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蕅益大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玄义 内容: 自觉圣智。 第一义心。 非名相之所诠。 奚思议之能入。 依染净而分五法。 法法本真。 由迷悟而辨三性。 性性无性。 因迷中体用差别。 立八种识。 识若空华。 约悟时显理偏圆。 称二无我。 我同兔角。 是以一切佛语。 唯传此心。 一切佛心。 咸印斯语。 语即非语。 无劳扫空里之华。 心亦非心。 何事觅波外之水。 正法眼藏。 统权实以同归。 百八句门。 彻真俗而不二。 穷真俗之致。 乃知真俗本融。 昧权实之殊。 岂达权实一体。 悲夫。 先哲旣逝。 后学肤承。 畏堕名。 相窠臼。 翻为名。 相所縳。 莫究端倪。 喜谈直捷法门。 遂为直捷所拘。 终成浅陋。 旭惭薄怙。 未践真修。 幸遇上乘。 聊窥一线。 将申经义。 例开五重。 第一释名。 第二显体。 第三明宗。 第四辨用。 第五教相。 第一释名者。 经题八字。 七别一通。 就别题中。 初言楞伽者。 此翻不可往。 乃大海南岸摩罗耶山顶之城名也。 次言阿跋多罗者。 此翻无上。 次言宝者。 乃此方至贵至重之称。 谓此摩罗耶山。 种种宝性所成。 诸宝。 间错。 光明赫焰。 如百千日。 照曜金山。 (文出魏译)故言无上宝也。 此则直以说法之处而为经题。 故魏译名入楞伽经。 唐名大乘入楞伽经。 夫大海水波浪之南。 有摩罗耶山顶楞伽大城。 俯临绝壑。 四方无路。 非神通者。 不能游居。 以譬众生。 藏识心海转识波浪之中。 有第一义谛自觉圣智境界迥绝思议。 四句咸离。 非忘念者。 不能证觉也。 释此譬意。 略分为二。 初分释。 二合释。 初分释中。 复二。 初释楞伽。 次释阿跋多罗宝。 初中又二。 初约教别释。 二结成经意。 初约教为四。 初明偏真不可往。 二明即真不可往。 三明离二边中不可往。 四明即二边中不可往。 初明偏真不可往者。 夫众生六识。 依于根海。 揽于尘风。 起惑造业。 流浪无已。 谁知南明彼岸。 有妙宝山。 山中有城。 寂静安隐。 纵令藉佛言教。 知有涅槃。 譬如遥望楞伽。 如何可往。 必须四念处慧。 息境界风。 四正勤力。 澄转识浪。 四如意足。 发起神通。 五根蹑足于虚空。 五力直上而不返。 然后开七觉无门之门。 遵八正无路之路。 径登三脱。 安隐入城。 此则一切外道凡夫仙魔释梵所不能到。 故云不可往也。 二明即真不可往者。 夫宝山有城。 虽云在海彼岸。 实在海中。 涅槃山城。 当知亦尔。 即在生死大海之中。 生死大海。 旣如幻梦。 涅槃山城。 亦如幻梦。 而一切外道凡夫。 乃至愚法二乘。 咸执三界以为实有。 不知三界诸法无性。 亦不知无性之性。 正在一切差别幻梦性中。 自非了达身受心法。 等如虚空。 成就无生三十七品。 知一切法本空无。 相无作。 何由安隐入涅槃城。 故约凡外愚小而云不可往也。 三明离二边中不可往者。 夫摩罗耶山楞伽大城。 自海龙王宫出。 南望观之。 则云在彼南岸。 然更过此山之南。 复有大海。 从彼返观。 则又云在此北岸矣。 是知对生死明涅槃。 则涅槃为彼岸。 生死为此岸。 对中道明二边。 则中道如山顶。 而二乘所谓涅槃彼岸。 还是变易生死大海耳。 二乘自谓出生死有边。 入涅槃无边。 作已渡想。 作究竟想。 而不知此高山大城。 种种诸宝。 间错庄严。 无量华园香树堂室。 古昔诸佛贤圣思如实法得道之处。 (文出魏译)斯乃迥超二种生死大海。 若以空作证者于此妙境。 永非其分。 故约两教二乘而云不可往也。 况凡外乎。 夫众生无始以来。 法尔有八种识。 第八名为阿赖耶识。 即是全体如来藏心。 具足一切染净种子。 由无始来从未悟故。 不觉念起而有无明。 由无明故。 现妄境界。 由境界风鼓动心海。 遂使转识波浪。 腾涌不绝。 然此藏识之中。 法尔具足无漏性功德种。 虽复炽然流转生死。 而此无漏心性。 仍复常住。 不生不灭。 譬如大海波浪之中。 宝山大城。 朗然安住。 性无动摇。 苟生死涅槃此彼两岸情见稍未尽忘。 决定不能阶此常住山顶。 故须先以入空道品。 离生死有岸。 次以入假道品。 离涅槃空岸。 非空非有。 四句咸离。 正观中道。 不践凡小权乘辙迹。 如神通力。 得诣山城也。 四明即二边中不可往者。 夫山城旣在大海之中。 则中道岂在二边之外。 苟不得神通。 则不惟山城决不可往。 即大海亦决不可往也。 苟得神通。 则山城尚可直往。 大海亦何不可往哉。 罗婆那夜叉王。 以神通力。 住此山城。 游戏往来海此彼岸。 无有障碍。 诸佛菩萨。 亦复如是。 神名天心。 通名慧性。 天然妙慧。 即是自觉圣智。 觉了一切诸法。 皆是自心所现境界。 心外无法。 是故恒居中道涅槃山城。 游戏往来生死涅槃此彼两岸。 自在无碍。 彼弃二边取中道者。 譬如枯守山城。 不能飞渡大海。 何名神通。 旣无神通。 即非夜叉王之眷属。 是故别十回向。 不知中道佛性即一切法。 圆教夺之。 仅名理即。 唯有圆顿行人。 了知如来藏心不变随缘。 举体而为赖耶识海。 亦即举体而为外境界风。 亦即举体而为转识波浪。 亦即举体而为法性宝山大涅槃城。 又复随缘不变。 举凡八识六尘生死涅槃二边中道乃至五法三自性等。 一一无非自心现量自觉圣智境界。 所以咸超四句。 并绝百非。 执之则触涂成滞。 了之则无法不通。 此则六道三乘九法界思量分别所不能入。 故云不可往也。 初约教别释竟。 二结成经意者。 经初叹菩萨德。 谓于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究竟通达。 盖是即二边中。 而经中处处或兼用通别二种方便。 对破二乘法执。 及破凡外我执。 则偏真乃所弹诃。 即真但中。 犹未全弃。 的是大乘方等法也。 仍须更约五法三性诸识无我。 以明不可往义。 初约五法明不可往者。 一名。 二相。 三觉想。 亦名妄想。 亦名分别。 四正智。 五如如。 亦名真如。 一名者。 谓世出世间种种名字。 或一物一名。 或一物多名。 或多物一名。 皆是世间随情施设。 大般若经目为增语谓物本无名。 虽加以名。 名不即物。 如唤火不暖。 唤水不湿。 故知但是勉强假立。 非有实也。 二相者。 谓世出世间色心依正假实诸法。 相状各别。 万象森罗。 虽非实有。 而仗因托缘。 如幻显现。 譬诸翳目所见空华。 亦犹梦中所见依正。 故知但是俗谛。 非真谛也。 三觉想者。 著相计名。 分别一异有无常与无常俱不俱等。 由是展转熏成名相种子也。 四正智者。 了达名相皆唯心现。 不起妄想也。 五如如者。 妄想不起。 则名相本真。 如目去翳则华本性空。 如睡旣醒。 则诸梦自除也。 夫于三界名相而起妄想。 则有分段生死之海以析空正智断妄想已。 永灭三界名相。 证得我空所显真如。 乃偏真不可往而往也。 夫于生死涅槃名相而起妄想。 则为沉空滞寂之海。 以即空正智断妄想已。 三界名相当体不生。 渐达法空所显真如。 乃即真不可往而往也。 夫于大乘小乘名相而起妄想。 则有万行难满之海。 以但中正智断妄想已。 空有名相永得灭尽。 分证二空所显真如。 乃离二边中不可往而往也。 夫于十界中边名相而起妄想。 则有真常流注之海。 以圆中正智断妄想已。 一切名相当体即中。 圆证二空所显真如。 乃即二边中不可往而往也。 妄想秖是烦恼。 正智秖是菩提。 转菩提为烦恼。 如水成冰。 转烦恼为菩提。 如冰成水。 是故菩提不可往。 则烦恼亦不可往。 烦恼可往。 则菩提亦决可往。 众生往烦恼。 即是往菩提。 而云不可往者。 以迷强故。 虽终日行而不自觉也。 诸佛菩萨往菩提。 即是往烦恼。 而云不可往者。 以了悟故。 烦恼永寂而无可往。 菩提圆满而亦无可往也。 名相秖是二种生死。 如如秪是大般涅槃。 转涅槃为生死。 如空起华。 转生死为涅槃。 如华灭空。 是故涅槃不可往。 则生死亦不可往。 生死可往。 则涅槃亦决可往。 众生往生死。 即是往涅槃。 而云不可往者。 以眚翳故。 空虽无华。 妄见起灭也。 诸佛菩萨往涅槃。 即是往生死。 而云不可往者。 以离障故。 生死本空。 而无可往。 涅槃本净。 而亦无可往也。 是故海旣为生死海。 则山亦可为烦恼山也。 山旣为涅槃山。 则海亦可为菩提海也。 初约五法明不可往竟。 次约三性明不可往者。 一妄想自性。 亦名徧计所执性。 二缘起自性。 亦名依他起性。 三成自性。 亦名圆成实性。 一妄想自性者。 以我法二执相应之六七两识为能徧计。 以一切缘起名相为所徧计。 于中妄计实我实法。 譬如依绳而计为蛇。 蛇不可得。 外道余乘所计我法。 亦复如是。 实不可得。 但是妄想也。 二缘起自性者。 由染净缘惯熏习力。 于心性中。 变似种种色心假实诸法。 所谓八识心王。 五十一种心数。 十一色法。 二十四种不相应行。 乃至百界千如。 假名有千。 实法亦千。 国土亦千。 种种诸相。 种种诸名。 非有似有。 森罗显现。 无非因缘所生起也。 三成自性者。 即此缘起诸法。 有即非有。 唯一真性。 圆满成就。 究竟真实。 如冰水之性。 唯一湿性也。 断三界妄想。 灭三界缘起。 证我空所显成自性者。 偏真不可往而往也。 达三界妄想无性。 则三界缘起自寂。 证我空所显成自性。 堪入法空所显成自性者。 即真不可往而往也。 断二边妄想。 灭界内界外缘起。 次第证二空所显成自性者。 离二边中不可往而往也。 达十法界妄想无性。 则三土缘起本寂。 圆证二空所显成自性者。 即二边中不可往而往也。 复次妄想本空。 故不可往。 缘起如幻。 故不可往。 圆成常徧。 故不可往。 复次秖此缘起。 名为大海。 亦名山城。 众生于中妄计我法。 而我法决不可得。 故不可往。 诸佛于此了达妙性。 而妙性真常圆满。 故不可往也。 次约三性明不可往竟。 三约诸识明不可往者。 藏教建立六识三毒为生死本。 于十二处十八界中。 虽有意处及意根界。 而不明言第七八识。 通教但言阴处界三皆如幻化。 亦不明言七八两识。 别教正指意根。 名为第七。 而以第八为总报主。 瑜伽论中。 以六七八识通名意地。 备显王所差别法门。 盖是别接通义。 圆教亦明八识。 而八识皆如来藏。 此经云。 不坏相有八。 无相亦无相。 唯识云。 心意识八种。 俗故相有别。 真故相无别。 相所相无故。 皆遣相证性。 全妄即真之旨也。 有云。 经论或立第九庵摩罗识。 然按白净识号。 秖约果位识性圆明言之。 体即八识。 非别有第九也。 就此八识辨楞伽者。 此经以海喻第八藏识。 风喻六尘境界。 波浪喻前七转识。 则以摩罗耶山。 喻自觉圣智境界也。 山在大海南岸故不可往。 以喻自觉圣智境界。 超诸心意意识。 故不可往。 粗说如此。 细寻不然。 夫以六识为海。 灭六识乃入涅槃者。 偏真不可往而往也。 六识为海。 了知六识本空为涅槃者。 即真不可往而往也。 八识为海。 转八识成四智。 方乃契会真如法性山者。 离二边中不可往而往也。 八识为海。 八识之性唯一真如。 真如不在诸识之外。 譬如摩罗耶山不在大海之外。 未具神通。 则山不可往。 海亦不可往也。 已具神通。 则山旣可往。 海亦可往也。 是谓即二边中不可往而往也。 夫第八王所。 本是大圆镜智菩提元清净体。 第七王所。 本是平等性智菩提元清净体。 第六王所。 本是妙观察智菩提元清净体。 前五王所。 本是成所作智菩提元清净体。 故六祖云。 但转其名无实性也。 倘谓四智菩提种子。 有人具足。 有人不具。 将谓大海南岸。 或有摩罗耶山。 或无摩罗耶山。 可乎。 此经云。 声闻人无漏界觉。 复入出世上上无漏界。 满足众具。 当得如来不思议自在法身。 则与法华圆旨无殊。 而有时建立五种种性者。 乃是为初治地者建立耳。 是故凡外二乘。 于四智不可往。 则于八识亦不可往也。 以不知八识之体性无性。 不知八识之涯际无际故。 诸佛菩萨于四智可往。 则于八识亦可往也。 以穷尽八识之幻状无边。 深达八识之实相无底故。 三约诸识明不可往竟。 四约二无我明不可往者。 一人无我。 或名人空。 或名我空。 二法无我。 或名法空。 人者。 五阴和合之假名也。 法者。 五阴色心之实物也。 我者。 自在义。 主宰义。 外道或计神我。 或计士夫。 儒童。 作者。 受者。 知者。 见者。 自在常住。 能为主宰。 并属我执。 故佛以人无我破之。 外道或计冥谛。 胜性。 极微。 四大。 时。 方。 梵天。 自在常住。 能为主宰。 乃至二乘。 或计阴入处界。 各有实体。 或计四微四大。 非即自心所现相分。 或计善恶无记生死涅槃。 各有实性。 并属法执。 故佛以法无我破之。 当知我法二执。 喻如大海。 二种无我。 喻如摩罗耶山。 故云不可往也。 夫外道凡夫。 非我计我。 或云即色是我。 或云离色是我。 或云色大我小。 我在色中。 或云我大色小。 色在我中。 历受想行识例作四见。 则有二十我见。 邪恶风浪。 浩然无涯。 声闻禀佛止啼言教。 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 顿破二十我见。 证人无我。 乃偏真不可往而往也。 夫愚法声闻。 妄执阴入处界。 是世间实有苦谛。 见思烦恼。 是世间实有集谛。 必因果俱灭。 方入无余涅槃。 不知三界依正。 犹如空华幻梦。 见思烦恼。 不在内外中间。 秖见尘沙俗谛广若巨海。 中下者弃而不观。 或三生六十劫。 或四生百劫。 一槎直泛。 冀达彼岸。 上根者誓愿徧知。 必僧祇练行。 更百劫集福。 广设船筏。 辛勤获度。 若利根三乘。 知一切法四性无生。 不复更灭。 顿证界内二种无我。 如神通者。 须臾彼岸。 是谓即真不可往而往也。 夫人我局于界内。 其海易渡。 法我通于界外。 其海无穷。 一切三乘迷没其中。 莫之能出。 自非穷法海源底。 何由称正徧知觉。 是以先观人无我。 度分段海。 次观法无我。 度无知海。 次观俱空不生。 度变易海。 方证二无我所显真如。 是谓离二边中不可往而往也。 夫十法界假名。 总名为人。 十法界五阴国土。 总名为法。 一空一切空。 则人法俱不可得。 一假一切假。 则人法重重无尽。 一中一切中。 则人法皆是真如。 非我非无我。 双照我与无我。 故云五法三自性皆空。 八识二无我俱遣。 又云。 于五法自性识二无我究竟通达。 夫皆空俱遣。 一空一切空也。 究竟通达。 一假一切假也。 唯空遣故能通达。 唯通达故能空遣。 一中一切中也。 又三谛皆空皆遣也。 三谛皆究竟通达也。 三谛皆无可空遣无可通达。 而空遣而通达也。 如神通者。 不住大海。 不住山城。 能往大海。 能往山城。 不见有大海山城。 而统有大海山城也。 是谓即二边中不可往而往也。 初释楞伽竟。 次释阿跋多罗宝者。 夫摩罗耶山。 种种宝性所成。 故名无上以譬大涅槃山。 亦是种种无上法宝之所成也。 法宝无量。 略摄为十。 一谛理无上。 二慈悲无上。 三定慧无上。 四智断无上。 五徧知无上。 六道品无上。 七方便无上。 八位无上。 九利益无上。 十圆满无上。 一谛理无上者。 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皆是自心现量。 心外无法。 凡外不达。 著相计名。 妄想缠缚。 障于正智。 永隔如如。 于依他起。 昧圆成实而起徧计。 前七识为能熏。 第八识为所熏。 第八识为能藏。 七识种为所藏。 更互为因。 展转不绝。 妄计我法。 轮转无穷。 惑业苦三。 如恶叉聚。 此经直以自觉圣智照之。 了知无始虚伪。 不离自心。 生死涅槃。 本来平等。 皆是第一义心境界。 不同析体偏空。 亦复不同离二边中。 故云谛理无上也。 二慈悲无上者。 观于第一义心境界。 生佛本同。 凡夫迷之。 枉受生死。 二乘昧之。 妄取涅槃。 遂发四弘。 拔苦与乐。 神通自在。 方便具足。 经云。 如随众色摩尼。 随入众生微细之心。 而以化身随心量度。 此是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 不同三乘生缘法缘慈悲。 故云慈悲无上也。 三定慧无上者。 第一义心。 照而常寂。 名之为定。 寂而常照。 名之为慧。 经云。 欲得如来身者。 当远离阴界入心因缘所作生住灭妄想虚伪。 唯心直进。 观察无始虚伪过妄想习气因三有。 思惟无所有佛地无生。 到自觉圣趣。 自心自在无开发行。 夫远离阴界等者。 照而常寂之妙定也。 观察思惟等者。 寂而常照之妙慧也。 唯心直进者。 定慧不离第一义心。 全以性德而为修德。 即以修德而显性德。 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故名为直。 顿阶佛地无所有法。 故名为进。 此是称性缘了庄严。 不同三乘别修缘了。 故名定慧无上也。 四智断无上者。 破惑显理。 名之为智。 理显惑亡。 名之为断。 经云。 前圣所知。 转相传授。 妄想无性。 菩萨摩诃萨。 独一静处。 自觉观察。 不由于他。 离见妄想。 上上升进入如来地。 夫自觉观察妄想无性。 则何惑不破。 离见妄想入如来地。 则何理不显。 岂同二乘以生空智。 仅断见思。 亦岂同权位菩萨。 以次第三智。 渐断三惑者耶。 故云智断无上也。 五徧知无上者。 夫一切诸法。 本惟心量。 执之则全真成妄。 悟之则全妄即真。 是故凡外愚小。 不唯名相妄想徧计缘起八识是妄。 纵令缘念思惟正智如如圆成及二无我。 亦是妄也。 经云。 如如与空际。 涅槃及法界。 种种意生身。 我说为心量。 此之谓也。 诸佛菩萨。 不唯正智如如圆成及二无我是真。 观于名相妄想徧计缘起八识。 亦即真也。 经云。 妄想有十二。 缘起有六种。 自觉知尔焰。 彼无有差别。 五法为真实。 自性有三种。 修行分别此不越于如如。 此之谓也。 二乘舍生死而取涅槃。 不知涅槃无性。 权乘舍二边而取中道。 不知中道无性。 唯有得自觉圣智者。 于五法自性识二无我究竟通达。 故云徧知无上也。 六道品无上者。 唯心直进。 即是圆心念处。 一念处一切念处。 是名四念处慧。 观察无始虚伪。 则二世恶断。 思惟佛地无生。 则二世善生。 是名为四正勤。 宴坐山林。 下中上修。 必具欲勤心观。 是为四如意足。 能见自心妄想流注。 则成五根。 得自在力。 是为五力。 超度自心所现境界虚妄之想。 即七觉支。 超度生死有海业爱无知。 即八正道。 得如来身。 即是入圆三解脱门。 证于自觉圣智第一义心也。 如此圆妙道品。 尚非历别次第道品可比。 况是二乘道品所能及乎。 故云道品无上也。 七方便无上者。 夫第一义自觉圣境。 离名绝相。 非妄想之所阶。 是故经令亲近最胜知识。 分别决断种种句义。 乃至最胜无边善根成熟。 离自心现妄想虚伪。 宴坐山林。 下中上修。 又云当离群聚习俗睡眠。 初中后夜。 常自觉悟修行方便。 当离恶见经论言说。 及诸声闻缘觉乘相。 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 又于二种声闻乘通分别相。 教令应知应舍。 又云。 成就四法。 得修行者大方便。 一者善分别自心现。 二者观外性非性。 三者离生住灭见。 四者得自觉圣智善乐。 又为辨四种禅。 令知舍邪趣正。 由浅阶深。 又为说二种觉。 又令当善四大造色。 又为说诸阴自性相。 又为辨外道四种涅槃。 又为说妄想自性分别通相等。 皆为自觉圣智一乘而作弄引。 尚非次第二观为方便道。 况是性地四善根等诸方便耶。 故云方便无上也。 八位无上者。 文中虽或兼明三乘共位。 又或独明菩萨十地。 然正意唯令不由于他。 通达佛法。 故日。 于彼演说乘。 皆是如来地。 十地则为初。 乃至云无所有何次等。 并如空中鸟迹。 有即非有。 不同历别权修。 楷定三阿僧祗浅深次第。 又明声闻缘觉得此法者。 亦名为佛。 又谓声闻。 譬如昬醉人。 酒消然后觉。 彼觉法亦然。 得佛无上身。 是则始说三乘。 终归一乘。 故云位无上也。 九利益无上者。 谓诸菩萨若能唯心直进。 观察外境非有。 妄想无性。 入于三昧正受。 则得如来二种神力建立。 一者为现一切身面言说神力。 二者手灌顶神力。 以此神力建立。 令离魔业烦恼。 及令不堕声闻地禅。 一切菩萨由此神力。 得如来自觉地已。 游诸佛刹。 供养诸佛。 示现佛身。 以自心现量度脱众生。 悉令远离有无等见。 故云利益无上也。 十圆满无上者。 夫一切诸法。 唯是自心现量。 本无可取。 亦无可舍。 凡夫溺于有漏。 二乘醉于偏真。 皆是自迷心量。 割裂太虚。 若能观察外性非性。 显发自觉圣智第一义心。 则法界为身。 具足无量神力。 成办众生不思议事。 所谓入于如来妙庄严海。 圆满菩提。 归无所得。 取舍情尽。 理智一如。 尽未来时。 不增不减。 故云圆满无上也。 初分释竟。 二合释者复二。 初直就此题释。 次约二译皆加入字释。 初直就此题释者。 若以偏真为不可往。 则正因缘境。 为谛理无上。 生灭四弘。 为慈悲无上。 析空止观。 为定慧无上。 破除分别。 俱生二种烦恼。 为智断无上。 了达三界依正。 一一无我我所。 为徧知无上。 观身不净等。 为道品无上。 五停心观等。 为方便无上。 四向四果。 为位无上。 降伏界内四魔。 为利益无上。 证得有余无余二种涅槃。 为圆满无上。 此则一切仙魔释梵所不能往所不能有。 故名无上宝也。 然非今经意也。 若以即真为不可往。 则因缘即空。 为谛理无上。 无生四弘。 为慈悲无上。 体真止观。 为定慧无上。 爱见如虚空不可得。 为智断无上。 三界依正同于空华。 种种分别而无染著。 为徧知无上。 观身净不净不可得等。 为道品无上。 三轮体空六度行等。 为方便无上。 超二乘地。 入菩萨地佛地。 为位无上。 界内四魔性空寂灭。 为利益无上。 生死涅槃。 同于梦幻。 为圆满无上。 此则一切愚法二乘所不能往所不能有。 故名无上宝也。 由此能通但中圆中。 故今经亦兼用之。 然非今经之正意也。 若以离二边中为不可往。 则历别三谛。 为理无上。 无量四弘。 为慈悲无上。 次第三止三观。 为定慧无上。 破除三惑。 为智断无上。 通达恒沙佛法。 为徧知无上。 观身非净非不净。 双分别净不净等。 为道品无上。 十波罗密展转生起展转持净。 为方便无上。 三贤十圣等妙二觉。 为位无上。 徧降界内界外八魔。 为利益无上。 证得三种涅槃。 为圆满无上。 此则一切声闻缘觉所不能往所不能有。 故名无上宝也。 由诸钝根菩萨。 未能唯心直进。 故于无次第中为说次第。 今经虽兼用之。 然亦非正意也。 若以即二边中为不可往。 则圆融三谛。 为谛理无上。 无作四弘。 为慈悲无上。 圆顿止观。 为定慧无上。 妄想无性。 三惑不生。 为智断无上。 于五法自性识二无我究竟通达。 为徧知无上。 观身实相等。 为道品无上。 宴坐山林。 下中上修。 唯心直进为方便无上。 于彼演说乘。 皆是如来地。 为位无上。 魔界如即佛界如。 转魔界成佛界为利益无上。 觉人法无我。 了知二障。 离二种死。 为圆满无上。 此则权位菩萨所不能往所不能有。 而能接彼权位三乘。 转彼愚法声闻。 诱彼外通阐提。 一切皆令得入其中。 故名无上宝也。 正是今经意也。 初直就此题释竟。 次约二译加入字释者。 如来从龙王宫出。 观见摩罗耶山楞伽大城。 即便微笑而作是言。 昔诸如来应正等觉。 皆于此城。 说自所得圣智证法。 非诸外道臆度邪见。 及以二乘修行境界。 我今亦当为罗婆那王开示此法。 尔时罗婆那夜叉王闻已。 与诸眷属请佛入城佛受其请。 乃入彼城而说此经。 故唐译名大乘入楞伽经。 魏译云入楞伽经也。 今约此义释者。 楞伽。 即境无上也。 入。 即智无上及行无上也。 名字入乃至究竟入。 即位无上也。 始终不离大海摩罗耶山。 能入是般若。 所入是法身。 能所和合是解脱。 即三法无上也。 如来观机。 彼王诚请。 即感应无上也。 彼王乘华宫殿。 往世尊所。 妓乐歌赞。 兼复劝请大慧菩萨问法。 佛入其城。 现神通力。 令王开悟。 即神通无上也。 一百八义。 三十九门。 即说法无上也。 大比丘僧及大菩萨。 从彼种种异佛刹来。 即眷属无上也。 自心现境界。 善解其义。 种种众生种种心色。 无量度门随类普现。 即功德利益无上也。 上来释别题竟。 次释通题者。 梵语修多罗。 或云有翻。 或云无翻。 智者大师和融有无故于翻五含五。 各申教行理三。 具如法华玄义。 兹不复出。 又此方圣说为经。 贤说为传。 修多罗旣是圣说。 故直以此代彼。 称之为经。 经者。 法也。 常也。 法者。 轨持也。 常者。 不变也。 如来所说一百八义。 三十九门。 破除外道声闻恶见妄想戏论分别。 令知自心现量。 教可轨也。 唯心直进。 观察无始虚伪过患。 思惟佛地无相无生。 行可轨也。 常不思议第一义境。 理可轨也。 从得正觉至入涅槃。 于其中间不说一字。 不说是佛说。 教不变也。 若彼如来所得。 我亦得之。 无增无减。 行不变也。 古先圣道。 法界常住如金银等性。 如趣彼城道理不变也。 此教无上。 诸余梵魔天仙乃至二乘所不能宣。 即是教不可往。 此行无上。 凡外二乘所不能修。 即是行不可往。 此理无上。 凡外二乘所不能觉。 即是理不可往。 通别八字。 并属能诠。 名下所诠。 一一能令大机众生欢喜生善灭恶入理。 即教行理。 以题例经。 始从如是我闻。 终至斯由不食肉。 一切文字。 皆能诠也。 一切所诠。 皆教行理也。 以此一经而例一代时教。 亦复如是。 可以意知。 不复委说。 第一略释名竟。 第二显体者。 能诠之文。 皆属于名。 所诠之义。 有体宗用。 体约理性。 宗约自行。 用约化他。 然而名无得物之功。 物无当名之实。 才涉言诠。 便属增语。 虽世间诸物。 尚不即名。 况理性玄微。 如何可显。 是故经云。 当依于义。 莫著言说也。 又云。 若不说一切法者。 教法则坏。 教法坏者。 则无诸佛菩萨缘觉声闻。 若无者。 谁为谁说。 是故菩萨莫著言说。 随宜方便。 广说经法。 又云。 若语异义者。 则不因语辨义。 而以语入义。 如灯照色。 涅槃亦云。 生生等皆不可说。 有因缘故。 亦可得说。 今依此义故释名后。 仍须显体。 如以指指月欲人因言以见体也。 略为七意。 一正显体。 二简伪滥。 三一法异名。 四八体之门。 五徧为众经体。 六徧为诸行体。 七徧为一切法体。 一正显体者。 此经以自心现量第一义境界为体。 言自心者。 心体绝待。 非自非他。 一切诸佛。 一切众生。 唯是一心。 更非有二。 以当体不二故。 强名为自心也。 言现量者。 现。 谓显现。 量。 谓分量。 言一切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乃至十界百界千如等种种诸法总是唯心所现。 不出心之分量。 故名为现量也。 言第一义者。 旣一切法。 皆唯心现。 不出心之分量。 则全妄即真。 当体不可思议。 离一切相。 即一切法。 唯即与离。 二无所目。 故名第一义也。 言境界者。 自觉圣智之所证得。 非诸戏论所行之处。 离四句相。 离心缘相。 而实徧为一切法体。 不同虚空兔角。 但有名字故名为境界也。 此自心现量第一义境界。 乃一经之所正显。 种种众行。 皆归趣之。 无量功德。 共庄严之。 言说问答。 而诠辩之。 于五法中。 唯取如如。 于三性中。 取成自性。 于八识中。 取唯识性。 于二无我中。 取法无我所显真如。 而此妙体。 非异如如成自性等种种名字。 非即如如成自性等种种名字。 如缘言说义计著者。 仍堕建立及诽谤见。 是故经云。 如为愚夫。 以指指物。 愚夫观指。 不得实义也。 二简伪滥者。 夫世间一伎一能一事一物。 乃至四禅八定。 外道见网。 声闻缘觉所得三昧所证涅槃。 权乘菩萨所有神通意生身等。 无不皆是自心现量。 而不能彻诸法之源。 亦不能穷诸法之际。 皆非第一义境界也。 又据世间伎能事物。 乃至凡外禅定诸见。 及诸三乘之所证得。 莫不自谓是第一义。 而不能彻心性之源。 亦不能穷心性之际。 是以执有者。 则昧真空。 证空者。 则失幻有。 滞二边者。 则迷中道。 取中道者。 则隔二边皆不得为自心现量也。 纵令妙悟泠然。 了知心外无法。 法法皆是心具心造。 苟非独一静处闻思修慧。 缘自觉了。 向涅槃城。 习气身转变已。 自觉境界。 观地地中间胜进义相。 犹不名为善义菩萨。 若但口云不生不灭、自性涅槃、三乘一乘、心自性等。 如缘言说义计著。 仍堕建立及诽谤见。 何由契会此妙体也。 三一法异名者。 先会此经异名。 次会他经异名。 此经异名者。 秖此自心现量第一义境界。 亦名自觉圣智境界。 亦名真识。 亦名真相识。 亦名如来自到境界。 亦名无所有佛地无生。 亦名海浪藏识境界法身。 亦名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 亦名常住法身。 亦名自觉圣究竟差别相。 亦名常不思议。 亦名如来藏自性清净。 亦名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亦名无我如来之藏。 亦名如来禅。 亦名一乘。 亦名出世间上上无漏界。 亦名佛之知觉。 亦名佛自得法。 亦名本住法。 如是等种种名字。 皆是一体异名。 如以众指。 共指一月也。 他经异名者。 华严经名为法界。 维摩经名为不可思议解脱。 大般若经名为一切种智。 金光明经名为法性。 大佛顶经名为如来藏妙真如性。 占察经名为一实境界。 法华经名为诸法实相。 大涅槃经名为三德秘藏。 梵网经名为本源心地。 乃至诸经论中。 各有多名所谓大圆镜智。 庵摩罗识。 中实理心。 正徧知海。 大寂灭海。 大涅槃天。 如天帝释。 有千名字。 如诸世尊。 一一世界。 各有十千名字。 经体亦尔。 并须寻名而悟体也。 四入体之门者。 第一义境。 虽是自心现量。 而种种心量未忘。 终难凑泊。 经云。 如是不生不灭。 不方便修。 则为不善。 是故于真实义。 当方便修。 此以行为门也。 又云。 实义者。 从多闻者得。 多闻者。 谓善于义。 非善言说。 善义者。 不堕一切外道经论。 身自不随。 亦不令他随。 是则名曰大德多闻。 是故欲求义者。 当亲近多闻。 所谓善义。 此以教为门也。 统论教门。 四四十六。 依教起行。 行亦十六。 今经正破三藏四门。 兼用衍教一十二门。 且如唯心直进一语。 若唯心故空。 则通教四门也。 唯心故假。 三谛隔历。 则别教四门也。 唯心故中。 三谛圆妙。 则圆教四门也。 又如妄想无性一句。 若云了不可得故无性。 则通教四门也。 若云更互出生故无性。 则别教四门也。 若云当体。 即真故无性。 则圆教四门也。 通别八门。 经虽不废。 而非正旨。 今未暇说。 圆融四门。 应略辩之。 所谓非一非四。 而论四一。 一门一切门。 一切门一门也。 夫曰心曰想。 不可谓无。 即是有门。 曰唯曰无性。 不可谓有。 即是空门。 为破外道计有我故。 说空无相无愿等句。 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 说如来藏。 即是亦空亦有门。 唯心则空而不空。 无性则有而不有。 即是非空非有门。 执之便成四谤。 以互违故。 融之便为四门。 以不二故。 约此圆融无碍之门略明观者。 秖此唯心四门。 妄想无性四门。 便是不思议境。 诸佛已悟。 我及众生云何尚迷。 悯已伤他。 上求下化。 便是真正发心。 独一静处。 自觉观察。 便是善巧止观。 离见妄想。 是破法徧。 常自觉悟修行方便。 当离恶见经论言说。 及诸声闻缘觉乘相。 是识通塞。 上上升进。 是道品调适。 当离群聚习俗睡眠。 是对治助开。 诸地渐次相续建立。 是知次位。 远离内外境界。 心外无所见。 是能安忍。 到无开发行。 如实处不生妄想。 是离法爱。 当知此经前后劝修之文。 十乘意足也。 五徧为众经体者。 依于第一义境界。 随众生心而为显示。 或实示其全。 或权示其偏兼或但。 或对或带。 或开或显。 或说或泯。 千经万论。 宛转赴机。 究其指归。 总属心量。 可以意知。 不可言尽也。 六徧为诸行体者。 统论半满权实诸四三昧。 皆以第一义心而为其体。 此经勅令。 宴坐山林。 下中上修。 能见自心妄想流注。 无量刹土诸佛灌顶。 当知正是称性起修。 以修显性。 不知体性。 宴坐何为。 知而不修。 体亦不显。 纵令权行未悟此体。 然离此体亦无权行。 是故徧为诸行体也。 七徧为一切法体者。 一切诸法。 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收无不尽。 而此诸法。 一一无非自心现量。 若知诸法唯是自心现量。 则诸法皆即第一义心。 如真金所成诸器。 则器器皆是真金。 如湿性举体作冰作水。 则冰水唯是湿性。 纵令凡外二乘。 妄计心外有法。 而外法毕竟非有。 毕竟无非自心现量也。 第二显体竟。 第三明宗者。 宗是修行之要领。 会体之玄枢。 水性至冷。 饮者方知。 妙体离言。 非修不契。 修分正助。 正乃名宗。 如纲之总挈网目。 如梁之任持瓦椽。 故显体之后。 急须明宗。 此经以唯心直进自觉圣智为宗。 唯心直进。 名为真因。 自觉圣智。 名为正果。 盖自心现量第一义境界。 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 迷时不减。 悟时不增。 体非因果。 而悟此境界以为真因。 乃名唯心直进。 证此境界以为极果。 乃名自觉圣智。 是故经云。 观察无始虚伪过妄想习气因三有。 此明破我法二执。 以唯心识。 观为方便道也。 又云。 思惟无所有佛地无生。 此明全以果觉理体而为所观。 所谓不生不灭为本修行。 因该果海。 真如实观为真修道也。 又云。 到自觉圣趣自心自在。 此明与佛同体也。 又云。 到无开发行。 如随众色摩尼。 随入众生微细之心。 而以化身随心量度。 此明与佛同用也。 又云。 诸地渐次相续建立。 此明无位次中假立位次。 如虚空丈尺。 入海浅深。 终始地位。 中间永无诸委曲相也。 又云。 前圣所知。 转相传授妄想无性。 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 自觉观察。 不由于他离见妄想。 上上升进入如来地。 是名自觉圣智相。 此即显示唯心直进。 从因趣果之正宗也。 初祖谓二祖云。 吾观震旦所有经教。 唯楞伽四卷可以印心。 此之谓也。 第三明宗竟。 第四辨用者。 此经以破外道余乘我法二执为用。 亦以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为用。 盖由外道余乘。 不达自心现量。 妄计心外实有我法。 故佛应病与药。 为说八识五法三性及二无我以对治之。 若复随言说义计著。 谓实有此八识五法三性二无我等差别之相可得。 还同法执。 故古人云。 五法三自性皆空。 八识二无我俱遣。 当知但是空其情计。 遣其执著。 而五法自性识无我等。 本是自心现量。 本无可空。 亦无可遣也。 何以言之。 迷于如如是起妄想。 妄想非智。 故于无名相中计名著相。 若知名相本空。 不起妄想。 便名正智。 非别有正智可得也。 由正智故。 知名无名。 知相无相。 无名无相。 假号如如。 非别有如如可得也。 设有一如如可得。 则如如亦是名相。 还同妄想矣。 譬如翳目。 妄见空华。 医病若除。 华相本灭。 华不起处。 即是虚空。 非别有虚空可得也。 若谓有虚空可得。 即建立相。 若谓竟无虚空。 即诽谤相。 当知虚空离有离无。 不堕四句。 则如如亦离有离无。 不堕四句也。 如如离有离无不堕四句。 则名相妄想正智亦皆离有离无。 不堕四句也。 是故如来为诸众生显示迷悟差别。 方便建立五法。 以破断见。 因诸众生转计五法实有定法。 又复方便遣空。 以破常见。 是则虽建立而非有。 虽遣空而不无。 五法旣尔。 三性八识二无我等。 例皆可知。 依他如幻。 无实我法。 横计我法。 便为妄想。 悟二无我。 便显圆成。 依藏识海。 起七识浪。 若云定一。 不应起有先后多少。 若云定异。 应非水体。 是故偈云。 心意识八种。 俗故相有别。 真故相无别。 相所相无故。 斯乃破立同时。 空有不二。 不堕四句明矣。 凡外于识自性相应及所变影。 不能了知唯是心量。 妄计有我。 故为开示人无我理。 岂于心外别有一理。 名为人无我耶。 余乘于识自性相应及所变影。 不能了知唯是心量。 妄计有法。 故为开示法无我理。 岂于心外别有一理。 名为法无我耶。 是故此经总破一百八句。 别破外道异因。 及七自性。 有种无种。 自相共相乃至三乘五性。 建立诽谤。 有无一异俱不俱等。 又复为说四大造色。 诸阴性相。 妄想分别。 三意生身。 有无有见。 宗说通相。 语义。 智识相续解脱。 离于世论。 破外涅槃。 破外无常。 简灭正受。 生灭刹那。 种种变化。 而终之以不食肉门。 可谓执无不破。 疑无不遣。 故使菩萨依之进修。 永离戏论妄想分别。 唯心直进。 速到自觉圣智克证自心现量第一义境界也。 第四辨用竟。 第五教相者。 此是大乘方等教摄。 若约五味分别。 即是生酥。 弹偏斥小。 叹大褒圆。 明三是权。 显一是实。 外道与愚小并破。 即空与圆中并陈。 盖是以圆接通。 以通入圆。 于七种二谛中。 乃幻有为俗。 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为真也。 于五种三谛中。 乃有漏为俗。 无漏为真。 非漏非无漏具一切法为中也。 经中虽亦列明别十地相。 而随即云无所有何次。 意在顿超直入。 不局三祇渐次。 故非历别法门。 乃接引界内利根。 令成界外利根。 即事即理即真即中。 故为禅宗之正印也。 略明五重玄义竟。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玄义(毕)。 发布时间:2025-02-02 11:43:28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8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