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丰子恺:第六章 立义分 内容: 汤次了荣著 丰子恺居士译已说因缘分,次说立义分。 【要义】前文已说完因缘分,其次须说立义分,此乃结前生后之文。 所谓立义分,是建立本论一部的大纲要义之文。 其中提示一部所说的教理的组织,阐明其大纲,并提示一部所说的教理的要义,使人知道骨子为何物。 故此乃要中之最要,极中之至极,为本论研究者所应熟读玩味之处。 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 【要义】先总标摩诃衍,即大乘,欲说明之,有法和义两面。 摩诃衍即大乘,实乃宇宙人生的真理。 所谓如来八万四千法门,皆不外乎说明此理。 故其浩博无垠而甚深微妙,可谓言语道断。 然今马鸣菩萨欲说明此理,概括一切,使成为法和义二种,欲用这两面来说破大乘。 即法和义,是说明大乘的方法,并非大乘中有此二物体。 故论文中明言总说,表示说明的方法形式。 所谓法,是说大乘是何物,是本体实体上的说明。 然何故特称大乘的物体为法呢? 略有不审,请说明之。 法之,如前文所说,有任持自性即指示自体之义,和轨生物解即因有自体故成轨范而欲理解此为何物之义。 现在怎样解答呢? 因为是显示体相用三大之义,故称大乘的物体为法。 可知此中显示体相用三大之义,是本论的特别意味。 其次,所谓义,是辨明此法何故名为大乘的名义。 即此物体之所以名为大乘者,因具有体相用三大,故称为大;因过去十方诸佛已乘此法而成正觉,现在未来众生又当乘此法而到达彼岸,故称为乘。 要之,说明大乘时,须取两种形式而陈述;法,即物体方面,义,即名义方面。 【详义】所谓法,是实体,是本体。 故不论其在宇宙的染法,或净法,又不论其在于因位,或果位,当然都同样通用。 但本论中限于因位而说明。 即在下文中说,法是众生心。 就因位而说明,则曰,大乘的法体是一心,一心是实体本体,是绝对界。 然把绝对界作为绝对界而就此说明,乃极难的方法。 于是欲置之于果位,但大悟的佛界限于净法的一方面,又是不便的。 因此欲置之于因位,但大迷的众生通于染净二法,然染净和合,生灭相明。 此实为限于因位的原。 又,在义的方面的三大,虽通于因果二位,但本论限于果位而说明。 即众生在因位,其一心虽然本来圆满具足三大,但被生灭的妄所覆盖,其作用难于充分显现。 在佛陀果位,其作用显露彰灼,故容易显现。 因此就果位而说明三大也。 一 法所言法者,谓众生心。 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 【字义】所谓众生心,是众生所持有的一心。 所谓摄,有该摄和融摄二义。 该摄者,是把万象之相照样摄取,是生灭门方面的,融摄者,不认万象之相,就染净不二和体摄取诸法,是真如门方面的。 所谓世间出世间法,世间的世是时间的,间是空间的;说世间法,就是说吾人迷界中出现的诸现象,是有漏之法,是流转门方面的,说出世间法,就是说出离世间的佛陀悟界中出现的诸现象,是无漏之法,是还灭门方面的。 【要义】正式指出大乘的法体,说述其功能。 前文说明大乘时,分法和义。 其所谓法,即大乘的品质究为何物,本论单刀直入地大胆地告白:是众生心。 即大乘的品质,非敢求之于高尚的佛陀,非可求之于广大的万象,正是吾等众生贪填烦恼中毫不离舍而本来具有的一心。 但于此不能无疑,大乘的法体是遍满于宇宙的绝对之物,则何故拉致相对的众生,而以其所有的士的心为法体? 下文说明这疑问: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毫无遗憾地道破了。 即言此众生的一心,决不是吾人所想象那样的渺小之物,宇宙的本体万象,悉皆不离此一心。 故吾人迷界中出现的世间有漏的诸法,佛陀悟界中出现的出世间无漏的诸法,无不一一尽摄。 因此以众生的一心为大乘之体也。 此一心上自佛界、下至迷界,尽摄一切诸法。 因此,宇宙万有皆是我的心的显现,皆是我的心的影像。 开眼则万有稳然出现,闭目则万有忽然隐去。 佛也是我的心的显现,鬼也是我的心的显现。 傀儡师胸前的人像箱中,鬼也出来,佛也出来。 是自由自在的。 (译者注:日本古代有一种走江湖的艺人,胸前挂一箱箱中,能出现各种人像)王阳明说:人人自有定盘针,万花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可谓至言。 【详义】前文解释摄字的字义,说有该摄和融摄二义。 而后面又说,此一心中尽摄世间有漏法和出世间无漏法。 如此分别认识世间和出世间,是该摄,还不可忘却生灭门中之义。 若从融摄的真如门论来,则不见生灭门中那样的相,而直接看到其体。 因此可知迷悟同体,染净不异,佛凡不二,一心尽摄万法。 说明大乘的法体即宇宙的本体时,所用的适当的语言不少,如真如,如法性,如佛性,如实相,如本来面目皆是。 诸经论多用此等语言,何故现在相反地提出众生心呢? 答曰:佛教的要点,在于策励修养自已,益益向上发展,以期涅槃的妙果。 然佛法甚高,有欲折花枝而嫌花梢太高之憾。 外境的诸法甚广,有迷失路途之感。 于是马鸣菩萨提示策修之法:不须求之于高处,不须求之于远处,不须求之于外境,吾等众生的妄念中本来具有的一心,便是大乘之体。 这是最近便最容易的指示,使吾等众生知道自己本来的一心具有三大之德,因此只要积集策修之功,则贪嗔烦恼的妄法自会云消雾散,发挥本来的面目,犹如出现玲珑的明月,显现无上涅槃的妙果。 这是使人生起自重之念而励行策修。 恢故圆觉经就佛陀的悟界面说圆觉,华严经就凡圣的迷悟两界而单说一心,本论则特就吾等众生而说教也。 更进一步而言,指示大乘之体时,或曰松,或曰竹,或曰梅,世间自有此等唯物论。 即使不是唯物论者,亦将质问:此等诸法既然不外乎宇宙本体的显露,现在为什么独向主观的唯心中求其根底呢? 答曰:佛教中,虽然无非是将其根底置在客观的唯物界中的,但如前所说,佛教的要旨在于转迷开悟,在于使吾等众生策修。 于是将其根底专置于主观的唯心上。 一切妄法,全无实体,常是主观的误认。 应当除去此妄法,开通大觉的智见。 尤其是主张缘起说者,都建立主观的唯心说,使吾等众生策修开觉。 本论原来是迷真起要的缘起说,其为主观的唯心论,必是读者所早已会得的。 然本论中所说的一心,虽限于个人,若论其体德,则尽摄世间出世间诸法,遍满于宇宙,可知其实为绝对的唯心论。 又,本论所说的众生心,虽贯通于迷悟染净,但因以策修为眼目,故其立脚地在于自性清净。 即如下至生灭门,亦谓此乃如来藏心,此言最可吟味。 华严缘起的法相亦然。 反之,如被主张诸法实相的天台,则以众生心为介尔的妄心。 所谓介尔的妄心,乃执住第六意识相应的无记心,即如欲饮、欲食等非善亦非恶的心,谓此心即圆满具足三千诸法,而策励修养。 同是众生心,一是自性清净的心,一是介尔的妄心,此乃缘起和实相的立脚点完全不同之所致。 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何以故? 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 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字义】所谓此心,即众心生。 所谓摩诃衍义,摩诃衍即大乘,义即三大。 所谓真如相,是真如本体的义相,是平等绝对方面的。 所谓生灭因缘相,是生灭现象的因缘相状,是差别相对方的。 所谓即示与能示,即示的即,限于真如绝对,能显的一心和所显的体没有差别,一心即仅示体大。 能示的能,限于生灭相对,一心是能显,三大是所显,一心能显三大。 所谓自体相用,自字表示:生灭门中有体相用三大,离生灭门外别无他物。 又,真如门是本体绝对界,故仅出一体,真理分明。 然生灭门中所以更提出体者,是因为现象相对界中的万有,没有一个离体而存在的。 【要义】前文关于众生心,曾述称为大乘之法的理由,乃因此一心中具有三大之义。 前文所述,吾等众生本来具有的一心,是大乘之法即物体或实体,其理由是此一心之中,显示著体相用三大之义,作为本来的性德,故可名之为法,作为大乘的物体。 然则如何才能在此一心中显示三大之义呢? 答曰,从真如绝对之体的方面和生灭相对的用的方面,可得而显示之。 所云从真如绝对的体的方面者,乃言宇宙万有恰如海水之同一碱味,到处不变,一味平等,无迷悟染净之差别,遍满宇宙,因之众生的一心也普遍充满于宇宙中,是无限绝对。 故可知从真如绝对的方面说来,其体实大。 所云从生灭相对的用的方面者,乃言此一心之因,由于无明妄法之缘,而因缘和合,于是显现为宇宙万有,即众生,犹如不变的海水由于风的缘而动荡,于是卷起男波女波狂澜怒涛。 此时起伏的千波万浪,说到其体,是一味的海水,是体大;说到其相,是具有千变万化的德相而成为大;说到其用,是具有千差万别的作用而成为大。 吾等众生亦然,说到其体,是绝对的一心,是体大;说到其相,具有无量的性功德,相亦是大;说到其用,具有一切善的因果,用亦是大。 故可知从生灭相对方面说来,可说是体相用都大。 即众生的一心,从真如的义相说来,是体大;从生灭因缘的相状说来,显示体相用的三大。 显示摩诃衍之义,其道如此,所以称众生的一心为大乘之法。 二 义所言义者,则有三种。 云何为三? 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 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三者用大,谓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 【字义】所谓如来藏,是存在于真如的众生烦恼妄法中时的名称。 藏字有包含和出生两义。 真如存在于众生妄法中,藏有大智慧光明等的如来的功德,故是包含。 策励修养,则放光明,显现佛陀,故是出生。 真如称为如来藏,存在于因位迷界中的位,叫做在缠的真如;存在于果位悟界中的位,叫做出缠的真如。 所谓在缠出缠,被缠缚于烦恼妄法,叫做在缠;脱出烦恼妄法的缠缚,叫做出缠。 所谓性功德,功德是佛陀的大智慧光明等,所以称为功德者,因为它是由于因位中的策修的功力而得来的德。 而此功德,到了佛果,开始出生,不是后天的。 在真如中,是本来的自性,先天地具足一切功德。 因此加上本有不改的性字,称之为性功德。 所以称为无量者,因为现在烦恼妄法中有无量,是明显的事实,故与之相对,说性功德中也有无量。 【要义】说大乘时分法和义。 法已说毕,其次说义。 今就大乘之义,先释大字。 众生的一心称为大乘。 所以称为,有三种意义,即体大、相大、用大是也。 第一,所谓体大者因遍满于宇宙万有的一切法中的真如,是绝对不变的本体,故无迷悟染净佛凡的差别,一味平等。 悟而成佛,即使显现大智慧光明等,亦不增大真如之体;迷而成众生时,亦不减少真如之体,是本来不增不减的。 即竖贯三世,横遍十方,无限平等绝对不变,故名为大。 第二,所谓相大者,因众生所有的一心即如来藏中,其本来的自性包含著无数的大智慧光明等,具足圆满,毫末不缺,故名为大。 第三,所谓用大者,因如来藏中具足无量的性功德,能策修之,其作用是在下能生有漏迷界的人天世间的善的因,在上能生无漏悟界的佛陀出世间的善的因果。 特别是,欲达佛陀妙觉之位,能随众生的机缘,出现报化二身,恰如露滴之处月影映照。 因此可使众生始成世间之善,终成出世间之善,有此作用,故名为大。 就体相用三大而论,体大显然本来是绝对的;而相用三大是相对的。 即说相大,可说对于无量的妄法具足无量的性功德;说用大,可说出生一切的善的因果。 说无量,说因果,显然是有相对差别的。 加之以前关于显示摩诃衍之义,曾把相用三大限于生灭门的相对界,亦可以证实此理。 然把相用三大比较起来,相大是体大中具有的,可说是所谓体大的性质、属性、性能。 用大是体中具有的性德发表于外者。 故可知相大是内容的,用大是外面的。 前者是先天的,后者是后天的。 一是自然的,一是人为的。 又,体相用三大虽皆称为大,但大的意味多少有异。 大的梵语摩诃衍中,有大、多、胜三义。 大者,有广大之意,例如大国;多者,有数量多之意,例如大军;胜者,有优胜的作用之意,例如大将。 由此察看体相用,体有遍满宇宙万有的广大之义,相有无量性功德的数量众多之义,用有发生一切善的因果的优胜之义。 故体、相、用三大,可说恰当于大、多、胜三义。 【详义】体相用三大之中,体大是就真如绝对的本体界而论的,故本来染净不二、佛凡同体,不分别善恶。 但相用二大,是就生灭相对的现象界而论的,故悟迷染净有差异,区别善恶,然同是可论究的。 在本论中,说相大时言具足无量的性功德,说用大时言发生善的因果,这显然是只述善的一面,而不见恶的一面。 可知相和用虽同称为大,其实因为是善的半面观,故不能称为大。 关于这点,用大之下,义记有这样的解释:即善随顺真如,故为真如之用;恶违背真如,故非真如之用。 好比工匠斧削木材,若顺木材之性而斧削,则可削得平滑;若逆木材之性而斧削,则粗糙不平。 顺木之性而得滑面,是木之用。 逆木之性而得粗面,不能说是木之用。 于真如亦复如是;恶岂可说是真如之用,但不能说真如与恶没交涉。 何则? 违背真如的是恶,但不是脱离真如的别的存在。 好比迷失方角,说迷失,并非与方角全然没交涉也。 以上说明,非无所本。 今当先说明实相论和缘起论。 须知实相和缘起二论,在佛教中是说明宇宙人生的二大系统。 实相论者,是所谓万有本体论,直接抓住现存的色心万有的现象界,毫不探究其本末的关系,认为这便是阐明本体的真相。 换言之,是采取从现象界到达本体界的形式。 依照此方式,万有的现象中已有善恶二用,故具足本体的真如和善恶的二性。 天台教义便是属于此的。 具有这真如之性的,叫做性善性恶;属于真如之用的,叫做修善修恶。 故可说性善性恶相当于相大,修善修恶相当于用大。 缘起论者,是所谓宇宙开发论,主要是说明宇宙人生所缘起的原因和事情。 因此必须讨究本末的关系,以心为本,以色为末。 换言之,是采取从本体界到达现象界的形式。 依照此方式,是以唯心为根底,因此极端地立论于自重、自治、策修的主观方面。 确定第一原理:一心真如的自性是清净的,妄法是无体的。 因此真如的用中没有恶的妄法,何况真如的性中,更无具有恶之理。 华严教义便是属于此的。 本论既以唯心缘起论的形式为准则,故相大用大都不认为恶法。 因此说无量的性功德,说善的因果,仅举善的一面,可说是竭尽了真如本体中所具有的相和用的全面。 更进一步,从华严教义的骨髓法界缘起即性起论来,则完全是佛果上出现的法相。 宇宙万有之间,秋毫的妄法也不认识。 倘认识其妄法而以为有恶法,乃是吾人认识上的错误。 何况在真如,岂有恶性存在。 因此法藏贤首大师的探玄记中,举性净性恶的问答,决定真如唯清净。 又,澄观清凉大师的大疏演义钞中,作横竖的两面观,横论,即站在实相的立场上,认识性恶说。 这是因为适值天台流行的时代,故融会之,认为是自家药笼中之物,决不是超越华严教义的本领的。 竖论,即站在缘起的立场上,明明是鼓吹真如唯清净说,故关于本论的相大中的性功德,也一概肯定,因为贤首大师本来否定性恶,清凉大师是天台融会的。 然凤潭师从华天合糅的见地上,论述性恶说是圆教必要不可缺的条件,倘没有这个,就不是圆教。 今起信论是终教位,不谈圆教,因此主张性功德中决没有性恶。 清凉大师说性功德中具有性恶,乃误谬之极,应加指斥。 然本论如师所说,不仅是缘教位之谈,贤首清凉皆认为正是终教位。 但顿教圆教相通,又清凉的性恶说,要之,是融会的方便说,加之师之所谓性恶说,是华天皆不容认的一家的私见,焉能为关于性功德说明的正鹄。 最后,关于用大尚须加以说明。 即论文中说,用大是世出世的善的因果。 义记中说,这是报化二身。 但倘把用大仅仅看作世出世的善的因果,则成为从真如直接发生世间有漏的善法,真如自性清净说末免不相一致。 倘仅说报化二身,则应受把论文置之度外的非难。 所以现在从真如相大中显现报化二身,可说是报化二身之用能使诸众生始成世善,终成出世善。 故可决定两者都是用大。 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 【字义】所谓本所乘,本是因本之义,是说因位的时乘物。 所谓此法,是众生所具有的一心。 【要义】关于大乘之义,前文曾举三大来释大字,现在再来释乘字。 为什么把吾等众生所具有的一心称为乘? 因为此一心具有三大,体、相、用都是无限的。 策励修养此一心,能脱离迷的境界,而入于悟的境界。 故古来一切佛,在因位时皆乘此一心,既已成佛在未来,一切菩萨皆乘此一心,以到达佛果如来的地位。 除此一心之外,无到达佛果之道。 因此名之为大。 此一心更有运载之功,故用比喻之义,名之为乘。 发布时间:2024-11-01 13:41:55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6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