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者大师:观音义疏 内容: 观音义疏卷上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此文既别出大部。 有人亦作三段分文。 谓初问去为序。 佛答去为正。 持地去为流通。 复有云经家序者为序。 无尽意白佛去为正。 持地去为流通。 今师有时亦作三段。 有时不作三段名。 但分为三章。 一无尽意问二佛答三持地叹。 或为四章三如前。 四者闻品得益。 或作二段。 谓前后两问答也。 多种分章随人意用也。 若作问答分章则有两问答。 初问答明观音树王冥益等义。 后问答明普门珠王显益等义。 就前问答为二。 一问二答。 就问为四。 一时节。 二标人。 三敬仪。 四正问。 一尔时者尔言即也。 即是说东方妙音弘经已讫。 次说西方观音弘经之时故言尔时。 或可大众已闻妙音弘经欢喜已竟。 宜闻观音发心生善之时。 故言尔时。 或可时众疑于妙音。 若为利益上来说法破众疑情已竟。 时众有疑观音之德。 正破此疑之时。 故言尔时。 或可时众机在妙音闻即得道。 如二土菩萨得道已竟。 八万四千悟理之时须闻观音。 故言尔时。 诸佛如来不空说法。 有四悉檀因缘尔乃为说。 正是敷演四悉檀时故言尔时也。 二标人者。 即是无尽意也。 名无尽者。 非尽非无尽为对小乘名尽故言无尽。 小乘明尽为对尽智无生智。 灭色取空之尽故名无尽也。 又云。 何无尽所谓空不可尽假不可尽中不可尽。 故言无尽。 大品经云。 即色是空非色灭空空故无尽也。 又大集经释无尽意。 东方过十恒沙国微尘世界。 国名不眴佛号普贤。 纯诸菩萨无二乘名。 但修念佛三昧不灭不生不出。 心行平等犹如虚空。 是为念佛。 即见佛时即具六波罗蜜得无生忍。 所谓不取色即檀。 除色相即尸。 观色尽即羼提。 观色寂灭即毗黎耶。 不行色即禅。 不戏论色即般若也。 身子问。 谁为汝作字名无尽意。 答曰。 一切诸法因缘果报无尽。 一切诸法不可尽。 初发无上菩提心已不可尽。 譬如虚空不可穷尽。 为一切智发菩提心。 岂可尽乎。 诸佛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十力无畏等无尽。 因如是等发心故不可尽。 众生性无尽。 教化众生无尽。 知一切法性无尽故无尽。 是名菩萨发心无尽。 又檀波罗蜜无尽。 乃至方便无尽。 凡八十无尽。 八十无尽悉能含受一切佛法。 从是得名名无尽意也。 又净名云。 何谓为尽谓不尽有为。 何谓无尽不住无为。 华严有十无尽法门如此等经皆就假名。 分别一切诸法因缘果报。 以明无尽意。 又如胜鬘经云。 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 一切法常住。 又大品经云。 一切法趣意是趣不过。 意为法界意则非尽非无尽。 如是无尽例如非常非无常是乃为常。 又净名云。 法若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 无尽相即是空空则无有尽与不尽。 故知非尽非无尽是真无尽义。 又大品经云。 痴如虚空不可尽。 乃至老死如虚空不可尽。 色不可尽乃至识不可尽。 如此等经皆约中道之理。 以名无尽。 通达空假中三谛之法不可尽。 故名无尽意菩萨。 亦名无尽心智识色受想行等义。 不可说不可说不能具载。 菩萨者。 外国云摩诃菩提质多萨埵。 此云大道心众生。 始心行者为烦恼所生。 二乘为五分法身所生。 六度菩萨为福德所生。 别圆为中道所生。 故大品云。 如来身者不从一因一缘生。 如来身菩萨为众行生。 故言众生发心求佛。 故言为大道。 利益一切以法道成他。 或言成众生。 广释菩萨义如别记。 三敬仪者为三。 一起二袒三合掌。 起者礼云请益起请业起。 菩萨于佛备其二仪故言起也。 观释者菩萨常修远离行故言起。 亦是契诸法空空即是座。 于此空无所染着故言起也。 又菩萨安住空理理本无起。 愍众生故乘机利益故言起。 又中道之寂非起非不起。 而能起能不起无起之起。 起即实相亦起众生实相故言起也。 偏袒右肩者。 外国以袒为敬露右者示执奉为便。 表弟子事师充役之仪。 是故以袒为恭也。 此方以袒为慢。 然古有须贾肉袒谢于张仪露两髀也。 此方亦不一向是慢也。 观解者。 覆露表空假二谛。 又表权实实不可说。 如覆左表有冥益权于化便。 如露右表有显益也。 合掌者。 此方以拱手为恭。 外国合掌为敬。 手本二边今合为一。 表不敢散诞专至一心。 一心相当故以此表敬也。 观解者。 昔权实不合而今得合。 又五指表阴。 仁王经云。 法性色受想行识。 此即实智真身亦有五阴也。 应化因缘亦有五阴也。 众生性德之理亦有五阴也。 众生生死果报亦有五阴也。 圣人为化众生示有应身五阴。 是则权实阴殊。 若众生法性理显。 圣人亦息化归真权实不二。 合掌表于返本还源。 入非权非实事理契合故合掌也。 向佛者。 表万善之因向万德之果也。 亦是行人分证权实合。 向于究竟权实合故言向佛也。 四发问者。 此下有两番问答。 初番问观世音后番问普门。 前问为三。 一称叹。 二标所问人。 三正问。 大经云。 汝具二庄严能问是义。 我具二庄严能答是义。 今无尽意具二庄严欲显观音二种庄严。 咨发如来。 如来究竟具二庄严。 当答此义。 释论云。 问有多种不解问试问赴机问。 今无尽意即是赴机问也。 世尊者。 即是称叹尊号十号具出释论。 用彼释此观世音菩萨。 即是标所问之人也。 具如前释。 何因缘者。 因缘甚多略言境智因缘。 若就众生则以善恶两机为因。 圣人灵智慈悲为缘。 若就圣人观智慈悲为因。 众生机感为缘。 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如上释也。 第二佛答即为三。 初总答。 次别答。 三劝持。 就初总答为二。 一明机。 二明应。 就机为四。 一标人数。 二遭苦。 三闻名。 四称号。 数者十法界机实自无量而言百千万亿者。 此乃通途商略。 业同者如一地狱界大略是同。 其间优降复有何量。 如一狱复有百千万亿品格之殊。 一一品格复有百千万亿罪人。 是罪业正同所以同受一品罪苦。 将此意广历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皆亦如是。 故知此数是标同业之意也。 所以举多数者。 明百千万亿种业遭苦称名。 一时有机一时能应。 皆得解脱。 何况一人一业一机独来而不能救。 此举境众机多以显观深应大也。 二明遭苦者。 即是受诸苦恼也。 此语成上义。 上百千是业同此言诸苦恼。 一苦恼是一业者。 凡有百千万亿。 故知有诸百千万亿。 上明数同下明业别。 用此意历十法界万机之徒。 不可说不可说也。 今言受苦恼者。 正是现遭苦厄也。 此苦由于结业果多故因亦多。 此即总答文略而意广。 遍该十界不止人道而已。 后别答中文广而意狭。 别举人间七难而已。 故此处总答也。 三闻名者。 上明遭苦次明生善。 善恶合为机。 此即明文闻有四义如别记。 若能如是通达四种闻义即闻慧。 心无所依无住无著即是思慧。 一心称名。 即修慧。 此文虽窄三慧意显。 四称名者。 称名有二。 一事二理。 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续余心不间。 故名一心。 或可如请观音中。 系念数息十息不乱名一念。 或可无量息不杂异想。 心想虽长亦名一心。 一心归凭更无二意。 故名事一心也。 称名者。 或可略称。 如此文或广称如下文。 南无者。 归命之辞。 皆是事一心称名也。 理一心者。 达此心自他共无因不可得。 无心无念空慧相应。 此乃无一亦无心知声相空呼响不实。 能称所称皆不可得。 是名无称。 是为理一心称名也。 二应者。 先明应次明解脱。 应有多种。 三教之应应不一时。 圆教观音一时圆应众机厄急应速。 一时闻即称是机速。 称即应是应速。 皆得解脱者。 即是蒙应利益也。 皆者非但显于多机众益。 亦是显于圆遍之应也。 或时为机速应速平等利益速贴文问。 十法界众生无量机既无量。 云何一时令得解脱答。 譬如父母念子心重多智多才具大势力。 众子在难即能俱拔之。 菩萨亦如是。 无缘慈悲重权实二智深。 圣财无量神通力大。 十界虽多应有余裕。 安乐行云。 忍辱大力智慧宝藏。 以大慈悲如法化世。 即此意也。 又如毒龙罪报尚能以一眼遍视一切。 视之皆死。 何况菩萨种智圆明耶。 又如礠石。 亦类明镜。 又是入王三昧力一时十番利益一切。 此义具在大本玄义问。 一心称名皆得解脱。 今见称唱累。 年不蒙寸敩何也答。 经云。 一心称名有事一理。 一二途。 无取可能感圣。 譬如临镜背视对谷闭口。 何能致影响耶。 第二别答为三。 一口机感应。 二意机感应。 三身机感应。 就口机为二。 初明七难。 次结口机。 有人云。 次第三机者口显居前音成由意意识成身也。 通论口机亦脱三种苦。 但先除果苦。 次除苦因。 次满愿与乐问。 此中明拔苦那忽与乐答。 少分与乐欲引接之也问。 何意不与其乐因答。 因非引接故不与。 又其文在后为说法是与乐因问。 悲门既少分与乐。 慈门应少分拔苦答。 前悲全拔苦已竟后但与乐。 无苦可拔何论少分。 有人解七难为两双一只。 火水无识为一双。 鬼非类为一只。 王贱是类为一双。 鬼开去来王论轻重故成七难也。 次第者火水无识为难则重。 鬼虽有识非类为次。 王贼有识是类故轻。 然鬼王相间初以鬼比王。 王轻则鬼重。 又以王比鬼。 王重鬼轻。 此二相似故间出。 有师以风足为八难。 有人弹之。 文云。 称名皆得解脱。 罗刹之难不道风为难。 今明圣人赴机何必如此情卜。 次第何必不次第。 今不同前者。 此本明赴机拔苦。 那得更以与乐间之。 今言次第者。 先入国随俗赴口机为初。 意冥身显以为次也。 若寻经意一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经不云次第观机。 那可作次第释耶。 他既作七难次第。 今还复作对之耳。 入火即有焦身绝命之忧。 最为卒重故居初。 水漂沉浮小缓于火。 罗刹虽暴如经云有五百罗刹女。 妻五百飘人生子受乐。 时节犹长。 然后顿食。 此复缓于水。 王难非即得即戮。 研罪虚实实刑虚赦。 不同于鬼一概并食。 故复次罗刹也。 鬼来取者无的所取。 衰乃逢害逃脱可免。 不同王法定判死生。 故复次王难也。 枷锁节身不虑失命。 但有禁固之苦小缓于鬼。 怨贼觅宝输宝即毕。 若能卑辞善巧方便即可免脱。 此一往次第尔。 至如凶贼忽发与火烧何异问。 诸难众多何意取七耶答。 此有所表人以六种成身。 还以六种自害。 如人共七难同住复以七为难。 今通用七难等来表六种也。 火水风即表身内三种也。 刀杖枷锁表地种也。 鬼贼王等表识种也。 三千大千世界表空种也。 云何空得为难。 如人身有内空。 四大围之识于中住。 何异大千界围地水火风。 王鬼贼等于中住耶。 空为难者空是来难之由。 如身体坚实外病不侵。 身若虚疏众疾逼恼。 又如人家宅无垣墙。 盗贼则进能来难。 故空亦成难。 识种是难者心识耶。 计横起爱见毁灭法身慧命。 如王鬼贼劫夺财宝。 断伤寿命故识种是难。 所以不多取者正应表此。 假令多举诸难亦是表此一。 火难为四。 一持名即是善为机。 二遭苦即是恶为机。 三应。 四结。 上总云受诸苦恼未判其相。 今别答故举水火等也。 释诸难例为三意。 一贴文。 二举事证。 三观行解释。 贴文者。 持者口为诵持心为秉持。 秉持为理不失。 虽非口持觉观亦得是口行。 故通属口业机摄。 若有设有复有皆是不定挑脱之辞也。 余皆难起方称名。 此中前持名而遭难。 此或是前后互出尔。 今为火难卒暴须预忆持。 忆持必无此难。 设脱有者。 皆是放舍所持。 背善从恶称之为设。 如慈童女因缘。 若能至意修孝不遭火轮。 违母绝发受地狱苦。 此是秉孝不纯广出因缘。 云云。 行人持名本不应遭难缘差忽忘。 设入大火若能忆先所持。 即得免难。 火难既重机亦须深。 故先持后脱其义可见。 威神力是结火难也。 次约证者。 晋世谢敷作观世音应验传。 齐陆杲又续之。 其传云。 竺长舒晋元康年中于洛阳为延火所及。 草屋下风岂有免理。 一心称名风回火转邻舍而灭。 乡里浅见谓为自尔。 因风燥日。 掷火烧之。 三掷三灭。 即叩头忏谢。 法力于鲁郡起精舍。 于上谷乞得一车麻。 于空野遇火。 法力疲极小卧。 比觉火势已及。 因举声称观。 未得称世音应声火灭。 又法智遇野火。 头面作礼至心称名。 余处皆烧智容身所无损。 又吴兴郡吏此皆记传所明非为虚说信矣。 三就观行释者。 火有多种有果报火业火烦恼火。 果报火至初禅。 业火通三界。 烦恼火通三乘人。 果报火难者。 从地狱有上至初禅皆有火难。 如阿鼻鬲子八万四千内外洞彻上下交炎。 饿鬼支节烟起举体焦然。 畜生燠煮汤炭。 修罗亦有火难。 人中焚烧现见故。 若至劫尽须弥洞然。 诸天宫殿悉皆都尽。 初禅已下无免火灾。 凡一十五有众生百千万亿诸业苦恼。 持是观世音名火不能烧。 何但止就阎浮提人作解耶。 直就一十五有果报。 望旧解火诚可笑哉。 余九番非彼所知。 次明修因恶业火者。 随有改恶修善之处。 若五戒十善多为恶业所难。 故经云。 烧诸善根无过嗔恚。 虽生有顶头上火然。 术婆伽欲火所烧。 金光明云。 忧愁盛火今来烧我。 能破善业退上堕下。 皆名为火。 若能称名得离恶业。 故请观音云。 破梵行人作十恶业。 荡除粪秽今得清净。 由斯菩萨威神之力也。 次明烦恼火。 若声闻人厌恶生死。 见三界因果犹如火宅。 四倒结业烟炎俱起。 轮转堕落为火所烧。 生死蔓延昼夜不息。 勤求方便竞共推排争出火宅。 称观世音机成感应。 乘于羊车速出火宅。 入有余无余涅槃。 即得解脱也。 次明支佛。 次明六度行。 次明通教。 次明别教。 次明圆教。 次明变易土钝根人。 次明变易土利根人。 凡有九番行人。 修道之时并为五住烦恼惑火之所烧害。 各修方便。 方便未成火难恒逼。 称观世音方便即成便得解脱。 一一当其法门细作机感之义问。 菩萨住何法门而能如是耶答。 菩萨法门无量不出别圆两观。 本起慈悲故能十番垂应。 所以者何。 菩萨元初发菩提心。 见果报火烧诸众生。 即起慈悲誓当度脱。 受持禁戒亦起慈悲救诸业火。 修无漏观白骨流光发火光三昧。 八胜处中有火胜处。 十一切处中有火一切处。 皆起慈悲当为众生灭烦恼火。 又观诸火悉是因缘所生法。 体之即空。 又从火空而观火假分别因缘。 又观火中见火实相。 如是次第节节皆有慈悲誓当利物。 今住补处力用无尽。 以本誓力熏诸众生未曾舍离。 随有机感即能垂应。 若事火起称名求救。 即对本时果上慈悲拔苦与乐。 恶业火起即用持戒修定中慈悲。 烦恼火起即用无漏入空入假入中等慈悲。 节节相关。 若众机竞起一时牵感。 慈悲遍应皆得解脱。 如华严第四十云。 善财诣进求国。 见方便命婆罗门修苦行求一切智。 有大刀山四面火聚。 从刀山上自投于火。 语善财云。 能入此者是菩萨行。 善财生疑言是邪法。 梵语善财。 莫作此念。 此是金刚大智人欲竭爱海。 自在天云。 此菩萨五热炙身。 令我灭邪见离我心诸魔。 又云。 菩萨炙身时。 我等宫殿犹如聚墨。 我即发菩提心。 乃至他化自在天于烦恼中得自在法门。 乃至龙鬼阿鼻皆发菩提心舍本恶念。 善财闻空中语已。 即时悔过。 登刀山入大火聚。 未至得菩萨安住三昧。 入火得菩萨寂静安乐照明三昧。 此火山者名为无尽法门。 若入此门能知诸法。 故举彼经火法门如此。 证成观音火法门慈悲救苦十番利益也。 次明菩萨本修圆观所起慈悲者。 但观一火具十法界。 一切诸法入火字门于一火门虽无分别。 明识一切果报火业火烦恼火等。 明了通达。 无缘慈悲遍覆一切。 是为火门入王三昧。 若法界火起菩萨以本地誓愿。 普应众生如磁石吸铁。 虽无分别而分别说者。 以十五三昧救果报火。 用二十四三昧救修因火。 二十五三昧通救二乘通教六度别圆等入空烦恼火。 还用二十五三昧救别教山假火。 还用二十五三昧圆救圆教人入中烦恼火。 虽应入诸火不为诸火所烧。 大集经云。 譬如虚空火灾起时所不能烧。 菩萨亦如是。 以不思议慈悲。 普应一切皆得解脱也。 常途释七难。 止解得救人中苦。 失二十四有及变易中苦。 止得如幻三昧少分。 全失二十四三昧广大之用也。 第二水难者。 亦为三意。 一贴文。 二引证。 三观释。 贴文为三。 一遭水是有苦。 二称名是善。 三得浅处是应也问。 何意言为大水所漂答。 小水不成难或戏故入水亦不成难。 欲论其难故言大水所漂。 火难所以言入者。 小火亦能断命。 若故入若不故入。 入则害命。 今举其重难。 重难既救何况其轻。 是故言其入火不言入水。 言其大水亦言大火。 水论其浅即成应。 火犹少在未成应也。 二引证者。 应验传云。 海盐有溺水同伴皆沈。 此人称观音。 遇得一石困倦如眠。 梦见两人乘船唤入。 开眼果见有船人送达岸。 不复见人船。 此人为沙门大精进。 又刘澄随费淹。 为广州牧。 行达宫停遭风。 澄母及两尼声声不绝唱观世音。 忽见两人挟船遂得安隐。 澄妻在别船及他船皆不济。 道冏三人乘冰度孟津。 垂半一人前陷一人次没。 冏进退冰上必死不疑。 一心称观世音。 脚如蹋板夜遇赤光径得至岸。 此例甚多。 皆蒙圣力也。 三约观解者。 果报水至二禅。 恶业水通三界。 烦恼水通大小乘。 如地狱镬汤沸屎碱海灰河流漂没溺。 饿鬼道中亦有填河塞海。 畜生淹没冲波致患。 阿修罗亦有水难。 人中可知。 水灾及二禅泛漾无岸。 是时若不称名尚不致浅处。 何况永免耶。 次恶业水者。 诸恶破坏善业者。 悉名恶业波浪爱欲因缘之所毁坏。 澍入三恶道中忘失正念放舍浮囊。 见思罗刹退善入恶者即是水漂。 何必洪涛巨浪耶。 若能一心称名即得浅处也。 次次明烦恼水者。 经云。 烦恼大河能飘香象。 缘觉观爱欲之水增长二十五有稠林。 潦水波荡恼乱我心。 暴风巨浪有河洄澓没溺众生。 无明所盲而不能出。 涅槃彼岸何由可登。 二乘人修三十七品之机。 运手动足截有生死险岸。 前途遥远一心称名。 若发见谛三果皆名浅处。 无学为彼岸。 次支佛侵习为浅处。 通教正习尽为彼岸。 次别教断四住为浅处。 断无明为彼岸。 次明圆教六根清净为浅处。 入铜轮为彼岸。 变易中分分是浅处。 究竟无明方称彼岸复次初果免见流。 三果免欲流。 四果免有流。 乃至圆教方免无明流。 菩萨所以遍应水难者。 皆是本修别圆二观慈悲。 今日成就王三昧力。 所以者何。 菩萨修别观时。 见众生漂果报水。 起誓拯济。 菩萨修戒定时。 以善治恶。 于诸禅定水光三昧水胜处水一切处。 皆起慈悲以善攻恶。 又从水假入空发真无漏。 从空出假达水因缘。 入水中道见水实相。 节节法门皆起慈悲熏诸众生。 今成王三昧。 寂而常照众生报水所漂。 称名为机对事。 慈悲救果报水。 戒定慈悲救恶业水。 三观慈悲救烦恼水。 一切一时皆得解脱。 如华严三十八明。 善财至海门国。 海云比丘为说普眼经云。 十二年来常观此海渐渐转深。 大身居止珍宝聚集。 如是观已则见海底生大莲华。 无量天龙八部庄严华上。 有佛相好无边。 即申右手摩于我顶。 为说普眼经千二百岁。 一日所受阿僧祇品无量无边。 若以海水为墨须弥聚笔。 书写此经不能得尽。 当知水法门摄一切法。 亦如大品阿字门具足一切义。 观音于水法门久已通达。 故能遍应一切水难复次本修圆观法门。 无缘慈悲遍应一切者。 观水字门。 十法界趣水字是趣不过。 水尚不可得。 云何当有趣不趣。 十法界趣水是俗谛。 水尚不可得即真谛。 云何当有趣不趣。 即双非显中道第一义谛。 如此观水字十法界三谛之法。 即起无缘慈悲遍熏三谛十法界众生。 故能圆应一切。 若分别观者。 以十六三昧救果报水。 以二十四三昧救恶业水。 以二十五三昧救二乘通别圆入空有流等水。 以二十五三昧救别教出假。 于有流中令无染湿。 以二十五三昧救圆教入中无明流水。 一切一时俱得解脱也。 第三罗刹难者。 亦为三。 一贴文。 二约事。 三观释。 贴文又为二。 一明难。 二结名。 难中为五。 一举数。 二明遇难之由。 三遭苦。 四明机。 五明应。 人数者但举百千总数不定判多少。 明入海求珍结伴无定。 难无定数终不可独往。 故举百千也。 贤愚云。 田殖百倍商估千倍仕宦万倍。 入海吉还得无量倍。 故入海也。 次遭风是难由约下文证。 今若开风为正难。 下文云。 皆得解脱罗刹之难。 此岂不独是罗刹难也。 难由正应无在由者。 何但由风。 由风堕难由入海遭风。 求宝入海由贪求珍宝。 展转相由风灾难切。 故风是堕难之由也。 七宝是正宝珠是伪宝。 又如意珠宝最上。 今言等者等上等下诸宝也。 楼炭云。 巨海有七种似宝一百二十种真珠宝。 黑风者。 旧云风无色吹黑沙故尔。 有人弹云。 沙中无船水中无沙。 非是吹黑沙乃是吹黑云尔。 今还例此难。 水中无云云中无船。 何得弹沙而取云。 风能吹黑云何意不能吹黑沙。 请观音云。 黑风洄波。 仁王般若有六色风黑赤青天地火也。 受阴经明五风。 阿含亦云。 有黑风风加以黑怖之甚也。 罗刹是食人鬼人尸若臭能咒养之令鲜。 复有啖精气鬼。 人心中有七渧甜水和气精神。 鬼啖一渧令头痛。 三渧闷绝。 七渧尽即死。 一人称名余者悉脱者。 同忧戚休否。 是共虽口不同唱。 心助觅福故俱获济是均。 若后值贼则同声者。 陆地心多不并决。 须称号令。 使齐与水难为异。 何意就此结观音之名。 此正就一人称名而赖兼群党。 明慈力广被救护平等。 显观音之名也。 二约事证。 应验传云。 外国百余人从师子国泛海向扶南。 忽遇恶风堕鬼国。 便欲尽食。 一舶众人怖称观音。 中有一小乘沙门不信观音。 不肯称名。 鬼索此沙门。 沙门狼狈学称亦得免脱。 次观释者不但明世界中风。 黑业名风。 华严云。 嫌恨猛风吹罪心火常令炽然。 吹诸行商人堕落恶道。 失人道善宝及无漏圣财。 从地狱上至三禅。 皆有果报风难。 如僧护经明地狱种种形相。 疾风猛浪没溺破坏。 饿鬼所啖若鬼道中寒风裂骨身碎碑。 [石*妻]畜生飞走之类倾巢覆卵何可胜言。 修罗亦有风灾。 若风灾起时诸山击搏。 上至三禅宫殿碎为微尘。 当此之时谁能救济。 唯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 以王三昧力。 或以手障或以口吸。 无量方便令得解脱也。 次明若修诸善恶。 业风吹坏五戒十善船舫。 堕三途鬼国及爱见境中。 大经云。 罗刹妇女随所生子而悉食之。 食子既尽复食其夫。 急须称观世音菩萨。 以慈悲力能令解脱。 次明二乘人采圣财宝。 为烦恼风吹慧行船。 行行舫堕见爱境。 为见爱罗刹所害。 若能称观世音得脱见爱二轮。 永得免二十五有黑业也。 次明支佛六度行通别圆变易等。 入烦恼海采一切智宝。 八倒暴风所吹飘。 诸行船堕二边鬼国。 用正观心。 体达诸法不生不灭。 入实际中。 即得解脱。 鬼义合前后章故不重说也。 法界风难无量一时圆应者。 皆由别圆慈悲所熏。 菩萨本修别观。 见事中风即起慈悲修戒定。 见恶业风即起慈悲修三观时。 节节慈悲令入风实相王三昧中。 以事慈悲救果报风。 以戒定慈悲救恶业风。 三观慈悲救烦恼风。 故能十番拔难。 若作圆观论机应者。 但观风字门具照十法界。 三谛宛然通达无碍慈悲遍覆。 若分别说王三昧者。 以十七三昧救果报风。 以二十四三昧救修因风。 以二十五三昧救二乘通别圆从假入空烦恼风。 以二十五三昧救别教出假无知风。 以二十五三昧救圆教入中无明风。 变易可解。 如是遍救法界。 一切一时皆得解脱也。 第四明刀杖难者。 亦为三。 一贴文二约证。 三观释。 贴文为三。 一遭难即是苦。 二称名即是善。 三应。 今言刀杖段段坏者。 明人执杀具。 一折一来随来随断。 弥显力大问。 水火何不令再灭耶答。 刀杖折再来重明圣力。 水火灭后谁复持来。 既无持来灭何所显。 今只令绝炎不烧洪流更浅。 存显力大各有其意。 不得一例作难也。 二约事证者。 应验传云。 晋太元中彭城有一人被枉为贼。 本供养金像带在髻中。 后伏法刀下但闻金声。 刀三斫颈终无异。 解看像有三痕。 由是得放。 又蜀有一人檀函盛像安髻中。 值姚苌寇蜀。 此人与苌相遇。 苌以手斫之闻顶有声。 退后看像果见有痕。 其人悲感。 宁伤我身反损圣容。 益加精进。 晋太元高简荣阳京人。 犯法临刑一心归命。 钳锁不复见处。 下刀刀折。 绞之寸断。 遂卖妻子及自身起五层塔在京县。 宋太始初四方兵乱。 沈文秀牧青州。 为土人明僧骏所攻。 秀将杜贺刑妻司马氏云云。 三明观释者。 非但世间杀具名为刀杖。 恶业亦能伤善业身命。 烦恼六尘三毒等皆名刀箭。 从地狱去即有刀山挂骨剑树伤身。 锯解屠脍狼籍痛楚。 饿鬼更相斩刺互相残害。 畜生自有雌雄牙角自相触突。 又被剉切[利-禾+皮]剥。 修罗昼夜征战。 龙王降雨变成刀刃。 人中前履白刃却怖难诛。 复有横尸塞外。 复有衔刀东市。 天共修罗斗时五情失守。 皆有刀杖怖畏失命之苦。 若能称观世音。 若应刑所刀寻断坏。 若应战阵立之等力令得安和。 次明修诸善因。 为三毒刀箭恶业破坏善心。 割断戒皮定肉慧骨。 微妙心髓法身慧命。 退失堕落失人天道。 乃至正命登难崩易。 万劫不复起怖畏心。 称观世音即蒙救护。 三毒不伤清升受乐。 即菩萨力也。 次明声闻人厌患生死。 即时观三界见思剧于刀箭。 故大经云。 宁以终身近旃陀罗。 不能暂时亲近五阴爱诈亲善六拔刀贼。 趣向正路如为怨逐。 大论云。 譬如临阵白刃间。 结贼未灭害未除。 如共毒蛇同室居。 如人被缚将去杀。 尔时云何安可眠。 五苦章句云。 十二重城三重棘馆五拔刀人守门。 尔时思惟如此怖畏何由得脱。 着于正路。 须一心称观世音。 三业至到机成感彻。 则能裂生死券度恩爱河。 不为烦恼刀杖所害。 欲主魔王无如之何。 次明支佛。 次明六度行。 次明通别圆变易等。 五住刀箭伤法身损慧命者。 若能称名即蒙圣应。 免离通别刀杖脱二死地。 岂非法身慈力耶。 复次明刀杖机应遍法界者。 良由本修别圆观时。 见诸锋刃伤毁。 即起慈悲我当救护。 修善遮恶时。 于善恶业复起慈悲。 若观刀杖是因缘生法修三观时。 复起慈悲愿行填满。 今住王三昧中。 无量神力以本事慈悲对果报刀箭。 修善慈悲救恶业刀箭。 三观慈悲救烦恼刀箭。 刀杖是质碍属地字门摄。 菩萨于质碍地门通达明了。 如华严四十明。 弥多罗童女于师子奋迅城师子幢王宫中。 处明净宝藏法堂。 不可思议庄校此堂。 一琉璃柱一金刚壁一摩尼镜。 诸宝诸铃诸树诸形像诸璎珞中。 住是一切质碍具内。 悉见一切如来从初发心行菩萨道。 乃至成等正觉入灭。 皆于中现无不明了。 如于净水见月影像。 此法门名般若普庄严法门。 善财入此地法门时。 能得不可说陀罗尼大慈大悲陀罗尼。 能作佛事陀罗尼。 一切法无不具足。 当知地字门普应一切令得解脱也复次圆观观地大质碍之法。 摄一切十法界三谛宛然。 明了在地门中。 圆起慈悲遍于法界。 寂而常照无机不应。 若欲分别说之令易解者。 以十三昧救果报刀杖。 以二十四三昧救三毒刀杖。 以二十五三昧救入空烦恼刀杖。 以二十五三昧救出假无知刀杖。 以二十五三昧救入中无明刀杖。 一切一时皆得解脱。 第五鬼难亦为三。 一贴文。 二约证。 三观解。 贴文为四。 一标处所。 二明遭难即是苦。 三称名即是善。 四应。 三千大千满中者。 此假设之辞也。 若言满中复。 更从何处来。 知是假言尔。 上水火何不假设满大千耶。 鬼有心识相延故满假设为便。 水火无心假设为难。 鬼所以畏者观音有威有恩。 若非怀恩则是畏威。 所以闻名尚不能加于恶眼。 岂容兴害心。 害心恶眼二俱歇也。 次约事证者。 次观解者。 若果报论鬼难者。 地狱道亦应有弊恶大力鬼恼诸罪人。 鬼道中力大者恼于小鬼。 畜生道鬼亦啖畜生。 人中可知诸天既领鬼何容为鬼所恼。 如阿含中云。 有大力鬼忽坐帝释床。 帝释大嗔鬼光明转盛。 释还发慈心鬼光明灭即去。 天主既为鬼所恼。 何况四王修罗道耶。 如是等处鬼难怖畏称观世音。 即不能加害也。 次明修因者。 自有恶业名为鬼。 自有鬼动三毒。 如阿含云。 淫亦有鬼鬼入人心则使人淫佚无度。 或鬼使嗔使邪。 当知鬼亦破善。 三毒当体是鬼者。 淫破梵行。 嗔破慈悲。 贪鬼恼不盗戒。 嗜鬼恼不饮戒。 乃至十善诸禅亦如是。 皆为恶业鬼毁损。 人天动不动业若能称名即不加害也。 次明烦恼鬼者。 见心为男鬼。 爱心为女鬼。 若论此鬼即得满三千大千世界。 非复假设之言。 何以故。 以见使历三界有八十八。 爱历三界合有九十八。 岂不遍满。 此鬼欲来恼二乘人乃至六度通别圆等行人。 大经云。 唯愿世尊。 善良咒师当为我等除无明鬼。 又云。 愚痴罗刹止住其中。 岂非烦恼鬼耶。 若称名诵念观智成就。 能令见爱尘劳随意所转不能为害也。 次别圆本观慈悲机应者。 别观菩萨初发心时。 见诸恶鬼恼乱世间。 无能救解。 如讫拏迦罗等恼毗舍离。 是故菩萨兴起慈悲为作拥护。 若修诸善为恶所坏。 亦起慈悲令善成就。 若观此鬼及以业鬼。 皆是因缘生法从假入空出假入中。 皆节节慈悲誓愿。 于诸烦恼深达实相成王三昧。 以誓愿熏修法界众生。 若遭鬼难能遍法界救护。 以事中慈悲救果报上鬼。 修善慈悲救恶业鬼。 以三观慈悲救爱见无明等鬼。 悉令诸鬼堪任乘御。 不能为恶眼视之。 如华严四十三迦毗罗婆城。 娑婆陀夜天。 于日没后见处虚空。 见其身上有一切星现一毛孔中。 见所化众生。 或生天上或得二乘。 或修菩萨行种种方便皆悉见闻。 尔时夜天告善财言。 我于恶众生发大慈心。 不善众生发大悲心。 于声闻缘觉发安立一切智道心。 我见众生远离正道趣于邪径。 着诸颠倒虚妄迷惑受众苦恼。 我见此已。 无量方便除诸邪惑安立正见。 故知法身菩萨以夜叉鬼身。 能作如此安立众生。 观音菩萨于此鬼神法门。 岂不通达。 普应一切令得无害。 若圆观识种是爱见鬼门。 一切法趣此识种鬼法门。 十法界三谛具足无缘慈悲。 普被一切即是鬼门。 王三昧力遍应法界。 若分别说者。 以十三昧救事鬼。 二十四三昧救恶业鬼。 以二十五三昧救二乘通别圆入空鬼。 乃至入中道。 一切一时俱不加害。 第六枷锁难亦为三。 一贴文。 二约证。 三观释。 贴文为四。 一标有罪无罪。 二遭难。 三称名。 四应。 上临当被害此定入死目。 此明有罪无罪。 或是推检未定。 或可判入徒流。 若判未判俱被禁节。 明圣心等本救其囚执。 不论有罪无罪也。 在手名杻在脚名械。 在颈名枷连身名锁。 此则三木一铁之名也。 系名系碍检是封检。 系未必检检必被系。 系而具检忧怖亦深。 鸟死声哀人死言善。 若能称观世音者。 重关自开铁木断坏。 次引事证者应验传云。 盖护山阳人。 系狱应死。 三日三夜心无间息。 即眼见观音放光照之。 锁脱门开寻光而去。 行二十里光明方息。 张畅为谯王长史。 王及畅系廷尉诵经千遍。 锁寸寸断不日即散。 虚丞相云云。 三观释者。 地狱体是囹圄。 鬼及畜生亦有笼系。 修罗亦被五缚。 北方及天上自在应无此难。 降是已还无免幽厄。 若能称名皆得断坏也。 次明修因恶业即名枷锁也。 诸业虽有力不逐不作者。 若有造业果终不失。 故云不失法如券。 若人修习诸善被恶业覆。 如大山映覆于心。 使善败坏更增恶业。 恶业即招果缚无由可解。 若欲脱此业者因时可救。 急称观音能令三恶业坏。 故经云。 妻子以为锁械。 钱财以为牢狱。 王法以为狱籍。 遮碍行人不得修道。 望现在是果报缚。 望过去是业。 次明声闻者。 凡夫及三果皆是有罪。 罗汉是无罪。 大品云。 摩诃那伽虽有罪无罪同在三界狱中。 五阴绳所缚三相无常检束印封之。 权实上惑名杻。 定慧上惑名械。 中道上惑名枷。 法身上惑名锁。 如是等束缚行人不能得脱。 称名系念必蒙灵应。 若发定慧是械断。 若发权实是杻断。 若破无明是枷断。 法身显现是锁断。 入无余涅槃是缚断。 免三相是离检。 出三界是出狱。 此复有通别意。 次明支佛六度行通别圆。 若论枷锁犹是地质碍。 别圆本观所起慈悲遍应之义不异于前。 若三千大千以表空种。 王贼鬼等以表识种。 论其十番普应此亦如前论其本观。 今当说菩萨见众生以空识成果报身。 还为空识所恼。 修诸善时空识之业亦能坏善。 观空识有三谛之障有三谛之理。 如是节节皆起慈悲。 悲欲拔众生苦。 慈欲与众生乐。 故净名云。 菩萨观四大种空种识种皆空空故。 无四大无空无识。 是为入不二法门。 成王三昧能遍十法界垂应。 以事中慈悲。 救果报空识难。 以修善慈悲。 救恶业空识难。 以三观慈悲。 救烦恼空识难。 故知观音于空识法门而得自在。 华严三十九善住比丘于虚空中大作佛事。 若作圆观。 观空种因缘性相本末究竟等。 则一切十法界悉趣空门。 识亦如是。 起无绿慈悲熏诸众生。 十法界有机即能一切一时而得解脱。 第七怨贼难亦为三。 一贴文。 二约证。 三观释。 贴文为四。 一标难处。 二标遭难人。 三明有机。 四明应。 难处者先明处。 即是大千国土。 次明难即满中怨贼满中假设之辞也。 国旷贼多圣力能救显功之至也。 怨者此难重也。 贼本求财怨本夺命。 今怨为贼必财命两图。 若过去流血名怨。 现在夺财名贼。 如此怨贼遍满大千尚能护之。 轻者岂不能救也。 二标遭难人者。 即商主也。 此又为四。 一明主。 二有从。 三怀宝。 四涉险。 商者训量。 此人择识贵贱善解财利商量得宜。 堪为商人之主。 既有商主即有将领。 诸商人既涉险远所赍者。 必是难得之货。 故言重宝也。 险路者或可旷绝幽隘。 名为险路。 或值怨贼冲出之处。 名为险路者也。 机者亦四。 先明一人安慰。 二劝称名。 三叹德。 四众人俱称。 所以安慰者止其恐怖也。 所以劝称名者设其上策也。 所以叹德者奖令定胆也。 若不安慰则怖遽慞惶。 虽安慰止怖。 若不设计唐慰何益。 故劝称名。 虽劝称名。 若不叹德设计。 则心不定胆亦不勇。 所以叹德。 故知此菩萨决定能施无畏。 决果依凭三义既足。 俱时称唱机应即得解脱也。 南无云归命。 亦称为救我。 次结口机也。 今言观音势力既大加护亦旷。 岂止七难而已。 当知遍法界皆能救护。 故言巍巍。 巍巍者。 重明高累之辞也。 明观音之力出于分段之外竖应二土。 故言重明。 载沐神应故言高累。 以是义故。 故言巍巍如是也。 二约事证者。 应验传云。 慧达以晋隆安二年。 北陇上掘甘草。 于时羌饿捕人食之。 达为羌所得闭在栅中。 择肥者先食。 达急一心称名诵经。 食余人稍尽。 唯达并一小儿次拟明日。 达竟夜诵犹冀一感。 向晓羌来取之。 忽见一虎从草透出咆哮。 诸羌散走虎因啮栅作一穴而去。 达将小儿走叛得免。 又裴安起从虏叛还。 南至河边不能得过。 望见追骑在后死至须臾。 于是称观世音。 见一白狼安起透抱。 一掷便过南岸。 即失狼所。 追骑共在北岸望之叹惋无极。 道明于武原劫夺船道往径遇贼难等。 三观释者。 若果报论怨贼者。 从地狱至第六天皆有斗诤。 如阿含云。 忉利战不如修罗。 索援至第六天。 如此怨会称名得脱也。 次修善时恶多是怨。 犹如冰炭。 称名恶退善业成就。 如闇灭明生。 次明烦恼为怨贼者。 一切烦恼是出世法怨。 商主是三师羯磨。 受戒人是商人。 无作戒是重宝。 五尘是怨贼。 或法师是商主。 商人是徒众。 理教是重宝。 两遇魔事是怨贼。 或心王是商主。 心数是商人。 正观之智是重宝。 觉观为怨贼。 或般若是商主。 五度万行是商人。 法性实相是重宝。 六蔽是怨贼。 将此意历诸教义自在作。 悉成称名即得解脱也。 复次约怨贼难结成别圆慈悲应。 例前可解云云观音义疏卷下隋天台智者大师说弟子灌顶记第二从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去。 是明意机也。 释此为二。 初贴文二观解。 贴文为二。 初正明意机。 次结意机。 意机约三毒为三章。 章各有三。 一明有苦。 二默念。 此两即是明机。 三明离即是明其应三也。 通称毒者。 侵害行人喻之如毒。 但名有单复。 有人解云。 三毒多者不知其是过故不求观音。 少者念观音梵行之德。 所以能感。 意谓此解乖文。 文云。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念即得离。 云何对面违经耶。 今明三毒多者。 能念观音菩萨有力令多得离。 何况少相。 此则以多况少尔。 大论云。 女人违戒垢谤法余殃。 不择禽兽不避高墙广堑之难。 不计名闻德行。 破家亡国灭族倾宗。 祸延其身。 如术婆伽祸延其国。 如周败褒姒。 净住及禅经明。 多欲人有欲虫男虫泪出而青白。 女虫吐血而红赤。 又言。 有欲鬼娆动其心令生倒惑。 如大经云。 若习近贪欲是报熟时。 此举多欲相也。 若少欲人虫鬼潜伏。 无过狂醉是少欲相。 嗔恚多者今世人不喜见。 如渴马护水如射师子母。 故遗教云。 劫功德贼无过嗔恚。 华严云。 一念嗔起障百法明门。 菩萨以嗔乖慈障道事重。 大集云。 一念起嗔一切魔鬼得便。 涅槃云。 习近嗔恚。 若例淫恚亦应有鬼。 如柰女经。 嗔则有蝎虫是名多嗔相。 与上相违是嗔少相愚痴多者邪画诸见。 拨无因果谤毁大乘。 如大经。 例前亦应有虫鬼。 三毒过患如此。 欲离此故至心存念观音。 即得离也。 有人解云。 起伏相违称之为离。 非灭离也。 今谓经文说离何意言非。 若依请观音者。 净于三毒根成佛道无疑。 今作十番明救三毒。 三番是伏惑论离。 七番是断惑论离也问。 离烦恼须智慧。 但念岂得离耶答。 经称常念即是正念。 体达烦恼性无所有。 住贪欲际即是实际。 绝四句无能无所念性清净。 如此正念非是智慧。 更何处觅智慧。 此慧不离烦恼。 其谁能离耶。 若如所难必须别用。 智慧破烦恼者。 此则有惑可断有智能断。 非唯惑不可断慧还成惑。 岂得名断惑之慧耶。 今此正念不以色念不以非色念。 如是四句亦以色念亦以非色念。 如是四句或次第论非念。 或不次第论非念。 或不次第论念。 或次第论念。 或次第论离。 或不次第论离。 次就观解者。 七番例上可解。 今但顺逆两意约界外作也。 不取分段三毒相。 今取善欲之心名贪。 大经云。 一切善法欲为其本。 二乘欲乐涅槃名贪。 厌生死名嗔。 不达此理名痴。 开三毒即有八万四千宛然具足。 净名云。 结习未尽华则着身。 二乘未断此三毒。 即变易三毒相也。 未断别惑菩萨亦同有此三毒。 故云菩萨贪求佛法于恒沙劫未曾暂舍。 多学问无厌足即贪相。 恶贱二乘不喜闻其名。 故言宁起恶癞野干心不起二乘心。 如大树折枝之譬。 岂非嗔相。 无明重数甚多。 佛菩提智之所能断。 佛性未了了者皆是痴相。 欲除此三烦恼故。 常念观音随机应赴即得永离。 永离有两种。 若此菩萨于生身中全未除别惑。 就变易论全未永离。 若生身中已侵别惑。 就变易中除残论永离。 次明逆说三毒观者。 一切众生名为少欲嗔痴。 何以故。 止嗔三途之苦。 贪人天之乐。 二乘只嗔生死欲得涅槃乐。 皆名为少。 菩萨不尔。 乐求佛法非但求一佛法。 遍求一切不可说佛法。 如海吞众流犹自不满。 非但不受生死亦不受涅槃。 故大品五不受此即大嗔。 无明力大佛智能断。 菩萨于无明大力之惑尚在。 又痴如虚空不可尽。 乃至老死如虚空不可尽。 如此三毒即为三法门。 一取二舍三不取不舍。 大慈大悲四摄十力无畏三昧解脱无上菩提。 净佛国土化度众生。 名为取门。 即大贪也。 一切法空无所有不住不着。 般若如大火炎四边不可取。 大涅槃空迦毗罗城空。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不以四句得菩提。 无得无证即是舍门。 名为大嗔也。 中道非取非舍。 不憎不爱。 不断不常。 无去无来。 无生无灭。 如镜中像不可见而见。 见而不可见。 非可见非不可见。 遮二边故不可言说。 净名杜口名为中道。 此即大痴。 故文殊云。 我是贪欲尸利嗔恚尸利邪见尸利。 此即其明证。 欲满此三法门。 常念观音即得满愿一切。 圣人自行化他无不从此三门而入。 离此更无有道。 故无行经云。 贪欲即是道。 恚痴亦如是。 如是三法中。 具足一切佛法。 一切佛法不出万行波罗蜜。 不受三昧广大之用中道实相。 此三法门不可宣示。 愍众生故或作顺说或作逆说互有去取。 此即四悉檀意赴缘利益。 如华严四十二明。 险难国宝庄严城婆须密多女。 说离欲际法门。 一切众生随类见我。 我皆为其女像。 见我者得欢喜三昧。 共我语得无碍妙音三昧。 执我手得诣诸佛刹三昧。 共我宿者得解脱光明三昧。 目视我者得寂静法门。 见我嚬伸得坏散外道法门。 阿[黍-禾+利]宜我者得摄一切众生三昧。 阿众鞞我者得诸功德密藏。 住是离欲法门广为利益。 此岂非逆顺欲法门导利群品耶。 又四十一满幢城满足王。 于正殿行王法。 其犯法者斩截烧煮劈裂屠脍。 嗔目诃责苦楚治罪。 善财生疑。 王断事已执善财手入其宫。 见不可思议境界不可譬喻。 语善财云。 我知幻化法门。 化作众生。 而苦治之。 以调一切。 其见闻者发菩提心。 此岂非嗔法门。 方便命婆罗门五热炙身即是痴法门如前说。 次此应明别圆两观观三毒慈悲机感例可知。 不具记。 第三从若有女人去。 明身业为机亦为三。 一贴文。 二引事证。 三观解。 贴文为二。 一求愿满。 二结叹求。 又为二。 一求男二求女。 文云。 女人求男若是无子则绝嗣。 有子则父母俱欣。 云何独标女人求男耶。 解者或云。 女厌女身非求子也。 又解女性多爱欣子偏重故标女人。 今解女人以无子为苦。 夫之所弃并妇所轻旁人所笑。 又妇有七失。 六犹可忍无子最剧。 容恶性妒不能事公姑贪食无子拙。 无子既苦故以标女人求男也。 求男文为三。 一立愿。 二修行。 三德业。 愿与行如文。 德业者。 明士有百行智居其首。 若但智而无福则位卑而财贫触途壈坎。 智与福合弥相扶显福则财位高升。 慧则名闻博远。 故言便生福德智慧之男也。 求女文中但明愿与德业不明修行者。 行同礼拜故不重论。 愿德既殊故须各辩。 女人端正七德之初。 但端正无相者或早孤少寡相禄不佳。 今明貌与相相扶弥显其德。 端正则招宠爱相则招于禄敬。 故文云。 众人爱敬。 若爱带慢何谓为德。 爱而敬之故是相也。 有人解。 宿植德本是释疑。 众人咸谓。 观音但能交会父母智慧端正儿之宿植。 若是观音与其智慧端正。 则堕无因之过。 私难此语。 若言福慧是儿业。 观音唯能会其受生。 儿无生缘观音会生。 儿无福慧观音亦能使有。 观音遂不能令无福。 种福何能使无生而生。 论福畏堕无因。 论生何不畏堕无因。 若尔。 圣人全不能与福慧。 只能作媒人。 此不可解也。 难观音不能令儿有福慧者。 上一人称名多人皆脱罗刹之难。 此无因而不与彼。 无机那忽脱耶。 今明圣力甚大无所不与。 能使先世有福慧者托生也。 纵令先世不植善缘。 亦能令其于中阴中修福。 此义出中阴经也。 今不取此句为释疑之意。 若有礼拜福不唐捐。 此结成身业之机。 亦是释疑之义。 结义可解。 释疑者若言礼拜愿满。 自有礼拜不蒙愿满者。 何得云不唐捐。 唐者言徒。 捐者言弃。 由心不志即愿未满。 礼拜之功冥资不失。 此得是释疑也问。 礼拜是身业机亦应脱水火等难不答。 此举男女为言端尔。 次引事证者。 应验传有人姓鬲。 四月八日生月氏国痴人。 次观解者。 果报求男女者如阿含中。 地狱界已上乃至欲天皆有无子之苦。 礼拜求愿亦能满心。 次明修因论男女者。 先辩法门。 次明与愿。 法门者无明为父贪爱为母。 六根男六尘女。 识为媒嫁生出无量烦恼之子孙。 此男女不劳愿求任运成眷属也。 若外书以天阳地阴沈动为男女。 何况佛法而无此耶。 若就佛为国王经教为夫人。 出生一切菩萨佛子。 又善权方便父。 智度菩萨母。 一切诸导师。 无不由是生。 又慈悲为女善心为男。 或禅定静细为女。 观慧分别为男。 二乘定多慧少。 菩萨定少慧多。 大经云。 若闻大涅槃佛性之法。 当知是人有丈夫相。 正观刚决为男。 无缘慈悲含覆一切为女。 今借世间男女以表法门尔问。 那得以男女表法门。 无男女故即无法门。 如大经永离十相名大涅槃。 大论云。 无男女相故名无相。 净名云。 一切诸法非男非女。 如佛所说亦非男非女。 安乐行云。 亦不分别是男是女。 入不二法门云。 无声闻心即无于定。 无菩萨心即无于慧。 小乘三藏缘谛理。 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 成论入空平等亦无男女。 男女既无所表安在。 故知无定慧法门也答。 大乘实相不当有男女及无男女。 善巧方便以四悉檀说于有无。 天女云。 无离文字说解脱义。 文字性离即是解脱。 皆以文字有去来今。 非谓菩提实相亦尔。 非有非无非二而二。 明此二法未曾相离。 譬如一身有左右手。 定慧亦尔。 定静慧照。 虽复二分。 不离法性。 言定即有慧。 言慧即有定。 譬如女人而有左手。 亦如男子而有右手。 定慧亦尔。 无缘之慈具正观慧而以定当名。 中道种智。 具大慈定以智标目。 何但理然今文亦尔。 文云。 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此语自具二法门何劳有疑而称男子也。 文云。 便生端正有相之女。 端正无邪丑表中道正观。 离二边之丑。 即慧义也。 相即三十二相慈心所种。 即表定义也。 虽具二而名女。 故知此文若作男女二解。 即表定慧不二而二。 若作不二解。 即表定慧二而不二。 理实非二非不二。 赴缘为二为不二。 即是表二法门文义斯在。 次明应机满愿者。 果报满愿如前说。 修因者。 若就修五戒事论。 不杀是仁不盗是廉。 属女表定法。 不妄语是质直不淫是贞良不饮酒是离邪昏。 此属男表慧法。 若不得此五戒男女。 则失人天道。 孤独堕在三途。 归命求救五戒完全即男女愿满。 十善例可知。 修禅时。 方便修慧精进等三方便为男。 念一心为女。 若就支林。 觉观喜为男。 乐一心为女。 乃至非想禅禅中细作可解。 次明声闻男女者。 五停心观。 治嗔用慈治散用数。 此二为女。 治贪用不净。 治痴用因缘。 治障道用念佛。 此三属男。 又直缘谛理正智决断名为男。 出观用法缘慈为女。 若不得此两法。 即当堕落凡夫。 为火宅烧害贫穷孤露。 若蒙垂应五停心男女生即得入真。 出观男女生得入假。 二义既满则不复畏二十五有也。 次支佛者。 缘方便道起慈观名女。 慧观为男。 若发真缘理名男。 出观缘慈名女。 支佛譬鹿犹有回顾之慈也。 若不得如此定慧。 何由速出殷勤求法。 若得愿满坦然快乐。 次明六度菩萨。 菩萨有慈悲不断惑在生死利物名女。 行六度方便智慧名男。 女人法应生子。 慈悲法应受生死化物。 化于前人善心开发。 即是生子义。 前人生五度者是生女。 前人生智慧是生男。 若定慧义不成。 则菩萨行不立。 故求观音而获愿满。 次通菩萨。 既断烦恼则有智断缘谛理之慧为男。 慈悲扶余习入三界名女。 何以故。 如男法不生表智慧决断断于烦恼。 不生三界而今还生者。 乃是慈扶余习故得更生。 称之为女。 求愿观音蒙此愿满。 次明别教十信菩萨。 修福德庄严五波罗蜜为女。 从一地二地智慧庄严为男。 三十心名男女交处圣胎。 初地中道正智开发名为男生。 无缘慈心发名为女生。 此两要在初地方得开发。 亦名男女双生。 若不如此即堕二乘生死两边之过。 生此男女者生大欢喜故称欢喜地。 慈悲被物物荷恩故称为大慈大悲。 大慈大悲能成佛道生出般若。 是诸佛之祖母故称为大女。 十力无畏等众生不知故不名为大也。 次圆教以无缘慈悲种三十二相业亦名为女。 此女端正有相以中道智慧为男。 此男质直福德。 十信六根清净名为处胎。 初住慈智男女双生。 若得此男不畏爱见大悲顺道法爱。 亦不畏无慧方便缚无方便慧缚。 方便与慧俱解者。 即男女具足二求愿满也。 变易两番可解复次从五戒十善齐第六天已来皆无禅定。 番番悉是散心慧法狂男子也。 但慧无定四禅有支林一心名为男女福慧备也。 从三界定慧男女。 男无破惑之功。 女无生出无漏之力。 此无用之男女。 从二乘通教等。 慧有断惑之用。 则是干事之男。 女有发生无漏绍继之德也。 从二乘通教所有定慧不能破无明见佛性虽男而女。 定则不能怀于中道之子犹如石女。 虽女而男。 故大经云。 二乘之人定多慧少不见佛性。 通教菩萨之人慧多定少亦不见佛性。 自此之前我等皆名邪见人也。 唯有别教登地真明慧发无缘慈成。 此乃名为真正男女。 圆教初住见中道时。 定慧具足男女相满。 方称经文男则福德女则端正。 故知借事表法。 何得作媒嫁解观音耶。 第三从是故众生去。 是劝受持也。 即为三。 一劝持。 二格量。 三结劝。 持者上说观音得名因缘其力广大。 既不辩形质相对正述名论德。 若欲归崇宜奉持名号。 故举持名为劝也。 二格量为四。 一格量本。 二问。 三答。 四正格量。 格量本者举三多。 六十二亿举福田多。 尽形寿举时节多。 四事具足举种子多。 旧但三意今持名号多。 凡举四多为格量本也。 次问答如文。 次正格量者。 还举四少以格四多也。 功德正等持名少田少时少种子少问。 何意以少敌多答。 佛眼称量不增不减。 四多重倍功德正齐如此。 格量秋毫无谬问。 何意等旧解有五。 一云其福实殊引物论等。 此解乃是虚谈。 观音遂无实德可贵也。 二云田有高下薄瘠所致。 如供养百初果不如一二果乃至无学。 此亦非叹德之意。 乃是以下比高法应优劣尔。 三心有浓淡故令福不等。 四时得解不得解。 此二释皆是前人心力致福。 何关观音德高也。 五有缘无缘者。 如供毁路人罪福浅。 供毁父母罪福深也。 今明一多性不可得无有二相。 一则非一多则非多。 同入如实际实际正等无异。 一中解无量故说六十二亿。 无量中解一故说观音展转生非实者。 则是一无一实一从无量生故。 多无多实多从一生故其理正均。 故言不异智者。 无所畏者照其事理既明不生疑畏。 故言正等也。 法华论云。 毕竟决定知法故。 法即法性真如法身。 是故六十二亿佛名与观音名功德无差别也。 又约观解者。 二观发中道二观实不等而言等者。 以中道等故。 故言为等。 如乞人等彼难胜如来故言等也。 三结成一时称名福不可尽。 大品云。 一华散空乃至毕苦其福不尽。 如文第二问答。 从无尽意白佛言云何游娑婆下前问。 何缘得名佛答。 众生三业显机为境法身灵智冥应。 境智因缘名观世音。 此义已竟。 今问。 云何游此娑婆世界。 佛答以普门示现。 三业显应应众生冥机等十义。 一问二答。 问即为三。 一云何游是问身业。 云何说是问口业。 方便是问意业。 此是圣人三业无谋而遍应一切。 亦名三不失三轮不思议化也。 亦名三不护。 三不护者。 明观音住不思议圆普法门。 实不作意计校筹量。 次第经营方施此应。 既无分别亦无前后。 任运成就譬如明镜随对即现一时等应。 故言三业不护也。 三无失者。 众生根机不同深浅有异。 观音虽不作念逗机。 逗机无失契当前人。 冥会事理故言不失。 三轮不思议化者。 若示为佛身亦示佛心佛口。 乃至示执金刚神身。 亦示金刚心口。 虽普现色身屈曲利物。 于法身智慧无所损减净名云。 善能分别诸法相。 于第一义而不动。 不动而动。 此乃不思义化故也问。 意业云何可示答。 圣意无能测者。 若欲示之。 乃至昆虫亦能得知也。 佛答为三。 一别答。 二总答。 三劝供养。 初别答还答三问。 应以之言是答其方便之力意业问也。 何以故。 意地观机见其所宜。 宜示何身宜说何法。 随而化之。 故知应以是答意也。 现身是答身业。 说法是答口业。 故知具答三问也。 又但作二答兼得于三。 论其现身不止色阴而已。 必具五阴。 即兼答意也。 口亦依身即兼答口。 若说法者不止如树木无心。 欲知智在说巧运四悉檀方便。 即兼口以答意也。 二释俱明答三问也。 从别答中凡现三十三身十九说法。 束为十界身。 而文阙二界者。 或指上品云菩萨身。 或翻脱落或依古本正法华文。 或言观音即是菩萨身。 何须更现若三解皆有难今所不用。 今依古本为明菩萨义故。 然菩萨一界或权或实。 种种应化义不可阙。 故释菩萨界也。 又无地狱界身者。 或指上品或言苦重不可度。 或言其形破坏人见惊畏故不现。 今明别释虽无总。 答中有文云以种种形游诸国土。 何得言无耶。 又请观音云。 或游戏地狱大悲代受苦。 或言止代受苦不论说法。 若依方等婆薮教化即有说法。 释论云。 菩萨化地狱多作佛身。 狱卒见不敢遮。 以此而推。 应有地狱界身说法也。 若尔。 十法界身则为具足。 今通约十身四句料简。 自有一界身度一界。 自有十界身度十界。 自有一界身度十界。 自有十界身度一界也。 若妙觉法身应实报土。 为舍那佛受化之人。 纯诸菩萨皆求佛道更无异身。 此一界度一界也。 若方便有余土五人同生皆求大乘。 上文云。 而于彼土求佛智慧于此土为佛。 亦是一界度一界也。 若同居土寂灭道场。 初成佛先开顿说。 禀教之徒皆有见思烦恼之人。 而是圆机同感佛身。 亦得是一界身度一界也。 若寂灭道场禀教之徒诸界不同。 或人或天龙神鬼等。 又根性圆别两异。 虽诸界不同同见一佛身而为说法者。 即是一界度多界也。 若有一界之机但见一界身现则不得度。 则示种种之身眷属围绕。 共逗一缘。 是名多界身度一界也。 若佛身菩萨身遍作十法界身。 遍入诸道各令得见。 同其形像而为说法。 此是多界度多界。 用此四句。 历五味五时现身皆如此复次约说法多少者。 如善财从百一十知识闻诸法门。 则多法为一人说。 如净名云。 为声闻说四谛。 为缘觉说十二因缘。 乃至为梵王说胜慧。 为帝释说无常。 一人用一法为一人说。 若如通教说般若三乘人同禀。 此则一法为多人说也。 若是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开佛知见。 此则多法为多人说。 复次因果相对明多少者。 五戒十善因少果亦少。 声闻五停心暖顶等入二涅槃此因多果少。 支佛见花飞叶落即得道此因少果多。 诸菩萨万行成就万德果圆因多果亦多。 观音明了众生根之所趣。 或示现身多少。 或说法多少。 或修因多少。 或证果多少。 逗彼机宜必无有差。 有人云。 现因身说果法。 现果身说因法现一身说多法。 现多身说一法。 或现身而无说。 此比十法界机狭。 旧释三十三身为三。 初三乘人。 二四众。 三八部。 各有枝末以人天为圣末。 以其是受道器故。 童男童女为四众未。 可成四众故。 执金刚为八部末。 同有大力故。 若尔。 执金刚力大何意为末。 答此最在后为掩迹故也。 今明三十三身文为八番。 一圣身。 二天身。 三人身。 四四众身。 五妇女身。 六童男女身。 七八部身。 八金刚身。 明其次第出自人意尔。 一明圣人先明佛者。 为是应佛为是化佛。 但圣人逗物具有二义。 若一时欻有为化。 应同始终名应。 若寻此文明于应义也问。 何不以真佛为众生说法而以应耶答。 佛身多种。 若应化非真佛。 亦非说法人。 真佛者据妙觉法身究竟极地毗卢遮那乃名真佛。 真佛渊远不可说示。 云何能解。 如妙音所作文殊不知。 况下地凡夫为示真身耶。 如为牛羊弹琴不如作蚊虻之声。 若从妙觉应。 为实报圆满相好光明无量。 同四十一地实报土众生。 为说一实谛正真之法而教化之。 如此之应非余界所堪也。 何以故。 此等诸地已分入地位。 不可以余界身应。 亦不得以余佛身应。 如此应者唯应彼土。 非余土所堪也复次变易土明应佛者。 小乘经云。 三界外无生大乘五种意生身方生方便土。 此即三界外受生生变易土也。 释论云。 法性身菩萨生三界外。 既有生宁无应佛。 法华云。 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 即是此义也。 此应佛即有两相。 一示胜应身。 圆满相海如前实报之应。 二示劣应。 令见者劣于前。 但为二佛更不示为种种诸身。 何故尔。 五种意生利钝之别。 赴此根性故示二身。 但说次第不次第两种大乘。 故不须余身余法化也。 若圆人无明未破及已分破。 别人于回向中及分破无明者。 此人生于彼土则利。 别人未修未破。 及通教断惑者。 三藏中断惑者。 生彼皆钝也。 凡圣同居土明应佛者。 土有二种。 一净二秽。 如富楼那土西方等土。 其中众生具三毒见思。 无三恶名果报严净。 此名净土。 如此娑婆三恶四趣荆棘丘墟。 是名秽土。 若净若秽皆是凡圣同居土也。 二土众生各有二种。 根利浊重根钝浊重。 根利浊轻根钝浊轻。 浊重者若娑婆众生身形丑恶矬短卑小。 命止八十或复中夭。 烦恼炽盛诸见心强。 时节粗险。 是为五浊重也。 净土不尔。 是为五浊轻也。 何故尔。 不多修福德生重浊土。 多修福德生于轻土。 若秽土中生有戒乘俱缓。 有乘急戒缓。 有乘缓戒急。 有戒乘俱急。 戒急受人天身。 乘急有感圣之机机有二种。 一大二小。 小机则示三藏佛身说法。 大机应以舍那佛身说法。 是故降神母胎即示两相。 顿机所感即见舍那菩萨与百千围绕处胎说法。 十方众圣皆在胎中。 出胎光明遍满寂灭道场。 成卢舍那佛转一实谛无量四谛等法轮。 譬如日出高山前照。 即闻顿教见佛性得度也。 故涅槃云。 雪山有草名曰忍辱。 牛若食者即得醍醐。 此之谓也。 若小机之人感佛。 正念入母胎出生王宫。 六年苦行树下坐草。 成老比丘佛。 于鹿野苑转生灭四谛法轮。 拘邻五人初得甘露悟小乘道。 既非醍醐未名得度。 故云。 但离虚妄名为解脱。 其实未得一切解脱。 未堪大教如聋如哑。 于其无益于大教中。 止有冥勋之力。 取譬如乳。 闻方便说三界断见思时。 尔时转乳名酪。 次闻方等四种四谛。 用大弹小耻权慕实。 起殷重心名为生酥。 次闻般若三种四谛转教。 其心稍纯名为熟酥。 次闻法华舍三方便。 但说一实佛之知见。 声闻疑除受记作佛。 菩萨迷去增道损生。 尔时名为醍醐。 菩萨之人处处得去。 钝者亦同二乘。 二乘之人始自于此得见佛性。 故云。 始见我身闻我所说。 即皆信受入如来慧。 证前大机人初得醍醐也。 除先修习学小乘者。 我今亦令得闻此经入如来慧。 即证小机始于法华得入醍醐也。 若复有钝根于法华不悟。 更于般若调熟至于涅槃。 说胜三修。 即明常住得见佛性。 乃是醍醐。 是为同居秽国示现佛身说圆渐法。 或示种种身说圆渐法。 四句此开五味义。 秽国既尔净国亦然。 既有利钝两机。 宁不顿渐二说以明应身及说法也。 此中应明别圆本观所起慈悲。 今遍法界起应例前思之云云问。 经但言游于娑婆。 不言实报方便等国答。 总答中云游诸国土诸是不一。 岂止独娑婆耶。 又如大本。 文云。 若能深观见我在耆阇崛山共声闻菩萨僧。 此即娑婆而是方便也。 又云。 即见我纯诸菩萨无声闻缘觉者。 即此是实报也。 故约二土明义无咎问。 二土同称为法性云何异答。 真谛中道此则大异。 次明应以菩萨得度者。 或上地下地三藏通别圆等辅佛不同。 若佛于实报作佛。 观音即为实报菩萨形。 或作方便土菩萨形。 或作同居土菩萨形。 赴利钝两缘。 赴利缘者即如华严中法慧金刚藏等。 赴钝缘者或如弥勒等。 若佛转五味法门。 法门兴废辅佛菩萨亦节节兴废。 若权若实广利众生。 此中亦应明别圆本观机应。 次明应以支佛者。 如文殊二万亿劫作支佛。 化众生现身说法。 次明应以声闻身者。 或作三藏或作通教声闻。 或作随五味转。 声闻内秘外现庄严。 四枯四荣引导众生。 次引华严中诸菩萨比丘入法界所见住不思议法门者。 成此义也。 次引大经四种观十二因缘观。 别圆本地慈悲不取不舍。 今作四种圣人普应一切问。 佛云何度佛答。 等觉菩萨作佛身度初地佛。 何意不得。 如人亦能度人云云。 二明梵身者。 梵即色天主名为尸弃。 此云顶髻。 璎珞明四禅皆有王。 此言梵者。 应是初禅顶。 犹有觉观语法得为千界之主也。 观音修白色三昧不取不舍。 不取故不随禅生。 不舍故应为梵王说出欲论四句现身以权引实。 应以帝释身者。 此地居天主也。 具云释迦提桓因陀罗。 释迦言能。 桓只是提婆。 提婆即是天。 因陀罗名主。 能作天主。 菩萨修难伏三昧不取不舍。 说种种胜论。 四句现身以权引实。 自在天是欲界顶。 具云婆舍跋提。 此云他化自在。 假他所作以成己乐。 即是魔主也。 净名云。 多是不思议解脱菩萨住赤色三昧不取不舍。 应为魔王令诸魔界即是佛界。 四句现身以权引实。 大自在即色界顶魔醯首罗也。 楼炭称为阿迦尼吒。 华严称为色究竟。 或有人以为第六天。 而诸经论多称大自在是色界顶。 释论云。 过净居天有十住菩萨号大自在。 大千界主。 十住经云。 大自在天光明胜一切众生。 涅槃献供大自在天最胜故非第六天。 释论云。 魔醯首罗此称大自在。 骑白牛八臂三眼是诸天将。 未知此是同名为即指王为将。 天大将军者。 如金光明即以散脂为大将。 大经云。 八健提天中力士。 释论称魔醯首罗如前。 又称鸠摩伽。 此云童子。 骑孔雀擎鸡持铎捉赤旛。 韦纽此称遍闻。 四臂捉贝持轮骑金翅乌。 皆是诸天大将。 未知此大将军定是何等四句相对。 小王身者。 或云天王为大人王为小。 就人王中四种转轮王自有大小。 如非四轮王者名粟散王。 自有小大。 中国名大附庸名小。 传传相望。 今言小者。 小尚为之何况其大耶。 此亦有四句。 何独为福业受报。 入同居土具足化他。 共修功德慈心利物。 是为王也。 长者身者。 应释十长人之德内合法门。 居士者。 多积贿货居业丰盈。 以此为名也。 宰官者。 宰主义官是功能义。 谓三台以功能能辅政于主故云宰官。 郡县亦称为宰官。 宰政民下也。 婆罗门者。 称为净行。 劫初种族山野自闲人以称之也。 一一身皆有四句本观。 次列四众释如旧。 次妇女者。 不明小王妇女者。 王家禁固不得游散。 化物为难故不作。 若如妙音即云于王后宫变为女像也。 童男女者。 取妙庄严二子释之。 华严童子算砂嬉戏也。 七明八部者。 上列大威德天。 今更举二十八天等。 或可星宿掌人间者也。 龙有四种。 一守天宫殿持令不落人间。 屋上作龙像之尔。 二兴云致雨益人间者。 三地龙决江开渎。 四伏藏守转轮王大福人藏也。 肇师但出三不出天龙。 夜叉此云捷疾。 此有三处。 海岛空中天上。 传传相持不得食人。 佛初成道及说法传唱至天。 乾闼婆此云香阴。 帝释乐神。 在须弥南金刚窟住。 天欲作乐其心动。 什师云。 在宝山中住身有异相。 即上奏乐也。 阿修罗千头二千手。 万头二万手。 或三头六手。 此云无酒。 一持不饮酒戒。 男丑女端。 在众相山中住。 或言居海底。 风轮持水如云居其下。 上文云。 居在大海边。 有大力口诃日月。 日月为之失光。 掌搏须弥须弥为之跛[跳-兆+我]。 入海齐腰。 见天饮甘露。 而四天下采华。 置四海中酿。 海中众生业力持。 进失甘露退不成酒。 即断酒故云无酒。 神不饮酒故得大力也。 迦楼罗者。 此云金翅。 翅头金色因以名之。 此鸟与龙约汝绕须弥令断。 我搏海见泥。 我不如输子为汝给使汝不如输子与我啖。 天力持须弥不可断故龙输子。 卵生食卵龙。 不能食三生。 湿生食二胎生食三。 化生食四。 紧那罗者。 天帝丝竹乐神。 小不如乾闼婆。 形似人而头有角。 亦呼为疑神。 亦为人非人。 今不取人非人释紧那罗。 此乃是结八部数尔。 摩睺者。 什师云。 是地龙。 肇师云。 是大蟒腹行也。 八部皆能变本形在座听法也。 金刚非八部数。 手执此宝护持佛法。 或言。 在欲色天中教化诸天。 即大权神也。 经云。 是吾之兄问。 上界身可化下。 下界身云何化上答。 菩萨所为应以得度乃应之尔。 如王闻蚁斗。 第二从成就如是功德者。 是总答也。 此则结别开总。 成就如是功德是结别也。 以种种形游诸国土是总答也。 诸名不一。 横则遍周十方。 竖则冠通三土。 随机变现何止三十三身。 托化逐缘岂局在娑婆世界。 以种种形总明示现身广。 游诸国土总明所化处广。 度脱众生总明得益广。 言虽略上义极广前故。 称为总答也。 善财入法界文虽广义未必该十法界。 地人见文广判为圆宗。 见法华文略判为不真宗。 若寻此意无不真之义也。 三从是故汝等去。 是劝供养也。 佛答前问先总后别。 末劝受持而众生仰荷冥益。 但可持名秉字而已。 故前开三段始终开合于义相称。 佛答后问前别后总。 末劝供养众生既荷显益。 见色闻声故劝供养。 此则开合始终相称。 而总别前后者互举尔。 有人以总答为叹德。 此分文伤义问。 后劝供养受旨奉璎珞。 前劝持名何得无耶答。 默然持名故不彰文。 供养事显须脱璎珞也。 又欲成冥显义前是显机。 更持名默念即成冥机。 后是冥机。 复更供养即成显机。 合二义具足问。 亦应更成二应耶答。 二机既具必知有应。 故不更说。 初劝供养。 二奉旨。 初又二。 先称美功德如文。 二出供养之意。 意者正由能施众生无畏从德受名。 众生于畏得脱为作此名。 德既无量名亦应多。 不可说不可说也。 奉旨供养中为六。 一奉命。 二不受。 三重奉。 四佛劝。 五受。 六结其德。 经文不定。 或众宝璎珞或珠或众宝珠。 此翻译减长尔。 众宝者。 众宝间珠共为严饰也若依璎珞经。 从初住铜宝璎珞乃至等觉摩尼璎珞。 今无尽意位高。 那忽止直百千两金答。 此略言百姓万氏尔。 实不啻堪此也。 若就观解者。 将事表理何得一向事解耶。 颈者表中道一实之理。 以众多无著法门庄严实相如璎珞在颈。 解者表菩萨为常舍行故。 一切愿行功德乃至佛智菩提涅槃。 亦不住不着无依无倚故言解也。 大集云。 戒定慧陀罗尼以为璎珞。 庄严法身也。 百千是十万。 此表一地有万功德。 即十万也。 法施者。 旧云。 如法施重法施求法施学法施皆名法施。 无尽意重法故施也。 今明如法施也。 正以财通于法名财。 即是法财。 即因缘生法即空即假即中。 三谛一心一切具足。 于法平等于财亦等。 如此施者即是法施。 不肯受者。 事解无尽意奉命供养。 我未奉命那忽辄受。 亦是事须逊让。 观解者。 不受三昧广大之用故无所受重白愍我者。 或可请上愍下。 或可地位相齐故相愍。 或可我为四众故施。 仁愍四众故受。 以无所受而受诸受。 佛劝愍者。 即是愍一切众生及四众也。 正以菩萨为物故施为物故受。 二分者。 表事理二。 因奉二佛者。 将二因趣二果也。 理圆即法佛。 事圆即报佛。 二佛表二果也。 第三从持地说去。 叹闻品功德也。 文云。 闻是观世音者。 是闻上冥益一段问答也。 普门品者。 是闻显益一段问答也。 此中明自在业。 者若是凡夫之业为爱所润。 有漏因缘不得自在。 观音为调伏十法界。 示此三业慈悲力润随感受生。 不为烦恼所累。 故言自在业。 为中道第一义谛所摄。 于二谛中得自在无等等者二乘虽出三界犹有上法非是无等。 佛是极地故言无等。 发求佛心故言无等等。 等于佛也。 又约心。 心中具足八万四千法门。 若发实相心即是等八万四千法门也。 亦是八万四千波罗蜜。 亦是八万四千尘劳门为如来种故。 经云。 发心毕竟二不别。 如是二心前心难。 今发初心等于后心。 初心难发故言是无等。 等于后心名无等等。 此即四悉檀意明发心也。 发心有三。 一名字发。 即五品弟子。 二相似发。 是六根清净。 三分真发。 即初住已上此。 发心是真发心也 发布时间:2025-02-05 12:22:31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8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