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九】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九】阿难。 又汝所明。 舌味为缘。 生于舌识。 此识为复因舌所生。 以舌为界。 因味所生。 以味为界。 阿难。 若因舌生。 则诸世间甘蔗。 乌梅。 黄连。 石盐。 细辛。 姜。 桂。 都无有味。 汝自尝舌。 为甜为苦。 若舌性苦。 谁来尝舌。 舌不自尝。 孰为知觉。 舌性非苦。 味自不生。 云何立界。 若因味生。 识自为味。 同于舌根。 应不自尝。 云何识知是味非味。 又一切味。 非一物生。 味既多生。 识应多体。 识体若一。 体必味生。 咸淡甘辛。 和合俱生。 诸变异相。 同为一味。 应无分别。 分别既无。 则不名识。 云何复名舌味识界。 不应虚空。 生汝心识。 舌味和合。 即于是中元无自性。 云何界生。 是故当知。 舌味为缘。 生舌识界。 三处都无。 则舌与味。 及舌界三。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阿难,又如你已明白的,舌头以味道为缘,而产生舌识,这个舌识是从舌头里生出,是以舌头为界别呢,还是以味道里生出,以味道为界别? 阿难,如果舌识从舌头生出,那么世间的一切,倒如甜的甘蔗,酸的乌梅,苦的黄连,碱的食盐,辛辣的桂皮等等,都没有味道,你自去尝你的舌头就行了,是甜是苦都在舌头里。 如果舌头是苦的,谁又愿意去尝它呢? 舌头不愿意尝自己,又怎么会有种种味道的知觉呢? 如果舌头没有苦味,也就没有其它种种味道,没有味道,那舌识的认知界别在哪里建立呢? 如果舌识生于味道,舌识自已就是味道,就和那舌根一样,那么舌识是不能自己尝到自己的,舌识又怎么去知觉到有味道无味道呢? 另外,种种味道,并不是从一物里生出来,那么,假若舌识从味而生,有多少味道,就应有多少舌识。 如果只是一个舌识,这个舌识必定从多种味道中产生,那么,碱、淡、甜、辣等味道只能是混合的一种味道,没有什么不同的味道了。 既然没有分别差异,也就说不上认识,还说什么舌头、味道、舌识的界别? 你的心识并不是凭空生出的,舌和味结缘于这当中,舌就不成舌,味也不成味,都没有自身本性,怎么去建立舌识的界别区分呢? 所以应当知道,舌头以味道为缘,生出舌识界,这三处都是虚无。 这就是说,舌头、味道,以及舌识界这三处,既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具备自在自为的本性。 阿难。 又汝所明。 身触为缘。 生于身识。 此识为复因身所生。 以身为界。 因触所生。 以触为界。 阿难。 若因身生。 必无合离二觉观缘。 身何所识。 若因触生。 必无汝身。 谁有非身知合离者。 阿难。 物不触知。 身知有触。 知身即触。 知触即身。 即触非身。 即身非触。 身触二相。 元无处所。 合身即为身自体性。 离身即是虚空等相。 内外不成。 中云何立。 中不复立。 内外性空则汝识生。 从谁立界。 是故当知。 身触为缘。 生身识界。 三处都无。 则身与触。 及身界三。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阿难,又如你已经明白的,身体以触摸为缘,生出身识。 这个身识是从身体生出,以身体为认识的界别对象呢,还是从触摸产生,以触摸为认识的界别对象? 阿难,如果身识从身体产生,就不会有触摸的有和无,但是没有触摸,那么身识去认识什么呢? 如果身识从触摸产生,那么就不会以有身体作为认知对象,身体也就没有了。 谁又能够没有身体却能知觉到触摸呢? 阿难,物质不能够去触摸也不能够去知觉,而只有身体能够知觉,是因有触摸。 知觉到身体也就是知觉到触摸,知觉到触摸也就是知觉到身体。 但是,触摸不是身体,身体不是触摸,身体和触摸两种相,原来并无自己安立的处所。 它们合在一起就是身体的相,它们分开就和虚空并无二致。 没有内触和外身的区别,中间界限怎样建立,没有中间界限,内触和外身都是空无,那么,你的身识是以什么为认识对象,凭什么建立身识界? 所以应当知道,身体和触摸结缘,生身识界,但这三处都是无,这就是说身体、触摸,以及身识界这三处,既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为。 发布时间:2024-09-29 11:05:49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5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