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略说戒律的缘起·二 内容: 据载,佛陀所制的第一条戒,是在传道十二年后,因为一位弟子须提那,受母亲的逼迫,与他原来的妻子行淫事而起。 这件事各部《广律》中都有记载。 这里录《五分律》的记载说:“时彼众中,有长者迦兰陀子,名须提那;闻法欢喜,即作是念:如我解佛所说,夫在家者恩爱所缚,不得尽寿广修梵行,出家无著,譬如虚空;我今宁可以家之信出家修道。 ……佛言:甚善! 汝父母听未? 答言:未听。 佛言:一切佛法,父母不听不得为道。 即白佛言:我今当还启白父母。 ……父母答言:止! 须提那,莫作是语。 吾先无子,祷祠神祇仅而有汝。 一子之爱,情念实重;死不相远,如何生离? 汝家饶富,金银宝物,恣汝修德;现世爱乐,何用出家夺吾情志! 苦请至三,父母不许。 便从坐起,住于别处,作是誓言:若不出家,终不复食,于此而死,何用徒生。 即便不食,至于六日。 亲戚闻之,咸来慰喻言……诸友亦来谏止,苦言如上……父母闻衔泪答言:听子出家修梵行,但为我共要时还相见。 ……于是须提那拜辞父母绕三匝而去。 还至佛所,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父母已听,唯愿与我出家受戒。 佛言:善来比丘,修诸梵行,我善说法,断一切苦。 佛说是已,须提那须发自落、袈裟着身、钵盂在手,即成沙门得具足戒。 出家未久,时世饥馑,诸比丘入城分卫,都无所获。 须提那子在闲处作是念:今此饥馑,乞求难得。 我所生处,饮食丰乐,当将诸比丘还我本邑,令得供养,并福度彼。 便从坐起,与诸比丘还到本邑住林树下。 父母闻之,敕其妇言:汝可庄严,如吾子在家所好服饰。 父母将之,同诣彼林。 时须提那见父母来,起迎问讯。 父母语言:汝何用毁形在林树间? 可还! 舍道在家修善。 白父母言:不能舍道,还就下贱。 如是至三,执心弥固。 父母呜咽,舍之还家。 须提那妇,数日之中便有月水,即以白姑。 姑欢喜言:是有子相。 即敕庄严如前服饰,父母复将,共诣彼林。 时须提那问讯如上。 父母复言:汝何用毁形在林树间,受此风露饥寒困苦? 汝家财富,天下所知,但我私宝积没人首。 况父母物孰能量计? 汝可还家恣意修善,现世受乐后享福庆。 白父母言:如子所见,五欲伤德、观乐如电、忧苦延长,终不以此捐梵行。 如是至三,答启弥厉。 父母复言:尔虽吾子,今为释种;违我以道,夫复何言! 但祖宗辍祠,人伦情重;王宪嗣绝,财物没官;吾备之矣。 汝岂不知余愿所期,在汝续种? 汝其思之,吾言尽矣。 时须提那闻诲悲泣,默默奉命,便与妇同归。 在于本室三反行欲。 时须提那犯此恶已,即自悔责:我今失利,云何于佛正法出家,而不究竟修于梵行。 羸瘦憔悴,才有气息。 诸比丘见问言:汝先好颜色,今何憔悴! 将无不乐梵行犯恶罪耶? 答言:我犯恶罪,是故尔耳。 即问:汝犯何罪? 答言:我共本二(妻子)作不净行。 诸比丘言:汝所作不善,非清净行、非沙门法,不随顺道。 种种呵责,如佛所说呵责已,将至佛所,以事白佛。 佛以是事集比丘僧。 诸佛常法:知而故问,知而不问,知时问、非时不问,有益问、无益不问。 诸佛常法:有五百金刚神侍卫左右,若佛问三反,不以实答,头破七分。 佛问比丘,欲何所说。 诸比丘重以白佛。 佛问须提那:汝实尔不? 答言:实尔,世尊。 佛言:汝愚痴人! 所作不善,非清净行、非沙门法,不随顺道。 此不能令未信者信;令信者退! ……汝初开漏门,为此大恶。 波旬常伺诸比丘短。 汝今便为开魔径路,摧折法幢、建立魔麾。 须提那! 宁以身分内大火坑、若毒蛇口,不应以此触女人身。 汝所犯恶,永沦生死,终不后能长养善法。 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以十利,故为诸比丘结戒。 何等为十? 所谓:僧和合故、摄僧故、调伏恶人故、惭愧者得安乐故、断现世漏故、灭后世漏故、令未信者信故、已信者令增长故、法久住故、分别毗尼梵行久住故。 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行淫法,得波罗夷,不共住”。 发布时间:2024-12-13 09:45:48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6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