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金刚经浅释(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内容: 金刚波罗蜜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无为福胜分第十一须菩提。 如恒河中所有沙数。 如是沙等恒河。 于意云何。 是诸恒河沙。 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但诸恒河。 尚多无数。 何况其沙。 须菩提。 我今实言告汝。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 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佛告须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经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为他人说。 而此福德。 胜前福德。 这一段文是说这个无漏的福德,胜如有漏的福德,无为的福德胜如有为的福德。 “须菩提”: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须菩提,说,在前边这个小乘的四果圣人,和菩萨、佛都要不取相,都要无所执著;也没有我执,也没有法执,也没有空执了:一切都无所执著。 所以,这是不执著,所以才能得佛果、菩萨庄严佛土、证四果阿罗汉,而要无所执著。 那么又恐怕人对这布施上,还有执著这个相,所以又叫须菩提,说:“如恒河中所有沙数。 ”说,你看见了吗? 我们前边这一条恒河,这一条恒河有多少沙呢? “所有沙数。 ”“如是沙等恒河”:在这一条恒河里所有这一些个沙。 恒河那个沙,就像面粉那么细,每一粒沙,甚至于都看不清楚那么细,就像面粉似的。 你好像那个面粉,那一粒面粉,你看得不清楚,单单一粒面粉,你看都看不见的。 恒河那个沙也是这样。 那么它这个沙这么样的细,你说有多少沙呢? 这个沙的数量有多少呢? 可以说是,用最高的算数师也算不清楚。 那么现在把这一个恒河里边,每一粒沙再做为一个恒河。 你说这有多少恒河? 那恒河沙既然不知道数量了,那么每一粒沙再做一个恒河,这有多少恒河呢? 这恒河也没有数量了。 那么在这没有数量这么多的恒河里边,所有的沙,那么有多少呢? 这更加不可算数了。 没有法子知道是多少,“如是沙等恒河。 ”“于意云何”:在须菩提你的意思里边,怎么样子呢? 在你的意思里,认为这沙是有多少呢? “于意云何。 是诸恒河沙。 宁为多不”:这所有的这么多的恒河沙,你说它是多不多呢? 有多少沙呢? “须菩提言。 甚多”:须菩提说,甚多啊,这个沙的数量,简直的我数不过来了。 为甚么呢? “世尊。 但诸恒河。 尚多无数。 何况其沙”:说是,这个恒河,已经就没有数量了,何况恒河里边这个沙又有多少呢? 我是不知道了,所以这甚多。 何况其沙呢? ,何况它的沙数呢? 释迦牟尼佛听见须菩提这样子答覆,他就又说了,说:“须菩提。 我今实言告汝”:我现在说诚实言,老老实实地告诉你,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 怎么样子呢? “若有善男子”呀,假设要有善男子或者是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 以用布施。 得福多不”:说是,所有的修五戒十善的男人和修五戒十善这个女人,“以七宝”--“七宝”就是金、银、琉璃宝、玻璃宝、砗渠宝、赤珠宝、玛瑙宝,这七宝--“满”,这个“满”,就是充满了。 “尔所”:这个“尔所”,就是像以上所说这么多的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 “尔所”,就是又当“如许”:如,就是像字,就是如是我闻那个如。 许就是言字边加个丑寅卯午未的那个“午”字,就是许可的许。 如许,就像这么多。 如许就是说像这么多。 多少哪样多呢? “恒河沙数”:像那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 ”在本经,前一段说过,说过是仅仅就说三千大千世界,没有说“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 ”现在,又把它往更深了一层讲,更殊胜了一层讲,又往更多了一层比喻。 前边仅仅就是“三千大千世界”。 现在,是“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 ”这比以前那个三千大千世界,那又增加了几千万倍。 “以用布施”:用这么多的七宝来作布施。 “得福德多不”:这个得的福,多不多呢? “须菩提言。 甚多”:须菩提说,哦! 这个是很多! 可是虽然很多,这是有为的福报,这叫有漏的福德,有为的福报。 有为,就是有穷尽的时候。 有漏的,也是不究竟的。 所以,虽然像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多的七宝来作布施,也仍然是属于有为、有漏的。 所以,不是无为无漏的。 “得福多不”:得福多不多呢? “须菩提言。 甚多”:很多,世尊,须菩提说。 “佛告须菩提”:这时候,佛又告诉须菩提,说:“若善男子”:假设若有,世间修五戒十善的善男子,或者修五戒十善的善女人,“于此经中”:在这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里边;不要说,他就讲这一个全部的《金刚经》,就在这个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乃至”,是超略词。 怎么超略词呢? 超略就是减少,省文,就是不讲那么多麻烦的话,简而赅之来讲。 “乃至”,乃至,就是意思你不要说你读诵这个全部的《金刚经》,你就是,乃至于最少,以最多之中的最少,少到多少呢? 少到“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受”,就是心里领受了;“持”,就是执持。 就是身心奉行,心里也记得它,身也要行持它,就要实实在在去做去。 怎么叫心领受呢? 好像说,“菩萨应离一切相。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应该,离开这一切诸相,心里想这个意思:哦! 菩萨应离一切相。 甚么相也不著,也不著我相,也不著法相,也不著空相:这离一切相啦。 这心里明白了,那么要实做去,就是,所行的布施也不要有一个我相,也不要有一个人相,也不要有中间一个受者,不要有一个能施,又有个所施;不要有一个能受,又有个所受,离开这一切的相。 离开一切相了,这就是持。 你能实实在在照这样去做去。 你做了功德而不著住这功德之相,这就是持。 这受持。 受持多少呢? “受持四句偈等。 ”“四句偈”,前边也已经讲过一次了,那么就是,或者“无我相。 无人相。 无众生相。 无寿者相。 ”这也是四句偈。 譬如你见著人,你就给他讲了,你说在《金刚经》上,说应该无我相。 所以你不要把你呀,看得那么样子的重要。 你不要执著有一个你。 你又要无人相,也不要执著有人相。 你没有我相,没有人相,这就是没有众生相了;你没有众生相,也就是没有寿者相。 他这讲了,他一听,哦! 这要离一切相了。 那么能离一切相就是菩萨了,菩萨就不著相了。 不是说,哦! 这个功德是我做的,那个功德是我做的,这个庙是我修的,那个经是我印的;没有这一切相,做去就忘了。 要真忘了,不要装模作样,故意沽名钓誉。 人家问说,那个经是谁印的? 我不知道呢! 明明他知道,他又说不知道。 这就是故意沽名钓誉,你懂吗? 你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 人家没有问你,你也不必说:哦! 这是我做的,这个经都是我印的,你看见! 这个经上都有我的名字在这儿了嘛! 有他的名字呢! 这就著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没空呢! 要不执著于相呢,你印经印过去就了了,没有寿者相。 你了了,那功德是存在的;你要不了,那功德它没有。 因为你这儿要是无漏了,那功德才是无漏;你这儿有漏呢,那功德还是有漏。 你这自己要能明白无为法了,你那功德也就变成无为了。 所以,这是四句偈。 还有,“若以色见我”,《金刚经》后边讲,说,你要以这个有形有色的来见我,我是谁呢? 佛。 以音声来求我,“以音声求我”,以这个音声,你唱的好歌,或者唱的好声音哪,你来求佛。 “是人行邪道”:这个人,都是行邪道呢! “不能见如”:不能见如来的法身。 那么在前边,说是那个身大如须弥山王,那么个身是大吗? 须菩提先说甚大,以后他就说:“佛说非身。 是名大身。 ”那个“非身”--甚么是“非身”呢? 非身,说不是身;不是身,那是个甚么? 不是个身,怎么又说是“非身。 是名大身”呢? 那不是身哪,那是个法身。 那佛的法身是绝对待的,没有可以和他比的。 如果你要有一个须弥山那么大,那还是和须弥山对的;须弥山也这么大,你这个身也这么大。 或者那有一个比须弥山更大的? 你就小了嘛! 你没有对待,那个法身是绝对待的;没有第二者,祗独一无二的,那才是大身呢! 那个“非身”呢,就是法身;所说的法身,不是这个报身。 在佛教的教理上讲,这个法身才是真佛呢! 那么所以说,“供养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毗卢遮那佛,他是遍满一切处的。 那个圆满报身是卢舍那佛。 千百亿万化身是释迦牟尼佛。 在佛教的教理来讲,那个报、化;报身和化身都不是真佛,祗有法身才是真佛呢! 所以本经讲的“非身。 是名大身。 ”这个“非身”就是法身。 或者这四句说,“一切有为法”。 “一切”:所有的都包括在这里边了。 “有为法”:就是有所作为的,也就是有形相的,这叫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这有为的就好像是梦似的;又好像虚幻不实的这个东西;又好像那个水泡;又好像这个人的影子一样。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像那个露水似的,又像电光石火似的。 “应作如是观”哪,在这一切的有为法上,你都应该作这样的观。 甚么叫“有为法”? 就是世界上,这一切有形相的,乃至于国、家、自己本身;这有形有相的都叫有为法。 这一切有为法都是像梦幻泡影、如露如电这个样子。 “应作如是观”:应该作像这样的观。 “应作如是观”哪! 这个有为法是有坏的。 所以,你就给他讲这四句偈。 “为他人说”:而为他人在说。 你明白这四句,你就说四句;明白五句,你就说五句;明白六句,你就说六句;明白这一部《金刚经》,你就说一部《金刚经》;明白十部《金刚经》,你就说十部《金刚经》。 你要明白多少,你就讲多少。 “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呀! 你就仅仅讲这四句偈这么少的佛法,而这种的福德,也比你以七宝充满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来作布施,那种的功德多。 为甚么呢? 前边那是有漏的功德,你现在所讲的这个佛法,这是无漏的功德,这是不坏的功德。 你以前所讲的,那是有为的功德,那是有漏的功德,那是有相的功德。 所以,这个无相虽然少而胜于多,无漏也虽然少而比这个多的殊胜,所以,“胜前福德。 ” 发布时间:2025-01-29 12:25:07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7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