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济群法师:名言与真实 内容: 【名言与真实】我们学习佛法,必须抓住要领,否则很难学出什么名堂。 若是从学术层面来认识佛法,只会越学越复杂。 若能汇归到心行上,汇归到佛法的根本上,我们就会越学越简单。 因为根本不会很多,否则就不成其为根本了。 知识是复杂的,但智慧和真理是简单的。 当然,真理也需要语言文字作为载体,所谓文以载道。 但我们要知道,语言文字是最不可靠的。 那些异端邪说和虚假广告,正是利用语言来误导世人。 对于凡夫来说,即使没有刻意欺骗他人,所使用的语言也往往带有强烈的倾向性。 每个人说话都有自己的角度,难免会有局限性和片面性。 我们想做某件事情,可以找到一百条做的道理;不想做的时候,也可以找到一百条不做的道理。 知识越多的人,找到的道理就越多,所以知识分子最会讲道理。 无论是做还是不做,找到的理由都同样充足。 这说明什么? 说明事物的两面性,所以佛教说事物都是假名安立的。 我们听说某个人如何,某个地方怎样,只能代表叙述者对此的认识,其中往往夹杂着他的主观好恶。 所以,不能听别人怎么说,就全盘接受了。 我们了解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我们了解一个地方,要查找资料并实地考察。 当然,先贤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正确的知识,但对事实真相的了解,我们还是需要亲自去体验,这一点非常重要。 佛法也是以语言为载体,但圣人的语言和我们的语言又不同。 因为圣人所揭示的是事物本质,作为本质,不论从什么角度去看,都是法尔如是。 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就会产生变化,就不是本质了。 所谓本质,即本来如此,是平等一味、没有差别的。 但是差别性就不一样了。 比如说这张桌子,如果从知识的层面来阐述,物理学家有物理学家的角度,化学家有化学家的角度,文学家有文学家的角度,哲学家又有哲学家的角度,甚至可以根据各自的专业撰写一本乃至数本关于桌子的著述。 如果从差别性对桌子进行研究,可能终其一生还是无法穷尽,因为每个角度还可以不断细化。 那么,桌子的本质又如何呢? 非常简单,过去诸佛认为桌子是苦、空、无常、无我,是如梦如幻的,现在诸佛也是这样认为,未来诸佛还是这样认为。 在真理的层面,不可能有别的认识。 所以,佛菩萨的言教,是反映事物本质的圣言量,和世间语言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当然,佛陀说法也不完全是从第一义来说,还有世界悉檀、对治悉檀、为人悉檀,这三种悉檀都有其特定的角度和时节因缘。 古人也讲到,尽信书不如无书,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可见古人也发现了语言的局限性,所以,语言只是我们认识真理的桥梁和载体。 缘起的世间很复杂,也就是经典中时常说到的缘起甚深。 缘起甚深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世俗的层面,即生灭的层面;一是空性的层面,即寂灭的层面。 作为我们凡夫来说,即使对于生灭层面的缘起,也很难真正的透视它,何况是缘起寂灭的层面? 只有以佛法的智慧为指导,我们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不被现象所迷惑。 发布时间:2024-12-06 11:17:46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6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