭证,有愿之信,犹如凭证在手,绝无改悔。 又比喻愿为行之门轴,有愿之行,如同门轴安立,行有所归,决定无倒。 故愿尤为重要。 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劝也。 由上可知,举一愿字,则信行皆包括在其中。 也就是说,如果有愿,必定具足信行。 所以信只劝一次,即前面劝信流通的末后一句: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行亦只劝一次,即后劝行流通中诸佛转赞的末后一句: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难信之法即持名妙行,说此法就是劝行。 而愿则殷勤恳切地劝了三次。 第一次劝我们发愿,是在正宗分第二科劝愿中,因在第一科广泛地介绍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以启信,在第二科又说了众生生者皆得不退成佛之利,故释迦牟尼佛初劝: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第二次是在正宗分第三科末,讲到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能获终时无倒,见佛接引往生之利,故重劝:若有众生,闻是说者。 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第三次就在流通分的本科劝愿流通中,说到有愿必生,皆得不退佛果,故三劝:若有信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本师释迦牟尼佛慈悲心切,不厌其烦,一而再,再而三地劝大众发愿,唯恐我们错过了这个一生永脱轮回,圆成佛道的大好机缘。 我们若再不发愿求生净土,则是辜负了佛之深恩,真太麻木不仁了! 解 复次愿生彼国,即欣厌二门。 厌离娑婆,与依苦集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 欣求极乐,与依道灭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 故得不退转于大菩提道。 这一段文,说明愿依四弘。 经文中讲了有愿必生,皆得不退菩提。 为什么愿有如此大的力量呢? 因念佛求生净土所发之愿,总摄菩萨的四弘誓愿。 愿生彼国,即欣厌二门。 在讲玄义明宗,以及正宗分第二科劝愿时,都已讲得很清楚,愿生彼国可以用欣厌二字来概括。 这里说的欣是欣求极乐,厌是厌离娑婆。 厌离娑婆,与苦集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 娑婆世界众苦逼迫,前面讲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众生在生死苦海中挣扎,头出头没。 故厌离娑婆,与依苦谛所发的四弘誓愿之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相应。 娑婆众生之苦,是迷惑造业而受的果报。 娑婆五阴炽盛,见思、尘沙、无明积集盖覆了众生本具之妙明真心。 故厌离娑婆,与依集谛所发的四弘誓愿之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相应。 欣求极乐,与依道灭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 极乐世界修学环境好,有好老师,好同修,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有情无情同宣妙法,无量法门同时演说,二六时中闻法不断。 故欣求极乐,与依道谛所发的四弘誓愿之第三愿法门无量誓愿学相应。 生到极乐世界,皆得不退,寿命无量,一生成佛。 故欣求极乐,与依灭谛所发的四弘誓愿之第四愿佛道无上誓愿成相应。 所以我们发愿往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就是菩萨发的四弘誓愿。 在此娑婆浊恶世界,尤其是现值末法,人心充满了贪嗔痴,外面五欲六尘的诱惑之力极大,要想靠自力断烦恼真难,连见思烦恼都断不了,何况尘沙、无明等无尽烦恼? 又因寿命太短,时间不够用,更遇不到善知识的指导,没有好的同修在一起切磋,想学法门一门都难学成。 相反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所以想学无量法门只能是梦想。 这二愿达不到,成佛度生也就落空了。 只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必须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之后,烦恼不断而断,无量法门都能学习,一生圆成佛道。 自己成就了,再倒驾慈航,普度众生,实现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弘愿。 四弘誓愿第一条是度众生,这是出发点;最后成了佛还是为了度众生,这是归宿,度众生是四弘誓愿的核心。 我们求生西方先成就自己,最终还是为了普度众生。 前面说过,极乐世界是诸佛办的一所法界佛教大学,专门培养佛,即度众生的人才。 如果求生西方的目的,是为逃避娑婆世界的苦,自己一人去那里享受,虽然这个人有往生的强烈愿望,但与四弘誓愿不相应。 《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明白,三辈往生的条件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发菩提心就是发四弘誓愿,中心即发度众生之心。 阿弥陀佛神通广大,我们的心思佛一清二楚。 阿弥陀佛接引的是发四弘誓愿大菩提心的人,帮助他到西方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圆满成就度众生的智慧德能,然后可到十方世界普度众生。 故得不退转于大菩提道,所以我们发愿厌离娑婆是暂时的,欣求极乐是去求学的,学成了倒驾慈航,还是要回人娑婆,甚至还要到十方恒沙世界去度化众生。 这样的愿才与四弘誓愿相应,这样的发心是种菩提之因,所以能得不退菩提之果。 大菩提道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成佛。 以上两段文是正释劝愿。 解 问: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 答:此亦二义。 一约一期名今。 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 二约刹那名今。 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 妙因妙果,不离一心。 如称两头,低昂时等。 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 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 这一段文,是问答破疑。 问: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 前面讲:今愿今生,当愿当生。 有人便怀疑了:今时发愿,只可说当来生于极乐,怎么说今生呢? 大师的回答有两种解释:答:此亦二义。 一约一期名今。 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 大师回答说:这个今字也有二种含义:第一种解释,是就一期而论。 一期即一生,人从生到死这一段时期叫做今。 今愿今生,即现生发愿持名,到临命终时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二约刹那名今,今字的第二种解释,是就刹那而论。 刹那是梵语,译成汉语是念顷,是一个极短的时间单位。 一念有九十刹那,可知刹那这个时间量极短。 刹那,即现前一念叫做今。 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 我们念佛的这一念相应,即因与果相应,能念之心具足信愿行是因,所生之极乐四土即果。 前面说过,十方世界若有一人发心信愿持名,西方世界的七宝池中即生一朵莲华,上标此人之名。 若念佛精进勇猛,莲华日长,光色日鲜。 若念佛懈怠退悔,则莲华日渐枯萎。 一念如此,念念皆然。 所以,一念相应则一念生西方极乐世界,念念相应则念念生西方极乐世界。 妙因妙果,不离一心。 此土念为妙因,彼土生为妙果。 虽彼此相隔十万亿佛刹,但不出我们的现前一念心性之外。 如称两头,低昂时等。 蒲益大师举了一个秤的譬喻:文中的称就是秤,就像杆秤的两头,一头重、低时即另一头轻、高时,高低同时。 虽有两头高低之分,仍是一秤。 这里的秤比喻我们的心,高低比喻莲华之荣枯因果。 如果我们心里将娑婆世界的人和事看得很重,当然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边就变轻了,秤即翘起,七宝池中的莲华便枯萎了。 反过来,如果我们心里对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的事情看得很重,娑婆世界的人和事自然就变轻淡了,七宝池中的莲华即欣欣向荣。 故因果同时,不出一心。 值得一提的是,其他法门都是先因后果,唯独净土法门因果同时。 众人皆知莲华之花果同时,故净土宗亦称莲宗。 这就是净土宗即心即佛之胜妙。 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 何须等娑婆业报之身寿命尽时,才能生到西方七宝池呢? 只今信愿持名,莲莓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 这就是今愿今生,尚不需待一期报尽,何况当来? 这里的只今,即是当下。 在我们正信愿持名之时,西方七宝池中莲萼便光彩夺目,欣欣向荣。 华台上标有我们的名字,金台上已有我们的光影显现,我们就不是娑婆世界的人了。 虽然现在这个身体还在娑婆世界,其实早巳经人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国籍,早迟一定会去西方极乐世界。 以上所讲的是即理之事,非空头理论,确有其事,古今念佛人神游极乐,亲覩(音do)莲华标名,在《净土圣贤录》、《往生传》上皆有记载。 如《净土圣贤录》上的宋朝可久法师,因其常诵《法华经》,人称久法华。 元祐八年(1093),可久法师八十一岁坐着往生。 过了三天,又复活,告诉人:我去极乐世界了,见到种种殊胜境界,与经典所述完全相符。 此间修净业之人,在极乐世界莲华台上皆已标名。 标金台的,一是成都广教院勋公,一是明州孙十二郎,一是可久。 标银台的是明州徐道姑。 说完又坐化了。 过了五年,徐道姑亡,异香满室。 十二年后,孙十二郎亡,天乐鸣空。 应验了可久法师所言。 顺便说一句,可久法师是诵《法华经》往生西方的,所以有人问:我喜欢念经,不喜欢念佛,发愿生西方,能不能去? 能,你只要信心具足,无论是念《大悲咒》、《往生咒》、《阿弥陀经》、《金刚经》、《法华经》,只要专念一部经,或专持一个咒,回向西方,求生西方的愿心一定要强烈,同样能生,这不叫杂。 什么叫杂修呢? 今天念《药师咒》欲消灾延寿,明天念《地藏经》为超度亡灵,后天又念《大悲咒》想免难增福,念的目的不同,不以求生西方为愿,这就是杂。 同修们若喜欢念经的就念经,喜欢持咒的就持咒,只要将所修的功德全都回向极乐世界,也能往生,这叫就路还家。 所以专不专,是看心向归一不归一;能不能往生,看你愿切不切,并不是单看念经或念佛。 当然,《弥陀经》只劝我们念佛,我们还是专修念佛来得稳当,免得中间再自生疑惑。 不生疑惑则没有问题,疑惑一生起就麻烦了,故应引起注意! 我们是临海人,很多人都知道唐代临海的高僧,怀玉大师金台接引的事。 玉祖毕生精进,日持弥陀圣号五万声,积诵之《弥陀经》三十万卷,临终时看到阿弥陀佛持银台来接,他心想自己平日功夫很得力,为什么只得银台? 念头一动,阿弥陀佛不见了。 大师再七天七夜念佛不断,阿弥陀佛再次现在大师之前,以金台接引。 今我们临海涌泉镇延恩寺后,尚存大师之塔。 沿江镇弥陀寺为大师诵佛之地,今亦留有大师塑像及唐代金台接引怀玉禅师千佛灵应塔。 对念佛法门能生欢喜心的,你就对佛法有缘。 希望同修们多读大乘经典,可增强信心,多读《净土圣贤录》和其它往生传记,可激发求生之愿。 解 极圆极顿,难议难思。 唯有大智,方能谛信。 这一段文,结赞。 极圆极顿,难议难思。 此土信愿持名,彼土即莲华标名,因果同时,娑婆极乐不离一心。 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一句阿弥陀佛圆具三学三慧三资粮,圆收一切法门。 一心执持,即能顿超娑婆五浊,径登西方净土,一生成佛,圆超一切法门。 若因若果,圆满至极,顿超至极。 其事其理,非言语思量之所能及。 唯有大智,方能谛信。 此圆顿难思之旨,唯文殊、舍利弗这样的大智慧人,以及马鸣、龙树、智者、永明等大师,方能直下承当,谛信无疑。 劝愿流通就讲到这里。 下面是劝行流通。 丙三 劝行流通文分二:初诸佛转赞,二教主结叹。 丁一 诸佛转赞经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 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稀有之事。 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这一段经文是诸佛转赞释迦功德。 释迦牟尼佛告诉舍利弗:就像我今天这样,在这里称扬赞叹诸佛不可思议功德。 这里的诸佛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因为阿弥陀佛即法界藏身,又因前面讲过,阿弥陀佛即诸佛名字,则赞阿弥陀佛,即称赞诸佛;另一种解释指六方恒沙诸佛,六方诸佛皆在本国赞叹弥陀功德,劝众生信受这部《阿弥陀经》,这是他们的不可思议功德。 这两种解释都说得通。 玄奘法师所译的《佛说阿弥陀经》,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是从梵本直译的,关于这一句他是这样翻译的:又舍利子,如我今者,称扬诸佛赞叹无量寿佛极乐世界不可思议佛土功德。 从玄奘法师的译文,以及紧接的经文看,似乎第二种解释更为贴切。 世尊接着说:这六方渚佛像我称赞他们一样,也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 这是诸佛互赞。 佛门里常讲:若要佛法兴,只有僧赞僧。 要想佛法兴盛,必须出家人赞叹出家人,令众生对僧宝生起信敬。 佛法要靠僧宝住持弘扬,如果自赞毁他,僧团内部不团结,在家信众对僧宝就会失去信敬心,佛法也就无法住世了。 所以要佛宝和法宝兴盛,一定要僧赞僧。 《阿弥陀经》上此段诸佛转赞之文,就是佛为我们所作的最好榜样。 而作是言,下面借释迦牟尼佛之口,转述六方诸佛赞叹之言。 释迦牟尼佛,能够做很难很稀罕的事。 这一句总赞释迦佛难行能行之可贵。 释迦功德不可思议,本来赞叹不尽,经上仅举成道与说法两件难事特别赞叹。 能于娑婆五浊恶世修行了生死已相当不易,更何况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成佛呢? 为诸众生,诸众生不仅包括六道凡夫,而且包括二乘与菩萨,说明被机之广。 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是是指法词,即持名念佛求生净土之法。 一切世间包括世出世间,此法难以相信接受,不仅世间凡夫难信,甚至出世间圣人,二乘和权教菩萨都难信受。 难信在什么地方? 但凭一句佛号,即能顿超五浊,了生脱死,一生圆成佛道。 说此难信之法,即劝大众持名念佛,所以这一句就是劝行。 ,下面请看《要解》对这一段经文的解释。 解 诸佛功德智慧,虽皆平等,而施化则有难易。 净土成菩提易,浊世难。 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难。 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 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 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 说此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 故十方诸佛,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 这一段文,以净秽二上成道及说法之难易对比,显示释迦牟尼佛的勇猛,故得十方诸佛称赞。 诸佛功德智慧,虽皆平等,而施化则有难易。 佛佛道同,诸佛自证功德智慧本来平等,不分胜劣。 唯有化他之迹,即以法布施化导众生,则随众生根机之利钝而有难易之分。 净土成菩提易,浊世难。 净土成道容易,秽土浊世成道难。 正宗分第一科启信中,在显示娑婆极乐二土之苦乐时,我们曾引用了宋朝遵式法师的十种修行难易对比,从第一种见佛难易,到第十种成佛难易,说明了净秽二土成佛有难易的不同,这里不再重复。 这里讲的是净土与娑婆二土,成佛证果难易之对比。 下面比较说法之难易。 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难。 净土众生根性利,烦恼少,业障轻,闻佛说法,即信受开解起行实修,速得证人佛之知见,故为此等众生说法容易。 浊世众生根性钝,烦恼多,业障重,即使有缘闻佛说法,听了大多不信,自然更谈不上解行证人了,故为浊世众生说法困难。 例如我们娑婆世界,到弥勒菩萨下生成佛时,说法就很容易。 其时人寿八万四千岁,人民多行十善,利根多。 弥勒佛说法只有三次,就是龙华三会。 到那时众生一听,便能信受奉行。 所以弥勒佛只讲三次经,即将该度的众生全部度完,同修们看看有多容易啊! 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于五浊恶世成佛。 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天上人间到处讲。 浊世众生智慧浅薄,业障深重,其性刚强,难调难伏,不能接受大法,不能依教奉行。 所以释迦世尊为浊世众生说法真难! 再进一层,就浊世比较说各种法之难易。 先比较说顿渐法之难易。 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 渐法即藏通别三教所说之法,按部就班,渐次升进。 如学佛先叫你皈依三宝,然后给你说五戒十善人天法,再说四谛、十二因缘小乘法,进一步说六度万行大乘法。 为浊世众生说如是渐渐深入之法,还算容易,一般人尚能信受。 如果说圆教大乘圆顿之法,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即心即佛等,信受者便寥寥无几了。 因浊世众生根钝,慧浅障重,于此高深法门,很难相信理解,则自然难以接受。 故为浊世众生说顿法难。 就顿法中,再比较说净土与余法之难易。 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 余顿法指净土横超之外圆教所阐法门,如参禅、持咒、修观等念自佛,仗自力竖出三界的法门。 若为利根人说,尚能信受悟人。 而说净土念他佛,不俟断惑,仗佛力能横出三界,带业往生,一生成佛之横超顿法,要人相信则更为困难了。 下面更深一层,就净土中再比较说几种念佛法门之难易。 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是不易。 净土法门即佛即心就是顿修,即心即佛就是顿证。 顿修顿证指实相念佛,妙观即观想念佛与观像念佛。 说净土中这三种念佛法门已是不容易了,要利根人才能信受奉行,而浊世众生根钝障重,很难信受。 说此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 持名念佛不需象修其他法门那样辛苦,前面说了,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只凭一句万德洪名,七日功成,即可横超西方净土,直登三不退位,一生成佛。 下手易,用力少,功效高,成就快。 持名一法稀奇特别殊胜绝妙,此是佛之境界,非九界众生之智力可心思言议。 相对其余仗自力,业尽情空,方成佛道的方便法门,此法为方便中之第一方便。 于浊世说此至圆至顿难思难议之第一方便,更是难中之难了。 想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如果大家都能信受这一持名念佛法门,求生西方净土,世尊说法就省力了,和弥勒佛一样,说法三次便完事。 就是因为这个第一方便的法门是难信之法,众生不能接受,不得已只好求其次,再说第二方便、第三方便,乃至八万四千、无量方便法门,以契合众生的不同根性。 然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说无量方便法门,拐弯抹角,最后还是要回到这个第一方便才能成功。 故十方诸佛,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 释迦世尊大雄大力,于娑婆五浊恶世成佛,已是难成能成;又能以大智大悲,为浊世众生说此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更是难说能说,难度能度。 总而言之,释尊难行能行,所以十方恒沙诸佛,一致公认,没有一个不推举释迦世尊特别勇猛。 同修们去过寺院庵堂,都曾看到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像的主殿称做大雄宝殿。 佛有大威力,能降伏四魔,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故名大雄,即这里说的勇猛之义,此皆是对本师释迦世尊的赞词。 以上说的是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之事,即于浊世成道和说难信之法二事,故得十方诸佛赞叹。 下文则说明释迦牟尼佛能为稀有之事。 解 劫浊者,浊法聚会之时。 劫浊中非带业横出之行,必不能度。 由此往下的五段文,解释五浊,并说明唯持名妙行方能圆超。 劫浊者,浊法聚会之时。 劫是梵语劫波之简称,译成汉语是时分,即时间。 前面介绍过,刹那是极短的时间,劫是很长的时间,非年月日所能表示。 浊即众浊交会,昏乱混杂。 《楞严经》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 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音gu)然,名之为浊。 此喻众生之心本来清净如水,因有三毒土尘污染,使得心水不净,故感依正秽恶,这就是浊。 时间本身无所谓浊不浊,假如在这段时间里,有浊法,即下面的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聚集交会到一起,这段时间就不好了,称为劫浊。 住劫中人寿减至二万岁时,便有后四种浊出现,其时即名劫浊。 人寿减至百岁时,即名五浊恶世。 本师释迦牟尼佛于五浊恶世来此娑婆,成道说法,是本师之大悲愿力所使。 我们应深感佛恩,若非如此,我们在生死苦海中永无出头之日。 在这样的一个浊恶时代,须修什么法门才能了生死呢? 藩益大师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劫浊中非带业横出之行,必不能度。 度指度越生死苦海,必须出三界了生死才算得度。 前面讲过,出三界有竖出和横出两种办法。 修通途法门皆是竖出的,必须断尽见思烦恼,方得出三界了生死。 于此浊世,有谁能够靠自力能断得了烦恼? 不要说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八十一品思惑,就连见惑中最起码的身见都断不了,所以了生死的希望非常渺茫。 唯有修带业横出之行,即念佛求生净土的特别法门,不必等到断惑,就可带业往生,从娑婆世界的同居土突围而出,横超到极乐世界的同居土,横出三界,得度生死。 请同修们注意,这里的必字,语气非常肯定,这就是真实的告诉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是得度生死的唯一出路! 解 见浊者,五利使,邪见增盛。 谓身见,边见,见取,戒取,及诸邪见。 昏昧汩(音gu)没,故名为浊。 见浊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 见浊者,见是知见,见浊即见惑。 五利使是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五种见惑,利即快,使是驱使。 邪见增盛,劫浊时众生失去了正知正见,这五种妄惑,日以增长炽盛,能迅速驱使众生造业受报,趣人六道生死轮回,故称五利使。 下面简单介绍这五种见惑。 谓身见,第一种是身见,众生都执着这个身体是我,珍贵得很,不容侵犯。 若有人不小心碰到了他,他就会生气。 同修们可仔细想一下我们的身体,从最上面是头发,一直到下面脚底的一层皮,什么地方是我? 这全是妄想执着! 众生因迷惑颠倒,将此四大假合之肉体妄执为我,爱护备至,为满足身体所需而起贪嗔痴,造作种种恶业,堕人生死轮回,受苦无穷,此皆为身见所害。 古德云:人人爱此色身,谁信身为苦本。 所以要想离苦得乐,佛教导我们第一个就要破身见。 当知此四大假合之身非我,就像我们身上所穿的衣服是我所有的一样,可以放下。 大家不要花很多的时间侍候这个身,当然也不要糟蹋它,吃饱穿暖即可,生活尽量简单,要好好利用这个身来办道。 佛典上记载了一则故事,有一个初出家的修道人,到外面去参学。 一天,他在路上看到一大汉,手里拿着木棍,狠狠地打着地上的一堆白骨。 修道人好奇地问他,为什么打这堆没有知觉的白骨。 大汉很气愤地告诉他:这堆白骨是我前生的遗骸,他在生时不孝父母,不敬师长,对朋友不忠不信,不尊奉佛陀及僧众,害得我死后堕入恶道,受尽万般痛苦。 所以今天我看到它,痛打一顿,以泄我心中之恨。 又有一天,修道人在山中的大树下休息,见天上降下一天人,向着一堆白骨虔诚礼拜。 他又请问天人说:为什么礼拜此白骨? 天人满面笑容地告诉他:此白骨是我前生之遗骸,他在生时孝顺父母,尊奉师长,以信义交友,恭敬三宝,精勤修行。 由此所种善因,使我得生天上,尽享天福,故今日特来谢恩。 两堆白骨恩怨,给修道人极大的启示,使他明白了应该怎样做人。 的确,身体只是个工具而已,可用它修善,也可用它造恶,全在用心。 我们修净土的人,应利用此身念佛礼佛,断恶修善,命终能得生西方,这个身就用得有价值了。 所以,我们要善用此工具,而不要执着它。 如果你对身体贪着不舍,临终时必定贪生怕死,放不下这个臭皮囊,结果障碍了自己往生,被身拖累而误了大事。 所以破身见这一条,希望同修们在平时就要重视。 边见,是第二种见。 边见即偏见,看问题不见全部,偏执一边。 由前之身见,而起分别计度,或计死后断绝者,或计死后常住不灭者,于此不是执着断的一边,就是执着常的一边。 在佛教里,这两种边见分别称为断见和常见。 断见不承认有来世,认为人一死就什么都没有了。 有人说:我只看到活人带枷,没看到死人受罪。 活人带枷,即监牢里的囚犯,大家都是知道的。 人死后烧成了灰,一堆灰还受什么罪? 这就是由前述执着身体是我之身见而来的偏见。 他不知道身体死了,烧成了灰,而神识,即世人讲的灵魂仍不死,还要去投胎轮回。 断见是很可怕的,危害极大。 人在断见之指引下,胆大包天,胡作妄为。 他敢拦路抢劫,破门人室,谋财害命。 他自以为聪明,做事神不知鬼不觉。 岂不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没几天即锒铛入狱。 他到死时仍不后悔,认为人反正要死的,一死什么都没有了。 断见能让人不信因果,造业无所顾忌,不但害己,而且危害社会大众,它的害处多大! 和断见相反的是常见。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其中有一种常见外道。 他们认为人死后还是做人,狗死了还是做狗,鸟死了还是变鸟,以此类推,以至贫贱富贵等等,一切皆恒常不变。 常见与断见不同,承认有来世,但同样不信因果。 一个人做善事,来世仍可为人,做了坏事来世还能做人吗? 常见认为还是做人,如有的死囚犯说的,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若果然如是,则作善何为? 作恶何畏? 故常见之害,坏人心术,不亚于断见。 这两种边见都是违背因果的错误知见。 见取见,是第三种见。 前一个见是其所见者,取是执着,后一个见即知见。 见取见即自以所见为是,执劣为胜,非果计果。 在印度,果指涅槃,非果计果,即将不是真正的结果,妄计为得果证涅槃了。 佛在世时,有一位善星比丘,出家后读诵十二部经,断欲界之烦恼,发得第四禅定,自以为已证涅槃成阿罗汉。 他虽然读诵十二部经,但不解经中一偈一句一字之义。 因亲近恶友,退失所得之禅定。 失四禅后,起拨无因果之邪见,谓无佛无法无有涅槃,谤阿罗汉尚有后身。 释迦牟尼佛及迦叶菩萨到其住所去看望,善星比丘遥见佛来,即生恶邪之心。 以恶心故,生身陷堕无间地狱。 善星比丘即是将四禅有漏定当作无漏定,未证谓证。 这种在果证上错认了,非果计果的错误知见,称为见取见。 戒取见,又叫戒禁取见,是第四种见。 戒取见是取执非理戒禁,修无益苦行,当作生天受乐之因,或趋向涅槃之道的错误知见。 戒取见是在修行上搞错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因计因,另一类是非道计道。 什么是非因计因? 这不是真正的因,他分别计度,错认为是因。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印度不少外道都有神通。 有一天,一个外道头目以天眼见一头老牛吃完草后死了,牛的灵魂生天了。 他不追究老牛生天的真实原因,只看到它吃草后生天的表面现象,便错将吃草当作生天之因。 于是便叫徒弟都去吃车持牛戒,说死后能生天。 类似的还有持鸡戒的外道等,这都属于非因计因的戒取见。 什么是非道计道? 这不是真正的涅槃道,他分别计度,错认为是在修涅槃道。 佛陀在世时,印度有不少外道不知如何修行,盲修瞎炼,修种种无益苦行折磨身心,自以为在修涅槃道。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中,有位比丘身上生了个疮,佛便教他用烂泥涂在身上,将疮封住,用泥将疮中之湿毒吸出。 过去农村缺医少药,曾有人也用此上法治愈疮毒,确有功效。 有个外道想偷学佛弟子的修行,躲在角落里,正好看到那位比丘在疮上涂泥。 他心想:哦,释迦牟尼佛教弟子是这样修道的。 这有什么稀奇,我也会干。 于是他回到家里,把衣服脱掉,浑身上下都涂满了泥,自以为在修涅槃道了。 那就是涂泥外道。 那时还有故意不吃东西的断食外道等等,这都属于非道计道的戒取见。 邪见,是第五种见。 除上面四种错误的知见之外,其余所有不正的知见都归入邪见。 邪见中最严重的一条,就是拨无因果,即不相信因果报应。 有人说:我辛苦一辈子,做了不少善事,结果也没得好报。 而有的人为非作歹,可照样财大势大。 哪里有什么因果报应啊! 要知道佛教讲的因果通三世:一个现世做了许多善事的人,还有种种不如意,那是他前世所种恶因成熟而招感的恶果。 而这一世做的善事,肯定会得善果,但可能要到来生才得。 至于今世为恶的人却有种种福报,那是他前世种的善因,今世成熟得善果。 而今世所造的恶,来生一定会受到恶报的。 佛教讲果报有今生报、来生报和多生报三种,就像种果树,有的只要一二年便能开花结果,有的则需八年十年的培植方有收获。 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所以因缘果报,自作自受是客观规律,果报之早晚则看何时遇缘,不是因为你信或不信而可改变或能逃避的。 这就是佛为什么教诫我们,一定要断恶修善的道理。 必须指出的是,不信因果的人,害人害己,不但自己造业受报,而且其邪见还会误导别人,一盲引众盲,相牵落火坑。 如杀生吃肉一事,不信因果的邪见人还振振有词地说:这些动物本来就是供人吃的。 试问:如果你在山里遇到老虎,老虎要吃你,你会乖乖地自动献身吗? 因为你也是动物,本来就是供老虎吃的。 弱肉就该被强者食吗? 这都是有因果的。 现在杀生吃肉是在造因,将来必定感果,今世杀他,他来世再杀你,吃半斤还八两,一点都不会错。 《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 人死为羊死死生生,互来相啖。 释迦牟尼佛在经上讲的是羊,以此类推,以人食鱼、食鸡、食鸭,亦是如此,冤冤相报,无有了期。 大家都听说过愿云禅师写的这一首偈:干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这就是世界上连绵不断的战争,以及越来越频繁的灾难之根源。 所以印光大师晚年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上,提倡戒杀、吃素、念佛,以减轻暴戾,净化人心,这是从根本上挽救厄难。 可惜不信因果持邪见的人太多,共业难转。 昏昧汩没,故名为浊。 昏昧即昏沉暗昧,知见不正者,犹如一个头脑糊里糊涂的人,在黑暗中乱闯,到处碰壁。 汩没即流水溺没,知见不正者,就像不会游泳的人,掉人河中沦溺。 这都是形容种种见惑染污浑乱自性,因此叫做浊。 见浊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 在邪知邪见炽盛的见浊中,怎样修行才能了生死呢? 要修任何方便法门,皆得断尽见思二惑,方能了生死出三界。 而处于众生知见不正的环境中,能不受影响已不错了,还想断见惑吗? 肯定断不了。 断不了,则必定不能得度。 唯一的出路,就是修不假方便之行,即持名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 前面讲了,持名一法,单念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不劳观想,不必参究,不假任何方便,但能信愿具足,执持名号,便能带业往生西方,即生了生脱死。 解 烦恼浊者,五钝使烦惑增盛。 谓贪,嗔,痴,慢,疑,烦动恼乱,故名为浊。 烦恼浊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 烦恼浊者,烦恼是贪嗔痴等昏烦之法,扰动恼乱心神,烦恼浊即思惑。 烦恼无尽,归纳起来有六个根本烦恼和二十个随烦恼。 根本烦恼如树木之根,随烦恼如树木之枝叶。 若将树根砍断,枝叶也就活不成了。 所以我们着重解决六个根本烦恼,即贪、嗔、痴、慢、疑、不正见。 不正见即见惑,已在见浊中讲过。 现在只讲其余的五个根本烦恼。 ,五钝使烦惑增盛。 五钝使即上面所讲的贪、嗔、痴、慢、疑。 劫浊时,众生心不清净,这五种烦恼日增月盛,驱使众生造业受报,趣人生死。 这五种思惑是慢慢生起的,断除时也得慢慢断,不像见惑那么快利,因对上利使而言比较迟钝,故称为五钝使。 古德说断见惑容易,可一时顿断,而思惑难断,犹如藕断丝连,不易断尽。 五钝使中:第一个是贪。 于顺情境,起种种爱着,贪得无厌,不能舍离。 众生对世间的五欲六尘不能看破,不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顺自己心意的便喜欢,拼命追求,贪心永无满足之时。 众生对财色名食睡五欲的贪心,显而易见,不用多说。 而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贪心,不易觉察,大家可能不太在意,故在此稍说几句。 色是我们的眼睛所对之境。 色分显色和形色,显色有青黄赤白四种,形色有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八种。 我们的眼睛很容易被色所迷,购买衣物,各人皆有自己钟爱的颜色式样。 世间珠宝种种妙色,令愚人见即生爱,贪求不舍。 最糟糕的是看人,尤其是青年男女,最容易为外表所迷。 这个人身材苗条,那个人英俊潇洒,恩爱缠缚,无有了期。 古今多少英雄汉,为色情所俘。 我们的耳朵闻声,贪着悦耳的音声,所谓无情琴弦丝竹之音乐声,以及有情男女之歌声,以至娇词艳语等可乐之音声,皆能令凡夫闻即着迷。 而那些淫声妖语,能勾起欲念,愚人闻后如醉如痴,多少人因此而堕落。 我们的鼻子贪着香气,被香所迷。 人们的美容护肤用品,以及烹饪饮食等,皆离不开一个香字。 连学佛人烧香,也会贪着檀香之香,鼻子要多嗅几下。 贪着香气,令人忘失正道,沦溺深坑,不能自拔。 舌之贪味,大家都有体会。 有些人认为吃乃人生一大享受,一日三餐都很讲究,菜要色香味俱全,以满足眼鼻舌之贪欲。 逢年过节,亲朋好友聚会,少不了到饭店大嚼一顿,杀生害命,断慈悲心,造作重罪恶业,命终堕入恶道。 我们身根之所对是触,如衣服穿在身上的轻重冷暖软滑等感觉。 前面的四根对四尘,皆有界限,仅限于局部的感受。 唯有此触,则周遍全身,影响最大。 最严重的对触之贪爱,就是男女身体接触时的柔软细滑等等,多少人为之而栽了跟头。 六尘的最后一种是法,是我们意根所对之境。 世人贪求世法就不必谈了,不少人学了佛贪佛法。 学佛要理解要去行才能得受用。 有的人既不求解,又不实行,只是追求形式赶场子。 活佛来了赶去灌顶,法师来了赶去听经,那边有禅七赶去参禅,这边打佛七赶去念佛,那边拜梁皇忏赶去拜忏,禅教律密净样样都学。 贪多嚼不烂啊! 佛法是好,倘若不能一门深入,今生将生死了了,贪佛法还是贪心重,那死了便去饿鬼道当鬼王享福吧。 第二个是嗔。 于违情境,起种种恚恨,嗔怒忿发,不能容忍。 违情境即逆境。 众生遇到不合自己心意的逆境逆缘时,便生起怨天尤人之嗔心,乱发脾气,心里愤愤不平,不能包涵容忍。 嗔恚很多,不出三种:一顺理嗔。 自己并无过失,却受他人恼害,心生嗔恨。 此嗔尚合情理,是为顺理嗔。 二非理嗔。 无缘无故地就大发脾气,甚至自己理亏,却蛮不讲理,是为非理嗔。 三诤论嗔。 讨论问题,本应心平气和,各抒己见,服从真理,求同存异。 有人总执着自己的见解正确,别人说的都错,争得面红耳赤,若不顺己,即生恼心,是为诤论嗔。 以上三种嗔,哪一种都不好。 不论有理无理,皆是我执坚固的表现。 若懂得因果报应的道理,逆境现前皆是过去所造恶业之果报,心很快就会平静下来,反省自己。 于是不但不会怨恨,反而会欢欢喜喜地承受,把它当作自己修忍辱消业障的好机会,坏事就变成好事,心转境界了。 否则的话,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我们好不容易修积的一点功德,就被发脾气这把嗔火烧光了,还得从头慢慢再修。 念佛人如果临终时起了一念嗔心,那不但西方世界去不成,搞得不好还会堕落到三恶道去,《杂譬喻经》上讲的阿耆达王堕蛇身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 佛在世时,印度有一位国王名阿耆达,平生信奉佛法,兴造塔寺,供佛斋僧,功德巍巍。 阿耆达王临命终正当断气时,在身旁侍候的宫女,因多日未睡,神志昏沉,不觉失落手中为王赶蝇之扇。 扇子掉在国王脸上,他顿觉痛极难忍,一念嗔心起来,当即投生为蟒蛇。 同修们看一看,嗔恚的伤害有多重! 所有的烦恼中,以嗔恚最为可怕。 前面提到贪欲等五法能盖覆真如本性,障碍修道,嗔恚列于五盖之第二。 智者大师在其所著《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之弃盖第三说:嗔是失佛法之根本。 坠恶道之因缘。 法乐之冤家。 善心之大贼。 种种恶口之府藏。 种种恶口骂詈(音li),皆从嗔起,故云府藏。 佛告诫我们:杀嗔则安乐。 杀嗔则无忧。 嗔为毒之根。 嗔灭一切善。 故凡逆境现前,务须高度警觉,不起嗔恚。 若心嗔恨,当修慈忍以灭除之,令心清净。 第三个是痴。 于非违非顺之中庸境,起种种愚昧痴暗,不能觉察。 众生没有智慧,不明事理,遇中庸境缘时,身心感受不苦不乐,昏昧度日。 前面讲过,不苦不乐之受属行苦,世间一切人事皆在迁流变化之中,皆是无常,毕竟空寂。 众生不能觉悟,不学佛的人当然不必说,即使学了佛的人,也未必都能真正觉悟,尤其是在这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的末法时期,没有能力辨别邪正、真妄、是非、善恶,这都是愚痴。 举个例子,有人说:你预交多少多少往生钱,命终时若不能往生,我为你做超度,保证送你的中阴身往生。 愚人一听:这多省力,花点钱就可保我往生了。 于是把钱一交,以为万事大吉,佛也不好好念了。 往生西方需备三资粮,信愿行三,缺一不可,尤其是信愿,最为重要。 如果信愿行一条都没有,错认钱为资粮,交几百几千元就能买一个往生,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受骗上当,花点冤枉钱尚是小事,误了自己这一生往生西方的大事,会后悔莫及! 第四个是慢。 于诸众生,起骄傲心,自恃轻他,不能谦敬。 慢有很多种,所谓七慢九慢,通常简单说归纳为三种:一我胜慢,亦称过慢。 对方与我同等,我认为比他高。 例如我们学佛的同修,差不多时候皈依佛门的,佛学知识、修行念佛功夫都差不多,却自以为比别人强,说话盛气凌人,喜欢教训别人。 二我等慢。 对方比我高,我认为与他同等。 有些在家居士对出家修道人不恭敬,见到师父不知合掌顶礼,直呼其名,眼睛朝上:他跟我学佛的年头差不多,不过剃了个光头而已,干吗我要对他低头? 三我劣慢,亦称卑慢。 对方比我高得多,我认为与他同等,或只少许差他一点。 最典型的是乞丐,伸手向人讨钱讨不到时,开口便骂:你神气什么? 不就比我多几个臭钱嘛! 傲慢也是个很严重的根本烦恼,佛法中讲:我慢高山,法水不停。 你看那高山,下雨留不住水,都流光了。 贡高我慢的人,就像高山不能蓄水,他不肯虚心学习,不接受佛法甘露水,听法师讲经,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根本没往心里去,自以为都懂,不需要学了。 慢之病根,在于不了众生佛性平等,妄加分别,我执坚固。 他不知道轻视别人,就是轻视自己。 你听不进别人的话,也就没有人愿意教你,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傲慢障碍修道啊! 学佛必须破除傲慢,谦虚卑下,这样才能摄受善法,修道方得成就。 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条,即教我们礼敬诸佛。 这个诸佛是十方三世一切佛,未来佛即众生。 《华严经》上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最好的示范。 他一路上见到的人,全是善知识,全是老师。 这就告诉我们,菩提道上修行,只有自己一人是学生,正如印光大师教诫的: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这是对治我慢最好的法药。 第五个是疑。 于诸人法,心起疑惑,犹豫不决。 疑有三种:一疑自。 常想自己业障深重,善根浅薄,我这样的人能不能学佛? 我念佛没有什么功夫,能不能往生? 二疑师。 我亲近的善知识,观其相貌威仪和平常人差不多,无甚高超之处,我跟他能学到什么? 三疑法。 对自己所修法门之理论、方法、境界怀疑,这山望着那山高,时时改途易辙。 疑惑痴暗能盖覆真心,退失信愿,于诸佛之无上妙法不生信心。 信既不能建立,则后面的解行证便无从谈起,佛法的利益一点都得不到,结果还是人宝山空手而归。 尤其是我们修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的人,疑是最大的障碍。 如果怀疑西方是否真有个极乐世界,是否真有个阿弥陀佛在那里说法,那一定不会发愿求生,也就不会执持名号了。 本师释迦说持名念佛求生净土,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即说明众生疑心太重。 如对圣教都怀疑,不信之人即与佛无缘,佛不度无缘之人,由于自己不信,则佛也不能度了! 烦动恼乱,故名为浊。 以上贪嗔痴慢疑五钝使是五个根本烦恼,能使众生心烦意乱,染污扰动本来清净的心水,使之浑浊不堪,摇荡不停,所以叫浊。 那么在这烦恼浊中,我们怎样修行才能了生死呢? 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 即凡夫心是佛心的修行,就是念阿弥陀佛。 我们现在能念的心是凡夫心,所念的阿弥陀佛是佛。 正念佛时,全佛是心,能念之心外,无有佛为心所念;全心是佛,所念之佛外,无有心能念于佛。 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处此众生烦恼重重之环境中,若非修但念一句阿弥陀,即心即佛,即凡即圣之行,而修其他的法门,欲靠自力断尽五种思惑,必定不能成功。 解 众生浊者,见烦恼所感粗弊五阴和合,假名众生。 色心并皆陋劣,故名为浊。 众生浊中非欣厌之行,必不能度。 众生浊者,见烦恼所感粗弊五阴和合,假名众生。 见即见惑,亦即见浊;烦恼即思惑,亦即烦恼浊。 以见思惑为因,造有漏业为缘,以此因缘招感粗陋弊恶五阴。 五阴是色、受、想、行、识。 此五法之积聚,盖覆了真性,故名五阴。 佛法中为这五法和合而生的现象,起了个假名叫众生。 众生这个法相,我们在正宗分第一科启信之初解释过,有三种含义。 这里采用众法相生之义,专指五阴和合而成的人。 劫浊时的众生,有见浊和烦恼浊之故,人间之果报渐劣,心钝体弱,苦多福少,称之为众生浊。 现就众生中的人,简单介绍一下五阴。 色阴指有形的物质,即我们的色身,由地水火风四大合成。 皮肉筋骨是地大,痰泪尿血为水大,身体的热气暖触为火大,呼吸动转为风大。 四大分离,这个身体便死亡。 受、想、行、识是精神,即我们的心。 受阴是五根接触五尘时,前五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领纳外境,产生种种苦乐不同的感受。 想阴是第六识想法尘之境,分别计度,并为之安立种种名称。 行阴是第七识恒审思量,对外境起种种贪嗔等善恶之心,念念迁流,刹那生灭。 识阴是第八识执持息暖寿三者,息是出入息,即呼吸,暖是身热,寿即寿命,令一期生命住世。 第八识含藏一切法之种子,出生一切法,是对境了别识知事物的心之本体,亦即心之自性,名心王。 而受、想、行则各是心王所起的一种特别作用,称为心所有法,简称心所。 五阴归纳起来,即色心二法。 此色心二法和合所生者,假名众生,就是我们这个人。 色心并皆陋劣,故名为浊。 陋是丑陋,劣是恶劣。 色即色阴,指我们的身体,心即受想行识四阴,二者皆是丑陋不美,恶劣不胜。 我们在正宗分讲的三十七道品,第一科四念处,首先观身不净,就是讲的色阴。 无论男女还是老少,没有一人身体是干净的,里面都脏得很,不过是外面蒙着一层皮而已。 我们的身体从头到脚有三十六种不净物,不要说每天九窍常流不净,就是八万四千毛孔也在不断地排泄赃物。 夏天一身臭汗,若三天不洗澡,就没人敢接近。 可是洗澡擦身,只能洗外面这层皮,洗不到里头。 身不净就是讲的色陋劣。 下面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是讲的心,即受想行识。 观受是苦,就是讲的受阴。 不管是苦受、乐受还是舍受,归根结底受皆是苦。 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就是讲的想阴、行阴、识阴,念念不住,生灭无常,于一切法中,包括我们自己的身心,皆作不了主宰,没有自在。 受是苦,心无常,法无我,就是讲的心陋劣。 所以,四念处实际上就是讲的色心并皆陋劣,这就是浊。 众生浊中非欣厌之行,必不能度。 娑婆众生色心并皆陋劣,极乐众生如何? 极乐众生之身皆是莲华化生,相好庄严。 众生之心清净胜妙,人人圆证三不退,圆受诸乐,一心不乱,自在主宰。 我们将这两个世界一比较,自然会欣求极乐,厌离娑婆。 故于众生浊中,非此取舍炽然之欣厌行,即非以信愿之心,执持名号,超越娑婆浊恶,生到极乐净域,必定不能得度。 解 命浊者,因果并劣,寿命短促,乃至不满百岁,故名为浊。 命浊中非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必不能度。 命浊者,命即生命,色心二法相连持续。 色法即身体,由四大合成的物质。 心法是精神,指见闻觉知嗅尝,即六根的作用,在眼为见,在耳为闻,在鼻为嗅,在舌为尝,在身为觉,在意为知。 若无心之见闻觉知嗅尝,仅有身体,则乃死人一个,身体必将烂坏。 若无身体,则心无所寄托,也不为人。 必须外身内心相依,保持不散,方为生命。 因果并劣,寿命短促,乃至不满百岁。 命之所以为浊,是由于:因劣是见浊、烦恼浊,见思二惑是受报之因。 因劣必招果劣,果劣是众生浊,粗弊五阴为托生之果。 故说因果并劣。 人从出生之日起,即向死亡进军,刹那不停,真是催年减寿啊! 要是明白了这个事实真相,便不会庆贺新年,过生日祝寿了,因为过一年、过一个生日,寿命就减少一年。 这是倒计时的啊! 有什么值得庆贺的呢? 修行人应有紧迫感,知道我们寿命短促,人生不满百岁哪! 本师释迦牟尼佛于五浊恶世时出世,当时人寿百岁。 因值减劫,每一百年减一岁。 今距佛世近二千五百多年了,要减二十五岁多,所以现在人的寿命平均不到七十五岁。 人们常叹人生苦短,即使一生荣华富贵,称心如意,却无法保持不老、不病、不死,这就是命浊。 在命浊中要修什么法门才能得度呢? 非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必不能度。 我们的寿命短促,修行证果时间不够用,必须找一个不费时劫之行,即不需很长时间便可成功的法门。 此外,我们这个身体是个报障,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必须找一个不劳勤苦之行,即不用花很大力气,不太辛苦便可以成功的修法,否则身体受不了。 持名念佛法门,正好符合这两个要求。 我们真正能如理如法地念阿弥陀佛,七日即能成功。 若信愿坚固,甚至临终十念一念亦得往生,真是不费时间啊! 念阿弥陀佛,不像修其他的法门,要磕多少大头,每天要盘腿打坐修多少小时的禅定。 我们用不着,不拘形式,不受限制,随时随处皆可念佛。 只要你信得真,愿得切,心里将一句阿弥陀佛念熟,便成功了,真是不需辛勤劳苦啊! 综上所述,于此五浊恶世想要得度,唯一的出路,就是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蒲益大师于每一浊之文中,皆用了非必不能度的说法,斩钉截铁地告诉我们,不修念佛法门,就别想了生死! 语气非常肯定,绝无商量余地。 这都是为了让我们死尽投机取巧、朝三暮四之心,老实念佛,珍惜这一当生成就之无上妙法。 我们应当深深体会祖师的良苦用心。 解 复次,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海会。 转见浊为无量光。 转烦恼浊为常寂光。 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 转命浊为无量寿。 这一段文,说明信愿持名妙行能圆转五浊。 复次,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再讲,只需要这个信愿持名一法,不必借助其他的任何方便法门,即可圆转五浊,圆成五清。 前面讲了,信愿是慧行,有大智慧方能生信发愿。 持名是行行,依慧行而起行行。 我们在闻到《阿弥陀经》后,能对本师释迦和六方诸佛所说的深信不疑,立志厌离娑婆,念佛求生净土,当生了生脱死,圆成佛道。 这是真正的觉悟! 我们念的这一声由信愿所庄严的阿弥陀佛,和一般无信无愿的人随口念的佛号大不一样,具足了不可思议的功德,能庄严净土,转浊为清。 因浊才迷惑造业而招感的果报,现在我们的心转迷成觉,信愿持名,则唯心所造之浊,自可转清,所谓境随心转,心净则国土净。 转劫浊为清净海会。 劫浊即是浊法聚会之时,今念佛往生极乐世界,那里纯是净法聚会的世界,故念佛能转劫浊为清净海会。 转见浊为无量光。 邪见增盛成见浊,今念佛往生极乐世界,那里的大众个个正知正见,智慧光明无量,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故念佛能转见浊为无量光。 转烦恼浊为常寂光。 烦惑增盛成烦恼浊,今念佛往生极乐世界,那里的大众个个心地清净,烦恼不生,圆证三德:常即法身德,寂即解脱德,光即般若德,故念佛能转烦恼浊为常寂光。 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 色心陋劣成众生浊,今念佛往生极乐世界,那里的大众个个是莲华化生,清虚妙体。 莲华一开,你生出来的身体就跟阿弥陀佛一样庄严胜妙,故念佛能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 转命浊为无量寿。 寿命短促是命浊,今念佛往生极乐世界,那里的大众个个寿命同佛无量,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故念佛能转命浊为无量寿。 以上转五浊为五清,皆是唯凭以信愿之心,念一声阿弥陀佛而成。 一心圆具信愿行为能转,五浊为所转,念佛功德不可思议。 若普天之下,人人皆能发心信愿持名,人的心行一转,则眼下我们娑婆之五浊秽土,即能转成西方极乐之五清净土。 境随心转,当下即是。 解 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这段文,点明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因。 前面说了一声阿弥陀佛能转浊为清,是故可知,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是用这一声阿弥陀佛,转娑婆浊世为清,彻证心性无量之体,而得无上正等正觉的。 说得明白些,本师释迦牟尼佛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 自古以来从未有人这样说过,藩益大师将本师释迦牟尼佛成道之秘诀一语道破。 我们仔细想想大师的话,很有道理。 大家对阿弥陀佛这四个字的意义已很熟悉了,简单的说就是无量光、无量寿。 无量光即智慧圆满,无量寿即福德圆满。 成佛就是福慧双修而臻圆满,故佛名二足尊。 因此不仅娑婆教主释迦,以至极乐教主阿弥陀佛,以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走的是同一条路,都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 前面说过,阿弥陀佛是我们心性之德号,无量的性德可归结为智慧和福德两条,即无量光、无量寿。 所以念阿弥陀佛,就是念念恢复我们自性本具之智慧和福德,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佛能彻证心性全体。 念阿弥陀佛是妙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妙果,念佛成佛是最直截了当的修法。 从事相讲,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成佛已十劫,二干五百年前本师释迦在印度成佛住世八十年。 此皆是应化身示现成佛,是如来应化之迹。 读过《法华经》的人知道,在《化城喻品第七》中,世尊告诉我们,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未出家时,有十六王子。 大通智胜佛成佛后,十六王子也发心出家当沙弥。 今十六沙弥皆成佛道,于十方国土说法。 其中二位,就是在极乐世界成佛说法的阿弥陀佛,以及在娑婆世界成佛说法的本师释迦牟尼佛。 二位导师当年曾是亲兄弟,这都是权现的化迹。 发布时间:2024-09-16 12:53:50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5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