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单培根:与友人论研究佛教 内容: 世之研究佛教者,有原始佛教、发展佛教之分,以阿含经为原始,以大乘为发展。 又有以小乘为人的佛教、大乘为神的佛教。 小乘为历史性的,大乘为艺术性的。 佛教自释尊涅槃而后,初有上座大家二部之别,后分为二十部,皆大乘所谓小乘也。 继而大乘掘起,有中观瑜伽为空有二宗。 传华为三论唯识。 原佛教为释尊改造婆罗门教而成。 佛教兴,婆罗门教衰落。 后来婆罗门教改进而复兴。 佛教颇受影响,有密教之兴起。 印度发展佛教至此而止,终于灭亡,仍盛行婆罗门教。 其传于印度之外者,有南北二传。 南传流行于东南亚各国,未发展至大乘。 至今以阿含为唯一之经典。 北传虽有小乘,以大乘为主。 在中国者,中观瑜伽之外,更成立中国化之天台贤首,后又有特殊风格之禅宗。 大乘卑小乘为不究竟。 大乘在印度,中观瑜伽空有之争互不相下。 在中国各宗,又都有判教,尊己卑他,相互争论。 此中不能无是无非,殊令后之学者迷惑不解。 太虚法师尝以大乘各宗分为性空幻心真心,以三论为性空,以唯识为幻心,台贤禅等为真心。 颇能见各宗之分歧旨归。 夫佛教之在印度,与婆罗门教不能不互相影响。 流传既久,不能不逐渐混杂。 教徒之中,程度不齐,见解不同,着书立说,各自以为是。 逐步趋异,是不可避免之事。 中国原有老庄玄学,佛教初传,中国人以玄学之思想理解之。 后虽逐步对佛教有深刻之认识,一方面玄学佛教亦日趋同化。 此中不能不有像似正法鱼目混珠之憾,愿虽如此混杂,然佛教之本义,亦未始不保留在经典之中,可以探索而得。 佛教经典大量传来中国,佛教本义岂不可由是寻乎。 佛教之理,以般若为根本。 般若部华哗达六百卷之多。 同此般若,各宗理解,竟大有差异。 性空幻心真心三宗其说般若,大相迳庭。 见仁见智,都由其人。 为今之计,欲明佛教本义,第一当辨佛教与婆罗门教,同在何处,异在何处,何者是佛所吸收,何者是佛所批判。 后世发展佛教中,是否有变相异名,其实同于婆罗门,而为佛教所排斥者。 第二当辩佛教与老庄玄学之同异,是否佛教中有变相异名而义实同于老庄玄学者。 如是则混杂于佛教中者去,真伪别,是非明,佛教之本义得矣。 更须弟三当辨佛教与古今中外各家哲学,是否有名虽异而义实同者。 若佛教而同于彼也,则佛教亦无殊胜,不值得特别尊重。 佛之为佛,亦为徒有空名,并不符实。 必也发现佛教之根本义,不同于各家哲学,而为各家哲学所莫能及者,乃知佛之为佛,其在于此。 愿世之研究佛教者,或者以宗教徒之态度,一未完全信仰,郎见明显之矛盾亦不敢惑疑。 或者以唯物论之观点,认定佛教是宗教唯心论,甚至不惜歪曲以资其批判。 此两端皆失之,不能得佛教之真意也。 发布时间:2024-10-14 12:03:13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5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