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一】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一】复次阿难。 云何六入。 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阿难。 即彼目睛瞪发劳者。 兼目与劳。 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于明暗二种妄尘。 发见居中。 吸此尘象。 名为见性。 此见离彼明暗二尘。 毕竟无体。 如是阿难。 当知是见。 非明暗来。 非于根出。 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从明来。 暗即随灭。 应非见暗。 若从暗来。 明即随灭。 应无见明。 若从根生。 必无明暗。 如是见精。 本无自性。 若于空出。 前瞩尘象。 归当见根。 又空自观。 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阿难,为什么说六入本来就是如来自性妙明真如呢? 阿难,眼睛凝视已久就有了烦劳发花,而这眼睛和烦劳发花,都是菩提真如的凝视已久烦劳发花的相状。 观见生起在明和暗两种尘物妄起之中,通过看而汲取了两种尘象,这就叫做观见。 这个见离开了明、暗两种物象,毕竟没有自身本体。 那么,阿难,应当知道这个见,不是从明和暗这里来,也不是从眼根里来,更不是从空无里产生。 为什么呢? 如果是从明这里来,暗随之就消逝,就不能看到暗。 如果是从暗里来,随之明也就消逝,就不能看到明。 如果是从眼根里生出,一定不会有明和暗两种物象,所以这样的观见本来就没有自身本性。 如果是从空无里产生,那么面前所见之物象自然应当归属到眼根这里,然而空无自是空无所有,眼根涉入有什么作用呢? 所以应当知道,眼入只是虚妄,既不是从因缘和合而生,也不俱备自在自为本性。 阿难。 譬如有人。 以两手指急塞其耳。 耳根劳故。 头中作声。 兼耳与劳。 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于动静二种妄尘。 发闻居中。 吸此尘象。 名听闻性。 此闻离彼动静二尘。 毕竟无体。 如是阿难。 当知是闻。 非动静来。 非于根出。 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从静来。 动即随灭。 应非闻动。 若从动来。 静即随灭。 应无觉静。 若从根生。 必无动静。 如是闻体。 本无自性。 若于空出。 有闻成性。 即非虚空。 又空自闻。 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 耳入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用手指迅速塞住耳朵,由于耳根的烦劳启动,头里就有声音。 这时耳朵和烦劳发声,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视已久烦劳生花的相状。 聆听生起在动和静两种尘物妄起之中,汲取了物象,这就是凝听的本性。 凝听离开了动、静两种物象,毕竟没有自身本体。 那么,阿难,应当知道这个听,既不是从动和静之中产生,也不是从耳根中产生,亦不是从空无中生出。 为什么呢? 如果它是从静中产生,动随之就会消逝灭尽,就听闻不到动。 如果它是从动中产生,静随之就会消逝灭尽,就听闻不到静。 如果是从耳根里生出,就听闻不到动和静,那么,这样的听闻,本来就没有自身本性。 如果是从空无中生出,空无因为有了听闻,就不是空无了,这空无本身即是空无所有,耳根怎么能够涉入呢? 所以应当知道,耳入只是虚妄,既不是从因缘和合而生,也不俱备自在自为的本性。 发布时间:2024-09-29 08:46:18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5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