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者大师:摩诃止观卷第五下 内容: 摩诃止观卷第五下第四明破法遍者法性清净不合不散。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非破非不破何故言破。 但众生多颠倒少不颠倒。 破颠倒令不颠倒。 故言破法遍耳。 上善巧安心则定慧开发。 不俟更破。 若未相应。 应用有定之慧而尽净之。 故言破耳。 然破法须依门。 经说门不同。 或文字为门。 大品明四十二字门是也。 或观行为门。 释论明菩萨修三三昧缘诸法实相是也。 或智慧为门。 法华云其智慧门是也。 或理为门。 大品明无生法无来无去即是佛也。 依教门通观。 依观门通智。 依智门通理。 理为门复通何处。 教观智等诸门悉依于理。 能依是门。 所依何得非门。 虽无所通究竟遍通。 是妙门也。 三门置之今但说教门。 三藏四门先破见。 后破思。 亦俱破(云云)。 通教四门亦先破见。 后破思。 亦俱破。 但破四住不得言遍也。 别教四门次第断五住。 斯乃竖遍横不遍。 并非今所用。 今不思议一境一切境。 一心一切心。 横竖诸法悉趣于心。 破心故一切皆破。 故言遍也。 余门破不遍则不须说。 圆教四门皆能破遍。 所谓有门无门。 亦有亦无门。 非有非无门。 今且置三门。 且依空无生门。 无生门能通止观。 到因到果。 又能显无生使门光扬。 何者。 止观是行。 无生门是教。 依教修行通至无生法忍。 因位具足。 净名三十二菩萨。 各说入不二门。 皆是菩萨从门入位。 而无生为首。 大品明阿字门。 所谓诸法初不生。 此证无生门通止观到因。 其义可见。 止观光扬无生门者。 法不自显。 弘之在人。 人能行行。 法门光显。 使无生教纵横无碍。 触处皆通。 门义方成。 譬如世人门户出入。 有人有位门则荣显。 能譬既然所譬可解。 门通果者。 大经云。 般涅言不。 槃者言生。 不生之义名大涅槃。 又云。 定慧二法能大利益乃至菩提。 大品云。 无生法无来无去。 无生法即是佛。 法华云。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庄严。 以此度众生。 且引三经果义明矣。 止观能显果者。 果不自显。 由行故果满。 果满故一切皆满。 巍巍堂堂如星中月照十宝山影临四海。 果亦如是无上无上。 功高十地汲引四机。 金光明中佛礼骨塔。 即其义也。 无生教门竖摄因果。 其义已彰。 横摄之意今当说。 大品云。 若闻无生门则解一切义。 初阿字摄四十一字。 四十一字摄阿字。 中间亦然。 横竖备摄。 其文如此。 此意难见。 更引佛藏示其相。 次引涅槃释其义。 后说无生门破法遍。 佛藏云。 劫火起时菩萨一唾火即灭。 一吹世界即成。 非是先灭后成。 秖一唾中即灭即成。 彼经明外用。 内合无生门。 即破遍。 即立遍破立不须二念。 若内无是德则外无大用。 寄外显内其相如是。 须识观心者。 众生一期将讫。 即是劫尽。 三毒三灾火为语端。 以止止之如唾灭。 以观观之如吹成(云云)。 大经释义者。 不闻闻一句有种种义。 初云。 不生生。 不生不生。 生不生。 生生。 按此四句说无生门。 摄自行因果化他能所等法皆遍。 不生生者。 安住世谛。 初出胎时名不生生。 今解世谛者。 无明共法性。 出生一切隔历分别。 故名世谛。 安住者。 以止观安于世谛。 即是不可思议境。 观行位成。 故名安住。 以安住故名托圣胎。 初开佛知见得无生忍。 名出圣胎。 不见无明世谛故言不生。 获佛知佛见故名为生。 论云。 诸法不生而般若生。 即其义也。 此说自行无生忍位。 因义成也。 经释不生不生者。 不生不生名大涅槃。 生相尽故。 修道得故。 今解果由因克故言修道得故。 断德已圆无明不生。 智德已圆般若不生。 故言不生不生。 此说自行寂灭忍。 果义成也。 因果既圆即如佛藏所明一吹唾即灭即立。 是其义焉。 经释生不生者。 世谛死时名生不生。 今解世谛者。 无明是其根本。 既破无明故言世死。 世死故名生不生。 此释初句初句上缘于理智德成故言不生生。 此句下破于惑。 断德成故言生不生。 不生名虽同事理大异。 初句詺智慧开发为生。 此句詺结业起动为生。 生名虽同而缚脱大异。 莫迷名惑旨。 须精识之须精识之。 初句如唾中吹此句如吹中唾。 唾吹一时不可前后也。 经重释此句云。 四住菩萨名生不生。 生自在故。 今解先生不生说自行之惑灭。 重释生不生明化道之兴。 何者。 菩萨断四住时。 破结业生即能自在生。 况断五住耶。 以劣显胜弥彰化道。 二乘断惑沈空不能如此。 故标菩萨也。 惑灭显唾化兴显吹也。 经释生生者。 一切有漏念念生故。 今解此句明化用之所耳。 菩萨何意不生而生。 良由一切有漏众生相续不断。 是故菩萨而起大悲。 示自在生而度脱之。 是为无生门摄自行因果化他能所。 皆悉具足矣。 四住菩萨者。 地持云。 从初发心住至十地。 束为六住。 一种性住。 二解行住。 三净心住。 四行道迹住。 五决定住。 六究竟住。 种性住者。 若人无有种性。 虽生善道数退数进。 不得在菩萨六人数中。 若种性处成就无有退失。 数数增进得是一人也。 解行人是初地方便。 净心住是入初地。 得出世间心离凡夫我相障。 故名净心住。 行道迹住者。 从二地至七地住修道也。 决定住者。 八地九地也。 已得报行不还不退。 故名决定。 究竟住者。 第十地学行穷满。 故言究竟住也。 经称四住名生不生者。 正是行道迹住。 从二地止正是入假化他之位。 处处现生而非实生。 将别显圆。 初出胎时。 即能利他化生自在。 于圆义亦应无失。 经又六句。 不生生亦不可说。 生生亦不可说。 生不生亦不可说。 不生不生亦不可说。 生亦不可说。 不生亦不可说。 按此六句明无生门破法遍。 若破思议惑用前四句。 若破不思议惑用后二句。 何者。 思议惑虽多不出界内外。 界外惑附体生。 故言不生生。 界内惑是枝末。 故言生生。 此惑纷纶并是所化之境。 为此境故施自在生。 所化既不可得。 何处有能化。 能所俱亡。 是故不生生生生俱不可说。 若破思议解此解虽多。 不出界内外。 界内解止遣分段故言生不生。 界外解双遣分段变易故言不生不生。 此解浅深故有种种自行因果。 理尚非一宁有种种。 今遍唾破故言生不生不可说。 不生不生亦不可说。 若破不可思议惑者。 秖是无明。 无明故生。 生故无明。 无明不可得。 生亦不可得。 今皆唾破故言生不可得。 若破不思议解者。 秖是圆解。 圆解始终判出因果。 理不遍圆亦非始终。 那有因果。 今皆唾破故言不生不可得。 将彼经意释无生门破法遍者。 其义分明。 佛自释六句。 云何不生生不可说。 不生名为生故不可说。 今解。 不生者法性也。 生者无明也。 二乘证不生犹受法性生。 故言不生名为生。 依佛此旨知是界外附体之惑。 不生而名为生。 生即颠倒。 颠倒即不颠倒。 心行处灭言语道断。 故不可说。 云何生生不可说。 生生故生。 生生故不生。 故不可说。 今解。 生生故生者。 即是大生生小生。 八相所迁有漏之法也。 依佛此旨知是界内有漏惑也。 生生故不生者。 因缘生法即空即中。 心行处灭言语道断。 故不可说也。 云何生不生不可说。 生即名为生。 生不自生故不可说。 今解。 生即名为生者。 乃是诸法不生般若生也。 生不自生者。 此般若生不从四句生。 生不自生是初句耳。 具言生不他生。 生不共生。 生不无因生。 又般若生时世谛已死。 无复有生而生三界者。 为缘故生非业生也。 故言生不自生。 若般若生。 若自在生。 皆言语道断故不可说也。 据此意知是界内之解也。 云何不生不生不可说。 以修道得故。 今解。 修道得者。 乃是极果所证。 尚非下十地所知。 岂可言说。 据此知是界外之解也。 经云。 生亦不可说。 以生无故。 今解。 此破不思议惑。 界内生生亦是生。 界外不生生亦是生。 只是无明之生生必托缘生。 缘生即空即中。 心行处灭言语道断。 故不可说也经云。 不生不可说以有得故。 今解。 此破不思议解。 及界内之解。 亦是修道得故。 界外之解。 亦是修道得故。 得即诣理。 理绝心口故不可说也。 佛以六句破诸法解惑。 皆言不可说。 弥显无生门破法遍也。 依佛藏经前四句亦吹亦唾。 后两句结前吹唾耳。 此六句专论于唾也。 又楞伽云。 我从得道夜至涅槃夜。 不说一字。 佛因二法作如此说。 谓缘自法及本住法。 自法者。 彼如来所得我亦得之。 无增无减离言说妄想文字二趣。 释曰。 缘自法是证圣真谛实性也。 离言说妄想者。 不可思议也。 离文字者离假名也。 离二趣者。 离说所说想所想名所名也。 本住法者。 谓古先圣道法界常住。 如道趣城道为人行。 非行者作道。 城由道至。 非至者作城。 经曰。 士夫见平坦道。 即随入城受如意乐。 我及先佛法界常住亦复如是。 是故二夜不说一字。 当知二法决定非口言分别所能变异。 本法者如理也。 自法者证实此义与大经四不可说意同。 生生不可说者。 本法不可说也。 生随顺缘生。 本法不可说也。 生不生不可说者。 即自断法不可说也。 不生生不可说者。 即自智法不可说也。 不生不生不可说者。 即是究竟自证法不可说也。 后二句一结生不可说。 结本法不可说也。 一句结不生不可说。 结自证法不可说也。 大经云。 十因缘法为生作因。 亦可得说者。 今解。 此即无生门遍立之义。 亦如佛藏遍吹即成也。 十因缘者。 从无明支乃至有支立诸法也。 立有三义。 一立众生。 二立机缘。 三立声教。 立众生者。 过去二因现在五果。 更互因缘。 而立五阴假名众生也。 立根机者。 过去或修行析行体行渐行顿行。 以行为业无明润之。 致今五果于此阴果更起本习。 或起析爱取有。 或起体爱取有。 或起渐爱取有。 或起顿爱取有。 取有起故得为机缘也。 立声教者。 析爱取有起故感三藏教。 是为生生不可说十因缘法。 为生生作因。 亦可得说。 说生生也。 体爱取有感于通教。 是为生不生不可说十因缘法。 为生不生作因。 亦可得说。 说生不生也。 渐爱取有感于别教。 是为不生生不可说十因缘法。 为不生生作因。 亦可得说。 说不生生也。 顿爱取有感于圆教。 是为不生不生不可说十因缘法。 为不生不生作因。 亦可得说。 说不生不生也。 众生若立。 一切惑法因果立。 一切所化立。 机教若立。 一切解行因果立。 一切能化立。 是为无生门一立一切立。 故大品云。 若闻阿字门则解一切义。 佛藏云。 一吹一切悉成。 此之谓也。 如地持四种成熟。 谓声闻种性。 缘觉种性。 佛种性。 菩萨种性。 无此四性以善趣熟之。 佛种性即此圆机。 菩萨种性即此别机。 彼文云。 菩萨种子有佛无佛堪能次第断烦恼障及智障。 岂非别机。 声闻种性当开之。 别异善根即三藏机。 退大取小种性即通机。 彼四成熟即此四种机缘义也。 问。 上六句是无生门一破一切破。 十因缘法是无生门一立一切立。 上四句是无生门亦破亦立。 亦应有第四句非破非立不。 答。 大经十九卷初云。 十事功德不可思议。 闻者惊怪。 非难非易非内非外。 非相非非相非方非圆。 非尖非斜等。 即是第四句非破非立之文义。 问。 若无生门摄一切法者。 则无复诸门也。 答。 无生门亦摄诸门。 诸门亦摄无生门。 欲依智德义便故言无生门。 此应四句。 生门无生门亦生亦无生门非生非无生门。 一一门各有四门。 四四十六门。 若依断德义便。 应有灭门不灭门。 亦灭亦不灭门。 非灭非不灭门。 一一门各有四门。 四四十六门。 合三十二门。 大经举十五日月光增正喻智德。 十六日月光减正喻断德。 月无增无减。 约白论增约黑论减。 实相无智无断。 约照论智约寂论断。 若无生门摄一切法高极。 此竖摄一切法也。 若无生门摄诸法广遍者。 即无生门横摄一切法也。 问。 无生门门称无生。 其境惑智断等。 悉应称为无生。 那忽言无生生生生生自在故。 答。 此还助显无生门。 无生忍发故言无生生。 明其所化故言生生。 明其应用故言生自在。 还是无生门。 即唾故言无生。 即吹故言无生生等。 弥显无生门摄法遍耳。 约大经释门义竟(云云)○次明破法遍者为三。 一无生门从始至终。 尽其源底竖破法遍。 二历诸法门当门从始至终。 尽其源底横破法遍。 三横竖不二从始至终。 尽其源底非横非竖破法遍。 竖则论高横则论广。 竖来入横无横而不高。 横来入竖无竖而不广。 法华云。 其车高广。 横竖不二则非横非竖。 故云。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一无生门破法遍者。 又为三。 一从假入空破法遍。 二从空入假破法遍。 三两观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谛破法遍。 如此三观实在一心。 法妙难解寄三以显一耳。 大论云。 三智实在一心。 为向人说令易解故分属三人。 华严亦有二意。 宣说菩萨历劫修行。 彼为钝根也。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所有慧身不由他悟。 彼是利根也。 法华唯一意。 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今欲借别显总举次而论不次。 故先三义解释也。 从假入空破法遍。 又为三。 先从见假入空。 次从思假入空。 后四门料简。 后见假入空又为二。 先明见假。 次明空观。 见惑附体而生还能障体。 如炎依空而动乱于空。 似梦因眠梦昏于眠。 梦若不息眠不得觉。 此惑不除体不得显。 然见则见理见实非惑。 见理时能断此惑从解得名。 名为见惑耳。 见惑有四。 一单四见。 二复四见。 三具足四见。 四无言见。 单四见者。 执有执无执亦有亦无执非有非无。 于一有见复起利钝。 谓有于我我与有俱。 恒起我心与我相应。 即是我见。 以计我故能生边见。 以我边故破世出世因果。 即是邪见。 执此为道望通涅槃。 名为戒取。 谓此为实余皆妄语不受余见。 名为见取。 是己法者爱。 非己法故嗔。 我解他不解生慢不识有见中苦集为痴。 犹豫不决为疑。 如是十使历欲界四谛。 苦下具十。 集下有七除身边戒取。 道下有八除身边。 灭下有七除身边戒取。 合三十二使。 历色界四谛有二十八。 无色亦尔。 例除一嗔合有八十八使。 余三见亦各具八十八使。 若历六十二见。 见见各具八十八使倒浪澜漫不可称数。 邪网弥密障于体理。 五十校计经云。 若眼见好色中有阴有集。 见恶色中有阴有集。 见平平色中有阴有集。 乃至意缘法亦如是。 一根有三。 三中有六。 六根具三十六。 三世合百八。 历六十二见八十八使。 各各百八。 当知举心动念浩然无际。 昏而且盲都无见觉(云云)。 世讲者。 谓有是见。 无非是见。 亦有亦无是见。 非有非无非是见。 此语违经负心。 经云。 依止此诸见。 具足六十二。 如汝解者。 数则欠少。 中论破自他性。 有是自性。 对有说无无是他性。 若有若无皆是性。 何意无非是见又此无既非证理之无。 宁得非见。 诸外道本劫本见末劫末见。 介尔计谓是事实余妄语。 增见长非吾我毒盛。 捉头拔发构造生死。 如长爪虽不受一切法而受于不受。 不识苦集。 佛以一责堕二负处。 高着外道尚未免见。 云何底下谬谓为是。 今判。 此并属单四见摄也。 复四见者。 谓有有。 有无。 无有。 无无。 亦有有无。 亦无有无。 非有有无。 非无有无。 此是复四见。 于一一见。 具八十八使。 若六十二见。 见见又具八十八使百八等。 如上说。 具足四见者。 有见具四者。 谓有有。 有无。 有亦有亦无。 有非有非无。 无具四者。 无有。 无无。 无亦有亦无。 无非有非无。 亦有亦无具四者。 亦有亦无有。 亦有亦无无。 亦有亦无亦有亦无。 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非有非无具四者。 非有非无有。 非有非无无。 非有非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有非无。 是名具足四见。 一句具八十八使。 如是六十二见。 见见具八十八使百八等。 如前说绝言见者。 单四见外一绝言见。 复四句外一绝言见。 具足四句外一绝言见。 一一见皆起八十八使六十二见百八等。 如前说。 如是等约外道法生如是等见也。 又约佛法生见者。 三藏四门生四见。 通教四门生四见。 别教四门生四见。 圆教四门生四见。 又一种四门外。 各有绝言见。 如是一一见中。 各各起八十八使六十二见百八等惑。 如前说。 复次见惑非但随解得名。 亦当体受称称之为假。 假者虚妄颠倒名之假耳。 例前亦应言单四假复四假具足四假。 一一各有绝言之假。 依于佛法复有十六假。 一一如前说又于一一假中。 复有三假。 谓因成假。 相续假。 相待假。 法尘对意根生。 一念心起即因成假。 前念后念次第不断。 即相续假。 待余无心知有此心。 即相待假。 上因成约外尘内根。 相续但约内根。 相待竖待灭无之无。 又横待三无为之无心也。 开善云。 因兼二假或亦过之。 明第三假起时因上两假。 故言因兼。 上假未除后假复起。 故言过之。 此就心明三假也。 又约色明三假。 先世行业托生父母得有此身。 即因成假。 从胎相续迄乎皓首。 即相续假。 以身待不身。 即相待假又约依报亦具三假如四微成柱。 时节改变相续不断。 此柱待不柱。 长短大小等也。 此是三藏经中随事三假。 委释如论师。 但此名通用。 不独在小乘。 大乘亦名三假。 附无明起如幻如化。 但有名字实不可得。 镜中能成之四微尚不可得。 况所成之幻柱。 柱尚不可得。 况历时节相续以幻化长短相待。 宁复可得。 举易况难而明十喻。 即色是空非色灭空。 即此义也。 是名大乘随理三假。 又释论明三种有。 相待有假名有法有。 相待有者。 长因短有。 短亦因长。 此彼亦尔。 物东则以此为西。 在西则东。 一物未异而有东西之别。 有名无实是为相待有。 假名有者。 如酪色香味触四事因缘和合故。 假名为酪虽有不同因缘之有。 虽无不如兔角龟毛之无。 但以因缘和合故有。 假名为酪。 又如极微色香味触故有毛分。 毛分故有毳。 毳故有氎。 [疊*毛]故有衣。 是为假名有。 法有者。 即是色香味触四微和合。 故名法有。 论又云三假施设。 与三假云何。 答。 别义不论今通会之。 法假施设如因成。 受假施设如相续。 名假施设如相待。 论云。 五众等法是法波罗聂提。 五众和合故名众生。 如根茎枝叶故有树名。 是受波罗聂提。 用是名字取二法相说是二种。 是名波罗聂提。 故知三假义同也。 璎珞经亦有三假之文。 大品云。 有缘思生无缘思不生。 即因成意。 大经云。 如读诵法虽念念灭。 亦能从一阿含至一阿含。 犹如饮食虽念念灭。 亦能初饥后饱。 相续意也。 净名云。 说法不相待一念不住故。 当知三假之名大小通用。 非但小乘名生死法以为见为假。 如前说。 大乘亦名生死为见为假。 所谓三藏四门生四见。 见见有三假六十二见百八烦恼等(云云)。 通教四门生四见。 见见具三假六十二见百八烦恼等。 别教四门生四见。 见见具三假六十二见百八烦恼等。 圆教四门生四见。 见见具三假六十二见百八烦恼等。 如来教门示人无诤法。 消者成甘露。 不消成毒药。 实语是虚语生语见故。 故于四门十六门起见起假(云云)。 二明破假观者。 即为三。 一破假观。 二明得失。 三明位。 观又为四。 一破单。 二破复。 三破具。 四破无言。 破单为两。 初略后广。 略者若一念心起于单四见中。 必是一见。 见即三假虚妄无实。 八十八使浩浩如前说。 诸恶彰露具如后说。 应当体达扬依炎炎依空空无所依。 空尚无空。 何处复有若炎若扬。 又如眠梦百千忧喜。 本末双寂毕竟清净。 是名为止。 又观无明即法性不二不异。 法性本来清净不起不灭。 无明惑心亦复清净。 谁起谁灭。 若谓此心有起灭者。 横谓法性有起灭耳。 法性无起谁复生忧。 法性无灭谁复生喜。 若无忧喜。 谁复分别此是法性此是无明。 能观所观犹如虚空。 如此观时毕竟清净。 是为从假入空观。 信行利根一闻即悟。 法行思已即能得解。 其钝根者非唯闻思不悟更增众失。 故中论云。 将来世中人根转钝。 造作诸恶。 不知何因缘故说毕竟空。 是故广作观法说于中论。 今亦如是为钝根故广破。 单复讫至无言说见。 通用龙树四句破令尽净。 若一念心起即具三假。 三假如前说。 当观此一念。 为从心自生心。 为对尘生心。 为根尘共生心。 为根尘离生心。 若心自生者。 前念为根后念为识为从根生心为从识生心。 若根能生识。 根为有识故生识。 根为无识故生识。 根若有识根识则并。 又无能生所生。 根若无识而能生识。 诸无识物不能生识。 根既无识。 何能生识。 根虽无识而有识性故能生识者。 此之识性是有是无。 有已是识并在于根。 何谓为性。 根无识性不能生识。 又识性与识为一为异。 若一。 性即是识。 无能无所。 若异。 还是他生非心自生。 如是推求毕竟知心不从自生。 若言心不自生。 尘来发心故有心生。 引经云有缘思生无缘思不生。 若尔。 尘在意外来发内识。 则心由他生。 今推此尘为是心故生心。 为非心故生心。 尘若是心则不名尘。 亦非意外则同自生。 又二心并则无能所。 尘若非心那能生心。 如前破。 若尘中有生性是故生心。 此性为有为无。 性若是有。 性与尘并亦无能所。 若无。 无不能生。 如是推求知心毕竟不从尘生。 若根尘合故有心生者。 根尘各各有心故合生心。 各各无心故合生心。 若各各有合则两心生。 堕自他性中。 若各各无合时亦无。 譬如镜面各有像故合生像。 各无像故合生像。 若各有像应有两像。 若各无像合不能生。 若镜面合为一而生像者。 今实不合合则无像。 若镜面离故生像者。 各在一方则应有像。 今实不尔。 根尘离合亦得如是。 如是推求知心毕竟不从合生。 又根尘各有心性。 合则心生者。 当检此性为有为无。 如前破(云云)。 若根尘各离而有心生者此是无因缘生。 为有此离为无此离。 若有此离还从缘生。 何谓为离若无此离无何能生。 若言此离有性性为有为无。 若性是有还从缘生。 不名为离。 若性是无无何能生。 如是推求知心毕竟不从离生。 中论云。 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 是故说无生。 即此意也。 若推因成假四句求生不得。 执性即薄。 但有名字名为心生。 名不在内外中间。 亦不常自有。 是字不住。 不住有四句。 亦不不住。 不住无四句。 故无住之心。 虽有心名字。 名字即空。 若四句推性不见性。 是世谛破性亦名性空。 若四句推名不见名。 是真谛破假亦名相空。 性相俱空者是为总相从假入空观也。 故中论曰。 诸法不自生。 如此用观者与中论意同也。 若根检不得心即是内空。 尘检无心即是外空。 根尘合检不得即内外空。 离检不得即是空空。 四性检不得即是性空。 四句检不得即是相空。 若就尘检无十方分即是大空。 求最上所以不得。 即是第一义空。 四句因缘不得即有为空。 因有为说无为。 既不得有为亦不得无为。 即无为空。 四句求心生元不得即无始空四句求心灭不可得即散空。 四句求心生灭不可得。 亦不得心不生不灭。 即毕竟空。 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 今求心不可得。 即一切空。 观心无心观空无空。 即无所得空。 观有见三假不可得。 即有法空。 观无见三假不可得。 即无法空。 观亦有亦无见三假不可得。 即无法有法空。 如此观者即与大品意同。 是为十八种从假入空观也。 若不悟者转入相续假破之。 何以故。 虽因成四破不得心生。 今现见心。 念念生灭相续不断。 何谓不生。 此之念念为当前念灭后念生。 为前念不灭后念生。 为前念亦灭亦不灭后念生。 为前念非灭非不灭后念生。 若前念不灭后念生。 此则念自生念。 两生相并亦无能所。 若前念有生性生于后念。 此性为有为无有则非性无则不生如前。 若前念灭后念生者。 前不灭生名为自性。 今由灭生不灭望灭。 岂非他性。 他性灭中有生故生无生故生。 有生是生生灭相违。 乃是生生。 何谓灭生。 若灭无生无何能生。 若灭有生性性破如前。 若前念亦灭亦不灭后念生者。 若灭已属灭。 若不灭已属不灭。 若不灭合灭能生。 即是共生。 共生自相违。 相违何能生。 又若各各有生。 即有二过。 各各无生合亦不生。 若灭不灭中有生性者。 为有为无。 若性定有何谓灭不灭。 若性定无亦何谓灭不灭。 此不免断常之失还堕共过。 若前念非灭非不灭。 而后念心生者为有此非灭非不灭。 为无此非灭非不灭。 若有则非无因。 若无无因不能生。 若无因有生性者。 此性即因。 何谓无因。 若无无不能生。 如是四句推相续假求心不得。 无四性实执心即薄。 但有心名字。 是字不住内外两中间。 亦不常自有。 相续无性即世谛破性。 名为性空相续无名即真谛破假。 名为相空性相俱空乃至作十八空如前说。 是名从假以入空观。 若不得入者。 犹计有心待于无心。 相待惑起此与上异。 因成取根尘两法和合为因成。 相续竖取意根前后为相续。 竖望生灭此是别灭。 别灭则狭。 今相待假待于通灭。 此义则宽。 通灭者。 如三无为虽不并是灭而得是无生。 待虚空无生而说心生即是相待假。 上既不悟复因上惑共起此惑故言因兼。 上惑犹在复起此惑故言过之。 又因兼者。 无生法尘待意根生。 亦是因成。 因上假心来续相待。 即是相续。 故言因兼。 过之者。 上两假不于通灭起惑。 今约通起岂非过之。 释既异旧而借彼语示相待假相耳。 今检此心为待无生心生。 为待有生心生。 为待亦生亦无生而心生。 为待非生非不生而心生。 若待无生而生心者。 有此无生无此无生。 若有生可待还是待有。 何谓待无。 有有相待即是自生。 若无此无生无何所待。 若秖待此无无而生心者。 一切无无亦应生心。 无望于有无即是他生也。 又无生虽无而有生性。 待此性故而知有心。 此性为已生为未生。 若已生。 生即是于生。 何谓为性。 性若未生。 未生何能生。 若待生而心生者。 生还待生长应待长。 既无此义。 何得心生。 若待生无生故有心生。 如待长短得有于长。 此堕二过。 各有。 则二生并。 各无。 全不可得如前。 若待非生非无生而有心生者。 论云。 从因缘生尚不可。 何况无因缘。 又此无因为有为无。 若有还是待有。 若无还是待无。 何谓无因。 若言有性性为有为无。 性若是有为生非生。 若生已是生何谓为性。 若无生云何能生。 如是四句推相待假求心生不可得。 执心即薄。 不起性实。 但有名字。 名字之生生则非生。 是字不在内外中间。 亦不常自有。 是字无所有。 求性不可得世谛破性。 是名性空。 求名不可得真谛破假。 是名相空。 复次此性相中求阴入界不可得。 即是法空。 性相中求人我知见不可得。 名众生空。 乃至作十八空如前说。 是名从假入空慧眼得开见第一义。 非但有见三假惑除。 一切见惑无不清净正智现前。 是名无生门通于止观。 亦是止观成无生门。 若不悟者当善用止观巧破见假。 信法回转成方便道伏于有见。 无量烦恼悉皆被伏。 伏故名善有漏五阴也。 以被伏故有见不起。 度入无见计中如后破。 夫破见之由闻思不定。 若上根人闻观于生知生无生破执得悟。 中根执轻成伏见方便善有漏五阴。 下根执重犹怀取著闻破生不得生。 谓无生是实。 更起无生见。 又当总别破之。 总破者如大品云。 识无生尚不可得。 何况识生。 又识生尚不可得。 何况识无生。 生与无生俱不可得。 楞伽经中又广破无生见。 然无生之理非识所知。 云何谓情舍有缘无。 如步屈虫。 又似猕猴。 不应虚妄执此见着。 是为总破。 别破者。 行人用止观破因成三假不得性相。 泯然入定不见内外亦无前后。 无相形待。 寂然定住。 或豁亡身心一切都净。 便发此无心自谓得无生止观定慧已成。 而起见着着此空想。 诸佛不化。 何故不化。 观心推画。 发一分细定生一分空解。 此是空见法尘与心相应。 何关无生。 释论简外道佛法二俱观空。 云何有异。 外道爱着观空智慧。 即是向者所发空尘谓为涅槃。 即有能观者。 能观者便成身见。 身见故即有利钝十使乃至八十八等。 生死浩然如前说。 如是罪过。 皆由空尘而起。 障真失道岂会涅槃。 是名外道观空。 佛弟子观无生。 若发空心空心生时即知是爱。 何者。 生名爱法。 爱法即是无明。 无明生我见等八十八使。 一一皆具三假之惑。 终不执谓是真无生。 云何三假。 良由上来有见三假被伏度入无见。 无生法尘对意根。 一念空心生。 即因成假。 以生心灭故无生心生。 是相续假。 豁尔无生待于有生。 是相待假。 当推此无生心生。 为意根生为法尘生。 为合为离。 若意根生者。 为根生为识生。 若根生。 为根中有识故生识。 为无识故生识。 若根有识。 为是根为非根。 识若是根。 则无能所。 根若无识。 何能生识。 若根有生识之性。 此性为有为无。 性若有者。 识性与识为一为异。 若一。 性即是识。 若异。 异何能生。 自生中检心不可得。 具如上说。 若由尘起无生心者。 尘为有心为无心。 若有心则无能所。 若无无不能生。 又尘为一为异。 一则无能所。 异则不能生。 检他心不可得。 具如上说。 若根尘合有无生心生者。 此有二过。 如前说(云云)。 又离根离尘有无生心生者。 从因缘尚不可得。 何况无因如前。 当知无生之心。 不自不他不共不离。 无四性。 无四性故名性空。 性空即无心而言心者。 但有名字。 名字不在内外是名相空。 乃至十八空如上说。 是为从假入空见第一义。 非但无见假破上惑下障一切皆除。 得正智慧。 若未去者。 勤用止观善巧修习。 信法回转成方便道。 伏于苦集。 所有阴界入等。 八十八使皆悉被伏。 以被伏故名善有漏也。 勤修力故无见中假不复得起。 度入有无假中如后破(云云)。 次破亦有亦无见三假者。 行人善用止观伏无见惑。 无假不起。 或进一分定慧。 豁发亦有亦无与心相应。 即便谓言若无心者。 谁知无生。 无生是无。 知即是有。 发此心时受是亦有亦无见。 谓是事实坚着不可舍不知过患。 如长爪自谓有道。 实是苦集。 不能识故。 佛点示之即便得悟。 发见之人亦复如是。 迷此见毒不识正真。 若闻指示执心飒解。 云何指示。 大品五受皆不受。 汝云何受是亦有亦无法尘。 岂非受阴。 缘此像貌行用此法了别此法。 四阴宛然。 如此受想皆名污秽。 是见依色阴。 又意根受是亦有亦无法尘即是界。 根尘相涉即是入。 是名苦也。 又我能行能受能知此法假名。 即起我见。 我见既生即有边见。 若拨因果是邪见。 计此为道是戒取。 计为涅槃是见取。 违嗔顺喜我解慢他。 不识苦集即痴。 后当大疑。 如是等十使。 历三界具八十八。 违于实道顺于生死。 悉于亦有亦无见心中生。 又此见心即备三假。 例前可知。 今破此见三假者。 还用四句。 一一例前可解。 如是破已。 三假四句阴入皆无实性。 即是性空。 但有名字。 名字即空。 是名相空。 性相既空。 乃至十八空如上说。 即是入第一义正智现前。 若不入者善用悉檀。 信法回转巧修止观。 伏于诸见。 令成方便善有漏法。 亦有亦无见虽伏不起。 仍度入非有非无见中。 如后破。 次破非有非无见者。 上勤用方便伏有无见。 豁然更发离有无心。 所以者何。 心若定有不可令无。 心若定无不可令有。 云何乃谓亦有亦无。 若不定有则非有。 若不定无则非无。 非有者非生也。 非无者非灭也。 出于有无之表是名中道。 与中论同。 何以故。 前有见是因缘生法。 无见是即空。 亦有亦无是即假。 今是即中。 坚着此心计以为实。 是人能起无量过患。 何以故。 汝谓此心为实者。 乃以虚语为实语。 生语见故。 故非真实。 若真实者此心应是常乐我净。 此心生灭故非常。 受此心故非乐。 不自在故非我。 污秽故非净。 我心生故是身见。 身见有无未免非有非无。 如屈步虫。 是名边见。 谓非有非无见以为中道通诸生死。 是愚痴论。 非道非字谓是道字。 是名戒取。 谓非有非无心为涅槃。 具阴界入利钝等使。 是名见取。 谓非有非无以为正法。 乃破一切世间因果故名非有。 破一切出世间因果故名非无。 破正见威仪尚不当世间道理。 云何能当出世道理。 宁起我见如须弥山。 不恶取空不正为正。 是名邪见。 若顺叹则爱。 违毁则嗔。 不识此心毒草药王则痴。 自擅陵他则慢。 后当大疑。 略过有十。 广不可尽。 如是等过皆从非有非无见心中出。 又一一过悉具三假。 如前(云云)。 若破此见假。 还用前四句止观。 逐而破之。 如前(云云)。 复次点出诸见五阴者。 是示其苦。 点出十使者。 是示其集。 用止观破者。 是示其道。 诸见若伏若无。 是示其灭。 夫一切外道邪解。 佛法僻计。 无量过患。 皆用四谛破之。 无不革凡成圣。 如来初说阿含四谛之力。 尚能如此。 何况大乘三种四谛。 何所不破耶。 若非有非无见破者。 一切诸惑亦悉断坏。 发正智慧。 是名从假入空见第一义。 若不入者。 当用止观信法回转。 善巧四随方便修习。 伏诸见惑执心即薄。 住方便道成善有漏法。 此见不起度入无言说中。 如后破(云云)。 所以节节说见过者。 殷勤行人。 令于观心善识毒草明解药王。 若得此意。 终不谬计也。 章节虽烦番番不杂。 能了此者可与论道。 兀然如盲若为识乳。 次破无言说见假者。 若能如上破者。 或进发定慧豁然明静。 复起异解。 谓适有此有即有生死。 四句皆假虚妄不实。 理在言外绝于四句。 乃是无生。 谓出四句实不出也。 略有三种四句外。 一单。 二复。 三具足。 若谓理在言外者。 乃是出单四句外。 不出复见第二句。 亦不出具足见初句。 故知见网蒙密难可得出。 法华云。 魑魅魍魉处处皆有。 复具诸见一一皆有三假苦集。 破假之观皆如上说。 若人能于诸见修习道品。 皆应节节得悟。 从假入空见第一义。 若未得入者。 单复具足一切诸见悉皆被伏。 成善有漏五阴。 见不得起或进发禅解。 又复言出单复具足四句之外。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泯然清净。 即是无生绝言之道。 如此计者还是不可说绝言之见。 何关正道。 徒谓绝言言终不绝。 何以故。 待不绝而论绝。 绝还是待。 待对得起不应言绝。 如避虚空岂有免理。 又竖破不绝者。 心不绝故。 无言见具起一切生死因果。 云何称绝。 上来节节皆有横竖两破。 于一有见是横破。 重累四见是竖破。 因戒假是横破。 相续假是竖破。 相待假是亦横亦竖破。 总破是非横非竖破。 大途秖是横破。 今当竖破。 汝执心是有。 有即是生。 汝是何等生。 为是五停总别念处暖顶忍世第一生。 为是苦忍真明生。 为是重虑思惟生。 为是干慧似道生。 为是八人见谛生。 为是神通游戏誓扶习气生。 为是三贤伏道似解生。 为是十圣真解生。 为是铁轮似道生。 为是铜轮真道生。 为是遍法界自在生。 用此诸生勘汝执心。 全无气分。 而言非见孰是见乎。 若计心是无生无即不生。 汝是何等不生。 为是见不生。 为是思不生。 为习气不生。 为尘沙不生。 为无明不生。 为业不生。 为报不生。 为行不生。 为理不生。 世人云。 不生不生即是佛。 秖道是法佛。 今释此语即是三佛。 理不生即法佛。 无明不生即报佛。 尘沙见思不生即应佛。 又无明不生即法佛。 见思不生即报佛。 尘沙不生即应佛。 又业行位不生即应佛。 智业不生即报佛。 理不生即法佛。 又应佛从缘因生。 报佛从了因生。 法佛从正因生。 三佛生即无生。 无生即三佛生。 若闻阿字门即解一切义。 云何秖作一解耶。 利[钁-(目*目)+賏]斲地彻至金刚。 闻一不生遍解法界不生。 将诸不生勘汝执心。 了无一分非见是何。 有人难中论云。 不生不灭未会深理。 何者。 烦恼是生法。 三相迁谢是灭法。 秖不此生灭故言不生不灭。 但是入空不见中意。 中论师解云。 不生不灭者。 不不生不不灭以显中道。 此解扶中而伤文失义。 何者。 龙树之意兼通含别故言不生不灭。 不生者不二十五有之生。 不三相迁灭之灭。 能破二十种身见。 成须陀洹乃至无学。 岂非兼申通意亦兼三藏意。 若生若灭皆属于生。 涅槃但空唯属寂灭。 不此之生不此之灭。 双遮二边。 岂非含别之意。 若生灭是因缘所生法。 即空即假即中。 即空故不生。 即假故不灭。 不生不灭即是中道。 按文解释兼二含别显中。 四义宛然。 龙树之巧以不生不灭一句。 广摄诸法。 乃会摩诃衍耳。 若开唇动舌重吃凤兮之声。 抽笔染毫加于点淰之字。 秖得一意全失三门。 悬疣附赘。 虽欲补助还成漏失。 今解不生一句。 何啻含于四义。 且略出十不生不不生意也。 一者一切法可破可坏。 一切语可转。 非有非无。 绝言离句无一法入心。 是一不生。 不生亦不生。 故名不不生。 虽情谓不生而实是生。 如非想谓言无想而成就细想。 此乃邪见外道之不不生也。 二者犊子道人计我在第五不可说藏中。 此是一不生。 不生亦不生故名不不生。 若三藏二乘断三界见思。 一不不见。 一不不思。 故名不不生。 而习气犹生。 若三藏佛正习俱尽名不不生。 一不不正一不不习。 故言不不生。 此析法不不生。 若通教体见本不生。 体思本不生。 故言不不生。 思益云。 我于无生无作而得作证。 二乘虽体不见思而习气犹生。 通教佛坐道场正习俱尽。 亦是不不生。 此乃分段不不生耳。 若别教人断通别惑。 一不不通一不不别。 名不不生。 此一品一分二品二分不不生耳。 上分犹生。 若别教佛上分尽名不不生。 此犹是方便权说不不生。 若圆人一不不通一不不别。 名不不生。 犹居因地犹有上地行智报等生在。 若妙觉智满其智更不生。 无明究竟尽。 惑更不生。 行智报等毕竟不不生。 又真理极故一不不生。 圆理极故一不不生。 又理本本不生。 今亦不不生。 若作单不生语摄法亦尽。 如前说。 若作不不生语摄法亦尽。 汝作不生齐何处不生。 汝作不不生。 复齐何处不不生。 他尚不识外道不不生。 况识最后不不生。 那得不惬是见。 当苦破之。 竖破亦有亦无见非有非无见。 如上菩提心中释名绝待中示其相也。 若谓心亦生亦不生者。 为是何等亦生亦不生。 为是见不生而真生。 为是思不生而真生。 为是习不生而真生。 为是尘沙不生通用生。 为是无明不生中道生。 为是内业不生外业生。 为是内报不生外报生。 为是小行不生大行生。 为是偏理不生圆理生。 而言亦生亦不生。 若非如此等亦生亦不生。 非见何谓。 若言心非生非不生者。 为是何等非生非不生。 为是析断常非生非不生为体断常非生非不生。 为是八地道观双流非生非不生。 为是初地破生死得涅槃非生非不生。 为是十地后果非生非不生。 为是初住双遮二边非生非不生。 为是十行增进中道非生非不生。 为是十回向非生非不生。 为是十地非生非不生。 为是妙觉极地非生非不生。 既非此等非生非不生非见是何。 若绝言者。 绝言甚多是何等绝言。 单四句外亦称绝言。 复外具外亦称绝言。 如婆罗门受哑法者。 亦是绝言。 又长爪一切法不受。 亦是绝言。 犊子云。 世谛有我我在不可说藏中。 不可说亦是绝言。 三藏入实证真亦不可说。 故身子云。 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 三藏解脱凡有四门入实。 即有四种不可说。 通教三乘人同以无言说道断烦恼。 亦有四门不可说。 别教人观常住理无言无说。 亦有四门不可说。 圆教不可宣示。 净名杜口文殊印之。 此亦有四门不可说。 不可说众多。 汝所计不可说。 为是何等。 汝尚不及犊子不可说。 何况三藏四不可说。 何以故。 犊子谓不可说为世谛。 不计为涅槃。 汝计为实故知不及犊子。 犊子尚是见汝宁非见。 为此见故广起烦恼浩然。 如前说。 更重破绝言者。 汝谓绝言在四句外。 今明十种四句。 汝之绝言在何等四句外。 十种者。 一往四句。 无穷四句。 结位四句。 襵牒四句。 得悟四句。 摄属四句。 权实四句。 开显四句。 失意四句。 得意四句。 一往四句者。 凡圣通途皆论四句。 此意可知。 无穷四句者。 四四澜漫无赀。 如四十八番中示其相(云云)。 结位四句者。 分齐四句克定是非。 如单复具足等住着不亡。 即凡夫四句。 若无句义为句义。 是圣人四句。 襵牒四句者。 结凡夫四句牒为有句。 牒二乘为无句。 牒菩萨为亦有亦无句。 牒佛为非有非无句。 得悟四句者。 随句入处即成悟入之门。 四句即成四门。 摄属四句者。 随诸句门悟入何法。 以法分之属诸法门也。 权实四句者。 诸法四句之门。 三四为权一四为实也。 开显四句者。 开一切四句皆入一实四句。 若入实四句皆不可说也。 佛教四句齐此。 失意四句者。 执佛四句而起诤竞。 过同凡夫也。 得意四句者。 菩萨见失意之过。 作小大论申佛两四句。 破执遣迷则有得意四句。 作论之功息矣。 若不惬是绝言见者。 前诸四句。 汝出何等四句外。 而谓理在言外耶。 前横破四句。 今竖破四句之言外也。 今世多有恶魔比丘。 退戒还家惧畏驱策。 更越济道士。 复邀名利夸谈庄老。 以佛法义偷安邪典。 押高就下推尊入卑。 概令平等。 以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均齐佛法不可说示。 如虫食木偶得成字。 检校道理邪正悬绝。 愚者所信智者所蚩。 何者。 如前所说诸生诸不生诸四句诸不可说。 汝尚非单四句外不可说。 何况复外。 何况具足外。 何况犊子耶。 尚非犊子。 何况三藏通别圆耶。 诸法理本往望常名常道。 云何得齐。 教相往望已不得齐。 况以苦集往检过患彰露。 云何得齐。 况将道品往望。 云何得齐正法之要。 本既不齐迹亦不齐。 佛迹世世是正天竺金轮刹利。 庄老是真丹边地小国柱下书史。 宋国漆园吏。 此云何齐。 佛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缠络其身。 庄老身如凡流。 凡流之形痤小丑篾。 经云。 阎浮提人形状如鬼。 云何齐佛。 佛说法时放光动地。 天人毕会叉手听法。 适机而说。 梵响如流辩不可尽。 当于语下言不虚发闻皆得道。 老在周朝主上不知群下不识。 不敢出一言谏诤。 不能化得一人。 乘坏板车出关西。 窃说尹喜有何公灼。 又漆园染毫题简句治改足。 轧轧若抽。 造内外篇以规显达。 谁共同闻复谁得道。 云何得齐。 如是不齐其义无量。 倦不能说。 云何以邪而干于正。 复次如来行时。 帝释在右梵王在左。 金刚前导四部后从飞空而行。 老自御薄板青牛车。 向关西作田。 庄为他所使看守漆树。 如此举动复云何齐。 如来定为转轮圣帝。 四海颙颙待神宝至。 忽此荣位出家得佛。 老仕关东吝小吏之职。 垦农关西惜数亩之田。 公私匆遽不能弃此。 云何言齐。 盲人无眼信汝所说。 有智慧者愍而怪之。 是故当知汝不可说。 是绝言之见。 三假具足苦集成就。 生死宛然。 抱炬自烧甚可伤痛。 若破此见如前所说(云云)。 复次外人或时用道可道非常道为绝言。 破中论不生不灭。 云是第四句。 绝言出过四句。 一往闻语谓言出过。 理则不然。 言不生者见心不生。 既不生即不灭。 故言不生不灭。 绝言见心生一切爱见疑慢。 云何以生灭破他不生不灭。 愚痴戏论不应如此。 又问。 起不生不灭见。 此复云何。 答。 应有六句。 绝言破不生不灭。 不生不灭破绝言。 绝言修不生不灭。 不生不灭修绝言。 绝言即不生不灭。 不生不灭即绝言(云云)。 一切凡夫未阶圣道。 介尔起计悉皆是见。 以有见故三假苦集烦恼随从。 鱼王贝母众使具足。 结业芜蔓生死浩然。 一人经历尚无边畔。 何况多人。 当知见惑大可怖畏。 勤用止观而摧伏之。 若起单见。 用止观四句逐体破之若避单入复避复入具。 避具入绝言。 无趣薳起。 止观逐之。 无远不届。 常寂常照治之不休。 如金刚刀所拟皆断。 取悟为期。 能如是观虽不发真。 诸见被伏成方便五阴。 若得入空众见消尽。 故初果所破如竭四十里水。 功夫甚大。 恐闻者生疑。 略断三结。 余残不尽如一渧水。 思虽未尽见已无余。 从多为言亦得明破法遍也。 问。 从假入空破无量见。 下二观复何所破。 答。 入空之观破见及思。 束而言之秖是破有。 次观所破秖是破无。 中观所破双非二边正显中道。 故释论云。 有无二见灭无余。 稽首佛所尊重法。 故知诸见纵横尚不为第二观所破。 云何谬谓为真法耶。 问。 束生死为有。 束二乘为无。 有见纵横无量。 无亦应然。 答。 凡夫妄计触处生着。 是故有多。 二乘已断见思无复横计。 唯证于空。 大乘破之。 名为空见耳。 二料简得失者。 问。 如此止观随逐诸见有何得失。 答。 当四句料简。 一故惑不除新惑又生。 二故惑除新惑又生。 三故惑不除新惑不生。 四故惑除新惑不生。 一譬如服药故病不差药更成病。 二所治病差而药作病。 三病虽不差药不成妨。 四故病既差药亦随歇。 前二种是外道得失相。 后二种是佛弟子得失相。 所以者何。 本用止观治生死惑。 而贪欲之心都不休息。 因此止观。 更发诸见破因破果无所不为。 是则故惑不除而新惑更起也。 二修止观时贪求衣食。 诸钝烦恼息而不起。 忍耐寒苦刀割香涂不生憎爱。 财物得失其心平等。 而执见之心甚可怖畏。 如渴马护水唐突破坏。 拨无因果。 是则故惑去而新惑生。 此两属外道。 爱处生爱嗔处生嗔。 若学止观堕如此者。 同彼外道也。 三佛弟子修此止观为方便道。 深识见爱无明因缘。 介尔心起即知三假。 止观随逐破性破相。 虽复贪嗔尚在而见着已虚。 六十二等被伏不起。 是名故惑不除而新惑不生。 是为方便道中人也。 四若能如此三假四观逐念检责。 体达虚妄性相俱空。 豁然发真即得见理。 非唯故病永除新病不发。 是为入见谛道成圣人(云云)。 三明破见位者。 若修此方法明识四谛。 巧用观慧诸见被伏者。 依三藏法是总别念处。 正伏四倒四倒不生暖即得发。 成方便等位。 进破诸见发真成圣。 即初果位也。 若依通教伏见之位。 是干慧地。 若得理水沾心即成性地。 若进破见者。 即是八人见地位也若依别教伏见者。 是铁轮十信位。 破见是铜轮十住位。 若依圆教伏见是五品弟子位。 破见是六根清净位。 断伏名同观智大异。 三藏观思议真析法观智伏断。 通教观思议真体法观智伏断。 别教虽知中道次第观智伏断。 圆教即中一心观智伏断。 不可闻名仍混其义。 问。 若伏见假入贤位者。 故惑虽未差新惑不应生。 那得修止观时有诸见境发。 答。 此发宿习。 宿习之见还是故惑。 如人服药药击宿病。 宿病既动须臾自差。 非是药为新病也。 问。 何不直明别圆入空破假位。 而明三藏通教等入空位为。 答。 上明修发不修发十境交互等。 欲示行人浅深法故。 叙诸位耳。 又欲明半满之位令行者识之耳。 又半字入空法。 悉是别圆助道方便。 又多仆从而侍卫之。 即其义也。 又岂离方便而别有真实。 即此半字而是满字。 故云。 二乘若智若断。 即是菩萨无生法忍也。 体假入空结成止观义者。 诸见轮息一受不退。 永寂然名为止。 达见无性性空相空。 名为观。 见真谛理名为不生。 理既不生理亦不灭。 是为不生不灭名无生忍。 又见惑不生名因不生。 不受三恶报生。 名果不生。 因果不生亦复不灭。 不生不灭名无生忍。 是为无生门通于止观。 亦是止观成无生门。 从假入空破见惑遍竟。 发布时间:2025-02-04 11:41:32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8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