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者大师:四教义卷第二 内容: 四教义卷第二第四约四教位。 分别净无垢称义者。 即为六意。 一约三藏教位。 明净无垢称义。 二约通教位。 明净无垢称义。 三约别教位。 明净无垢称义。 四约圆教位。 明净无垢称义。 五约五味以结成。 六明约经论辨位多少。 第一约三藏教位明。 释净无垢称义者。 寻佛三藏夫趣缘多种。 最寻其正要不出四门入道。 其四门者。 一者有门。 二者空门。 三亦有亦空门。 四非有非空门。 但四教各明四门。 虽俱得入道随教立义。 必须遂便。 若是三藏教四门。 虽俱得入道。 而诸经论多用有门。 通教四门虽俱得入道。 而诸经论多用空门。 别教四门虽俱得入道。 而诸经论多用亦有亦空门。 圆教四门虽俱得入道。 而诸经论多用非有非空门也。 今明三藏教四门入道。 正用毗昙有门。 以判位也。 若论逗机化物。 赴缘而说四门。 岂可偏用明义。 随便事须如此四门义。 至下辨体中当略解释。 今就三藏教有门。 明入道阶位。 即是毗昙论主之所申也。 约此有门明位。 释净无垢称义。 即为三意。 一略开三乘。 二明三藏教。 三乘位不同。 三释净无垢称义。 一略开三乘者。 佛于生生不可说非三之理用四悉檀。 约苦集灭道。 开三乘教门。 赴三种行人之根缘。 令同得灭谛涅槃也。 故法华经云。 为求声闻者。 说应四谛法。 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 为求辟支佛者。 说应十二因缘法。 为求菩萨者。 说应六波罗蜜法。 令得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若声闻小乘教门。 苦谛为初。 观四谛入道发真无漏。 断正使尽位证罗汉。 具足三明及八解脱。 既无慈悲而不能度物现身而入涅槃。 故大智论云。 如獐在猎围惊怖跳出都不顾群。 今约此判净名位也。 若缘觉中乘教门。 集谛为初。 观十二因缘发真无漏。 断三界结尽侵除习气。 具足三明及八解脱。 虽有小慈悲不能度物。 亦于一世即入涅槃。 故大智论云。 如鹿在猎围惊跳自出。 虽顾盻群怖不停待。 今亦就此判净名位。 若菩萨大乘慈悲弘誓。 不舍众生。 为物心大。 教门以道谛为初。 修行六度化一切众生。 共出三界至成佛果。 利益功圆方入涅槃。 故大智论云。 如大香象在猎围。 虽遭刀箭拥待群共出。 此是大士位怀物故。 须约此判净名位也。 问曰。 此说不思议大乘瞻卜之教。 何须说小乘除粪器乎。 答曰。 今欲明小乘法。 远因以明除粪之器者。 不无诸所为。 今略出十意。 一为用故。 如维摩大士为诸国王长者。 说无常不净苦空之法。 二为破故。 如破十大弟子五百罗汉。 如先有砧方可用锤。 三为摄受故。 如室内所明说身有苦。 而不乐求涅槃。 又云。 亦不可与声闻支佛。 而相违背。 四为会通故。 如大品经广乘品会宗品所明。 五为开密故。 法华经云。 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 涅槃经云。 为诸声闻开发慧眼。 故六为末代世听学小乘经论观行之人。 未善通达。 若为外人邪见人内邪见人所破即便退没。 七为破末世僻说。 小乘大乘教人。 坏乱佛半满正教。 所以者何。 如有人言。 毗昙见有得道。 成实见空入道。 道非有无何得言见有见空得道也。 是则两论申佛小乘有空教门。 便成无用。 中论何故。 言欲闻声闻入第一义也。 是则翳佛四枯之教。 八为破末世坐禅。 内证豁虚解慧开发。 或同尼揵破戒行恶。 食粪裸形。 谓是大乘。 或复持戒坐禅。 同彼郁头蓝弗。 是且空修梵行也。 九为令今一家义学。 善别内外猛浪之说。 明识大圣枯荣教门。 十为令一家坐禅学。 别识一切内外邪非。 精通大小乘观。 取舍得真正入佛道也。 二明三藏教三乘位不同者。 即为三意。 一明声闻乘位。 二明缘觉乘位。 三明菩萨乘位。 一明三藏教声闻乘位者。 但三藏教具有四门。 今正约毗昙有门解释。 次下别略明空门辨位。 就有门明位即为二意。 一明七贤位。 二明七圣位。 一明七贤位者。 一者五停心观。 二别想四念处。 三总想四念处。 四暖法。 五顶法。 六忍法。 七世第一法。 是为七贤位也。 通言贤者。 邻圣曰贤。 此七位者。 皆是非学非无学等智似解。 能伏见惑。 因此似解能发苦忍真明。 故云邻圣曰贤。 今解贤者名直善也。 一切天魔眷属及诸凡夫。 皆以爱着之心修善。 一切外道皆以邪见心修善。 此等虽复修善。 虚伪邪曲不名为直。 今佛弟子七种行人。 皆明识生灭四谛理。 知爱论见论皆邪曲。 伏此爱见邪曲之心。 用正信直心修诸善法。 故名直善也。 复次一切爱论所诠。 皆有生灭之理。 天魔眷属及诸凡夫。 所不能见。 是故流转生死犹若轮环。 又一切见论所诠。 皆有生灭四谛之理。 六师外道悉不能见。 是故流转生死犹若轮环。 故涅槃经云。 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 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 今佛法七种行人。 从闻生解解明识此二种生灭四谛。 故得信心正直。 以此直心修诸善法。 即是直善故通名贤也。 问曰。 云何名为属爱生灭四谛之理。 答曰。 行人一期果报。 即是属爱之果。 具有三苦故名为苦。 苦理审实不虚名之为谛。 若于此苦果。 无明不了爱着此果。 起诸恶业。 能招聚三途剧苦之报。 又爱着此果起诸善业。 能招聚修罗人天生死之报。 此二结业。 能招六道二十五有生死苦报。 通名为集。 集理审实不虚名之为谛。 若能观此报身。 修戒定慧四念处三十七品。 通至涅槃名之为道。 道理审实名之为谛。 属爱烦恼善不善业。 三界二十五有因灭名子缚灭。 舍此报身。 永更不受三界二十五有苦果。 名果缚灭。 此二种灭名之为灭。 灭之理审实名之为谛。 问曰。 云何名为属见生灭四谛之理。 答曰。 众生一期报身。 具有三苦名之为苦。 苦理审实不虚名之为谛。 迷此报身。 起身边二见四见六十二见。 即是无明爱取。 因此若起恶业。 则能招聚三途苦报。 又因此若起善业。 则能招聚修罗人天生死报果。 此二种结业。 能招聚六道三界二十五有生死苦果。 故通名集。 集理审实不虚名之为谛。 若能观此诸见污秽。 善不善五阴。 修戒定慧四念处三十七品。 则能通至涅槃名之为道。 道理审实不虚名之为谛。 若身边二见灭。 则一切八十八使烦恼业灭。 得须陀洹果。 超过之人三界思惟十使灭。 则九十八使业烦恼灭。 是则三界二十五有因灭名子缚灭。 舍此等业报。 毕竟不生三界二十五有名果缚灭。 此二种灭名之为灭。 灭理审实名之为谛。 今明此诸见四谛。 并长爪所迷末代讲说。 横释四谛名义审实为委悉。 竖而明之未必深见此意。 故以邪为正。 以正为邪。 以浅为深。 以深为浅。 世出世法混滥无分别。 听讲坐禅。 若明识此意。 即于佛法得正信分明。 归依三宝。 道心自然而发。 专求离苦涅槃。 终不染著文字语言无益诤论。 贪世名利眷属果报也。 此之七贤。 三是外凡名干慧地。 四是内凡则是性地。 若外凡已前未必能归心三宝。 岂识爱见四谛修五停心耶。 皆名为邪定聚众生也。 若干慧地名不定聚众生。 若性地名正定聚众生也。 一明初贤五停心观者。 一阿那般那观。 二不净观。 三慈心观。 四因缘观。 五界方便观。 此五通言停心者。 停以停止为义。 亦名五度门观。 若人归依三宝受佛戒法。 名佛四众弟子。 若闻生灭四谛之教。 因此发声闻心。 欲观四谛离生死苦求涅槃乐。 但此以五种烦恼散动不定如风中灯。 当修五种观法。 五种观法者。 一数息观。 二不净观。 三慈心观。 四因缘观。 五界方便观。 问曰。 何不依数人说不净观为先。 答曰。 今依禅门辨次第也。 以病增先后随人。 不须定执前后次第也。 问曰。 此五种观法。 为对五人为对一人。 答曰。 横对五人竖对一人。 一人随病多少对不定也。 此五种观法。 对治五不善。 即有五意。 一对治二转治。 三不不转治。 四兼治。 五亦对亦转。 亦不转亦兼治。 一对治者。 若觉观多者。 对治数息。 二贪欲多者。 对治不净。 三嗔恚多者。 对治修慈。 四愚痴多者。 对治修因缘观。 五者着我多者。 对治修界方便观。 若行者觉观等分烦恼偏重攀缘不住。 当修数息。 随息观息对治。 相应则三种觉观烦恼止息。 心不动散发诸禅定。 定法持定心入出安稳。 故名停心也。 所以者何。 修安般念定有三种。 一名始习行。 二名已习行。 三名思惟已度。 一数即是始习。 行二随即已习行。 三观即已度。 复次数随观皆名始习。 行得三种欲界未到地定。 名已习行。 发诸初禅定名已度。 余不净观等四停心法。 亦当如是分别。 心既调停乃可习观。 犹如密室之灯。 入道根本无过此五法也。 若心不住。 或须转治不转治等及发诸禅功德。 具如次第禅门界方便明也。 行人随成一观心得停住。 即入初贤位也。 问曰。 此处何故。 不说念佛三昧为五种耶。 答曰。 开因缘观。 生界方便代也。 界方便与小乘念诸佛相同。 亦破境界逼迫障也。 有人言。 若作五度门无念佛名。 若作六度门。 即明念佛度。 治等分障道也。 问曰。 若以数息不净等心得停住。 为初贤者。 今世人修数息不净等观。 非但心住。 乃发种种禅门境界。 是初贤位否。 答曰。 若以爱见之心修初禅。 乃至非想。 尚非初贤。 何况数息不净等心不得停住。 乃发浅近诸禅而名贤也。 所以者何。 如经所说。 多修福德禅定不修智慧。 名之为愚。 多修智慧不修福德禅定。 名之为狂。 岂可说狂愚人为初贤也。 今明贤者本是直善人耳。 问曰。 何等名直善人相。 答曰。 此应四义简别。 一者若人随爱见破戒。 此非直非善故非贤人。 如无目无足之人。 不能到清凉池也。 二者持戒禅定而生邪见。 此善而不直亦此不名贤。 如有足而无目。 亦不能到清凉池也。 三者生信心正见而破戒心乱。 此直不善。 亦不名贤。 如有目而无足。 亦不能到清凉池。 四者若人信解直正得佛教意。 持戒清净修阿那般那不净观等。 得心停住。 乃名直善初贤之位。 如人目足备。 故入清凉池。 问曰。 云何名为信解直正。 得佛教意分别之相。 答曰。 如中论说。 佛去世后后五百岁。 像法之中人。 根转钝深着诸法。 求十二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决定相。 不知佛意但著文字。 今谓不知佛意者。 佛知生生不可说有因缘。 故亦可得说也。 佛说生因缘生灭教门。 赴缘化物者。 意欲令众生离生死苦得涅槃乐也。 若著文字分别诤竞。 则为三界火宅所烧。 此不得佛意也。 今明欲知佛意者。 若知三藏教门十意分明。 必定出生死苦。 得涅槃乐也。 十意者。 即是十法。 名目具如前三观中辨。 今略就此三藏教门解释。 一信解正因缘法者。 即是知不可说说无明因缘。 出生一切法。 破外人说无因缘生一切法。 破外人说邪因缘生一切法。 种种颠倒妄计邪僻也。 二真正发心者。 惊觉无常之火烧诸世间。 一心乐求涅槃。 不念世间名闻利养。 如獐在猎围欲跳出也。 三巧修止观。 出世之行者。 如人乘马亦爱策也。 四破诸法遍者。 观因缘生灭。 破一切爱见戏论诸法遍也。 五善知通塞者。 知一切爱见之法。 皆有道灭之理名之为通。 悉有苦集名之为塞也。 六善修三十七品调适者。 于诸爱见不动。 而修性念处及八正道也。 七善修助道法者。 即是修五信。 入十二门禅九想八背舍。 深入共念处缘念处等诸善对治助道观法也。 八善知次位者。 善识七贤之位心不混滥。 破增上慢成惭愧有羞僧也。 九安忍成就者。 能忍内外强软二贼三障四魔也。 十顺道法爱不生者发外凡内凡种种之顺道善法。 心不爱着也。 末代求声闻乘行人。 知此十法信解分明。 不着一切文字戏论。 为求实慧修五停心。 入初贤位。 即是善知佛教意。 二明别想四念处位者。 即为七意。 一明念处。 是佛法入道要门。 二略释四念处名。 三分别三种念处不同。 四明为破三种六师。 五明为成三种罗汉。 六明念处观法。 七正明念处位。 一明念处是佛法入道要门者。 如佛在双树间将般涅槃。 阿难请问。 佛去世后诸比丘。 依何而住依何修道。 佛答阿难。 若我在世及灭度后。 诸比丘依波罗提木叉。 住念处修道。 当知五停心观成得入初贤。 即是依尸罗清净。 名摄根之戒也。 是故数人说欲界定。 为十善相应心。 若依未到地。 发初禅即是定共戒也。 佛法虽有种种法门。 而佛遗言。 但属依念处以修道也。 若离念处。 观虽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诵经行道头陀坐禅。 听读多闻讲说教化。 皆不得入正道。 故佛劝令依念处修道也。 二略释四念处名者。 四念处亦名如意止。 即是观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一切诸法中。 各观身受心法真实智慧。 真实智慧者。 破四法四倒四食四识四住四魔之智慧也。 一身念处。 二受念处。 三心念处。 四法念处。 一身念处者。 一切内外色阴名之为身。 观身智慧名之为念。 明见不净破净颠倒。 名之为处。 是为身念处。 二受念处者。 一切内外受阴名之为受。 观受智慧名之为念。 知受悉苦破乐颠倒。 名之为处。 是名受念处。 者。 一切内外识阴名之为心。 观心智慧名之为念。 见一切心无常破常颠倒。 名之为处。 是名心念处。 四法念处者。 一切内外想行二阴。 及有为法名之为法。 智慧名之为念。 见法无我破我颠倒名之为处。 是为法念处。 是四念处。 有十二种观。 所谓内四外四内外四也。 问曰。 四念处是慧。 云何返从念受名。 答曰。 为初学用念持慧。 不妄受异缘念为之增上。 从念受名也。 三明分别三种念处不同者。 一性念处。 二共念处。 三缘念处。 所言自性念处者。 说诸不颠倒慧也如佛说修身观身观者是慧。 念处者。 所作事不妄受缘。 故除自性过。 故说念处。 南岳师云。 亦名慧行。 亦名实观。 缘理断结之正要也。 所言共念处者。 定与慧相共法。 如佛说比丘善法积聚。 谓四念处是为正说。 南岳师云。 亦名行行。 亦名得解观。 是对治事中善法。 共正道断结色及诸数也。 又能发诸神通也。 所言缘念处者。 一切诸法。 如佛所说比丘一切法四念处。 是为正摄受具足故。 乃略缘故。 南岳师云。 还是性共二种念处。 能观之智所观之境。 合辨具一切法义也。 若能分别观察。 即发四无碍辨也。 问曰。 如杂心说。 共念处断烦恼。 非余自性念处。 虽有略境界。 彼不具足不能断结也。 答曰。 众生根有利钝。 钝根结厚彼不具足不能断结。 利根结薄虽彼不具足助道。 性念处慧即能断结。 复次如杂心明四念处。 法念处断结。 非前三念处。 今明如禅经说。 摩诃迦絺那修身念处。 观成即得初果。 何必定至法念处也。 问曰性念处。 但说慧数羸弱。 云何能断结。 答曰慧数不独起。 岂不能断结也。 问曰。 若诸数随起。 即是共义也。 答曰。 诸数随起有二种。 一但是之缘理慧。 诸数任运随起。 此说性念处。 二修诸数作助道善法。 故说共念处断结。 故佛说善法积聚。 属共念处。 助正道共断结使故。 杂心偏说共念处断结。 然利根人用性念处非不断结也。 四明为破三种六师故。 佛说四念处者此念处教出过三种六师之说。 故能破一切外道也。 若三乘行人。 修三种念处得成就者。 亦能破一切外人也。 何等名为三种六师外道。 一者一切智六师。 二者神通六师。 三韦陀六师。 一切智六师者。 邪心见理发于邪智辨财无碍也。 神通六师者。 得世间禅定发五神通。 亦有慈悲忍力。 刀割香涂心无憎爱。 皆是根本十二门禅定力用也。 韦陀六师者。 即是博学多闻。 通四韦陀十八大经。 世间吉凶天文地理医方卜相无所不知。 故名韦陀六师也。 若此六师。 内有邪一切智慧。 外能神通转变。 知世间吉凶通四韦陀。 及十八大经无不知晓。 是则各有智慧神通解。 十六大国敬之如佛。 为欲破此三种六师。 故说此三种四念处也。 一性念处。 即破一切智六师。 所以者何。 外人皆依身边二见发一切智。 谓得涅槃常乐我净。 此即虫食木偶得成字。 虫亦不知是字非字也。 今佛说性念处观。 即破此身边二见。 不生四见六十二见颠倒。 是故破一切智六师也。 次明共念处。 破神通六师者。 外人但于根本四禅。 发五神通。 禅定既浅兼无理事观。 故神力转变盖不足言。 今佛说共念处。 即能发背舍胜处一切处九次第定师子奋迅超越三昧发诸神通禅定。 既深行力大所发神通无碍自在。 变化无方摧诸外道。 事如指掌。 是以身子降伏劳度。 差目连化河溺诸外道。 皆是共念处观所成神通也。 次明缘念处观。 破韦陀外道者。 四韦陀十八大经。 皆明世间人天爱论见论浅近之事。 佛说出世三藏。 若名若义而彼经书所不记载。 佛说缘念处观。 缘佛所说三藏教门。 出世名义法门道理。 若相对比并岂外人之所见闻。 故缘念处观破韦陀外道也。 五明三种念处成三种罗汉者。 一若单修性念处。 成慧解脱罗汉。 二共念处。 成俱解脱罗汉。 三缘念处。 成无疑解脱罗汉。 所以者何。 性念处即是缘理之智慧。 念处相应发真无漏。 即成慧解脱罗汉也。 共念处共善五阴。 成就背舍乃至超越三昧愿智顶禅。 如此助道共正道令发真无漏。 即得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成俱解脱阿罗汉也。 若缘念处。 即是缘佛言教所诠一切阴入界。 性共二种念处。 能观所观名义。 若在禅定观此名义。 即发四无碍辨。 名为无碍解脱大阿罗汉也。 问曰。 慧俱之名。 乃是昙无德部非数家所用也。 答曰。 三藏教同俱用无咎。 复次杂心偈云。 慧解脱当知不得灭尽定。 若得灭尽定。 当知俱解脱。 此偈明时不时有慧俱不同也。 问曰。 不应别说无碍解脱。 九种罗汉无此名目。 答曰。 此出智度论。 明欲结集法藏集千罗汉。 皆得共解脱无碍解脱也。 如辟支佛出无佛世。 虽得缘觉道具三明八解脱六通变化。 以不闻佛说法。 故不得四无碍辨。 若欲报信施之恩。 但现十八变化。 何况罗汉不闻佛说三藏教。 而能自发四辨无碍。 解释佛法无碍滞也。 六明念处观法者。 念处观法有三种。 一性念处者。 大智度论云。 性念处是智慧性。 观身智慧是身念处。 受心法亦如是。 解者不同。 有但取慧数为智慧性。 即是性念处。 若南岳师解。 观五阴理性名性念处。 故杂心偈云。 是身不净相。 真实性常空。 诸受及心法亦复如是说。 观别想性念处。 破四颠倒有二种。 一破爱。 二破见。 一破爱性念处者。 夫有生之类。 无不爱着果报五阴。 及外依报也。 一身念处观者。 观此内身有五种不净。 一生处不净。 二种子不净。 三自相不净。 四自性不净。 五究竟不净。 一观生处不净者。 女人胎内生熟二脏之间十月住也。 二种子不净者。 揽他精血合为种子也。 三自相不净者。 身诸垢腻九孔流溢也。 四自性不净者。 观身不净。 如明眼人开仓见谷粟观。 三十六物不净充满也。 五究竟不净者。 此身若死。 膖胀烂坏虫脓血露甚可厌患。 若见五种不净破净颠倒。 名内身念处。 观外身内外身亦如是。 二受念处观内有六根外有六尘。 根尘合故生六识。 六识生三受。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观苦受是苦苦相。 观乐受是坏苦相。 观不苦不乐受是行苦相。 若意根生三受同皆苦。 即破乐颠倒名内受念处。 外受内外受亦如是。 三心念处。 观此意识是有为属因缘故无常。 先无今有今有后无。 刹那念念生灭故无常。 即破常颠倒。 名内心念处。 外心内外心亦复如是。 四法念处。 观内想行二阴因缘和合无有自性。 起唯法起灭唯法灭。 无人无我众生寿命。 十六知见皆不可得。 破我颠倒名内法念处。 外法内外法亦复如是。 此如成实大智度论明。 是为性念处之初门也。 二破见性念处者。 即是观身边二见污秽无记五阴。 即阴我离阴我。 阴中有我我中有阴。 捡我不可得。 破二十种身见名之圣行。 次别观边见五阴。 所言性身念处者。 即是色性也。 色若粗若细悉是不净。 粗色即是人身世界。 细色极于邻虚。 细尘若是粗细色常。 是见悉依色。 若见粗细色无常。 亦常亦无常。 非常非无常。 是见悉依色常即有见。 无常即无见。 亦常亦无常。 即亦有亦无见。 非常非无常。 即是非有非无见。 如是等四见。 悉依色即是四边见色阴。 若不知是边见色阴。 生解执着戏论。 诤竞从见起诸烦恼结使。 亦因结使作起诸恶业。 或因结使起诸善业。 结业流转三界二十五有生死无际也。 云何名为不知边见色阴之相。 若是外人盲冥故。 自不识边见污秽之色。 各云是事实余妄语。 计为涅槃常乐我净。 此不足及言。 但末代佛法学问坐禅之人。 亦多迷此边见色。 所以者何。 如阿毗昙师言。 毗昙是见有得道。 折色至邻虚细尘。 不可破尽。 见此细尘有理即得道也。 今谓此犹是边见有见污秽之色。 若因有见生解。 起诸结业流转生死。 事同前说何关道也。 故智度论云。 若不得般若方便。 入阿毗昙即堕有中。 又诸成实论师皆云。 见邻虚细色有者。 此是调心之观。 不能得道。 若折此邻虚细尘空。 得实法空。 以见空故即能得道也。 今云若见邻虚色空。 只是空见边见污秽色阴。 若见此生解起诸结业。 流转生死事同前说。 何关道也。 故智度论云。 不得般若方便。 若入空门即堕无中。 昆勒说。 见邻虚尘色亦有亦无入道。 过同前说。 论既不来此土。 无论可弘。 无繁具出。 但智度论云。 若不得般若方便。 即堕有无中也。 但脱诸三论师。 或云。 道非有非无。 何必毗昙见邻虚细色有得道也。 成论复那忽云。 见邻虚细色空得道也。 今问若尔。 见非空非有是得道不。 若言得道。 中论何故云。 若言非有非无此名愚痴论。 此是非有非无边见污秽之色。 何关道也。 答曰。 用非有非无。 破有无有无既破。 岂有非有非无之可存。 正道毕竟清净无说无示也。 问曰。 尔。 与长爪及老子。 明不可说何殊。 今一家明性身念处不尔。 若不见非有非无污秽之色阴。 四谛之理名愚痴论。 若知此是污秽之色。 名性身念处。 即开三念处门四念处门。 开三十七品门。 因三十七品。 门见生灭四谛得寂灭涅槃。 即是见有得道。 是名于诸见而不动。 而修三十七品。 若知非有非无污秽之色。 如幻如化毕竟不可得。 本自不生。 即是摩诃衍明身念处。 具足一切佛法。 如大智度论说也。 此经云。 于诸见不动。 而修行三十七品。 是为宴坐。 复何须舍非有非无。 以尽净不可说为得道也。 故思益经云。 譬如有人欲舍虚空终不离空。 欲又远觅虚空终不得空。 若不得见非有非无中半满之道。 亦不知尽净不可说中半满之道。 虽复解慧分明。 终是世智辨聪。 不免结业流转生死。 同前所说。 若知身边二见四见六十二见。 皆是污秽色阴。 即是观色不净破净颠倒。 名身念处也。 二受念处。 若观受是常。 是见依受。 受无常。 亦常亦无常。 非常非无常。 是四见悉依受。 即是四边见受阴。 一受各有三受。 三受皆苦破乐颠倒。 是名受念处。 观三心念处。 若观心是常。 是见依识。 心无常。 亦常亦无常。 非常非无常。 是见悉依识。 即是四边见识阴。 四种见识阴四种见皆是无常破常颠倒。 是名心念处。 四法念处。 若观想行二阴。 常是见依想行无常。 亦常亦无常。 非常非无常。 是见悉依想行。 即是四边见。 想行二阴。 四种见。 想行二阴皆无我。 破我颠倒。 是名法念处观。 此性四念处观。 果报五阴身边二见单复具足。 乃至不可说污秽无记五阴。 若破四颠倒。 即破十四难。 伏六十二见八十八使。 及因见所起一切善不善。 二十五有生死之业。 又此诸见未必悉是外人所起。 若佛法中学问坐禅。 发种种知见是非诤论。 皆是身边二见污秽五阴。 起如是等诸见戏论。 破于慧眼不见真实。 若不觉不知。 不能用性念处观。 观此五阴破四颠倒。 则起见便作诸。 恶业。 或用见心修善。 即是外道。 此意难见佛法。 学问坐禅定人当好思之。 若能觉知用性念处。 如前观察破四颠倒能生暖法。 故智度论云。 若有为法中不得正忆念。 能生暖法无有是处。 有为法中得正忆念。 不生暖法无有是处。 诸长爪梵志聪明博学。 谓一切法可转。 一切论可破。 无一法可得。 自言得诸法实相。 尚迷此念处。 是故如来用别想性念处往问。 即破其爱慢得法眼净。 当知别想性念处。 入道之要门。 若利根人修此性念处。 观解分明即能发真无漏。 故佛劝诸比丘。 依念处修道。 若末世坐禅讲说学此义。 即毗昙见。 有得道其意申也。 若其迷此者。 设言非有非无毕竟不可说。 皆是愚痴论。 事同上说。 长爪之过意在此也。 问曰。 若性念处如此玄绝经论。 何意不作是说也。 答曰。 佛在世时人根猛利。 去世之后。 正像法中犹有得道之人。 经论何须言。 取其耳冥诸其掌也。 复次西土经论悉度来耶。 发布时间:2025-02-04 14:06:37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8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