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唐仲容:无住涅槃与人间现实 内容: 无住涅槃与人间现实大乘佛法的精神,始终不离世间,特别是不离人间现实。 这种精神,充分体现在其所建立的无住涅槃的理想之上。 本文试就此而略论之。 一、词义解说佛教里常常流行着这样一句惯语:“人身难得”。 其义是说人是最可贵的。 人性至灵,便于启发;其所处之环境适中,便于修学。 故修梵行者,多住人趣,其成道得正果,亦皆在人寰。 诸佛如来,出离三界而又常回到人间,施作佛事。 佛法言世间,包括三界、五趣、四生、九有,而其主要对象是有情世间中的人。 人间的内容,包括人趣有情的根身、器界及其对自然界和社会界的种种活动。 故通常有“人世间”的惯用语。 佛法认为世间的一切法,虽通过去、现在、未来三际,而重在现在法。 《成唯识论》云:“观现在法,有酬前相,假立曾因,对说现果,观现在法,有引后用,假立当果,对说现因。 ”此言虽是说前后因果,皆依现在法上的酬引相用而假立,同时也意味着说,世间一切诸法,过去皆假,惟现在法,有其一定的真实性。 世间的现在法,既有其一定的真实性,故可依之而有过去未来诸法而贯通三世。 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中心和根本。 故人趣有情 ,或凡或圣皆极重现实,迫切要求解决种种的具体现实问题。 只不过凡夫执现实事物,有其定性,而起惑造业,流转生死;圣者则通达现实的本性,无执无著,善巧地解决种种现实问题而得自在。 吕徽先生在其所写《佛法与世间》一文中曾说:“大乘的出世,就是如何应世的问题。 ”善哉斯言! 大乘佛法即重人间现实,而又求如理如量地解决人间现实问题,所以诸大乘人,无论其在因位果位,都一致以出世间而不舍世间之无住涅槃为归宿。 涅槃是寂静义,诸大乘人断除覆蔽法无我理得所知障,实证平等真如。 于一切时行平等心,持平等见。 于法,消融染净差别,而具清净妙慧;于人,打破自他界限,而具同体大悲。 由妙慧故,于生灭法而见无生灭,安详寂静,自在超脱,不同凡夫,沉沦生死,故不住世间。 由大悲故,恒与世间有情共休戚,同呼吸,与乐拔苦,无有终极,是不同于二乘,出离生死,纯住寂灭。 由于世间涅槃皆无所住,而湛然常寂,妙用恒沙,是之谓无住涅槃。 故《成唯识论》云“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二、无住涅槃与人间现实的关系无住涅槃与人间现实的关系怎样? 据实而言,无住涅槃的实际,就是以人间现实为主的世间诸法的实相。 通达人间现实为主的世间诸法的实相,就能证得无住涅槃。 证得无住涅槃,自能永远不舍世间,醒觉愚蒙,针对人间现实及时进行拔济。 同时也正因为这样,才能使其所证之无住涅槃,道果常圆,永不倾动。 两者的关系密切如此,兹再详陈其理于后。 世尊在方广教中,如《楞伽经》等曾说“相、名、分别、正智、真如”五法,前三是世间染法,后二是出世净法。 相是世间所有一切事相,名是世俗假立,用以诠表一切事相的名言,此二均是所缘。 分别即是能缘相名进行分别的识。 能缘之时,依名取相,长期辗转执名言自性,即是事相自性,而进行种种分别。 《瑜伽·真实品》指出由八分别能生三事。 大意谓,由自性分别、差别分别,总持分别,即是执种种法。 由此法执的虚妄分别熏习为因,诸识生时,便有种种似法相现。 由我分别,我所分别,即有我执。 由我执虚妄分别熏习为因,诸识生时,便有种种似我相现。 由爱分别、非爱分别、俱非分别,能随其次弟,引生贪、嗔、痴等烦恼而造诸染业,业引后果。 由於业果相续。 “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而流转生死,轮回无穷,便形成世间。 由此可见世间之自相,只是名想言说、迷情妄执和业果相续三者结合之总相。 然就其实相来说,名言自性,究非事相自性,似我似法,究非实我实法,因果生灭相续,只是幻想宛然,实无生灭。 无生无灭,故本性空寂。 诚如《摄大乘论·所知相分》论依他起相的颂语说:“自然自体无,自性不坚住,无生灭本寂,自性般涅槃。 ”世间的实相,真实不虚,常如不变,故名“真如”。 其性清净,无生无灭,故自性涅桨。 此之涅槃,人和其它有情,皆本具有。 “正智”就是亲证真如的无分别智。 人能彻底通达世间实相,即有正智现起,亲证真如。 这时本来所具有的自性涅槃,便成为直接受用的无住涅槃。 地上菩萨,智未圆满,可分证此涅槃。 至佛果位,智慧圆满,成大菩提,同时即能圆满证得这种涅槃。 证得无住涅槃,由大悲愿力和大智慧力,自会永恒护念众生,终古不舍世间,化度迷情,穷未来际。 同时反过来其所谊无上佛果,亦因此而得无穷无尽的滋养,永不退失。 通过这一系列的论述,可以断言无住涅槃与人间现实的关系,是相异相成,表象殊而体无别的。 三、充分发挥无住涅槃的积极精神以改善现实净化人间佛果虽彻底出离生死,而悲愿无尽,常於人间,“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永无尽期。 这就是无住涅槃的积极精神的体现。 那么,那分发挥无住涅槃的积极精神,以改善现实,净化人间,岂非学佛者应为而必须为的事么? 从事於此,首先应迫切求证无住涅槃,立佛道之体以达佛道之用。 次应大力弘扬大乘无住涅槃之学,使多数人能对此“多闻熏习”,“如理作意”,“勤修加行”,获得证悟。 再次对能协助此道的学术事业,勤学勤作,相辅而行以广其用。 求证无住涅槃,可以渐修,亦可选用“顿悟”的捷径。 为什么“顿悟”可以证得无住涅槃呢? 原因是世间生死,性即涅槃。 故《中论》说:“涅槃不异世间,世间不异涅槃,涅槃际,世间际,一际无有异。 ”既然世间即是涅槃,当然涅槃及其证之之法,即在人间现实境相之中,不必舍近而求远。 学人只要在现实境相中,如实通达,於相上求无相,於动中求不动,渐渐於境,显现观照,而远离取舍两边,自会用而常寂,便得真有所证。 这就是《维摩经》所说:“能善分别诸法相,於第一义而不动”的微旨。 慧能大师根据此句经旨,对於涅槃义有更精辟的见解。 首先他认为:无上大涅槃(无住涅槃),其实质即是禅的“寂照。 以智慧通达於世间一切之相,无取无舍。 不取即不住生死,不舍即不住涅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虽遇极大变动,而其真常寂灭之乐,毫无影响,即是大涅槃相。 观六祖答志道问涅槃义的偈语,即可概见。 偈云: “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唯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相,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想,二边三际断。 常起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 是”。 据此偈意,可见无住涅槃是能顿悟证得的。 有了证悟,其身、口、意三业自然清净、而道行卓著,言传身教,从者必多,蔚然成风而化行自广。 有如慧灯朗照,自会辗转引发,而有百千万亿慧灯朗照,光光交辉,明明无尽,由是彰觉慧于天下,理人世而湛寂,人人皆以“大法乐为妻,菩萨为伴侣”,而人趣的有情世间,得以净化。 再本着如来所说菩萨求法,当于五明处求的教导,认真学习和利用“内明、声明、因明、医方、工巧”等学。 内明包括无住涅槃学之外,还有许多微言奥言,殊胜法门,自当精究而加弘扬。 因明、声明、医方明,大部分属社会科学。 至于工巧明则属有所创造、发明、改造物质世界的自然科学。 凡是科学都须加以认真学习和充分利用,特别是应大力运用自然科学不断地改造物质世界,美化环境,由是人趣的器世间,也能随着有情世间的净化而净化了。 两种世间都净化了,就基本上能称做实现了人间净土。 这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自会相当美满,而所谓人间现实的改善自在其中了。 发布时间:2024-10-11 12:02:59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5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