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光大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7】 内容: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二、老实念佛(二)判别教法1. 两种胜法(2)通途教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是名「正因」,此属性德,亦本觉也。 虽有正因,若不闻佛法,则如宝在藏中,珠系衣里,由不知故,枉受贫穷。 既闻佛法,知佛是已成之佛,我及一切众生,皆是未成之佛。 从兹修戒定慧,断贪瞋痴,返妄归真,背尘合觉,是名「缘因」,此属修德,亦始觉也。 修德功深,性德体显,方知从昔已来,承正因佛性之力,行种种背性之事,受种种幻妄之苦,犹如暗室触宝,反受损伤。 今已亲见本有佛性,则昔本不失,今亦无得,全妄即真,全修即性,是名「了因」,乃性修双融,始本合一也。 凡佛所说一切大、小、权、实法门,无非令众生亲证乎此而已。 (续编下. 募修苏州报报恩寺报恩塔缘起)心体是一受用天渊佛与众生,心体是一。 而其所受用,天渊悬殊者,以其用心不同之所致也。 佛则惟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度脱众生为怀,了无人我彼此之心。 纵度尽一切众生,亦不见能度所度之相。 故得福慧具足,为世间尊。 众生则惟以自私自利为事,虽父母兄弟之亲,尚不能无彼此之相,况旁人世人乎哉? 故其所感业报,或生贫穷下贱,或堕三途恶道。 即令戒善禅定自修,得生人天乐处。 但以无大悲心,不能直契菩提。 以致福报一尽,仍复堕落,可不哀哉! 是则惟欲利人者,正成就其自利。 而惟欲自利者,乃适所以自害也。 (增广下. 药师如来本愿经重刻跋)众生者,未悟之佛。 佛者,已悟之众生。 其心性本体,平等一如,无二无别。 其苦乐受用,天地悬殊者,由「称性顺修,背性逆修」之所致也。 (增广下. 潮阳佛教分会演说四)性德虽同修德各别真如佛性,生佛体同,在凡不减,在圣不增。 但以性德虽同,修德各别,故致生佛迥异,苦乐悬殊。 诸佛以顺性而修,因兹返妄归真,背尘合觉,断尽烦惑,彻证此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 故得安住寂光,永享涅槃常住之法乐。 众生以逆性而修,由是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起惑造业,全迷此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 故致常住娑婆,恒受六道轮回之幻苦。 诸佛以众生心体同而心相异故,不胜怜悯,不惜劳苦,发宏誓愿,度脱众生,以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故。 故《梵网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又云:「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以若信自己是未成之佛,决定不肯随顺凡情,造生死业。 决定直下信受佛教,修菩提道。 其有迷之浅而宿根深者,一闻佛教,即得了悟,信受奉行。 若迷之深而宿根浅者,一闻佛教,反生诽谤,或至毁灭,令尽无余,以视佛为众生故。 以己之众生贪瞋痴心,测度佛心,谓其所说,皆为诓骗愚夫愚妇奉彼教之妄语,绝无真实,不可依从。 若一依从,则永入迷途,莫由而出。 诸佛于此种众生,了无一念弃舍之心,倍生怜悯爱惜之念。 如人病狂,挞骂父母。 父母不以罪治,更增怜悯之心,知其失本心故。 狂病若愈,自无此过。 若迷之极深者,从劫至劫,亦难省悟。 故诸佛以尽未来际,度脱众生为誓愿。 而已证法身之诸菩萨,莫不皆然。 彼以自私自利辟佛者,若知此义,能不愧死? 迷之浅而宿根深者,古今固不乏人。 今举其尤者,如宋之丞相张商英、明之居士钟大朗。 商英初不知佛法,因游一寺,见佛经庄严殊胜。 忿然曰:「胡人之书,乃如此庄严,吾圣人之书,尚不能及。」夜间执笔呻吟,莫措一词。 夫人向氏,颇信佛,因问所呻吟者何事? 曰:「吾欲作无佛论耳。」夫人曰:「既然无佛,又何可论? 且汝曾读佛经否?」曰:「吾何肯读彼之经。」曰:「既未读彼之经,将据何义为论?」遂止。 后于同僚处,见案头有《维摩诘经》,偶一翻阅,觉其词理超妙,因请归卒读。 未及半,而大生悔悟,发愿尽此报身,弘扬法化。 于教于宗,皆有心得。 所著《护法论》,极力赞扬,附入大藏。 徽宗朝入相,时旱久,夜即大沛甘霖,徽宗书「商霖」二大字以赐。 盖取商书说命,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之义以褒之。 钟大朗:苏州木渎人,其父母祷观音而生。 幼时随父母礼诵,及入塾,闻圣学,即以圣学为己任,因不礼诵,而辄作辟佛文字。 后见莲池大师《自知录》序,始知愧悔,不复辟佛。 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发心学佛为居士。 遂研究天台、禅宗各书,各有所得,乃礼憨山大师门人出家,法名智旭,字蕅益。 其戒行净若冰雪,其见地明若日月。 而且注重净土一法,以末世众生,不仗佛力,决难现生了脱生死。 一生弘法,不作住持。 多居北天目灵峰寺,故后人每以「灵峰」称之,实未为灵峰主人也。 至如韩、欧辟佛,但据儒教伦常近迹,及礼乐刑政为论。 绝无引及佛经之文,故知所辟,皆是未见颜色之瞽论。 韩由晤大颠禅师,欧由晤明教大师,方稍知佛,特不能如张、钟之宏扬耳。 而宋之周、程、张、朱,为接孔孟心传之人,其原皆由学佛而得。 周茂叔极为淳笃,绝无一字辟佛。 二程、张、朱则阴奉阳违,取佛经之奥义,以释儒经。 恐人谓己之所说系出佛经,遂极力辟佛所说之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实事实理,谓为虚构,以作骗愚夫愚妇奉教之据,实无其事。 由此以后,凡儒者,皆不敢说因果,恐人攻击以为异端。 凡理学,皆偷看佛经以自雄,皆力辟佛法以自固。 以致愈趋愈下,遂至演出灾祸频仍,民不聊生之惨剧。 设使大家皆提倡因果,断不至如此之极。 (续编下. 重修九华山志序〔民二十六年〕)真如佛性,生佛了无二致。 逆顺修持,圣凡天渊悬殊。 盖众生虽具性德,绝无修德。 纵有修为,皆与性德相悖,故谓之为逆修,以故性德莫由显现而得受用。 佛则本性德之理体,起修德之事功。 三惑由兹净尽,二严由兹圆满。 修德功极,性德全彰。 常住寂光,享受法乐。 但以悲心无尽,又复示生世间,示成正觉。 随顺机宜,说种种法。 俾彼各各识取衣珠,就路还家。 又以末法众生,障深慧浅。 若仗自力,断难即生了脱生死。 于是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法门。 令博地凡夫,与信解修证之诸菩萨,同仗弥陀弘誓愿力,往生西方。 以期彻证性德,了无遗憾。 此如来出世度生之一大轨范也。 (三编下. 佛说四十二章经新疏序)虽同生死苦乐不同佛菩萨为度众生示生世间,在众生见之,则同有生死。 在佛菩萨分上,实无生死。 譬如梦幻,虽有非实。 有生死则有苦,无生死则无苦。 何得以了生死苦、了生死分之为二? 死即是苦,由有生死。 既了生死,自无有苦。 须知佛菩萨之生死,乃为众生示现其相耳。 非实先未了而今始了也。 (三编下. 覆王砚生居士书二)业通三世,凡夫则避之而不敢当其锋,圣人示生世间,则任业,如还债然。 彼已超然于生死之外,不妨与世人示宿业今受,以息后世人之杀心。 汝如此会,真所谓以凡夫心,妄测圣人,罪过无量。 其僧之证,虽不可知,然不可死执决无业报。 以致世人不生警惧,而力持圣号焉。 (三编下. 覆卓智立居士书七)佛心广大一物不弃佛视众生皆是佛,众生视佛皆是众生。 佛视众生皆是佛,故多方化导之,种种折摄之。 纵令绝无信心,亦不弃舍。 曲垂方便,令种善根。 待其因缘时至,自然发生增长,依教奉行耳。 众生视佛皆是众生,故闻佛之言,不生感激,反以己之邪知谬见,多方毁谤。 甚至拆毁塔寺,焚烧经典。 固结魔党,破坏清修。 殆至正智稍开,则便愧悔无及。 由兹遂复归命如来,兴崇佛法者,古今来比比皆是。 须知父母于逆子,尚生弃舍之心。 佛于逆恶不信之流,愈生怜悯。 何以故? 愍其惑业深重,失本心故。 以虽则现时背逆于佛,而即心本具之天真佛性,仍复丝毫不失。 如焦模中金像、敝衣中宝珠、蒙尘之秦镜、在璞之荆璧。 愚人但见其外相,而不知其内容。 佛则遗外相而论内容,故无一众生或生弃舍也。 然佛尚不轻众生,众生何可轻众生乎? (增广下. 江慎修先生放生杀生现报录序)佛法实为烹凡铸圣之大冶洪炉,无论若何之顽金钝铁,一入其中,悉皆铸成微妙庄严之佛菩萨像。 ……汝诸佛子,初以干犯国法,致囚监狱。 继由得闻佛法,便染佛香,成佛法器。 以恶因缘,成善因缘。 非多劫深种善根,万无如此侥幸。 譬如摩尼宝珠,能随人意,普雨众宝。 由其不识,掷之圊厕。 不但无雨宝之功能,而且体质直同粪秽。 幸遇智人,知是至宝。 从厕取出,种种洗涤,兼用香熏,俾还原质。 然后悬之高幢,便可放大光明,随人所需,而雨众宝。 佛视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以故纵令迷之及极,行诸恶逆。 如歌利王割截身体,终无一念弃舍之心。 而复常伺其机,为之启迪,令得度脱。 以其所重在佛性,一切恶逆罪垢,皆不暇计虑故也。 汝等若能了知如上所说若法若喻,自可不辜佛化,不负己灵。 (增广下. 京师第一监狱于甲子元旦普说三归五戒序)佛法深广有如大海佛法深广,有如大海,惟佛与佛,方能彻其源底。 其余九法界,虽则圣凡利钝不同,各各随己分量而为修习,以迄证入。 譬如修罗香象,及与蚊虫,饮于大海,各得饱腹而去。 若欲一口吸尽,除非具足大海之量者方可。 否则只可亲尝其味,未易穷源彻底也。 然佛法乃一切众生即心本具之法,于众生心外,了无一法之所增益。 以一切众生之心,当体与佛无二无别。 但由迷而未悟,起惑造业,随业受苦。 以致即心本具之智慧德相,被烦恼恶业之所盖覆,如云笼月,不见光相。 虽则不见光相,而月之光相常自如如,了无所减。 如来由是起无缘慈,运同体悲,随顺机宜,与之说法。 虽大小权实,偏圆顿渐,随机施设,种种不同。 在佛本意,无非令一切众生,背尘合觉,返迷归悟,出幻妄之生死,成本具之佛道而已。 以众生业障深重,未易消除。 故特开信愿念佛之净土法门,俾一切若圣若凡,或愚或智,同仗弥陀宏誓愿力,往生西方。 则复本具之心性,成无上之菩提,盖易易矣。 (续编下. 学佛浅说序〔民十三年〕)一雨普润卉木同荣大觉世尊,所说一切大乘显密尊经,悉皆理本惟心,道符实相,历三世而不易,举十界以咸遵。 归元复本,为诸佛之导师。 拔苦与乐,作众生之慈父。 若能竭诚尽敬,礼诵受持,则自他俱蒙胜益,幽显同沐恩光。 犹如意珠,似无尽藏,取之不匮,用之无穷,随心现量,悉满所愿。 《楞严》所谓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夫大涅槃者,究竟果德。 若论如来本心,契经全力,实属乎此。 但以众生志愿狭劣,与夫致诚未极,不能直契。 故随彼行心,满彼所愿。 倘宿根深厚之士,则顿明自性,彻证惟心,破烦惑而直趣菩提,圆福慧而速成觉道。 获契经之全益,畅如来之本怀矣。 譬如一雨普润,卉木同荣。 大根则拂云以蔽日,小根则长寸而增分。 道本惟一真如,益随心而胜劣。 然善根苟种,佛果终成。 纵不能即获巨益,亦必以因兹度脱。 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 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者,其斯之谓欤! (增广上. 持经利益随心论)最苦众生偏垂怜悯众生心性,与佛无二。 由迷昧故,于真常中,妄生迷惑,起贪瞋痴,造杀盗淫,以致轮回六道,了无出期。 生人天时少,堕三途时多。 菩萨特垂慈愍,多方救济。 冀彼返妄归真,祛迷得悟,以复其本具之真如佛性而后已。 譬如无价摩尼宝珠,堕于圊厕,愚人视同粪秽,不加爱惜。 智者知是无价宝珠,从厕取出,拭除粪秽,香汤洗涤,悬之高幢,则光照天地,普雨众宝。 众生心性,亦复如是。 虽复迷昧造业,堕落恶道。 而本具之真如佛性,仍复湛寂常恒,不生不灭,了无迁变损失之相。 是故菩萨任何业重罪深之人,终无一念弃舍之心。 而于最苦众生,偏垂怜悯,急欲度脱也。 (续编下. 地藏菩萨本迹灵感录序〔民十八年〕)随众生性说种种法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生佛不二,凡圣一如。 由迷悟之攸分,致升沉以迥别。 大觉世尊,愍而哀之。 示成正觉,普度众生。 以醍醐之一味,随机宜而殊说。 大根则为说顿法,令其速成佛道。 小器则授以渐教,使彼徐出尘劳。 随顺世间,循循善诱。 示戒善,辟人天之坦路。 明因果,陈趋避之良谟。 言戒善者:五戒不杀,即仁;不盗,即义;不邪淫,即礼;不妄语,即信;不饮酒,则心常清而志凝,神不昏而理现,即智。 五戒全持,不堕三途,恒生人道,此与儒之五常大同。 第儒惟令尽义,佛则兼明果报耳。 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名身三业;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名口四业;不贪,不瞋,不痴,名意三业。 此与五戒大同,而五戒多分约身,十善多分约心。 十善具足,定生天界。 至于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对兄说友,对弟说恭,种种伦理之教,则皆欲使人各尽其分,无或欠缺,随顺世相,修出世法。 若夫广明因果报应,不爽毫厘。 堕狱生天,惟人自召。 乃如来至极悲心,欲令众生永离众苦,但受诸乐耳。 故不惜现广长舌相,为诸众生尽情宣演。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若欲不受苦果,必须先断恶因。 若能常修善因,决定恒享乐果。 此即《书》之「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易》之「积善必有余庆,积不善必有余殃」之意。 但儒惟约现世与子孙言,佛则兼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尽而论。 而凡情未测,视作渺茫,不肯信受。 如盲背导师,自趣险道,欲不堕坑落堑,何可得耶? 是故佛法广被十法界机,若约人道而言,即无一人不堪受佛法,亦无一人不能受佛法。 藉令各修戒善,则俗美人和,家齐国治。 唐虞盛世之风,何难见于今日? 因兹道启西干,法流东震。 历代王臣,咸皆崇奉。 以其默化人心,隐赞治道,伏凶恶于未起,消祸乱于未萌故也。 至于出家为僧,乃为专志佛乘,与住持法道而设,非谓佛法惟僧乃可修持也。 此诸浅说,乃如来随顺世间,渐令出世之人天乘法。 余如声闻、缘觉、菩萨等乘,咸皆以此为基。 若夫有大根者,直趣妙觉,彻证吾心本具之佛性,极畅如来出世之本怀,其义深远,姑置勿论。 (增广上. 如来随机利生浅近论)佛经所说谛理,固不易于显示,取其要者为论,则四圣六凡、十法界因果本于一心。 心之本体,凡圣不二,生佛一如。 在凡不减,在圣不增。 亘古亘今,不迁不变。 体虽不变,用常随缘。 随「净缘」,以功德有浅深,则有证声闻果、证缘觉果、证菩萨果、证佛果之不同。 虽最小之声闻,而已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常享法乐,不受后有矣。 随「染缘」,以惑业有轻重,则有生天道、生人道、生阿修罗道、生畜生道、生饿鬼道、生地狱道之各别。 虽最上之天人,仍是具足惑业,生死轮回,常处三界六道之中,了无出期焉。 此十法界,由当人一心所造。 其升沉苦乐,天渊悬殊。 而其心之体性,常自如如,在凡不染,在圣不净。 故《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以故佛视一切众生,皆是未成之佛。 随顺彼之机宜,先为说五戒十善之「人天乘」,次为说四谛之「声闻乘」,次为说十二因缘之「缘觉乘」,次为说六度万行之「菩萨乘」,次为说福慧两足、寂照双融、三惑净尽、二死永亡、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之「佛乘」。 又念众生劣弱,非仗弥陀宏誓愿力,决难现生了脱生死,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法门,俾彼具足惑业凡夫,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既往生已,则惑业已无,圣位已证。 较彼惟仗自力者,其难易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此法门,正被上根,兼摄中下。 以故善财已证等觉,普贤菩萨,令其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 并以普劝华藏海众诸菩萨,一致进行。 以其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也。 世有天姿稍聪明者,每鄙视净土法门,不肯修持,不但自误误人,直是谤佛谤法。 夫华藏海众,乃已证法身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大士,以十大愿王功德,回向往生西方,以期速证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之佛果。 此其人为何如人,此其事为何如事? 我何人斯,敢与彼抗? (续编下. 四川乐山县大佛陵云寺创建藏经楼功德碑记〔民二十四年〕)佛随众生根性说法,以根性不一,佛随彼之智识身份所宜而说。 随机施教,对症发药,必期于机教相契,令各得益。 令在生死苦海沉溺之众生,皈依佛法僧三宝,以为恃怙。 令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之五戒,令修十善,于身三口四意三,皆止其恶而行其善。 所谓身不行「杀生、偷盗、邪淫」之事,口不说「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之话,意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之念。 愚痴,指不信因果,谓作善作恶,无有报应,人死神灭,无有后世等邪见。 又复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 朋友,则劝善规过。 主仆,则法仁效忠。 一一各令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此为人乘法,依此而修,生生为人。 人乘,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之根本。 如地基筑坚,高楼随意可建也。 天乘,于五戒十善外,加修各种禅定,以生六欲、四禅、四空等天。 人乘、天乘:皆非了生死法。 声闻乘:依戒定慧,修四谛法,以了生死。 缘觉乘:依戒定慧,观察十二因缘「流转、还灭」二门,以了生死。 菩萨乘:依戒定慧,修六度万行,下化众生,以期上成佛道。 然此三乘法,皆属仗自力之普通法。 若最上上根人,当可现生了生死,即佛在世时,亦是百中之一。 若现在,恐全世界亦无一二矣。 然佛以大慈悲,预知后世众生,无仗自力现生能了生死者,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特别法门。 无论老幼男女、贵贱智愚、士农工商、政军学界、在家出家、上圣下凡,皆令现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博地凡夫,带业往生。 既生西方,惑业苦三,悉皆消灭。 喻如片雪,当于洪炉,未至而化。 已了生死之二乘,及权位菩萨往生,则速证无生法忍。 已证无生之法身大士往生,则速证佛果。 如来一代所说一切大小乘法,皆仗自力,故难。 惟此一法,全仗阿弥陀佛慈悲誓愿摄受之力,及与行人信愿诚恳忆念之力,故得感应道交,即生了办也。 (续编下. 福州佛学图书馆缘起〔民二十七年〕)所言性、心、意之分别:心,多约体而言;意,即念虑,乃心之用;性,则约心体之不变动者为论。 若泛言之,心性皆可通称,而意则必指其念虑而已。 然心有真心,有妄心。 言约体者,乃指真心。 妄心亦属念虑,乃心体上之妄念耳。 藏通别圆四教,乃如来随众生根机,说相契之法,有此等义,故智者依义而立此名目。 藏教:为小乘根性,说经律论之三藏,故名藏教。 大乘亦有三藏,此单指小乘说耳。 通教:乃大乘初门,以根机不同,钝根则通前藏教,利根则通后别圆,故名通教。 别者:各别,此教独菩萨法,所有教、理、智、断、行、位、因、果,一一各别,未能如圆教之圆融互摄,故名别教。 圆者:圆满,圆融,以法法圆融,法法圆具,故名圆教。 此教为最上佛法,乃佛以自己所证所悟之理,与一切大根菩萨所说者。 当看教观纲宗,自知其义,若欲用笔墨? 说,不但太费力,且不如看彼之为得也。 (增广上. 覆黄智海居士书)佛之立法圆摄一切佛之立法,圆赅世出世间一切善法。 不独不悖世法,而复大有益于世法。 论修持,则毫善弗遗,而一心无住。 谈谛理,则一尘不立,而万德圆彰。 以故具超格之知见,有特别之志向者,无不归心而崇奉之,以期其己立立人,自利利他焉。 (续编下. 罗两峰居士正信录序)人人当学人人能学佛法者,乃十法界一切四圣六凡公共之法也。 无一人不当学,亦无一人不能学。 以佛法即心法,人谁无心? 又复人谁识心? 世固不乏聪明博达之士,以其专主向外驰求,不知返观内照。 虽终日用心,终日说心,毕竟不知心为何物。 何也? 以其只有办事物之知识,绝无穷心性之智慧故也。 (三编下. 慧济居阅经室缘起〔民十八年己巳夏六月〕)佛法乃十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应修,亦无一人不能修。 彼谓佛教为弃人伦、害圣道者,皆未见颜色之瞽论也。 何以言之? 佛于父言慈,于子言孝,于君言仁,于臣言忠,夫唱妇随,兄友弟恭,举世谛之嘉言懿行,佛经无不详陈其宿因现果,现因后果。 其言慈孝等,则与儒教相同。 其详示三世因果处,则儒教便无闻焉。 况其断惑证真,及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之法乎? 惜其人之未睹也。 倘详阅而深思之,则当痛哭流涕,声震大千世界,悲昔谤佛之罪咎也。 虽然,以言谤者其罪小,以身谤者其罪大。 (增广上. 覆邓新安居士书)须知佛法:是力敦伦常之法;是阴翼郅治之法;是智信,非迷信;是积极,非消极;是救世,非厌世;是兼善,非独善;是合人生,非背人生。 由世人不知佛法真相,致于此大有益于国家社会,并各人之身心性命者,加以各种讥斥之恶名,以自误误人,可不哀哉! 同人等知见甚浅,初未研究,亦抱如上各种谬见。 稍一研究,方知历代王臣伟人智士之奉行修持广为流通者,以其「能穷究宇宙真理、能解决人生因由、能改革社会习尚、能巩固国家基础、能促进世界文明、能普了诸法原委」故也。 呜呼! 今日之世界,非一大恐怖之世界乎? 今日之中国,非一地狱式之中国乎? 今日之人心,非一魔术式之人心乎? 吾人处此险恶环境中,若不以佛所说之五戒十善、敦伦尽分、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理事,极力提倡,则人将与禽兽无异矣。 用是集诸同志,随分随力,为之提倡修持。 然佛法法门无量,惟笃修世善、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为最切要、最普通、最易下手、最易成就之法。 良以若不敦伦尽分,尚为世间罪人,何能上希佛佑? 若不念佛求生西方,谁能现生断尽烦惑,了生脱死? 是以我佛愍念不能顿断烦惑之人,特说此仗慈力即了生死之法。 俾一切若凡若圣,同于现生悉得成办也。 (三编下. 宜兴佛教净业社缘起)一门深入诸法咸通如来在世,千机并育,万派朝宗。 佛灭度后,宏法大士,各宏一法。 以期一门深入,诸法咸通耳。 譬如帝网千珠,珠珠各不相混。 而一珠遍入千珠,千珠悉摄一珠。 参而不杂,离而不分。 泥迹者谓一切法,法法各别。 善会者则一切法,法法圆通。 如城四门,随近者入。 门虽不同,入则无异。 若知此意,岂但诸佛诸祖所说甚深谛理,为「归真达本、明心见性」之法。 即尽世间所有一切阴、入、处、界、大等,一一皆是「归真达本、明心见性」之法。 又复一一皆即是真是本,是心是性也。 以故《楞严》以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皆为如来藏妙真如性也。 由是言之,无一法非佛法,亦无一人非佛也。 无奈众生,珠在衣里,了不觉知。 怀宝循乞,枉受穷困。 以如来心,作众生业。 以解脱法,受轮回苦。 可不哀哉! 以故宏法大士,不惮艰辛,种种方便,而为开导。 令其谛了十法界因果事理,彻悟即心自性,以迄究竟圆证也。 (增广下. 上海佛学编辑社缘起)世尊之恩可谓极矣心性者,十法界一切圣凡,堕狱生天,证真成佛之根本也。 因果者,世出世一切圣贤,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 然此心性,人各自具。 真常寂照,妙莫能名。 只因迷而未悟,不但不得受用,反承此心性之力,起惑造业,由业堕苦。 辗转沉迷,轮回六道。 尽未来际,了无出期。 致我释迦牟尼世尊,特垂哀愍,兴无缘慈,运同体悲。 不离寂光,示生世间。 精修梵行,成等正觉。 于是叹曰:「奇哉! 奇哉!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 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由是随机说法,令得度脱。 但由机器差别,故致法无定相。 或渐或顿,或权或实,或显或密,或性或相。 必期于彻悟此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终日随缘、终日不变之妙真如性,悉得彻证而后已。 以此心性,体虽不变,用常随缘。 随迷染缘,由厚薄不同,而成六凡法界。 随悟净缘,因浅深各异,而成四圣法界。 既知体常不变,由迷逆悟顺,相用天殊。 其谁不欲舍迷染缘,随悟净缘,复还本有之天真,圆成无上之觉道乎? 十法界,一一不出因果之外,欲离苦得乐,超凡入圣者,固宜慎所择也。 又虑众生业重障深,纵种善根,得生人天。 既未断惑,必致造业。 一堕恶道,苦无了期。 于是以大悲心,特开净土法门。 俾具缚凡夫,于现生中,即得出此娑婆,生彼极乐。 与住、行、向、地,及等觉菩萨,如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俱会一处,亲炙弥陀,以渐证夫道果耳。 噫! 世尊之恩,可谓极矣。 虽天地覆载,亦难喻其少分焉! (增广下. 上海佛学编辑社缘起)甚矣! 佛恩之广大周遍而无有穷尽也。 何以言之? 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作佛。 但以迷而未悟,遂致反以佛性功德之力,妄于六尘境中,起贪瞋痴,造杀盗淫。 由惑造业,由业受报,久经常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 佛于往劫,知此事已,即发大愿,欲令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同悟本具佛性,同出生死轮回,同成无上觉道,同入无余涅槃。 从兹普为法界众生,久经长劫,行菩萨道,但有利益,无不兴崇。 六度齐修,一法不着。 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其行施也,国城妻子,头目髓脑,悉无吝惜。 故《法华经》云:「我见释迦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 为众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道。」只此布施一行,尚非劫寿能宣,况其余之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及四摄、万行乎哉? 及至惑业净尽,福慧圆满,彻证自心,成无上道,普为众生,说所证法,直欲同皆得己所得。 但以上根者少,中下者多,故复随机施教,令其随分得益耳。 及其一期事毕,即入涅槃,犹复不舍大悲,于他方世界,示成正觉,以行济度。 如是示生此界他方,固非算数譬喻之所能及。 譬如杲日,为照世故,出没无住。 亦如船师,为渡人故,往来不停。 且据此番出世,实为周昭王二十六年。 及至十九出家,三十成道,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固已无机不被,无法不周矣。 又以中下根人,自力劣弱,不能现生即出生死。 纵有修持,而烦惑未断,再一受生,迷失者多。 因兹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俾彼若圣若凡,或愚或智,同于现生,往生西方。 则上根者速成佛道,中下者永出轮回,实为三世诸佛普度众生之达道,九界众生速证佛果之妙法。 以但具真信切愿,志诚恳切持佛名号,以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无论工夫之浅深、惑业之轻重,无不蒙佛摄受,令其带业往生。 如船拯溺,无所拣择。 惟信愿不真,而心行与佛相背者,则不能蒙佛接引也。 佛之愍念众生,前自无始,后尽未来,上自等觉菩萨,下及六道凡夫,无一人不在大悲誓愿弥纶之中。 譬如虚空,普含一切,森罗万象,乃至天地,悉所包容。 亦如日光,普照万方。 纵令生盲,毕世不见光相,然亦承其光照,得以为人。 使无日光照烛,便无生活之缘,岂必亲见光相者,方为蒙恩乎? 彼世智辩聪者,以己拘墟之见,辟驳佛法,谓其害圣道而惑世诬民,与生盲骂日,谓无光明者,了无有异。 一切外道,咸皆窃取佛经之义,以为己有。 更有窃取佛法之名,以行邪法。 是知佛法,乃世出世间之道本也。 犹如大海,潜行地中,其滋润流露,则为万川,而万川无一不归大海。 彼谤佛者,非谤佛也,乃自谤耳。 以彼一念心性,全体是佛,佛始如是种种说法教化,冀彼舍迷归悟,亲证自己本具佛性而已。 以佛性最为尊重,最可爱惜,故佛不惜如是之勤劳,即不信受,亦不忍弃舍耳。 使众生不具佛性,不堪作佛,佛徒为如是施设,则佛便是世间第一痴人,亦是世间第一大妄语人。 彼天龙八部,三乘贤圣,尚肯护卫依止乎哉? (增广下. 佛遗教经解刊布流通序)悲哉众生,从无始来,轮回六道,流转四生。 无救无归,无依无托。 若失父之孤子,犹丧家之穷人。 总由烦恼恶业,感斯生死苦果。 盲无慧目,不能自出。 大觉世尊,愍而哀之,示生世间,为其说法。 令受三归,为翻邪归正之本。 令持五戒,为断恶修善之源。 令行十善,为清净身口意三业之根。 从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三业既净,然后可以遵修道品,令其背尘合觉,转凡成圣。 断贪瞋痴烦恼之根本,成戒定慧菩提之大道。 故为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三十七助道品等无量法门。 又欲令速出生死,顿成佛道,故为说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使其不费多力,即生成办。 噫! 世尊之恩,可谓极矣。 虽父母不足譬,天地不足喻矣。 不慧受恩实深,报恩无由。 今汝等谬听人言,不远数千里来,欲以我为师。 然我自揣无德,再四推却,汝等犹不应允。 今不得已,将如来出世说法度生之意,略与汝等言之。 并将三归五戒十善,及净土法门,略释其义。 使汝等有所取法,有所遵守。 其四谛,乃至三十七助道品等,非汝等智力所知,故略而不书。 汝等若能依教奉行,便是以佛为师,何况不慧? 若不依教奉行,则尚负不慧之恩,何况佛恩? (增广下. 为在家弟子略说三归五戒十善义)通途根本即戒定慧如来以三事故,令正法久住于世,众生悉蒙度脱。 三事者何? 曰戒定慧。 以众生一向背觉合尘,轮回六道。 今欲令其背尘合觉,趣证涅槃。 非戒则无所束缚,必至随逐尘境,起惑造业。 非定则识波奔涌,何能心无所住。 非慧则本具之真心何由彻证,幻起之妄惑何由顿灭。 故《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须知此三,全三即一,全一即三。 切勿谓戒但为定慧之初基而已。 夫律仪戒,执身不作,可云初基。 而定共戒,执心不起。 道共戒,业尽情空,真穷智朗。 岂非定慧之全体大用,何得唯以初基视之? 然定共道共,仍以律仪而为本体。 但以持戒功用浅深,而立此二名,初非另有所说之戒本也。 世人每以律仪为论,致不知如来制戒大意者,或藐视之。 而真戒真定真慧,无从闻熏而冀及,为可叹也。 然如来法道,弘范十界。 虽宏法大士,各皆三学圆明,而门庭建立,不能不各有专主。 或专主于止作持犯,则为律。 或专主于修观讲演,则为教。 或专主于参究本来,以期彻悟,则为宗。 宗名教外别传,律教乃教内真传。 言别传者,欲人于言外见本体也。 非谓宗迥出于教理之外也。 试观世尊拈花,迦叶微笑。 本地风光,彻底显露。 了此,则尽世间所有形形色色,无非世尊所拈之花,无不令人彻见自己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 况如来金口所说之无上妙法,便非此花,便不能令人亲见本来面目耶? 而人天百万,纵见世尊拈花,悉皆罔措。 亦如骑牛觅牛,了不可得。 若知直下便是,则多少现成,多少省力。 由其迷不知返,如演若之头,无端狂走;衣里之珠,枉受贫穷。 为可哀也! 须知律也教也宗也,此三者全,方可以续佛慧命,传佛法道。 若或有缺,则便不足以上证无上菩提,下度一切含识矣。 卢舍那佛,以戒为体。 以恶无不尽名净,善无不圆名满。 断恶修善,乃止作二持也。 是律为佛身,教为佛语,宗为佛心。 心语身三,决难分裂,决难互缺。 否则只翼难飞,单轮莫运。 欲自利利他,便难如愿矣。 (增广下. 金山江天禅寺传戒序)真俗不二理事圆融实际理地,不立一尘,凡圣生佛,均难称谓。 修持门中,须备众德,一法若缺,莫证法身。 我释迦牟尼世尊,尘点劫前,早成正觉,为度众生,示生世间。 隐其圣德,示同未悟,为物作则,出家修道。 迨其一睹明星,豁然大悟。 叹曰:「奇哉!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 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师智、自然智,则得现前。」于是华藏世界,海会云集,悉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于菩提场,及余六处,说一真法界、寂照圆融、生佛不二、空有莫名之理性;及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以至妙觉佛果,修因证果各阶级。 是知理由事显,事由理成,理事圆融,方合佛道。 世有狂人,专重理性,不务事修,上违佛教,下负自心,自误误人,诚可怜悯。 (续编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楷书序〔民二十四年〕)《金刚经》者,即有谈空,不堕空边。 即空论有,不堕有边。 空有两泯,真俗不二。 生佛一致,事理圆融。 行起解绝,直趣觉海。 一切菩萨,依此而修因。 三世诸佛,依此而证果。 乃如来一代时教之纲要,实菩萨上宏下化之准绳。 示如如之本体,机理双契。 证空空之三昧,解行俱圆。 妙而又妙,玄之又玄。 猗欤懿哉,何可得而思议也已! 世多不察,谓为空宗,其辜负佛恩也甚矣。 夫度尽一切众生,不见能度所度之相。 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以至六度,及与万行。 以无我人众生寿者,修一切善法。 无所住而生心,虽说法而无法可说,虽成佛而无菩提可得。 是则云腾行海,波涌度门。 乃称性缘起之道,行所无事。 以故内不见有能度之我,外不见有所度之人与众生,中不见有所证之无余涅槃之寿者相。 自他见亡,凡圣情尽。 三轮体空,一道清净。 如如不动实相妙理,彻底圆彰,故得福德等彼十方虚空也。 至于受持此经,为他人说,虽四句三句二句一句,其福胜彼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布施;及无量百千万亿劫,日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 良以一切诸佛,及诸佛无上觉道之法,皆从此经出故。 故说法者,即是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并以庄严一切众生。 此其自行化他真实功德,名之为空,岂有当哉! 是故随说此经,虽止四三二一句等,而一切天人,皆应如佛塔庙而供养之。 以持经之人,心与道合,心与佛合。 故能转最重之后报,作最轻之现报,而复当得菩提也。 以自行化他,心不住相。 则以如如智,契如如理。 直下与菩提涅槃,混而为一。 如水投水,似空合空。 虽有圣智,莫能分别也。 如来一代所说法门,悉以此智照了而修,则水到渠成,云开月露,一尘不立,万德圆彰矣。 (增广下. 金刚经次诂序)执心在内在外在中间等,乃凡夫之情见也。 执心定不在内在外在中间等,亦凡夫之情见也。 非直指见性是心非眼,即末显本,指波即水之真智也。 何也? 以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一一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周遍法界也。 若有在有不在,则非如来藏妙真如性,不周遍矣。 以如来藏妙真如性,含育生佛,包括空有。 世出世间,无有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故也。 以凡情观之,岂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皆属生灭,皆非真如。 即断惑证真,成等正觉,亦不出生灭之外。 以圣智观之,非但断惑证真,成等正觉,固属真如。 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全体真如。 从本已来,原无一毫生灭之相可得。 再进而论之,真亦不立,如本无名。 一心尚不可得,有何二门之可论哉? 是为究竟真如,究竟如来藏妙真如性,究竟心。 正所谓「五蕴皆空,度诸苦厄,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者也。 如上一番说话,乃光二十年前偶尔梦著者。 今承其雅意,献于座下。 (增广上. 覆海曙师书)宗教二门不宜混滥末世讲家,每好谈宗。 致令听众,多随语转。 窃谓禅家机语,绝无义味。 惟就来机,指归向上。 只宜参究,何可讲说。 如是讲经,惟超格大士,能得其益。 其它中下之流,尽受其病。 于宗则机锋转语,不知力参,妄自以义路卜度。 于教则实理实事,由非己境,便认作寓意表法。 以宗破教,以教破宗。 近世流弊,莫此为甚。 伏祈出广长舌,拯此沉溺。 (增广上. 覆江西端甫黎居士书)如来说经,诸祖造论,宗教二门,原是一法。 从无可分,亦无可合。 随机得益,随益立名。 上根一闻,顿了自心,圆修道品,即名为「宗」。 〔此约后世说,当初但只圆顿教耳。〕中下闻之,进修道品,渐悟真理,即名为「教」。 及至像季,法流此土,人根聪利,多得闻持,率以记诵讲说为事。 衲僧本分,向上一着,实悟亲证者少,说食数宝者多。 以故达摩大师特地而来,阐直指人心之法,令人亲见本来面目,后世名之曰「宗」。 既见本来面目,然后看经修行,方知一大藏教,皆是自己家里话。 六度万行,皆是自己家里事。 是以宗之悟解为目,教之修持为足。 非目则无由见道,非足则不能到家。 是宗教之相需而不相悖,相合而不相离也。 至于南岳天台,其究竟指归,大略皆同。 故《传灯》、《指月》二录,皆列二师于「应化圣贤」科中。 而《高僧传》不列于「义解」,而列于「习禅」。 是古之具眼知识,以宗教为一贯矣。 及至曹溪以后,禅道大行。 不立文字之文字,广播寰区。 解路日开,悟门将塞。 故南岳青原诸祖,皆用机语接人。 使佛祖现成语言,无从酬其所问。 非真了当,莫测其说。 以此勘验,则金? 立辨,玉石永分。 无从假充,用闲法道。 此机锋转语之所由来也。 自后此法日盛,知识举扬,惟恐落人窠臼,致成故套,疑误学者,坏乱宗风。 故其机用愈峻,转变无方,令人无从摸索。 故有呵佛骂祖,斥经教,拨净土者。 〔如此作用,南岳思大师两句道尽,曰:超群出众太虚玄,指物传心人不会。 认做实法,则罪同五逆矣。〕以此语言,剿人情见,塞人解路。 根熟者直下知归,彻悟向上。 机生者真参力究,必至大彻大悟而后已。 良以知识众多,人根尚利。 教理明白,生死心切。 纵未能直下了悟,必不肯生下劣心,认为实法故也。 今人多是少读儒书,不明世理;未穷教乘,不解佛法。 才一发心,便入宗门。 在知识只为支持门庭,亦学古人举扬,不论法道利害。 在学者不下真实疑情,个个认为实法。 或有于今人举处,古人录中,以己意卜度出一番道理,总不出按文释义之外,便自谓彻悟向上,参学事毕。 即处知识位,开导后学。 守一门庭,恐人谓非通家。 因兹禅讲并宏,欲称宗说兼通。 谈宗则古德指归向上之语,竟作释义训文之言。 讲教则如来修因克果之道,反成表法喻义之说。 以教破宗,以宗破教。 盲引盲众,相牵入火。 致使后辈不闻古人芳规,徒效其轻佛陵祖、排因拨果而已。 古人语言绝未晓了,纳僧本分,何曾梦见? 今将宗教语言意致,略为分别。 用冀惟得其益,不受其病也。 何谓宗? 何谓教? 演说之,宗教皆教。 契悟之,宗教皆宗。 教固有宗,宗亦有教。 教家之宗,即实相妙理三德秘藏,乃宗家之衲僧本分向上一着也。 〔此对宗说,故以体为宗。 若就教论,即名为体。 教中之宗,乃是入体之门,不堪与宗之向上一着对论。〕教家之教,即经论所说文字语言,及法门行相。 无不皆诠妙理,皆归秘藏。 亦犹宗家之机锋转语,种种作用也。 但教则未悟亦令解了,宗则未悟不知所谓为异耳。 宗家之教,即机锋转语,扬拳竖拂,或语或默,种种作用,皆悉就彼来机,指归向上。 是转语等,乃标向上,真月之指。 非转语等,即是向上真月。 倘能依指观月,则真月直下亲见。 所见真月,方是宗家之宗。 今人以机锋转语为宗,不求契悟,惟学会透。 是认指为月,不复知有真月矣。 惜哉! 又教则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犹如圣帝明诏,万国钦崇。 智愚贤否,皆令晓了,皆须遵行。 有一不遵者,则处以极刑。 佛教有一不遵者,则堕于恶道。 宗则独被上根,不摄中下。 犹如将军密令,营内方知,营外之人,任凭智同生知,亦莫能晓。 以此之故,方能全军灭贼,天下太平。 军令一泄,三军倾覆;祖印一泄,五宗丧亡。 未悟以前,只许参究话头,不准翻阅禅书。 诚恐错会祖意,则以迷为悟,以假乱真,即名为泄,其害甚大。 大悟之后,必须广阅祖录,决择见地,则差别智开,药忌明了。 尚须历缘锻练,必使行解相应,方可出世为人,宏阐宗风。 今人不教人力参,而为人讲演。 使其开解路,起卜度,以己见会祖意,依稀仿佛,想个义理。 全体是错,便谓就是。 直饶不错,只是泥龙画饼,岂能致雨充饥? 所以宗须真参,方有实益也。 未开眼者,闻其讲说,喜出望外。 其有具眼者,必痛彻骨髓矣。 如此宏宗,徒有大损,毫无实益。 何异以军令往告敌兵,相邀共战,其不自殄灭者鲜矣。 由是假充悟道者,不胜其多。 坏乱佛法者,实繁有徒矣。 又教则以文显义,依义修观,观成证理,令人由解了而入。 故天台以三止三观,传佛心印也。 宗则离文显意,得意明心,明心起行,令人由参究而得。 故禅宗以直指人心,传佛心印也。 又经教所说因果修证,凡圣生佛,事理行相,历历分明。 若能修因自然证果,超凡入圣,即众生而成佛道矣。 既得此事,则不涉因果修证凡圣生佛之理,岂待外求。 宗门所说,总归本分,不涉因果修证凡圣生佛〔此理即也〕。 若得此意〔此名字及观行初心也〕,定然依此不涉因果修证凡圣生佛之理,而起修因证果,超凡入圣,即众生而成佛道之事矣〔此观行至究竟也〕。 所以古德大悟后,有三次七次阅大藏经者〔汾州无业,三终大藏。 育王知微,大慧杲门人,禁足于上塔院十余年,七终大藏。 见育王山志。〕;有以坐看为不恭,跪读行披立诵者〔栖贤湜三终大藏皆如此〕;有毕生日持一部《法华》者〔永明寿首山念〕;有看经惟恐打差,贴帖子于方丈门首,曰看经时不许问话者〔仰山寂〕;有持观音圣号者〔明教嵩,日诵十万观音,世出世间经书,不读而知。 又华林觉常念观音,遂感二虎常相依附。〕;有持准提神咒者〔金华俱胝和尚〕;有日课百八佛事者〔永明寿,一部法华,亦在百八之数。〕;有对立像不敢坐,对坐像不敢卧者〔大通本,又凡食物以鱼胾名者,即不食。〕;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者〔百丈海〕;至于念佛求生西方,则多不胜数也。 良以百丈乃马祖传道嫡子,其开示有云:「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又所立清规,凡祈祷病僧,化送亡僧,皆归净土。 故五宗诸师,多事密修也。 多有久历年所,躬行苦行〔如沩山作典座,雪峰作饭头之类。〕。 无非欲圆满六度,自利利他。 类皆重法如宝,轻身似尘。 绝不似今人之轻慢古今,亵渎经论也。 是知:宗为前锋,教为后劲。 其所办是一事,其所说是一法。 但以语言施设,门庭建立不同。 门外汉不知其「同而不可合,异而不可离」之所以,妄用己见,强作主宰。 不是互谤,便是混滥。 互谤之过,愚或能知。 混滥之愆,智犹难晓。 盖以归元无二,方便多门。 宗家方便,出于格外,所有语言,似乎扫荡。 未得意者,不体离言之旨,惟? 出酒之糟。 在宗则开一解路,不肯力参。 在教则妄学圆融,破坏事相。 惟大达之士,双得其益。 否则醍醐甘露,贮于毒器,遂成屏蔽内容鸩毒矣。 教虽总明万法惟心,然须就事论事,事理因果,毫无混滥,原始要终,不出惟心。 宗家的实商量,亦复如是。 若举扬向上,虽指尽世间法法头头为问。 答时总归本分,绝不就事论事。 所谓问在答处,答在问处。 纵有似乎就事说者,意则在彼而不在此。 若认作就事者,即白云万里矣。 的实商量者,禅书不录。 所录者皆属本分话。 若欲知者,必须广阅群书。 否则看《万善同归集》,及《净土十要》中禅匠著述,亦可见其梗概矣。 克论佛法大体,不出真俗二谛。 真谛则一法不立,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也。 俗谛则无法不备,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也。 教则真俗并阐,而多就俗说。 宗则即俗说真,而扫除俗相。 须知真俗同体,并非二物。 譬如大圆宝镜,虚明洞彻,了无一物。 然虽了无一物,又复胡来则胡现,汉来则汉现,森罗万象俱来则俱现。 虽复群相俱现,仍然了无一物。 虽复了无一物,不妨群相俱现。 宗则就彼群相俱现处,专说了无一物。 教则就彼了无一物处,详谈群相俱现。 是宗则于事修而明理性,不弃事修。 教则于理性而论事修,还归理性。 正所谓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事理两得,宗教不二矣。 教虽中下犹能得益,非上上利根不能大通,以涉博故。 宗虽中下难以措心,而上根便能大彻,以守约故。 教则世法佛法,事理性相,悉皆通达,又须大开圆解〔即宗门大彻大悟也〕,方可作人天导师。 宗则参破一个话头,亲见本来,便能阐直指宗风。 佛法大兴之日,及佛法大通之人,宜依宗参究。 喻如僧繇画龙,一点睛则实时飞去。 佛法衰弱之时,及夙根陋劣之士,宜依教修持。 喻如拙工作器,废绳墨则终无所成。 教多显谈,宗多密说。 宗之显者,如达摩云:「净智妙圆,体自空寂。」马祖云:「即心即佛。」百丈云:「灵光独耀,迥脱根尘。 体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无染,本自圆成。 但离妄念,即如如佛。」此则与《法华》、《楞严》诸大乘经,毫无异致。 总之,六祖前多显,六祖后多密。 愚人不知宗教语言同异之致,每见宗师垂问,教家不能加答,遂高推禅宗,藐视教典。 佛经视作故纸,祖语重愈纶音〔纶音即圣旨〕。 今之欲报佛恩,利有情者:在宗则专阐宗风,尚须教印;在教则力修观行,无滥宗言。 良以心通妙谛,遇缘即宗。 柏树子,干屎橛,鸦鸣鹊噪,水流花放,欬唾掉臂,讥笑怒? ,法法头头,咸皆是宗。 岂如来金口所说圆顿妙法,反不足以为宗耶? 何须借人家扛子,撑自己门庭? 自家楩楠豫章,何故弃而不用? 须知:法无胜劣,惟一道而常然;根有生熟,虽一法而益别。 然则教外别传之说非欤? 曰:言教外别传者,令人于指外见月也。 又宗家提持,超越常格之外,名为教外别传。 然此四字,埋没多少豪杰,今为道破。 对教说,则曰教外别传。 机锋转语等,亦是教。 对宗说,则曰机锋转语外别传。 庶不至辜负佛祖,徒造口业矣。 若真佛教不能传佛心印,则已得别传之迦叶、阿难、马鸣、龙树,当另宏别传之法,何用结集三藏,注经造论为哉? 宗须教印者,如木须从绳则正也。 予尝劝一狂僧念佛。 彼言:「衲僧鼻孔,三世诸佛尚摸不着,用念佛作么?」予曰:「若真摸着三世诸佛摸不着的鼻孔,尚须步步随着三世诸佛脚后跟转。 倘不随三世诸佛脚后跟转,则摸著者非衲僧鼻孔,乃阿鼻地狱铁床铜柱上火孔也。」达摩云:「二百年后,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智者示登五品,南岳示证铁轮。 故知今人于宗教二门,开眼尚难,何况实证? 其有慈悲愿深,生死心切者,宜随远公、智者、永明、莲池,专致力于念佛求生净土一门也。 书至此,有傍不甘者呵曰: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妙性圆明,离诸名相。 安用汝许多络索,分疆立界为? 予应之曰:妙性虽离名相,名相岂碍妙性? 虚空法界虽无疆界,疆界岂碍虚空法界? 吾欲舍东往西,必须定南辨北。 庶几方向不迷,措足有地。 又恐己见错谬,欲请正于达人。 是跛夫之路程,非轮王之舆版舆版即地舆图。 若夫通方开士,过量大人,世法全是佛法,业道无非佛道。 祖意教理,佛经禅录,本自融通,有何混滥? 尽吾之智,不能测其境界;竭吾之力,不能窥其藩篱。 吾之鄙论,姑就吾之鄙机言耳。 子何以迦楼罗王之飞腾,用责于蠓螟蚊蚋,而令其齐驱也哉! (增广上. 宗教不宜混滥论〔因讲经者每喜谈宗而发〕)谢谢来访! 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发布时间:2024-11-16 12:06:07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6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