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玄奘精神 第37节:第六章 无须畏惧貌似强大的对手(1) 内容: 有人说,只有到达终点才是快乐的,也有人说,旅途也能让人充满收获--在玄奘眼中,生命就像是一道漫长的风景,结局和过程同样美丽;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勿须畏惧那些貌似强大的对手;两军对垒,气势是关键,谁能掌握战场的主动,谁就已经赢得了这场战争;老虎不是病猫,辩经犹如战场,既是学问的较量,也是胆气和战术的对决,不可存有半点仁慈之心。 龟兹,一直是西域最神秘的国家,玄奘在这里不仅领略了奇特的龟兹音乐,也清楚的感受到了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区别,并将面临西行旅途中的第一次重要挑战--与西域高僧木叉毱多辩经。 四目交错,玄奘从木叉毱多倨傲淡漠的神情中看到了不屑与挑衅,也就是从这一刻起,他意识到这位坐在上首的西域胡僧,很可能将成为自己在龟兹国的最大对手;这次辩经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既是玄奘与大唐之外的小乘第一次正面交锋,又事关自己在西域地区接下来行程的顺利与否,还关系到玄奘自身在佛学领域的声望那么,玄奘又是如何赢下这场辩经的呢? 神秘而古老的龟兹国,又给玄奘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呢? 离开高昌后,玄奘的取经团队一路往西,在经过沿途几个小国后,来到了西域中部著名的阿耆尼国。 阿耆尼国之所以著名,不仅仅因为它是《大唐西域记》所记载的第一个国家,更重要的是它悠久的历史和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 阿耆尼,即现在的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焉耆国,王治员渠城,去长安七千三百里。 户四千,口三万二千一百,胜兵六千人。 击胡侯、却胡侯、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击胡左右君、击车师君、归义车师君各一人,击胡都尉、击胡君各二人,译长三人。 西南至都护治所四百里南至尉犁百里,北与乌孙接。 近海水多鱼。 阿耆尼国地域广大、人口繁盛。 东晋高僧法显就在其求法旅行记《法显传》(亦称《佛国记》)中则将其称为焉夷,还提到阿耆尼国跟高昌国一样崇敬佛教,只不过当地人信奉的不是玄奘修行的大乘佛教,而是当时十分流行的小乘佛教。 进入阿耆尼国境内后,玄奘的队伍首先来到了一个名叫阿父师泉的地方。 这个地方非常奇妙,在大道南面数丈高的沙土崖壁上有一处泉眼,泉水就从崖壁上往外涌出。 关于这眼泉水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支商队在途经此地时水尽,无法再继续走下去。 其间有一个僧人,因为穷困而跟着队伍一路乞讨为生,大家觉得当初是觉得带上一个信佛的僧人让他接受我们的供养是为了借此求得佛祖菩萨的保佑,也没什么话说,可现在我们受折磨到这等境地,他竟然一点都不觉得愧疚担忧僧人听到议论后就说,你们想要得到水,就应该各自礼佛,接受三归五戒,我才能帮大家登上悬崖去求水。 众人觉得也没更好的办法,不如死马当活马医,就按照僧人说得去做了。 受戒完毕后,僧人又说,我登上悬崖后,你们要同时念阿父师为我下水,需要多少就说多少。 僧人登上悬崖后,众人就开始求水,不久,崖壁上竟真的冒出大股大股的泉水来,众人无不欢呼雀跃。 水的问题解决了,可是等了很久,却不见僧人下来,待众人爬上悬崖一看,僧人已然圆寂。 为了纪念僧人的恩德,众人就在他圆寂的地方修了一座石塔。 发布时间:2024-11-05 11:17:01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6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