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杨曾文: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正文(十二) 内容: 又有[一]一僧名法達,常[二]誦《妙法蓮華經》七年,心迷不知正法之處,來至漕溪山,禮拜,問大師言:弟子常誦《妙法蓮華經》[三]七年,心迷不知正法之處,經上有疑[四]。 大師智慧廣大,願為除疑。 大師言: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 經上無疑[五],汝心自疑[六]。 汝心自邪,而求正法。 吾心正定,即是持經。 吾一生已來,不識文字。 汝將《法華經》來,對吾讀一遍,吾聞即知。 法達取經,對大師讀一遍。 六祖聞已,即識佛意,便與[七]法達說 《法華經》。 六祖言:法達,《法華經》無多語,七卷盡是譬喻[八]因緣。 如來廣說三乘,只為世人根鈍;經文分明,無有餘乘,唯有一佛乘。 大師(言):法達,汝聽一佛乘,莫求二佛乘,迷卻[九]汝性,經中何處是一佛乘? 吾與汝說。 經云:諸佛世尊,唯經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以上十六字是正法[一〇]。 此[一一]法如何解? 此法如何修? 汝聽吾說。 人心不思本源空寂,離卻邪見,即一大事因緣。 內外不迷。 即離兩邊。 外迷著相,內迷著空,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一二]。 若悟[一三]此法,一念心開。 出現於世,心開何物? 開佛知見。 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一四],悟覺知見,入覺知見。 開、示、悟、入,從[一五]一處入,即覺知見,見自本性,即得出世。 大師言:法達,吾常願一切世人心地常自開佛知見,莫開眾生知見。 世人心邪[一六],愚迷造惡,自開眾生知見;世人心正,起智慧觀照,自開佛知見。 莫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出世。 大師言:法達,此是《法華經》一乘法[一七]。 向下分三,為迷人故。 汝但依一佛乘。 大師言:法達,心行轉《法華》,不行《法華》轉;心正轉《法華》,心邪《法華》轉;開佛知見轉《法華》,開眾生知見被《法華》轉。 大師言:努力依法修行,即是轉經。 法達一聞[一八],言下大悟 ,涕淚悲洋,白言:和尚,實未曾轉《法華》,七年被[一九]《法華》轉。 已後轉《法華》,念念修行佛行。 大師言:即佛行是佛。 其時聽人無不悟者。 校記[一]原本無有字,據敦煌本補。 [二]原本作當字。 [三]原本缺蓮字。 [四]、[五]原本疑作癡字。 [六]此四字原本缺,敦煌本同,據惠昕本補。 [七]原本與作已字。 [八]原本喻作如字。 [九]原本迷下有即字,據敦煌本刪。 [一〇]已上十六字是正法是原本上固有的,用小字寫。 [一一]原本缺此字,參惠昕本加。 [一二]原句作即是不迷,參惠昕本即是下補內外二字,與前文相應。 [一三]原本悟作吾字。 [一四]原本缺示覺知見四字,據敦煌本加。 [一五]從原本作上,據惠昕本改。 [一六]原本無邪字,據惠昕本加。 [一七]原本是作事,華作達。 [一八]原作法達聞,據敦煌本補一字。 [一九]原本被作彼。 時有一僧名智常,來漕溪山禮拜和尚,問四乘法義。 智常問和尚曰:佛說三乘,又言最上乘。 弟子不解,望為教示。 慧能大師曰:汝自身心見[一],莫著外法相。 元無四乘法。 人心量四等,法有四乘:見聞讀誦是小乘;悟法[二]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行俱備,一切不離[三],但離法相,作無所得,是最上乘。 最上乘是最上[四]行義,不在口諍。 汝須自修,莫問吾也。 校記[一]汝自身心見,敦煌本同,鈴木據惠昕本校作汝向自身見。 實則不改於意亦通。 [二]原本缺法字,敦煌本同,據惠昕本補。 [三]此句原本作一切不離染,敦煌本作一切無離,鈴木校為一切無雜。 按慧能思想,前述於相而離相,即見聞覺知,不染萬境,勿離世間上,外求出世間等,是不主張脫離社會和世俗事務而求解脫的,故以為校為一切不離為宜,此與下句但離法相相對應。 惠昕本作一切不染恐為後人所改。 [四]原句無此最上二字,參鈴木校本加。 发布时间:2024-10-23 11:17:16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6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