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卢志丹:欲得净土,当净其心 内容: 欲得净土,当净其心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日常生活中的佛心》据佛典记载:有一天,佛陀出去托钵乞食时,看到一位以打扫街道为业的贫妇,脸上和手上很脏,穿的衣服又破又脏。 看到佛陀走过来,可怜的贫妇立即自惭形秽地躲到一个角落里。 佛陀径直走到角落把清洁工找出来,慈悲地问她:你为何要逃避我呢? 很多人一看到我,或听到我的名字就很欢喜,急于想亲近我。 你为何看到我,却躲得远远的呢? 贫妇怯生生地回答道:佛陀啊,我非常敬仰您! 但我是一个低贱的人,身上又这么脏,怕污秽了您的清净,所以才不敢接近您。 佛陀慈祥地对她说:在我的心目中,没有脏的人,也没有卑贱的人。 你回去沐浴更衣,再来听我说法吧! 贫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非常虔诚地跪下,向佛陀礼拜说:佛陀啊! 我真的可以跟其他人一样去听您讲经吗? 佛陀说:蠢动含灵,没有所谓的贵贱高下的分别,你尽管来吧! 在一旁围观的自以为有地位的人们,看到佛陀接近一个衣着褴褛的贫妇,很不以为然。 他们觉得佛陀这么做,有辱身份。 佛陀看出了他们的心思,就说:我说的清净并不是指外表的清净,而是指心的清净。 每天街道上能这么干净,是从何而来的呢? 是因为有像她一样的清扫工啊! 她的身上虽脏,但是她的心地比你们清净。 你们看到了吗? 她没有骄慢,她无所求,她拥有有一颗谦虚的心。 佛陀接着开导众人说:你们自以为是社会上有地位的长者,所以骄慢自负,对人起分别心。 因此,你们的心地其实一点也不清净。 佛陀刚说完,只见对面走来一位容光焕发、衣着端庄的庄严妇人。 佛陀问大家:你们看看她是谁? 众人一看,原来她就是那位清扫街道的贫妇。 佛陀说:你们看,现在她与你们又有什么差别呢? 现实中,特别是大都市,干着体面的工作、衣冠楚楚的白领们,对那些干体力活、浑身泥垢汗味的民工们,往往避之唯恐不及。 因为怕他们的脏污染了自己。 这与其说是民工们不干净,毋宁说是白领们心地的不干净。 试想如果没有民工的出力流汗,能有我们生存、工作环境的干净整洁吗? 如果人人都怕脏,那么都市早已被垃圾秽物所填塞,到处屎尿横流了。 这个世界上,只有分工的不同、工种的不同,而没有职业贵贱高低的区分。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世界本来是清净的,但是当我们的心有净垢高下的区别时,就会处处看到不净。 《维摩诘经》中说: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 又说: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清净我们的心灵,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种职业,不偏执于贵贱高低,人间净土就在眼前。 在《维摩诘经》中,佛陀还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意思是:如果菩萨想得到佛国净土,就应当先使自己的心清净;随着心的清净,佛国净土即在眼前。 佛陀揭示的,其实是心与土、净与染关系。 心与土,其实就是指依报与正报这二种果报。 所谓正报,指众生的身心,为依过去业因而感得的果报正体。 简而言之,就是我们每个生命个体。 所谓依报,指众生之身心所依止的一切世间事物,如自然、国土、家屋、衣食等。 净与染,指的就是净法和染法,也叫净法和不净法。 所谓净法,净,是远离烦恼,清净之义,净法就是没有垢染的无漏法。 所谓染法,染,是烦恼污秽的意思,染法指的是为无明烦恼所染污的有漏法。 从心与土的关系来看,佛陀认为,依报是依托正报而生的,有什么样的正报,就会相应感得什么样的依报。 即如同一条河流,天人观河水如瑠璃,人观河水即水,恶鬼观河水却是脓血。 可见,正报决定着依报。 从这一点来看,人类如果不重视内心的自省和净化,任何单纯的对自然的改造和保护,都是舍本逐末、徒劳无功的。 心净与国土净是内心与外境的统一。 只有净除内心的烦恼,才能达到心解脱;只有治理外部的环境污染,才能达到境解脱。 心与境是相辅相成的,心灵的纯净与环境的清净优美是息息相关的。 与心净则国土净相反的就是心秽国土秽,也就是说,当众生的心灵被烦恼污秽的时候,感得的国土,也会相应的呈现出染污的状态。 众生的心灵为什么不能清净呢? 根本在于贪、嗔、痴三毒的烦恼。 所谓贪,就是贪爱、贪恋、贪着。 对于五欲即财、色、名、食、睡的过分追求,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甚至杀害众生;嗔是嗔恚,对于违逆不顺之境,不能忍受,生起忿怒,或横起暴恶,损害他人;痴是愚痴迷昧,智慧闭塞,是非不辨,事理不明,谤无因果,起诸邪见。 佛陀认为一切众生都是因为三毒烦恼的影响,不断地起惑、造业、受苦。 要使心灵纯净、自在、解脱、安祥,就必须扫除众生内心的贪、嗔、痴三毒。 那么,怎样去除贪、嗔、痴呢? 佛陀教导我们,以布施对治悭贪,以忍辱对治嗔恚,以般若对治愚痴。 所以,布施、忍辱、般若,应该成为日常修行的要点,本书其他的章节,对此三者都作了详细的阐释。 佛陀的心净则国土净大智慧,在今日时代可谓意义重大! 人们只有通过对自己心灵的净化,提高精神修养,并进一步对其它的生命,乃至所有的生命,以及整个生命生存的空间生态环境进行关怀,这能做到真正的净心净土。 发布时间:2024-09-30 12:00:59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5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