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永明延寿:宗镜录卷第六十三 内容: 宗镜录卷第六十三第四作用不定难者。 于中分出三难。 第一难云。 复有何因。 患眩翳者所见发蝇等。 即无发蝇等实用。 余不患眩翳者。 所见发蝇等物。 是实用非无。 汝大乘既许皆是唯识者。 即须一时有实作用。 不然。 一时无实作用。 今既不同。 未审何者是其唯识。 第二难云。 复有何因。 有情于梦中所得饮食刀杖毒药衣服等。 即无实作用。 及至觉时。 若得便有实用。 第三难云。 复有何因。 寻香城等。 即无实作用。 余甎土城等。 便有实作用。 论主答前四难。 引三十唯识论颂云。 处时定如梦。 身不定如鬼。 同见脓河等。 如梦损有用。 若依此颂。 答前四难即足。 且第一答前处定难者。 论主云。 汝还许。 有情。 于梦中有时见有村园。 或男或女等物。 在于一处。 即定。 其有情梦心。 有时便缘余处。 余处便不见前村园等物。 即梦心不定。 汝且总许是唯识不。 经部答云。 我宗梦中虽梦境处定。 梦心不定。 然不离有情。 梦心。 皆是唯识。 论主云。 我觉时境色。 亦复如然。 虽山处长定。 其有情能缘心不定。 然。 皆不离现心。 总是唯识。 立量云。 我宗觉时所见境色。 是有法定是唯识为宗。 因云。 境处定心不定故。 喻如汝宗梦中之境。 皆是唯识。 第二答前时定难者。 论主云。 且如有情于梦中所见村园等物。 其梦心若缘时。 可是唯识。 若不缘时。 应非唯识。 经部答云。 我梦中之境。 若梦心缘时。 亦是唯识。 若梦心有不缘时。 然不离梦心。 亦是唯识。 论主云。 我觉时境色。 亦复如然。 我今长时缘南山。 山不离心。 是唯识。 有时缘山。 心虽不生。 然不离现心。 亦是唯识。 颂云。 处时定如梦。 此一句答前二难。 第三答身不定难。 论主云。 汝经部还许众多饿鬼。 同于一处。 于中有三有五。 业同之者。 即同见脓河定。 又有三五。 随自业力。 所见不定。 即同于一处。 或有见猛火。 或有见粪秽。 或有见人把棒栏隔。 如是饿鬼。 同于一处。 一半见境定。 一半所见各异。 汝总许是饿鬼唯识不。 答云。 虽见有同异。 然。 不离饿鬼自业识所变。 皆是唯识。 论主云。 我宗唯识。 亦复如然。 虽一类悉眩翳者。 所见各别。 有一类不患眩翳者。 所见即同。 然不离此二类有情识之所变。 皆是唯识。 颂云。 身不定如鬼。 同见脓河等。 此两句颂。 答此一难。 成唯识。 宝生论偈云。 身不定如鬼者。 实是清河。 无外异境。 然诸饿鬼。 悉皆同见脓满而流。 非唯一睹。 然于此处。 实无片许脓。 血可得。 何容得有溢岸而流。 虽无实境。 决定属一。 理定不成。 此即应知观色等心。 虽无外境。 不决定性。 于身非有。 遮却境无。 即彼成立有。 境之因。 有不定过。 于无境处。 亦有多身。 共观不定。 如何实无脓流之事。 而诸饿鬼不别观之。 由其同业。 感于此位。 俱见脓流。 悭吝业熟。 同见此苦。 由昔同业。 各熏自体。 此时异熟。 皆并现前。 彼多有情。 同见斯事。 实无外境。 为思忆故。 准其道理仁亦如斯。 共同造作。 所有熏习成熟之时。 便无别相。 色等相分。 从识而生。 是故定知。 不由外境。 识方得起。 岂非许此同一趣生。 然非决定。 彼情同业。 由现见有良家贱室。 贫富等异。 如是便成见其色等。 应有差别。 同彼异类。 见成非等。 故知斯类。 与彼不同。 彼亦不由外境力故。 生色等境。 然诸饿鬼。 虽同一趣。 见亦差别。 由业异相。 所见亦然。 彼或有见大热铁团融煮迸灒。 或时见有屎尿横流。 非相似故。 虽同人趣。 薄福之人。 金带现时。 见为铁锁。 赫热难近。 或见是蛇。 吐其毒火。 是故定知。 虽在人趣。 亦非同见。 若如是类。 无别见性。 由其皆有同类之业。 然由彼类。 有同分业。 生同分趣。 复有别业。 各别而见。 此一功能。 随其力故。 令彼诸人。 有同异见。 复以此义。 亦答余言。 有说别趣有情鬼傍生等。 应非一处。 有不别见。 由别作业异熟性故。 此虽成趣。 业有差别。 同观之业。 还有不异。 即诸有情自相续中。 有其别异业种随故。 彼任其缘。 各得生起。 第四总答作用不定中三难者。 论主云。 汝经部等还许有情梦中所得刀杖饮食等。 无实作用。 是唯识不。 答云。 尔。 又问。 只如有情于梦中有时遗失不净。 及失尿等事。 即有实作用。 汝亦许是唯识不。 答云。 尔。 论主例答。 汝既许梦中有实作用。 及无实作用。 俱是唯识者。 即知我宗患眩翳。 及不患者。 并梦中现觉。 兼假城实城。 此三般。 皆是有实作用。 亦如汝梦中有实无实作用。 皆是唯识。 论主以量成立云。 我宗觉时。 境色是有法。 定是唯识。 宗因云。 有实作用故。 如汝梦中境色。 不然。 汝梦中境色是有法。 应非唯识。 宗因云。 有实无实作用故。 如汝觉时境色。 唯识颂云。 如梦损有用。 此一句答上难境。 又都将一喻。 总答四难。 三十唯识颂云。 一切如地狱。 同见狱卒等。 能为逼恼事。 故四义皆成。 且如世间处定。 时定。 身不定。 作用不定等事。 亦如地狱中受罪有情。 各见治罚事。 亦有处定。 时定。 身不定。 作用不定。 此皆唯识。 但是诸有情恶业增上。 虽同一狱。 然受苦时。 所见铜狗铁蛇。 牛头狱卒。 治罚之具。 或同或异。 如是苦器。 逼害罪人。 此皆是罪人。 自恶业心现。 并无心外实铜狗等物。 今世间事法。 亦复如然。 若罪人同一狱者。 是总报恶业力。 若各别受苦者。 即是别报恶业力。 诸经要集云。 夫云罪行。 妄见境。 染执定我人。 取着违顺。 便令自他。 皆成恶业。 是以经偈云。 贪欲不生灭。 不能令心恼。 若人有我心。 及有得见者。 是人为贪欲。 将入于地狱。 是故心外虽无别境。 称彼迷情强见起染。 如梦见境。 起诸贪嗔。 称彼梦者。 谓实不虚。 理实无境。 唯情妄见故。 智度论说。 如梦中无善事而善。 无嗔事而嗔。 无怖事而怖。 三界众生。 亦复如是。 无明眠故。 不应嗔而嗔等。 故知心外虽无别境。 称彼迷情。 妄见起染。 心外虽无地狱等相。 恶业成时。 妄见受苦。 如正法念经云。 阎摩罗人。 非是众生。 罪人见之。 谓是众生。 手中执持焰然铁钳。 彼地狱人。 恶业既尽。 命终之后。 不复见于阎罗狱卒。 何以故。 以彼非是众生数故。 如油炷尽。 则无有灯。 业尽亦尔。 不复见于阎罗狱卒。 如阎浮提。 日光既现。 则无暗冥。 恶业尽时。 阎罗狱卒。 亦复如是。 恶眼恶口。 如众生相。 可畏之色。 皆悉磨灭。 如破画壁。 画亦随灭。 恶业画壁。 亦复如是。 不复见于阎罗狱卒可畏之色。 以此文证。 众生恶业应受苦者。 自然其中妄见地狱。 问曰。 见地狱者。 所见狱卒及虎狼等。 可使妄见。 彼地狱处。 阎罗在中判诸罪人。 则有此境。 云何言无。 答曰。 彼见狱主。 亦是妄见。 直是罪人恶业熏心。 令心变异。 无中妄见。 实无地狱阎罗在中。 又唯识论中。 问曰。 地狱中主乌狗羊等。 为是众生。 为非众生。 答曰。 非是众生。 问曰。 以何义故。 非是众生。 答曰。 以不相应故。 此以何义。 有五种义。 彼地狱主及乌狗等。 非是众生。 何等为五。 一者。 如地狱中罪众生等。 受种种苦。 地狱主等若是众生。 亦应如是受种种苦。 而彼一向不受如是种种苦恼。 以是义故。 彼非众生。 二者。 地狱主等若是众生。 应递相杀害。 不可分别。 此是罪人。 此是主等。 而实不共递相杀害。 可得分别。 此是罪人。 此是狱主。 以是义故。 彼非众生。 三者。 地狱主等若是众生。 形体力等。 应递相杀害。 不应偏为受罪人畏。 而实偏为罪人所畏。 以是义故。 彼非众生。 四者。 彼地狱地。 常是热铁。 地狱主等是众生者。 不能忍苦。 云何能害彼受罪人。 而实能害彼受罪人。 以是义故。 彼非众生。 五者。 地狱主等若是众生。 非受罪人。 不应于彼地狱中生。 而实生于彼地狱中。 以是义故。 彼非众生。 此以何义。 彼地狱中受苦众生。 造五逆等诸恶罪业。 于彼中生。 地狱主等。 不造恶业。 云何生彼。 以如是等五种义故。 名不相应。 问曰。 若彼主等。 非是众生。 不作罪业。 不生彼者。 云何天中得有畜生。 此以何义。 如彼中有种种鸟。 诸畜生等。 生在彼处。 于地狱中。 何故不尔。 畜生饿鬼。 种种杂生。 令彼为主。 答曰。 偈言。 畜生生天中。 地狱不如是。 以在于天上。 不受畜生苦。 此偈明何义。 彼畜生等生天上者。 彼于天上器世间中。 有少分业。 是故于彼器世间中。 受乐果报。 彼地狱主及乌狗等。 不受诸苦。 以是义故。 彼地狱中无有实主。 及乌狗等。 除罪众生。 又宝生论云。 如上所言。 得差别体。 地狱苦器。 不同受之。 或诸猛火。 由业力故。 便无烧苦。 斯则自非善友。 谁能辄作斯说。 凡是密友性善之人。 不论夷险。 常为思益。 为欲显其不受烧苦。 故致斯言。 然于此时。 助成立义。 即是显出善友之意。 由其不受彼之苦故。 意欲成立非那洛迦。 今复更云。 由其业力。 说有大火。 言不烧者。 斯则真成立唯识义。 由无实火。 但唯业力能坏自性。 既定不受如斯苦故。 便成此火。 自性元无。 然有实性。 是宗所许。 若也许其是识现相。 事体元无。 此由业力故无火。 斯成应理。 由其先业为限剂。 故若异此者。 彼增上业所招之果。 既现在彼。 如何不见。 如无智者。 欲求火灭。 更复浇酥。 今唯识宗。 转益光炽。 由斯众理。 证此非成那洛迦类。 故知唯心所现。 正理无差。 如观佛三昧海经观佛心品云。 是时佛心。 如红莲华。 莲华叶间有八万四千诸白色光。 其光遍照五道众生。 此光出时。 受苦众生皆悉出现。 所谓苦者。 阿鼻地狱。 十八小地狱。 十八寒地狱。 乃至五百亿刀林地狱等。 问。 若众生恶业心。 感现地狱事。 理即可然。 且如观佛心时。 云何纯现地狱。 答。 此略有二义。 一若约理而观。 佛之心性。 本含法界。 无一尘而不遍。 无一法而不通。 二若约事而观。 佛唯用救苦为意。 以物心为心。 则地狱界。 全是佛心。 运无缘慈。 不间同体。 所以观佛心品云。 佛告天王。 欲知佛心光明所照。 常照如此无间无救诸苦众生。 佛心所缘。 常缘此等极恶众生。 以佛心力自庄严故。 过算数劫。 令彼罪人发菩提心。 乃至尔时世尊说是语时。 佛心力放十种白光。 从佛心出。 其光遍照十方世界。 一一光中。 无量化佛乘宝莲华。 时会大众。 见佛光明。 如玻璃水。 或见如乳。 见诸化佛。 从佛胸出。 入于佛脐。 游佛心间。 乘大宝船。 经往五道受罪人所。 一一罪人。 见诸化佛。 如己父母。 善友所亲。 渐渐为说出世间法。 是时空中有大音声。 告诸大众。 汝等今者。 应观佛心。 诸佛心者。 是大慈也。 大慈所缘。 缘苦众生。 乃至次行大喜。 见诸众生安隐受乐。 心生欢喜。 如己无异。 既生喜已。 次行舍法。 是诸众生无来去相。 从心想生。 心想生者。 因缘和合。 假名为心。 如此心想。 犹如狂华。 从颠倒起。 苦从想起。 乐从想生。 心如芭蕉。 中无坚实。 广说如经十譬。 作是观时。 不见身心。 见一切法。 同如实性。 是名菩萨身受心法。 依因此法。 广修三十七助菩提分。 若取证者。 是声闻法。 不取证者。 是菩萨法。 又宝生论云。 时处定如梦者。 有说。 由心惑乱。 遂乃便生时处定解。 然于梦中。 无其实境决定可得。 故世共许。 如何将此。 比余定事。 为作过耶。 乃至尔时于彼梦中。 实亦无其时处决定相状在心。 由何得知。 如有颂言。 若眠于夜里。 见日北方生。 参差梦时处。 如何有定心。 又云。 此之梦心。 有何奇异。 营大功业。 不假外形。 而能巧利。 构兹壮丽。 或见崇墉九仞。 飞甍十丈。 碧条靃蘼红华璀璨。 匠人极思。 亦未能雕。 若言于他同斯难者。 彼无此过。 不假外色功力起故。 但由种熟。 仗识为缘。 即于此时。 意识便现。 又未曾见有经论说。 于彼梦中生其别色。 百法钞云。 论主言。 如于梦中与女交会。 流泄不净。 梦被蛇螫。 能令闷绝。 流汗心迷。 虽无实境。 而有实作用。 此是唯识不。 经部答云。 此是唯识。 论主云。 汝既许梦中有实作用。 无实作用。 皆是唯识。 即我宗。 梦中现觉。 眩翳者。 不眩翳者。 假城实城。 此三般。 有实无实作用。 如汝梦中。 亦是唯识。 论主立量云。 有翳无翳等是有法。 有用无用其理亦成宗。 因云。 许无实境故。 如梦中染污等。 所以唯识论云。 如梦损有用。 第三明圣教相违难者。 小乘难意云。 论主若言一切皆是唯识。 无心外实境者。 何故世尊于阿含经中说有十二处。 若一切皆唯识者。 世尊只合说意处法处。 即不合说有十色处。 今世尊既说有十二处者。 明知离却意法处外。 别有十色处。 是心外有。 何言一切皆是唯识。 论主答中分三。 初假答。 二正答。 三喻答。 初假答。 引三十唯识颂云。 识从自种生。 似境相而转。 为成内外处。 佛说彼为十。 言识从自种生者。 即五识自证分现行。 各从五识自种而生。 将五识自种。 便为五根。 言似境相而转者。 即五识自证分。 从自种生已。 而能变似二分现。 其所变见分。 说名五识。 所变相分似外境现。 说名五境。 其实根境十处皆不离识。 亦是唯识。 此是假将五识种子为五根。 答经部师。 以经部许有种子。 问。 设许有种子。 岂不执离识有。 答。 彼许种子在前六识中持。 亦不离识有。 论主云。 其所变相分。 似外五境。 亦不离识。 有能变五识种即五根。 亦不离识有。 虽分内外十处。 然皆是唯识。 言佛说彼为十者。 以佛密意。 为破外道执身为一合相我故。 遂于无言之法。 强以言分别说有根尘十处。 有大胜利故。 唯识颂云。 依此教能入。 数取趣无我。 解云。 为若有智者。 即依此佛说根尘十处教文。 便作观云。 我于无量劫来。 为恶慧推求。 愚痴迷闇。 妄执自他身。 为一合相我。 因此生死沉沦。 今依教观。 自他身。 但有根尘十处。 以成其体。 于一一处中。 都无主宰自在常一等用。 何曾有我。 因此便能悟入无我之理。 成我空观。 此即大乘假将五种子为五根。 假答小乘也。 小乘又难云。 若尔者。 且如五尘相分色。 是五识所变故。 可如汝宗。 是唯识。 其本质五境色。 未审是何识之唯识。 谓五识及第六。 皆不亲缘本质五境。 即此本质五境。 岂不是离心外有。 何成唯识。 因此问故。 便是论主第二正答。 唯识论云。 依识所变。 非别实有。 解云。 此依大乘自宗正解。 即约已建立第八识了。 既论主云。 五尘本质色。 此是第八识之亲相分。 相分不离第八识。 亦是唯识。 第三喻答者。 即论主举喻答小乘。 世尊建立十二处之所以。 唯识论云。 如遮断见。 说续有情。 但是佛密意破于众生一合相我。 假说有十二处名。 令众生观十二处法。 都无有我。 便入我空。 次依唯识。 能观一切诸法之上。 皆无实轨持胜性等用。 既除法执。 便成法空。 小乘难云。 既言一切诸法皆无实轨持自在胜性等用。 成法空观者。 即此唯识之体。 岂不亦空。 因此便成。 第四唯识成空难。 论主答云。 唯识体即不空。 非所执故。 我前言空者。 但是空其一切法上妄心执有实轨持胜性等用。 遍计虚妄之法。 此即是空。 非空离执唯识之体。 即如根本智正证如时。 离言绝相。 其遍计虚妄一切我法。 皆不现前。 于此位中。 唯有本智。 与理冥合。 不分能所。 此识体亦空。 便无俗谛。 俗谛无故。 真谛亦无。 真俗相依而建立故。 唯识论云。 拨无二谛。 是恶取空。 诸佛说为不可治者。 第五色相非心难。 唯识论云。 若诸色处亦识为体。 何缘不似色相。 显现。 一类。 坚住。 相续而转。 小乘难意云。 若言一切外色皆心为体。 由心自证分变似能取。 说名见分。 变似可取。 说为相分者。 何故所变色相即显现。 其能变心即不显现。 又若外色以心为体者。 何故所变色即一类相续而转。 且如外色山河大地等。 即千年万年。 一类更无改变。 又相续不断。 得多时住。 若有情能变心。 即有改变不定。 又不得多时。 今外色既不似内心者。 明知离心有外实色。 何言一切皆是唯识。 答云。 唯识论云。 名言熏习势力起故。 此但由一切有情。 无始时来。 前后递互。 以名言虚妄熏习。 作心外坚住相续等解。 由此势力有此相现。 非是真实有心外坚色等。 外人又问。 既言唯识者。 有情何要变似外色而现。 答。 唯识论云。 谓此若无。 应无颠倒。 便无杂染。 亦无净法。 是故诸识变似色现。 论主云。 一切有情若不变似外色现者。 便无染净之法。 且如一切凡夫。 由先迷色等诸境。 颠倒妄执。 由此杂染便生。 杂染体。 即二障。 汝外人若不许识变似外色现者。 即有情不起颠倒。 颠。 倒妄执既若不起。 即杂染烦恼不生。 杂染既若不生。 净法因何而有。 所以摄论颂云。 乱相及乱体。 应许为色识。 及与非色识。 若无余亦无。 言乱相者。 即所变色相。 言乱体者。 即能变心体。 应许为色识者。 即前所变乱相。 及与非色识者。 即前变心是体。 若无余亦无者。 若无所变似外色境为乱相者。 亦无能变之识体。 故知须变似外境现。 所以诸色皆不离心。 总是唯识。 第六现量违宗难者。 唯识论云。 色等外境。 分明现证。 现量所得。 察拨为无。 小乘难意云。 且如外五尘色境。 分明五识现证。 是现量所得。 大小乘皆共极成。 何故拨无。 言一切唯识。 三十唯识论中亦有此难云。 诸法由量。 刊定有无。 一切量中。 现量为胜。 若无外境宁有此觉。 我今现证如是境耶。 意云。 论主若言无外实境者。 如何言五识现量。 取外五尘境。 若是比量。 非量。 遍计所起。 遍计所执。 强思计度。 构画所生。 相分。 不离于心。 可成唯识。 今五识既现量得外实五尘境者。 何故亦言皆是唯识。 答。 唯识论云。 现量证时。 不执为外。 后意分别。 妄生外想。 论主云。 且如现量五识。 正缘五尘境时。 得法自性。 不带名言。 无筹度心。 不生分别。 不执为外。 但是后念分别意识。 妄生分别。 便执为外。 言有实境。 问。 且小乘许现量心中。 不执为外不。 答。 许。 问。 与大乘何别。 答。 唯识镜云。 若是大乘。 即五识。 及同时意识。 皆现量。 不执为外。 若小乘宗。 即唯是五识。 不执为外。 论主云。 汝小乘既许五识缘境是现量。 不执为外者。 明知现量心中。 皆无外境。 是其唯识。 外人又问云。 其五识所缘现量五尘境。 为实为假。 答。 是实。 难云。 若尔者。 即是离心外有实五尘境。 何言唯识。 答。 五识缘五尘境时。 虽即是实。 但是五识之所变。 自识相分。 不离五识。 皆成唯识。 故唯识论云。 故现量境。 是自相分。 识所变故。 亦说为有。 意识所执外实色等。 妄计有故。 说彼为无。 意云。 五识各有四分。 其五尘境。 是五识之亲相分。 由五识自证分变似色等相分境现。 其相分又不离见分。 皆是唯识。 若后分别意识起时。 妄执心外有其实境。 此即是无。 不称境体而知故。 问。 且如五识中。 嗔等烦恼起时。 不称本质。 何言唯是现量。 答。 虽不称本质。 然称相分。 亦是现量。 由心无执故。 其第六意识相应嗔。 若与执俱时。 相分。 本质皆不称。 若不与执俱起时。 即同五识。 问。 何故五识无执。 答。 由不通比非二量。 故无执。 故知五识现量缘境。 不执为外。 皆是唯识。 又小乘都申一难。 若唯识无外境者。 由何而得种种心生。 既若无境牵生心。 即妄心由何而起。 未有无心境。 曾无无境心。 答。 论颂云。 由一切种识。 如是如是变。 以展转力故。 彼彼分别生。 一切种识者。 即是第八识。 此识能持一切有为之法种故。 即一切种子。 各能自生果差别功能。 名一切种识。 功能有二。 一现行名功能。 即似谷麦等种。 能生芽功能是。 二。 第八识中种子名功能。 有能生现行功能故。 今言一切种识者。 但取本识中种子功能。 能生一切有为色心等法。 即色为所缘。 心便是能缘。 即色是境。 不离心。 是唯识。 即此心境。 但从本识中而生起。 何要外境而方生。 如是如是变者。 如是八识从种生。 即是八识自证分。 转变起见相二分。 相分不离见分。 是唯识。 以展转力故者。 即余缘是展转力。 以心法四缘生。 色法二缘起。 彼彼分别生者。 即由彼见相二分上。 妄执。 外有实我法等。 分别而生。 故知但由本识中种而生诸识。 不假外妄境而亦得生。 故知一切皆是唯识。 又唯识论云。 问曰。 如汝向言。 唯有内识。 无外境界。 若尔。 内识为可取。 为不可取。 若可取者。 同色香等外诸境界。 若不可取者。 则是无法。 云何说言唯有内识。 无外境界。 答曰。 如来方便。 渐令众生得入我空。 及法空。 故说有内识。 而实无有内识可取。 若不如是。 则不得说我空法空。 以是义故。 虚妄分别。 此心知彼心。 彼心知此心。 问曰。 又复有难。 云何得知诸佛如来。 依此义故。 说有色等。 一切诸入。 而非实有色等诸入。 又以识等能取境界。 以是义故。 不得说言无色等入。 答曰。 偈言。 彼一非可见。 多亦不可见。 和合不可见。 是故无尘法。 发布时间:2025-02-05 14:38:03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8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