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顺法师:佛在人间 七、佛法与人类和平 内容: 七、佛法与人类和平一 和平的意义和平本为人类一致的愿望,在饱经战争苦难,或时局恶化而濒临战争边缘的时候,人类的和平愿望,也就更为迫切起来。 然从古来今,人类一直在仰望和平,祈求和平,而和平始终不容易获得。 一部廿四史,充满了血腥气;大部分的日子,都在战争中渡过。 所以要求和平,必须探求和平的意义,不容易和平的症结,而探索那达到和平的坦道。 我们佛教徒,对于和平的愿望,无疑比一般人恳切得多。 我们应接受佛陀开示的圣训,去把握和平的真义;应仰承佛陀的慈悲愿力,而尽着为实现和平的努力! 人类有要求安定,要求福乐,要求生存的共同意欲,所以人人有共同的和平 [P144] 愿望。 但和平并不能从空洞的愿望得来;相反的,缺乏理智的和平愿望,每招来战争的苦难,害了自己,鼓励了敌人。 一般所想念的和平,大抵与没有战争或战争停止同一意义,这是并不正确的。 如甲乙两国相争,甲胜乙败,乙方签订了赔款,割地,甚而接受征服、接受奴役的条约。 这那里是实现和平! 这是弱肉强食,强迫承认不和平的战争恶果。 如某方为了松懈对方的战争意志,延迟对方的战力积集,或破坏对方的战友合作,虚伪地唱导和平,装出和平共存的外交姿态。 而自己,却秘密地更积极的在备战。 这也算和平外交吗? 这是和平骗子,战争的阴谋者。 如信以为真,自取毁灭,这也决非和平的功臣,而只是天真的和平悲剧。 又如局部的不和平因素,越来越严重,不能迅速的设法消除,而只是拖延,或牺牲部分来换取和平。 弄到大战勃发,变局部为全体,糜烂到不可收拾。 这不能称为维持和平,反而是战争的培养者。 我们本着佛陀的真理,当然崇仰和平,但真正的佛弟子,决不以虚伪的欺骗的和平为和平。 不伦不类的伪和平,实在是战斗的变形,战斗的延续,值不得我们歌颂,也值不得我们追求。 [P145]和平的反面,是不和不平。 不和是暴戾、仇恨、冲突、斗争、不合作;不平是强凌弱,众暴寡,一切的不平等。 真正的和平,决不能从不和的暴戾、仇恨、斗争中得来,也决不能实现于不平等的基础上。 和与平,有着相互的依存关系,失却一端,即会失去一切。 所以暴戾的共产集团,从不和的情绪中,使用不和的残酷恐怖手段,到处鼓动仇恨,制造斗争,这是决不能达到真正和平的。 他们虽标榜平等,鼓吹苏联式的和平,而不知在不和的情况中,求平等而离平等愈远。 「大力镇压」所造成的广大奴工群,即充分证明了不和必然不平的道理。 我们不能赞同出发于不和的伪和平,然对于现世间所有的不平因素,也不能同情。 经过重重纠纷,在长期历史中造成的世界现状,不平等是到处存在的。 如基于不平的现状,企图不平的维持,那虽然宣传博爱,鼓吹合作,也只是维持不平等的和平伪装,彼此间终于不免情感恶化而严重的不和。 如埃及、伊朗与英,摩洛哥、突尼斯与法,最近的纠纷,即是这不平必然不和的最好说明。 所以,如厌恶共产党徒的暴戾,斗争的不和手段,而不能自己纠正不平等的现状,那末美丽的和平愿 [P146] 望。 不一定被共产的不和所毁弃,却可能为他自己的不平所粉碎。 咒诅共产党徒的残酷恐怖,并不等于爱好和平,忠于和平。 和与平,必须相依共进,从和谐合作的空气与方法中,进求平等;从平等的基础上,感召大家来和谐合作。 真正的和平,才会接近人间,到达人间。 二 不和(不平)的心因人人想望和平,而和平不容易实现。 不容易实现的原因,有充分探讨的必要。 依佛法说:内有不和(不平)的心因,外有不平(不和)的事缘,彼此相互影响,这才兴风作浪,造成从来难得和平的局面。 不和,佛典称之为诤。 诤,见于语言文字,见于行动,而实深刻的存于内心。 扼要来说:内心的诤有二:一、见诤;二、爱诤。 这二者又根源于「受」与「想」,所以称受想为「诤根」。 见,是见解,这里专指主观的成见、偏见、倒见、邪见。 当人类触对对象时,必然的摄取境相。 所取的境相,有着局限性,片面 [P147] 性;摄取境相时,必觉有异于其他的特性,如此而并不如彼(「取境分齐」),这才成为一个个的心象。 从此「构画名言」表现于思想议论,这是认识过程中「想」的力用。 这种有着局限性,片面性,是此非彼个体性的心象,使我们的认识,不能有完整的认识,不能把握真正的事理,不免错乱,不免矛盾,不免畸轻畸重,自是非他。 有了这执一概全,以末为本,以非为是等,一切如盲摸象的异见、异说,世间即由此而纠缠不清。 『众义经』说:「各各自依见,戏论起诤竞;知此为知实,不知为谤法。 若依自见法,而生诸戏论,若是为净智,无非净智者」。 真的,谁不自以所见为正确,谁不执己见而排斥他说。 如以成见、偏见为正智,为能得真理,那末谁都获得真理了! 这种从认识缺陷性而来的见诤,一向就「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以见欲系着故,出家(与)出家而复共诤」。 宗教与哲学者,由于见执而聚讼纷纭,释尊早就为我们说破;而到这思想斗争尖锐的现代,越发显出他的重要性来。 爱,是贪欲。 权力、名誉、生命,都是人类所贪着的;而衣食住等经济生活 [P148] (及男女性生活),尤为欲界人类贪求的对象。 在我们触对对象时,内心必起反应而领「受」于心。 这一内心的反应,有自己主观的标准,起着合意的,不合意的,或无所谓的领受。 合意的乐受,即引起爱欲而恋恋不舍。 没有得到的,一心一意的去追求。 得到了,一心一意的希望增多,无限的增多;保有,永远的保有。 所以说:受为爱欲的根元。 然经济生活,本为一切属于一切,也可说不属于任何一人。 以爱欲的习见,而想摄属为自己,以为属于自己,已含有严重的错误。 何况经济的物质生活,从个人说,决非一人所能完全取得,终不免陷于无限欲求而永不满足。 从大众说,你以爱欲而想占有,不断的占有,他也想占有,无限的占有,当然要引起冲突,而成为不息的斗诤。 这一由于物欲而来的诤竞,释尊更说得分明:「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亲族展转共诤。 以欲为本故,王王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 彼因共相诤故,以种种器仗转向加害:或以手扠,或以石掷,或以杖打刀斫」。 这种家庭、社会、国际间的斗诤,古今有何差别? 不过现在多了飞机、大炮、原子弹、毒气等而已。 总之,我们 [P149] 有见解,即使理解到并不完全,并不彻底,而多少希望别人服从自己的意见。 我们有物质的需求,即使理解得别人也一样需要,而多少希望自己得到的胜过别人。 见与爱,为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中的两大诤执,而这实根源于认识中的受与想。 佛说五蕴,特立受、想为二蕴,即重视他是见诤与爱诤的根源。 如广泛的说,内心的一切活动,无论为感情的,意志的,知识的,凡不能正确而恰当的,一切是诤,一切是「烦动恼乱」,不得和谐的安宁。 所以说:「一切烦恼,皆名为诤」。 尤其是狂喜时,愤怒时,渴想时,失望时,悲痛时,恐怖时,忧虑时,内心是:烈火一样的在焚烧,狂飙一样的在震动,山一样的险峻,海浪一样的汹涌,电一样的闪烁,烦动恼乱到极点。 然一切烦恼中,重要而根本的,是「爱」、「见」、「慢」、「无明」。 爱有自体爱、境界爱;或色(性欲)、欲(资生物)、定境爱。 见有我见、我所见,常见、断见,一见、异见,有见、无见等执见。 慢,主要的是我慢,这是个性(人格性)的特征。 每一生命, [P150] 虽为前后的不断似续,同时的相互依存,而现为一合相,即形成一个个的单位。 由于个体独存的错觉,在接物待人时,总是自他对立而着重自己,流露自尊自大的我慢。 即使是事实所逼,自惭形秽,自卑中也不脱「卑慢」的因素。 从深细的自尊自重感,发展为妄自尊大的优越感,控制一切的主宰欲(权力欲)。 现实是不能尽如人意的,因而转化为瞋恚、忿怒、敌视、仇恨、怨结、残酷。 甚至见到他人的境遇良好,虽无关自己,也要嫉妒而心里难过起来。 这比起执见与物欲,要严重得多。 在同一思想,物资平衡分配的场所,每因意气、权力的争夺而事态恶化,即因慢而诤的实证。 见从识别而来,爱从领受(情)而来,慢从形成个性的意志中来。 这三者,同为不能正确而恰当的心理活动,无明是这一切的通相。 如约特殊的意义说,无明是不能觉了事事物物的真相,特别是不能认识自己,不觉自我(无我的假我)的真相。 无明或称愚痴,虽似乎重于知识的谬误,而实形容知情意的共同错乱,心意的盲目活动。 因此,归根结底的说,内心的根本诤因,是无明──不能觉了自我的迷蒙。 这是世间不得和平的诤因,也是人生不得解脱的错乱根本。 [P151]三 (不和)不平的事缘不和不平的斗诤,无论为语文的,或行动的,必为了某一事,名为「诤事」。 某一事件的所以成为诤事,虽有纯由内心诤因所引起(误会而来),而大都也由于这一事件的不平等。 释尊曾标举僧团和合的三大要素,为「见和同解」,「戒和同行」,「利和同均」。 这指示了和合必基于同一(平等),而不同即无法和谐的真理。 见是思想的;戒是戒条、法制、规章;利是经济生活。 一切诤事,总不外思想、法制、经济。 这三者的不合理,不平等,是外在的诤缘。 由于外在的(不和)不平事缘,引发内心的不和(不平)心理;由于内心的不和(不平)因素,加深了事缘的(不和)不平状况。 内因与外缘的交织,世间是一直在动乱中,斗争中,想望和平而始终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 唯物论者,强调诤缘,特别着重于经济;以为思想与制度的不平,依经济生活的不平等而成立。 唯心论者,强调诤因,重视道德的进修;以为德性增进,可 [P152] 渐达于法制与经济的合理化。 如依佛法来说,诤因与诤缘,有着互相推动促进的关系。 而人世间的不得和平,或实现世间法中的人世和平,诤缘应特别重视。 诤缘事,非绝对的外在,是相对的客观存在,存在于自他关涉的社会关系中。 思想,为基于心境相缘的活动;诤因的见,对此有主要的影响力。 然从个人的思想而成思想诤执,那必为自见与他人见解的关涉。 经济为基于我物相需的活动;诤因的爱,对此有主要的影响力。 然从个人的物资欲求,而成为经济占有或支配的诤执,又必为自己与他人间的欲求冲突。 法制,为基于自他的人事活动,这是更显明地有关于自他;诤因的慢,对此有特别关系。 所以世间不和不平的种种诤事,都由于内因外缘。 而外缘的三事,虽是盘根错节,展转相关,而起诤特重于人事法制。 人类的意气用事,权力争执等而外,思想与经济的诤执,也要依有关经济与思想的法制更新而趋向解决。 惟有这三者的趋向于平等,人事的和谐,才有更高的意义。 总之,不和不平的诤执倾轧,不但是心或物──经济,而是心境、自他、我物的交涉,而表现于自他关系的问题。 是在自他关系中,我们怎样处理思 [P153] 想、法制与经济的问题。 内因与外缘的相关,试列表如下:图片┌─见───心境事───思想诤执──┐│ >< >< │自心痴暗─┼─慢───自他事───法制诤执──┼─人类颠倒│ >< >< │└─爱───我物事───经济诤执──┘四 外缘为重的世间和平对于和平,有着重出世的,入世与出世融贯的二类:今从世出世双融的大乘,方便的分为三层,即重于事缘的人间和平,重于心因的心地和平,事理兼重的究竟和平。 论到事缘的人间和平,以现代的情势说,国家为重而渐趋于世界和同。 我们从佛教的三和原则来论列,可分为国家现状的人与人间的和平,国际倾向的人与人间的和平。 在同一国家的人与人间,一、应有思想的和平。 首先要指出:不平等的思想 [P154] ,无论为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如自以为真理,为光明,而把异己看作罪恶与黑暗,看为该死的,应该被毁灭的。 这种极端的,独断的,排斥异己者的意识形态,无论为宗教或政治,实在是不和不平的思想毒瘤,而为今日世界,今日中国的惨痛局面的制造者。 依佛法说,人人应有绝对真理的崇高信念,这是可能证实的。 但这并非一般所想念的,自以为然的。 这由于一般的认识内容,有着根本的缺陷性,有局限性与片面性。 但同时,又必须肯定的承认,人类的思想,有着差别性与相对的价值。 虽有是非,偏正,而都可有或多或少的接近于真理,特别是成为世界性的有数文化。 这才能容忍对方,谅解对方,从思想的自由中,促进思想的和谐交流,淘炼融铸,而趋于一极。 这除了革新独断的、排他的偏见以外,主要的文化活动,应属于为真理的自由职业者。 「质直无谄曲」,「诚实不虚诳」,「柔和不粗犷」,应为思想和平工作者的三大信条。 而「重真理」,「重世间」(公论),尤为不偏不倚的正确方针。 对于从权力而来的文化统制(如纳粹式的),从财力而来的文化垄断(如资本家的收买新闻),是思想的蒙蔽与压 [P155] 制,不是自由与光显。 这大多是虚伪与欺骗的宣传者,少有能为真理与和平而工作。 真正和平的文化工作者,应发挥其自身──文化的力量。 惟有如此,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才有意义。 才能不受权力、财力的束缚,或其他力量的要胁,而引向真正的和平。 二、应有政治与法律的和平。 政治为众人事情的治理,人人应有政治权利的平等机会。 为维护群众的安宁而需要法律,法律是平等的,不应有超法律的特权者,也不容故意的破坏者。 然要求政治的平等,必须备有两大条件。 一、教育平等:人人享有必备的修学权利,人人修毕必备的学程,才能有足够的政治常识,而不致受他蒙惑。 如经历一定的修学期限,(德力与)智力不够水准,即失去与问政治的权利。 二、财富无效:政治权的机会均等,当然不能以财富为标准,也不应受财富的支配。 如一般的选举,使用大量的选费,大肆宣传,虽不一定成功,而缺少选费,几乎是无法竞争的。 最好的宣传,应该是竞选者为国为民的服务业绩。 如必要宣传自己的主张,政府应供给他们同一的宣传工具。 如一切为财富 [P156] 所决定,自费修学而多少人智力不充足,自费选举而多少人财力不充足,既不平等,也不够民主。 一切政治上的斗争,党与党的互相攻讦,权力的种种斗争,实在从不平等不民主的因素中来。 三、应有经济的和平。 纠正劳心治人,劳力被统治的对立,趋向于劳心劳力的平等合作,共谋自他的福利。 纠正资方剥削,劳方斗争的敌害,经劳资两利,导向劳资平等,进入人人为劳者,人人有资力的社会。 财富与享受,应尽力的引向均衡。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均平,即使普遍的财富累积,生活提高,也还是增长暴戾的怨气。 所以,应尽力发展公有经济;这不是与民争利,是才能多做社会公利事业,使人民得就学、就医、育幼、养老等无价的供给。 对于私有经济,应依当前情形,制定财富与享受的标准,这是不可过高的(以后随财富增积而渐次提高)。 然由人类私欲的根深蒂固,仍应容许私有经济超出限制的活动。 但在水准以上的,一切应暴露于社会之前(隐藏私蓄者,没收)。 这才运用善意的,温和的舆论,限制他的享受浪费,而使超标准的财富,自动的能以一分或全部 [P157] ,贡献于社会福利事业。 私有财富,生前虽可自由的赠与,但死后却不得传于家庭的任何人,仅可以某些物件,作为纪念品而赠与。 在业力决定一切的人生中,虽能大体均衡,而到底不能泯除等级。 智力不同,能力不同,毅力不同,体力不同,从服劳而得来的享受,自然也无法完全一致。 但对于任何人,尤其是残废,衰老,不论什么理由,都应该给予合水准的消费,使他们获得足够的生活,不失人生的乐趣。 依平等和合的意义,而论到国际间的和平,思想方面,应为自由的沟通,不能凭借武力,财力而为有组织的文化倾销。 某一国家,某一国际组织,运用武力财力以及其他力量,倾销他的整套思想,尤其是独断而排斥一切的思想。 无论是宗教或政治,都是一种极恶劣的罪行,带有浓厚的侵略性质。 国际间的思想交流,应纯为自由的传译,自由的绍介;文化倾销的职业家,应禁绝其往来。 对于这种怀有征服与统治的野心家,必须认清他的面目而不受欺骗。 政治方面,应尊重区域文化的不同情态,民族文化的不同传统,谁也不应该专以自己爱好或行而有 [P158] 效的政制,衡量一切。 不能以武力财力为后盾,从外加以压力,从内加以挑拨;或者利用外交特权,进行煽动,强迫实行自己的政治制度,以达到政治控制的目的。 经济方面,应通力合作。 工业先进的国家,应自动放弃不合时宜的特权,不合理的利益。 援助落后地区,更应避免经济剥削。 国与国间,如存有经济掠夺的现象,是不能实现全面和平的。 依此而论,号称自由民主的国家,还不够和平的水准。 而苏俄中心的共产集团,大量的文化倾销,严密的政治控制(或进行企图控制的阴谋);在世界革命的口号下,进行高度的经济剥削。 这是苏俄的新帝国主义的新侵略,什么也不能符合佛法中和平的精神。 这契合佛制三和原则的社会,国家是倾向于大同的国家;国际是不碍国家的国际。 基于平等原则,和平精神来推进,国的局限性,逐渐松弛;国际的统一性与无碍性,逐渐增强:大同而自由的人间和平,将不经战争而实现,实现为人间的净土。 这里面,才有真正的平等,真正的自由,真正的民主,这才是实现真正的和平。 [P159]五 着重内因的心地和平外在的事缘与内在的心因,有相互的关系:如外缘的诤事,逐渐趋向和平,内心的诤因──有关思想的偏见,有关权力的我慢,有关经济的贪欲,也受到限制,而自然会渐渐淡薄起来。 政治修明的国家,民众的道德,每不需劝教而提高,即由于此。 同时,真正和平工作者,如调治身心──修正智而伏偏见,修慈悲而伏瞋慢,修戒定而薄贪欲,这对于以身作则而实践的和平工作,必更有力量,更易成就。 所以,政治不是道德的,而决不是不道德的,彼此有着相互关系。 上来说人世的和平重于外缘,这不是说不需内因的和平,是说内因是次要的。 因为人事错综的社会不和平,有关于大众,决不能做到人人的心地和平。 反之,即使有少数能心地和平,对于大众的人世和平,也不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人世的和平,重于外缘,要基于平等原则,和合精神,从人事法制(政治)的革新中,促其实现。 [P160]内因为重的心地和平,着重身心净化。 真能心地和平,必有和平处世的表现。 然社会不和不平,或极度的不和平,却不妨实现个人的心地和平。 这由于人有个性,前后延续中有着统一性,表现为个人活动的缘故。 在佛法中,三乘圣者是同证涅槃解脱的。 解脱,是不受烦恼系缚,而得活泼泼的,无拘无碍的自由自在。 涅槃,梵语有消散的意味,称叹为止、息、没、静、寂灭、安隐,实形容心与理冥,心地的最极清净,最极和平。 一切烦恼,不外乎知情意的偏颇的分裂,缺乏完整性,统一性,而各相对立、自相矛盾。 这心海的动态,如海水一样,相推相荡,不能和也不能平。 而心中重烦恼的现起,那等于海浪的汹涌而已。 所以内心的净化,消除烦恼,即自然的达到心地和平的涅槃,心地自由的解脱。 这内心为重的心地和平,是彻底的,究竟的。 从正觉人生真相,体达空无我性而破尽愚痴。 我执为本的烦恼根源净除了,从我执而来的瞋慢、贪欲、执见等,也不再存在。 这样的心地和平,名为「无诤论处」,为佛弟子身心修持的目标。 从此心地的和平与自由,流露出的身心活动,待人处世,决不会违反人世和平的精神。 佛 [P161] 制教团的真和平真自由,可以作为最有力的证明。 六 内因外缘并重的究竟和平内因外缘并重的,世出世并重的大乘真义,以完成究竟和平──佛土庄严,佛身清净为标的。 如偏重人世和平,而不能彻底的心地和平,即流为凡夫行。 如偏重心地和平,而不能着力于人世和平,即同于小乘行。 必须两者并重,化除人世的斗诤,因而增进心地的和平;由于心地和平,更能积极地促进人世和平,这才是真正的大乘行。 学佛者,每不能理解世间善法的一贯性,甚至误会为:一切世间法,都与出世法不相顺。 不知世间的人世和平,与出世的心地和平,是基于同一(诤斗)的净化。 真正的不和不平,虽都属于人类──众生自己,但一则表现于外,透过社会关系,动乱于思想、法制、经济方面,成为社会的不和平。 一则内存于己,交织于心境、自他、物我方面,熏习自己。 成为自心的不和平。 从个己来看社会, [P162] 没有必然的一致关系。 世间的社会和平,不一定是个己的心地和平;世间社会不和平,也不一定是个己心地的不和平。 然从社会来看众人,世间不和平,内心的不和平也增强;世间和平,内心也易于和平。 社会对于个己,不是有决定性的,却有重要性的。 因为,「上智与下愚不移」,而一般人都受着社会环境的重大影响。 环境对于个人,有着重要关系,所以弥勒在净土成佛,并不稀奇,而释迦在秽土成佛,才受十方一切佛的无边赞叹。 大乘法,不但净化自己,净化众生,更净化国土,即证明环境对于人心的重要性。 为大众着想,促进人世的和平,是非常重要的。 这有利于一般的和乐,更有利于佛法的进修。 菩萨发愿要严净国土,确是比着重出世的二乘,有着更深的正见。 菩萨的努力于人世和平,修证于心地和平,分别来说,虽如上所说。 然由于菩萨,从人世和平中去实现心地和平,从利益众生中去利益自己,所以是:一、必以真理相感召,而有「同愿同行」者的共同努力。 二、心地和平,虽主要为真智的净除烦恼根本──无明我执,彻证平等空性。 但不离世间,净化世间而成正 [P163] 觉,不是节制烦恼,不是灭绝烦恼,是融化的,转化的。 贪欲,净化他而使转为大乘信愿,即菩提心。 为真理,为和平,为自由,为度脱众生,为庄严国土而起信愿。 所以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尽一切生中,为成就众生,庄严国土而无限的勇进。 瞋慢、净化而使转化为大乘慈悲。 与一切众生,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姊如妹。 以众生的痛苦为痛苦,以众生的快乐为快乐,而努力于与乐拔苦的大行。 执见,净化而使转为大乘智慧,通达缘起众相而归于一如。 大乘行者,一定要有信愿,有智慧,有慈悲,也即是具足了菩提愿,真空见,大悲心,这才能完成菩萨的圣格,达成净化自己,净化众生,净化国土的究竟和平。 这三者中,慈悲是最要的。 这是融和自他,为他利他的主要因素。 因为有了慈悲,才不但是彻证空性的智慧,而且是入世利生的方便善巧。 信愿,也不但是求出生死苦难,而是能不离生死,愿入地狱;不但是志求佛道,而且是「有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有信愿,有慈悲,有智慧的菩萨,实为综合了人世和平,心地和平,而努力于究竟和平的 [P164] 工作者。 大乘学,是真正的和平,究竟的和平。 可以造成人世的和乐,也可以实现心地的和乐。 现在,世间如此苦难,中国如此困厄,人心如此阴险,如此唯私唯利,难道不想求得一真的和平坦道吗? 真正的佛弟子,真正的有心人! 「菩提所缘,缘苦众生」,这正是发心的时候了! 切勿以为佛法的和平,过于崇高。 必须有崇高而完美的和平观,才能不为不伦不类的虚伪和平,不和不平的强权政治所欺骗,不因魔焰猖狂而震慑。 必要有完美的理想,才能从近情处,易行处去下手推行。 究竟而完备的和平,属于佛法。 我们的赞叹,归于佛陀! 发布时间:2024-11-23 12:49:26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6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