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太虚大师:第九年海潮音之回顾 内容: 第九年海潮音之回顾──十八年五月在灵隐寺作──海潮音由钱诚善、王诚普二居士主持办理,又一年有余矣。 余负审定之名义,去年漫游欧、美,深以未能尽责为歉! 顷之、养痾灵隐,始取第九年全年海潮音复阅之,随感录之如次:余之著述,见于第九年海潮音者,较往年并不为少,唯错字及误句读甚多。 出他人笔录者,亦往往违异,故对于审定殊不易。 后当改余为本刊之主撰,庶犹可符名实,愿同社诸君许之! 至其瑕瑜得失,当听任阅者公判。 但生活与生死一篇,视为颇有关于佛教之重要思想。 而尤有须声明者,则世界佛学院缘起,乃赵君寿人代撰,非予所作。 来论中若景昌极之评进化论,苏慧持、汪济生之当今教育界根本问题,为最有益人道民德之杰作! 常惺之佛教救亡的新建议,藏文学院之劝请全国僧伽书,则为复兴佛教之精要论著。 大勇之觉道略科次第,张慰西之佛化西行记,可为研究华言外佛教典籍之指针。 欧阳渐之大般若经叙,谛闲之金刚经新疏,则为般若之二鸿制。 唐大圆之唯识与常识,清净之唯识指掌,亦为唯识之二佳构。 他若持松之贤密教衡,为判教上之一问题。 会觉之佛教与今后中国之国民性,为有关佛教与国民之作。 李圆净之揭示佛教徒应具之崇高伟大人格,为佛教徒之所应勉。 凡此、皆不可草草读过之文字也。 景昌极之因与果,大抵据三论破显,然对于唯识论的种子说,与经论共说之三身等,亦致其疑难,则景君不惟自违前此诸著作,岂一时亦忘佛所说法之本依欤? 夫佛之所说,本乎诸法实相,依乎究了诸法实相之佛智者也。 四依中依智不依识,尤为最要。 此中智与识之别,凡心曰识,圣心曰智。 世间科学与佛法,虽并重现实之证验,异乎神学、玄学;然依据人识证验之科学,究未齐依据佛智证验之佛法。 故于佛法虽可用科学推证,而不应据科学裁剪,以类削足就屦。 一切种亦是现象,但为佛智所了最深细现象;各托众缘,能起为佛以下圣凡所了之粗显现象──相似相续之感觉集团──,佛智证知其能,说之曰能,不应以人识证验之现象及在人识中未获验知其能,即拨之曰无也。 三身者,法性身即所证之诸法实相。 受用身即能证诸法实相之净智,及智所引无漏功德。 法性普遍常住,然佛以下圣凡未全契应,故虽有若无。 佛之智德证于法性──法性即诸法实相──,称法性而自在,故成佛身。 复次、佛位大智德聚,与诸佛非一非异,互融无碍,正佛自体,谓之自受用身。 托佛以下圣凡众缘起诸粗显现相──包括他受用身与三类变化身──,随凡圣量,作胜劣相,名变化身。 要之、受用身即佛之正智,法性身乃正智所显真如;圣凡识所缘变化身,皆圣凡识仗佛之正智真如为本质,各随自类识心所现。 若依佛智,理皆可征,唯据人识,义斯成碍。 又大圆之谈唯识,似乎往往有一心为体、八识为用之意。 如佛的认识论云:又识之用虽有八种,而其体唯是一心,此蹈旧来以三界唯心为性宗,万法唯识为相宗之误,不合唯识宗之正义。 盖举言唯识,则识之性即真如,识之相即名相,识之净分即正智,识之染分即分别,体用皆唯识而不得别有一心为体。 但心与识二名,施设每有差别。 其一、如在五蕴言识,但指识蕴──八识;──言心可括受想行识四蕴:又在百法,识指八识,心括八识及五十一心所,则心宽而识狭。 其二、则心意识分指,心指藏识,是集起义,意指末那,是审量义,识指前六,是了别义,又心狭识宽。 其三、则心与识无差别,如二十论云:心意识了,名之差别。 名之差别,犹云实无差别,其差别者仅在名耳。 则可名为心者,皆可名为意,名为识、或名为了;乃至名为了者,亦可名为心、名为意、或名为识也。 三界唯心之心,万法唯识之识,当以心与识无差别释之。 佛华严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唯心造即唯识变,或唯识现也。 然心体识用,为积谬之种,流传甚广,今偶寄唐居士所言辨之。 复次、善因之锦汉君八识批评正误,读之颇叹治学之难。 善师老于佛学,而锦汉言释教之受人群信仰,因身体或头部放出圆光之故,可知彼于佛学毫无了解。 此类在门外瞎猜之瞽说,不值识者一笑,应置勿谈。 善师乃与辊成一团,致亦通身泥水,全文着不少之疵累,兹难一一辨之。 然锦汉所云:弟子大迦叶、阿难、优婆夷等五百人,皆依暗诵法结集经律论三藏。 盖抄从传说者,特将优婆离误抄为优婆夷耳。 暗诵、即目不对书籍而诵,结集时尚无经律论,当然目不对书籍诵,故兹二字无误。 他若以执持识为依士释,立在缠真如为阿赖耶识背境,义皆舛谬,通篇盖瑜不掩瑕也。 所余各文,大抵平平,可以无咎无誉。 略翻一过,聊着数言,对于十二册之钜编,诚不免挂一漏万之讥诮,尚祈阅者谅之! (见海刊十卷六期) 发布时间:2024-11-18 12:04:45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6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