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华方田:小乘禅 内容: 小乘禅最有代表性的是四禅、八定和九次第定。 小乘禅法的突出特点为离染厌世,强调通过修行达到远离杂染痛苦进入清净寂灭的禅定状态。 佛教中的禅,种类繁多,可以大分为小乘禅与大乘禅两大类。 小乘禅即小乘佛教的禅,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内容和行法。 小乘禅又分为许多种类,如四禅、四无量、四空定、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等,其中又有世间禅和出世禅等不同的划分。 概而言之,小乘禅最有代表性的是四禅、八定和九次第定。 四禅亦称四静虑,是佛教用以治惑、生诸功德的四种基本禅定。 据说修四禅死后可生于色界四禅天。 其体性为心一境性,其作用为能审虑。 总的特点是已离欲界感受,而与色界观想和感受相应。 按其修习次第,四禅的思维活动形式和心理感受、精神境界分别为:初禅,修习者通过寻(寻求、觉)、伺(伺察、观)的思维活动而厌离欲界,在精神上生起一种前所未有的喜、乐感受。 二禅进一步断灭以名句文字义为思虑对象的寻、伺而形成内心的信仰,称为内等净,由此获得的喜、乐感受并非源自离欲而是来自禅定本身,故名定生喜乐。 三禅进而舍去二禅的喜乐感受,住于非苦非乐的行舍境地,并以正念、正慧继续精进修习,由此产生离喜妙乐的感受。 四禅又舍去三禅之妙乐,名舍清净,唯念修养功德,名念清净,并产生不苦不乐的感受。 这些思维活动和心理感受都是在心一境性的禅定状态中进行的,所以属于自性支。 八定是在上述色界四禅之外再加上无色界之四无色定。 四无色定也称四空定,是指为对治色的束缚、灭除一切对外境的感受的修行活动及由此达到的四种精神境界。 它们依次是:空无边处定,指超越四禅的色想、以无边虚空为观想对象的禅定;识无边处定,是指超越空无边处的观想而以内识为对象的禅定;无所有处定,指进一步超越识无边处的观想而静观无所有的禅定;非想非非想定,指超越无所有处的观想而达到的非有想、非无想的绝对寂静状态的禅定境界。 据说修习此四无色定者,死后可生于相应的四无色天。 实际上,四禅八定并不是佛教的专利,佛教之外的其他教派也有类似的修行方法,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来源于外道。 因此,佛教并不把这类禅定放在最高的地位上,也不认为修此禅定就可以超脱生死轮回,佛教只是把这类禅定看成是接受其教义并进一步修习其他各种禅定的基础。 在其他禅定中,灭受想定是非常重要的一种。 此定与上述八定合在一起,就是所谓的九次第定。 灭受想定又称灭尽定,是止息一切心识、灭尽一切思想和感受的一种禅定。 在小乘佛教看来,依次修习九定中的前八定所产生的境界仍然在生死流转的世俗世界之内,因而八定还只是有漏定世间定,只有灭受想定才是出世间的无漏定,它是小乘禅定的最高境界,是佛教中的至者所修行的法门,可以由此超出三界得到涅槃解脱。 小乘禅法的突出特点为离染厌世,如五门禅(又称五停心观)中的不净观(观人身种种不净)、因缘观(观世间无常)、数息观(观呼吸的变化)、界分别观(观外境的空幻)和慈心观(对苦海中众生的慈悲救拔之心),都是强调通过修行达到远离杂染痛苦进入清净寂灭的禅定状态。 发布时间:2024-09-27 12:46:06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5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