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卢志丹:不贪图美味,食如服药 内容: 不贪图美味,食如服药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佛度有心人2》民以食为天,任何人都得吃饭,出家修行人也不例外。 但佛门禅寺中将吃饭称为过堂,早、午斋两次过堂,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僧团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佛教思想和礼仪的统一。 佛门禅寺有二时过堂,食存五观的说法。 早晨、中午到五观堂或斋堂用食。 在过堂时,住持和尚坐在堂中的法座上,僧众在两边就座。 饮食之前,先要敲挂在寺庙走廊上的大木鱼(梆)和葫芦型铁板(云板)。 梆是吃饭号令,又叫长鱼。 鱼昼夜均不合眼,隐喻佛徒修行也应精勤不息,废寝忘食吃饭。 当云板响起,大众搭衣鱼贯进入五观堂,依序就坐,向上问讯后,维那师起腔,大众齐唱供养偈。 接着维那师呼僧跋后,大众便开始用斋。 寺院过堂多使用碗盘,少数寺院使用钵,碗盘皆有一定位置,不得恣意摆放,添汤加菜由行堂服务,也不得出声、恣动。 在饭食中须心存五观(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方受此食。 )并摄心用功,或持佛名号或参吃饭的是谁。 末了,大众唱结斋偈。 整个过堂是一个安静的用食过程,住持和尚如有事便会在此时向大众宣布,称为表堂。 每月初一、十五或特殊节日便加菜施众,或有居士斋僧布施也加菜。 中国佛寺通常在大殿外右侧会设个小小的施食台,体恤饥困的众生。 它是根据佛经中旷野鬼神众及罗刹鬼子母的典故而来,大众过堂时,都由一僧人负责出食,将七粒米或指甲许的面条,透过观想及大众的加持,施食给饿鬼道众生,愿他们同得饱满并去除悭贪。 简朴的佛教丛林用斋,象征的是高远的智慧与宽广的情怀。 佛教寺院常将僧人过堂用斋的斋堂称为五观堂,意即吃饭时应当作五种观想。 五种观想包含深刻的佛教内涵。 在家修行,吃饭时其实也可以通过五观,来增进自己的菩提心:一观: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吃饭时,须知今日粒米进口,是经过农夫辛苦种植,商人贩卖,工人处理,家人烧煮,才能填饱肚皮,虽是粒米功德,来处非常不易。 计功多少就是计算这饮食需要人付出多少劳动。 说起粮食的来之不易,凡是种过地的人对此会有真切的体会。 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诗》更形象地说明了粮食的来处不易。 诗云:锄禾日当午,汉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智度论》中亦云:思维我们的饮食要经过农民辛勤的耕耘下种、施肥除草、收割打稻、舂磨去皮、晾晒入库、淘米去沙、烧火煮饭而成,计一钵之食,农夫工人流汗合集,食少汗多,人咽变恶;我若贪心,当堕地狱,啖热铁丸,出为畜生,偿他夙债。 斋堂有一联就足以说明粮食的来处:一粒米从信士口中分出,半瓯水由行人肩上挑来。 所以,古往今来的大德高僧都十分珍惜粮食,避免浪费。 现代高僧印光大师常在早餐食粥之后,用白开水将碗中剩余之粥冲荡一下,然后再喝下;弘一大师在食粥之后,常用舌头将碗舔干净以防浪费。 因此,我们每次吃饭都应怀惭愧之心作此观想,便会感到,若不修行,粒米难消。 若浪费粮食,罪责难逃! 二观: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所谓忖己德行就是仔细思量推测自己的道德与行持。 这种观想要求饮食时,应当仔细思量自己的道德与行持,看自己的德行是否符合佛制要求,是否值得受用这顿美餐。 在《毗尼母经》上说:若不坐禅、诵经、不营佛法僧事,受人信施,为施所堕。 天台大师也讲:不管是乞食、随众食,都必须作此观,若不入观,即润生死。 假使不持戒、坐禅、诵经、行三宝之事,便是德行全缺,便不应受此饮食。 常见寺院斋堂的对联说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如此一想,惭愧心油然生起,自然进德。 三观:防心离过,贪等为宗防,就是防止;过,乃过患;贪等,就是贪嗔痴等的简称。 众生心中有无量无明烦恼的过患,而其中以贪嗔痴三毒为其根本,所以叫做宗。 时时防护,根本若离贪嗔痴,很多过失就会远离,诸患也就不会生起了。 《明了论》说:出家先须防心三过,谓于上味起贪心,下味食起嗔心,中味食起痴心,以此不知惭愧,堕三恶道。 我们常看到有的人,见到好的美味一个劲的要,饭菜不好就皱眉大生嗔恚之心骂人,一般般过得去就糊里糊涂只知道埋头猛吃。 这是贪嗔痴心最明显的表现。 《弥勒所问经》云:一切恶法,皆从贪嗔痴起。 众生的过患,以贪为根本,如果没有贪心,则诸患不生;常念心中过患,使其远离过恶,则恶念不生。 其实,佛门将吃饭,叫做过堂,这个用词就很有深意,即告诉人们,吃饭只是经过斋堂一下,如同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不可起贪嗔念头。 面对好吃的东西,不让生起贪心;不好吃的,不令生起嗔念。 所以必须慎防自己的道心,要离开过失。 四观: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佛教认为,因众生的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和而成,常为饥渴所病,一大不调就出生一百零一种病,四大共成四百零四病。 如果没有饮食支撑调养,身体就会形体枯瘦,疾病缠身,无力修行办道。 因此,饮食可以做为疗养身命的良药,修行道业的关键。 但是只要能养生保健即可,如果又生出贪吃美味之心则反而又沉沦堕落了。 《杂宝藏》偈说:是身如车,好恶无择,香油臭脂,等同调滑。 是说身体就好像车子一样,食物就比如油脂,油涂在轴轮上面,只希望它转动,那里分什么香臭;饮食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是为了维持体力,只要能修行办道,就不要太去分别好坏了。 据《阿育王经》记载:优波笈多尊者装了一钵乳糜,另外还拿了一个空钵,都把它放在一个贪食的比丘面前说:乳糜很烫,你等它冷一点再慢慢吃。 而那位比丘贪吃的心特别重,等不及就使劲的吹希望乳糜凉得快点。 尊者见了就说:乳糜虽然凉了,你的心还是燥热的,也要使它凉下来才行,应当以不净观为水,来除灭你心中的热恼。 见到饮食要把它当药一样的想。 那位比丘一下把他刚吃的乳糜全部都吐了出来,刚好全吐在了那个空钵里。 优波笈多尊者就说:不要浪费了,再把它吃掉! 比丘说:这么肮脏的东西怎么还能吃呀? 尊者说:刚才还是你自己吃的东西,怎么一会就说它脏了呢? 你要观一切法都像这涕吐一样! 因为尊者的说法,比丘精进思维观察,当下就证得阿罗汉果。 由此可知,我们应以法为食,以法为药,疗治我们身心的诸病。 五观:为成道业,方受此食饮食可以资养身体修行办道,佛门讲借假修真,以饮食资养四大假合之身,去修行办道,我们才受食这钵斋饭的。 因为身体每天要消耗很多能量,新陈代谢,交换不停,行住坐卧都需要热量,要是没有饮食供给营养,那么饥渴生病就不能安心办道了。 所以,受食是为了要成就道业,如不为道,则粒米难消。 窥基大师讲:为成道业施将来,道业未成争消得? 自知道业没有成就,须深生惭愧之心,故《行护》云:饮食须生惭愧,常作观法是也。 《五灯会元》也有一则公案:一位化主师父外出化缘回山,黄龙慧南禅师上堂说法:世间上有五种人不容易:第一种是外出化缘的不容易;第二种是能施舍的人不容易;第三种是把生米煮成熟饭的人不容易;第四种是坐在那里吃饭的不容易;还有一种不容易,是什么人? 过了很久黄龙禅师才说渐耳就下座回方丈室了。 那时,翠岩真当首座,藏主就问他:刚才和尚讲的第五种不容易是什么人啊? 真首座就说:脑后见腮,莫与往来。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脑袋只会看到自己的腮帮子的人,只知道吃饭的人不要跟他来往。 言外之意也就是吃了饭修行办道的人不容易。 《佛遗教经》中,即将入灭的释迦牟尼佛谆谆教导声闻弟子: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 于好于恶,勿生增减。 趣得支身,以除饥渴。 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 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 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翻成白话就是:各位比丘,你们在接受饮食供养的时候,应当像吃药治病一样。 对于好吃的,不应当多吃;对于不好吃的,也不应当拒绝。 吃饭的目的在于给身体补充能量,消除饥饿口渴。 就如同蜜蜂采花蜜一样,只是取走了花的甜味,并不损伤花朵和花香。 比丘也是这样的,接受大家的供养,目的在于有精力断除自己的烦恼;所以不应当过多索求,以免伤害别人的善心。 就好比一个有智慧的人,能够恰当地衡量牛的体力多少,不让它过多劳动,以免精疲力竭。 总之,我们每天维持新陈代谢,需要从饮食中摄取热量及营养,以保持身体健康。 有了健康的身体,才会促进道业增长;为了修行办道,我们因而受此饮食。 若饮食时,应当默念: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所修善根,回向众生,共成佛道。 吃饭应带着感恩的心,带着随缘的念头,如同佛门的托钵乞食,要次第乞食,平等而乞,不分贫富、不拣精粗、不计净秽、不生增减,能够怀抱这样的心,才合乎菩提心,才合乎饮食之道,才能在看似平常的吃饭中修行。 发布时间:2024-09-30 12:50:12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5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