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虚云法师:脚踏实地的修行 内容: 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 学而时习之。 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 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语默动静,念念不忘;若所学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应,不究竟了。 世法佛法都是一样,要学而时习之。 佛法是体,世法是用。 体是理,是真谛;用是事,是俗谛。 要知二谛圆融三昧印的道理,不融通就落于偏枯。 如离体表用,是凡夫凡情;离事讲心,是不明心地。 真俗二谛,名目很多,真是体,俗是用;戒定慧体用都得,都是一个心地中生出种种名字,若能融会贯通,则条条大路通长安。 昔有僧问赵州,如何是道? 师曰:墙外的! 曰:不问这个道。 师曰:你问哪个道? 曰:大道! 师曰:大路通长安! 这里说的是什么话呢? 请参究参究。 哪个是道,会过来的处处都是佛法、不明白就滞在名相上,一夭到晚劳碌奔波,种田博饭吃,与俗人何异。 现在世人多是光头,僧人穿的也是俗服,此外何处与俗人不同呢? 古人说:心田不长无明草,性地常开智慧花。 这就是通长安的大道,也就是与俗人不同处。 耕种的人,田里有草如不拔去,就难望收成;修行人把心田里的无明草薅了,那智慧花就长得好,开得好。 只要你不被境转,情不附物,无明草就不长了;智慧花一开,则粗言及细言,总是说无生。 古人行到说到,无空话讲,一问一答,答在问处,吐露心机,都是妙用。 我们心不在道,故被物转,而无智慧。 若能痛念生死,全心在道,不分世出世法,是男是女,好看不好看,若一动念,即出鬼被情转了,不分别即不随情转,作得主。 古人说:你有拄杖子,我与你拄杖子。 这是表法,你妄想多了,就是你有拄杖子,为了除你的妄想,就教你修数息观,不净观,念佛观,念佛看经,礼佛看话头,给你修行的法门,就是与你拄杖子。 你如用功到有把握,就落在无事甲里,有成障碍,是要不得的,这就是你无拄杖子,我夺你拄杖子。 病好不用药,就是夺拄杖子,不如是则执药成病。 太阳老人说:莫守寒岩异草青,坐却白云宗不妙也。 参禅念佛,都要时时刻刻口诵心惟,开言吐语,不分别是非,终朝解脱,不烦恼、不生心动念,是有工夫;若无把握而被境转,就苦恼了,用功不得受用,处处波浪滔天。 昔佛印禅师入室次,苏东坡适至,师曰:此间无坐处。 苏曰:暂借佛印四大为座。 师曰:山僧有一问,学士道得即请坐,道不得即输玉带! 苏欣然请间。 师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居士向什么处坐? 苏遂施带,师答以一衲。 苏述偈曰:病骨难将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欲教乞食歌姬院,且与云山旧衲衣。 东坡虽聪明,答不出活,是他脚未踏实地。 同参们,如何能脚踏实地呢? 只有口诵心惟,朝斯夕斯的干! 发布时间:2024-11-12 12:49:01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6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