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光大师:文钞 赞净土超胜1 内容: 一、赞净土超胜◎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犹当逊其奇特。 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风。 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若大海之纳川。 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 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圆满菩提。 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 是以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 最胜方便之行,马鸣示于起信;易行疾至之道,龙树阐于婆沙。 释迦后身之智者,说十疑论而专志西方;弥陀示现之永明,著四料简而终身念佛。 汇三乘五性,总证真常;导上圣下凡,同登彼岸。 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 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也。 不植德本,历劫难逢;既获见闻,当勤修习! (正)印施极乐图序◎窃闻净土者,乃究竟畅佛本怀之法也。 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 略言之,一言、一句、一偈、一书,可以包括无馀;广说之,虽三藏十二部之玄言,五宗诸祖师之妙义,亦诠不尽。 纵饶尽大地众生,同成正觉,出广长舌,以神通力、智慧力,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说,又岂能尽? 良以净土本不思议故也。 试观华严大经,王于三藏;末后一著,归重愿王。 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 则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者,有由来也。 文殊发愿,普贤劝进。 如来授记于大集,谓末法中,非此莫度;龙树简示于婆沙,谓易行道,速出生死。 则往圣前贤,人人趣向者,岂徒然哉? 诚所谓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也。 不但此也,举凡六根所对一切境界,所谓山河大地,明暗色空,见闻觉知,声香味等,何一非阐扬净土之文字耶? 寒暑代谢,老病相摧,水旱兵疫,魔侣邪见,何一非提醒当人速求往生之警策耶? 广说其可尽乎? 言一言统摄者,所谓净也。 净极则光通,非至妙觉,此一言岂易承当? 于六即佛颂研之可知也。 一句者,信愿行也。 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 净土一切经论,皆发明此旨也。 一偈者,赞佛偈也。 举正报以摄依果,言化主以包徒众;虽只八句,净土三经之大纲尽举也。 一书者,净土十要也,字字皆末法之津梁,言言为莲宗之宝鉴。 痛哭流涕,剖心沥血,称性发挥,随机指示;虽拯溺救焚,不能喻其痛切也。 舍此则正信无由生,邪见无由殄也。 (正)与悟开师书◎众生一念心性,与佛无二。 虽在迷不觉,起惑造业,备作众罪,其本具佛性,原无损失。 譬如摩尼宝珠,堕于圊厕,直与粪秽,了无有异。 愚人不知是宝,便与粪秽一目视之。 智者知是无价妙宝,不以污秽为嫌,必于厕中取出,用种种法,洗涤令洁,然后悬之高幢,即得放大光明,随人所求,普雨众宝。 愚人由是,始知宝贵。 大觉世尊,视诸众生,亦复如是。 纵昏迷倒惑,备作五逆十恶,永堕三途恶道之人,佛无一念弃舍之心;必伺其机缘,冥显加被,与之说法,俾了幻妄之惑业,悟真常之佛性,以至于圆证无上菩提而后已。 于罪大恶极之人尚如是,其罪业小者,其戒善具修、禅定力深者,亦无一不如是也。 以凡在三界之中,虽有执身摄心、伏诸烦惑之人,而情种尚在,福报一尽,降生下界,遇境逢缘,犹复起惑造业;由业感苦,轮回六道,了无已时。 故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若非业尽情空,断惑证真,则无出此三界之望。 此则唯有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既得往生,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圣见,二皆不生。 乃千稳万当,万不漏一之特别法门也。 时当末法,舍此无术矣! (正)傅大士传录序◎念佛法门,其来尚矣。 以吾人一念心性,犹如虚空,常恒不变;虽常不变,而复念念随缘。 不随佛界之缘,便随九界之缘;不随三乘之缘,便随六道之缘;不随人天之缘,便随三途之缘。 由其缘之染净不同,致其报之苦乐迥异;虽于本体,了无改变,而其相用,固已天渊悬殊矣。 譬如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 虽虚空之本体,不因云日而为增减;而其显现障蔽之相,固不可以同年而语也。 如来以是义故,普令众生缘念于佛。 故曰: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又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夫随佛界之缘,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矣;若随众生各界之缘,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矣。 了此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念佛一法,乃以如来万德洪名为缘。 即此万德洪名,乃如来果地所证之无上觉道。 由其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如蜾蠃之祝螟蛉,久则化之。 即生作佛,转凡成圣;其功能力用,超过一代时教一切法门之上。 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断惑证真,方得了生脱死。 念佛法门,自力、佛力,二皆具足,故得已断惑业者,速证法身;具足惑业者,带业往生。 其法极其平常,虽愚夫愚妇,亦能得其利益;而复极其玄妙,纵等觉菩萨,不能出其范围。 故无一人不堪修,亦无一人不能修;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实为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固不可以通途教理而为论判也。 末法众生,福薄慧浅,障厚业深;不修此法,欲仗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则万难万难! (正)栖真常住长年念佛序◎大觉世尊,愍诸众生,迷背自心,轮回六道,久经长劫,莫之能出;由是兴无缘慈,运同体悲,示生世间,成等正觉;随顺机宜,广说诸法。 括举大纲,凡有五宗。 五宗维何? 曰律、曰教、曰禅、曰密、曰净。 律者佛身,教者佛语,禅者佛心。 佛之所以为佛,唯此三法;佛之所以度生,亦唯此三法。 众生果能依佛之律教禅以修持,则即众生之三业,转而为诸佛之三业;三业既转,则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矣。 又恐宿业障重,或不易转,则用陀罗尼三密加持之力,以熏陶之;若蜾蠃之祝螟蛉,曰似我似我,七日而变成蜾蠃矣。 又恐根器或劣,未得解脱,而再一受生,难免迷失,于是特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一门,俾若圣若凡,同于现生,往生西方;圣则速证无上菩提,凡则永出生死系缚。 以其仗佛慈力,故其功德利益,不可思议也。 须知律为教禅密净之基址,若不严持禁戒,则教禅密净之真益莫得;如修万丈高楼,地基不固,则未成即坏。 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如百川万流,悉归大海;以净土法门,乃十方三世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法门也。 (正)青莲寺念佛宣言书◎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此名净土三经,专谈净土缘起事理;其馀诸大乘经,咸皆带说净土。 而华严一经,乃如来初成正觉,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称性直谈一乘妙法;末后善财遍参知识,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为说十大愿王,普令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 而观经下品下生,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命终时,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以念佛,彼即受教称念佛名,未满十声,即见化佛授手,接引往生。 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是知念佛一法,乃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专仗佛力,故其利益殊胜,超越常途教道。 昔人谓余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 可谓最善形容者矣。 (正)与徐福贤书◎夫释迦、弥陀,于往劫中,发大誓愿,度脱众生。 一则示生秽土,以秽以苦折伏而发遣;一则安居净土,以净以乐摄受而均陶。 汝只知愚夫愚妇,亦能念佛,遂至藐视净土,何不观华严入法界品,善财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乃教以发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且以此普劝华藏海众乎? 夫华藏海众,无一凡夫二乘,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破无明,同证法性;悉能乘本愿轮,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 又华藏海中,净土无量,而必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可知往生极乐,乃出苦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也。 以故自古迄今,所有禅教律丛林,无不朝暮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 (正) 发布时间:2024-11-15 12:03:53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6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