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宗法师: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壹、安心篇 一、特别法门 内容: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2007年3月28~30日讲于韶关丹霞山锦石岩寺壹、安心篇印光大师的教化从今天开始,我们计划用三天的时间,来共同学习印光大师的尊贵开示——印光大师精要法语。 印光大师是净土第十三祖,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位祖师,民国时代人。 他是一位通宗通教的大善知识,又是一位从儒入佛、贯通儒佛的大学问家、大修行人、得道高僧。 印光大师一生特别强调仗佛慈力,主张信愿专修念佛,其净土思想和净土宗的开宗祖师——善导大师的思想很接近;著作主要是《印光法师文钞》,有《增广》、《续编》、《三编》,总共有一百多万字,风行天下,历久不衰。 因为《文钞》量过大,一般人要通读的话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后人编有种种节略本,我们这里也是从《文钞》当中选取一部分精要的法语来共同学习。 印光大师一生的教化,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也就是我们常知的:敦伦尽份,闲邪存诚;深信因果,老实念佛。 「敦伦尽份」:行为恪守世间伦常道德,尽到自己的本份。 「闲邪存诚」:存心杜绝邪思邪念,保持诚敬。 这两句是世间,做人父母、做人子女、做一般的职业,应当奉行的准则。 「深信因果」:就是对于佛陀所开示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世出世间等等因果关系,深信不疑。 这是我们建立信仰的根本基础。 「老实念佛」:就是死心踏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不疑不杂。 这是我们达成人生目的,往生净土,究竟成佛的根本保证。 中心内容:老实念佛这次的讲义主要围绕这四句当中的最后一句──「老实念佛」为中心。 关于基本的伦常道德教育,和因果教育,在这次短短的时间之内,就顾及不到,也相信在座各位,在这方面是有基础的。 这一次主要来谈一谈「老实念佛」。 老实念佛不容易。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能见老实念佛的人确实不多。 为什么不多呢? 老实不下来。 为什么老实不下来呢? 不明道理。 不能明了佛法的道理,也不明了自己的根机,机和理双方不了解,这样就不能老实。 不能老实念佛,就难得佛法真实利益。 我们选的这些法语,就是为了解决老实念佛,分为两部分:第一,「安心篇」,也叫做「教理篇」。 共四十八条,主要侧重在「安心」这一方面,也就是刚才讲的「老实」。 理明才能心安,心安才能老实,所以,这一部分,教理方面相对多一些,不过也很好懂。 净土门的教理说深很深,说浅很浅,还是很好懂的。 第二,「实修篇」,也叫做「起行篇」。 分三十六题,主要解决我们实际修持当中的一些具体的问题,侧重在「念佛」的行持。 这二篇,以安心篇为主,同时也是相辅相成的。 安心篇五节我们先学「安心篇」,共四十八条,分成五节:第一、「特别法门」四条。 首先分判法门界线,说明净土法门之特别,不同于普通法门。 第二、「仗佛慈力」七条。 为什么特别? 因为仰仗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 第三、「念佛胜易」十六条。 仗佛慈力,所以既殊胜,又容易。 第四、「普劝众机」七条。 既殊胜又容易,一切上智下愚、士农工商、出家在家,都应当来修学。 第五、「信愿专修」十四条。 修学的准则,信、愿、专持佛名。 标题、原文、出处这四十八条文,每一条都很干脆利落,掷地有声。 大师说话毫不含糊,说怎么样就怎么样,可以讲力如千钧,请大家用心。 黑体字的部分是印光大师的原文,每一条前面都有小标题,后面说明它的出处。 三部分:标题、原文和出处。 标题是我加的,目的是希望用短短几个字,易持易记,让大家能够抓住它的核心,为大家学习提供方便。 一、特别法门1. 「法门不同」之文(总判通别二门)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 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别法门」。 (增广卷三. 近代往生传序)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这一段法语很重要。 我们佛教说「八万四千法门」,四弘誓愿说「法门无量誓愿学」。 印光大师把这无量的法门分成两大类别,所以讲「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 这两类是不一样的,大家要明白。 很多人这个地方路子不清楚,一步错,则步步错。 这个地方弄清楚了,你才方向明确。 因为一般讲到佛法修行,就含糊笼统,以为「佛法嘛,都一样,修行戒定慧,打坐、断烦恼……」。 我们看印光大师的说明:「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所以这一条文叫做「法门不同之文」。 目的是让我们明白修持佛法,不是含糊笼统、一模一样的。 通途法门哪两种不同呢? 一种是仗自力,就是依仗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生死轮回,这是一种法门。 「若仗自力,修戒定慧」:要仗自力修持的话,那你就要修戒定慧。 并不是所有的法门都要修戒定慧,而是仗自力修持法门,就要修戒定慧。 修戒定慧的目的在了生脱死,是不是修戒定慧就一定能了生脱死呢? 未必! 「修戒定慧」后,「了生脱死」前,还有六个字:「以迄断惑证真」:「迄」是到达。 修戒定慧一定要达到什么程度呢? 「断惑证真」。 不是说我持戒,衣服穿得好,走路威仪很好。 威仪很好,如果没有断惑证真,没有用;禅定很好,一坐几个小时、几天不动,也不管用;读大乘经典,很会研究、很会讲,法相、名词都很明白,也不管用。 要达到断惑证真——断除烦恼惑业,证得真如实相,才能了生脱死。 这叫「通途法门」,也就是普通法门,一般都这么修。 特别法门另一种是仗佛力,仗佛力是「特别法门」。 「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别法门」:你看这个特别法门,它怎么特别? 不谈戒定慧,也不谈断惑证真。 谈什么呢? 「仗佛慈力」:佛的慈悲愿力。 为什么要仗佛慈力呢? 因为要「自力修戒定慧、断惑证真」不容易! 断惑证真了,就是阿罗汉。 我们修不来,达不到,就要仗佛慈力。 仗佛慈力怎么仗呢? 「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也就是「信愿行」,不是「戒定慧」。 因为你能够以戒定慧断惑证真,自己可以了生脱死了,不必仗佛力。 所以,这个仗佛慈力的法门,尤其是为了那些修持戒定慧没有力量,达不到断惑证真的人准备的。 「真信」:真的信顺阿弥陀佛救度,不怀疑。 很多人都会认为说:「我真的信阿弥陀佛。」其实没有。 他是一个观念,是从理路上认为说佛弟子应当相信阿弥陀佛,也自认为很虔诚信了阿弥陀佛。 其实没有,因为我们凡夫都很执着,往往还都是自己那一套。 我们底下会解释。 「切愿」:就是你真的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任何事情能挡住你。 「持佛名号」:单称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以期仗佛慈力」:真信切愿来持佛名号,本身这就叫做「仗佛慈力」,这样往生西方,这个是特别法门。 好! 我们总结一下:印光大师把佛教无量法门分为两大类别:念佛以外的所有法门,各宗各派,所有八万四千法门归为一类,叫做「通途法门」。 唯有念佛这一个法门算一类,叫做「特别法门」。 五特别二门相比,「特别法门」略有五处特别:第一、原理特别。 通途法门是「仗自已道力」,特别法门「仗佛慈力」。 这一条是最根本的。 因为原理不同,决定了下面方法、要求、时效、利益也不同。 第二、方法特别。 通途法门,修戒定慧;特别法门,持佛名号。 通途法门既然仗自己道力,必须「修戒定慧」,不然一无所仗;特别法门既然不仗自力,而是仗佛慈力,那么就不要求修戒定慧,只要「持佛名号」。 第三、要求特别。 通途法门,修戒定慧,要求「断惑证真」;特别法门,持佛名号,讲究「真信切愿」。 通途法门修戒定慧,没有达到断惑证真,还有烦恼,决定不能了生脱死的。 特别法门持佛名号,并不要求伏断烦恼,因为仗佛慈力,即使烦恼一丝一毫没有断,也可以往生西方;但必须「真信切愿」,没有真信切愿,便与佛的愿力不能感通,没办法仗上佛力。 第四、时效特别。 通途法门,效果迟缓;特别法门,效果立即。 通途法门修戒定慧,想达到断惑证真,要经过多生累劫的勤修,初果圣人还有七次往返天上人间,最后才完全断惑证真,才了生死;这么难的法门,只有圣者根机才能修。 特别法门,持佛名号,只要具有真信切愿,立即契入阿弥陀佛大誓愿力,往生一定;非常容易,一切凡夫都能修持。 第五、利益特别。 通途法门,利益在证果成圣,「了生脱死」,但离成佛还太遥远;特别法门,以凡夫身,「往生西方」,一旦往生,自然一生成佛。 所以说生西利益,比得道利益更大。 原理方法要求时效利益通途法门仗自力修戒定慧断惑证真多生累劫了生脱死特别法门仗佛力持佛名号真信切愿一生一念往生成佛修得过去才是实际意义的法门「法门」这两个字要解释一下。 「法」是方法;「门」是门径,出入为义。 「法门」是指用这个方法,可以出生死、入涅槃。 戒定慧是法,戒定慧这个法,对我们算不算门呢? 你能修得过去,对你就是门;你修不过去,对你就不是门。 没有门! 走不通,此路不通。 像《金刚经》对慧能大师就是法,同时也成为门,一闻大悟,悟后起修。 我们读了一千遍也开不了悟,照样我相坚固。 法还是法、是佛法,但是你没有门。 如果要修戒定慧的话,怎么样门才通了呢? 要达到断惑证真,没有烦恼了,一点点都没有了,是圣人了,这个法门就通了。 这叫「法门」。 真信切愿即可通往极乐净土净土法门的法是什么法呢? 就是刚才一进来我们念的「南无阿弥陀佛」。 念佛这个法,它是通向哪一个方向的呢? 是通向极乐世界、往生西方的。 戒定慧是通向了生脱死的,达到断惑证真了,这个门打通了。 念阿弥陀佛名号要通往西方极乐世界,也有标准。 你要怎么样,这一个法才有门呢? 就是要「真信、切愿」。 你真信切愿了,你决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门就通了。 这一个门,很容易通。 如果要靠断惑证真那一个门,我们就很难通了。 法门通往根机难易通途法门修戒定慧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圣人难特别法门持佛名号真信切愿往生西方凡夫易选择净土法门这两个法门,大家就可以比较了。 两个法门都好,都是佛讲的。 我们在座每一个人自己选一选,你是愿意修通途法门呢? 还是愿意修特别法门? (「特别法门。」)我们都愿意修特别法门。 通途法门也是佛法啊,为什么不愿意修通途法门呢? (「做不到。」)做不到。 大家愿意选修特别法门,恭喜各位! 说明这第一条文大家听懂了,过关了,大家有智慧眼,有择法眼。 2. 「拣去自力」之文(劝修特别法门)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门」;仗「佛力」者,名「 特别法门」。 由兹,拣去自力,注重佛加,冀娑婆具足惑业之含识,现生同赴莲池。 (续编卷下. 楹联)印光大师虽然说有两种法门,他的目的不是劝我们修通途法门,是劝我们修特别法门。 通途法门,就是靠自己的力量。 特别法门,不是要靠自力的。 这个地方大家脑子要转弯,脑筋要开窍。 我们修特别法门是仗佛力,「仗佛力者,名特别法门」。 大家听懂之后,不要说:「师父,我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就怕我没有力量!」这样讲不对。 因为我们是靠佛的力量嘛! 就好像我们刚才讲上山一样。 「师父啊! 我很想上山,但是我怕我没有力量。」「你不用怕! 坐索道。」「我愿意坐索道,可是我怕我没有力量。」这就不正确了。 你坐索道,就是电缆车有力量,你就可以上山了。 我们修特别法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靠自力的──靠佛力。 大师在这里告诉我们:「拣去自力」:像拣东西一样,把这个丢到旁边。 「注重佛加」:注重佛的加持力。 所以,如果学净土法门,还在那里觉得说:「我没有修持力量,我修得不好,我怕我不能往生。」这句话是错误的。 有的莲友一听,说:「啊? 师父啊,这句话我说了好多遍,原来我说错了。」你说错了。 「哎呀! 我修得不好,就怕我不能往生!」你修得好也不能往生,何况修得不好? 为什么? 因为靠你自己是往生不了的。 所以大家不要说「因为我修得不好,所以不能往生」。 因为修得不好,所以要靠佛力,靠佛力就一定往生。 因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靠自力——「拣去自力」。 你讲那个话,就是净土法门没有入门,你还没有拣去自力,你还想靠自己的力量修行。 「师父啊! 我没有修好,我准备再使劲地修,修到什么时候修好了,我就能往生了!」你在加自力,不是拣去自力。 你如果懂得自己修得不好,甚至也不可能修好,就把这个拿掉,彻底拿掉。 把哪一个拿掉呢? 把「要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生死轮回」,把这样的观念拿掉,叫「拣去自力」。 完全靠倒南无阿弥陀佛,叫「注重佛加」。 所以,大家平常讲话,一不小心,就诽谤了阿弥陀佛。 我们学净土法门的人,以后不要「谦虚」,说:「我修得不好,只怕我不能往生。」不要这样讲。 说:「我虽然修得不好,但是我能往生」,要这么讲。 「那你为什么能往生呢?」「因为阿弥陀佛修得好嘛! 阿弥陀佛修得好,我念祂的名号,所以我能往生。」这句话才符合道理。 就像我们坐船过河一样。 「我不会游水,但是能过河。 因为我坐船。」所以,我们能不能过河,跟你游水技术没有关系。 你游得再好,山洪暴发,你也一样过不了。 你游得再不好,但是如果能坐船,一定可以过河到彼岸。 我们要往生西方,跟我们修得好不好,没有关系。 你如果学通途法门,就有关系,你要修戒定慧,要达到断惑证真,这个时候,你才可以渡过生死河,到达涅槃岸。 那个就要讲你的修持,要修得好,好到断惑证真这个程度。 如果学净土法门,不谈你修得好、修不好,只谈你有没有真信切愿。 所以,大家这里要明白——「拣去自力」。 我们靠佛的力量,就要「通身放下,彻底靠倒」,完全靠上。 「冀娑婆具足惑业之含识」:「冀」是希望。 为什么印光大师劝我们要「拣去自力,注重佛加」呢? 是因为娑婆世界,我们都是充满着贪瞋痴、无明、惑障的这样的众生。 「含识」就是众生,又叫有情。 这个桌子,它不叫众生,因为它没有心识的作用。 「含识」,就是说他内在里面含有心识的作用,因为有心识的作用,所以才起惑造业,才有贪瞋痴的烦恼(这个桌子没有贪瞋痴的烦恼啊),我们有贪瞋痴的烦恼,所以我们要去轮回。 这样的众生充满着惑业,要他靠自力修行戒定慧、断惑证真,太难了! 所以大师就劝我们要「拣去自力,注重佛加」。 「现生同赴莲池」:就是指我们这一辈子,不要等到下一辈子再来。 这一生大家都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宝莲池当中。 念佛人互相之间称「莲友」,莲花之友,莲池海会里边的朋友,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做好朋友。 3. 「果觉因心」之文(法门不能相混)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 行极平常,益极殊胜。 良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于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其修证因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 (续编卷下. 无量寿经颂)这条文,讲的非常彻底,非常到位,是我们净土法门的精华。 这段文如果都明白了,净土法门你就过关了、毕业了、不用再学了。 这一条文,叫做「果觉因心之文」。 「果觉」是果地的觉悟;「因心」是因地的发心。 后面的括号说明:(法门不能相混)。 我们修持佛法,两种不同的法门,不要把它们混到一块儿。 混到一块儿以后,你就出故障了,就麻烦了。 所以,印光大师在这里劝我们说:「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先来解释最后这一句。 净土法门很特别,「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绳」就是线,古代的木匠做活要用墨线,称为准绳,所以又引申为标准。 印光大师在这里说:净土法门,不能拿着通途法门的教理,来做标准、来衡量。 很多学净土法门的人,心里边就像拨浪鼓一样,觉得说:「我这么多的烦恼,一点也没有开智慧,持戒也不能清净,妄想纷飞,半点禅定也没有,我这样怎么能往生呢?」他这就是以通途的教理为标准,拿来搞混淆了,以为净土法门也一定要戒律清净、禅定清净、要开智慧,以为做不到这些就不能往生。 这个是错的,这个就混淆了。 净土法门特别,只要「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本来就不要求戒定慧,戒定慧你能做到,当然好,即使一点没有做到,都不妨碍。 这些话只有祖师慈悲我们,才恳切地劝我们要听信、要明白。 不可用通途法门衡量净土法门修持法门,如果能分清通途法门和特别法门,平时听到有关的议论,心里就不会惊动,很稳定,听法也能明白。 不然的话,我们往往会听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话,听进来之后,心就慌乱,没有底了。 所以,祖师的教导很重要,就是说我们特别法门,不能够按照通途法门的教义来衡量。 如果我们不明白,听别人一说:「某某人哪! 你只念佛怎么能往生呢? 你烦恼这么重,业障没有消除,功夫也没有提上来,还没有禅定,又不清净,你怎么能往生呢?」你一听就冰凉了,「是啊! 我这样怎么能往生?」这就是拿通途法门的教义作为准绳,来衡量净土法门,这就错了,不是正确的。 因为修通途法门,一定要达到断惑证真,这是通途法门的标准。 但净土法门不要这样,没有断惑、没有证真,你真信切愿就可以往生西方的。 这是两个法门不同的地方。 比如说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讲:「佛讲心净则国土净。 你心不清净,怎么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心净国土净,这句话有没有错呢? 这句话是佛讲的,当然正确。 但是,这不是讲净土法门,你如果拿着这句话来讲净土法门,又是把法门搞混淆了。 「心净」是指心体纯净,心清净了,自然展现庄严清净的国土。 法藏菩萨的心清净,所以祂成就的极乐世界就是国土净。 个都是大菩萨,乃至是佛的境界,不是凡夫能够做到的。 「心净国土净」,这句话一听,就赶紧去修清净心──你那个清净心修得再多,都是染污的、虚假的,不是真正的清净心。 坐那里感觉到安详一点、内心的粗烦恼少一点,就觉得这个是清净心──太差了! 真正的清净心不是这样,《心经》里讲:「不垢不净。」无所谓垢染,也无所谓清净,它是绝对性的。 不是说「我稍微好一点」,那都是相对的,都是生灭法、有为的,一会儿清净,一会儿不清净了──都是假的。 净土法门反过来,是「国土净则心净」。 极乐世界是清净庄严的国土,我们一往生极乐世界,当下所有的烦恼消除干净,智慧增长,心就清净了。 这才是凡夫能够学得来、做得到的法门。 风景喻:国土净则心净比如说:在广州、深圳大都市里边,车水马龙,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光线污染,家务事、工作事,万事揪心,你要让他心净,怎么能够净呢? 那么,到了节假日,大家为了逃避喧闹的城市,就会来到风景优美的地方。 他一来到锦石岩,一看见这里的山水、地貌,城市里的那种紧张、压力自然就释放了,他的心就感到清净了。 这个说明什么呢? 环境能够改变我们的心,国土清净了,心就清净了。 所以,真修行人不要讲大话,要依我们凡夫做得来的,我们所学的法门是:国土净则心净。 来到风景优美的地方,自然内心就感到安详、平和。 如果在大城市里呆着,有逼迫感、压力感,一抬头都是高楼,旁边都是车声、人声,喧闹不停,你不看也得看,不听也得听,看到的、听到的,六根对六尘,都让我们染污。 这样我们在娑婆世界是不可能清净的,所以,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喊破喉咙也枉然──通途教理还有人讲到:「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 说你口中念「南无阿弥陀佛」,心里是散乱的,没有禅定,你喉咙喊破了,也不能往生。 这句话对我们净土法门来说是错误的,又是拿了通途法门的教理来衡量特别法门。 因为通途法门就是要修戒定慧,要断惑证真。 他说:「你虽然念佛,但是你没有戒定慧,你心里很散乱,你没有断烦恼,你不是喉咙喊破也枉然吗?」这是通途法门的教理。 所以,大家一听到这样的话,就担心了、害怕了──不必! 如果我们懂得净土是特别法门,我们心里边就很踏实,「对对对! 你讲的是不错! 不过你讲的是按照通途法门戒定慧修行的,我现在是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两不相干!」乘缆车上山喻:念佛没感觉就好像我们上丹霞山一样,通途法门就好比一步一步地上台阶,感觉很实在,上一步台阶,就感觉「我进步一点了」,再上一步,又进步一点了,每一步都有感觉。 如果坐电缆车,没感觉,「呜—」就到山顶上去了,没感觉就上来了。 很多人念佛,他不老实念,为什么? 「我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哎呀,师父啊,我念了好长时间,没感觉啊?」又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没感觉!」没感觉就对了! 念佛不是找感觉,找感觉就错了。 为什么错了? 你又把这个感觉放在前面了,来代替六字名号了──不是这样的! 初机学佛都这样,教他老实念佛,念不下来,今天学了一个咒,好像「我上了一个台阶」;明天又念一个咒,「哎呀,又进了一步」;后天又学了一个什么……,他都是累积,一步一步地慢慢来。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没感觉。 上了电缆车,「呲」一下到山顶了──「莫讶一称超十地」,有什么感觉? 没有次第。 不是一步一步地来的。 像坐飞机一样,坐在飞机上不动,然后空中小姐通知了:「各位乘客请注意,现在飞机要着陆了。」「啊? 我还没感觉就到了」。 你走路就不一样了,感觉多得不得了。 一路风景转换不断,五里、十里……。 清清楚楚。 自力修行法门,好比走路,一步一步来,「我修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我学法,一个、两个;我断烦恼,断见惑、断思惑……」,都是很明了的,有次第的,一级一级的。 但净土法门不这样。 我们学净土法门,要按照祖师的教导,懂得我们这个特别法门跟通途法门不一样。 净土法门 其大无外「净土法门,其大无外」:是指我们这个法门很广大,没有任何人遗漏在外。 有两种大:一智慧大,一慈悲大。 向上智慧大,文殊、普贤这样的大菩萨,都要求生极乐,都不能出于其外。 向下慈悲大,《观经》五逆十恶众生,临终一念、十念都能往生,还有谁不能修呢? 《庄严经》更说:「常运慈心拨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所以说,其大无外。 其它法门,要么下机不能修,要么上机不需修,都有在外,都不能叫做大。 全事即理 全修即性「全事即理,全修即性」:「事」就是指事相,有为、造作、生灭的,就是事;「理」就是理体,理体不生不灭。 「全事即理」是什么意思呢? 说净土法门的修持,好像看上去是有为的、生灭的事相,但是,当下契入不生不灭的理体,这叫「全事即理」。 如果按照通途法门来讲,你要达到「事即是理」,那要破无明,证得真如佛性,念念契合真如理体。 没有破无明,你事就是事,理就是理,分成两片,不可能「事即是理」。 比如说修布施,我们修布施,都是生灭的事。 布施这件事要能够即理的话,就要达到什么程度呢? 「三轮体空」。 没有我在布施,也没有对方受我布施,也没有中间所施的财物,这三方面都空掉了,但你还在做布施的事业。 这样「三轮体空」所做的布施,就是「事即理」。 事即理,解脱才有希望。 凡夫修行,哪能这样子? 我们做的事就是事,与不生不灭的理,根本就分为两片。 「全修即性」:「修」就是指外在有为的修相;「性」就是指自性、本性、佛性。 修即性,必须彻悟自心才有份。 事与修,理与性,可以合在一起,不过分能分所而已。 「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谈何容易? 可是我们净土法门,印光大师说就是这样。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是事、是修,好像事相上也有生灭,但是,当下它和不生不灭的理体、佛性完全相契。 这个需要费一点心思来理解。 这是因为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它是阿弥陀佛的无上正等正觉,它本身是不生不灭的。 我们凡夫的心,虽然在有为事相的造作修行,但是当下就契合这句名号本身的不生不灭的正觉理体,所以叫「全事即理」。 只要我们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不要懂得什么生灭不生灭,也不用懂得什么佛性不佛性,当下就跟佛性契合,当下就跟阿弥陀佛的无量光寿成为一体,这个叫「全事即理,全修即性」。 实相身 为物身所以,昙鸾大师用两个名词来说明阿弥陀佛,叫做「实相身」、「为物身」。 「为物身」就是指为了众生而成就的这尊佛身;「实相身」是指祂本身所证悟的无量光明、无量寿命,祂是真如实相的本身。 这句话是说明,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本身,它是真如实相,同时,它是让我们众生可以称念得来的这句佛号。 因为它是「为物身」,我们就可以念它,「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们才可以有事修。 阿弥陀佛如果不是为我们成就这句名号,凡夫怎么跟阿弥陀佛接触? 我们跟祂没有关系啊! 因为祂是在不生不灭的境界当中,我们完全在生灭的境界里边,我们没法跟阿弥陀佛产生心灵的沟通。 除非你达到不生不灭了,你才可以跟阿弥陀佛的心光相交集;你证悟了无量光、无量寿,你才可以跟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无量寿碰合。 现在阿弥陀佛为了慈悲我们,祂虽然本身住在无量光、无量寿的真如理体、不生、不灭的境界当中,我们在这个境界之外,祂为了慈悲我们、救度我们,就把祂的无量光、无量寿、不生不灭的果觉——无上正等正觉,形成「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说:「这六个字给你念,你只要会动嘴巴念就可以。」这样,阿弥陀佛就跟我们结合起来了。 所以,「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是两面的:向着佛这一面是无量光、无量寿,是阿弥陀佛本身的觉悟,叫做「实相身」;向着众生这一边叫「为物身」,就是六字名号给你可以念。 你念了这句六字名号,你抓住这一面──就像一张纸,你得到正面,就有反面;得到反面,就有正面。 像一枚钱币,你抓住这一边,整个钱就是你的。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从凡夫这边来看,是生灭的,「哎呀,我睡着了,没有念;想起来,我再念了。」但是,这句名号本身另一面,是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无量寿,是不生不灭,是真如理体,是佛性的完全显发,是理体的完全证悟。 所以,我们念佛,叫「全事即理,全修即性」。 别的法门不可能啊! 你诵经,经本身不具备这样的功能,除非你诵经开悟,证得诸法实相,你才能够「事即理」,你才能够「修即性」,不然你都不能做到。 所以,圣道法门的修行要悟后起修,没有开悟之前,它跟理、跟性都是分成两片。 你看我们这个法门多殊胜,即使我们这样凡夫的身份,你张张嘴念「南无阿弥陀佛」——全事即理。 全事即理,大家不要觉得容易啊! 以一般来讲,你最少要达到大彻大悟的地步;达到大彻大悟的地步,还没有做到全事即理,只是说路子明白了。 登地的菩萨,才能事理融合在一起。 而我们念佛的人「全事即理」,这个「全」也特别有意义,「全」是全部,没有一点遗漏在外,并不是说你达到清净心了,你念佛好像「事即理」;你没有达到禅定,你念佛事不即理──不是这样! 有禅定、无禅定、出家人、在家人、有智慧、无智慧,你只要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哪怕是一个三岁小孩子,他也是「全事即理」,没有遗漏在外的。 跟你有没有智慧、烦恼多少都没有关系的。 这个不容易啊! 「全修即性」道理也是一样的。 「修」又叫事修;「性」又叫理性。 行极平常「行极平常,益极殊胜」:「行」就是指行持。 净土法门修行起来很平常,平平常常,就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没有什么玄妙奇巧! 学别的法门都可以有所矜持,「持戒啦,得定、得通、开智慧……」。 净土法门,你就是有戒、有定、有慧,都摆不上用场。 就像坐船过海一样,你是一个世界级的游水冠军,坐在船上面,也不以游水技术好为夸耀,因为都用不上了。 好像蜡烛光在太阳光下面,就没有光了,看不到了。 不要说凡夫,就是阿罗汉的戒定慧,乃至就是菩萨的戒定慧,来到六字名号里边,通通看不见了。 《无量寿经》说:声闻、菩萨的光明,遇到阿弥陀佛的光明,就没有了,消失了。 经文说: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瀁浩汗,唯见大水。 劫末起大洪水,高山、低山全部都淹没了,除了大水,什么都看不见了。 彼佛光明,亦复如是。 阿弥陀佛的光明也是这样的。 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声闻就是指阿罗汉。 阿罗汉的光也好,菩萨的光也好,遇见阿弥陀佛的光怎么样呢? 「悉皆隐蔽」:都被阿弥陀佛的光盖住了,没有了,看不到了。 圣人要入净土法门,也不靠他的戒定慧。 不靠他的戒定慧,不是说让他去破戒、让他去散乱、让他没有智慧,不是这个意思。 他有戒定慧,就以他戒定慧的身份来念南无阿弥陀佛,而真信切愿;不是靠他戒定慧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名号去往生。 所以叫做「拣去自力」,不用你戒定慧的力量。 就好像我们坐船过海一样,你是一个游水冠军,你要坐船——拣去自力,不用你下水游,你会游这个力量不用了,排不上用场! 因为船的力量更大。 并不是说世界冠军就成了一个不会游水的旱鸭子了,不是的。 你还是会游水,不过你坐在船上,用不上了。 像善导大师,他有禅定三昧,有戒定慧,可是他往生极乐世界,也不是靠这些,也摆不上用场,他还是靠南无阿弥陀佛。 龙树菩萨、普贤王菩萨,都是靠阿弥陀佛愿力去往生的。 我们凡夫更不用说,我们戒定慧什么都没有,但是我们同样可以靠阿弥陀佛愿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这个法门特别、殊胜。 这里两句话说:「行极平常」:如果看他的行持,非常简单,平平常常,从早到晚,从晚到早,就是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没有什么玄妙的,也没有什么好像了不起的地方,「你就是念一句佛嘛!」对了。 益极殊胜「益极殊胜」:但是,他所得到的利益却是非常的超越,叫「益极殊胜」。 这六句话,第一句冠总,后面五句是对第一句「净土法门」的说明赞叹。 除了净土念佛法门以外的法门,就不能叫做「其大无外」,为什么呢? 像我们这样的凡夫,修不来戒定慧,你就遗漏在戒定慧的法门之外了。 但是,净土法门没有哪个遗漏的。 如果按照自力通途法门修行,就不能做到「全事即理」,只有豁破无明的菩萨才能做到「全事即理,全修即性」。 可是净土法门不一样,通通可以做到。 各位了解这些,心里面就感到欢喜,我们所修行的虽然看上去很平常,但是我们得到的利益很殊胜。 不要去选哪一个法门呢? 看上去修行很勇猛、很精进、很了不起、很卓越,但如果不是那个根机,得到的利益很浅薄。 就像投资做生意一样,简简单单花一点点小钱,赚大大的钱,这个生意愿意做;绞尽脑汁盘算,投资很多,结果还赚不到钱,谁愿意做这个投资买卖呢? 实在的人能够老实念佛如果你一开始不了解净土法门,现在从别的法门转向净土法门,这是进步了;你学了净土法门,念佛,退下去学别的法门,找感觉去了,这就退了。 哪一种人能够念佛? 实在的人。 追求花哨的人,追求玄妙的人,可能不容易老实念佛,他心里不安份,老是念这句佛,他觉得没味道。 他不懂得「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极平常,益极殊胜」,他是在追求表面的。 他想在这个世间成为一个大修行人给别人看,那么,这个净土法门不合他的口味。 不过就是念佛,没什么看的。 「你看我会咒、我会坐、还会诵、会唱,会这个、会那个,都会很多……」,就是不会念佛──完了! 什么都不会,就会念佛,你就什么都会;什么都会,就是不会念佛,等于什么都不会。 大家要明白,大家这个地方要警惕! 以果地觉 为因地心好,我们再往下面学习:「良由」:「良由」就是正是因为。 为什么行持这么平常、利益这么殊胜呢?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两句话真的是其味无穷。 这个要解释。 佛教讲「觉」,「佛」就是「觉」的意思。 凡夫迷而不觉,阿罗汉是「自觉」;菩萨「自觉、觉他」;佛呢?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阿罗汉、菩萨是「因地觉」,而阿弥陀佛的觉悟是果地的觉悟。 果地的觉悟,就不是一般因地觉悟能够比的了。 阿弥陀佛的觉悟就好像太阳光一样,阿罗汉的觉悟像星光,菩萨的觉悟像月光,那跟太阳光是没法比的。 「因地心」:没有成佛之前都是在因地。 我们现在想往生、想发心修行、想解脱生死轮回、想成佛,这个心叫做因地心。 有因才有果。 因地的心有两种:一种就是通途法门的,就是自己发菩提心,修戒定慧,以自己的菩提心作为我们的因地发心。 这个难了! 菩提心不好发! 第二个是特别法门,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作为我们的因地心,作为我们的信愿心。 净土法门,因地心就是「信愿」。 我们相信极乐世界、相信阿弥陀佛、相信念佛往生西方、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有这样的心,这样的心是我们自己能够产生的吗? 不是。 这个心是阿弥陀佛的果地觉。 信愿心就是清净心,能让我们决定往生这个信愿心就是清净心,最宝贵的心,就是佛心。 为什么呢? 它是阿弥陀佛果地的觉悟所做成的,所以叫「果地觉为因地心」。 阿弥陀佛如果没有成佛,请问我们各位,你有信心吗? (「没有。」)祂都没有成佛,你哪里有信心啊? 如果没有极乐世界,你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吗? 都没有极乐世界,你往生哪里呢? 是祂成了佛了,有了极乐世界了,而且把祂成佛的功德送到我们心里边,说:「这个给你,请你往生。」我们接受了,才成为我们的信愿心。 所以,这个心很可贵,这个是佛心啊! 不要在我们信愿心之外再去找清净心,那是丢掉西瓜去找芝麻。 这么宝贵的佛的果地觉所构成的因地心,你都觉得不宝贵,还要再去找清净心,你大错特错! 即使深入禅定,心得清净,还在三界之内;而这个信愿心能让我们往生成佛。 「师父,这个信愿心不是我自己的吗? 怎么是佛给我的? 怎么是阿弥陀佛的果地觉?」你看印光大师讲「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是说我们这一个心,当下就是阿弥陀佛的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各位,你怎么不往生? 你怎么不成佛? 肯定往生,肯定成佛! 饿人得食喻:六字名号做成信心比喻有一个人,饿了三天三夜,一口水也没有喝,一粒饭也没有吃,饿得简直都要死了。 这个时候,来了一个朋友,说:「老王啊! 你要鼓足信心,活下去啊。」这个老王饿得要死了,你跟他喊这么多,他有信心吗? 鼓鼓信心,然后吞一口口水下去,还是饿得要死。 不用讲那么多的话,你只要拿一个热地瓜出来,给他吃到肚子里去,吃得饱饱的、暖暖的,他是不是就有信心了? (「是。」)对呀! 他有活下去的信心,这个信心是什么做成的? 是地瓜做的。 他不是自己能够有信心的,热地瓜做成了他的信心。 我们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叫你自己说「某某人哪! 你要相信,你要相信,你一定能往生!」「我相信,我相信,我一定能往生!」然后早上起来一抓头:「哎呀,完了! 我昨天讲大妄语了,我怎么敢讲我能往生?」因为你没有吃到热地瓜嘛! 你当然讲的话就没有底气。 我们今天在座这么多莲友,有的人讲话就有底气:「师父,南无阿弥陀佛,我今生决定往生!」为什么? 「南无阿弥陀佛」嘛,「果地觉为因地心」嘛! 有的莲友还没有底气:「师父,你看我能往生吗?」后面那个字拖得很长,一听就知道没有底气。 为什么? 他不明了。 就像刚才讲的,这个饿汉,饿得要死了,他的信心从哪里来? 从热地瓜。 热地瓜吃到肚子里边,就是他的信心了,就可以不死了。 我们的信心从哪里来? 从这一句名号。 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祂不成佛,我们没得念;祂成佛了,我们才有得念;阿弥陀佛成佛了,说明祂当初的誓愿都完成了;祂发愿说:「我成佛,就是为了让众生称念我的名号能够往生;如果有众生称念我的名号还不能往生,则我誓不成佛!」阿弥陀佛既然成佛了,我们称名,怎么不往生呢? 不往生,说明阿弥陀佛的誓愿是假的,说明阿弥陀佛祂骗了我,怎么可能呢? 所以我们的信心,来自阿弥陀佛誓愿的可靠,我们说往生一定,证据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并不是空口说白话。 凡夫往生之证据看上去像个穷鬼,还说有钱,拿出证据来? 随手一掏,一张支票一百亿,这就是证据。 凡夫自说往生,证据呢? 证据就是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就是我们的「功德证」! 我们自己修的功德都是生灭的,诸佛菩萨不会给你签功德证;念佛功德,拿得出,看得见,我们功德满满,信心满满。 这叫「果地觉作因地心」。 不是阿弥陀佛果地觉做成的愿心,容易退堕再讲「愿心」。 你看,我们学净土法门的人,很多人为什么退下去了? 他一开始学净土法门,「我要求生极乐世界!」拳头握得很紧,发心了。 但是,他不了解阿弥陀佛的誓愿,他想靠自己的修行力量,以自己的修行发他的愿心,这个肯定不长久的。 念、念、念,修、修、修,过了好长时间,说:「太累了! 看来西方我是去不了了。」因为我们自力太有限,如果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我们就会退心。 就好像我们要过海,鼓足了勇气,跳到大海里边,奋力划动我们的臂膀,但是风浪特别大,我们就泄气了:「哎呀,我不愿意过了! 我去不了!」正当他要遭受灭顶之灾,就要葬身鱼腹的时候,来了一艘大船,把他放到船上去,这个船可以到达彼岸,他是不是就有愿心了? 「哎呀! 刚好啊! 我可以到达彼岸了!」他这个愿心就发起来了。 他的愿心,就是这艘船给他的,如果没有这艘船,他就退心了。 我们也一样,在生死大海当中,我们再怎样地修行戒定慧,我们都会退转,因为太难太难! 登月飞船喻:六字名号做成愿生心但是现在我们为什么愿意求生极乐世界呢? 因为我们有「南无阿弥陀佛」可以念。 如果没有六字名号给你念,让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敢去吗? 你怎么去? 不要讲到西方极乐世界,晚上用手一指说:「哎! 某某人,你上月亮上去。」你敢去吗? 你不可能发这个愿,「要上月亮的话,需要登月飞船。 没有登月飞船,我怎么去啊?」如果有登月飞船,很方便、很快、免费,相信登月一定是最热的旅游热线,很多人都想去看看。 这种飞船没有造出来、航线没开辟出来之前,人也就不可能发这个愿,不可能想起来自己在家里钉一个木船,说我要登月。 我们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因为我们有六字名号的「航空飞船」,有阿弥陀佛亲自开的「娑婆——极乐」念佛往生的航线。 有人说:靠我自己修的福德,同样可以发往生极乐的愿。 请问你要不要回向靠阿弥陀佛? 修福回向往生,前提是必须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 有六字名号的飞船,自己的福德好比行李,顺便搭乘,那是可以的;没有六字名号,我们有再多的福德,根本想都想不起来往生,就好像我们不会想到用自家的木船想登上月亮一样。 所以我们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个愿心,是六字名号给的,不是我们自己能发动的,这个叫「果地觉为因地心」。 我们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我们凡夫有这个斗胆,我们没有这个斗胆。 但是阿弥陀佛给我们壮了胆,阿弥陀佛说:「我有六字名号的宇宙法界的飞船给你坐,你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根本不用动一步,当下六字名号的飞船就把你装进去了,阿弥陀佛的八万四千光明就把你「嚓-」包围起来。 佛光包围我们,很微妙的,祂不限制你的自由,你想上大街也可以,你想买菜也可以,还在祂的光明之内。 信愿心最殊胜所以各位! 这个心值得宝贵,除了这个信愿心,其它的心都不宝贵,有也可,没有也可。 但是净土法门这个信心和愿心你必须要有,因为这个是阿弥陀佛的果地觉。 大家要认识,不要说「这个没什么了不起嘛! 你看,我要有清净心就好了!」这个比清净心更加的殊胜。 这个是阿弥陀佛的果地觉,果地的觉悟,作成了我们因地的信心,我们肚子里面就有六字名号的暖暖的地瓜,吃得饱饱的;我们就有六字名号的大愿船,坐得稳稳的。 我们信心满满的,愿心足足的——信愿。 六字名号才是真因、正因净土法门,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一句很重要。 所谓「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这是佛在经中说的话。 我们修行,因果要相符,因如果不真的话,就得不到期望的果,比如蒸沙取饭,终不可得。 想煮米饭,下的不是米,是一碗沙子,火力再好,煮不出饭来。 因为因错了,那么果就得不到。 往生净土,一定要「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因就真了。 如果不是如此,是以我们凡夫有漏、有为、造作的修行,想要了生脱死、往生成佛,这就好像是蒸沙求饭,用沙子想煮成饭,这个梦都梦不着。 净土法门的发心,就是这一句话:「以果地觉,为因地心」。 阿弥陀佛果地的觉悟,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阿弥陀佛果觉如果解释,十方诸佛都赞叹不尽,但是也不过就收在六字名号当中:「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比如世间的帝王,一统江山,他就称帝了。 人还是那个人,他不过是有一个帝王的称号,建立了什么朝代。 阿弥陀佛成佛了,就是成了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无量的神通、功德、道力、慈悲、智慧,都收在六字名号当中,所以这六字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果地觉悟;而现在作为我们因地之心,这个就真了。 没有比阿弥陀佛果觉更加真的。 这才是真因、正因,不是虚假之因、邪曲之因。 妄图靠自己的修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不可能我们要妄图靠自己的修行功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不可能。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边说凡夫都是:杂毒之善,虚假之行。 不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是纯善、净善、真善,是杂毒之善、虚假之行。 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因果不相吻合! 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是不生不灭、无为涅槃的境界,是诸佛国土当中最殊胜、最微妙、最精华、最庄严、最圆满的报土境界。 要靠我们有为造作,靠我们在这里修那么点点人天福报的善法,怎么可能到达西方极乐世界? 大家一定要明了,我们修五戒十善,修得圆满,你只能生天,离阿罗汉的果位还差得太远了,还在六道之内,还没有出三界,怎么能奢望十万亿国土之外的报土呢? 你修到阿罗汉的境界,离菩萨还差得太远。 以名号作为我们的信心和愿心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大乘善根界」,这个因一定要大,这个因要圆满。 那么,在哪里呢? ——果地觉。 所以,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这个信愿之心、因地之心,不是率尔小事,是非常大的事情,庄重得很。 大家要明白,是以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作为我们的信心和愿心。 信,不是信我自己有修行,信我自己有清净心、信我功夫好、信我会拜忏、信我会持咒、信我会诵经……,信这些,都是因地心不真了。 是信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祂的誓愿要救度我,我念祂的名号,如果我不能往生,那阿弥陀佛不能成佛。 祂发愿了:十方众生,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们信,就是信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的誓愿,以「果地觉」,作为我们的信心。 我们愿生极乐世界,也是靠这句名号愿意去往生。 靠我们自己,好像上午说的:到月亮上去,靠你长出两个翅膀来,你飞不到! 你一定要有交通工具,要有登月飞船。 我们要往生西方十万亿国土之外的极乐世界,靠我们五戒十善的小翅膀飞不到啊! 五戒十善的小翅膀顶多能飞到天界就不得了了! 你想超出三界之外,都不可能,何况十万亿国土之外的极乐净土,更非我们所敢想象。 阿弥陀佛呼唤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祂已经给我们成就了法界的飞船,就是六字名号。 所以,很简单! 这叫「以果地觉,为因地心」。 我们来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净土的信愿就从这里来。 第十八愿经典的依据,就是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一句「设我得佛」:所谓佛,就是果地的觉悟。 这个时候,法藏菩萨还是在因地,祂还没有成佛,祂是法藏比丘,菩萨的身份。 以祂菩萨的身份──是大菩萨,祂都不能救我们,或者说祂菩萨的殊胜功德,要救度我们这样的凡夫,还显得不够圆满。 祂说:「我一定要成佛来救你,我菩萨来救你,我都不满意,我心里都不圆满、不畅快。」「设我得佛,我要成佛来救你!」救谁? 「十方众生」:就是因地,包括我们在座每一位。 「至心信乐」:因地心之「信心」。 「欲生我国」:因地心之「愿心」。 这个信心和愿生心从哪里来呢? 就是从前面第一句「设我得佛」。 法藏菩萨已经成佛了,以祂成佛的这种正觉——所谓「设我得佛」,来成为我们的「信心、愿心」。 这个叫「以果地觉,为因地心」。 法藏比丘如果没有成为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大家今天谈什么信? 谈什么愿? 一切免谈,对不对? 一切免谈。 所以,这个「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就从第十八愿里边来的。 第十八愿成就文第十八愿的成就文: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诸有众生」:就是我们这些众生,是因地。 「信心欢喜」:是因地心。 这个信心从哪里来呢? 闻阿弥陀佛名号而来──「闻其名号」。 「名号」:就是阿弥陀佛果地觉。 这些都说明「以果地觉,为因地心」。 善导大师解释六字名号善导大师解释「南无阿弥陀佛」的「南无」两个字说: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南无」这两个字就是「归命」,归命就是信心。 你不相信这个人,你能把命交给他吗? 归命是:「把我的命都交给你! 我念佛,要死要活,是下地狱,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交给阿弥陀佛了」,这叫归命。 这叫信心。 「发愿、回向」:归命的目的是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唯一向着净土的,不向三界,不向其它。 那么,六字名号里边,「南无」两个字,就是指我们的信和愿——信愿心。 这也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南无阿弥陀佛的正觉,成了我们的信心和愿心。 因该果海「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因为有前面的两句,所以就有后面这两句,不然不是如此的。 什么叫「因该果海」呢? 「该」是包括、包罗;「果海」:指阿弥陀佛果地功德,像大海一样的深广无量。 大海一样的功德都在「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当中,我们一念信顺阿弥陀佛名号救度,就完全把阿弥陀佛大宝海一般的功德都包括进来了,没有多余的了,都在这里边,叫「因该果海」。 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都包含在这句名号里面,归我们所有。 那么,你还感到不满足的吗? 你还觉得往生资粮不够吗? 够不够? (「够。」)往生极乐世界需要资粮,念佛「因该果海」,往生资粮都圆满了,天亲菩萨说: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让你快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不是在那里慢慢修,那个差太远了,千劫、万劫、累劫也修不出来。 那么,这个在经典里有没有依据呢? 有经典依据,《无量寿经》这样说: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这一段文是释迦牟尼佛在讲述《无量寿经》快要结束的时候,把弥勒菩萨喊到旁边,说:「弥勒,来来来,告诉你这么一件大事!」告诉他什么呢?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就是我们在座每一位,听闻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所谓「果地觉」。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果地觉就成为因地心。 什么叫「欢喜踊跃」? 「哎呀! 我真的可以往生啊! 我真的得到大宝海了。」就好比穷人穷得连衣服都没得穿,突然得了一笔大财而欢喜了;饥饿的人饿得要死了,突然得到食品了,他也欢喜了;我们在三界当中,累劫以来在里面轮回,不能出去,突然说我们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可以到净土去成佛了,无量劫的生死轮回就画下了休止符,今生今世,决定不会再轮回了,决定要去成佛了;闻法入心,心生欢喜,如此的心态就是「真信切愿」、「欢喜踊跃」! 不会还在那里愁眉苦脸,「我能往生吗? 我能解脱吗? 我怎么办啊? 我可以吗?」那个都是迷惑心,有疑虑。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从哪里来? 从「闻其名号」,这就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 然后:「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这一念的欢喜踊跃之心,领受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功德,大利、无上功德、圆满功德,都含摄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中。 这么好的名号,手舞足蹈念出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乃至一念」也可以说是「乃至念念」,一念底下就相续了,如果当下就寿终了,当下就往生净土,一念往生;当下没有寿终,那就念念相续,声声相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一辈子就过一种念佛的生活,作一个念佛人,相续念佛,往生极乐。 这叫「因该果海」。 发布时间:2025-01-12 14:20:41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7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