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果卿居士:慈悲道场忏法卷第十 发愿第三十九 内容: 今日道场。 同业大众。 已发回向竟。 次复应须发如是愿。 寻夫众恶所起。 皆缘六根。 是知六根。 众祸之本。 虽为祸本。 亦能招致无量福业。 故胜鬘(音慢)经言:守护六根。 净身口意。 以此义证。 生善之本。 故于六根。 发大誓愿。 ?先发眼根愿:? 愿今日道场。 同业大众。 广及十方四生六道。 一切众生。 从今日去。 乃至菩提。 眼常不见贪欲无厌诈幻之色。 不见谄谀曲媚佞会之色。 不见玄黄朱紫惑人之色。 不见嗔恚斗诤丑状之色。 不见打扑苦恼损他之色。 不见屠裂伤毁众生之色。 不见愚痴无信疑暗之色。 不见无谦无敬骄慢之色。 不见九十六种邪见之色。 惟愿一切众生。 从今日去。 眼常得见。 十方常住法身。 湛然之色。 常见三十二相。 紫磨金色。 常见八十种好。 随形之色。 常见诸天诸仙。 奉宝来献散华之色。 常见口出五种色光。 说法度人之色。 常见分身散体。 遍满十方之色。 常见诸佛放肉髻光。 感于有缘来会之色。 常见十方菩萨辟支罗汉。 众圣之色。 常得与诸众生及诸眷属。 观佛之色。 常见众善。 无教假色。 常见七觉净华之色。 常见解脱妙果之色。 常见今日道场。 大众欢喜。 赞法顶受之色。 常见四众围绕。 听法渴仰之色。 常见一切布施持戒。 忍辱精进之色。 常见一切静默禅思。 修习智慧之色。 常见一切众生。 得无生忍。 现前受记欢喜之色。 常见一切登金刚慧。 断无明暗补处之色。 常见一切沐浴法流。 不退之色。 已发眼根愿竟。 相与至心。 五体投地。 皈依世间大慈悲父。 ?又复皈依。 如是十方尽虚空界。 一切三宝。 愿以慈悲力。 同加覆护。 令某等得如所愿。 满菩提愿。 ?次发耳根愿:又愿今日道场。 同业大众。 广及十方四生六道。 一切众生。 从今日去。 乃至菩提。 耳常不闻啼哭愁苦悲泣之声。 不闻无间地狱受苦之声。 不闻镬汤雷沸震响之声。 不闻刀山剑树。 锋刃割裂之声。 不闻十八地狱间隔。 无量苦楚之声。 不闻饿鬼饥渴热恼。 求食不得之声。 不闻饿鬼行动。 支节火然作五百车声。 不闻畜生身大五百由旬。 为诸小虫唼(音煞)食苦痛之声。 不闻抵债不还。 生骆驼驴马牛中。 身常负重。 鞭杖楚挞(音踏)。 困苦之声。 不闻爱别离怨憎会等八苦之声。 不闻四百四病苦报之声。 不闻一切诸恶不善之声。 不闻钟铃螺鼓。 琴瑟(音色)箜(音空)篌(音喉)。 琳琅玉佩。 惑人之声。 惟愿一切众生。 从今日去。 耳常得闻诸佛说法八种音声。 常闻无常苦空无我之声。 常闻八万四千波罗蜜声。 常闻假名诸法无性之声。 常闻诸佛一音说法。 各得解悟之声。 常闻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法身常住不灭之声。 常闻十地菩萨忍辱修进之声。 常闻得无生解。 善入佛慧。 超出三界之声。 常闻诸法身菩萨。 入法流水。 真俗并观。 念念具足万行之声。 常闻十方辟支罗汉四果之声。 常闻帝释为诸天说般若之声。 常闻十地补处大士。 在兜率宫。 说不退转地法行之声。 常闻万善同归得佛之声。 常闻诸佛赞叹一切众生。 能行十善随喜之声。 愿诸众生。 常闻诸佛赞言善哉。 是人不久成佛之声。 已发耳根愿竟。 相与至心。 五体投地。 重复皈依世间大慈悲父。 ?又复皈依。 如是十方尽虚空界。 一切三宝。 愿以慈悲力。 同加摄受。 令某等得如所愿。 满菩提愿。 ?次发鼻根愿:又愿今日道场。 同业大众。 广及十方四生六道。 一切众生。 从今日去。 乃至菩提。 鼻常不闻杀生滋味饮食之气。 不闻畋(音田)猎放火。 烧害众生之气。 不闻蒸煮熬炙众生之气。 不闻三十六物。 革囊臭处之气。 不闻锦绮罗縠惑人之气。 不闻地狱剥裂燋烂之气。 不闻饿鬼饥渴。 饮食粪秽脓血之气。 不闻畜生腥臊不净之气。 不闻病卧床席。 无人看视。 疮坏难近之气。 不闻大小便利臭秽之气。 不闻死尸胮(音旁)胀。 虫食烂坏之气。 唯愿大众。 六道众生。 从今日去。 鼻常得闻。 十方世界。 牛头旃檀无价之香。 常闻优昙钵罗。 五色华香。 常闻欢喜园中。 诸树华香。 常闻兜率天宫。 说法时香。 常闻妙法堂上。 游戏时香。 常闻十方众生。 行五戒十善六念之香。 常闻一切七方便人。 十六行香。 常闻十方辟支。 学无学人。 众德之香。 常闻四果四向。 得无漏香。 常闻无量菩萨。 欢喜离垢。 发光焰慧。 难胜现前。 远行不动。 善慧法云之香。 常闻众圣。 戒定慧。 解脱。 解脱知见。 五分法身之香。 常闻诸佛菩提之香。 常闻三十七品。 十二缘观。 六度之香。 常闻大悲三念。 十力四无所畏。 十八不共法香。 常闻八万四千诸波罗蜜香。 常闻十方无量妙极法身常住之香。 已发鼻根愿竟。 相与至心。 五体投地。 皈依世间大慈悲父。 ?又复皈依。 如是十方尽虚空界。 一切三宝。 愿以慈悲力。 同加摄受。 令某等得如所愿。 满菩提愿。 次发舌根愿:又愿今日道场。 同业大众。 广及十方四生六道。 一切众生。 从今以去。 乃至菩提。 舌恒不尝伤杀一切众生身体之味。 不尝一切自死之味。 不尝生类血髓之味。 不尝怨家对主毒药之味。 不尝一切能生贪爱烦恼滋味之味。 愿舌恒尝甘露百种美味之味。 恒尝诸天自然饮食之味。 恒尝香积香饭之味。 恒尝诸佛所食之味。 恒尝法身戒定慧熏修。 所现食味。 恒尝法喜禅悦之味。 恒尝无量功德。 滋治慧命甜和之味。 恒尝解脱一味等味。 恒尝诸佛泥洹(音环)。 至乐最上胜味之味。 已发舌根愿竟。 相与至心。 五体投地。 皈依世间大慈悲父。 又复皈依。 如是十方尽虚空界。 一切三宝。 愿以慈悲力。 哀愍覆护。 令某等得如所愿。 满菩提愿。 ?次发身根愿:? 又愿今日道场。 同业大众。 广及十方四生六道。 一切众生。 从今日去。 乃至菩提。 身常不觉五欲邪媚之触。 不觉镬汤炉炭寒冰等触。 不觉饿鬼头上火然。 烊铜灌口焦烂之触。 不觉畜生剥裂苦楚之触。 不觉四百四病诸苦恼触。 不觉大热大寒难耐之触。 不觉蚊蚋(音锐)蚤虱诸虫之触。 不觉刀杖毒药加害之触。 不觉饥渴困苦一切诸触。 愿身常觉诸天妙衣之触。 常觉自然甘露之触。 常觉清凉不寒不热之触。 常觉不饥不渴。 无病无恼体强之触。 常觉无有刀杖苦楚之触。 常觉卧安觉安。 无诸忧怖之触。 常觉十方诸佛净土。 微风吹身之触。 常觉十方诸佛净土。 七宝浴池。 洗荡身心之触。 常觉无老病死诸苦之触。 常觉飞行自在。 与诸菩萨听法之触。 常觉诸佛涅槃。 八自在触。 已发身根愿竟。 相与至心。 五体投地。 皈依世间大慈悲父。 又复皈依。 如是十方尽虚空界。 一切三宝。 愿以慈悲力。 覆护摄受。 令某等得如所愿。 满菩提愿。 次发意根愿:? 又愿今日道场。 同业大众。 广及十方四生六道。 一切众生。 从今日去。 乃至菩提。 意常得知贪欲嗔恚愚痴为患。 常知身杀盗淫。 妄言绮语。 两舌恶口为患。 常知杀父害母。 杀阿罗汉。 出佛身血。 破和合众。 谤佛法僧。 不信因果。 是无间罪。 常知人死更生报应之法。 常知远恶知识。 亲近善友。 常知咨受九十六种邪师之法为非。 常知三漏五盖十缠之法是障。 常知三途可畏。 生死酷剧。 苦报之处。 愿意常知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 常知诸佛。 是大慈悲父。 无上医王。 一切尊法。 为诸众生病之良药。 一切贤圣。 为诸众生。 看病之母。 常知皈依三宝。 应受五戒。 次行十善。 如是等法。 能招天上人中胜报。 常知未免生死。 应修七方便观。 暖顶等法。 常知应行无漏苦忍。 十六圣心。 先修十六行观。 观四真谛。 常知四谛平等无相。 故成四果。 常知总相别相。 一切种法。 常知十二因缘。 三世因果轮转。 无有休息。 常知修行六度。 八万诸行。 常知断除八万四千尘劳。 常知体会无生。 必断生死。 常知十住阶品。 次第具足。 常知以金刚心。 断无明暗。 得无上果。 常知体极一照。 万德圆备。 累患都尽。 成大涅槃。 常知佛地十力。 四无所畏。 十八不共。 无量功德。 无量智慧。 无量善法。 已发意根愿竟。 相与至心。 五体投地。 皈依世间大慈悲父。 ?眼耳鼻舌身意,是通往心地的六扇门,如果主宰这六扇门的司令官心,没有管理才能和坚定的意志,任由它们开启,那色、声、香、味、触、法便会蜂拥而入。 像灰尘一样,聚集在本来清净的心上,使这个司令官失去光彩,这叫无明覆慧。 无明就是黑暗,于是色声香味触法在黑暗中不能自控,贪嗔痴慢疑,造下了无边的罪业。 恶报来时,拖累它们的主人心,神识堕入恶道受苦报。 我们今生幸遇佛法,要出三界必须严把六扇大门,不准六尘进入,常保六根清净,心才不会受到污染。 但是,既然我们生到了这个五浊恶世,就不可能眼不见、鼻不闻、耳不听。 见到、闻到、听到、触到都会逼着心去作取舍。 这颗心如果还没有被彻底打扫干净,一旦一时心念不坚,即会被六贼破门而入。 等明白的时候,悔之晚矣。 造下种种罪业,令人为之惋惜,令人心痛不已。 凡夫的六根都追逐六尘,修行人恰恰要反其道而行之,就象宣化上人常讲的倒过来做人,常发如上六根清净之愿,渐渐就会心地清净不染,走上解脱生死之路。 ?见而未见,闻而未闻,触而未触,心不动;? 守护六根,一心向佛,有进无退,实相证;? 知过即改,既知即行,剖心悔过,罪如梦;? 六度万行,禅净双修,开启智慧,度众生。 ?十缠:十种烦恼。 缠就是烦恼的别名。 十缠就是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昏沉、嗔念、覆。 ?十八不共:即佛的十八种功德法。 惟佛独有,不与三乘共有,故云不共。 即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已舍、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又复皈依。 如是十方尽虚空界。 一切三宝。 愿以慈悲心。 哀愍覆护摄受。 令某等得如所愿。 满菩提愿。 ?次发口愿:? 又愿今日道场。 同业大众。 广及十方四生六道。 一切众生。 从今日去。 乃至菩提。 口常不毁訾(音子)三宝。 口不谤弘通法人。 说其过恶。 不言作善不得乐报。 作恶不得苦果。 不言人死断灭。 不复更生。 不说无利益。 损他人事。 不说邪见外道。 所造经书。 不教人作十恶业。 不教人造五逆罪。 不称扬人恶。 不言俗间无趣好戏笑事。 不教人僻信邪师鬼神。 不评论人物好丑。 不嗔骂父母师长善友。 不劝人造罪。 不断人作福。 愿口常赞叹三宝。 赞叹弘通法人。 说其功德。 示人善恶果报。 常说悟人身死。 神明不灭。 常发善言。 使人利益。 常说如来十二部经。 常言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 当得常乐我净。 常教人孝养父母。 敬事师长。 常劝人皈依三宝。 受持五戒。 十善六念。 常赞诵经典。 说诸善事。 常教人近善知识。 远恶知识。 常说十住佛地。 无量功德。 常使人修净土行。 庄严极果。 常教人勤礼三宝。 常教人建立形像。 修诸供养。 常教人作诸善事。 如救头然。 常教人救济穷苦。 无暂停息。 已发口愿竟。 相与至心。 五体投地。 皈依世间大慈悲父。 ?又复皈依。 如是十方尽虚空界。 一切三宝。 愿以慈悲力。 覆护摄受。 令某等得如所愿。 满菩提愿。 ?如来十二部经: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作十二分教。 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 这里说的口不谤弘通法人,说其过恶非常重要,人非圣贤,谁能无过? 讲经说法的善知识们若没有成佛证果,自然都有不圆满处,若是理性探讨教理当然无妨,若是偶见善知识们有无心所犯之过,即大肆宣扬,即是谤毁弘通法人,也是犯了说四众过的大戒。 诸行法门? 又愿十方。 尽虚空界。 四生六道。 一切众生。 从今发愿之后。 各能具足。 诸行法门。 笃信三宝。 恭敬法门。 不怀疑惑。 坚固法门。 欲断起恶。 勤忏法门。 欲愿清净。 念悔法门。 不毁三业。 护身法门。 永净四事。 护口法门。 息心清净。 护意法门。 具足所愿。 菩提法门。 一切不害。 悲心法门。 化使立德。 慈心法门。 不毁他人。 欢喜法门。 不欺他人。 至诚法门。 欲灭三途。 三宝法门。 终不虚妄。 真实法门。 不慢彼我。 舍害法门。 无有犹豫。 弃结法门。 断斗讼意。 无诤法门。 奉行平等。 应正法门。 又愿众生。 具足如是无量法门。 心趣法门。 观心如幻。 意断法门。 舍不善本。 神足法门。 身心轻便。 信根法门。 不愿退轮。 进根法门。 不舍善轭(音恶)。 念根法门。 善造道业。 定根法门。 摄心正道。 慧根法门。 观无常空。 信力法门。 越魔威势。 进力法门。 一去不还。 念力法门。 未曾忘舍。 定力法门。 灭众妄想。 慧力法门。 周旋往来。 进觉法门。 积行佛道。 正定法门。 逮(音待) 得三昧。 净性法门。 不乐余乘。 愿诸众生。 悉具菩萨摩诃萨。 如是等八万法门。 清净佛土。 劝化悭嫉。 悉度众恶八难之处。 摄诸诤讼嗔恚之人。 勤行众善。 摄懈怠者。 定意神通。 摄诸乱想。 已发愿竟。 相与至心。 五体投地。 皈依世间大慈悲父。 ?又复皈依。 如是十方尽虚空界。 一切三宝。 愿以慈悲力。 救护摄受。 令三界六道四生众生。 以今慈悲道场忏法。 发心发愿。 功德因缘。 各各具足。 功德智慧。 以神通力。 随心自在。 病从口入,是这张嘴错把动物尸体当美味,才使身体得了病;祸从口出,是看到自己不满意的人和事就当面或背后说人家,可能会因此给自己招来祸端。 简体字的祸字,示字旁,示是别人能看到听到的意思。 口内说了别人的是非,因此构成了祸。 正体字禍的右上边是个张着嘴的口,里边有个舌头在讲话,下边是个张着的大口,里边又有个口,口中有口,非常形象地比喻那些天天都在说是非的人。 这个祸字,是在告诫说是论非的人会给自己惹祸。 我们活到今天,因为口无遮拦,造下了数不尽的业。 如不忏悔,拔舌地狱必然有份。 忏悔之后,再与人交谈应当有话则说,无话止语。 修口,对修行人来说至关重要。 无话与人交流又不能走开时,心中可默念佛号,或背诵佛的重要教诲,或背诵常用咒语,或心中参悟一个道理,使自己的心常在三界之外的道上。 心不在焉,视而未见,听而未闻,食而不知其味。 这是说人虽同大家在一起,心却没在这里,去悟道去了,对眼前的一切见而未见,听到他们的说话声却不知道说什么,嘴里虽然在吃饭菜,却没有顾忌饭菜的味道。 到了这种地步就与道相合了,以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之心事来则应,事去则空,心再回到道上去。 办事不离修道,修道不离办事,断除染缘,心常清净。 对于在家居士来说,不用担心你的生意事业会受影响,恰恰相反,因天地鬼神皆助修道之人,你的生意事业自会顺达,这叫心不在焉。 能修到如此境界,就是无我。 ?金银珠宝,心不贪恋;俊男美女,视而未见;? 淫杀盗妄,清净无染;无欲无求,无住无念。 ?永嘉大师《证道歌》里讲: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证得实相者,对一切都不执著,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生活在世间,无事不懂。 事来则应,事去则空,这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果能如此,永嘉大师说: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绝学,也叫无学。 这个证实相的人已不需要再修学佛法了,他已经毕业。 无为看起来休闲自在,无所作为,实际上他已经没有任何妄想,不需要再修什么道,学什么法,无为而无不为。 达到无为境界的人,没有他作不到的事。 因为他尽知法界真谛,证得了大自在、大智慧。 ?实相:实者,非虚妄议。 相者即无相,法性各为实相。 《圆觉经》云: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发布时间:2024-11-03 14:31:10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6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