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永明延寿:宋钱塘永明寺延寿传 内容: 宋钱塘永明寺延寿传释延寿。 姓王。 本钱塘人也。 两浙有国。 时为吏督纳军须。 其性纯直口无二言。 诵彻法华经声不辍响。 属翠岩参公盛化。 寿舍妻孥削染登戒。 嘗于台岭天柱峰九旬习定。 有鸟类尺鷃巢栖于衣襵中。 乃得韶禅师决择所见。 迁遁于雪窦山。 除诲人外瀑布前坐讽禅默衣无缯纩布襦卒岁。 食无重味野蔬断中。 汉南国王钱氏最所钦尚。 请寿行方等忏赎物类放生泛爱慈柔。 或非理相干颜貌不动。 诵法华计一万三千许部。 多励信人营造塔像。 自无贮畜雅好诗道。 着万善同归宗镜等录数千万言。 高丽国王览其录。 遣使遗金线织成袈裟紫水精数珠金澡罐等。 以开宝八年乙亥终于住寺。 春秋七十二。 法腊三十七。 葬于大慈山。 树亭志焉。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延寿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延寿。 余杭人也。 姓王氏。 总角之岁归心佛乘。 既冠不茹荤。 日唯一食。 持法华经七行俱下。 才六旬悉能诵之。 感群羊跪听。 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 属翠岩永明大师迁止龙册寺大阐玄化。 时吴越文穆王知师慕道。 乃从其志放令出家。 礼翠岩为师。 执劳供众都忘身宰。 衣不缯纩食无重味。 野蔬布襦以遣朝夕。 寻往天台山天柱峰九旬习定。 有鸟类尺鷃巢于衣襵中。 暨谒韶国师一见而深器之密授玄旨。 仍谓师曰。 汝与元帅有缘。 他日大兴佛事密受记。 初住明州雪窦山学侣臻凑(咸平元年赐额曰资圣寺)师上堂曰。 雪窦遮里迅瀑千寻不停纤粟。 奇岩万仞无立足处。 汝等诸人向什么处进步。 时有僧问。 雪窦一径如何履践。 师曰。 步步寒华结言言彻底冰。 建隆元年忠懿王请入居灵隐山新寺为第一世。 明年复请住永明大道场为第二世。 众盈二千。 僧问。 如何是永明妙旨。 师曰。 更添香着。 曰谢师指示。 师曰。 且喜勿交涉。 师有偈曰。 欲识永明旨门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风来波浪起问学人久在永明。 为什么不会永明家风。 师曰。 不会处会取。 曰不会处如何会。 师曰。 牛胎生象子碧海起红尘。 问成佛成祖亦出不得。 六道轮回亦出不得。 未审出个什么不得。 师曰。 出汝问处不得。 问承教有言。 一切诸佛及佛法皆从此经出。 如何是此经。 师曰。 长时转不停非义亦非声。 曰如何受持。 师曰。 若欲受持者应须用眼听。 问如何是大圆镜。 师曰。 破砂盆。 师居永明道场十五载。 度弟子一千七百人。 开宝七年入天台山度戒约万余人。 常与七众受菩萨戒。 夜施鬼神食。 朝放诸生类不可称算。 六时散华。 行道余力念法华经一万三千部。 着宗镜录一百卷。 诗偈赋咏凡千万言。 播于海外。 高丽国王览师言教。 遣使赍书叙弟子之礼。 奉金线织成袈裟紫水精数珠金澡罐等。 彼国僧三十六人亲承印记。 前后归本国各化一方。 以开宝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 二十六日辰时焚香告众跏趺而亡。 明年正月六日塔于大慈山。 寿七十二。 腊四十二。 太宗皇帝赐额曰寿宁禅院。 (景德传灯录卷第二十六)杭州慧日永明延寿智觉禅师余杭王氏子。 总角之岁。 归心佛乘。 既冠不茹荤。 日唯一食。 持法华经。 七行俱下。 纔六旬。 悉能诵之。 感群羊跪听。 年二十八。 为华亭镇将。 属翠岩参禅师迁止龙册寺。 大阐玄化。 时吴越文穆王知师慕道。 乃从其志。 遂礼翠岩为师。 执劳供众。 都忘身宰。 衣不缯纩。 食无重味。 野蔬布襦。 以遣朝夕。 寻往天台山天柱峰。 九旬习定。 有乌类斥鷃。 巢于衣襵中。 暨谒韶国师。 一见而深器之。 密授玄旨。 仍谓师曰。 汝与元帅有缘。 他日大兴佛事。 初住雪窦。 上堂。 雪窦这里。 迅瀑千寻。 不停纤粟。 奇岩万仞。 无立足处。 汝等诸人。 向甚么处进步。 僧问。 雪窦一径。 如何履践。 师曰。 步步寒华结。 言言彻底冰。 师有偈曰。 孤猿叫落中岩月。 野客吟残半夜灯。 此境此时谁得意。 白云深处坐禅僧。 忠懿王请开山灵隐新寺。 明年迁永明大道场。 众盈二千。 僧问。 如何是永明妙旨。 师曰。 更添香着。 曰。 谢师指示。 师曰。 且喜没交涉。 僧礼拜。 师曰。 听取一偈。 欲识永明旨。 门前一湖水。 日照光明生。 风来波浪起。 问。 学人久在永明。 为甚么不会永明家风。 师曰。 不会处会取。 曰。 不会处如何会。 师曰。 牛胎生象子。 碧海起红尘。 问。 成佛成祖。 亦出不得。 六道轮回。 亦出不得。 未审出甚么处不得。 师曰。 出汝问处不得。 问。 教中道。 一切诸佛及诸佛法。 皆从此经出。 如何是此经。 师曰。 长时转不停。 非义亦非声。 曰。 如何受持。 师曰。 若欲受持者。 应须着眼听。 问。 如何是大圆镜。 师曰。 破砂盆。 师居永明十五载。 度弟子一千七百人。 开宝七年入天台山度戒约万余人。 常与七众授菩萨戒。 夜施鬼神食。 朝放诸生类。 不可称算。 六时散华行道。 余力念法华经。 计万三千部。 着宗镜录一百卷。 诗偈赋咏凡千万言。 播于海外。 高丽国王覧师言教。 遣使赍书。 叙弟子之礼。 奉金线织成袈裟. 紫水精珠. 金藻罐等。 彼国僧三十六人。 皆承印记。 前后归本国。 各化一方。 开宝八年十二月示疾。 越二日焚香告众。 跏趺而寂。 塔于大慈山。 (五灯会元卷第十)永明寿禅师师名延寿。 字冲玄。 号抱一子。 丹阳人。 父王氏生而早异父母有诤。 即从高榻奋身于地。 二亲息诤。 长为儒十六岁献吴越王齐天赋。 众推间世之才。 欲出家父母不听。 遂刺心血濡毫断荤终期副心。 三十四岁依龙册寺永明大师落发受具。 朝供众夜习禅。 因览智度论云。 佛世一老人求出家。 舍利弗不许。 佛观此人曩劫采樵。 为虎所逼上树失声念南无佛。 有此微善遇佛得度获罗汉果。 师念世间业系众生不能解脱。 惟念佛可以诱化。 乃印弥陀塔四十万本。 劝人礼念一日忏堂繞旋次。 忽普贤像前莲华在手。 因思宿愿进退未决遂作二纸阄。 一曰一心禅定。 一曰万善生净土。 中夜冥心自期曰。 于此二途功行成者须七度拈起。 并得万善生净土阄。 一无间隔。 于是每日诵经礼佛念佛说戒施食放生。 日行利益事一百八件未尝暂怠。 越王剏净慈寺命住持。 赐智觉禅师号。 会三宗师德。 制宗镜录一百卷。 万善同归集神栖安养赋等九十七卷并行于世。 师志诚殷重专以念佛劝人同生净土。 世称宗门之标准。 净业之白眉临终预知时至。 殊胜甚多荼毗舍利鳞砌于身。 尝有僧死入冥。 见阎王殿左供养画僧一[巾*(穴/登)]。 礼拜勤致云是永明寿禅师。 此人生西方上品故礼敬之。 (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派卷第四)永明寿禅师钱氏吴越延寿。 杭州余杭人。 依四明翠岩禅师出家。 参天台韶国师。 发明心要。 嘗行法华忏。 中夜见普贤。 莲花忽然在手。 因思宿愿未决。 登智者岩。 作二阄。 一曰。 一心禅定。 一曰。 万行修净土。 冥心精祷。 七拈皆得净土。 于是一意专修。 后住永明。 日课一百八事。 夜往别峰行道念佛。 旁人时闻螺贝天乐之音。 忠懿王叹曰。 自古求西方。 未有如此之专切者也。 乃立西方香严殿。 以成其志。 在永明十五年。 弟子千七百人。 常与众授菩萨戒。 施鬼神食。 放诸生命。 皆悉回向庄严净土。 时号慈氏下生。 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 晨起焚香告众。 趺坐而化。 后有僧来自临川。 经年繞其塔。 人问故曰。 我病入冥。 见殿左供一僧像。 王勤致礼敬。 密询其人则曰。 此杭州永明寿禅师也。 凡死者皆经冥府。 此师已径生西方上上品矣。 王重其德。 故礼敬耳。 (往生集卷一)永明寿禅师传杭州慧日永明延寿智觉禅师。 余杭王氏子。 总角归心佛乘。 既冠不茹荤。 日惟一食。 持法华经。 六旬能诵。 年二十八。 为华亭镇将。 吴越文穆王。 知师慕道。 乃从其志。 遂礼龙册寺翠岩为师。 执劳忘身从事。 衣不缯纩。 食不重味。 野蔬布襦。 以遣朝夕。 寻往天台山。 九旬习定。 有鸟巢于衣襵中。 既谒韶国师。 一见深器之。 密授玄旨。 仍谓曰。 汝与元帅有缘。 他日大兴佛事。 初住雪窦。 僧问。 雪窦一径。 如何履践。 师曰。 步步寒花结。 言言彻底冰。 师有偈曰。 孤猿呌落中宵月。 野客吟残半夜灯。 此境此时谁得意。 白云深处坐禅僧。 钱忠懿王。 请开山灵隐。 明年迁永明。 众盈二千。 居十五载。 度弟子一千七百人。 入天台山。 度戒约万人。 放诸生类。 不可称计。 日作一百八件方便。 行道余力。 持法华经。 计万三千部。 着宗镜录百卷。 诗偈赋凡千万言。 海外高丽王。 遣书。 叙弟子礼。 彼国僧三十六人。 皆承印记。 青原下十世。 赞曰。 乘大愿轮出为法瑞总持门开众行毕备悬一心镜朗照万物佛日中天无幽不烛(八十八祖传赞卷之四) 发布时间:2025-02-07 13:34:05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8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