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顺法师:空之探究 第三章 『般若经』──甚深之一切法空 内容: 第三章 『般若经』──甚深之一切法空一 『般若经』之译出「佛法」演化到「大乘佛法」时代,空s/u^nyata^与空性s//u^nyata^,成为非常重要,可说是大乘佛法的核心。 大乘法门,是以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圆成无上佛果为主题的。 然在因行── 发心与修行中,是不离空观s/u^^nyata^-vipas/yana与空慧s/u^^nyata^-prajn~a^的;果证──菩提与涅槃,也是不离空性的圆满证得。 所以「空」的意义,在「经」、「论」的解说中,也许不一致,而「空」确是遍于一切经的,特别是初期大乘经。 说到大乘空义,很自然的想到了『般若经』与龙树Na^ga^rjuna论。 『般若经』与龙树论,公认为着重于空义的阐扬,以一切法空为究竟的。 在根本大义上,『般若经』与龙树的『中论』等,当然是一致的;但在方法上,我以为:「龙树菩萨本着大乘深邃广博的理论,从缘起性空的正见中,掘发『阿含经』的真义。 『中论』是『阿含经』的通论』。 「『中论』确是以大乘学者的立场,确认缘起、空、中道为佛教的根本深义。 掘发『阿含经』的缘起深义,将佛 [P138] 法的正见,确树于缘起中道的盘石」(1)。 这样,『般若经』与龙树论,要分别来叙述。 『般若经』的部类非常多,依古代的记载,知道有二部,三部,四部,八部,十六会等不同传说。 时代越迟,『般若经』的部类越多,这表明了:『般若经』的众多部类,是在发展中先后次第集成的。 龙树Na^ga^rjuna的『大智度论』说:「般若波罗蜜部党,经卷有多有少,有上中下──光赞、放光、道行」(2)。 龙树知道『般若经』有三部:「上本」是十万颂本,「中本」与「下本」,就是一般所说的「大品」与「小品」。 三部中的「下本般若」,中国古称之为「小品」,汉文译出而现存的,共有七部:一、『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后汉文娄迦谶 Lokaraks! a译,一0卷。 二、『大明度经』,吴支谦译,六卷。 三、『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传说为前秦昙摩蜱Dharmapriya共竺佛念译,其实是西晋竺法护Dharmaraks! a译的,现存五卷,部分已经佚失了。 四、『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一0卷。 五、『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分」(五三八卷起,五五五卷止),一八卷;六、「第五分」(五五六卷起,五六五卷止),一0卷:这二分,都是唐玄奘所译的。 七、『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赵宋施护Da^napa^la译,二五卷。 「中本般若」,古代称之为「大品」。 汉文译出而现存的,共五部:一、『光赞般若波罗蜜经』,西晋竺法护译,现存的已有佚失,仅存一0卷。 二、『放光般若波罗蜜经』,西晋无罗叉译,二0卷。 三、『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姚秦鸠 [P139] 摩罗什Kuma^raji^va译,三0卷。 四、『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四0一卷起,四七八卷止),七八卷;五、「第三分」(四七九卷起,五三七卷止),五九卷:这二分,也是唐玄奘所译的。 「上本般若」,即唐玄奘所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初分」(一卷起,四00卷止),共四00卷。 以上各部,与龙树所见的三部『般若经』相当(3)。 龙树所见的上、中、下──三部『般若经』,为初期大乘所传出,代表般若法门的主要经典。 三部是先后集出的,内容与文句,都不断扩充而一天天广大起来。 先后集出的次第是:先有「原始般若」,经「下本般若」、「中本般若」,而后成立「上本般若」。 『般若经』的原始部分,如『道行般若经』的「道行品」,佛命须菩提Subhu^ti,为菩萨说应该修学成就的般若波罗密。 须菩提说般若,容易引起疑问的,由舍利弗S/a^riputra发问,须菩提解答。 这部分的成立最早,在西元前五0年,应该已经成立了。 般若本是甚深的法门,可说是趣入不退转菩萨的法门,但为了法门的宏扬,宏传者以听闻,读,(背)诵,书写(经文),(以经典)施他,讲说来劝人修学;更说般若法门的世俗──现生与死后的利益,信仰的功德与毁谤的过失,这才成为甚深而又通俗的法门。 经过长期的宏传,以「原始般若」部分为初品,集成了「下本般若」(4)。 以「下本般若」为核心,而更扩大编集的,是「中本般若」。 依『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来说,全经九十品,可以分为三分: [P140]图片前分──『序品』第一『舌相品』第六中分──『三假品』第七『累教品』第六六后分──『无尽品』第六七『嘱累品』第九0「中本般若」的「前分」,是「下本般若」所没有的。 「序品」以下,是佛为舍利弗说般若波罗蜜。 「舌相品」是「中分」的序起,也可说是「前分」的得益(结束)。 「中分」,或是内容的增广,或是经义解说的增广,或是法数的增广,而大概的说,是与「下本般若」相当,可以相互比对的。 「后分」,依「下本般若」的「见阿! B粊佛国品」末后部分,「无尽品」以外,更广说为「六度相摄品」,「方便品」,「三慧品」。 「道树品」以下,是「下本般若」所没有的(5) 。 「后分」是「方便道」──得不退转以后的菩萨大行,如六波罗蜜,四摄,报得神通,庄严净土,成就众生,佛果功德。 末后三品──「常啼品」,「法尚品」,「嘱累品」,举萨陀波仑 Sada^pararudita菩萨的求法故事,作为劝发求学般若的范例。 这部分,其后也被编入「下本般若」。 「上本般若」,即传说的十万颂本。 论内容,与「中本般若」相同;论文句,增多了四、五倍。 这主要是每一法的反复叙述,一一问答,都不厌其繁的说明。 适应印度某些人的特殊爱好,在好简易的中国人看来,未免太冗长了! 印度的经论梵本,在流传中,是多有变化的,『般若经』也不能例外。 如「实有菩萨」,「 [P141] 五种所知海岸」,「常乐我净真实功德」,本来是「上本般若」(时代迟些)的,但在玄奘所译「中本般若」(『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第三分」)中,也都有了(6),这才与中国早期的译本不合。 从后汉到姚秦──西元二世纪末到五世纪初,传入中国的『般若经』,都是属于早期的。 现存的『般若经』梵本,是西元六、七世纪以后的写本,与汉译本可能有些出入,但不能完全依现存的梵本为依准。 论到汉译『般若经』的文字,当然玄奘的译本明白,但不能忽视的,是玄奘译出的时代(西元六六0──六六三)迟了些。 特别是,玄奘是继承无着Asan%ga 、世亲Vasubandhu一系的「有宗」,是依『解深密经』,对『般若经』作再解说的学派,对空义有了不同的解说。 如罗什所译为「无所有」或「无所有性」的,玄奘每译为「无性为自性」。 例如(7):1. 「若一切法皆以无性而为自性,如是无性,非诸佛作。 无性之法,定无作用。 然一切法皆以无性而为自性? 无性法中实无异法,无业无果亦无作用,无性之法常无性故」。 2. 「诸法性无所有,非佛所作。 无性法中,无有业用。 无性法无业无果报,无性常是无性」。 3. 诸法所有无所有,非佛所作。 无所有法者,亦无作,亦无行」。 [P142] 1. 是玄奘译本,2. 3. 是罗什与无罗叉译本,内容可说是相同的,而玄奘所译,在短短的文段里,却多出了两句,「一切法皆以无性而为自性」,这与有宗学者的意解有关(可能原本已有此增饰)。 本文在说明初期的般若空义,所以参考玄奘的译本,而以罗什等早期译本为依。 注【23-001】拙作『妙云集』(九)『中观今论』(一八、二四)。 注【23-002】『大智度论』卷六七(大正二五? 五二九中)。 注【23-003】以上可参阅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五九五──六0六)。 注【23-004】以『小品般若波罗蜜经』为例,原本以「见阿! B粊佛国品」为止。 此下「随知品」等,是后来增附的,参阅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六六八──六七三)。 注【23-005】参阅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六七五──六八八)。 注【23-006】参阅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六九二──七00)。 注【23-007】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七八(大正七? 四二0上──中)。 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六(大正八 ? 四一二中──下)。 3.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九(大正八? 一三九上)。 二 法空性是涅槃异名「佛法」是面对生死流转的现实,经修持而达涅槃理想的实现。 「大乘佛法」还是面对这一 [P143] 现实,要解脱生死而又长在生死中度脱众生,达到究竟涅槃。 这被称为菩萨道的,修持心要是般若波罗蜜多prajn~a^pa^ramita^。 般若──慧,本为「佛法」达成解脱的根本法门,但要解脱而不舍生死,不着生死而不急求证入涅槃,大乘的般若波罗蜜多,就与「佛法」有点不同了。 如『般若经』所说的「一切法空」,就充分表示了这一特色。 那末,『般若经』所说的「一切法空」,到底表示了什么内容呢? 上文一再说到:『阿含经』与部派佛教(上座系),对于「空」的意义,诸行空是:「常空,恒空,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空是无我、无我所的意思。 涅槃空是:「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灭),涅槃」。 依此佛教的早期定义,空在『般若经』中的意义,也就可以明白。 『般若经』(1)说:一、「甚深相者,即是空义,即是无相、无作([愿])、无起、无生、无灭、无所有、无染、寂灭、远离、涅槃义。 希有世尊! 以微妙方便,障色(等法)示涅槃」。 「我不说一切法空耶? 世尊! 说耳。 须菩提! 若空即是无尽,若空即是无量。 如来所说无尽、无量、空、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所有、无染、涅槃,但以名字方便故说。 一切法皆不可说。 须菩提! 一切法空相([性])不可得说」。 二、「深奥处者,空是其义,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染、寂灭、离、如、法性([界])、实际、涅槃。 须菩提! 如是等法,是为深奥义。 希有世尊! 微妙 [P144] 方便力故,令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离色(等一切法)处涅槃」。 「我不常说一切法空耶? 须菩提言:世尊! 佛说一切法空。 世尊! 诸法空即是不可尽、无有数、无量、无边。 佛以方便力故分别说,所谓不可尽、无数、无量、无边、无着、空、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染、涅槃,佛种种因缘以方便力说。 一切法不可说,一切法不可说相即是空,是空不可说」。 三、「甚深义处,谓空、无相、无愿、无([造])作、无生、无灭、寂静、涅槃、真如、法界、法性、实际,如是等名甚深义处。 善现当知! 如是所说甚深义处种种增语,皆显涅槃为甚深义。 如来甚奇! 微妙方便,为不退转地菩萨摩诃萨,遮遣诸色(等一切法)显示涅槃」。 「我先岂不说一切法皆自性(「自性」二字,唐译增)空? 善现! 一切法空皆不可说,如来方便说为无尽,或说无数,或说无量,或说无边,或说为空,或说无相,或说无愿,或说无作,或说无生,或说无灭,或说离染,或说寂灭,或说涅槃,或说真如,或说实际,如是等义,皆是如来方便演说。 一切法性皆不可说。 何以故? 一切法性皆毕竟空,无能宣说毕竟空者」。 上列三则经文,一是鸠摩罗什译的『小品般若波罗蜜经』,是「下本」。 二是罗什所译的『 [P145]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是玄奘所译『大般若经』的「第二分」,这二部都是「中本」。 三则经文的意义,大致相同,都分为二段。 第一段:经的上文,说阿惟越致avaivartika──不退转菩萨,然后说甚深义,空、无相等。 这种种名字,都是涅槃nirva^n! a的异名,这是以甚深涅槃为主题的。 所以说:为不退菩萨,遮遣(或译「障」、「离」、「除」)色等一切法而显示涅槃。 这样,空与无相等相同,都是涅槃的异名之一;这是依涅槃而说空的。 这种种异名,可分为三类:一、无生、无灭、无染、寂灭、离、涅槃:『阿含经』以来,就是表示涅槃(果)的。 二、空、无相、无愿,是三解脱门。 「出世空性」与「无相界」,『阿含经』已用来表示涅槃。 三解脱是行门,依此而得(解脱)涅槃,也就依此来表示涅槃。 三、真如、法界、法性、实际:实际是大乘特有的;真如等在『阿含经』中,是表示缘起与四谛理的。 到「中本般若」,真如等作为般若体悟的甚深义。 这三类──果,行,理境,所有的种种名字,都是表示甚深涅槃的。 第二段是:接着说:如菩萨思惟修习,不离甚深般若,得无量无数功德。 什么是无量、无数? 是超越数量的空义。 所以说:「我不常说一切法空耶」,法空相([性]),如来说为空、无相、寂灭、涅槃、真如、实际等。 一切法性是不可说的,「一切法不可说相即是空,是空不可说」。 空性也是不可说的,说为涅槃、真如等,都不过是如来的方便假说而已。 这段文中,空与涅槃,都是其中的一名,而归于一切法空,这是以一切法空性sarvadharma-s/u^nyata^为主题的。 [P146]依教说,涅槃是三乘共通的,法空性是大乘不共的。 如约理说,涅槃与一切法空性是相同的,如上引经说外,『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地品」)卷二六(大正九? 五六四中──下)说:「菩萨得无生法忍,入第八地,入不动地。 住不动地,一切心意识不现在前,乃至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现前,何况当生诸世间心! 佛子! 是菩萨随顺是地,以本愿力故;又诸佛为现其身,皆作是言:善哉! 善哉! 善男子! 一切法性,一切法相,有佛无佛常住不异,一切如来不以得此法故说名为佛,声闻、辟支佛亦得此寂灭无分别法。 若诸佛不与菩萨起智慧门者,是菩萨毕竟取于涅槃」。 八地菩萨就是不退转地菩萨。 八地得无生法忍,悟入寂灭无分别法,这是二乘也能得到的。 如菩萨的本愿力不足,没有诸佛的劝发,那是要证入涅槃,退落而与二乘一样的。 经佛的劝发,菩萨这才(从般若起方便,)起如幻三昧,作利益众生的大业,庄严功德圆满而成佛。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 五六八下──五六九上」)说:「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应观色空,应观受、想、行、识(等一切法)空。 应以不散(乱)心观法,无所见亦无所证。 菩萨具足观空,本巳生心(即「本愿」)但观空而不证空:我当学空,今是学时,非是证时,不深摄心系于缘中。 菩萨缘一切众生,系心慈三昧,过声闻、辟支佛地,住空三昧而不尽漏。 须菩提! 尔时菩萨行空(无相、无愿) [P147] 解脱门,而不证无相,亦不堕有相」。 『般若经』义,与「十地品」说是一致的。 「今是学时,非是证时」,如以为所作已办,大事已了,那就要证实际,尽诸漏而成为二乘入涅槃的。 观空而不证空,除了般若外,主要是本愿与慈悲力。 『般若经』集出要早些,还没有说到佛力的加持劝发。 总之,『般若经』的空性,就是「十地品」的「寂灭无分别法」,如证入,就是涅槃。 这说明了,『般若经』的法空性。 是依佛说的甚深涅槃而说的(2)。 注【24-001】一、『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 五六六上、下)。 二、『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七(大正八? 三四四上、三四五中──下)。 三、『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四四九(大正七? 二六九上──下);卷四五0(大正七? 二七一下)。 注【24-002】般若,与涅槃有关的经文不少,参阅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六五六──六五七)。 「中本」、「上本」与此相当的文句,可检阅之。 三 大乘『般若』与『阿含经』释迦佛说法,从现实的身心说起,指出生死不已的症结所在,呵斥生死,呵斥烦恼,从圣道去实现理想的涅槃。 涅槃nirva^n! a,佛没有说是这样的,那样的,因为涅槃是无 [P148] 量、无数,不能说是有是无的。 佛只是从烦恼的不再生起,苦蕴(身心)的不再生起,以「遮」的方法来表示,如灯(火)灭一样。 这样,说生死是有为sam! skr! ta,那涅槃就是无为 asam! skr! ta。 有为法有生住灭(无常),无为法是不生不住不灭(常)。 对于生死有为与涅槃无为,一般是看作对立的别体法。 即使说涅槃空与无为空,也不许说是有为空那样的。 这是后世的声闻弟子们,为了说明佛法,出发于相对(二)的立场,终于忽略了涅槃的超越绝对性。 『般若经』的甚深义,是空性,也就是涅槃。 涅槃的体证,是没有时、空,没有数、量,也没有能所──主观与客观的对立。 浑然的无二无别(也不会觉得是一体)的现观,是一切不可说、不可得的。 『般若』等大乘经,就是从这无二无别的甚深体验中,来观一切法,一切法不出于此,于是「一切法本空」,「一切法本不生灭」,「一切法甚深」,「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本清净」,「一切法本自寂灭」,「一切法皆如也」,「一切法不出于法界」,这一类文句,就这样的弘传出来。 玄奘译的『大般若经』说:「以真法性为定量故」(1)。 这是以法性(真如、空性的异名)的现观,为理解与修证的准量。 如「中本般若」的四十二字(母)门,以阿(喉音)为首;一切语音,都以阿为根本,依阿而申展出来的。 以此为修行法门,也就是从阿──不、非、无、离来观一切法。 罗阇rajas是垢义,罗ra字就是「一切法离垢故」。 到末一字荼 d! ha是必义,荼就是「诸法边竟处故,不终不生」(2)。 从阿字为本来观一切,一切都是不、无 [P149] 、非、离了。 初期大乘经虽有多方面的独到开展,而本于一切法性不可得──空性的立场,与『般若经』是一致的。 这一立场,与『阿含经』以来的传统佛法,从现实身心(五蕴、六处等)出发,指导知、断、证、修以达理想──涅槃的实现,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如『佛说文殊师利净律经』(大正一四? 四四八下)说:「问:其佛说法,何所兴为? 何所灭除? 答曰:其本净者,以无起灭,不以生尽[灭]。 所以者何? 彼土众生,了真谛义以为元首,不以缘合为第一也」。 文殊师利Man~jus/ri^是从东方宝英佛土来的。 文殊说:彼土的佛法,是以真谛无生灭法为首的;不如此土的佛法,以缘合(因缘和合生或缘起)为第一,出发于因缘生灭,呵责烦恼等教说。 文殊所说的彼土佛法,代表了印度(东南)新起的大乘;此土以缘合为第一,当然是固有的,释迦佛以来的传统佛法。 这两大不同类型的佛法,在方法上是对立的。 如『阿含经』从生灭无常下手:「无常故苦,苦故无我」──空。 甚至说:「若人寿百岁,不观生灭法,不如一日中,而解生灭法」(3)。 如实知生灭无常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但『般若经』严厉的批评了无常的观慧,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 五四六下)说:「当来世有比丘,欲说般若波罗蜜而说相似般若波罗蜜。 诸比丘说言:色是无常, 。 受、想、行、识是无常,若如是求,是为行般若波罗蜜。 憍尸迦! 是名说相似般若波 [P150] 罗蜜」。 以生灭无常观为相似般若,不生灭(不坏)观为真般若,虽可说对某些部派说,但在文字上,显然是不满传统的『阿含经』。 『阿含』与『般若』等大乘经的对立,应该说是佛法的不幸! 『般若』等大乘经,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圆满佛果而外,甚深义──一切法空,法法皆如的阐扬,都是涅槃别名,这应该是依『阿含』思想引发而来,怎么会到达这样的对立呢? 传统者指新兴的大乘为非佛说,大乘者称『阿含』等为小乘,尖锐的对立,能不说是佛法的可悲现象吗! 从不拘宗派的超然立场来说,传统佛教──部派佛教与大乘行人,都有些偏颇了! 『阿含经』的中心思想,是缘起prati^tya-samutpa^da,缘起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纯大苦聚集。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纯大苦聚灭」。 依缘起的相依性──依之而有,说明生死的集,有为法;也依缘起的相依性──依之而无,说明生死的灭,无为法。 有为与无为,依同一原则而阐明。 但传统佛教界,似乎少有能完满的把握缘起;不是以缘起为生灭边事(有为的),就推想为不变的理性(无为的)。 还有,慧解脱prajn~a^-vimukti本是一切阿罗汉的通称,所以论佛与阿罗汉的差别,就举慧解脱为一切阿罗汉的代表(4)。 依空、无所有、无相而得心解脱 citta-vimukti,不正就是阿罗汉的心解脱吗(5)。 但阿罗汉中,有不得深定的,有得深定的,这才方便的分为慧解脱,与(心慧)俱解脱ubhayatobha^^ga-vimukta的二类。 我要这么说,因为 [P151] 要解说一项事实。 『杂阿含经』中,长老比丘们告诉须深Susi^ma比丘,他们是阿罗汉,但不得四禅(『相应部』说不得五通)及无色定。 须深觉得难以信解,佛告诉他说:「彼先知法住,后知涅槃」;「不问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后知涅槃」(6)。 这是说,阿罗汉有先后层次,也可说有二类。 一、法住智dharma-sthitita^-jn~a^na知:缘起被称为法性dharmata^、法住 dharma-sthitita^,所以法住智是从因果起灭的必然性中,于五蕴等如实知,厌,离欲,灭,而得解脱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虽然没有禅定,但烦恼已尽,生死已了。 这是以慧得解脱,知一切法寂灭,而没有涅槃的自证。 二、涅槃智nirva^n! a-jn~a^na知:生前就能现证涅槃的绝对超越(即大乘的证入空性,绝诸戏论;也类似一般所说的神秘经验),名为得现法涅槃dr! s! t! adharma-nirva^n! a;在古代,被称为得灭尽定nirodha-sama^patti的俱解脱(不过灭尽定,论师的异解纷纭)。 这可能是二类阿罗汉,也可能是先后契入的层次。 众生的根性不一,还有一类人,不是信仰,希欲,听闻,觉想,也不是「见审谛忍」,却有「有灭涅槃」的知见,但不是阿罗汉。 如从井中望下去,如实知见水,但还不能尝到水一样(7)。 部派佛教中,主要是上座部Sthavira系,重于四谛的知见,少有得现法涅槃的。 在教义上,虽有种种阿罗汉,灭尽定等,而缺乏超越的体验,所以这一系的教义,被讥为:「唯见浮繁妨情,支离害志,纷纭名相,竟无妙异」了(8)。 [P152]大乘佛法的兴起,决定是与大众部Maha^sa^m! ghika系有关的。 如上一章说到:方广部 Vetulyaka──说大空Maha^sun~n~ata^va^din派,以为胜义僧与佛,都是超越现实人间世的。 这就是『大智度论』所说的方广道人,说「一切法不生不灭」。 东山住部Pubbaseliya的『随顺颂』,以为法性不二,佛所说的,都「是随顺世间转」。 分别部Prajn~aptiva^din说:凡圣一切都「以空为本」。 一说部Ekavya^vaha^rika说:「世出世法悉是假名」。 甚深义──法性不二 ,从大众部学派中开展出来。 此外,『论事』说到:安达罗派Andhaka以为:释迦菩萨在迦叶佛时,入于决定(9)。 东山住部等也说:成佛以前的菩萨,已经得法现观dhamma^bhisamaya ,入正性决定sammatta-niya^ma(10)。 正性决定,就是正性离生samyaktva-niya^ma。 入正性离生,是体悟正法而成为圣者。 这样,菩萨有二阶位:一、凡夫;二、得正性决定的圣者。 菩萨的分为二阶,与大乘所说的菩萨是一致的。 大众部系中,法性不二思想的开展,「本生」又广泛的流传;菩萨道受到佛弟子的赞仰,有圣位菩萨的安立。 如有人发心修学,求成佛道,依佛法说,这是可能而值得赞叹的。 在佛教界,慧解脱圣者是没有涅槃智的;俱解脱者有涅槃智,是入灭尽定而决定趣涅槃的。 惟有另一类人(绝少数),正知见「有灭涅槃」而不证得阿罗汉的;不入灭尽定而有甚深涅槃知见的,正是初期大乘,观一切法空而不证实际的菩萨模样。 大乘法中,菩萨观空而不证实际,当然是由于智慧深,悲愿切(还有佛力加持),而最原始的见解,还有 [P153] 「不深摄心系于缘中」(11);不深入禅定,因为入深定是要堕二乘、证实际的。 所以『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说:弥勒Maitreya「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12)。 被称为菩萨的持经譬喻师法救Dharamatra^ta也说:「菩萨虽伏我见,不怖边际灭,不起深坑想,而欲广修般罗若故,于灭尽定心不乐入,勿令般若有断有碍」(13)。 正见甚深法的菩萨,从这样的情况下出现。 悲愿力所持,自知「此是学时,非是证时」。 所以不尽烦恼,不作究竟想,不取涅槃,成为观空而不证空的菩萨。 最深彻的,名为无生法忍anutpattika-dharma-ks! a^nti。 阿毗达磨中,忍是无间道;称为忍,表示是知而不是证入的意思。 甚深(空)义,慧解脱圣者,没有涅槃智的超越体验,当然不会说。 俱解脱圣者,有现法涅槃,但好入深定,或长期在定中,当然也不会去阐扬。 惟有有涅槃知见而不证的,在崇尚菩萨道的气运中,求成佛道,利益众生,才会充分的发扬起来(也有适应世间的成分)。 起初,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说:「是深般若波罗蜜,应于(能得)阿毗跋致菩萨前说,是人闻是,不疑不悔」(14)。 不退转菩萨是少之又少的,所以说:「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中若一若二住阿毗跋致[不退转]地」(15)。 这当然是甚深义法门,还不是普遍传宏的。 也许大乘法门传开了,来学的人也渐渐多了,于是久行菩萨也能够信解了,所以说:「能信解深般若波罗蜜,当知是菩萨如阿毗跋致。 何以故? 世尊! 若人于过去世不久行深般若波罗蜜,则不能信解」(16)。 [P154] 进一步,「新发意」(应译「新学」)菩萨也有信解可能了,如说:「若新发意菩萨随恶知识,则惊怖退没;若随善知识,闻是说者,则不惊怖没退」(17)。 再进一步,一切法空的般若深义,什么人都能契入,如「中本般若」说:「是(法)门,利根菩萨摩诃萨所入。 佛言:钝根菩萨亦可入。 是门,中根菩萨,散心菩萨,亦可入是门。 是门无碍,若菩萨摩诃萨一心学者,皆入是门」(18) 。 般若甚深法门,三根普被,人人可学可入;这就是直从法性平等,法法皆空、皆如去深入的法门。 注【25-001】『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分」)卷五五六(大正七? 八六六下)。 注【25-00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 二五六上──中)。 注【25-003】『法集要颂经』卷三(大正四? 七八九上)。 注【25-004】『杂阿含经』卷三(大正二? 一九中──下)。 『相应部』(二二)「蕴相应」(南传一四? 一0二──一0三)。 又『杂阿含经』卷二六(大正二? 一八六中──下)。 注【25-005】『杂阿含经』卷二一(大正二? 一四九下──一五0上)。 『相应部』(四一)「质多相应」(南传一五? 四 五二──四五三)。 注【25-006】『杂阿含经』卷一四(大正二? 九七上──中)。 『相应部』(一二)「因缘相应」(南传一三? 一八0)。 注【25-007】『杂阿含经』卷一四(大正二? 九八下)。 『相应部』(一二)「因缘相应」(南传一三? 一七0──一七一)。 [P155]注【25-008】『出三藏记集』卷一一(大正五五? 七八下)。 注【25-009】『论事』(南传五七? 三六七)。 注【25-010】『论事』(南传五八? 二二五)。 注【25-01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 五六八下)。 注【25-012】『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大正一四? 四一八下)。 注【25-013】『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五三(大正二七? 七八0上)。 注【25-014】『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四(大正八? 五五四上)。 注【25-015】『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 五四二下)。 注【25-016】『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四(大正八? 五五三下)。 注【25-017】『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 五三八下)。 注【25-018】『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一(大正八? 三七二上)。 四 空之发展与类集『般若经』以超越名、相、分别的涅槃,也就是释迦如来的自证为根本立场。 依此来观一切法,有为与无为不二,生死与涅槃不二,一切是无二无别,「绝诸戏论」。 以此来化导,就不如 [P156] 释尊那样的教化,不从无常、苦入手,而直从空、无相、无愿等入门,这是「大乘佛法」──『般若经』的特色。 表示这一内容的,如上文引述,有空、无相、无愿、不起、不生、无所有、远离、寂静、如、法界、实际等种种异名,而『般若经』所独到发扬的,是空──一切法空。 本来,『般若经』不是非说「空」不可的,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经但说「无相」,竟没有一个「空」字。 被推定为「原始般若」的,『道行般若经』的「道行品」,也没有说到「空」,只说「离」、「无所有」、「无生」、「无性」、「不可得」等。 「下本般若」说到了「空」,起初说:「以空法住般若波罗蜜」。 什么是「安住空法」? 经上说:不住一切法;不住一切法的常与无常,乐与苦,净与不净,我与无我,空与不空(1) (「中本般若」更不住寂灭与不寂灭,远离与不远离)。 还有,须菩提Subhu^ti说:甚深法是随顺一切法的;是(甚深)法无障碍处,是法无生,是法无处[足迹]。 诸天子听了,赞叹说:「长老须菩提为随佛生;有所说法,皆为空故」(2)。 「皆为空故」,玄奘译为「一切皆与空相应故」。 这可见经文所说的无障碍处,无生,无处,都与空相应,可说都是空义。 还有,释提桓因说:「须菩提! 如(汝)所说者,皆因于空」(3)。 「皆因于空」,是说须菩提安住空法,本着空的体悟而说法,所以一切(境)法,所行法,所得(果)法,得法者,都无所得。 依据这几则经文,及上所引法空性的种种异名,可知「下本般若」所说的,是在般若的实践中,明甚深空性。 甚深空性 [P157] ,经听闻、思惟、观察,而到达无生法忍的彻悟。 到了「中本般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将种种空类集起来。 「中本般若」是应该分为三分的,一、「前分」:经上说:「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相应,所谓空、无相、无作」。 虽并举三解脱门,却更重视「空」,所以说:「是空相应,名为第一相应」。 「于诸相应中为最第一相应,所谓空相应」(4)。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 二二二下──二二三上)说:「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习应七空,所谓:性空、自相空、诸法空、无所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 「七空」,是「中本般若」所共说的,但『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第二分」、「第三分」,都没有列举七空的名目。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列举了七空的名目:「内空、外空、有空、无空、近空、远空、真空」 (即胜义空)(5),又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所说的不同。 『放光』等没有列举名目,而列出名目的又彼此不同,那「七空」到底是那七种空呢? 依经文来观察,「七空」是总结上文的,如『放光般若经』说:「何谓七? 上七事是也」(6)。 上文说习应空,是别观五蕴空,十二处空,十八界空,四谛空,十二缘起空,一切法(若有为、若无为)空,本性空。 这就是「前分」所说的七空吧! 「中本般若」的「后分」,有十四种空的类集,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分」)卷 [P158] 五二三(大正七? 六八二中)说:「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观内空内空性不可得,观外空外空性不可得,观内外空内外空性不可得,观大空大空性不可得,观空空空空性不可得,观胜义空胜义空性不可得,观有为空有为空性不可得,观无为空无为空性不可得,观毕竟空毕竟空性不可得,观无际空无际空性不可得,观无散空无散空性不可得,观本性空本性空性不可得,观相空相空性不可得,观一切法空一切法空性不可得;是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十四空中」。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二分本」,『放光般若经』,『摩诃般若经』,与「三分本」相当的经文,都明确的说到了「十四空」,这是以「一切法空」为最后的(7)。 此外,『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到:「一切法以内空故空,外空故空,内外空故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一切法空、自相空故空」(8)。 这也是十四空,但脱落了「大空」与「第一义空」。 这是以「一切法空」在前,「自相空」在后的十四空。 『大般若经』的「第二分」、「第三分」,也都是这样的,只是简略的说:「由内空故空,如是乃至(由自)相空故空」(9)。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叹净品」(属于「中分」),也有以「自相空」为后的十四空;『大般若经』 「第二分」相同(10)。 但「第三分」与『放光般若经』都没有。 所以十四空是「后分」的类集,这是后来被移写到「中分」去的。 十四空的组集成立,为以后十六空 [P159] ,十八空,二十空的基础。 十六空,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第三分」。 在「中分」说明「大乘相」时,立十六空(「三分」处处说十六空)。 十六空是:在十四空的最后「一切法空」下,加「无性空」与「无性自性空」(11)。 但在「缘起品」的劝学般若中,十六空以下,又说「及所缘空、增上空等,无空等」(12),这是值得注意的。 十八空,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第二分」。 在「中分」 「大乘相」中,立十八空;这是在十六空中,插入了「不可得空」与「自性空」。 同属于「中本般若」的『摩诃般若经』,『放光般若经』,『光赞般若经』,也同样的立十八空(13)。 在劝学般若处,「第二分」立二十空(与「上本般若」同);『摩诃般若经』,也是十八空(14)。 『放光般若经』中,脱落了「内外空」,「自相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仅有十四种空(15)。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在劝学中,却提到了「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究竟之空」[毕竟空]、「所有空」、「无有空」、「有为空」、「无为空」、「真空」[胜义空]、「无祠祀空」、「无因缘空」、「因缘空」、「自然相空」[自相空]、「一切法空」、 「不可得空」、「无所有空」[无性空]、「自然空」[自性空]、「无形自然空」[无性自性空]、「因缘威神空」──二十一种空(16)。 与十八空相比对,少了「无际空」、「散空」与「本性空」,却又多出了「所有空」、「无有空」、「无祠祀空」 [P160] 、「无因缘空」、「因缘空」、「因缘威神空」。 这一非常不同,可与「第三分」比较的,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七九(大正七? 四三0下)说:「通达内空、外空无性自性空,及所缘空、增上空等,无空等」。 「第三分」所说的「所缘空」、「增上(缘)空」,与『光赞般若』的「因缘空」、「无因缘空」、「因缘威神空」,不是有类似的意义吗! 原来,在劝学般若中,这部分经文的次第,各种经本是这样的(17):图片A | B | C | D | E────────+───────+──────+──────+─────1. 十八空 | 1. 二十空 | 1. 十四空 | 1. 二十一空 | 1. 十六空2. 四缘 | 3. 四缘 | | | 2. 所缘空等3. (真)如等 | 2. 真如等 | 2. 如等 | 2. 如来等 | 3. 真如等依此可见,在十八空下,应该是四缘,而『光赞般若』及「第三分」,却把「因缘」、「所缘缘」、「增上缘」等,也误作空的一项了。 这一定是梵本传写的错失,是不足为据的。 至于「第三分」所说的「无空等」,那是十八空以外的,「有性空」、「无性空」、「自性空」、「他性空」的略举。 [P161]『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初分」(「上本般若」),对原有的「自相空」(或作「相空」或「自共相空」),分立为「自相空」与「共相空」──二空。 原有的「散空」(或作「无散空」或「散无散空」),分立为「散空」与「无变异空」──二空。 这样,十八空就演化为二十空 (18)。 「中本般若」所有的七空,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上本般若」一律改写为二十空,于是空性类集的演进过程,不再能明白了。 现在,依玄奘所译,将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的名目,对比如下:图片十四空 |十六空 |十八空 |二十空────+─────+─────+───内空 |内空 |内空 |内空外空 |外空 |外空 |外空内外空 |内外空 |内外空 |内外空空空 |空空 |空空 |空空大空 |大空 |大空 |大空胜义空 |胜义空 |胜义空 |胜义空有为空 |有为空 |有为空 |有为空无为空 |无为空 |无为空 |无为空[P162]毕竟空 |毕竟空 |毕竟空 |毕竟空无际空 |无际空 |无际空 |无际空散空 | | |散空| |散无散空 ||无散空 | |无变异空本性空 |本性空 |本性空 |本性空| | |自相空自共相空|相空 |自共相空 || | |共相空一切法空|一切法空 |一切法空 |一切法空| |不可得空 |不可得空|无性空 |无性空 |无性空| |自性空 |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无性自性空种种空的类集,部分从『阿含经』与阿毗昙论中来。 如『舍利弗阿毗昙论』立「六空」,『施设论』立「十种空」(19)。 「六空」与「十空」的内容,就是「十四空」的前十二空,只少一「毕竟空」。 所以,『般若经』是在一般的种种空以上,依般若法门,扩大类集而成种种空的。 「中本般若」列举了十六空,十八空(「上本般若」举二十空),这是从不同事义的观察, [P163] 以显示一切皆空的。 虽处处列举种种空,但寻检「中本般若」,一再提到的,「前分」(「序品」「舌相品)是:1. (本)「性空」,如说:「习应性空」。 2. (自)「性空」,如说:「菩萨字性空」。 3. 「不可得空」,如说:「不可得空故,但以名字说」。 4. 「自相空」,如说:「入诸法自相空」。 5. 「一切法空」,如说:「习应一切诸法空」。 6. 「毕竟空」,如说:「毕竟空,不生悭心故,不生痴心故」(20)。 「中分」(「三假品」「无尽品」)是:1. (本)「性空」,如说:「用性空智入诸法相」。 2. 「自相空」,如说:「自相空法中不应着」。 3. 「自性空」,如说:「一切法自性空故」。 4. 「毕竟空」,5. 「无始空」,如说:「毕竟空、无始空故」。 6. 「无法有法空」(即无性自性空),如说:「般若波罗蜜,不为转、不为还故出,无法有法空故」。 7. 「无法空」(即无性空),如说:「示佛世间无法空」(21)。 「后分」(「摄五(度)品」以下)是:1. 「自性空」,如说:「自性空,虚诳如野马」。 2. 「自相空」,如说:「应行诸法自相空」。 3. 「毕竟空」,4. 「无始空」,如说:「住二空中──毕竟空、无始空,为众生说法」。 5. (本)「性空」,如说:「观一切法性空」。 6. 「不可得空」,如说:「空中空相不可得,须菩提! 是名不可得空」。 7. 「一切法空」,如说:「得无所有法已,见一切法空」(22)。 统观「中本般若」全经,从不同事义以显示空性,以「本性空」prakr! ti-s/u^nyata^、「毕竟空」atyanta-s/u^nyata^、「自性空」svabha^va-s/u^nyata^、「自相空」 [P164] svalaks! an! a-s/u^nyata^,特别是自性空与自相空,应用得最为广泛。 「自性」svabha^va,是一一法的自体,相laks! an! a是一一法的特相。 所以知道有什么法,一定是以「相」而知;从认识到的各各相,推定有不同的法,这就是以相知法。 自性与自相,正是阿毗达磨的根本论题。 「中本般若」说「自性空」与「自相空」(或作「相空」),又以自性与(自)相,作相互的观察,而明自性与相的不可得,如经说(23):1. 「色离色性,亦离色相。 相亦离相,性亦离性」。 2. 「色离色自性,亦离色相。 自性亦离自性,相亦离相;自性亦离相,相亦离自性」。 从列举的种种空(有「离」、「净」等异名),知道『般若经』所说,是依种种法,种种问题,而归于超越名、相、分别的。 注【26-00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 五四0中)。 注【26-002】『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 五六二中)。 注【26-003】『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 五七七上──中)。 注【26-004】『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 二二四上──下、二二五上)。 注【26-005】『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 一九九中、二0三上)。 又卷九(大正八? 二0四下)。 [P165]注【26-006】『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 五下)。 注【26-007】『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 卷四五九 (大正七? 三二0中──下)。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五(大正八? 一0八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0(大正八? 三六七中)。 注【26-008】『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三(大正八? 三八七中)。 注【26-009】『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四六六(大正七? 三六0上)。 又(「第三分」)卷五二九(大正七? 七一三下)。 注【26-010】『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二(大正八? 三0七下)。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四三六」大正七? 一九五中──下)。 注【26-011】『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分」)卷四八八(大正七? 四八0中)。 注【26-012】『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分」)卷四七九(大正七? 四三0下)。 注【26-013】『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四一三(大正七? 七三上)。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 ? 二五0中)。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四(大正八? 二三上──中)。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 一八九中以下)。 注【26-014】『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四0二(大正七? 八下)。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 二一九下)。 注【26-015】『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 三上)。 经中的「自性空」,是「本性空」的异译。 [P166]注【26-016】『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 一四九下──一五0上)。 注【26-017】A.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 二一九下)。 B.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四0二(大正七? 八下)。 C.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 三上──中)。 D.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 一四九下──一0五上)。 E.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分」)卷四七九(大正七? 四三0下)。 注【26-018】『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卷五一(大正五? 二九0下)。 注【26-019】『舍利弗阿毗昙论』卷一六(大正二八? 六三三上)。 『施设论』,见『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八(大正二七? 三七上);又卷一0四(大正二七? 五四0上)。 注【26-020】『摩诃般若波罗蜜经』:1. 卷一(大正八? 二二二下)。 2. 卷一(大正八? 二二一中)。 3. 卷一(大正八? 二二一下)。 4. 卷一(大正八? 二二三中)。 5. 卷一(大正八? 二二二下) 。 6. 卷二(大正八? 二二九上)。 以上并举一为例;下二则也如此。 注【26-02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1. 卷三(大正八? 二三六上)。 2. 卷四(大正八? 二四三中)。 3. 卷一一(大正八? 二九九上)。 4. 5. 卷一二(大正八? 三0七中)。 6. 卷一二(大正八? 三一一中)。 7. 卷一四(大正八? 三二六下)。 注【26-02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1. 卷二一(大正八? 三六九中)。 2. 卷二一(大正八? 三七三下)。 3. 卷二三(大正八? 三八八上)。 4. 卷二四(大正八? 三九二中)。 5. 卷二五(大正八? 四0二上)。 6. 卷二六(大正八? 四 [P167] 一0上)。 7. 卷二六(大正八? 四一二上)。 注【26-023】1.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 二三六下)。 2.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 卷四0九(大正七? 四九中)。 五 空之解说「空」在『般若经』中,说得非常广,到底怎样的说明呢? 一、『般若经』类集的种种空,且依十八空来说:1. 内空adhya^tma-s/u^nyata^内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内处,为众生的身心自体。 六内处是空的,名为内空。 2. 外空 bahirdha^-s/u^nyata^: 外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外处,是眼等所取的境。 六外处空,名为外空。 3. 内外空adhya^tma-bahirdha^-s/u^nyata^:内外是内六处与外六处,内外处都是空的,名为内外空。 4. 空空s/u^nyata^-s/u^nyata^:空是一切法空,空也是空的,名为空空。 5. 大空maha^-s/u^nyata^:大是十方,十方是无限的广大,广大的十方是空的,名为大空。 6. 胜义空parama$rtha-s/u^nyata^:胜义就是涅槃,涅槃是空的,名为胜义空。 7. 有为空sam! skr! ta-s/u^nyata^:有为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生死流转的三界是空的,名有为空。 8. 无为空asam! skr! ta-s/u^nyata^: 无为是没有生住灭相的,不生不灭的无为是空的,名无为空。 9. 毕竟空atyanta-s/u^nyata^:毕竟是到达究竟彻底处,所以或译作「至竟 [P168] 空」 。 究竟是空的,名为毕竟空。 10无际空anavara^gra-s/u^nyata^:际是边际。 佛说:「众生无始以来」,没有最初际,所以名无际(或译作「无始空」,「不可得原空」)。 依此初际而进说中际、后际,没有时间的三际,所以是空的,名无际空。 11散无散空:梵本十万颂本(「上本般若」),二万五千颂本(「中本般若」),原文作anavaka^ra-s/u^nyata^,是无散空。 无散空是『般若经』的本义,如『放光般若经』译为「无作空」。 解说为「于诸法无所弃」。 『光赞般若经』 译为「不分别空」,解说为:「彼无能舍法亦无所住」。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虽译为「散空」,解说也还是:「散名诸法无灭」。 『大般若波罗蜜经』「第三分」说:「若法无放、弃、舍可得,说名无散」(1)。 『般若』明空,不以无常为正观,所以无弃、无舍的是无散;无散(或译作「无变异」 )是空的,名无散空。 『大智度论』引『阿含经』,解说为「散空」(2),正是龙树Na^ga^rjuna 论意。 12本性空prakr! ti-s/u^nyata^:本性是有为法性、无为法性,本性如此,名为本性。 有为、无为法性是空的,名本性空。 13自共相空,依梵本十万颂本,二万五千颂本,原文为svalaks! an! a-s/u^nyata^ ,应译为自相。 如恼坏是色自相(3),领纳是受自相等;自相是空的,名自相空。 『光赞』、『放光般若经』等,都如此,但玄奘译本,却解说为自相与共相空。 14一切法空sarvadharma-s/u^nyata^:一切法是五蕴 、十二处 、十八界等;一切法是空的,名一切法空。 15不可得空anupalambha-s/. :不可得,是求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就是空,名不可得空。 16无性空abha^va-s/u^nyata^:无性, [P169] 是「无少许可得」;无性是空的,名无性空。 17自性空svabha^va-s/u^nyata^:自性是「诸法和合中有自性相」;或作「诸法能和合自性」(4)。 自性是不可得的,名自性空。 18「无性自住空」abha^va-svabha^va-s/u^nyata^ :玄奘译本说:「无性自性,谓诸法无能和合者性,有所和合自性」(5);无性自性是空的,名无性自性空。 然依鸠摩罗什Kuma^raji^va所译,这是无性空与自性空合说,与内外空的意义一样(6)。 『般若经』明「大乘相」中,无论是十六空本,十八空本,二十空本,都接着又说四空:「有性由有性空,无性由无性空,自性由自性空,他性由他性空」。 1. 有性空bha^va-s/u^nyata^:有性 ──bha^va,译为「有」,如三界名「三有」,生死流转过程立「四有」,十二缘起名「有支」,有是五蕴等(生死)有为法。 这样的有(或译作「有性」 、「有法」,是现实的存在)是空的,名有性空。 2. 无性空abha^va-s/u^nyata^:无性,是无有──无为法。 无性是空的,名无性空。 3. 自性空svabha^va-s/u^nyata^:一切法自性空,「空非智作,非见作」,不是由于智jn~a^na、见 dars/ana而空的,所以自性空是「自空」。 4. 他性空parabha^^va-s/u^nyata^:经上说:「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定、实际,皆由他性故空」,他性是什么意义呢? 真如 、实际等,佛出世也如此,佛不出世也如此,依世俗方便来说,这是对佛而有客观意义的,所以名为他性。 他性──真如等是空的,名为他性空。 但『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若佛出,若佛未出,法住、 [P170] 法相[法性]、法位[法定]、法性[法界]、如、实际,过此诸法空,是名他法他法空」(7)。 「过此诸法空」,与『般若经』所说;「我说涅乐亦如幻如梦;若当有法胜于涅槃者,我说亦复如幻如梦」(8),有同样的意义。 所以『大智度论』解说为:「有人未善断见结故,处处生着。 是人闻如是、法性[法界] 、实际,谓过是已更有余法,以是故说过如、法性、实际亦空」(9)。 这四种空,依二万五千颂梵本? 是在十六空下,再说四空,近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第三分」。 但梵本没有「无性空」而有「不可得空」,所以十六空以后,再说四空,并没有重复的。 这四空,都是不离有bha^va 的,是有与无有、自有与他有,一一的表示是空的。 二、『般若经』从种种法门,从种种观点显示空性,所以类集为种种空(性),又略摄为四空;有性空、无性空、自性空、他性空。 虽说有种种空,而所以是空的理由,经说是完全一致的试引十八空的一例,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 二五0中──下)说:「何等为有为空? 有为法名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欲界空,色界色界空,无色界无色界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 性自尔」。 「何等为无为空,无为法名若无生相,无住相,无灭相。 无为法无为法空,非常非灭故。 何以故? 性自尔」。 「性自尔」,玄奘译为「本性尔故」。 『般若经』 的种种空,都是本来如此的本性空;本性 [P171] 空,所以是非常非灭的。 一般说:有为是生死流转的三界,是生灭的;无为是不生灭的。 有为是非常的,无为是常住的。 但在般若正观中,有为、无为都是性自空的。 为什么是空? 因为是非常非灭的。 非常非灭,这似乎很难解! 有为法非常,怎么说非灭坏呢? 无为法没有生住灭相,怎么说非常呢? 非常非灭,为什么说是空呢? 不知道有为与无为的分别,是随顺世俗的方便说,如『大智度论』卷三一(大正二五? 二八九上)说:「离有为则无无为,所以者何? 有为法实相即是无为,无为相者则非有为,但为众生颠倒 故分别说。 若无为法有相者,则是有为」。 无为法是有为法的实相(真相),不是截然不同的对立法。 为了要说明,不得不说为二── 有为与无为。 其实,有为就是无为,不见有为即是无为(非二法合一);「于有为法无为不取相」(这是无为的意趣所在)。 那末,不妨从有为法来说「非常非灭」,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 五六七中)说:「须菩提! 于意云何? 若心已灭,是心更生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 于意云何? 若心生,是灭相不? 世尊! 是灭相」。 「须菩提! 于意云何? 是灭相法当灭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 于意云何? 亦如是住,如如住不? 世尊! 亦如是住,如如住」。 [P172] 「须菩提! 若如是住,如如住者,即是常耶? 不也,世尊」! 前心与后心,是不能同时而有的,那末前灭后生,怎么能相续而善根增长,圆成佛道呢? 佛举如灯烧炷的譬喻,以不即不离的意义来说明,这才引起了这一段的问答。 心已灭了,是不能再生起的。 心生起了,就有灭相,这灭相却是不灭的。 灭相是不灭的,所以问:那就真如那样的住吗? 是真如那样的,却不是常住的。 这一段问答,不正是「非常、非灭」吗? 一般说诸行无常,但论到前灭后生间,总不免有中断的过失。 如唯识学者,提出了「前因灭位,后果即生,如秤两头,低昂时等」的解说,也不免有前后同时的嫌疑。 同时,怎能有前后呢? 依『般若经』及龙树论意:「若一切实性无常,则无行业报,以是故诸法非无常性」。 「若一切法实皆无常,佛云何说世间无常是名邪见! 佛处处说无常,处处说不灭。 破常颠倒,故说无常。 诸法实相非常非无常」(10)。 所以,法相是非常非灭,也就是非常非无常的。 观一切法非常非灭,不落常无常二边,契会中道的空性。 上文所引如灯烧炷的譬喻,经说是「缘起理趣极为甚深」(11)。 甚深缘起是「非常非灭」的缘起,而在十八空中 「非常非灭,本性尔故」,表示了一切法的空性。 非常非灭,也就是假名而没有自性的,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 二六九中)说:「舍利弗! 一切法非常非灭。 色非常非灭,何以故? 性自尔。 受、想、行、识非常非 [P173] 灭,何以故? 性自尔。 乃至意触因缘(所)生受,非常非灭,何以故? 性自尔。 以是因缘故,舍利弗诸法和合生,无自性」。 「诸法和合生,无自性」,『大般若经』「第二分」,作 「但有假名,都无自性」(12)。 假名是诸法和合生的,无自性就是空。 可见般若的正观,是通达一切法非常非灭(不落二边)而空的。 所以『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般若波罗蜜远离生死,非常非灭故」(13)。 注【27-001】『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分」,卷四八八(大正七,四八0下)。 注【27-002】『大智度论』卷三一(大正二五? 二九二上)。 注【27-003】「恼坏相」,奘译本作「变碍相」,依说一切有部说而改。 注【27-004】『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二五0下)。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四一三(大正七? 七三下)。 注【27-005】『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四一三(大正七? 七三下)。 注【27-006】『大智度论」卷三一(大正二五? 二九六上)。 注【27-007】『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 二五一上)。 注【27-008】『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 二七六中)。 注【27-009】『大智度论』卷四六(大正二五? 三九六中)。 [P174]注【27-010】『大智度论』卷一(大正二五? 六0中)。 又卷一八(大正二五? 一九三上──中)。 注【27-011】『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四五0(大正七? 二七三中)。 注【27-012】『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四二二(大正七? 一二二下)。 注【27-013】『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一(大正八? 三0二中)。 六 空之双关意义空s/u^nyata^,是形容词;形容词的名词化,就是s//u^nyata^──空性。 在『阿含经』中,空三昧s/u^^nyata^-sama^dhi,空住s/u^^nyata^-viha^ra等,都是空性,但没有『般若经』空性的意义。 空与无相animitta,无所有a^kim! canya,同为解脱的要门,重在观慧。 『般若经』的观慧,渐渐的重视空,演进到空与真如tathata^、涅槃nirva^n! a、法性dharmata^等为同义异名,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五(大正八? 四0二下)说:「是(本)性空,不常不断。 何以故? 是性空无住处,亦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须菩提! 是名法住相[性]。 是中无法,无聚无散,无增无减,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是为诸法相[性] 」。 『般若经』说的空,是从种种而显示的本性空prakr! ti-s/u^nyata^,本性空是不常不断(即 [P175] 「非常非灭」)的。 无住处,超越了空间;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又超越了时间:这就是法住相 [性]dharma-sthitita^,也就是诸法相[性]。 在这一意义上,空性与法住、法性、真如等,是同一内容的。 但在表示法义的应用上,还是有点不同的;空是观慧所观,从一切法的虚妄、不实而显示的。 原则的说,『般若经』是以般若prajn~a^为主导的菩萨行,般若圆满了,就是佛的萨婆若 sarvajn~a^──一切智(或「一切智智」)。 这是般若修证的开示,不是义理的说明。 般若所悟的法相[性]dharmata^,称为如、法界、实际等,这种种异名,也只是方便安立。 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众生但住名、相、虚妄忆想分别[虚妄分别]中」(1)。 可见一切名义,一切分别,都不能表达法性的。 但方便说法,不可能没有表示这不落名相分别的方便。 佛法固有三解脱门,空、无相、无作[愿]等,便被使用起来。 今依『小品般若经』,择要的列举用以表示的词类如下(2):图片|--------------------------------------------------------------------------------+|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空 |1 | | 1 | | 1 | 1 | 1 | 1 | 2 | | | 1 | | | 1 | 1 ||----------------+---+---+---+---+---+---+---+---+---+---+---+---+---+---+---+---+|无相 | | | | | 2 | 2 | 2 | 2 | | | | | | | | ||----------------+---+---+---+---+---+---+---+---+---+---+---+---+---+---+---+---+[P176]|----------------+---+---+---+---+---+---+---+---+---+---+---+---+---+---+---+---+|无作愿 | | | | | 3 | 3 | 3 | 3 | | | | | | | | ||----------------+---+---+---+---+---+---+---+---+---+---+---+---+---+---+---+---+|无起 | | | | | | 4 | 4 | 4 | | | | | | | | ||----------------+---+---+---+---+---+---+---+---+---+---+---+---+---+---+---+---+|尽 | | | | | | | | | | | | | | 1| | ||----------------+---+---+---+---+---+---+---+---+---+---+---+---+---+---+---+---+|无(或「不」)生| | | | | | 5 | 5 | 5 | 1 | 1 | | | 3| 2| | ||----------------+---+---+---+---+---+---+---+---+---+---+---+---+---+---+---+---+|无(或「不」)灭| | | | | | | 6 | | | 4 | | | | | | ||----------------+---+---+---+---+---+---+---+---+---+---+---+---+---+---+---+---+|无依 | | | | | | | 7 | | | | | | | | 2| ||----------------+---+---+---+---+---+---+---+---+---+---+---+---+---+---+---+---+|无性 | | | | | | | | | | 2 | 1 | | | | | ||----------------+---+---+---+---+---+---+---+---+---+---+---+---+---+---+---+---+|(远)离 | | | | | | | | | | 3 | 2 | 2 | 2| 3| | ||----------------+---+---+---+---+---+---+---+---+---+---+---+---+---+---+---+---+|(清)净 | | | | | | | | | | | | 3 | | | | ||----------------+---+---+---+---+---+---+---+---+---+---+---+---+---+---+---+---+|(寂)灭[寂静] | | | | | | | | | 3 | | | 4 | | 4| | ||----------------+---+---+---+---+---+---+---+---+---+---+---+---+---+---+---+---+|不可得 | | | | 2 | | | | | | | 3 | | | | | ||----------------+---+---+---+---+---+---+---+---+---+---+---+---+---+---+---+---+|不可思议 | | | | | | | | | | 5 | | | | | | ||----------------+---+---+---+---+---+---+---+---+---+---+---+---+---+---+---+---+[P177]|----------------+---+---+---+---+---+---+---+---+---+---+---+---+---+---+---+---+|无所有 | | 1 | 2 | 1 | | 6 | | 6| | | | | 1| | | 2||----------------+---+---+---+---+---+---+---+---+---+---+---+---+---+---+---+---+|虚诳[虚妄] | | | | | | | | | | | | | | | | 3||----------------+---+---+---+---+---+---+---+---+---+---+---+---+---+---+---+---+|不实 | | | | | | | | | | | | | | | | 4||----------------+---+---+---+---+---+---+---+---+---+---+---+---+---+---+---+---+|不坚牢 | | | | | | | | | | | | | | | | 5|+--------------------------------------------------------------------------------+从所列举的来说,空与无所有,具有双关的意义。 在『杂阿含经』中,空、无相、无所有,是三三摩提或三解脱;在解脱法门中,无所有是重要的术语。 但后来,无愿apran! ihita代替了无所有,所以在阿毗达磨论中,无所有就少见了。 『般若(及初期大乘)经』虽继承了空、无相、无愿的三解脱门说,而「无所有」仍广泛的应用,说空与无所有的,比无相与无愿要多得多。 如上表所列的,从空到无所有,如F. 是甚深法相;L. 是示世间的实相;I. 是将入不退转的深行;H. 是「无(法)可转,无法可还,无法可示,无法可见」;M. 是一切无缚无解。 这或是表示深法相,或是菩萨的深观:「下本般若」的空与无所有等,是重在显示真实的。 但(空)无所有以下,如P. 的「空无所有,虚诳不实」,是各种译本所同的(3),这是表示虚妄不实了。 如『小品般若经』说:「字,无决定,无住处,所以者何? 是字无所有故」(4)。 所说的无所有,也是但名无 [P178] 实的意思。 空与无所有,是显示如实相的,也用来表示虚妄性,所以说有双关的意义。 其实,如尽,无生,无灭,寂灭,远离,清净,这些涅槃的同义异名,还不是都有「遮」妄的意义! 『般若经』本重于深法相的直观,而在「空」的发展中,说诸行或一切法虚妄不实的教说,也越来越多。 如『小品般若经』说: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信解一切法无生,一切法空,一切法寂灭,而没有能得无生法忍,入不退转地的,也为诸佛所赞叹(5)。 这是无生、空、寂灭的深观,而『摩诃般若经』作:信解一切法无生,一切法空,一切法虚诳、不实、无所有、不坚固;『大般若经』「第二分」作:信解无生、深般若、毕竟空性、寂静性、远离性、虚妄性、空性、无所有性、不自在性、不坚实性(6)。 又如『摩诃般若经』说:行深般若的,应观寂灭、空、虚诳、不坚实;「第二分」就说:应观雕落、破坏、离散、不自在、不坚实性、虚伪了(7)。 又如『摩诃般若经』说:「诸波罗蜜性无所能作,自性空,虚诳,如野马」。 『放光般若经』也说:「自空,无所能作,无所能为,如热时之焰」。 『大般若经』「第二分」就这样说:「一切法自性皆钝,无所能为,无有主宰,虚妄、不实,空,无所有,不自在相,譬如阳焰、光影、水月、幻事、梦等」(8)。 虚诳不实这一类术语的更多应用,意味着般若法门,不只是深法相的体悟,而要观破世俗的虚妄,从而脱落名相以契入如实相。 注【28-00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四(大正八? 三九八中)。 [P179]注【28-002】『小品般若波罗蜜经』:A. 卷六(大正八? 五六三中)。 B. 卷一(大正八? 五三七下)。 C. 卷九(大正八? 五七六中)。 D. 卷五 (大正八? 五五九中)。 E. 卷五 (大正八? 五五七下)。 F. 卷七(大正? 五六九中)。 G. 卷五(大正八? 五五八中──下)。 H. 卷四(大正八? 五五三上)。 I. 卷九(大正八? 五七六下)。 J. 卷三(大正八? 五五0中)。 K. 卷一(大正八? 五四0上)。 L. 卷五(大正八? 五五九上)。 M. 卷一(大正八? 五三九上)。 N. 卷八(大正八? 五七四上)。 O. 卷五(大正八? 五五八下)。 P. 卷七(大正八? 五六六下)。 注【28-003】『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 (大正八? 五六六下)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分」)卷五五0(大正七? 八三0上)。 (「第五分」) 卷五六二(大正七? 九0四上)。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七(大正八? 六四五上)。 『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六 (大正八? 四五六下)。 『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卷四(大正八? 五二九中)。 注【28-004】『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 五三七下)。 注【28-005】『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 五七六下──五七七上)。 注【28-006】『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九(大正八? 三六一中)。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 卷四五七(大正七? 三0九上)。 注【28-007】『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一(大正八? 三七三上)。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四六一(大正七? 三三二上)。 注【28-008】『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一(大正八? 三六九中)。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六(大正八? 一0九中)。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四六0(大正七? 三二三上)。 [P180]七 自性空与无自性空『般若经』常说自性空svabha^va-s/u^nyata^。 一切法无自性nih! svabha^va,无自性故空 s/u^^nyata^:经论师的大力宏扬,学者们似乎觉得『般若经』所说的自性空,就是一切法无自性空了。 当然,『般若经』说一切法虚妄无实,但有名字,是可以说是无自性的。 如『经』说:「我名字,无自性」;「但有假名,都无自性」(1)。 但『般若经』所说的自性空,与无自性空,意义上是有些不同的。 『大智度论』卷四六(大正二五? 三九六中)说:「自性有二种:一者,如世间法(中)地坚性等;二者,圣人(所)知如、法性[界]、实际」。 自性的第一类,是世间法中所说的,地坚性,水湿性等。 地以坚为自性,水以湿为自性等,世俗法中是可以这样说的。 如求坚等自性的实体,那是不可得的,也就是没有自性──无自性了。 自性的第二类,是圣人所证的真如tathata^,或名法界dharma-dha^tu、实际bhu^takot! i 等。 这是本来如此,可以名之为自性的。 『智论』卷六七所说:「色性者,所谓地坚性等。 复次、色实性,名法性」(2),也就是这二类自性的分别。 这二类自性,一是世俗自性:世间众生以为自性有的,如地坚性等,不符缘起的深义,所以要破斥而论证为没有自性的。 二是胜义自性 [P181] ,圣人所证见的真如、法界等,是圣人如实通达的,可以说是有的。 所以『智论』说:「如、法性[界]、实际,世界故无,第一义故有」(3);第一义就是胜义Parama$rtha。 第一义中有的自性,「下本般若」是一再说到的,1.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 五五一中)说:「色无缚无解,何以故? 色真性是色。 受、想、行、识无缚无解,何以故? ()识真性是识」。 「色真性是色」,『道行般若』与『摩诃般若钞经』,译为:「色之自然故为色」(4),自然是自性的古译。 赵宋所译的『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也作「色自性是色」(5)。 一般所知的,是色等五蕴的虚妄相,所以说系缚,说解脱。 色等法的胜义(真)自性,是色等真相,这是没有系缚与解脱可说的。 与之相当的「中本般若」,如『放光般若经』说:「五阴不缚不解,何以故? 色、色自有性,识、识自有性。 六波罗蜜亦不缚亦不解,何以故? 六波罗蜜所有无所有故」(6)。 五阴「自有性」,还是「下本般若」的自性说,而「中本」增广的六波罗蜜等,却改作「所有无所有」了。 秦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等,五阴、六度等,一律改为「无所有性」(7)。 玄奘所译的『大般若经』,作「以无性为自性」,或「无所有性为色等自性故」(8)。 依各本的比较,可知「下本般若」是「自性」,「中本般若」渐演化为「无所有(之)性」,再演化为「无性为自性」,「无所有性为自性」。 意义相同,但这是无性的自性,与「下本」的但说 [P182] 「自性」不同了。 2. 『道行般若经』卷三(大正八? 四四一上)说:「人无所生;般若波罗蜜与人俱皆自然;人恍惚故;般若波罗蜜(与人)俱不可计;人亦不坏,般若波罗蜜亦如是」。 『摩诃般若钞经』也如此说(9)。 这二本古译,说人[众生]与般若波罗蜜,都是无所生[无生],自然,恍惚[远离],不可计[不可思议],不(灭)坏。 所说的自然──自性,『小品般若』等就译作无性(10) ;『大般若经』竟改作「无自性」了(11)。 3. 『大明度经』卷一(大正八? 四八二上)说:「众生自然,念亦自然。 众生恢廓,念(亦)恢廓。 众生之不正觉,而念(亦)不正觉」。 自然,恢廓,不正觉──三者,『摩诃般若钞经』作:自然,恍惚[远离],难了知(12)。 自然── 自性,『道行般若经』作「空」性(13);而『小品般若』等,就译作「无性」(14);『大般若经』「第四分」、「第五分」,译为「无自性」(15)。 与之相当的「中本般若」各本,都作「无」,「无自然」,「无自性」,「下本般若」的自然──自性,与无生、远离、不可思议为同类,实在是胜义自性,法性与涅槃的异名,称之为「无所有性」,「无性为自性」,虽多一转折(近于「正 [P183] 」经「反」而到「合」)是可以的;如改为「无自性」,似乎是不适当的! 「中本般若」也说到自性,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0(大正八? 二九二中)说:「云何名无为诸法相? 若法无生无灭,无住无异,无垢无净,无增无减诸法自性。 云何名诸法自性? 诸法无所有性,是诸法自性,是名无为诸法相」。 诸法自性,唐译本作:「谓一切法无性自性」(16),意义相同。 又『摩诃般若经』说:「诸法实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故」(17)。 实性,唐译本也作自性(18)。 「无性」与「无自性」说,是「中本般若」的一致倾向,而唐译本增入了更多的「无自性」,更多的「无性为性」,「以无性而为自性」。 我以为:般若法门本是直观深法性的,空(性)是涅槃的异名,所以自性也约胜义自性说。 然般若法门的开展,不但为久行说,为邻近不退者说,也为初学说;不但为利根说,也为钝根说。 这一甚深法,在分别、思惟、观察,非勘破现前事相的虚妄不实,从虚妄不实去求突破不可。 这所以多说一切法「无性」,一切法「无自性」了。 以无自性为自性,与空的空虚性及涅槃的双层意义,是非常契合的。 『般若经』广说种种空,而定义都是:「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19)。 经说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依种种法义来显示空,而一切都是约本性空prakr! ti-s/u^nyata^说的。 本性空是圣智证知的,所以『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五(大正八? 四0二下)说: [P184] 「须菩提! 若内空性不空,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性不空者,则坏空性。 是(本)性空不常不断,何以故? 是(本)性空无住处,亦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 须菩提! 是名法住相。 是中无法,无聚无散,无增无减,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是为诸法相」。 「是为诸法相」,唐译本作:「是一切法本所住性」(20)。 本性prakr! ti,在说一切有部 Sarva^stiva^din中,与自性svabha^va同一内容,如『毗婆沙论』说:「如说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亦尔」(21)。 『般若经』中处处说本性空,也处处说自性空svabha^vas/u^nyata^ ,意义也大致相同。 自性空,本是胜义自性空,如说:「自性空故,自性离故,自性无生故」(22)。 这是以空、离来表示自性;自性空并非没有自性。 由于「假名无实」,「虚妄无实」,与空的空虚义相关联,而自性空有了无世俗自性的意义,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四(大正八? 三九八中)说:「是名,但有空名,虚妄忆想分别中生。 此事本末皆无,自性空故」。 「自性空故」,唐译本作「自性皆空」(23),更显出都无世俗自性的意味。 如说:「但有假名,都无自性。 以色处等与名,俱自性空故」(24)。 胜义的自性空,渐演化为世俗的无自性空,还可以从空的类集中得到证明。 「中本般若」立十六空,是在十四空以下,增列无性空svabha^va-s/u^nyata^ 与无性自性空abha^va-svabha^va-s/u^nyata^,十六空是没有自性空的。 然「中本般若 [P185] 」,无论为十六空,或十八空(「上本」立二十空),在说十六或十八空后,都更说四种空:「复次,须菩提! 法[有性]法相空,无法[无性]无法相空,自法[自性]自法相空,他法[他性]他法相空」(25)。 自法自法相空,就是「自性由自性空」。 所说的自性空,是:「是(自性)空,非知作,非见作」 (26)。 非知所作,非见所作,也非余人所作的自性空,正是本来如此的胜义自性空。 一直到成立十八空(与『大般若经』「第二分」相当),才在无性空与无性自性空间,增列自性空。 这三种空,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 二五0下)说:「何等为无法[无性]空? 若法无,是(无法)亦空,非常非灭故」。 「何等为有法[自性]空? 有法名诸法和合中有自性相,是有法空,非常非灭故」。 「何等为无法有法[无性自性]空? 诸法中无法,诸法和合中有自性相,是无法有法空,非常非灭故」。 无法有法空,依经文说,是无法[无性]与有法[自性]的合观为空,所以『大智度论』以为:与内空、外空、内外空──初三空一样:「十八空中,初三空破一切法,后三空亦破一切法」(27)。 又如『光赞般若经』说:「一切诸法皆无所有,悉为自然[自性]」,是以一切法无性而显自性。 『摩诃般若经』说:「诸法亦如是无自性,舍利弗! 诸法和合生故无自性」。 唐译『大般若经』作:「诸法都无和合自性,何以故? 和合有法自性空故」(28)。 诸法和合生,所以没有自性,这是无自性 [P186] 的自性空;也与众缘和合生故无自性,绿起的无自性空相同。 但在『般若经』中,这还是十八空的一空,把握这一原则而彻底发挥的,那是龙树的缘起(无自性故)即空了。 注【29-00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 二六九上)。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四二0(大正七? 一一二上)。 注【29-002】『大智度论』卷六七(大正二五? 五二八中)。 注【29-003】『大智度论』卷一(大正二五? 五九下)。 注【29-004】『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 四四一下)。 『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卷三(大正八? 五二三中)。 注【29-005】『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八(大正八.六一六上)。 注【29-006】『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 六三下)。 注【29-007】『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一(大正八? 三0五下)。 注【29-008】『大般若 发布时间:2024-11-22 14:19:02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6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