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永明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中) 内容: 万善同归集卷中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延寿述夫性起菩提。 真如万行。 终日作而无作。 虽无行而遍行。 若云有作即同魔事。 或执无行还归断灭。 故知自心之外。 无法建立。 十身具足四土圆收。 虽总包含不坏内外。 皆称法界岂隔有无。 空中具方便之慧。 不著于有。 有中运殊胜之行。 不堕于无。 是以即理之事。 行成无阂。 即事之理。 行顺真如。 相用无亏。 体性斯在。 夫化他妙行。 不出十度四摄之门。 利己真修。 无先七觉八正之道。 摄四念归于一实。 总四勤不出一心。 严净五根成就五力。 若论施则内外咸舍。 言戒则大小兼持。 修进则身心并行。 具忍则生法俱备。 般若则境智无二。 禅定则动寂皆平。 方便则普照尘劳。 发愿则遍含法界。 具力则精通十力。 了智则种智圆成。 爱语则俯顺机宜。 同事则能随行业。 运慈则冤亲普救。 说法则利钝齐收。 七觉则沉掉靡生。 八正则邪倒不起。 乃至备修三坚之妙行。 具足七圣之法财。 秉持三聚之律门。 圆满七净之真要。 悟天行契自然之本理。 修梵行断尘习之根源。 现病行憩声闻之化城。 示儿行引凡夫于天界。 历五位菩提之道。 入三德涅槃之城。 练三业而成三轮。 离三受而圆三念。 因从三观薰发。 果具五眼圆明。 方能游戏神通。 出入百千三昧。 净佛国土。 履践无阂道场。 然后普应诸方。 现十身之妙相。 遍照法界。 然四智之明灯。 感应道交任他根量。 不动本际迹应方圆。 凡有见闻皆能获益云云。 自彼于我何为。 斯皆积善之所熏。 成此无缘之大化。 还源观云。 用则波腾海沸。 全真体以运行。 体则镜净水澄。 举随缘而会寂。 肇师云。 统万行则以权智为主。 树德本则以六度为根。 济蒙惑则以慈悲为首。 语宗极则以不二为言。 此皆不思议之本也。 至若借座灯王请饭香土。 室包乾象手接大千。 皆不思议之迹也。 然幽关虽启圣应不同。 非本无以垂迹。 非迹无以显本。 本迹虽殊。 而不思议一也。 问身为道本。 缚是脱因。 何得然指烧身背道修道。 高僧传内小乘律中。 贬斥分明。 奚为圣典。 答亡身没命为法酬恩。 冥契大乘深谐正教。 大乘梵网经云。 若佛子应行好心。 先学大乘威仪经律。 广开解义味。 见后新学菩萨有从百里千里来求大乘经律。 应如法为说一切苦行。 若烧身烧臂烧指。 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 非出家菩萨。 乃至饿虎狼狮子一切饿鬼。 悉应舍身肉手足而供养之。 然后一一次第为说正法。 使心开意解。 若不如是。 犯轻垢罪。 大乘首楞严经云。 佛告阿难。 若我灭后。 其有比丘。 发心决定修三摩提。 能于如来形像之前。 身然一灯烧一指节。 及于身上热一香炷。 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 长揖世间永脱诸漏。 虽未即明无上觉路。 是人于法已决定心。 若不为此舍身微因。 纵成无为。 必还生人酬其宿债。 如我马麦正等无异。 所以小乘执相。 制而不开。 大教圆通。 本无定法。 菩萨善戒经云。 声闻戒急。 菩萨戒缓。 声闻戒塞。 菩萨戒开。 又经云。 声闻持戒是菩萨破戒。 此之谓也。 若依了义经。 诸佛悦可。 执随宜说。 众圣悲嗟。 秖可叹大褒圆自他兼利。 岂容执权滞小本迹双迷。 问五热炙身投岩赴火。 九十六种千圣同诃。 幸有正科何投邪辙。 答智论云。 佛法有二种道。 一毕竟空道。 二分别好恶道。 若毕竟空道者。 凡夫如即漏尽解脱如。 如来语即提婆达多语。 无二无别。 一道一源。 是以地狱起妙觉之心。 佛果现泥犁之界。 若舍邪趣正。 邪正俱非。 离恶著善。 善恶咸失。 若分别好恶道者。 愚智不等真俗条然。 玉石须分金[金+俞]可辨。 且约修行门内升降位中。 自有内外宗徒邪正因果。 善须甄别。 不可雷同。 且教申毁赞之文。 的有抑扬之旨。 执即成滞了无不通。 四悉对治纵夺料简。 若云总是。 尼干成正真之道。 诸佛错诃。 若说俱非。 药王堕颠倒之愆。 诸佛错赞。 是以兴邪则成无益之行。 废正则断方便之门。 须晓开遮。 宁无去取。 且内教外人。 遗身各有二意。 内教二者。 一明自他性空。 无法我二执。 不见所供之境。 亦无能烧之心。 二惟供三宝。 深报四恩。 以助无上菩提。 不希人天果报。 外道二者。 一身见不亡。 转增我慢。 迷无作之智眼。 起有得之能心。 二惟贪现在名闻。 秖规后世福利。 或愿作刹利之主。 或求生广果之天。 所以台教释药王焚身品云。 境智不二。 能所斯亡。 以不二观观不二境。 成不二行会不二空。 作是观时。 若为法界见闻者益。 故曰乘乘。 所以投岩无招外行之论。 赴火不为内众之讥。 良由内有理观外晓问心。 故胜热息善财之疑。 尼干生严炽之解。 笃论其道行方有克。 心正行正智邪事邪。 行不可废智不可亡。 后学之徒无失法利。 文殊问经云。 菩萨舍身非是无记。 惟得福德。 是烦恼身灭故得清净身。 譬如垢衣。 以灰汁浣濯。 垢灭衣在。 若得圆旨。 明断皎然。 请鉴斯文。 以为龟镜。 问住相布施。 果结无常。 增有为之心。 背无为之道。 争如理观。 福等虚空。 故经云。 佛言。 非我而能顺理。 何坚执事缘尘。 而不观心达道乎。 答若约观心。 寓目皆是。 既云达道。 举足宁非。 菩萨万行齐兴。 四摄广被。 不可执空害有守一疑诸。 华严经云。 受一非余。 魔所摄持。 是以舍边趣中。 还成邪见。 不可据宗据令认妙认玄。 识想施为阴界造作。 应须随机遮照任智卷舒。 于空有二门不出不在。 真俗二谛非即非离。 动止何乖圆融无阂。 大凡诸佛菩萨修进之门。 有正有助。 有实有权。 理事齐修。 乘戒兼急。 悲智双运。 内外相资。 若定立一宗。 是魔王之种。 或亡泯一切。 成己见之愚。 故大集经云。 有二行。 缘空直入名为慧行。 带事兼修是行行。 菩提论有二道。 一方便道。 知诸善法。 二智慧道。 不得诸法。 又经云。 二如因中如如而无染。 果中如如而无垢。 又二心自性清净心。 本有之义。 离垢清净心。 究竟之义。 起信论立二相。 一同相。 平等性义。 二异相。 幻差别义。 台教有二善。 达能所空名止善。 方便劝修名行善。 问祖佛法要。 惟立一乘。 或云。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门。 或云。 一切无阂人。 一道出生死。 如何广陈差别。 立二法门。 惑乱正宗。 起诸邪见。 答诸佛法门虽成一种。 约用分二。 其体常同。 如一心法立真如生灭二门。 则是二谛一乘之道。 今古恒然无有增减。 是以总别互显。 本末相资。 非总无以出别。 非别无以成总。 非本无以垂末。 非末无以显本。 故知只翼难冲孤轮匪运。 惟真不立单妄不成。 约体则差而无差。 就用则不别而别。 一二无阂。 方入不二之门。 空有不乖。 始蹈真空之境。 问事则分位差别。 理惟一味湛然。 性相不同。 云何无阂。 答能依之事。 从理而成。 所依之理。 随事而现。 如千波不阂一湿。 犹众器匪隔一金。 体用相收。 卷舒一际。 若约圆旨。 不惟理事相即。 要理理相即亦得。 事事相即亦得。 理事不即亦得。 故称随缘自在无阂法门。 又且诸佛化门。 檀施一法。 为十度之首。 乃万行之先。 入道之初因。 摄生之要轨。 大论云。 檀为宝藏常随逐人。 檀为破苦能与人乐。 檀为善御开示天道。 檀为善府摄诸善人。 檀为安隐。 临命终时心不怖畏。 檀为慈相能济一切。 檀为集乐能破苦贼。 檀为大将能伏悭敌。 檀为净道贤圣所由。 檀为积善福德之门。 檀能全获福乐之果。 檀为涅槃之初缘。 入善人众中之要法。 称誉赞叹之渊府。 处众无难之功德。 心不悔恨之窟宅。 善法道行之根本。 种种欢乐之林薮。 富贵安隐之福田。 得道涅槃之津济。 六行集云。 若凡夫施时。 起慢心成罪行。 起敬心成福行。 若二乘施时。 惟观尘动转。 小菩萨施时。 念色体空。 大菩萨施时。 知心妄见若佛谓证惟心。 离念常净。 是知一布施门六行成别。 岂可雷同一时该下。 亦有内施外施理檀事檀。 体用更资本末互显。 据理沉断执事堕常。 理事融通方超二患。 且诸佛圣旨。 校量施中。 理檀为先。 内施偏重。 故法华经云。 佛言。 若有发心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能然手指乃至足一指供养佛塔。 胜以国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国土。 山林河池诸珍宝物而供养者。 智论云。 若人舍身。 胜过阎浮提满中珍宝。 则知利口轻言易述。 全身重宝难倾。 保命情深好生意切。 直得三轮体寂。 犹为通教所收。 况乃取舍情生。 岂得成其净施。 且圆教施门。 遍含法界。 乃何事而不备。 何理而不圆。 菩萨照理而不却事。 鉴事而不捐理。 弘之在人曷滞于法。 若离理有事。 事成定性之愚。 若离事有理。 理成断灭之执。 若著事而迷理。 则执在轮回。 若体理而得事。 则果成究竟。 故法华经云。 又见菩萨头目身体欣乐施与求佛智慧。 若舍身是邪。 何成佛慧。 故知毫善趣果弘深。 以此度门标因匪弃。 如释迦佛舍身命时。 度度皆证法门。 或得柔顺忍。 或入无生法忍等。 大凡菩萨所作。 皆了无我无性。 涉事见理。 遇境知空。 不同凡夫造其罪福不解因果善恶无性。 是为迷事取性。 常系三有。 问经云。 以三恒河沙身命布施。 不如受持四句偈。 故知般若功深。 施门力劣。 何得违宗越理枉力劳神。 可谓期悟遭迷。 求升反坠矣。 答得理则万行方成。 知宗乃千途不滞。 不可去彼取此执是排非。 须履无阂之门。 善入遍行之道。 是以过去诸佛本师释迦。 从无量劫来。 舍无数身命。 或为求法则出髓而剜身。 或为行慈则施鹰而饲虎。 般若论云。 如来无量劫来舍身命财。 为摄持正法。 正法无有边际。 即无穷之因。 得无穷之果。 果即三身也。 乃至西天此土菩萨高僧。 自古及今遗身不少。 皆遵释迦之正典。 尽效药王之遗风。 高僧传蔼法师入南山。 自剜身肉布于石上。 引肠挂树捧心而卒。 书偈以石云。 愿舍此身已。 早令身自在。 法身自在已。 在在诸趣中。 随有利益处。 护法救众生。 又复业应尽。 有为法皆然。 三界皆无常。 时来不自在。 他杀及自死。 终归如是处。 智者所不乐。 业尽于今日。 又僧崖菩萨烧身云。 代一切众生苦。 先烧其手。 众人问曰。 菩萨自烧。 众生罪熟。 各自受苦。 何由可代。 答曰。 犹如烧手一念善根。 即能灭恶。 岂非代耶。 又告众曰。 我灭度后。 好供养病人。 并难可测其本。 多是诸佛圣人乘权应化。 自非大心平等。 何能恭敬。 此是实行也。 天台宗满禅师。 一生讲诵莲经。 感神人现身。 正定经咒文字。 后焚身供养法华经。 又智者门人净辩禅师。 于忏堂前焚身。 供养普贤菩萨。 双林传大士欲焚身救众生苦。 门人等前后四十八人。 代师焚身。 请师住世教化有情。 传记广明不能备引。 若云诸圣境界示现施为。 则圣有诳夫之愆。 凡无即圣之分。 教网虚设方便则空。 本为接后逗前令凡实证。 设是示现权施。 亦令后人仿效。 不可将邪倒之法赚人施行。 大圣真慈终不虚诳。 是以八万法门无非解脱。 一念微善皆趣真如。 自有初心后心生忍法忍。 未必将高斥下以下凌高。 善须知时自量根力。 不可评他美恶强立是非。 言是祸胎自招来业。 且如得忍菩萨。 虽证生法二空。 为利他故破悭贪垢。 尚乃烧臂焚身。 如药王菩萨僧崖之类。 若未具忍者。 虽知以智慧火焚烦恼薪。 了达二空不生身见。 其或现行障重。 未得相应。 起勇猛心运真实行。 酬恩供佛代苦行慈。 欲成助道之门。 不起希求之想。 若不欺诳事不唐捐。 脱或智眼未明。 犹生我执。 但求因果志不坚牢。 拟效先踪不在此限。 夫众生根机不同。 所尚各异。 故经云。 佛言。 若众生以虚妄而得度者。 我亦妄语。 是知事出千巧理归一源。 皆是大慈善权方便。 或因舍身命而顿入法忍。 或一心禅定而豁悟无生。 或了本清净而证实相门。 或作不净观而登远离道。 或住七宝房舍而阶圣果。 或处冢间树下而趣涅槃。 是以尘沙度门入皆解脱。 无边教网了即归真。 大圣垂言终不虚设。 譬如涉远以到为期。 不取途中强论难易。 故知医不专散天不长晴。 应须丸散调停阴阳兼济遂得众疾同愈。 万物齐荣。 皆是权施。 实无定法。 随其乐欲。 逗其便宜。 惟取证道为心。 不拣入门粗细。 若于圆教四门生著。 犹为藏教初门所治。 故菩萨所行檀度之门。 如囚因厕孔而得出。 似病服不净而获痊。 非观无以拔三毒之病根。 非行无以超三界之有狱。 书云。 获鸟者罗之一目。 不可以一目为罗。 治国者功在一人。 不可以一人为国。 是以众行俱备。 万善齐修。 一行归源。 千门自正。 经明十二因缘是一法。 以四等观者。 得四种菩提。 若惟取上上根人。 则中下绝分。 故弘半教有成满之功。 至宝所因化城之力。 岂可舍此取彼执实谤权顿弃机缘灭佛方便。 故云从实分权权是实权。 开权显实。 实是权实。 如迷权实二门。 则智不自在。 大论云。 众生种种因缘。 得度不同。 有禅定得度者。 有持戒说法得度者。 有光明触身得度者。 譬如城有多门。 入处各别至处不异。 所言般若功深者。 然般若孕圣弘贤。 含灵蕴妙。 标之则为宗为首为导为依。 融之则触境该空无非般若。 故经云。 色无边故般若无边。 肇论云。 三毒四倒皆悉清净。 何独尊净于般若。 今何取舍而欲逃空避影乎。 且诸佛密意。 诠旨难裁。 空拳诳小儿。 诱度于一切。 无有决定法。 故号大菩提不知般若有破著之功。 教中偏赞却乃随语生见。 是以依方故迷。 故般若能导万行。 若无万行。 般若何施。 偏啖酱而饮咸。 失味致患。 专抱空而执断。 丧智成愆。 智论云。 帝释意念。 若般若是究竟法者。 行人但行般若。 何用余法。 佛答。 菩萨六波罗蜜。 以般若波罗蜜用无所得法和合。 此即是般若波罗蜜。 若但行般若不行余法。 则功德不具足。 不美不妙。 譬如愚人不识饭食种具。 闻酱是众味主。 便纯饮酱失味致患。 行者亦如是。 欲除著心故但行般若。 反坠邪见不能增进善法。 若与五波罗蜜和合。 则功德具足。 义味调适。 楞伽山顶经云。 菩萨速疾道有二。 一方便道者。 能为因缘。 二般若道者。 能至寂灭。 是以般若无方便。 溺无为之坑。 方便无般若。 陷幻化之网。 二轮不滞一道无亏。 权实双行正宗方显。 住无所住。 佛事所以兼修。 得无所得。 智心所以恒寂。 问教秖令观身无我。 了本无生。 既达性空。 何存身见。 而欲妄想。 仍须舍乎。 答理中非有。 事上非无。 从缘幻生。 虽无作者善恶无性。 业果宛然。 从无始际丧无数身。 但续俱生无利而死。 今舍父母遗体。 岂是己身。 若一念圆修戒定慧等。 微妙善心。 方真己体。 今所舍者乃是缘生。 然于事中。 且为利益而死。 况正当无明烦恼三障二死所缠。 何乃说空。 谁当信受。 是以佛法贵在行持。 不取一期口辩。 如虫食木偶得成文。 似鸟言空。 全无其旨。 烦恼不减。 我慢翻增。 是恶取邪空。 非善达正法。 须亲见谛言行相应。 但纵妄语粗心。 岂察潜行蜜用。 古德云。 行取千尺万尺。 说取一寸半寸。 又经云。 言虽说空。 行在有中。 宝积经云。 佛言。 若不修行得菩提者。 音声言说。 亦应证得无上菩提。 作如是言。 我当作佛我当作佛。 以此语故无边众生应成正觉。 故知行在言前。 道非心外。 又经云。 佛言。 学我法者。 惟证乃知。 是以剧恶不如微善。 多虚不如少实。 但能行者不弃于小心。 纵空说者徒标于大意。 若未契真如之用。 顺法性而行。 惟得上慢之心。 自招诬罔之咎。 是以仁王列五忍之位。 智者备六即之文 。 行位分明岂可叨滥。 何不入平等观起随喜心。 积众善之根成大慈之种。 经云。 然一指节爇一炷香。 尚灭积劫之愆瑕。 或散一华暂称一佛。 毕至究竟之果位。 首楞严经云。 菩萨同事。 尚作奸偷屠贩淫女寡妇。 靡所不为。 无生义云。 离相无住行人。 不住涅槃。 能普现色身。 在有为中。 能贵能贱能凡能圣。 行仁义之道。 悲济十方尽未来际。 又云。 凡地修圣行。 果地习凡因。 未具佛法。 亦不灭受而取证也。 明知真是俗真。 俗是真俗。 执即尘劳。 通为佛事。 入法性三昧。 无一法可嫌。 证无边定门。 无一法可弃。 胜负既失。 取舍全乖。 不可障他菩提灭自善本。 又纵了非身深穷实相。 不滞心境决定无疑。 虽知一切有为犹如空中鸟迹。 尚须地地观练对治。 习气非无。 况坚执四倒之愚。 深陷八邪之网。 持此秽质广作贪淫。 被幻网所笼。 为情色所醉。 汨没生死沉沦苦轮者欤。 所以大觉深嗟。 广垂毁摈。 诸圣舍身之际。 无不先诃。 如以毒药而换醍醐。 似将瓦器而易珍宝。 故宝积经。 观身有四十种过患。 或云。 贪欲之狱。 恒为烦恼之所系缠。 臭秽之坑。 常被诸虫之所唼食。 似行厕而五种不净。 若漏囊而九孔常穿。 嗔恚毒蛇起害心。 而伤残慧命。 愚痴罗刹执我见而吞啖智身。 犹恶贼而举世皆嫌。 类死狗而诸贤并弃。 不坚如芭蕉水沫。 无常似焰影电光。 虽灌啖而反作冤仇。 每将养而罔知恩报。 广诮非一。 难可具言。 若不审此深愆。 遂乃广兴恶业。 迷斯为是而不进修。 则智行两亏。 理事俱失。 须先厌患苦切对治。 知非而欲火潜消。 了本而真源自现。 故法华经云。 犹如三界火宅所烧。 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问身虽虚假众患所缠。 然因此幻形能成道果。 经云。 不入烦恼大海。 不得无价宝珠。 若欲舍之。 恐成后悔。 答夫生不灭。 有相皆空。 若于三宝中志诚归向起一舍心。 犹胜世间虚生浪死。 则能以无常体得金刚体。 以不坚身易坚固身。 取舍二途须凭智照。 问安心入道须顺真空。 起行度生全归世谛。 但了法性以辩正宗。 何乃斥实凭虚丧本骤末。 有为扰动造作纷纭。 汨乱真源昏浊心水。 答第一义中真亦不立。 平等法界无佛众生。 俗谛门中不舍一法。 凡兴有作佛事门收。 是以诸佛常依二谛说法。 若不得世谛。 不得第一义谛。 唯识论云。 拨无二谛是恶取空。 诸佛说不可治者。 金刚经云。 发阿耨菩提心者。 于法不说断灭相。 贤首国师云。 真空不坏缘起业果。 是故尊卑宛然。 金刚三昧论云。 真俗无二而不守一。 由无二故则是一心。 不守一故举体为二。 华严经云。 譬如虚空于十方中。 若去来今求不可得。 然非无虚空。 菩萨如是。 观一切法皆不可得。 然非无一切法。 如实无异。 不失所作。 普示修行菩萨诸行。 不舍大愿调伏众生。 转正法轮不坏因果。 又云。 菩萨摩诃萨了达自身及以众生本来寂灭。 不惊不怖而勤修福智无有厌足。 虽知一切法无有造作。 而亦不舍诸法自相。 虽于诸境界永离贪欲。 而常乐瞻奉诸佛色身。 虽知不由他悟入于法。 而种种方便求一切智。 虽知诸佛国土皆如虚空。 而常乐庄严一切佛刹。 虽恒观察无人无我。 而教化众生无有疲厌。 虽于法界而本来不动。 以神通智力现众变化。 虽已成就一切智智。 而修菩萨行无有休息。 虽知诸法不可言说。 而转净法轮令众生喜。 虽能示现诸佛神力。 而不厌舍菩萨之身。 虽现入于大涅槃。 而一切处示现受生。 能作如是权实双行法。 是佛业。 是以若拨果排因。 即空见外道。 据体绝用。 是趣寂声闻。 又若立正宗。 何法非宗。 既论法性。 何物非性。 从迷破执。 则权立是非。 从悟辩同。 实无取舍。 今所论者。 不同凡夫所执事相。 又非三藏菩萨偏假离真及通教声闻但空灭相。 若离空之有。 乃妄色之因。 若离有之空。 归灰断之果。 今则性即相之性。 故不阂繁兴。 相即性之相。 故无亏湛寂。 境是不思议境。 空是第一义空。 舒卷同时。 即空而常有。 存泯下坏。 即有而常空。 故台教云。 如镜有像瓦砾不现中具诸相。 但空即无。 微妙净法身。 具相三十二。 清凉国师云。 凡圣交彻。 即凡心而见佛心。 理事双修。 依本智而求佛智。 古德释云。 禅宗失意之徒。 执理迷事云。 性本具足。 何假修求。 但要亡情。 即真佛自现。 学法之辈。 执事迷理。 何须孜孜修习理法。 合之双美。 离之两伤。 理事双修。 以彰圆妙。 休心绝念名理行。 兴功涉有名事行。 依本智者。 本觉智。 此是因智。 此虚明不昧名智。 成前理行。 亡情显理。 求佛智者。 即无障阂解脱智。 此是果智。 约圆明决断为智。 成前事行。 以起行成果故。 此则体性同故所以依之。 相用异故所以求之。 但求相用不求体性。 前亡情理行。 即是除染缘起。 以显体性。 兴功事行。 即是发净缘起。 以成相用。 无相宗云。 如上所说。 相用可然。 但依本智情亡。 则相用自显。 以本具故。 何须特尔起于事行。 圆宗云。 性诠本具。 亡情之时但除染分相用。 自显真体。 若无事行彼起净分相用。 无因得生。 如金中虽有众器除矿但能显金。 若不施功造作。 无因得生其器。 岂金出矿已不造不作自然得成于器。 若亡情则不假事行。 佛令具修岂不虚劳学者。 是以八地。 已能离念。 佛劝方令起于事行知由离念不了。 所以文云。 法性真常离心念。 二乘于此亦能得。 不以此故为世尊。 但以甚深无阂智。 七劝皆是事行故。 是知果佛须性相具足因行。 必须事理双修。 依本智如得金。 修理行如去矿。 修事行如造作。 求佛智如成器也慈愍三藏录云。 若言世尊说诸有为定如空华。 无有一物名虚妄者。 虚妄无形非解脱因。 如何世尊敕诸弟子。 劝修六度万行妙因。 当证菩提涅槃之果。 岂有智者赞乾闼婆城坚实高妙。 复劝诸人以兔角为梯而可登陟乎。 由此理故。 虽是凡夫发菩提心行菩萨行。 虽然有漏修习是实是正有体虚妄。 非如龟毛空无一物说为虚妄。 皆是依他缘生幻有。 不同无而妄计。 若如是解者。 常行于相。 相不能阂。 速得解脱。 迷情局执于教不通。 虽求离相。 恒被相拘。 无有解脱。 又云。 若三世佛行执为妄想。 凭何修学而得解脱。 不依佛行别有所宗。 皆外道行。 古德云。 若一向拱手自取安隐不行仁义道即阙庄严。 多劫亦不成。 但实际不受一尘。 佛事不舍一法。 还源观云。 真该妄末行无不修。 妄彻真源相无不寂。 又云。 真如之性。 法尔随缘。 万法俱兴。 法尔归性。 祖师传法偈云。 心地随时说。 菩提亦秖宁。 事理俱无阂。 当生即不生。 故知真不守性。 顺寂而万有恒兴。 缘不失体。 任动而一空常寂。 问思益经云。 入正位者。 不从一地至十地。 楞伽经云。 寂灭真如有何次第。 古德云。 宁可永劫沉沦。 终不求诸圣解脱。 又云。 任汝千圣现。 我有天真佛。 何乃捏目生华。 强分行位。 答若心冥性佛。 理括真源。 岂假他缘尚犹忘己。 若随智区分。 于无次第中而立次第。 虽似升降。 本位不动。 夫圣人大宝曰位。 若无行位。 则是天魔外道。 若约圆融门。 则顺法界性。 本自清净。 若约行布门。 则随世谛相。 前后浅深。 今圆融不碍行布。 顿成诸行。 一地即一切地故。 若行布不碍圆融。 遍成诸行。 增进诸位功德故。 点空论位常居中道。 不有而有阶降历然。 有而不有泯然虚静。 故般若经云。 须菩提问佛。 若诸法毕竟无所有。 云何说有一地乃至十地佛言。 以诸法毕竟无所有故。 则有菩萨初地至十地。 若诸法有决定性者。 则无一地乃至十地。 是以三十七品。 菩萨履践之门。 五十二位。 古佛修行之路。 从初念处一念圆修。 迄至十八不共。 练磨三业究竟清净。 问真源自性本自圆成。 何藉修行广兴动作。 经云。 见苦断集。 证灭修道。 名为戏论。 若起妄修行。 何当契本。 答起信论云。 以有妄想心故。 能知名义为说真觉。 亦因真如内熏。 令此无明而有净用。 复因诸佛言教力。 内外相资。 令此妄心自信己身有真如性。 能起种种方便修诸对治。 此能修行。 则是信有真如。 由未证真。 不名无漏。 妄念若净真性自显。 又虽修无性。 不阂真修。 从妄显真。 因识成智。 犹如影像能表镜明。 若无尘劳佛道不立。 古德云。 真妄二法。 同是一心。 妄揽真成。 无别妄故。 真随妄现。 无别真故。 又真外有妄。 理不遍故。 妄外有真。 事无依故。 又若执本净。 是自性痴。 若假外修。 是他性痴。 若内外相资。 是共性痴。 若本末俱遣。 是无因痴。 长者论云。 若一概皆平。 则无心修道。 应须策修以至无修方知万法无修。 宝积经云。 若无正修者。 猫兔等亦合成佛。 以无正修故。 台教云。 行能成智。 行满智圆。 智能显理。 理穷智寂。 相须之道兴废不无。 因权显实。 实立权亡。 约妄明真。 真成妄泯权妄既寂真实亦空。 非妄非权何真何实。 牛头融大师云。 若言修生。 则造作非真。 若言本有。 则万行虚设。 问一切凡夫常在于定。 何须数息入观而无绳自缚乎。 答若法性三昧。 何人不具。 若论究竟定门。 唯佛方备。 等觉菩萨尚乃不知。 散心凡夫岂容测度。 故文殊云。 譬如人学射。 从粗至细。 后乃所发皆中。 我亦如是。 初学三昧谛缘一境。 后入无心三昧。 始一切时中常与定俱。 所以不净假观数息妙门。 是入甘露之津。 出生死之径。 故龙树祖师云。 观佛十力中。 二力最大。 因业力故入生死。 因定力故出生死。 正法念经云。 救四天下人命。 不如一食顷端心正意。 是以在缠真如昏散皆具。 出缠真如。 定慧方明。 总别条然前后无滥。 何专理是宁斥事非。 问菩萨大业。 以摄化为基。 何乃独宿孤峰入深兰若。 既违本愿何成利人。 答菩萨本为度他。 是以先修定慧。 空闲静处禅观易成。 少欲头陀能入圣道。 法华经云。 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于深山思惟佛道。 问多闻广读习学记持。 徇义穷文。 何当见性。 答若随语生见。 齐文作解。 执诠忘旨。 逐教迷心。 指月不分即难见性。 若因言悟道藉教明宗。 谛入圆诠深探佛意。 即多闻而成宝藏。 积学以为智海。 从凡入圣。 皆因玄学之力。 居危护安。 尽资妙智之功。 言为入道之阶梯。 教是辩正之绳墨。 华严经云。 欲度众生令住涅槃。 不离无障阂解脱智。 无障阂解脱智不离一切法如实觉。 一切法如实觉不离无行无生行慧光。 无行无生行慧光不离禅善巧决定观察智。 禅善巧决定观察智不离善巧多闻。 菩萨如是观察了知已。 倍于正法勤求修习。 日夜惟愿闻法喜法。 乐法依法随法解法。 顺法到法住法行法。 菩萨如是勤求佛法。 所有珍财皆无吝惜。 不见有物难得可重。 但于能说佛法之人。 生难遭想。 法华经云。 若有利根智慧明了多闻强识乃可为说。 论云。 有慧无多闻。 是不知实相。 譬如大暗中有目无所见。 多闻无智慧。 亦不知实相。 譬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目。 多闻利智慧。 是所说应受。 无闻无智慧。 是名人身牛。 故圆教二品。 方许兼读诵。 位居不退。 始闻法无厌。 闻有助观之力。 学成种智之功。 不可作牛羊之眼。 罔辨方隅。 处愚戆之心。 不分菽麦乎。 问灵知不昧。 妙性常圆。 何假参寻。 遍求知识。 答一切众生悟里生迷。 真中起妄。 秖为不觉。 须假发扬。 法华经云。 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 尽行诸佛无量道法。 勇猛精进名称普闻。 又云。 善知识者是大因缘。 所谓令得见佛。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华严经云。 譬如暗中宝。 无灯不可见。 佛法无人说。 虽智不能了。 又云。 不要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宝。 惟愿乐闻一句未闻佛法。 又云。 虽知诸法不由他悟。 而常尊敬诸善知识。 起信论云。 又诸佛法有因有缘。 因缘具足乃得成办。 如木中水性是火正因。 若无人知不假方便。 能自烧人。 无有是处。 众生亦尔。 虽有正因熏习之力。 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 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 则无是处。 法句经云。 如裹香之纸系鱼之索。 佛语诸比丘。 夫物本净。 皆由因缘以兴罪福。 近贤明则道义隆。 友愚暗则殃祸集。 譬如纸索。 近香则香。 系鱼则臭。 渐染玩习各不自觉。 颂曰。 鄙夫染人如近臭物。 渐迷习非不觉成恶。 贤夫染人如附香熏。 进智习善行成芳洁。 首楞严经云。 佛告阿难。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 种种颠倒业种自然。 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 乃至别成声闻缘觉。 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 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 犹如煮砂欲成嘉馔。 纵经尘劫终不能成。 是知初心。 须亲道友以辨邪正。 方契真修。 或涉权门日劫相倍。 若得圆旨不枉功程。 直至道场永无疑悔。 及生自悟之时。 惟证无师自然之智。 决定不从人得。 问说法为人。 虽成大业。 未齐极地。 恐损自行。 登地菩萨尚被佛诃。 未证凡夫如何开演。 答台教初品。 即是凡夫。 若信入圆门。 亦可说法。 以凡夫心同佛所知。 用所生眼齐如来见。 般若经中校量。 正忆念自修行般若之福。 不如广为人天巧说譬喻。 令前人易解般若。 其福最胜。 经云。 其人戒足虽赢劣。 善能说法利多人。 若有供养是人者。 则为供养十方佛。 未曾有经云。 说法有二大因缘。 一者开化天人福无量故。 二者为报施食恩故。 岂得不说。 又财施如灯。 但明小室。 法施若日。 远照天下。 大方广总持经云。 佛言。 善男子。 佛灭度后。 若有法师。 善随乐欲为人说法。 能令菩萨学大乘者。 及诸大众。 有发一毛欢喜之心。 乃至暂下一滴泪者。 当知皆是佛之神力。 但见解不谬冥契佛心。 虽为他人亦乃化功归己。 既能助道又报佛恩。 傥不涉名闻。 实一毫不弃。 至于传持法宝。 讲唱大乘。 制论释经。 著文解义。 拔不信之疑箭。 照愚暗之智光。 建法垣墙续佛寿命。 或取经西土求法遐方。 或翻译大乘润文至教。 或广行经咒遍施受持。 开法施之门。 续传灯之焰。 能将甘露。 沃枯竭之心。 善使金錍扶痴盲之眼。 经云。 假使顶戴经尘劫。 身为床座遍三千。 若不传法度众生。 决定无能报恩者。 问何不一法顿悟万行自圆。 而迂回渐径勤劳小善乎。 禅宗一念不生。 一尘不现。 若争驰焰水。 竞执空华。 以幻修幻。 终无得理。 答诸佛了幻。 方能度幻众生。 菩萨明空。 是以从空建立。 涅槃经云。 佛言。 一切诸法皆如幻相。 如来在中以方便力无所染著。 何以故。 诸佛法尔。 中论云。 以有空义故。 一切法得成。 是以顿如种子已包。 渐似芽茎旋发。 又如见九层之台。 则可顿见。 要须蹑阶而后得升。 顿了心性。 即心是佛。 无性不具。 而须积功遍修万行。 又如磨镜一时遍磨明净有渐。 万行顿修悟则渐胜。 此名圆渐。 非是渐圆。 亦是无位中位。 无行中行。 是以彻果该因。 从微至著。 皆须慈善根力。 乃能自利利他故。 九层之台成于始篑。 千里之程托于初步。 滔滔之水起于滥觞。 森森之树生于毫末。 道不遗于小行。 暗弗拒于初明。 故一句染神。 历劫不朽。 一善入心。 万世匪忘。 涅槃经云。 佛说。 修一善心破百种恶。 如少金刚能坏须弥。 亦如少火能烧一切。 如少毒药能害众生。 少善亦尔能破大恶。 日摩尼宝经云。 佛告迦叶菩萨。 我观众生。 虽后数千巨亿万劫在欲爱中为罪所覆。 若闻佛经一反念善。 罪即消尽。 大智度论云。 如来成道时。 有十种微笑。 而观世间。 有小因大果小缘大报。 如求佛道。 赞一偈。 一称南无佛。 烧一捻香。 必得作佛。 何况闻知诸法实相不生不灭不不生不不灭。 而行因缘。 业亦不失。 以是故笑。 古德问云。 达磨不与梁帝说功德因缘。 而云无耶。 菩萨舍国城建塔庙。 岂虚设乎。 答大师此说。 不坏福德因果。 武帝不达有为功德而有限剂。 空无相福不可思量。 破他贪著。 如不贪著。 尽是无为。 菩萨亦作轮王。 如是福报因果历然。 可是无耶。 若达理者。 处之与法界同量。 无有竭尽。 若不达理。 即是有为轮回之报。 不应贪著。 忠国师云。 诸佛菩萨皆具福智二严。 岂是拨无因果。 但勿以理滞事以事妨理。 终日行而不乖于无行也。 生法师问。 云何弹指合掌无非佛因耶。 答一切法皆无定性。 而所适随缘。 若以贪为缘。 即适人天之报。 若回向菩萨为缘。 即成佛果之报。 真如尚不守自性。 而况此微善乎。 又云。 万善理同无漏者。 夫万善本有。 皆资理发。 理既无异。 善岂容二。 本如来藏性。 为万善之因。 亦名正因。 亲生万善。 台教云。 如轻小善不成佛。 是灭世间佛种。 又云。 善机有二。 一感人天华报。 二感佛道果报。 若以佛眼圆照众生万善。 究竟得佛。 一大事出世之正意。 荆溪尊者云。 一毫之善。 本趣菩提。 如操刀执炬得其要柄。 若以相心。 如把刃抱火。 法华经中。 明散心念佛。 小音赞叹。 指甲画像。 聚沙成塔。 渐积功德。 皆成佛道。 大悲经云。 佛告阿难。 若有众生。 于诸佛所一发信心。 种少善根终不败亡。 假使久远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彼一善根必得涅槃。 如一滴水投大海中。 虽经久远终不亏损。 是以大圣顺机曲应。 大小不忘。 接后逗前。 半满岂废。 或赞小而引归深极。 或诃半而恐滞初门。 黄叶宁金。 空拳岂实。 皆是抑扬之意 。 权施诱度之恩。 而不得教旨者。 但执方便之言。 互相是非确定取舍。 或执小滞大。 违失本宗。 或据大妨小。 而亏权慧。 又虽然宗大。 大旨焉明。 徒云斥小小行空失。 运意则承虚托假。 出语则越分过头。 断正法轮谤大般若。 深愆极过莫越于斯。 历劫何穷长沦无间。 净名经云。 无方便慧缚。 有方便慧解。 无慧方便缚。 有慧方便解。 岂可执权谤实害有宾无。 但大小双弘。 空有俱运。 一心三观即无过矣。 是以顺法体。 则纤毫不立。 随智用则大业恒兴。 体不离用。 故寂而常照。 用不离体。 故照而常寂。 是以常体常用。 恒照恒寂。 若会旨归宗。 则体用俱离。 何照何寂。 曷乃据体而碍用。 执性而坏缘。 理事不融真俗成隔。 则同体之悲绝运。 无缘之慈靡成。 善恶既不同观。 冤亲何能普救。 过之甚矣。 失莫大焉。 又先德云。 夫善知识者。 虽明见佛性与佛同等。 若论其功未齐诸圣。 须从今日步步资熏。 又古德云。 蕈子比丘还债。 虽不得理。 犹有行门。 今时多有学人。 二事俱失。 故知见性未谛。 但是随语依通。 及检时中正助皆丧。 是以先圣终不浪阶。 抚臆扪心岂可容易。 是以六即拣滥。 十地辨功。 若以即故。 何凡何圣。 若论六故。 凡圣天隔。 又若论其理。 初地即具足一切地。 若言其行。 后地则倍倍超前秖如才登八地。 一念利生。 下地多劫不及。 问善恶同源。 是非一旨。 云何弃恶崇善。 而违法性乎。 答若以性善性恶。 凡圣不移。 诸佛不断性恶。 能现地狱之身。 阐提不断性善。 常具佛果之体。 若以修善修恶。 就事即殊。 因果不同。 愚智有别。 修一念善远阶觉地。 起一念恶长没苦轮。 若以性从缘。 虽同而异。 若泯缘从性。 虽异而同。 故禅门秘要经云。 佛言。 善恶业缘。 本无有异。 虽复不异。 不共俱止。 华严经云。 如相与无相。 生死及涅槃。 分别各不同。 智无智如是。 故知教旨如镜。 何所疑焉。 问若分修性。 则善恶二途。 乖平等之慈。 失遍行之德。 答自行须离。 约法即空。 化他等观。 在人何别。 是以初心自利。 则损益两陈。 究竟利他。 则善恶同化。 如夜行险道。 以恶人执烛。 岂可以人恶故而不随其照。 菩萨得般若之光。 终不舍恶。 华严经云。 舍恶性人。 远懈怠者。 轻慢乱意讥嫌恶慧。 是为魔业。 台教云。 恶是善资。 无恶亦无善。 法华经云。 恶鬼入其身。 骂詈毁辱我。 我等念佛故。 皆当忍是事。 恶不来加不得用念。 用念由于恶加。 又威音王佛所。 著法之众。 闻不轻言。 骂詈捶打。 由恶业故还值不轻。 不轻教化皆得不退。 又提婆达多是善知识。 书云。 善者是恶人之师。 恶者是善人之资。 故知恶能资善。 非能通正。 岂有一法而可舍乎。 问无缘不强化。 机熟自相应。 若愚恶不信之人。 如何诱度。 答舍愚从智。 平等理乖。 弃恶归善。 同体悲废。 众生本妙不可度量。 忽遇因缘机发不定。 设未得度亦作度缘。 以此而推。 应须等化。 问若修众善之门。 须兴乐欲之念。 憎爱二苦。 能障寂灭菩提。 取舍两情。 岂成无阂解脱。 答涅槃经云。 一切众生有二种爱。 一者善爱。 二者不善爱。 不善爱者。 惟愚求之。 善法爱者。 诸菩萨求。 华严经云。 广大智所说。 欲为诸法本。 应起胜希望。 志求无上觉。 又云。 断善法欲。 是菩萨魔事。 是以入道之初。 欲为道本。 至其极位。 法爱须忘。 阶降宛然。 初后不滥。 问人法本空。 身心自离。 既无能作。 谁行众善乎。 答涅槃经云。 虽本自空。 亦由菩萨修空见空。 又师子吼菩萨言。 世尊。 众生五阴空无所有。 谁有受教修习道者。 佛言。 善男子。 一切众生皆有念心慧心发心勤精进心信心定心。 如是等法虽念念灭。 犹故相似相续不断。 故名修道。 乃至如灯虽念念灭。 而有光明除破暗冥。 念等诸法亦复如是。 如众生食虽念念灭。 亦能令饥者而得饱满。 譬如上药虽念念灭。 亦能愈病。 日月光明虽念念灭。 亦能增长草木树林。 善男子。 汝言念念灭云何增长者。 心不断故名为增长。 问所行众善。 福德竟何所归。 若云自度还同二乘之心。 若云度他即立众生之相。 答菩萨所作福德。 皆为成熟众生。 空有圆融自他无滞。 观世若幻。 岂违实相之门。 度生同空。 宁亏方便之道。 般若经云。 菩萨成就二法。 魔不能坏。 一者观诸法空。 二者不舍一切众生。 论释云。 以日月因缘故万法润生。 但有月而无日。 则万物湿坏。 但有日而无月。 则万物燋烂。 日月和合故万物成就。 菩萨亦如是。 有二道。 一者悲。 二者空。 佛说二事兼用。 虽观一切空。 而不舍众生。 虽怜愍众生。 不舍一切空。 观一切法空。 空亦空故不著空。 是故不妨怜愍众生。 虽怜愍众生。 亦不著众生。 亦不取众生相。 但怜悯众生引导入空故。 问经云。 佛不得佛道。 亦不度众生。 若见众生苦即是受苦者。 云何修习福德。 而度众生乎。 答约真即无。 随俗即有。 论云。 佛答须菩提若一切众生。 自知诸法自性空者。 菩萨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 亦不于六道中拔出众生。 何以故。 众生自知诸法性空。 则无所度。 譬如无病则不须药。 无暗则不须灯。 今众生实不知自相空法。 故随心取相生著。 以著故染。 染故随于五欲。 随五欲故为贪所覆。 贪因缘故乃至作生死业。 无复穷已。 是知因凡立圣。 凡圣皆空。 从恶得善。 善恶无性。 以无性故万善常兴。 以皆空故一真恒寂。 问众生之界。 如二头三手。 若实见度者。 何异捞水月而捉镜像。 削鸟迹而植焦芽。 未审究竟以何为众生而兴济度。 答夫众生者。 即是自身日夜所起无量妄念之心。 大集经云。 汝日夜念念常起无量百千众生。 净度三昧经云。 一念受一身。 善念生天上人中身。 恶念受三恶道身百念受百身。 千念受千身。 一日一夜种生死根。 后当受八亿五千万杂类之身。 乃至百年之中。 种后世身体骨皮毛。 遍大千刹土。 地间无空处。 若一念不生。 恬然反本。 故云度妄众生。 了念即空无有起处。 复云。 不见众生可度。 亦云。 度尽一切众生。 方成正觉。 即斯旨也。 华严经云。 身为正法藏。 心为无阂灯。 照了诸法空。 名曰度众生。 既自行已立。 还说示人。 普令观心还依是学。 是为真实之慈究竟之度矣。 夫从凡入圣。 万善之门。 先发菩提心最为第一。 乃众行之首。 履道之初。 终始该罗不可暂废。 梵网经云。 若佛子。 常起大悲心。 乃至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 应心念口言。 汝是畜生发菩提心。 而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 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 若菩萨不发教化众生心者。 犯轻垢罪。 华严经云。 欲见十方一切佛。 欲施无尽功德藏。 欲灭众生诸苦恼。 宜应速发菩提心。 又云。 菩提心者犹如种子。 能生一切诸佛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良田。 能长众生白净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大地。 能持一切诸世间故。 菩提心者犹如净水。 能洗一切烦恼垢故。 菩提心者犹如大风。 普于世间无所阂故菩提心者犹如盛火。 能烧一切诸见薪故。 问菩提理。 本性自周圆。 何假发心故兴妄念。 答般若经云。 若菩萨知心性即是菩提。 而能发起大菩提心。 是名菩萨。 又上首菩萨云。 吾于无所求中。 而故求之。 又无所发。 菩萨云。 知一切法皆无所发。 而发菩提心。 然于所证真如。 如外无智。 能发妙智。 智外无如。 双照双遮。 不存不泯。 不二而二。 理智自分。 二而不二。 能所俱寂。 次即归命三宝无上福田。 起坚固心。 具不坏信。 离五怖畏。 成三菩提。 最初之因缘。 摄一切善法。 大报恩经云。 如何阇世王。 虽有逆罪应入阿鼻狱。 以诚心向佛故。 灭阿鼻罪。 是谓三宝救护力也。 又如在山林旷野恐怖之处。 若念佛功德。 恐怖即灭。 是故归凭三宝。 救护不虚。 古德云。 山有玉则草木润。 泉有龙则水不竭。 住处有三宝则善根增长。 谓三宝救护力也。 法句经云。 帝释命终入驴母腹中。 因归命三宝。 驴缰解走。 破坏坏器。 其主打之。 寻时伤胎。 其神却复天身。 佛为说偈。 帝释闻之。 达罪福之变。 解兴衰之本。 遵寂灭之行。 得须陀洹道。 木[木+患]子经云。 时有难国王名波金璃。 白佛言。 我国边小。 频岁贼寇。 五谷勇贵。 疾病灾行。 人民困苦。 我恒不安。 法藏深广。 不得修行。 惟愿垂矜。 赐我法要。 佛告王言。 若欲灭烦恼障者。 当穿木[木+患]子一百八个。 常以自随志心无散。 称南无佛陀南无达摩南无僧伽。 乃至能满百万遍者。 当断百八结业获无上果。 王闻欢喜。 我当奉行。 佛告王言。 有莎斗比丘。 诵三宝名。 经历十岁。 得成斯陀含果。 渐次修行。 今在普香世界。 作辟支佛。 王闻是已。 倍复修行。 问志公云。 苦哉哀哉。 怨枉弃却真佛。 造像香华供养求福。 不免六贼枷杖。 此意如何以契今说。 答此是古人破凡夫不识自佛一向外求。 住相迷真分别他境。 不为助道但求福门。 似箭射空如人入暗。 果招生灭宁越心尘。 若达惟心所见一切皆是心之相分。 终不执为外来。 然不坏因缘。 理事无阂。 故神锴和尚云。 缘众生空不舍于大慈。 观如来寂不失于敬养。 谈实相不坏于假名。 论差别不破于平等。 又华严经八地菩萨。 亲证无生法忍入无功用道。 了一切法如虚空性。 乃至涅槃心犹不现前。 方始见无量佛炽然供养。 又云。 若彼常于三宝中。 恭敬供养无疲厌。 则能超出四魔境。 速成无上佛菩提。 贤愚经云。 舍卫国有长者。 生一男儿。 当尔之时。 天雨七宝。 因字宝天。 后值佛出家得道。 佛言。 毗婆尸佛出现于世。 有一贫人。 虽怀喜心无供养具。 以一把白石拟珠用散众僧。 今此宝天比丘是。 乃至受无量福。 衣食自然。 今遭我世得道果证。 又真觉大师云。 深信正法劝行六度。 读诵大乘行道礼拜。 妙味香华音声赞呗灯烛台观。 山海泉林空中平地。 世间所有微尘已上悉持供养。 合集功德回助菩提。 以知秖破凡夫心外所执。 或是贪利供养。 嗔心持戒。 憍慢作福。 胜他布施。 无殷重心。 非广大意。 若如是行。 难招净业。 不可错会圣意。 断自凡情。 起断灭心。 灭菩提种。 首楞严经云。 若彼定中。 诸善男子。 见色阴消。 受阴明白。 自谓已足。 忽有无端。 大我慢起。 如是乃至。 慢与过慢。 及慢过慢。 或增上慢。 或卑劣慢。 一时俱发。 心中尚轻。 十方如来。 何况下位。 声闻缘觉。 此名见胜。 无慧自救。 悟则无咎。 非为圣证。 若作圣解。 则有一分。 大我慢魔。 入其心腑。 不礼塔庙。 摧毁经像。 谓檀越言。 此是金铜。 或是土木。 经是树叶。 或是叠华。 肉身真常。 不自恭敬。 却崇土木。 实为颠倒。 其深信者。 从其毁碎。 埋弃地中。 疑误众生。 入无间狱。 失于正受。 当从沦坠。 但所作之时一切无著。 欢喜庆幸竭力尽诚。 回向无上菩提。 普施法界含识。 则一毫之善。 皆是圆因。 终不堕落人天因果。 又福业弘深凡圣俱济。 福是安乐之本。 智为解脱之门。 以此二轮不可暂失。 乃成佛之正辙。 实拔苦之深因。 恭惟无上宝王十方慈父。 作大福聚具功德身。 尚乃亲对大众起礼骨塔。 躬为弟子不弃穿针。 岂况下劣凡形。 薄福鲜德。 阐提不信。 我慢贡高。 耻作低心顿遗小善。 像法决疑经云。 佛言。 若复有人见他修福及施贫穷。 讥毁之言。 此邪命人求觅名利。 出家之人何用布施。 但修禅定智慧之业。 何用纷动无益之事。 作是念者是魔眷属。 其人命终堕大地狱。 经历受苦。 从地狱出堕饿鬼中。 于五百身堕有狗中。 从狗出已。 五百世中常生贫贱受种种苦。 何以故。 由于前世见他施时不随喜故。 论云。 福德是菩萨摩诃萨根本能满愿。 一切圣入所共赞叹。 无智人所毁呰。 智人所行处。 无智人所远离。 是福德因缘故。 作人王转轮圣王天王阿罗汉辟支佛诸佛世尊。 大慈大悲十力四无所畏一切种智自在无阂。 皆从福德中生。 又云。 须菩提问。 以毕竟空中无有福与非福。 何故但以福德而得佛。 答以世谛中有福故得。 须菩提为众生著无所有故问。 佛以不著有故答。 所谓精进修福。 尚不可得。 何况不修福德。 如受乞食道人。 至一聚落从一家至一家。 乞食不得。 见一饿狗饥卧。 以杖打之言。 汝畜生无智。 我种种因缘家家求食。 尚不得。 何况汝卧而望得耶。 至于宝炬苏灯续命供佛。 遂乃恒增智焰常曜身光。 因正果圆行成业就。 故贼人偶挑残焰。 天眼长明。 贫女因献微灯。 佛阶遥记。 华严经云。 又放光明名照曜。 映蔽一切诸天光。 所有暗障靡不除。 普为众生作饶益。 此光觉悟一切众。 令执灯明供养佛。 以灯供养诸佛故。 得成世中无上灯。 然诸油灯及苏灯。 亦然种种诸明炬。 众香妙药上宝烛。 以是供养获此光。 普广经云。 然灯供养照诸幽冥。 苦痛众生蒙此光明。 得互相见。 缘此福德拔彼众生悉得休息。 施灯功德经云。 佛告舍利弗。 若人于塔庙施灯明已。 临命终时得见四种光明。 一者临终见于日轮圆满涌出。 二者见净月轮圆满涌出。 三者见诸天众一处而坐。 四者见于如来正遍知。 坐菩提树垂得菩提。 自见己身尊重如来。 合十指掌恭敬而住。 或散华供养严饰道场。 尽作菩提之缘因。 成佛之正行。 法华经云。 若人散乱心。 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 渐见无数佛。 大思惟经云。 若不散华献佛。 虽得往生。 而依报不具。 贤愚经云。 舍卫国内。 有豪富长者。 生一男儿面首端正。 天雨众华积满舍内。 即字华天。 乃至出家得阿罗汉。 阿难白佛。 华天何福而得如是。 佛言。 过去有佛。 名毗婆尸。 有一贫人见僧欢喜。 即于野泽采众草华用散大众。 尔时贫人。 今华天比丘是。 散华之德。 九十一劫身体端正。 意有所须如念而至。 经云。 若以一华散虚空中。 供养十方佛。 乃至毕苦其福无尽。 论云。 亿耳阿罗汉。 昔以一华施于佛塔。 九十一劫人天中受乐。 余福力得阿罗汉。 或烧香涂香庄严佛事焚一捻而位期妙果。 涂故塔而身出栴檀。 昔佛在世时。 有长者名栴檀香。 昔曾以香泥涂故塔。 从是已来九十一劫。 身诸毛孔出栴檀香。 从其口出优钵华香。 或悬幡塔庙。 宝盖圣仪标心。 而虽为他缘获福。 而惟成自果。 故佛在世时。 有婆多迦。 过去曾作一长幡。 悬毗婆尸佛塔上。 从是已来九十一劫。 天上人中常有大幡覆荫其上。 受福快乐。 后出家得道。 又经云。 若人悬幡风吹一转。 受一轮王位。 乃至烂坏为尘。 一尘一小王位。 百缘经云。 有一宝盖长者。 过去曾持一摩尼宝珠。 盖毗婆尸佛舍利塔头。 从是已来九十一劫。 天上人中常有自然宝盖覆其顶上。 乃至遇佛出家。 皆成佛果。 或称扬佛德。 赞叹大乘。 胜报无边。 殊因最大。 赞一偈有超劫成佛之功。 颂一言获舌相妙音之报。 观佛三昧经云。 昔过去久远无量世时。 有佛出世。 号宝威德上王。 时有比丘与九弟子。 往诣佛塔礼拜佛像。 见一宝像严显可观。 礼已谛观说偈赞叹。 后时命终。 悉生东方宝威德上王佛国。 大莲华中忽然化生。 从此已来恒得值佛。 得念佛三昧。 佛为授记。 于十方面各得成佛。 法华经云。 譬如优昙华。 一切皆爱乐。 天人所希有。 时时乃一出。 闻法欢喜赞。 乃至发一言。 则为已供养。 十方三世佛。 是人甚希有。 过于优昙华。 华严经云。 又放光明名妙音。 此光开悟诸菩萨。 能令三界所有声。 闻者皆是如来音。 以大音声称赞佛。 及施铃铎诸音乐。 普使世间闻佛音。 是故得成此光明。 至于讽咏唱呗妙梵歌扬。 昔婆提飏呗。 清响彻于净居。 释尊入定。 琴歌震于石室。 园林楼观。 入法界之法门音声语言。 成佛宗之佛事。 毗尼母经云。 佛告诸比丘。 听汝等呗。 呗者即言说之辞。 十诵律云。 为诸天闻呗心喜。 或音乐舞妓螺钹箫韶。 发欢喜心种种供养。 法华经云。 若使人作乐。 系鼓吹角呗。 箫笛琴箜篌。 琵琶铙铜钹。 如是众妙音。 尽持以供养。 或以欢喜心。 歌呗颂佛德。 乃至一小音。 皆已成佛道。 或劝请诸佛。 初转法轮。 不般涅槃。 悲济含识。 智论问云。 菩萨法尔六时劝请十方佛者。 若于目前面请诸佛则可。 今十方无量佛亦不目见。 云何可请。 答如慈心念众生令得快乐。 众生虽无所得。 念者大得其福。 请佛说法亦复如是。 又虽众生不面请佛。 佛常见其心。 亦闻彼请。 或随喜赞善。 助他胜缘。 如观买香傍染香气。 虽不亲作。 得同善根。 论云。 有人作功德。 见者心随喜。 赞言善哉。 在无常世界中。 为痴冥所蔽。 能弘大心建此福德。 菩萨但以随喜心。 过于二乘人上。 何况自行。 又菩萨昼夜六时常行三事。 一礼十方佛。 忏三世罪。 二随喜十方三世诸佛所行功德。 三劝请诸佛初转法轮。 及久住世间。 行此三事。 功德无量。 转近得佛。 若作诸善。 悉皆回向。 成就菩提免坠生灭。 如微声入角遂致远闻。 似滴水投河即同广润。 以少善而至极果。 运微意而成大心。 或发大愿者。 万行之因。 能长慈悲不断佛种。 大事成办所作克终。 成道利生皆因弘誓。 是以有行无愿。 其行必孤。 有愿无行。 其愿必虚。 行愿相从。 自他兼利。 华严经云。 不发大愿魔所摄持。 乐处寂灭断除烦恼。 魔所摄持。 永断生死魔所摄持。 舍菩萨行魔所摄持。 不化众生魔所摄持。 智论云。 作福无愿。 无所树立。 愿为导师。 能有所成。 譬如销金。 随师所作。 金无定也。 菩萨亦尔。 修净土愿。 然后得之。 以是故知。 因愿获果。 又云。 若能一发心言。 愿我当作佛灭一切众生苦。 虽未断烦恼未行难事。 以心口重故。 胜一切众生。 大庄严论云。 佛国事大。 独行功德不能成就。 要须愿力。 如牛虽力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 净佛国土由愿引成。 以愿力故福德增长。 不失不坏常见佛故。 或造新修故立像图真。 兴建伽蓝庄严福地。 法华经云。 若人为佛故。 建立诸形像。 刻雕成众相。 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宝成。 [金+俞]鉐赤白铜。 白镴及铅锡。 铁木及与泥。 或以胶漆布。 严饰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彩画作佛像。 百福庄严相。 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 作佛形像经云。 优填王来至佛所。 白佛言。 世尊。 若佛灭后。 其有众生作佛形像。 当得何福。 佛告王言。 若当有人作佛形像。 功德无量不可称计。 天上人中受诸快乐。 身体常作紫磨金色。 若生人中。 常生帝王大臣长者贤善家子。 乃至若作帝王。 王中特尊。 或作转轮圣王。 王四天下。 七宝自然千子具足。 乃至若生天上。 作六欲天主。 若生梵天作天梵王。 后皆得生无量寿国。 作大菩萨。 毕当成佛入泯洹道。 若当有人作佛形像。 获福如是。 华首经云。 佛告舍利弗。 菩萨有四法。 终不退转无上菩提。 何等为四。 一者若见塔庙毁坏。 当加修治。 若泥乃至一砖。 二者若于四衢道中多人观处。 起塔造像。 为作念佛善福之缘。 三者若见比丘僧二部诤讼。 勤求方便令其和合。 四者若见佛法欲坏。 能读诵说乃至一偈令使不绝。 为护法故敬养法师。 专心护法不惜身命。 菩萨若成就是四法者。 世世当作转轮圣王。 得大力身如那罗延。 舍四天下而行出家。 能得随意修四梵行。 命终生天作大梵王。 乃至究竟成无上道。 是故猕猴戏造石塔。 尚乃生天。 樵人误唱佛声。 犹云得度。 何况志诚宁无胜报。 或兴崇宝塔。 铸泻洪钟。 乃至大如拇指。 天界福生。 或复暂击一声。 幽途苦息。 无上依经云。 佛告阿难。 如帝释天宫住处。 有大飞阁名常胜殿。 种种宝庄各八万四千。 若有清信男子女人。 造作如是常胜宝殿。 百千拘胝施与四方众僧。 若复有人如来般涅槃后。 取舍利如芥子大。 造塔如阿摩罗子大。 戴刹如针大。 露盘如枣叶大。 造佛形像如麦子大。 此功德胜前所说。 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阿僧祇数分所不及一。 何以故。 如来无量功德故。 涅槃经云。 善守佛僧物涂扫佛僧地。 造塔如拇指。 常生欢喜心。 亦生不动国。 此即净土常严。 不为三灾所动也。 或书写大藏启发真诠。 或刻石销金剥皮刺血。 令见闻随喜。 十种传通。 誓报四恩。 明遵慈敕。 是以佛智赞而不及。 天福报而无穷。 齐善逝之功。 作如来之使。 法华经云。 若人得闻此法华经。 若自书若使人书。 所得功德。 以佛智慧筹量多少。 不得其边。 或兴崇三宝广扇慈风。 或墙堑释门。 威力外护遂令正法久住。 佛道长隆。 外感则雨顺风调家宁国泰。 内报则道生垢灭果满因圆。 能遵付嘱之恩。 不失菩提之记。 或释其拘系。 放人出家。 或广度僧尼。 绍隆佛种。 开出离之道。 施引接之门。 格量胜因。 群经具赞。 出家功德经云。 若放男女奴婢人民出家。 功德无量。 本缘经云。 以一日一夜出家故。 二十劫不堕三恶道。 僧祇律云。 以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者。 离六百六千六十岁三涂苦。 乃至醉中剃发。 戏里披衣。 一向时间。 当期道果。 何况割慈舍爱。 具足正因。 成菩萨僧。 福何边际。 或忘身为法禁绝邪师。 建正法幢断魔罥索。 朗慧日于无明暗室。 荫慈云于烦恼稠林。 使信邪者趣三脱之门。 俾执见者裂八倒之网。 或成他大业。 助发菩提。 作增上之缘。 为不请之友。 涅槃经云。 助人发菩提心者。 许破五戒。 故知损己为他。 是大士之行。 或饭僧设供。 资备修行。 开大施之门。 建无遮之会。 是以减一匙之饭。 七返生天。 施一团之[麴-匊+少]。 现登王位。 或造经房禅室。 或施华果园林。 供给所须。 助成道业。 昔支辨安禅道侣。 致天乐自然。 日给诵经沙弥。 获总持第一。 大报恩经云。 若以饭食璎珞施人。 除去嗔心。 以是因缘获得二相。 一者金色。 二者常光。 乃至扫塔涂地。 给持众僧。 起恭敬心。 成殷重业。 发一念之微善。 成无边之净缘。 菩萨本行经云。 昔佛在世时。 有阿罗汉婆多竭梨。 观因地。 曾扫洒定光佛古塔。 诛伐草木。 严净已讫。 踊跃欢喜。 绕之八匝作礼而去。 命终之后生光音天。 尽其天寿乃至百返作转轮圣王。 颜容端正见者欢喜。 欲行之时道路自净。 九十劫中天上人间。 富贵尊荣快乐无极。 今最后身值释迦佛。 舍豪出家得阿罗汉。 若有人能于佛法僧。 少作微善如毫发许。 所生之处受报弘大无有穷尽。 正法念经云。 若有众生净心供养众僧。 扫如来塔。 命终生意乐天。 身无骨肉亦无污垢。 香气能熏一百由旬。 其身净洁犹如明镜。 付法传云。 有一比丘毬多。 观其无福不能得道。 令教化供僧。 便证罗汉果。 又有罗汉名祇夜多。 具三明六通。 观见前生曾作狗身。 未曾暂得一饱。 常忍饥渴。 遂每躬自执爨。 供给众僧。 大报恩经云。 思惟诸法甚深之义。 乐修善法。 供养父母和尚师长有德之人。 若行道路佛塔僧房。 除去砖石荆棘不净。 以是因缘得三十二相中一一毛右旋相。 乃至看病浴僧义井圊厕。 扶危拯急济用备时。 皆大菩萨之心。 成不思议之行。 利他既重得果偏深。 或永受坚固不坏之形。 或常得清净相好之体。 或往生佛国甘露之界。 或顿获轻安自在之身。 皆三十二相之殊因。 八十种好之妙果。 大方便佛报恩经云。 三业清净。 瞻病施药。 破除憍慢。 饮食知足。 以是因缘。 得三十二相中平立相。 福田经云。 佛告天帝。 我昔于波罗柰国。 安设圊厕。 缘此功德。 世世清净。 累劫行道。 秽染不污。 金色晃昱。 尘垢不著。 食自消化。 无便利之患。 百缘经云。 孙陀利比丘。 过去作长者。 因备办香水。 澡浴众僧。 复以珍宝投之水中。 今所生之时。 舍内自然有一涌泉。 香水冷美。 有诸珍宝充满其中。 端正殊妙。 后出家得道。 贤愚经云。 昔有五百贾客。 入海采宝。 请一五戒优婆塞用作导师。 海神取水一掬而问之曰。 掬中水多。 海水多耶。 贤者答曰。 掬中水多。 海水虽多。 劫欲尽时必有枯竭。 若复有人。 能以一掬水。 供养三宝。 或奉父母。 或丐贫穷给与禽兽。 此之功德。 历劫不尽。 以此言之。 知海水少掬水多。 海神欢喜。 即以珍宝用赠贤者。 以知一切万物惟应济急利时。 如若不用。 虽多无益。 经云。 若种树园林。 造井厕桥梁。 是人所为福。 昼夜常增长。 高僧传云。 道安法师感圣僧语曰。 汝行解过人。 秖缘少福。 能浴众僧。 所愿必果。 或平治坑堑开通道路。 或造立船筏兴置桥梁。 或于要道建造亭台。 或在路傍栽植华果。 济往来之疲乏。 备人畜之所行。 六度门中。 深发弘扬之志。 八福田内。 普运慈济之心。 一念善因能招二报。 一者华报。 受人天之快乐。 二者果报。 证祖佛之真源。 或施食给浆病缘汤药。 住处衣服一切所须。 安乐有情。 是诸佛之家业。 抚绥沉溺。 乃大士之常仪。 遂使施一诃梨受九十劫之福乐。 分一口食。 得千倍之资持。 经云。 施食得五种利益。 一者施命。 二者施色。 三者施力。 四者施安。 五者施辩。 智度论云。 鬼神得人一口之食。 而千万倍出。 华严经云。 又放光明名安隐。 此光能照疾病者。 令除一切诸苦痛。 悉得正定三昧乐。 施以良药救众患。 妙宝延命香涂体。 苏油乳蜜充饮食。 以是得成此光明。 或施无畏善和诤讼。 哀愍孤露救拔艰危。 福受梵天行齐大觉。 因强果胜德厚报深。 华严经云。 又放光明名无畏。 此光照触恐怖者。 非人所持诸毒害。 一切皆令疾除灭。 能于众生施无畏。 遇有恼害皆劝止。 拯济危难孤穷者。 以是得成此光明。 又慈悲喜舍种种利益。 度贫代苦轸念垂哀。 及施畜生一抟之食。 皆是佛业无缘慈因。 法句经云。 行慈有十一种利。 佛说偈言履行仁慈。 博爱济众。 有十一誉。 福常随身。 卧安觉安。 不见恶梦。 天护人爱。 不毒不兵。 水火不丧。 在所得利。 死升梵天。 是为十一。 故经云。 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 所有善根。 慈为根本。 毗沙论云。 若修慈者。 火不能烧刀不能伤。 毒不能害水不能漂。 他不能杀。 所以然者。 慈心定是不害法故。 有大威势诸天拥护。 害不能害。 像法决疑经云。 佛言。 若人于阿僧祇劫。 以身供养十方诸佛并诸菩萨及声闻众。 不如有人施与畜生一口之食。 其福胜彼。 百千万倍无量无边。 丈夫论云。 悲心施一人。 功德如大地。 为己施一切。 得报如芥子。 救一厄难人。 胜余一切施。 众星虽有光。 不如一月明。 华严经云。 菩萨乃至施与畜生之食一抟一粒。 咸作是愿。 当令此等舍畜生道。 利益安乐究竟解脱。 永度苦海永灭苦受。 永除苦蕴。 永断苦觉苦聚苦行苦因苦本。 及诸苦处愿彼众生皆得舍离。 菩萨如是专心系念一切众生。 以彼善根而为上首。 为其回向一切种智。 大涅槃经云。 佛过去惟修一慈。 经此劫世七反成坏。 不来生此世界坏时。 生光音天。 世界成时生梵天中作大梵王。 三十六反为大帝释。 无量百千世作转轮圣王。 乃至成佛。 又师子现指。 醉像礼足。 慈母遇子。 盲则得明。 城变金璃。 石举空界。 释女疮合。 调达病痊。 皆是本师积劫熏修慈善根力。 能令苦者见如是事。 今既承绍合履玄踪。 乃至放生赎命。 止杀兴哀。 断烧煮之殃。 释笼罩之絷。 续寿量之海。 成慧命之因。 遂得水陆全形。 息陷网吞钩之苦。 飞沈任性。 脱焚林竭泽之忧。 免使穴罢新胎。 巢无旧卵。 脂消鼎镬。 肉碎刀砧。 梵网经云。 若佛子。 以慈心故行放生业。 一切男子是我父。 一切女子是我母。 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 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 而杀食者即刹我父母。 亦杀我故身。 一切地水是我先身。 一切火风是我本体。 故常行放生。 乃至若不尔者。 犯轻垢罪。 故知有情无情不可伤害。 华严经云。 佛子。 菩萨摩诃萨。 作大国王于法自在。 普行教命令除杀业。 阎浮提内城邑聚落。 一切屠杀皆令禁断。 无足二足多足种种生类。 普施无畏无欺夺心。 广修一切诸行。 仁慈莅物不行侵恼。 发妙宝心安隐众生。 于诸佛所立深乐。 常自安住三种净戒。 亦令众生皆如是住。 菩萨摩诃萨令诸众生住于五戒永断杀业。 以此善根如是回向。 所谓愿一切众生发菩萨心。 具足智慧永保寿命无有终尽。 乃至见众生心怀残忍损诸人畜所有男形令身缺减受诸楚毒。 见是事已起大慈悲。 而哀救之。 令阎浮提一切人民皆舍此业。 涅槃经云。 一切惜身命。 无不畏刀杖。 恕己以为喻。 勿杀勿行杖。 昔有禅僧邓隐峰。 未出家时。 曾射一猿子。 堕地而终。 须臾猿母亦堕而死。 因剖腹开。 见肝肠寸寸而断遂舍其射业。 因此出家。 是知人形兽质受报千差。 爱结情根其类一等。 所以失林穷虎。 乃委命于庐中。 铩翮惊禽。 遂投身于案侧。 至如杨生养雀。 宁有意于玉环。 孔氏放龟。 本无情于金印。 命既无于大小。 罪岂隔于贤愚。 三业施为切宜竞慎。 误伤误杀尚答余殃。 故作故为宁逃业迹。 或受一日戒。 或持八关斋。 或不啖有情。 或永断荤血 。 不值三灾之地。 能升六欲之天。 既为长寿之缘。 又积大慈之种。 经云。 昔有迦罗越。 兴设大檀请佛及僧。 时有一人卖酪。 主人驻食。 劝令持斋听经。 至冥乃归。 妇语之言。 我朝来不食。 相待至今。 遂破夫斋。 半斋之福犹生天上。 七世人间常得自然衣食。 一日持斋得六十万岁自然之粮。 又有五福。 一者少病。 二者身意安隐。 三者少淫。 四者少睡卧。 五者命终之后。 神得生天。 常识宿命。 或怀惭抱愧。 常生庆幸之心。 识分知恩。 恒起报酬之想。 杂阿含经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二净法能护世间。 何等为二。 所谓惭愧。 假使世间无此二净法者。 世间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亲师长尊卑之绪。 颠倒混乱如畜生趣。 即说偈言。 世间若无有惭愧二法者。 违越清净道。 向生老病生。 世间若成就惭愧二法者。 增长清净道。 永关生死门。 或代诛赎罪没命救人。 或释放狴牢赦宥刑罚。 或归复迁客招召逋民。 或停置关防放诸商税。 或给济贫病抚恤孤茕。 常以仁恕居怀。 恒将惠爱为念。 若觉若梦不忘慈心。 乃至蠕动蜎飞。 普皆覆护。 华严经云。 佛子。 菩萨摩诃萨见有狱囚五处被缚受诸苦毒。 防卫驱逼将之死地欲断其命。 乃至自舍身命受诸苦毒。 菩萨尔时语主者言。 我愿舍身以代彼命。 如此等苦可以与我。 如彼人随意皆作。 设过彼苦阿僧祇倍。 我亦当受令其解脱。 我若见彼将被杀害。 不舍身命救赎其苦。 则不名为住菩萨心。 何以故。 我为救护一切众生。 发一切智菩提心故。 正法念经云。 造一所寺。 不如救一人命。 堕蓝本经校量众福。 总不如慈心。 愍伤一切蠢动含识之类。 其福最胜。 或尽忠立孝。 济国治家。 行谦让之风。 履温恭之道。 敬养父母。 成第一之福田。 承事尊贤。 开生天之净路。 贤愚经云。 佛语阿难。 出家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 计其功德殊胜难量。 所以者何。 我自忆念过去世时。 慈心孝顺供养父母。 乃至身肉济活父母危急之厄。 以是功德。 上为天帝下为圣王。 乃至成佛三界特尊。 皆由斯福。 或称扬彼德。 开举善之门。 或赞叹其名。 发荐贤之路。 成人之美。 助发勇心。 喜他之荣。 同兴好事。 削嫉妒之虿刺。 息忿恨之毒风。 起四无量之心。 摄物同己。 成四安乐之行。 利益有情。 是以诸大菩萨皆思往世。 波腾苦海。 作诸不利益事捐功丧力。 惟长业芽。 今省前非顿行佛道。 擐精进甲发金刚心。 众善普行广兴法利。 入世间三昧。 现功巧神通。 和光同尘潜行密用。 灭无明火摧憍慢幢。 曲顺机宜和颜诱诲。 爱语摄受慈眼顾瞻。 开谕愚盲安慰惊恐。 悬照世之日。 耀破暗之灯。 揭有狱之重关。 沃火宅之炽焰。 满求者之愿。 若如意之珠。 拔病者之根。 犹善见之药。 干欲海而成悲海。 碎苦轮而成智轮。 变贫穷济作福德之津。 转生死野合菩提之道。 诸佛法内靡所不为。 众生界中无所不济。 如地所载如桥所升。 如风所持如水所润。 如火所熟如春所生。 如空所容如云所覆。 遂令闻名脱苦蹈影获安。 触光而身垢轻清。 忆念而心猿调伏。 皆是从微至著。 渐积善根。 行满功圆成其大事。 何乃毁善业道开恶趣门。 成就魔缘断灭佛种。 万善同归集卷中 发布时间:2025-02-06 14:44:54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8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