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浅释之五 内容: 但此国见。 彼国众生。 本所不见。 亦复不闻。 古人说:“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又说:“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这就是说:国家元首,如有福报,老百性亦受益;如无福报,老百姓亦受灾殃。 所以古代的君王,负责一国之兴衰。 亦即是同一时,同一地的人,同受相同的果报。 现在同一洲中,取二国作为比较。 因一国不足以显妄,二国同见天象有灾,亦不足以显妄。 但是现在,只这一国看见灾象,而第二国的人,非特不见,还复不闻。 这便证明,一国皆见是同分,彼国不见是属妄见。 阿难。 吾今为汝。 以此二事。 进退合明。 阿难,我现在再为你以这二件事的因缘,二事即眚影及灾象,或进或退,用种种道理,互相譬喻,来详细显明妄见的毛病。 阿难。 如彼众生。 别业妄见。 瞩灯光中所现圆影。 虽现似境。 终彼见者。 目眚所成。 阿难! 好像那一类众生,有了别业,即目生眚,就有了妄见,所以看灯光中,现出五色圆影。 虽然好像眼前现出实在的境象,但详细推究,徒是幻有,非实在的境象。 这都是众生目有眚病,故产生种种圆影之妄见。 眚即见劳。 非色所造。 然见眚者。 终无见咎。 目有眚病的人,在视觉上就发生毛病,叫做劳相。 看见五色圆影,并不是灯上之色,亦不是灯光所造之色,只是眚病所发出的劳相。 然而能够看见眚病之真见,本来是没有病咎的,亦即是自己本有的见性,是从来没有毛病的。 例汝今日。 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 皆是无始见病所成。 好像你今日用眼睛来看见山河国土以及一切众生,这皆是无始以来,见病所成之影,和眚病所见圆影是一样的,亦即是说:所见根身器界之相分,和能见的见分,都是根本无明妄动而成业识,转本有之智光,成为能见的见分。 于无相真理中,妄现所见的相分。 所以要知道,见分和相分,都是根本妄见所造成。 见与见缘。 似现前境。 元我觉明。 见所缘眚。 觉见即眚。 本觉明心。 觉缘非眚。 “见与见缘,似现前境”:见就是见分。 见缘就是所见相分。 能见见分,和所见相分,似乎都清清楚楚地现在眼前的境分上。 好像圆影和灾难,看是实有,但终是眚病所造成,和我们本来觉性,是全无关系的。 “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追寻根本,原是我们本来的真觉,堕在无明之中,遂起见相二分之妄。 将觉明变为无明,见即转相之见分,所缘即现相的相分。 这个见是眚见,所以就有所缘而生出种种妄见和妄相,这都是由无明之力转真见而成妄见。 “觉见即眚”:非但所缘之见是眚,而觉明所发之能见亦是眚,因为是依无明而生。 无明是虚妄,没有实体的,所以亦即是眚见。 “本觉明心,觉缘非眚”:我们这个本觉妙明真心,能够清清楚楚地觉察到见分和相分两缘都是虚妄。 那么既然能够觉察到见相二缘之虚妄,就当然没有眚病了。 觉所觉眚。 觉非眚中。 此实见见。 云何复名觉闻知见。 “觉所觉眚,觉非眚中”:这个能觉得眚病之觉,即是真觉,当然没有毛病,不会堕在眚病当中。 “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既然没有眚病,那就是真正能看见,见精带妄之真见,亦即是妙明真心,怎可以叫作世间之见闻觉知呢? 我人不可执妄为真,亦不可将真作妄。 如果认见闻觉知为心,则被所覆,不能看见精明觉体。 应该知道真心离不开见闻觉知,亦不属见闻觉知,才有超脱之一日。 是故汝今见我及汝。 并诸世间十类众生。 皆即见眚。 非见眚者。 佛对阿难说:因此你现在,看见我法相美好,又看见你自己身体,并诸世间、山河大地、十类众生(本来十二类,除了无色无想不能看见,故存十类)。 即凡圣以及依正世间所有一切,都是你见性中有妄见,所现之妄影。 因为见有眚病,而不能够看见眚病之真见。 如果自己迷惑未除,纵然能看见如来真相,依然是见带眚病,所以说:‘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彼见真精。 性非眚者。 故不名见。 彼见,即能看见眚病之见,已经离开妄,故叫作真。 纯一无杂就是精。 性非眚者,就是真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能为见相所依,但不为见相所变。 它的真性是不堕眚妄之中,所以叫做非眚。 既然不是眚,就不叫作见。 一切众生,不明所见身界,皆是自心别业的妄影,本来无实,所以凡夫深生取著,二乘深生厌离,都不是解脱之道。 应知惑业所现,妄体本空,就不会生执著,亦无可厌离,能这样就终日对境,亦不会被境所转。 阿难。 如彼众生同分妄见。 例彼妄见别业一人。 阿难! 好像那一国众生,共同业力所现成的妄见,看见种种灾象,例如那眚病人,独自所看见的五色圆影一样,即同分是妄,别业亦是妄。 一病目人。 同彼一国。 彼见圆影。 眚妄所生。 此众同分所见不祥。 同见业中。 瘴恶所起。 一个人所见的圆影,是因眚病所现成。 一国人共同所见的灾象,所遭遇的天灾人祸,都是共同业力的恶缘所发生。 瘴恶所起和看见圆影,是一样的道理。 瘴恶就是众生共同作恶业缠结虚空,障蔽日月星光,所以有种种不祥的灾象。 并非日月星辰自生灾象,而是由众生共同作恶业,所现果报。 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见妄就是无始以来,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而生妄境。 由见妄故,就起攀缘的念头,妄想取舍,而造恶业。 故同分业和别分业,都是无始以来,真见堕在妄见中,而生出种种妄见。 例阎浮提三千洲中。 兼四大海。 娑婆世界。 并洎十方诸有漏国。 及诸众生。 又好像阎浮提内,三千洲中,以及四大海水,娑婆世界和十方有有漏国土,所有众生。 同是觉明无漏妙心。 见闻觉知虚妄病缘。 和合妄生。 和合妄死。 这所有有漏众生,即末了生死众生,本来都是无漏的妙明真心,本觉明体。 因受了无明遮蔽,就幻现出种种虚妄见分,就变为见闻觉知。 又幻现出种种虚妄相分,就成山河大地,以及一切万象。 既然以无明为因,惑业为缘,因缘和合,因此就成和合而妄生,和合而妄死。 为什么叫妄生妄死呢? 因本来无所生,因四大假和合而有生相,故曰妄生。 本无所死,因和合而有生相,亦因和合而有死相,故曰妄死。 若能远离诸和合缘。 及不和合。 则复灭除诸生死因。 上面所说依报和正报,依报是山河大地、房廊屋舍。 正报是一切众生。 依报有成、住、坏、空。 正报有生、老、病、死。 什么叫成住坏空?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一增一减,叫做一劫。 从八万四千岁,每一百年身高减去一寸,寿命减去一岁,减到寿命十岁为止。 然后再增,亦是每一百年,寿命增一岁,身高增一寸,增至八万四千岁,这叫做一劫。 一千劫叫做一小劫。 廿个小劫成一中劫,四个中劫成一大劫。 世界成的时候,要有廿个小劫。 住亦是廿个小劫。 空和坏亦是廿个小劫。 四个中劫合起来就成一大劫。 有正报上则有生、老、病、死。 生死又有二种,一叫分段生死,一叫变易生死。 分就是你有你份,我有我份。 段就是你有你的形态,我有我的形状,每人不同。 凡夫有分段生死,二乘有变易生死。 变易就是:念念迁流,念念生,念念灭。 二乘证果者,已了分段生死,但变易生死还未了。 生死是以无明为因,业识为缘,因缘和合,故有生死。 所以经文说:苦能离开别业妄见之惑业俱全的和合缘,和离开同分妄见之有惑无业的不和合缘,就能灭除二种颠倒的生死根本。 圆满菩提。 不生灭性。 清净本心。 本觉常住。 既能了知同分别业二缘,缘属虚妄,不执实有,就能灭除生死根本。 生死因既然灭除,就能得到圆满菩提,不生灭性的清净本心,亦就是真心本觉,常住不变的自性。 阿难。 汝虽先悟本觉妙明。 性非因缘。 非自然性。 而犹未明如是觉元。 非和合生。 及不和合。 阿难! 你虽然已经明白本觉妙明真心,不是因缘性,亦不是自然性。 但还未明白这个本觉妙明真心,原非和合所生,亦不是不和合所生。 因为非因缘,就不是从他生。 非自然,就不是自生。 非和合,就不共生。 非不和合,就不无因而生。 这证明觉元真心,是离诸生相,而且是清净无染的。 阿难。 吾今复以前尘问汝。 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 而自疑惑。 证菩提心和合起者。 阿难! 我现在再举出世间的尘相来跟你说明:因为你还在执著,以为世间的一切,都是众生的妄想心与四大和合,遂造成种种因缘性。 因此而自己生起疑惑,以为是证菩提之心,亦从因缘而生,和合而起。 当知世间是属有生之法,当然从因缘和合而生。 但菩提是无生法,所以不是从因缘和合所生。 如果菩提是有生相,那就不得叫做菩提了。 佛为阿难详细指出这真见,是证菩提的因地心。 这心亦即如来密因,是从来不变的。 不变自然不属和合而生,所以不应自生疑惑。 则汝今者妙净见精。 为与明和。 为与暗和。 为与通和。 为与塞和。 则你现在的妙净见精,是与光明和合,还是与黑暗和合,是与能和合,还是与塞和合? 若明和者。 且汝观明。 当明现前。 何处杂见。 见相可辨。 杂何形像。 假若和明相和合,现在你看见光明,显现在你面前,那么何处杂和你的见相呢? 见精是能够分别的,究竟是杂何形象呢? 见精是属内心,光明是属外境。 如果杂和在一起,亦应该可以辨出。 好像朱红色的颜料和白色的面粉,掺杂在一起,朱色便失了深红,面粉失了纯白,都为非红非白。 现在见相和明相,掺杂在一起,究竟作何色相呢? 若非见者。 云何见明。 若即见者。 云何见见。 假若不是见精,怎能看见光明呢? 如果说看见光明,就是见精,又怎么可以把见精来看见见精呢? 凡说和的必定有二物,先相离而后相合,方成“和”的意义。 现在如果见相和明相和合后,究竟是见抑不是见? 如果和合后,明相不是见,那就无所见,怎能见到明? 如果和合后,明相即是见相,既是见相,又怎能看见自己的见相呢? 亦即怎能看见自己能见的自性呢? 必见圆满。 何处和明。 若明圆满。 不合见和。 假若以为能见的自性是圆满无缺,那又何必与光明和合? 如果说光明是本来圆满的,也就不需要和能见的自性和合在一起啊! 见必异明。 杂则失彼性明名字。 杂失明性。 和明非义。 彼暗与通。 及诸群塞。 亦复如是。 如果说能见的自性和光明是不同的,那么掺杂在一起,当然失去它本来的样子,亦失去见性和光明本来的名字。 好像水和土掺杂在一起,就失去水和土的名字,转叫做呢了。 其实见性是属有情识,光明是属无情识,两相混合,当然失去本有的名义。 所以你认为和光明相和合的义理,是不对的。 至于通和暗,以及群塞这次是一样的道理。 复次阿难。 又汝今者妙净见精。 为与明合。 为与暗合。 为与通合。 为与塞合。 再则阿难,你现在还是认为妙明清净见精,是和光明合,还是和黑暗合,是与通和合,还是与塞和合? 阿难前迷见性是因缘自然,现在又迷见性是和合相。 故佛举出种种譬喻,来破其颠倒。 现在很多人以为,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就生起狂妄心,认为人人已经是佛。 那么我亦就是佛,成佛哪有这样容易? 佛具三身四智,你有多少身? 多少智? 佛有五眼六通,你有多少眼? 多少通? 你是什么佛? 真是大言不惭! 欲成佛是要认真照佛法去修行。 释迦佛是经过多少困难和时间,才能成佛? 在雪山苦修六年,你现在连六天都不能,怎可说是佛,这都是狂妄颠倒! 若明合者。 至于暗时。 明相已灭。 此见即不与诸暗合。 云何见暗。 若见暗时。 不与暗合。 与明合者。 应非见明。 既不见明。 云何明合。 了明非暗。 彼暗与通。 及诸群塞。 亦复如是。 假若说是与光明相和合,那么到了黑暗的时候,已没有光明,这个见精就不能与黑暗相和合。 既不能与黑暗相和合,又怎么能看见黑暗呢? 如果说看见黑暗的时候,见精是不与黑暗相和合。 那么,与光明相合之时,也应该看不见光明。 既然看不见光明,又怎可说与光明相和合的时候,知道是光明不是黑暗呢? 由此可知黑暗、通达和壅塞,亦是一样的道理。 根本明暗是二,见性是一。 明暗是有生灭,见性是无生灭。 有生灭和无生灭是不能相合的。 阿难白佛言。 世尊。 如我思惟。 此妙觉元。 与诸缘尘。 及心念虑。 非和合耶。 阿难又向佛说:“我现在再三思惟,这妙觉元明之见性,本来就是清净之体,跟那些尘相——明和暗、通和塞及心念思虑等即六处识心,确实亦漠不相关,那就不互相和合吧! ”这里阿难不敢用决定辞,只用似是而非来请问。 佛言。 汝今又言觉非和合。 吾复问汝。 此妙见精非和合者。 为非明和。 为非暗和。 为非通和。 为非塞和。 见性是不生灭,阿难用有生灭来比较不生灭是不对的。 故佛说:“你现在又怀疑到你的妙觉真心,与世间的一切,是不相和合吗? ”我再问你:“你的见精是不与明相和合? 不与暗相和合? 不与通相和合? 还是不与塞相和合? ”若非明和。 则见与明。 必有边畔。 汝且谛观。 何处是明。 何处是见。 在见在明。 自何为畔。 假若不与明相和合,那就见精和明相,必有一条边际隔开。 你不妨慢慢地观察,何处是明相? 何处是见精? 在见精和明相两者之间,以何处作为它们的界限? 阿难。 若明际中必无见者。 则不相及。 自不知其明相所在。 畔云何成。 彼暗与通。 及诸群塞。 亦复如是。 阿难! 如果光明的这一边,必定没有见精在见,那么光明与见精,就会如风马牛之不相及,各走极端,自然不会知道光明所在之处。 处尚不知,怎能知道他的界限? 界限不成立,那么你之不相和合的道理,也不会成立。 由此也知道,暗和通,及诸群塞,亦是一样的道理。 又妙见精。 非和合者。 为非明合。 为非暗合。 为非通合。 为非塞合。 上面之合,是混合之意。 现在之合,是合在一起。 阿难! 又若这妙明见精不是和合的话,那么,是不与明和合,不与暗和合,不与通和合,还是不与塞和合? 若非明合。 则见与明。 性相乖角。 如耳与明。 了不相触。 如果不和明在一起,那么见性和明相,便成乖背不相立。 一属性,一属相,各不相干。 好像耳朵和明相,了无关系,不相接触;耳朵是不能分别明暗的。 见且不知明相所在。 云何甄明合非合理。 彼暗与通。 及诸群塞。 亦复如是。 见精尚且不知道明相所在的地方,它怎能分别暗与不暗,和合与不和合的道理呢? 由此可知暗与通,及诸群塞,亦是一样的。 阿难。 汝犹未明一切浮尘。 诸幻化相。 当处出生。 随处灭尽。 幻妄称相。 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阿难! 你还未明白所有一切外边浮尘境界,一切幻化相。 幻是不实在,化是变化,忽有忽无。 看上去如实有,其实都是虚幻的名相。 当处出生,依幻而生,也随处灭尽——亦依幻而灭尽,没有实体可得。 然而其性则真,都是从常住真心,妙觉明体所生。 但由真起妄,由妄就生出见分和相分。 发布时间:2024-10-07 08:45:50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5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