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弘一法师:弘一大师讲演续录 内容: 弘一大师讲演续录弘一大师著佛法大意授三归依大意敬三宝净土法门大意净宗问辨劝念佛菩萨求生西方劝人听钟念佛文万寿岩念佛堂开堂演词药师如来法门略录药师法门修持课仪略录药师如来法门一斑常随佛学泉州开元慈儿院讲录改习惯放生与杀生之果报弘一大师传略后记◎佛法大意戊寅年六月十九日在漳州七宝寺讲我至贵地,可谓奇巧因缘。 本拟住半月返厦。 因变、住此,得与诸君相晤,甚可喜。 先略说佛法大意。 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 菩提心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 故信佛法者,须常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一切众生之大愿,努力作利益众生之种种慈善事业。 乃不愧为佛教徒之名称。 若专修净土法门者,尤应先发大菩提心。 否则他人谓佛法是消极的、厌世的、送死的。 若发此心者,自无此误会。 至于作慈善事业,尤要。 既为佛教徒,即应努力作利益社会之种种事业。 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积极的。 不起误会。 或疑经中常言空义,岂不与前说相反。 今案大菩提心,实具有悲智二义。 悲者如前所说。 智者不执著我相,故曰空也。 即是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做种种之利生事业。 若解此意,而知常人执著我相而利益众生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 若欲能力强、范围大、时间久、最彻底者,必须学习佛法,了解悲智之义,如是所作利生事业乃能十分圆满也。 故知所谓空者,即是于常人所执著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 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作种种之事业。 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 今能了解佛法之全系统及其真精神所在,则常人谓佛教是迷信是消极者,固可因此而知其不当。 即谓佛教为世界一切宗教中最高尚之宗教,或谓佛法为世界一切哲学中最玄妙之哲学者,亦未为尽理。 因佛法是真能┌说明人生宇宙之所以然。 │┼破除世间一切────────────││├包括世间各教各学之长处,而补其不足。 └广被一切众生之机,而无所遗漏。 ┌谬见,而与之正见┼迷信,而与之正信├恶行,而与之正行└幻觉,而与之正觉不仅中国,现今如欧美诸国人,正在热烈的研究及提倡。 出版之佛教书籍及杂志等甚多。 故望已为佛教徒者,须彻底研究佛法之真理,而努力实行,俾不愧为佛教徒之名。 其未信佛法者,亦宜虚心下气,尽力研究,然后于佛法再加以评论。 此为余所希望者。 以上略说佛法大意毕。 又当地信士,因今日为菩萨诞,欲请解释南无观世音菩萨之义。 兹以时间无多,惟略说之。 南无者,梵语。 即归依义。 菩萨者,梵语,为菩提萨埵之省文。 菩提者觉,萨埵者众生。 因菩萨以智上求佛法,以悲下化众生,故称为菩提萨埵。 此以悲智二义解释,与前同也。 观世音者,为此菩萨之名。 亦可以悲智二义分释。 如楞严经云: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约智言也。 如法华经云: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 约悲言也。 ◎授三归依大意癸酉五月在万寿岩讲第一章 三归之略义三归者,归依于佛法僧三宝也。 三宝义甚广,有种种区别。 今且就常人最易了解者,略举之。 佛者,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诸佛是也。 法者,为佛所说之法,或菩萨等依据佛意所说之法,即现今所流传之大小乘经律论三藏也。 僧者,如菩萨声闻诸圣贤众、下至仅剃发被袈裟者皆是也。 归依者,归向依赖之意。 归依于三宝者,乞三宝救护也。 大方便佛报恩经云:譬人获罪于王,投向异国以求救护。 异国王言,汝来无畏,但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相救护,众生亦尔。 系属于魔,有生死罪。 归向三宝,以求救护。 若诚心归依,更无异向,不违佛教,魔王邪恶,无如之何。 既已归依于佛,自今以后,决不再依天仙神鬼一切诸外道等。 既已归依于法,自今以后,决不再依诸外道典籍。 既已归依于僧,自今以后,决不再依于不奉行佛法者。 第二章 授三归之方法一、忏悔。 二、正授三归。 三、发愿回向。 应先请授者详力解释此三种文义。 因仅读文而未解义,不能获诸善法也。 正授三归之文有多种,常所用者如下: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三说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 三结前三说时,已得归依善法。 后三结者,重更叮咛令不忘失也。 忏悔文及发愿回向文,由授者酌定之。 但发愿回向,应有以此功德,回向众生,同生西方,齐成佛道之意。 万不可惟求自利也。 第三章 授三归之利益经律论中,赞叹归依三宝功德之文甚多。 今略举四则。 灌顶经云:受三归者,有三十六善神,与其无量诸眷属,守护其人令其安乐。 善生经云:若人受三归,所得果报,不可穷尽。 如四大宝藏(四宝者:金、银、琉璃、玻璃。 ),举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 受三归者,其福过彼,不可称计。 较量功德经云: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如来,如稻麻竹苇。 若人四事供养(饮食、衣服、卧具、汤药。 ),满二万岁,诸佛灭后,各起宝塔,复以香花供养,其福甚多,不如有人以清净心,归依佛法僧三宝所得功德。 大集经云:妊娠女人,恐胎不安,先授三归已,儿无加害;乃至生已,身心具足,善神拥护。 是母受兼资于子也。 第四章 结诰在本寺正式讲律,至今日圆满。 今日所以聚集缁素诸众,讲三归大意者,一以备诸师参考,俾他日为人授三归时,知其简要之方法也。 一以教诸在家人,令彼等了知三归之大意,俾已受者,能了此意,应深自庆幸。 其未受者,先能了知此意,且为他日依师受三归之基础也。 ◎敬三宝癸酉闰五月五日在泉州大开元寺讲三宝者,佛法僧也。 其义甚广,今惟举其少分之义耳。 今言佛者,且约佛像而言,如木石等所雕塑及纸画者也。 今言法者,且约经律论等书册而言,或印刷或书写也。 今言僧者,且约当世凡夫僧而言,因菩萨罗汉等附入敬佛门也。 第一 敬佛 略举常人所应注意者数条礼佛时宜洗手漱口,至诚恭敬,缓缓而拜,不可急忙,宁可少拜,不可草率。 佛几清洁,供香端直,供佛之物,以烹调精美人所能食者为宜。 今多以食物之原料及罐头而供佛者殊为不敬,蕅益大师大悲咒行法中曾痛斥之。 又供佛宜在午前,不宜过午也。 供水果亦宜午前。 供水宜捧奉式。 供花,花瓶水宜常换。 纸画之佛像,不可仅以绫裱,恐染蝇粪等秽物也(少蝇者或可)。 宜装入玻璃镜中。 木石等雕塑者,小者应入玻璃龛中,大者应作宝盖罩之,并须常拂拭像上之尘土。 凡大殿及供佛之室中,皆不宜踞坐笑谈。 如对于国王大臣乃至宾客之前尚应恭敬,慎护威仪,何况对佛像耶! 不可佛前晒衣服,宜偏侧。 不得在殿前用夜壶水浇花。 若卧室中供佛像者,眠时应以净布遮障。 第二 敬法 略举常人所应注意者数条读经之时,必须洗手漱口拭几,衣服整齐,威仪严肃,与礼佛时无异。 蕅益大师云:展卷如对活佛,收卷如在目前,千遍万遍,寤寐不忘,如是乃能获读经之实益也。 对于经典应十分恭敬护持,万不可令其污损。 又翻篇时宜以指腹轻轻翻之,不可以指爪划,又不应折角,若欲记志,以纸片夹入可也。 若经典残缺者亦不可烧。 卧室中几上置经典者,眠时应以净布盖之。 附每日诵经时仪式┌礼佛——多少不拘。 │赞佛——经偈或天上天下无如佛等,阿弥陀佛身金色等,┤ 炉香乍爇不是赞佛│供养——愿此香华云等。 │读经└回向——不拘,或用我此普贤殊胜行等。 第三 敬僧 略举常人所应注意者数条凡剃发披袈裟者,皆是释迦佛子,在家人见之,应一例生恭敬心;不可分别持戒破戒。 若皈依三宝时,礼一出家人为师而作证明者,不可妄云皈依某人。 因所皈依者为僧,非皈依某一人,应于一切僧众,若贤若愚,生平等心,至诚恭敬,尊之为师,自称弟子。 则与皈依僧伽之义,乃符合矣。 供养僧者亦尔。 不可专供有德者,应于一切僧生平等心,普遍供之,乃可获极大之功德也。 专赠一人功德小,供众者功德大。 出家人若有过失,在家人闻之,万不可轻言。 此为佛所痛诫者,最宜慎之。 以上已略言敬三宝义竟。 兹附有告者,厦门泉州神庙甚多,在家人敬神,每用猪鸡等物。 岂知神皆好善而恶杀,今杀猪鸡等物而供神,神不受享,又安能降福而消灾耶。 惟愿自今以后,痛革此种习惯,凡敬神时,亦一例改用素食,则至善矣。 ◎净土法门大意壬申十月在厦门妙释寺讲今日在本寺演讲,适值念佛会期。 故为说修净土宗者应注意的几项。 修净土宗者,第一须发大菩提心。 无量寿经中所说三辈往生者,皆须发无上菩提之心。 观无量寿佛经亦云,欲生彼国者,应发菩提心。 由是观之,惟求自利者,不能往生。 因与佛心不相应,佛以大悲心为体故。 常人谓净土宗惟是送死法门。 (临终乃有用)岂知净土宗以大菩提心为主。 常应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众生之宏愿。 修净土宗者,应常常发代众生受苦心。 愿以一肩负担一切众生,代其受苦。 所谓一切众生者,非限一县一省、乃至全世界。 若依佛经说,如此世界之形,更有不可说不可说许多之世界,有如此之多故。 凡此一切世界之众生,所造种种恶业应受种种之苦,我愿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负担。 决不畏其多苦,请旁人分任。 因最初发誓愿,决定愿以一人之力救护一切故。 譬如日。 不以世界多故,多日出现。 但一日出,悉能普照一切众生。 今以一人之力,负担一切众生,亦如是。 以上但云以一人能救一切,是横说。 若就竖说,所经之时间,非一日数日数月数年。 乃经不可说不可说久远年代,尽于未来,决不厌倦。 因我愿于三恶道中,以身为抵押品,赎出一切恶道众生。 众生之罪未尽,我决不离恶道,誓愿代其受苦。 故虽经过极长久之时间,亦决不起一念悔心,一念怯心,一念厌心。 我应生十分大欢喜心,以一身承当此利生之事业也。 已上讲应发大菩提心竟。 至于读诵大乘,亦是观经所说。 修净土法门者,固应诵阿弥陀经,常念佛名。 然亦可以读诵普贤行愿品,回向往生。 因经中最胜者,华严经。 华严经之大旨,不出普贤行愿品第四十卷之外。 此经中说,诵此普贤愿王者,能获种种利益,临命终时,此愿不离,引导往生极乐世界,乃至成佛。 故修净土法门者,常读诵此普贤行愿品,最为适宜也。 至于作慈善事业,乃是人类所应为者。 专修念佛之人,往往废弃世缘,懒作慈善事业,实有未可。 因现生能作种种慈善事业,亦可为生西之资粮也。 就以上所说┌一劝大家应发大菩提心。 否则他人将谓净土法门是小乘、消极的、厌世┤ 的、送死的。 │复劝常读行愿品,可以助发增长大菩提心。 若发心者,自无此讥评。 └至于作慈善事业尤要。 因既为佛徒,即应努力作利益社会种种之事业,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积极的。 不起误会。 关于净土宗修持法,于诸书皆详载,无俟赘陈。 故惟述应注意者数事,以备诸君参考。 ◎净宗问辨乙亥二月于万寿岩讲古德撰述,每设问答,遣除惑疑,翼赞净土,厥功伟矣。 宋代而后,迄于清初,禅宗最盛,其所致疑多原于此。 今则禅宗渐衰,未劳攻破。 而复别有疑义,盛传当时。 若不商榷,或致诖乱。 故于万寿讲次,别述所见,冀息时疑。 匪曰好辨,亦以就正有道耳。 问:当代弘扬净土宗者,恒谓专持一句弥陀,不须复学经律论等,如是排斥教理,偏赞持名,岂非主张太过耶? 答:上根之人,虽有终身专持一句圣号者,而决不应排斥教理。 若在常人,持名之外,须于经律论等随力兼学,岂可废弃。 且如灵芝疏主,虽撰义疏盛赞持名,然其自行亦复深研律藏,旁通天台法相等,其明证矣。 问:有谓净土宗人,率多抛弃世缘,其信然欤? 答:若修禅定或止观或密咒等,须谢绝世缘,入山静习。 净土法门则异于是。 无人不可学,无处不可学,士农工商各安其业,皆可随分修其净土。 又于人事善利群众公益一切功德,悉应尽力集积,以为生西资粮,何可云抛弃耶! 问:前云修净业者不应排斥教理抛弃世缘,未审出何经论? 答:经论广明,未能具陈,今略举之。 观无量寿佛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无量寿经云: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殖诸德本,至心回向,欢喜信乐,修菩萨行。 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云:佛告弥勒菩萨言:菩萨发十种心。 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 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 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 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 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 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 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 八者、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 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 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 若人于此十种心中,随成一心,乐欲往生极乐世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 问:菩萨应常处娑婆,代诸众生受苦。 何故求生西方? 答:灵芝疏主初出家时,亦尝坚持此见,轻谤净业。 后遭重病,色力痿羸,神识迷茫,莫知趣向。 既而病瘥,顿觉前非,悲泣感伤,深自克责,以初心菩萨未得无生法忍。 志虽洪大,力不堪任也。 大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 譬如婴儿不得离母。 又如弱羽只可传枝。 未证无生法忍者,要须常不离佛也。 问:法相宗学者欲见弥勒菩萨,必须求生兜率耶? 答:不尽然也。 弥勒菩萨乃法身大士,尘尘刹刹同时等遍。 兜率内院有弥勒,极乐世界亦有弥勒,故法相宗学者不妨求生西方。 且生西方已、并见弥陀及诸大菩萨,岂不更胜?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 又阿弥陀经云: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所以者何? 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据上所引经文,求生西方最为殊胜也。 故慈恩教主窥基大师曾撰阿弥陀经通赞三卷及疏一卷,普劝众生同归极乐,遗范具在,的可依承。 问:兜率近而易生,极乐远过十万亿佛土,若欲往生不綦难欤? 答: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灵芝弥陀义疏云:十万亿佛土,凡情疑远,弹指可到。 十方净秽同一心故,心念迅速不思议故。 由是观之,无足虑也。 问:闻密宗学者云,若惟修净土法门,念念求生西方,即渐渐减短寿命,终至夭亡。 故修净业者,必须兼学密宗长寿法,相辅而行,乃可无虑。 其说确乎? 答:自古以来,专修净土之人,多享大年,且有因念佛而延寿者。 前说似难信也。 又既已发心求生西方,即不须顾虑今生寿命长短,若顾虑者必难往生。 人世长寿不过百年,西方则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智者权衡其间,当知所轻重矣。 问:有谓弥陀法门,专属送死之教,若药师法门,生能消灾延寿,死则往生东方净刹,岂不更善? 答:弥陀法门,于现生何尝无有利益,具如经论广明,今且述余所亲闻事实四则证之,以息其疑。 一、瞽目重明。 嘉兴范古农友人戴君,曾卒业于上海南洋中学,忽尔双目失明,忧郁不乐。 古农乃劝彼念阿弥陀佛,并介绍居住平湖报本寺,日夜一心专念。 如是年余,双目重明如故。 此事古农为余言者。 二、沈屙顿愈。 海盐徐蔚如旅居京师,屡患痔疾,经久不愈。 曾因事远出,乘人力车磨擦颠簸,归寓之后,痔乃大发,痛彻心髓,经七昼夜不能睡眠,病已垂危。 因忆华严十回向品代众生受苦文,依之发愿。 后即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不久遂能安眠,醒后痔疾顿愈,迄今已十数年,未曾再发。 此事蔚如尝与印光法师言之。 余复致书询问,彼言确有其事也。 三、冤鬼不侵。 四川释显真,又字西归。 在家时历任县长,杀戮土匪甚多。 出家不久,即住宁波慈溪五磊寺,每夜梦见土匪多人,血肉狼藉,凶暴愤怒,执持枪械,向其索命。 遂大恐惧,发勇猛心,专念阿弥陀佛,日夜不息,乃至梦中亦能持念。 梦见土匪,即念佛号以劝化之。 自是梦中土匪渐能和驯,数月以后,不复见矣。 余与显真同住最久,常为余言其往事,且叹念佛功德之不可思议也。 四、危难得免。 温州吴璧华勤修净业,行住坐卧,恒念弥陀圣号。 十一年壬戌七月下旬,温州飓风暴雨,墙屋倒坏者甚多。 是夜璧华适卧墙侧,默念佛号而眠。 夜半,墙忽倾圯,砖砾泥土坠落遍身,家人疑已压毙,相率奋力除去砖土,见璧华安然无恙,犹念佛号不辍。 察其颜面以至肢体,未有毫发损伤,乃大惊叹,共感佛恩。 其时余居温州庆福寺,风灾翌日,璧华亲至寺中向余言之。 璧华早岁奔走革命,后信佛法,于北京温州杭州及东北各省尽力弘扬佛化,并主办赈济慈善诸事,临终之际,持念佛号,诸根悦豫,正念分明。 及大殓时,顶门犹温,往生极乐,可无疑矣。 ◎劝念佛菩萨求生西方近印光法师尝云:飞机炸弹大炮常常有,当此时应精进念佛菩萨名号。 ┌不应死者、可消灾免难。 └若定业不可转,应被难命终者,即可因此生西方。 以上法师之言,今略申说其意。 念佛(阿弥陀佛),常人惟知生西,但现生亦有利益。 古德尝依经论之义,谓念佛有十大利益。 念观世音名号,常人皆知现生获益,故念佛菩萨可避飞机炸弹大炮,亦决定无疑。 常人见飞机来,惟知惧。 空怕、何益。 入地洞上山亦无益。 惟有诚心念佛菩萨。 于十分危险时,念佛菩萨必恳切,容易获感应。 若欲免难,惟有勤念佛菩萨。 危险时须念,平日亦须念。 因平日勤念,危险时更得力。 业有二种,以上且约不定业言。 倘定业不可转,必须被难命终者,虽为弹炮所伤、亦决定生西。 常人惟知善终(即因病)乃生西,但为弹炮所伤亦可生。 因念佛菩萨诚,佛菩萨必来接引。 无痛苦生西。 须知生西后,无苦但乐。 衣食自然,居处美丽,常见佛菩萨闻法,乃最好之事。 故被伤生西,可谓因祸得福。 无论何人,皆应求生西方。 即现在不应死者,暂免灾难,亦不能永久安乐。 娑婆苦。 今生尚轻,前几生更苦。 此次苦尚轻,以后更苦。 故欲十分安全,不可专顾目前暂时,必须放开远大眼光,求生西方也。 若约通途教义言,应观我身人身山河大地等皆虚妄不实,飞机炸弹大炮等亦当然空无所有。 如常人所诵之心经金刚经等皆明此义。 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再详言,应分为空假中三观,复有次第一心之别。 但吾人仅可解其义,若依此修观则至困难,即勉强修之,遇境亦不得力。 故印光法师劝人专修净土法门也。 因此法门易解,人人皆可实行。 故劝诸君须深信净土法门。 又须于印光法师前所说者,深信不疑,安心念佛菩萨名号,不必忧惧也。 此次与日本抗战,他处皆多少受损害,惟泉州安然。 此是诸君念佛诵经之力,故能免一时之危险。 但后患方长,不可安心,必须精进念佛菩萨,俾今生命终时,决定生西。 乃是十分安全之道也。 略说。 劝念佛菩萨,求生西方。 至要至要。 ◎劝人听钟念佛文近有人新发明听钟念佛之法,至为奇妙。 今略述其方法如下,修净业者,幸试用之;并希以是广为传播焉。 凡座钟挂钟行动之时,若细听之,作叮当叮当之响(叮字响重,当字响轻)。 即依此叮当叮当四字,设想作阿弥陀佛四字。 或念六字佛者,以第一叮字为‘南无\’,第一当字为‘阿弥\’,第二叮字为‘陀\’,第二当字为‘佛\’。 亦止用叮当叮当四字而成之也。 又倘以其转太速,而欲迟缓者。 可加一倍,用叮当叮当叮当叮当八字,假想作阿弥陀佛四字,即是每一叮当为一字也。 或念六字佛者,以第一叮当为‘南无\’,第二叮当为‘阿弥\’,第三叮当为‘陀\’,第四叮当为‘佛\’也。 绘图如下:普通念法四字佛叮 当 叮 当阿 弥 陀 佛六字佛叮 当 叮 当南无 阿弥 陀 佛迟缓念法四字佛叮当 叮当 叮当 叮当阿 弥 陀 佛六字佛叮当 叮当 叮当 叮当南无 阿弥 陀 佛所用之钟,宜择叮当叮当速度调匀者用之。 又欲其音响轻微者,可以布类覆于其上。 (如昼间欲其响大者,将布撤去。 夜间欲其音响轻者,将布覆上。 )初学念佛者若不持念珠记数,最易懈怠间断。 若以此钟时常随身,倘有间断,一闻钟响,即可警觉也。 又在家念佛者,居室附近,不免喧闹,若摄心念佛,殊为不易。 今以此钟置于身旁,用耳专听钟响,其他喧闹之声,自可不至扰乱其耳也。 又听钟工夫能纯熟者,则叮当叮当之响,即是阿弥陀佛之声。 钟响佛声,无二无别。 钟响则佛声常现矣。 普陀印光法师“覆永嘉论月律师函”云:‘凡夫之心,不能无依,而娑婆耳根最利。 听自念佛之音亦亲切。 但初机未熟,久或昏沉,故听钟念之,最为有益也。 ’注:此文原载世界居士林林刊第十七期,题上有‘论月大师\’四字。 ‘论月\’即老人别署。 老人盛倡此法,而阅者不多,谨录于此。 ◎万寿岩念佛堂开堂演词甲戌八月今日万寿禅寺念佛堂开堂,余得参末席,深为荣幸。 近十数年来,闽南佛法日益隆盛,但念佛堂尚未建立,悉皆引为憾事。 今由本寺住持本妙法师发愿创建,开闽南风气之先。 大众欢喜,叹为希有。 本妙法师英年好学,亲近兴慈法主讲席已历多载。 于天台教义及净土法门悉能贯通。 故今本其所学,建念佛堂弘扬净土,可谓法门之龙象,僧中之芬陀矣。 今念佛堂既已成立。 而欲如法进行,维持永久,胥赖护法诸居士有以匡辅而助理之。 考江浙念佛堂规则,约分二端。 一为长年念佛,二为临时念佛。 长年念佛者,斋主供设延生或荐亡牌位,堂中住僧数人乃至数十人,每日念佛数次。 临时念佛者,斋主或因寿诞或因保病或因荐亡,临时念佛一日,乃至多日,此即是水陆经忏之变相。 以上二端中,长年念佛尚易实行。 因规模大小可以随时变通,勉力支援犹可为也。 若临时念佛,实行至为困难。 因旧日习惯,惟尚做水陆诵经拜忏放焰口等。 今遽废此习惯,改为念佛,非易事也。 印光老法师文钞中,屡言念佛胜于水陆经忏等。 今略引之。 与徐蔚如书云:至于七中,及一切时,一切事,俱宜以念佛为主。 何但丧期。 以现今僧多懒惰,诵经则不会者多。 而又其快如流,会而不熟亦不能随念。 纵有数十人,念者无几。 惟念佛则除非不发心,决无不能念之弊。 又纵不肯念,一句佛号入耳经心,亦自利益不浅,此余决不提倡作余道场之所以也。 又复黄涵之书,数通中,皆言及此。 文云:至于保病荐亡,今人率以诵经拜忏做水陆为事。 余与知友言,皆令念佛。 以念佛利益。 多于诵经拜忏做水陆多多矣。 何以故? 诵经则不识字者不能诵,即识字而快如流水,稍钝之口舌亦不能诵,懒人虽能亦不肯诵,则成有名无实矣。 拜忏做水陆亦可例推。 念佛则无一人不能念者,即懒人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则一句佛号固已历历明明灌于心中,虽不念与念亦无异也。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非特欲香,有不期然而然者,为亲眷保安荐亡者皆不可不知。 又云:至于作佛事,不必念经拜忏做水陆,以此等事,皆属场面,宜专一念佛,俾令郎等亦始终随之而念,女眷则各于自室念之,不宜附于僧位之末。 如是则不但尊夫人令眷实获其益,即念佛之僧并一切见闻无不获益也。 凡作佛事,主人若肯临坛,则僧自发真实心,倘主人以此为具文,则僧亦以此为具文矣。 又云:做佛事一事,余前已详言之,祈勿徇俗徒作虚套,若念四十九天佛,较诵经之利益多多矣。 又复周孟由昆弟书云:做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别佛事,并令全家通皆恳切念佛,则于汝母,于汝等诸眷属及亲戚朋友,皆有实益。 又云:请僧念七七佛甚好。 念时,汝兄弟必须有人随之同念。 统观以上印光老法师之言,于念佛则尽力提倡,于做水陆诵经拜忏放焰口等,则云决不提倡。 又云念佛利益多于诵经拜忏做水陆多多矣。 又云诵经拜忏做水陆有名无实。 又云念经拜忏做水陆等事皆属场面。 又云徒作虚套。 老法师悲心深切,再三诰诫,智者闻之,详为审察,当知何去何从矣。 厦门泉州诸居士,归依印光老法师者甚众。 惟望懔遵师训,努力劝导诸亲友等,自今以后,决定废止拜忏诵经做水陆等,一概改为念佛。 若能如此实行,不惟闽南各寺念佛堂可以维持永久,而闽南诸邑人士信仰净土法门者日众,往生西方者日多,则皆现前诸居士劝导之功德也。 幸各勉旃! ◎药师如来法门略录戊寅七月在泉州清尘堂讲药师法门依据药师经而建立。 此土所译药师经有四种:(一)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脱经一卷,即大灌顶神咒经卷十二,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 又相传有刘宋慧简译药师琉璃光经一卷今已佚失,或云即是东晋所译之灌顶经。 (二)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隋达摩笈多译。 (三)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唐玄奘译。 此即现今流通本所据之译本。 现今流通本与原译本稍有不同者有增文两段,一为依东晋译本补入之八大菩萨名,二为依唐义净译本补入神咒及前后文二十余行。 (四)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唐义净译。 前数译惟述药师佛此译复增六佛故云七佛本愿功德经,以外增加之文甚多。 西藏僧众所读诵者为此本。 修持之法具如经文所载,今且举四种如下:(一)持名,经中屡云闻名持名因其法最为简易其所获之益亦最为广大也。 今人持名者皆曰消灾延寿药师佛似未尽善,佛名惟举药师二字未能具足。 佛德惟举消灾延寿四字亦多所缺略,故须依据经文而曰药师琉璃光如来斯为最妥善矣。 (二)供养,如香华幡灯等。 (三)诵经,及演说开示书写等。 (四)持咒。 所获利益广如经文所载,今且举十种如下:(一)速得成佛,经中屡言之。 (二)行邪道者令入正道,行小乘者令入大乘。 (三)能得种种戒,又犯戒者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四)得长寿富饶官位男女等。 (五)得无尽,所受用物无所乏少。 (六)一切痛苦皆除,水火刀兵盗贼刑戮诸灾难等悉免。 (七)转女成男。 (八)产时无苦,生子聪明少病。 (九)命终后随其所愿往生:1、人中,得大富贵。 2、天上,不复更生诸恶趣。 3、西方极乐世界,有八大菩萨接引。 4、东方净琉璃世界。 (十)在恶趣中暂闻佛名即生人道修诸善行速证菩提。 灵感事迹甚多如旧录所载,今且举近事一则如下:泉州承天寺觉圆法师,于未出家时体弱多病,既出家后二年之内病苦缠绵诸事不顺。 后得闻药师如来法门,遂专心诵经持名忏悔,精勤不懈,迄至于今,身体康健,诸事顺利。 法师近拟编辑药师圣典汇集,凡经文疏释及仪轨等,悉搜集之,刊版流布,以报佛恩焉。 跋曩余在清尘堂讲药师如来法门,后由诸善友印施讲录,其时经他人辗转钞写,颇有讹误。 兹由觉圆法师捐资再版印行,请余校正原稿,广为流布。 法师出家以来,于药师法门最为信仰,近拟于泉州兴建大药师寺,其愿力广大,尤足令人赞叹云。 沙门一音◎药师法门修持课仪略录己卯二月在泉州光明寺讲药师如来法门大略,如大药师寺已印行之药师如来法门略录所载。 今所述者,为吾人平常修持简单之课仪。 若正式供养法,乃至以五色缕结药叉神将名字法等,将来拟别辑一卷专载其事,今不述及。 欲修持药师如来法门者,应供药师如来像。 上海佛学书局有石印彩色之像,可以供奉,宜装入玻璃镜中。 供像之处,不可在卧室。 若不得已,在卧室中供奉者,睡眠之时,宜以净布覆盖像上。 药师经,供于几上。 不读诵时,宜以净布覆盖。 供佛像之室内,须十分洁净,每日宜扫地,并常常拂试几案。 供佛之香,须择上等有香气者。 供佛之花,须择开放圆满者,若稍残萎,即除去。 花瓶之水,宜每日更换。 若无鲜花时,可用纸制者代之。 此外如供净水供食物等,随各人意。 但所供食物,须人可食者乃供之,若未熟之水果及未烹调之蔬菜等皆不可供。 以上所举之供物,应于礼佛之前预先供好。 凡在佛前供物或礼佛时,必须先洗手漱口。 此外如能悬幡燃灯尤善,无者亦可。 以下略述修持课仪,分为七门。 其中礼敬赞叹供养回向发愿,必须行之。 诵经持名持咒,可随己意,或惟修二法,或仅修一法,皆可。 一、礼敬十方三宝一拜,或分礼佛法僧三拜。 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 药师琉璃光如来三拜。 此外若欲多拜,或兼礼敬其他佛菩萨者,随己意增加。 礼敬之时,须至诚恭敬,缓缓拜起。 万不可匆忙。 宁可少拜,不可草率。 二、赞叹礼敬既毕,于佛前长跪合掌,唱赞偈云:归命满月界 净妙琉璃尊法药救人天 因中十二愿慈悲弘誓广 愿度诸含生我今申赞扬 志心头面礼上赞偈出药师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 唱赞之时,声宜迟缓,宜庄重。 三、供养赞叹既毕,于佛前长跪合掌,唱供养偈云:愿此香花云 遍满十方界一一诸佛土 无量香庄严具足菩萨道 成就如来香供养毕,或随己意增诵忏悔文,或可略之。 四、诵经字音不可讹误,宜详考之。 诵经时,或跪或立或坐或经行皆可。 五、持名先唱赞偈云:药师如来琉璃光 焰网庄严无等伦无边行愿利有情 各遂所求皆不退续云,南无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 以后即持念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一百八遍。 若欲多念者,随意。 六、持咒或据经中译音持念,或别依师学梵文原音持念,皆可。 或念全咒一百八遍。 或先念全咒七遍,继念心咒一百八遍,后复念全咒七遍。 心咒者,即是咒中唵字以下之文。 未经密宗阿阇黎传授,不可结手印。 擅结者,有大罪。 持咒时,不宜大声,惟令自己耳中得闻。 持咒时,以坐为正式,或经行亦可。 七、回向发愿回向与发愿大同,故今并举。 其稍异者,回向须先修功德,再以此功德回向,惟愿如何云云。 若先未作功德者,仅可云发愿也。 回向发愿,为修持者最切要之事。 若不回向,则前所修之功德,无所归趣。 今修持药师如来法门者,回向之愿,各随己意。 凡药师经中所载者,皆可发之,应详阅经文,自适其宜可耳。 以上所述之修持课仪,每日行一次或二次三次。 必须至心诚恳,未可潦草塞责。 印光老法师云: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 吾人修持药师如来法门者,应深味斯言,以自求多福也。 ◎药师如来法门一斑己卯四月在永春普济寺讲 王世英记今天所讲,就是深契时机的药师如来法门。 我近年来,与人谈及药师法门时,所偏注重的有几样意思,今且举出,略说一下。 药师法门甚为广大,今所举出的几样,殊不足以包括药师法门的全体,亦只说是法门之一斑了。 一、维持世法佛法本以出世间为归趣,其意义高深,常人每难了解。 若药师法门,不但对于出世间往生成佛的道理屡屡言及,就是最浅近的现代实际上人类生活亦特别注重。 如经中所说:‘消灾除难,离苦得乐,福寿康宁,所求如意,不相侵陵,互为饶益’等,皆属于此类。 就此可见佛法亦能资助家庭社会的生活,与维持国家世界的安宁,使人类在这现生之中即可得到佛法的利益。 或有人谓佛法是消极的,厌世的,无益于人类生活的,闻以上所说药师法门亦能维持世法,当不至对于佛法再生种种误解了。 二、辅助戒律佛法之中,是以戒为根本的,所以佛经说:‘若无净戒,诸善功德不生。 ’但是受戒容易,得戒为难,持戒不犯更为难。 今若能依照药师法门去修持力行,就可以得到上品圆满的戒。 假使于所受之戒有毁犯时,但能至心诚恳持念药师佛号并礼敬供养者,即可消除犯戒的罪,还得清净,不至再堕落在三恶道中。 三、决定生西佛法的宗派非常之繁,其中以净土宗最为兴盛。 现今出家人或在家人修持此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者甚多。 但修净土宗者,若再能兼修药师法门,亦有资助决定生西的利益。 依药师经说:‘若有众生能受持八关斋戒,又能听见药师佛名,于其临命终时,有八位大菩萨来接引往西方极乐世界众宝莲花之中。 ’依此看来,药师虽是东方的佛,而也可以资助往生西方,能使吾人获得决定往生西方的利益。 再者。 吾人修净土宗的,倘能于现在环境的苦乐顺逆一切放下,无所挂碍,则固至善。 但是切实能够如此的,千万人中也难得一二。 因为我们是处于凡夫的地位,在这尘世之时,对于身体衣食住处等,以及水火刀兵的天灾人祸,在在都不能不有所顾虑,倘使身体多病,衣食住处等困难,又或常常遇著天灾人祸的危难,皆足为用功办道的障碍。 若欲免除此等障碍,必须兼修药师法门以为之资助,即可得到药师经中所说‘消灾除难离苦得乐\’等种种利益也。 四、速得成佛药师经,决非专说世间法的。 因药师法门,惟是一乘速得成佛的法门。 所以经中屡云:‘速证无上正等菩提,速得圆满’等。 若欲成佛,其主要的原因,即是‘悲智\’两种愿心。 药师经云:‘应生无垢浊心,无怒害心,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慈悲喜舍平等之心’就是这个意思。 前两句从反面转说,‘无垢浊心\’就是智心,‘无怒害心\’就是悲心。 下一句正说,‘舍\’及‘平等之心\’就是智心,余属悲心。 悲智为因,菩提为果,乃是佛法之通途。 凡修持药师法门者,对于以上几句经文,尤宜特别注意,尽力奉行。 假使不如此,仅仅注意在资养现实人生的事,则惟获人天福报,与夫出世间之佛法了无关系。 若是受戒,也不能得上品圆满的戒。 若是生西,也不能往生上品。 所以我们修持药师法门的,应该把以上几句经文特别注意,依此发起‘悲智\’的弘愿。 假使如此,则能以出世的精神来做世间的事业,也能得上品圆满的戒,也能往生上品,将来速得成佛可无容疑了。 药师法门甚为广大,上所述者,不过是我常对人讲的几样意思。 将来暇时,尚拟依据全部经义,编辑较完备的药师法门著作,以备诸君参考。 最后,再就持念药师佛名的方法,略说一下。 念佛名时,应依经文,念曰‘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不可念消灾延寿药师佛。 ◎常随佛学癸酉七月十一日在泉州承天寺为幼年诸学僧讲华严经行愿品末卷所列十种广大行愿中,第八曰常随佛学。 若依华严经文所载种种神通妙用,决非凡夫所能随学。 但其他经律等,载佛所行事,有为我等凡夫作模范,无论何人皆可随学者,亦屡见之。 今且举七事。 一、佛自扫地根本说一切有部毗柰耶杂事云:世尊在逝多林。 见地不净,即自执帚,欲扫林中。 时舍利子大目犍连大迦叶阿难陀等,诸大声闻,见是事已,悉皆执帚共扫园林。 时佛世尊及圣弟子扫除已。 入食堂中,就座而坐。 佛告诸比丘。 凡扫地者有五胜利。 一者自心清净。 二者令他心清净。 三者诸天欢喜。 四者植端正业。 五者命终之后当生天上。 二、佛自舁(音余,即共扛抬也)弟子及自汲水五分律,佛制饮酒戒缘起云:婆伽陀比丘、以降龙故,得酒醉。 衣钵纵横。 佛与阿难舁至井边。 佛自汲水、阿难洗之等。 三、佛自修房十诵律云:佛在阿罗毗国。 见寺门楣损,乃自修之。 四、佛自洗病比丘及自看病四分律云:世尊即扶病比丘起,拭身不净。 拭已洗之。 洗已复为浣衣晒干。 有故坏卧草弃之。 扫除住处,以泥浆涂洒,极令清净。 更敷新草,并敷一衣。 还安卧病比丘已,复以一衣覆上。 西域记云:只桓东北有塔,即如来洗病比丘处。 又云:如来在日,有病比丘,含苦独处。 佛问:汝何所苦? 汝何独居? 答曰:我性疏懒不耐看病,故今婴疾无人瞻视。 佛愍而告曰:善男子! 我今看汝。 五、佛为弟子裁衣中阿含经云:佛亲为阿那律裁三衣。 诸比丘同时为连合,即成。 六、佛自为老比丘穿针此事知者甚多。 今以忘记出何经律,不及检查原文。 仅就所记忆大略之义录之。 佛在世时,有老比丘补衣。 因目昏花,未能以线穿针孔中。 乃叹息曰:谁当为我穿针。 佛闻之,即立起曰:我为汝穿之等。 七、佛自乞僧举过是为佛及弟子等结夏安居竟,具仪自恣时也。 增一阿含经云:佛坐草座(即是离本座,敷草于地而坐也。 所以尔者,恣僧举过,舍骄慢故)告诸比丘言:我无过咎于众人乎? 又不犯身口意乎? 如是至三。 灵芝律师云:如来亦自恣者,示同凡法故,垂范后世故,令众省己故,使折我慢故。 如是七事,冀诸仁者勉力随学。 远离骄慢,增长悲心,广植福业,速证菩提。 是为余所希愿者耳! ◎泉州开元慈儿院讲录戊寅二月吴栖霞记我到闽南,已有十年,来到贵院,也有好几回,一回到院,都觉得有一番进步,这是使我很喜欢的。 贵院各种课程,都有可观,其最使我满意赞叹的,就是早晚两堂课诵。 古语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诸生倘非夙有善根,怎得来这里读书,又复得闻佛法哩! 今这样,真是好极了。 诸生得这难得机缘,应各各起欢喜心,深自庆幸才是。 我今讲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中为法舍身几段故事给诸位听,现在先引涅槃经一段来说。 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劫前,当无佛法时代,曾作婆罗门,这位婆罗门,品格清高,与众不同,发心访求佛法。 那时忉利天王在天宫瞧见,要试此婆罗门,有无真心,化为罗刹鬼,状极凶恶,来与婆罗门说法,但是仅说半偈(印度古代的习惯以四句为一偈)。 婆罗门听了罗刹鬼所说的半偈很喜欢,要求罗刹再说后半偈,罗刹不肯。 婆罗门力求,罗刹便向婆罗门道:‘你要我说后半偈,也可以,你应把身上的血给我饮,身上的肉给我吃,才可许你。 ’婆罗门为求法故,即时答应道:‘我甚愿将我身上的血肉给你。 \’罗刹以婆罗门既然诚恳地允许,便把后半偈说给他听。 婆罗门得闻了后半偈,真觉心满意足,不特自己欢喜,并且把这偈书写在各处,遍传到人间去。 婆罗门在各处树木山岩上书写此四句偈后,为维持信用,便想应如何把自己肉血给罗刹吃呢? 他就要跑上一棵很高很高的树上,跳跃下来,自谓可以丧了身命,便将血肉给罗刹吃。 罗刹那时,看婆罗门不惜身命求法,心中十分感动,当婆罗门在高处舍身跃下,未坠地时,罗刹便现了天王的原形把他接住,这婆罗门因得不死。 罗刹原系忉利天王所化,欲试试婆罗门的,今见婆罗门求法如此诚恳,自然是十分欢喜赞叹。 若在婆罗门因志求无上正法,虽弃舍身命亦何所顾惜呢! 刚才所说:婆罗门如此求法困难,不惜身命。 诸位现在不要舍身,而很容易的得闻佛法,真是大可庆幸呀! 还有一段故事,也是涅槃经上说。 过去无量劫时候,释迦牟尼佛,为一很穷困的人,当时有佛出世,见人皆先供养佛然后求法,己则贫穷无钱可供,他心生一计,愿以身卖钱来供佛,就到大街上去卖自己的身体。 当在大街上喊卖身时,恰巧遇一病人,医生叫他每日应吃三两人肉,那病人看见有人卖身,便十分欢喜,因向贫人说:‘你每日给我三两人肉吃,我可以给你五枚金钱! ’这位穷人,听了这话,与那病人商洽说:你先把五枚金钱拿来,我去买东西供养佛,求闻佛法,然后每日把我身上的肉割下给你吃。 当时病人应允,即先付金钱。 这穷人供佛闻法已毕,即天天以刀割身上的三两肉给病人吃,吃到一个月,病才痊愈。 当穷人每天割肉的时候,他常常念佛所说的偈,精神完全贯注在法的方面,竟如没有痛苦,而且不久他的身体也就平复无恙了。 这穷人因求法之故,发心做难行的苦行有如此勇猛。 诸生现今在这院里求学,早晚皆得闻佛法,不但每日无须割去若干肉,而且有衣穿,有饭吃,这岂不是很难得的好机缘吗? 再讲一段故事,出于贤愚经。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候,有一次身为国王,因厌恶终其身居于国王位,没有什么好处,遂发心求闻佛法。 当时来了一位婆罗门,对这国王说:‘王要闻法,可能把身体挖一千个孔,点一千盏灯来供养佛吗? 若能如此,便可为你说法。 ’那国王听婆罗门这句话,便慨然对他说:‘这有何难,为要闻法,情愿舍此身命,但我现有些少国事未了,容我七天,把这国事交下著落,便就实行。 ’到第七天,国事办完,王便欲在身上挖千个孔,点千盏灯,那时全国人民知道此事,都来劝阻。 谓大王身为全国人民所依靠,今若这样牺牲,全国人民将何所赖呢? 国王说:‘现在你们依靠我,我为你们做依靠,不过是暂时,是靠不住的,我今求得佛法,将来成佛,当先度化你们,可为你们永远的依靠,岂不更好,请大家放心,切勿劝阻。 ’那时国王马上就实行起来。 呼左右将身上挖了一千孔,把油盛好,灯心安好,欣然对婆罗门说:‘请先说法,然后点灯。 ’婆罗门答应,就为他说法。 国王听了,无限的满足,便把身上一千盏灯,齐点起来,那时万众惊骇呼号。 国王乃发大誓愿道:‘我为求法,来舍身命,愿我闻法以后,早成佛道,以大智慧光普照一切众生。 ’这声音一发,天地都震动了,灯光晃耀之下,诸天现前,即问国王:‘你身体如此痛苦,你心里也后悔吗? ’国王答:‘绝不后悔。 \’后来国王复向空中发誓言:‘我这至诚求法之心,果能永久不悔,愿我此身体即刻回复原状。 ’话说未已,至诚所感,果然身上千个火孔,悉皆平复,并无些少创痕。 刚才所说,闻法有如此艰难,诸生现在闻法则十分容易,岂不是诸生有大幸福吗! 自今以后,应该发勇猛精进心,勤加修习才是! 以前我曾居住开元寺好几次,即住在贵院的后面,早晚闻诸生念佛念经很如法,音声亦甚好听,每站在房门外听得高兴。 因各种课程固好,然其他学校也是有的,独此早晚二堂课诵,是其他学校所无,而贵院所独有的,此皆是贵院诸职教员善于教导,和你们诸位努力,才有这十分美满的成绩,我希望贵院,今后能够继续精进努力不断的进步,规模益扩大,为全国慈儿院模范,这是我最后殷勤的希望。 ◎改习惯癸酉在泉州承天寺讲吾人因多生以来之夙习,及以今生自幼所受环境之熏染,而自然现于身口者,名曰习惯。 习惯有善有不善,今且言其不善者。 常人对于不善之习惯,而略称之曰习惯。 今依俗语而标题也。 在家人之教育,以矫正习惯为主。 出家人亦尔。 但近世出家人,惟尚谈玄说妙。 于自己微细之习惯,固置之不问。 即自己一言一动,极粗显易知之习惯,亦罕有加以注意者。 可痛叹也。 余于三十岁时,即觉知自己恶习惯太重,颇思尽力对治。 出家以来,恒战战兢兢,不敢任情适意。 但自愧恶习太重,二十年来,所矫正者百无一二。 自今以后,愿努力痛改。 更愿有缘诸道侣,亦皆奋袂兴起,同致力于此也。 吾人之习惯甚多。 今欲改正,宜依如何之方法耶? 若胪列多条,而一时改正,则心劳而效少,以余经验言之,宜先举一条乃至三四条,逐日努力检点,既已改正,后再逐渐增加可耳。 今春以来,有道侣数人,与余同研律学,颇注意于改正习惯。 数月以来,稍有成效,今愿述其往事,以告诸公。 但诸公欲自改其习惯,不必尽依此数条,尽可随宜酌定。 余今所述者、特为诸公作参考耳。 学律诸道侣,已改正习惯,有七条。 一、食不言。 现时中等以上各寺院,皆有此制,故改正甚易。 二、不非时食。 初讲律时,即由大众自己发心,同持此戒。 后来学者亦尔。 遂成定例。 三、衣服朴素整齐。 或有旧制,色质未能合宜者,暂作内衣,外罩如法之服。 四、别修礼诵等课程。 每日除听讲、研究、抄写、及随寺众课诵外,皆别自立礼诵等课程,尽力行之。 或有每晨于佛前跪读法华经者,或有读华严经者,或有读金刚经者,或每日念佛一万以上者。 五、不闲谈。 出家人每喜聚众闲谈,虚丧光阴,废弛道业,可悲可痛! 今诸道侣,已能渐除此习。 每于食后、或傍晚、休息之时,皆于树下檐边,或经行、或端坐、若默诵佛号、若朗读经文、若默然摄念。 六、不阅报。 各地日报,社会新闻栏中,关于杀盗淫妄等事,记载最详。 而淫欲诸事,尤描摹尽致。 虽无淫欲之人,常阅报纸,亦必受其熏染,此为现代世俗教育家所痛慨者。 故学律诸道侣,近已自己发心不阅报纸。 七、常劳动。 出家人性多懒惰,不喜劳动。 今学律诸道侣,皆已发心,每日扫除大殿及僧房檐下,并奋力作其他种种劳动之事。 以上已改正之习惯,共有七条。 尚有近来特实行改正之二条,亦附列于下:一、食碗所剩饭粒。 印光法师最不喜此事。 若见剩饭粒者、即当面痛诃斥之。 所谓施主一粒米、恩重大如山也。 但若烂粥烂面留滞碗上、不易除去者,则非此限。 二、坐时注意威仪。 垂足坐时、双腿平列。 不宜左右互相翘架,更不宜耸立或直伸。 余于在家时、已改此习惯。 且现代出家人普通之威仪,亦不许如此。 想此习惯不难改正也。 总之,学律诸道侣,改正习惯时,皆由自己发心。 决无人出命令而禁止之也。 ◎放生与杀生之果报癸酉五月十五日在泉州大开元寺讲今日与诸君相见。 先问诸君(一)欲延寿否? (二)欲愈病否? (三)欲免难否? (四)欲得子否? (五)欲生西否? 倘愿者。 今有一最简便易行之法奉告。 即是放生也。 古今来,关于放生能延寿等之果报事迹甚多。 今每门各举一事,为诸君言之。 一、延寿 张从善,幼年,尝持活鱼,刺指痛甚。 自念我伤一指,痛楚如是。 群鱼剔腮剖腹,断尾剖鳞,其痛如何? 特不能言耳。 遂尽放之溪中,自此不复伤一物,享年九十有八。 二、愈病 杭州叶洪五,九岁时,得恶梦,惊寤,呕血满床,久治不愈。 先是彼甚聪颖,家人皆爱之,多与之钱,已积数千缗。 至是,其祖母指钱曰:‘病至不起,欲此何为? ’尽其所有,买物放生,及钱尽,病遂全愈矣。 三、免难 嘉兴孔某,至一亲戚家。 留午餐,将杀鸡供馔。 孔力止之,继以誓,遂止。 是夕宿其家,正捣米,悬石杵于朽梁之上。 孔卧其下。 更余、已眠。 忽有鸡来啄其头,驱去复来,如是者三。 孔不胜其扰,遂起觅火逐之。 甫离席,而杵坠,正在其首卧处。 孔遂悟鸡报恩也。 每举以告人,劝勿杀生。 四、得子 杭州、杨墅庙,甚有灵感。 绍兴人倪玉树,赴庙求子。 愿得子日,杀猪羊鸡鹅等谢神。 夜梦神告曰,汝欲生子,乃立杀愿何耶? 倪叩首乞示。 神曰:尔欲有子,物亦欲有子也。 物之多子者莫如鱼虾螺等,尔盍放之! 倪自是见鱼虾螺等,即买而投之江。 后果连产五子。 五、生西 湖南张居士,旧业屠,每早宰猪,听邻寺晓钟声为准。 一日忽无声。 张问之,僧云:夜梦十一人乞命,谓不鸣钟可免也。 张念所欲宰之猪,适有十一子。 遂乃感悟。 弃屠业,皈依佛法。 勤修十余年,已得神通,知去来事。 预告命终之日,端坐而逝。 经谓上品往生,须慈心不杀,张居士因戒杀而得往生西方,决无疑矣。 以上所言,且据放生之人今生所得之果报。 若据究竟而言,当来决定成佛。 因佛心者,大慈悲是,今能放生,即具慈悲之心,能植成佛之因也。 放生之功德如此。 则杀生所应得之恶报,可想而知,无须再举。 因杀生之人,现生即短命、多病、多难、无子及不得生西也。 命终之后,先堕地狱、饿鬼、畜生,经无量劫、备受众苦。 地狱、饿鬼之苦,人皆知之。 至生于畜生中,即常常有怨仇返报之事。 昔日杀牛羊猪鸡鸭鱼虾等之人,即自变为牛羊鸡鸭鱼虾等。 昔日被杀之牛羊猪鸡鸭鱼虾等,或变为人,而返杀害之。 此是因果报应之理,决定无疑,而不能幸免者也。 既经无量劫,生三恶道,受报渐毕。 再生人中,依旧短命、多病、多难、无子及不得生西也。 以后须再经过多劫,渐种善根,能行放生戒杀诸善事,又能勇猛精勤忏悔往业,乃能渐离一切苦难也。 抑余又有为诸君言者。 上所述杀牛羊猪鸡鸭鱼虾,乃举其大者而言。 下至极微细之苍蝇蚊虫臭虫跳蚤蜈蚣壁虎蚁子等,亦决不可害损。 倘故意杀一蚊虫,亦决定获得如上所述之种种苦报。 断不可以其物微细而轻忽之也。 今日与诸君相见,余已述放生与杀生之果报如此苦乐不同。 惟愿诸君自今以后,力行放生之事,痛改杀生之事。 余尝闻人云:泉州近来放生之法会甚多,但杀生之家犹复不少。 或有一人茹素,而家中男女等仍买鸡鸭鱼虾等之活物任意杀害也。 愿诸君于此事多多注意。 自己既不杀生,亦应劝一切人皆不杀生。 况家中男女等,皆自己所亲爱之人,岂忍见其故造杀业,行将备受大苦,而不加以劝告阻止耶? 诸君勉旃,愿悉听受余之忠言也。 附录:◎弘一大师传略师讳演音,字弘一,号晚晴老人(别署甚多),浙江平湖李氏子。 初名广侯,一名息,字叔同。 清光绪庚辰(一八八六)九月二十日生于天津。 父筱楼公,以进士官吏部,晚耽禅悦,乡党称善人。 师幼而颖异,娴大悲、往生陀罗尼。 七岁,读文选,琅琅成诵。 早失怙,长奉母居海上。 痛清政不纲,外侮日亟,主变革,组‘强学会\’。 旋丧母,东渡日本,进上野美术专校。 潜心文艺,擅诗词、书画、金石、音乐,旁涉戏剧,悉臻神妙,名震一时。 返国后,入‘南社\’,主太平洋报副刊笔政,执教津、宁、沪、杭间,桃李遍大江南北。 丙辰(一九一六)秋诣杭州虎跑,断食习静,有省,自是皈佛。 戊午(一九一八)七月十三日,礼了悟和尚,出家虎跑。 九月,受具戒于灵隐。 时春秋三十有九也。 披剃后,刊落声华,尽屏所习。 以戒为道本,发心扶律。 遍搜中外律藏,校勘南山三大部,重兴律学,续数百年之坠绪。 时有毁寺议,师挺身而起,潜移默化,弭于无形。 创‘南山律学院\’于浙之慈溪,规模已具,事阻未果。 识者引憾,而师泰然。 行脚海内,随缘而止,五十以后,息影南闽。 倡办‘养正院\’于南普陀,厘订佛学课程,培育学僧,造就甚众。 抗战军兴,厦门临海防前线,师誓与寺院共存亡,颜其居曰‘殉教堂\’,书‘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以互勖。 平生私淑灵峰,奉‘宗论\’为圭臬。 当代善知识最服膺者,惟灵岩印光老法师,既负盛望,犹恭燃臂香,三度陈书,愿与弟子之列。 其谦恭如此。 世称师律绍南山,教宗贤首,行在弥陀。 笃论也。 暮年色力渐衰,知将迁化,尽力弘法,不辞劳瘁。 壬午(一九四二)仲秋,示微疾,九月初四日圆寂于温陵养老院。 世寿六十有三,梵行二十四载。 荼毗获坚固子甚多,弟子奉灵骨分塔于泉州之小山书院、清源山麓暨杭州虎跑定慧寺,以垂纪念。 师才华盖代,飘然脱白,粗衣淡饭,甘之若素,破衲敝席,用诸数十年。 一生不收徒,不主寺刹,而海内缁素咸沾其泽。 邃于经论,从不谈玄说妙,惟以念佛,持戒,诵普贤行愿品示人。 □然若不足者。 接人无多言语,平实明简,而闻者动容,没齿不忘。 平生无疾言厉色,慈悲仁蔼,而见者肃然。 责己綦严,以躬作则,声教远被,所至易风。 其书胎息周秦汉魏,寝馈六朝,临摹碑帖,几可乱真。 剃染以后,于文艺不复措意,尝言士先器识而后文艺。 晚作敛神藏锋,恬淡冲逸,风格别具,自成一家。 零缣片纸,得者视如环宝。 晚勤临池。 广结法缘,盖以书法作佛事也。 遗墨已印行者,有写经、联语及李息翁临古法书等,无虑数十种。 辑著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弘一大师律学著述三十三种(以上三书,已收入普慧大藏经),晚晴集、寒笳集、佛学丛刊、地藏菩萨圣德大观、华严集联、清凉歌集、晚晴山房书简、晚晴老人讲演录等行世;其拟编之南山律苑丛书若干种,多未及成书,余著尚多,不备载。 ◎后记晚晴老人示寂之翌年,上海纪念会辑讲稿十二篇,题为晚晴老人讲演录,先后刊印数千册,风行海内外,但多遗佚。 兹搜录遗稿,复得十有五篇,且多未发表者,作为续辑。 老人平生重践履,要言不烦,而悲心恺切,溢于言表。 幸勿以平易忽之。 昔莲池参辩融大师,膝行再请。 师曰: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贪名求利,不要去攀援,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 同行者大笑,以为这几句话哪个说不出。 而莲池以师老老实实,把自家体认过,切近精实的工夫,叮宁开示,这个正见他好处。 吾辈于老人有同感焉。 僧伽倘能以老人之志为志,身体力行,自当受用不尽,而如接謦□也。 一九六二年岁次壬寅九月四日老人迁化二十周年纪念会谨识 发布时间:2024-11-13 13:39:10 更新时间:2025-04-07 13:25:50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6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