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忏华:中国佛教史略—北朝佛教 内容: 中国佛教史略--北朝佛教北朝佛教,是包括从北魏明元帝泰常年(420,即晋亡之年)到北周静帝大定元年(581)中国南北分裂时期,中国北部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诸代的佛教。 北魏拓跋氏从道武帝(396—409)和晋室通聘后,即信奉佛教。 道武帝本人好黄老,览佛经。 见沙门,都加敬礼,并利用佛教以收揽人心。 继而任赵郡沙门法果为沙门统,令绾摄僧徒,并于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建立塔寺。 明元帝(409—423)也在都城的四方建立佛像,并令沙门开导民俗。 其嗣子太武帝(423—452),“锐志武功”,因道士寇谦之、司徒崔篈浩的进言,遂于太延四年(438)三月,令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概还俗,以充兵役。 太平真君五年(444)正月,又禁止官民私养沙门。 到了七年(446)二月,因对盖吴的内乱用兵,发见长安一寺院收藏兵器、酿具及官民寄存的很多财物,怀疑僧徒与内乱有关,又听信崔浩的话,命尽杀长安及各地沙门,并焚毁经像。 这一命令,由于太子拓跋晃故意延迟宣布,远近沙门多闻风逃匿,佛像经卷也多秘藏,只有境内的寺塔被破毁无遗。 这就是中国佛教史上三武一宗灭法之始。 不久寇谦之病死,崔浩也因事被杀,禁律稍弛。 至文成帝(452—465)嗣位,即明令重兴佛教,准许诸州城郡县于众居处各建寺一所,并许平民出家,寺塔经像渐渐修复。 文成帝还以罽宾(今克什米尔)沙门师贤为道人统,后又以凉州沙门昙曜继任,井一再改称沙门统,乃至昭玄沙门都统,并礼以为师。 昙曜原来和玄高同在凉州修习禅业,后到平城,即为太子晃所礼重,被任为昭玄都统,即请于平城西武州山开凿石窟,镌建佛像,这就是遗留至今的着名佛教遗迹——云冈石窟。 此外有沙门僧周,常在嵩山修头陀行坐禅,太武帝灭佛时,与数十人同入长安西南的寒山,后令弟子僧亮到长安,修复故寺,延请沙门,关中佛法的复兴,他是出了力的。 献文帝(465—471)继位,也嗜好黄老浮屠之学,六年即退位,在宫中建寺习禅。 后孝文帝(471—499)时,迎像、度僧、立寺、设斋、起塔,广作佛事,并提倡《成实》、《涅槃》、《毗昙》等佛教义学,师事通晓《涅槃》、《成实》的学者道登。 又敬信佛陀扇多,替他在嵩山立少林寺,与以供给。 在鸠摩罗什所居旧堂建三级浮图,访求罗什后裔。 孝文帝还允许了昙曜的申请,令以所掠得的青齐地方的人民等,每年输谷六十斛入僧曹以为僧只户,其谷即称僧只粟,作为赈饥及佛事之用。 又以一些犯了重罪的人和官奴为佛图户,以充寺院的杂役和耕作等事。 这些措施促进了寺院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少流弊。 其后宣武帝(499—515)时大兴佛教,有不少外国僧人来到洛阳,帝为立永明寺,房舍一千余间,共住外国沙门千余人,其中有着名的译师昙摩流支、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等,而菩提流支为其首席。 他到洛阳时,宣武帝殷勤慰劳;他在内殿翻译《十地经论》的第一日,帝亲自笔受。 着名的龙门石窟(在洛阳城南伊阙龙门山),也是这时所营造。 因之当时佛事很盛。 至孝明帝(515—528)时,太后胡氏(世称灵太后)摄政,她在熙平元年(516)营造了洛阳的永宁寺塔,极其壮丽。 同年她又遣敦煌人宋云,偕崇立寺比丘惠生往西域朝礼佛迹,访求经典。 宋云等历访乾陀罗等十余国,留居乌场二年,到正光三年(522)冬,获得大乘经论一百七十部以归。 宋云撰有《家记》(《唐志》作《魏国以西十一国事》一卷),全书已佚;惠生撰有《行记》(《隋志》作《慧生行传》一卷),现存(题作《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 同时有沙门道药(一作荣),也越葱岭到过西域。 由于北魏诸帝奉佛的影响,朝野风从,人民经官私得度出家为僧的日多,另一方面也因战争频繁,人民多假称入道以避徭役。 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平城即有僧尼二千余人,各地僧尼七万七千二百五十八人。 到了魏末,各地僧尼多到二百余万人。 出家的猥滥,为前所未有(《释老志》、《洛阳伽蓝记》)。 当时兴造寺塔的风气极盛,孝文帝太和元年,平城新旧寺约一百所,各地六千四百七十八所。 但到了魏末,洛阳一千三百七十六所,各地寺庙达三万有余(《释老志》、《洛阳伽蓝记》)。 魏代佛教的发展,可谓盛极一时。 北魏至孝静帝(534—550)时,分裂成东西二魏,高欢迁孝静帝到邺都,成为东魏,洛阳诸寺的僧尼也随同移邺。 邺都臣民多随便舍宅地、立新寺,其时名僧昙鸾,为孝静帝所重,称为神鸾。 继承东魏的北齐帝室,也利用佛教。 文宣帝(550—559)尝请高僧法常入内庭讲《涅槃》,并拜为国师。 又置昭玄寺,设大统一人、统十人、都维那三人,令管理佛教,而以法上为大统。 法上(454—539),是慧光的弟子,擅讲《十地》、《地持》、《楞枷》、《涅槃》等经论,并广着文疏;其弟子有慧远(净影)等,均知名一时。 其时,北印沙门那连提黎耶舍于天保七年(556)来邺都,文宣帝出旧藏梵本千余筴,请他在天平寺翻译。 文宣帝于晚年,更到辽阳甘露寺,深居禅观,不理政务。 此后北齐诸帝,多半好佛,邺都的大寺约有四千所,僧尼近八万人;全境的寺院有四万余所,僧尼二百余万人(《续高僧传》卷八《法上传》,又卷十《靖嵩传》)。 西魏都城在长安,其地佛教,曾因北魏太武帝的灭法,一时衰歇,但西魏文帝(535—551)及函相宇文泰都好佛,文帝曾建立大中兴寺,并以道臻为魏国大统,道臻即大立科条,以兴佛法。 宇文泰也提倡大乘,尝命沙门昙显等依经撰《菩萨藏众经要》及《百二十法门》,以为讲述的资料。 取代西魏而兴的北周王朝,亦颇崇佛。 明帝(557—560)建大陟岵、陟屺二寺,并每年大度僧尼。 当时名僧昙延、道安称为玄门二杰,南方的学僧来游关中的也有亡名、僧实、智炫等。 但不久即有武帝灭法的事件发生。 武帝(560—578)重儒术,信谶纬,由于还俗僧卫元嵩和道士张宾的建议,请省寺减僧。 武帝集众讨论三教优劣,前后七次,各有是非。 更令群臣详论道、佛二教的先后、浅深、同异,意欲借此来废斥佛教,但当时司隶大夫甄鸾作《笑道论》,沙门道安作《二教论》,僧(勔)着《十八条难道章》、《释老子化胡传》等,废佛之议因而暂止。 到了建德三年(574)五月,武帝又大集臣僚,命道士张宾和沙门辩论,沙门智炫驳难道教,武帝亦不能屈智炫,于是命令把佛、道二教一并废斥,沙门、道士还俗,财物散给臣下,寺观塔庙分给王公,当时僧、道还俗的二百余万人。 既而又立通道观,简取佛、道二教名人一百二十人,并令衣冠笏履,称为通道观学士,命通阐三教的经义。 后三年(建德六年,577)进兵北齐,攻占邺都,又召集齐境沙门大统法上等五百余人,宣布废省佛教的意见,只有净影慧远一人,和帝反复争论,武帝虽然词穷,却仍然下令毁灭齐境的佛教,所有八州的寺庙四万余所,全部改作宅第,僧徒将近三百万人,也全令还俗;焚毁经像;财物由官厅没收。 到了第二年,武帝死了,宣帝(578—579)嗣位;还俗僧任道林等力请恢复佛教,得到许可。 大成元年(579),于东西二京立陟岵寺,选择旧日有名望的沙门二百二十人,须发冠服,在寺行道,并命智藏等长发为菩萨僧,任寺主。 至于民间禅诵;一概不加干涉。 次年(580)五月,静帝(579—581)继立,左丞相杨坚辅政,命全国恢复佛、道二教,重立佛像及天尊像,又给陟岵寺智藏、灵干等落发;并度僧二百二十人。 这时佛教算是正式恢复。 北朝各代的佛典翻译,相续不绝。 文成帝和平三年(462),在平城石窟寺,昙曜与西域沙门吉迦夜等译出《付法藏因缘传》六卷,又译《大吉义神咒经》一卷、《杂宝藏经》八卷、《方便心论》一卷等。 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昙摩流支、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等相继来华。 昙摩流支专精律藏,于宣武帝(500—515)景明二年到正始四年(501—507)七年间,在洛阳译出《信力入印法门经》等三部。 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等,起初一同翻译,后因师承和见解不同,各自别译,因此所译出的《法华经论》、《宝积经论》及《究竟一乘宝性论》等各有两本(见《开元释教录》卷六勒那摩提条注)。 菩提流支博学多识,于永平元年(508)来洛阳,被称为译经的元匠,同年译出世亲所造《十地经论》,后来陆续译出许多经论。 到东魏时,随孝静帝去邺都,继续翻译,他从永平元年到东魏天平二年(535)的将近三十年间,先后译出《佛名经》、《入楞伽经》、《法集经》、《深密解脱经》、《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大乘宝积经论》、《法华经论》、《破外道小乘涅槃论》等,共三十部。 勒那摩提精于禅法,于永平元年来洛阳,译出《宝积经论》、《妙法莲华经论》、《究竟一乘宝性论》,共三部。 佛陀扇多通内外学典籍,特善方言,尤工艺术,从孝明帝正光六年(525)到东魏孝静帝元象二年(539)十五年间,在洛阳白马寺及邺都金华寺译出《金刚上味陀罗尼经》、《摄大乘论》等,共十一部。 另外,有中印波罗奈城的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于北魏熙平元年(516)来洛阳,后随孝静帝迁到邺都,于元象元年到武定元年(538—543),先后共译出《正法念处经》及龙树的《壹输卢迦论》、无着的《顺中论》、世亲的《唯识论》等,共十八部。 又有乌苌沙门毗目智仙,和般若流支一同到邺都,于兴和三年(541)译出龙树的《回诤论》及世亲的《宝髻菩萨四法经论》等,共五部。 这一时其所传译的经论,以有关大乘瑜伽学系的典籍为多。 总计北魏、东魏两代百余年间,中外僧俗译人共有十二人,译出经、论、传等共八十三部二百七十四卷(《开元释教录》卷六)。 北齐时代外来译人,有乌苌沙门那连提黎耶舍,于天保七年(556)来邺都,文宣帝请他住于天平寺,任翻经三藏,又命昭玄大统法上等二十余人监译,沙门达摩阇那和居士万天懿传语,从天保八年到后主大统四年(557—568)十二年间,译出《大集月藏经》、《月灯三昧经》、《法胜阿毗昙心论经》等,共七部。 万天懿,原鲜卑人,世居洛阳,少曾出家,师事婆罗门,擅长梵语,因被召为助译,并在武成帝河清年中(562—565),自译《尊胜菩萨所问一切诸法入无量门陀罗尼经》。 北齐一代,中外僧俗译者二人,译出经、论共八部五十二卷。 北周时代,外来的译人有波头摩国沙门攘那跋陀罗、中印摩伽陀沙门阇那耶舍和他的弟子优婆沙门耶舍崛多,健陀罗沙门阇那崛多,摩勒国沙门达摩流支五人。 阇那耶舍译出《大乘同性经》、《大云请雨经》等,共六部。 耶舍崛多译出《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等,共三部。 阇那崛多先在长安四天王寺译出《金色仙人问经》,后在益州龙渊寺译出《妙法莲华经普门品重诵偈》等,共四部。 达摩流支译出《婆罗门天文》等。 北周一代,译师四人,译出经、论共有十四部二十九卷。 另外,攘那跋陀罗译了《五明论》一部。 关于北朝流行的佛教学说,有由南朝传入的,如《毗昙》、《成实》、《摄论》乃至《涅槃》各家之说;也有由北地传出的,如《地论》、四论、《四分律》学,乃至以实修为主的禅法及净土教等。 一、毗昙师相当于南朝的齐、梁时代,北地毗昙的讲习始盛,着名的学者有安、游(智游)、荣三师,其师承均不明。 但北齐名僧灵裕即曾从他们三人听受《杂心》。 从高昌来魏的慧嵩法师,亦曾从智游听受《毗昙》、《成实》,学成后在邺都及洛阳讲说,有“毗昙孔子”之称。 传承慧嵩之学的有志念、道猷、智洪、晃觉、散魏等。 志念(535—608)尤以《杂心》擅名,着有《杂心论疏》及《广钞》等,盛行于世。 弟子知名的有道岳、道杰、神素等二十余人。 二、成实师先有僧嵩,曾在关中从鸠摩罗什亲受《成实》,后到徐州(彭城)白塔寺弘传此论。 他的弟子济州僧渊(414—481),以慧解驰名,后来也在徐州讲习。 门弟子知名的有昙度、慧记(一作惠纪)、道登、慧球等。 昙度(? —489),江陵人,早年游学建康,曾于三论、《涅槃》、《法华》、《维摩》、《大品》,深有研究,后到徐州,从僧渊受《成实》,于是精通此部。 北魏孝文帝听到他的盛名,请到平城开讲,学徒千余人,着有《成实论大义疏》八卷,盛行于北地。 慧记于《成实》外兼通《数论》,曾在平城郊外的鹿苑讲学。 道登(? —496),东莞人,早年从僧药受《涅槃》、《法华》、《胜鬘》,后来又从僧渊学《成实》,五十岁时,声誉闻于魏都洛阳,应请前往讲学,后来入恒山,学侣追随,讲授不辍。 又北齐初年,邺下有沙门道纪,盛弘《成实》,讲说达三十年,其学统不明。 三、摄论师真谛《摄论》之学,由靖嵩北上徐州,道尼入居长安,而独在北方敷弘称盛。 靖嵩(537—614),涿郡固安人,北齐时代在邺都为法主,后北周武帝毁灭佛法,避地江南,从法泰谘受《摄论玄义》。 后仍回徐州,盛弘《摄论》,着有《摄论疏》、《九识玄义》等,为时人所宗。 但北方正宗的摄论师实为地论学者昙迁。 昙迁(542—607),博陵饶阳人,早年从慧光的弟子昙遵受学,后来隐居林虑山,精研《华严》、《十地》、《维摩》、《楞伽》、《地持》、《起信》等,到周武帝平齐、毁灭佛法,结伴避地江南,辗转到了桂州,获得《摄大乘论》。 隋初,和同伴往彭城,继续弘讲,乃为北地开创纯正的《摄论》法门。 四、涅槃师《涅槃》大本,本在凉州译出,当时慧嵩、道朗以此知名,然流行不及南方之盛。 其后北魏昙准(439—515),听说南齐僧宗特善《涅槃》,前往听讲,审知此学南北不同,于是另行研究讲说,其说盛行于北地。 当时研讲《涅槃》者还有僧渊的弟子道登,后来有洛阳融觉寺昙无最,北周有潼州光兴寺宝彖(512—561)蒲州仁寿寺僧妙(? —464)等。 僧妙化行河表,蒲州昙延(516—588)即其弟子。 昙延早年听僧妙讲《涅槃》,深悟经旨,常说佛性妙理是《涅槃》宗极,足供心神游止。 后隐于南部太行山百梯寺,撰《涅槃经义疏》十五卷,同时敷讲。 在昙延稍前,北地有《地论》学系兴起,他们差不多都是兼讲《涅槃》的。 慧光和他的弟子唱四宗(因缘宗、假名宗、不真宗、真宗)的教判。 其中真宗又称显实宗或常宗,即指《涅槃》、《华严》及《地论》而言。 慧光着有《涅槃疏》,他的弟子法上也曾讲《涅槃》并着文疏,法上的弟子慧远也着有《涅槃义疏》。 五、地论师是由研习及弘传《十地经论》而形成的一派。 这个学派由于译论者勒那摩提和菩提流支二人学风相违,分歧为南道、北道二系。 北道从菩提流支出,而创始于道宠。 道宠从菩提流支听受《地论》,随即着疏,从而弘讲,为邺下学人所虯推重,门弟子千余人,其中,以僧休、法继、诞礼、牢直、亻于 果最为特出。 名僧志念,也曾从道宠受学《地论》。 南道从勒那摩提出,而创始于慧光。 慧光初就佛陀扇多出家,继而广听律部,后来又从勒那摩提受《地论》,着有《十地论疏》。 他的弟子中传承《地论》之学的,有法上、僧范、道凭、慧顺、灵询、僧达、道慎、安廪、昙衍、昙遵、冯衮、昙隐等,而以法上为上首。 法上(495—580)曾讲《地论》,并着文疏。 着名的弟子有法存、融智、慧远等。 其中慧远(523—592)为一代博学者,常讲《地论》,并随讲随疏,着有《十地经论义记》七卷,其中保存南道地论师的学说不少。 他的门人也努力弘扬《地论》。 关于南北二道的地论师说,据天台宗学者荆溪湛然说:北道唱梨耶依持说,主张一切万法从梨耶缘起;南道唱真如依持说,主张一切万法是真如的缘起所生(见《法华玄义释签》卷十八、《文句记》卷七中)。 北道后来受摄论师的影响,从而和它合流。 六、四论师这是将《大智度论》和《中》、《百》、《十二门》三论并重的一个学派。 起初北齐有道长(一作场)法师,精通《智论》,在邺都敷讲,为学者所宗,志念曾列席听讲,后来双弘《智论》及《杂心》十余年。 东魏昙鸾也精研四论。 北周静蔼(534—578)少听《智论》,洞明义旨,后来更披寻其他经论,而以四论最为所崇,在终南山等处敷讲。 又有道判(532—615),曾问道于静蔼,也日夜研寻四论。 同时还有道安,博通《智论》,弟子慧影,传承其学,着有《大智度论疏》二十四卷。 七、四分律师《四分律》译出后,直到北魏孝文帝时代(471—499),才有法聪在平城专弘。 既而有道覆依法聪的口授作《四分律疏》六卷,但只是把文字加以科分而已。 后来慧光作《四分律疏》百二十纸,并删定《羯磨戒本》,此学才大盛。 弟子中传承其学的,有道云、道晖、洪理及昙隐等。 道云专弘律部,作《疏》九卷。 道晖把道云所作《疏》略为七卷。 洪理作《钞》两卷。 昙隐作《钞》四卷。 道晖的弟子洪道(530—608),专学律部,盛弘《四分》,代替了《僧只》的讲传。 八、净土师弥陀净土法门从北魏昙鸾的净土教说流出,所以后世的净土宗常推昙鸾为创始者。 其昙鸾一系的传统是:菩提流支——慧宠——道场——昙鸾——大海——法上(见道绰所撰《安乐集》卷下)。 与《地论》、四论两学系实有交叉的关系。 菩提流支曾译出世亲《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通称《往生论》)一卷,又曾以《观无量寿佛经》授昙鸾,称为能解脱生死的大仙方。 慧宠即最初的北道地论师道宠。 道场在邺都敷讲《智论》,又传持阿弥陀五十菩萨像。 昙鸾(476—542)起初于四论及佛性论深有研究,后来得到菩提流支的启发,专弘净土;既而住并州(今山西太原市)的大岩寺,晚年又移住汾州(今山西交城县)的玄中寺,修净土念佛之业;着有《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通称《往生论注》)二卷等。 他提倡的念佛法门,于观念以外,着重称名,遂开后世重视称名念佛的风气。 大海(即慧海? —609),少年听受《涅槃》、《楞伽》及大乘毗昙等,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在江都仪涛浦创立安乐寺,以净土为期,并模写无量寿佛像。 法上有关净土法门的事迹不详,其弟子慧远着有《无量寿》、《观无量寿》两经的义疏各二卷,再传弟子灵裕也着有《观无量寿经》及《往生论》等的疏记。 九、楞伽师最初有菩提达摩,南天竺人,曾游于嵩洛,住于邺下,随地以禅法教人,曾惹起一班盛弘经律者的讥谤。 只有道育、慧可两沙门竭诚事奉,经四五年,达摩为他们的精诚所感,于是诲以“二入”(理入、行入)、“四行”(一报怨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之法,并以四卷《楞伽》授慧可以为印证。 达摩于东魏孝静帝天平年(534—537)前在洛滨示寂,传说一百五十余岁。 弟子慧可(又称僧可,487—593) 发布时间:2024-11-04 14:18:02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6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