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文化说什么?(二) 内容: 我们人人都有这个无相心体,若不然的话,这个见色闻声的又是什么呢? 这个起心动念的又是什么呢? 这个见色闻声、起心动念的,正是我们的无相心体。 我们人人都有这个心,然而,我们却不曾如实地体证到它,所以佛教里说: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 起坐镇相随,如身影相似。 (《五灯会元》卷十六,《卍续藏》80册,第67页中。)即使儒家,也是这样说的:道也者,不可须臾而离也,可离非道也。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须臾而离的,并不是我们眼前的这些事物,也不是我们的某一思想。 那么,这个不可须臾而离的,它到底是什么? 这个不可须臾而离的,就是我们的无相心体。 我们走遍天涯海角,也是出不了这个无相心体的。 我们的思维想象,即使跨越了时间与空间,也是出不了这个无相心体的。 就象佛家所说的:无不从法界流,无不归还此法界。 这个法界,就是我们的无相心体。 如果仔细体察,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心理现象与客观现象,都是在这个心灵世界里得以呈现的。 禅宗有一个公案,也说明了这一道理。 黄檗禅师辞别南泉禅师。 南泉禅师把黄檗禅师送到门口,然后,提起黄檗禅师穿的笠子,考验黄檗禅师说:长老身材这么大,你穿的笠子太小了。 黄檗禅师说:这个笠子虽然小,然而,大千世界总在里面。 (《景德传灯录》卷九。 《大正藏》51册,第266页上。)如果站在心物二元论的立场上来看,莫说大千世界总在里面,即使目前的山水,也是入不得黄檗笠子的。 然而,若站在无相心体论的立场上来看,觉性心光,遍照十方,森罗万相,尽纳无余,也可以叫做大千世界总在里面。 若就某一具体的事物来说,任何一种事物,都不是不可须臾而离的。 就客观事物来说,客观事物的每一个存在状态,也是不一样的,它的每一刹那,都在不断地生起,同时,也在不断地灭去。 可见,客观事物,不是不可须臾而离的。 再看一看人们的心理现象,每一个念头,每一个心态,它的每一刹那,也是在不断地生起,同时,也在不断地灭去的。 可见,主观事物,也不是不可须臾而离的。 我们虽然不能用眼睛看到我们的无相心体,也不能用耳朵听到我们的无相心体,然而,这个无相心体却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并且是永远在我们的当下的,看东西的是它,听声音的是它,言语动作的是它,举手投足的也是它。 它能够须臾而离吗? 它是不能够须臾而离的。 如果离开了它,我们用什么来看东西呢? 我们又什么来听声音呢? 我们又用什么来想问题呢? 它正是我们的不可须臾而离的。 我们欢喜的时候,是这个心的作用。 我们烦恼的时候,也是这个心的作用。 乃至于不喜不恼,心平气和,也是这个心的作用,也是这个心的现象。 我们的无相心体,是不可须臾而离的,是见色闻声、举手投足的主人公,是一切心理现象的本源。 由于我们不曾领悟到这个无相心体,所以,一味地向外追逐虚幻的现象,把自己纠缠于虚幻的现象之中,被虚幻的现象所缠绕,不得解脱。 所以,佛教提出了这样一个重要概念,那就是智慧解脱。 智慧,也就是看透看破的意思。 解脱,也就是不受幻相的缠缚。 对于这个解脱,人们也是有很多误解的。 人们认为,解脱某事,就是离开某事。 譬如有的人,他要解脱世间的名利,因此,他就放弃名利,回避名利,他以为这样就是解脱了名利。 其实不然。 佛教里所说的解脱,却不是这样的。 佛教里所说的解脱,是一种即世而超然,超然而即世的人生智慧,而不是要我们放弃世事人情。 佛家以为,在世间而超然于世间,超然于世间而又在世间,这种即世而超然,超然而即世的人生智慧,就是佛家所说的般若智慧,就是佛家所说的智慧解脱。 人们未曾体证到这个无相心体,即使现代的科学心理学,也未曾涉及到这个无相心体。 现代的科学心理学所研究的,只是心的现象,而是不是心的本体。 我不止一次地问过一些心理学工作者:心是什么? 面对着这一问题,他们大都茫然所措。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心理学工作者,他们知道,任何一种心理现象,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那个心。 为什么说任何一种心理现象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那个心呢? 这是因为,一切心理现象都是生灭的。 过去的心理现象,都已经消失,然而,我们的无相心体,却未曾消失,它恒常寂照,它生生不息。 这个恒常寂照、生生不息的本源真性这个意义上的心,它到底是什么? 现代的科学心理学,是未曾触及到这个根本问题的。 所以,当心理学工作者,面对着心是什么这一问题时,他们大都会茫然所措。 面对这一问题,有些人搜肠刮肚,试图寻找出一个问心无疑的答案,可是,对于心理学工作者来说,这个问题却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即使心理学工作者找到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心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这个答案也是经不住进一步地反问的。 这是因为,如果说心是对客观外界的反映,那么,天是蓝的,我们反映天的时候,我们的心也是蓝的吗? 夜是黑的,我们处于黑夜的时候,我们的心也是黑的吗? 我们总不能说:在白天的时候,我们的心是白的;在黑夜的时候,我们的心是黑的。 把心等同于反映,这是不符合实际的。 正确地认识我们自己,如实地体证我们自己,这是佛教的真正目的。 我们自己这个真实的自我,它不是我们的任何一种心理现象,也不是我们面对的任何一种客观现象。 我们的这个主人公真实的自我,他不来也不去,不生也不灭。 就象一所宾馆里的主人,他是常住的,他是不来也不去的。 然而,宾馆里的客人,却是不常住的,他是有来有往的。 所以说,常住是主人,往来的客人。 以此而观之,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心理现象与客观现象,都是不是常住的,都是有来有往的,都是有生有灭的,所以,佛教里就把这些来往生灭的现象叫做客尘。 而把这个不来也不去的本源真心,叫做主人。 佛教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们识得这个主人公,识得这个真实的自己,并不是让人们向外求佛。 佛教里有一首偈说得很好: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可见,佛教是返观自鉴的学问,佛教是自我修养的学问。 发布时间:2024-09-27 10:18:17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5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