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七】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七】阿难。 汝常意中。 所缘善恶无记三性。 生成法则。 此法为复即心所生。 为当离心。 别有方所。 阿难。 若即心者。 法则非尘。 非心所缘。 云何成处。 若离于心。 别有方所。 则法自性。 为知非知。 知则名心。 异汝非尘。 同他心量。 即汝即心。 云何汝心。 更二于汝。 若非知者。 此尘既非色声香味。 离合冷暖。 及虚空相。 当于何在。 今于色空。 都无表示。 不应人间。 更有空外。 心非所缘。 处从谁立。 是故当知。 法则与心。 俱无处所。 则意与法。 二俱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阿难,你常常在思维之中,与善、恶、无记结缘,然后生成种种意念法尘。 这些法尘是从心想里生出,还是可以离开心想另有处所的? 阿难,如果它是从心想中生出,那么,意念不是尘物,不是心想可以结缘的,怎么能够独立出来,而有地方安住呢? 如果它可以离开心想另有处所,那么,意识法尘的自性是可以自知的还是不可以自知的? 如果意识是可以自知的,这就是心。 但是这个心是离开你另外安住的呢? 或是一种缘物,如同另外一个心一样? 这时既有一个你,又有一个你的心。 如此而言,为什么要说你的心能够离开你而另有处所呢? 如果意识不可以自知,那么,意识这个尘相,既不像色、声、香、味、分合、冷暖等物相,也不像虚空的相状,它到底在哪里呢? 不论是在色尘,还是在虚空,都没有任何显示,这人间处处,哪里还有一个空无之外的处所让它安住? 这个心没有了能够结缘的事物,那个可以安住的处所就无法安立了。 所以应当知道,意识法尘和心都无处安立,这就是说,意和法两处只是虚妄,既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俱备自在自为本性。 复次阿难。 云何十八界。 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另外,阿难,为什么说十八界本来是如来自性妙明真如? 阿难。 如汝所明。 眼色为缘。 生于眼识。 此识为复因眼所生。 以眼为界。 因色所生。 以色为界。 阿难。 若因眼生。 既无色空。 无可分别。 纵有汝识。 欲将何用。 汝见又非青黄赤白。 无所表示。 从何立界。 若因色生。 空无色时。 汝识应灭。 云何识知是虚空性。 若色变时。 汝亦识其色相迁变。 汝识不迁。 界从何立。 从变则变。 界相自无。 不变则恒。 既从色生。 应不识知虚空所在。 若兼二种。 眼色共生。 合则中离。 离则两合。 体性杂乱。 云何成界。 是故当知眼色为缘。 生眼识界。 三处都无。 则眼与色。 及色界三。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阿难,正如你所明了的,眼根和色境结为因缘,产生眼识。 眼识是从眼根生出的,是以眼见为界别呢,还是从色境里生出的,以色境为界别? 阿难,如果眼识从眼根里生出,那么,既然没有色空等景象,就没有可以分别了知的事物,纵然你有眼的识力,又有什么用处? 你所见的又不具备青、黄、红、白等等颜色,没有什么可以标示的,又从哪里产出界别区分呢? 如果眼识从色境里生出,那么,当空无色境时,眼识就应当消逝不在。 那又怎么能够识知虚空性呢? 当色境有变化,你识知到色境的变化迁移,你的眼识并不迁变,那么界别从何而立呢? 如果眼识随著色相的变迁而变化,那么界别也在迁变之中,自然也就没有了界别区分。 眼识不变就是恒常。 眼识既然从色境里生出,就不可能识知到虚空。 如果眼识从眼根里生,又从色尘里生,那当它和根、尘相合时,就会发生分离,一半与根合,一半与色尘合,当它和根、尘相离时,一半与根合,一半与尘合,于是,造成眼识的杂乱,怎么能够识别区分而成为界别呢? 所以,眼根和色境结缘,生出眼识的界别区分,这三处只是虚妄,这就是说,眼根、色境,以及眼识界,既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为。 发布时间:2024-09-29 10:19:31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5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