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林清玄:温柔半两 内容: 读到无际大师的心药方,说到不管是齐家、治国、学道、修身,必须先服十味妙药,才能成就,哪十味妙药呢? 他说:好肚肠一条。 慈悲心一片。 温柔半两。 道理三分。 信行要紧。 中直一块。 孝顺十分。 老实一个。 阴全用。 方便不拘多少。 这十味妙药要怎么吃呢? 他又说:此药用宽心锅内炒。 不要焦。 不要躁。 去火性三分。 于平等盆内研碎。 三思为末。 六波罗蜜为丸。 如菩提子大。 每日进三服。 不拘时候。 用和气汤送下。 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 心药方是用白话写成,不难理解其意,在此必须解释的是六波罗蜜,波罗蜜是行菩萨道之谓,行法有六种: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菩萨用这六种方法度人过生死海到涅槃彼岸。 菩提子则是菩提树的种子,可做念珠,大小如莲子,做抽象解释时,菩提是觉悟的意思。 我想,不论是否佛教徒,每天能三服这帖心药,不仅能使身心安乐,也能无愧于天地,假如每天吃三四味,也就能去病延年,要是万万不可能,一天吃一口温柔半两,可能也足以消灾少祸了。 这一帖心药虽仅有十味,味味全是明心见性,充满了智慧,因为在佛家而言,人身体所有的病痛全是由心病而来,佛陀释迦牟尼将心病大属于贪瞋痴三种,只有在一个人除去贪、瞋、痴三病时,才能有一个明净的精神世界,也才会身心悦乐,没有罣碍,没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因此所有佛书的入门就是一部心经,所有成佛的最高境界,靠的也是心。 佛书中对心的探求与沉思历历可见,释尊曾经这样开示:心作天,心作人,心作鬼神,畜生地狱,皆心所为也。 (《般泥洹经》)又说:能伏心为道者,其力最多。 吾与心斗,其劫无数,今乃得佛,独步三界,皆心所为。 (《五苦章句经》)对于为善的人,心是甘露法;对于为恶的人,心是万毒根;因此医病当从内心医起,救人当从内心救起。 例如佛祖在《楞严经》里说: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翻成白话是:灯能显出东西不是灯能看见东西,而是眼睛藉灯看见了东西,眼睛看见了东西,并不是眼睛在看,而是心藉眼睛显发了见性。 那么我们可以说一个人不明事理,不是事理有病,不是眼睛有病,而是内心有病,只要治好了真心,眼睛也可以分辨,事理也得到了澄清。 无际大师的心药,即是从根本处解决了人生与人格的问题。 关于心的壮大,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在《达摩血脉论》中曾有一段精采绝伦的文字,他说:除此心外,见佛终不得也。 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 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 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 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 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 因而历来的禅宗无不追求一个本心,认为一个人不能修心、明心、真心、深心,而想成佛道,有如取砖头来磨镜,有如以沙石作饭,是杳不可得的。 这正是六祖慧能说的:于一切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 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着。 知道了心对真实人生的重要,再回来看无际大师的心药方,他的这帖药是古今中外皆可行的,而且有许多正在现代社会中消失,实在值得三思。 试想,一个人要是为人有好肚肠、长养慈悲心、多几分温柔、讲一些道理,对人守信用、对朋友讲义气、对父母孝顺、行住坐卧诚信不欺、不伤阴德、尽量给人方便,那么这个人算是道德完满的人,还会有什么病呢? 人人如此,社会也就无病了。 天下太平的线索,其实就是一个人内心完成所组合的元素! 发布时间:2024-11-05 12:47:33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6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