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五、律宗胜义 内容: 五、律宗胜义在佛法中,有经、律、论三藏之,今此宗乃《律藏》所摄。 《律藏》本有大小乘之分,今所论之律宗,非偏于声闻律,并涉及菩萨戒,律宗之教相,似属小乘,但其义理,通于大乘。 今先明教相,次明通于大乘之点。 此宗亦名:南山宗——唐时道宣律师,住终南山,专宏律宗,此土宗之,为中国律宗初祖,其系统:(1)释迦牟尼佛,(2)优波离尊者(在释迦佛会中持戒第一,因戒执身得(P51)道,佛入灭后,律宗最胜,分成二十部,其枝最繁,故此土惟奉道宣律师为初祖),(3)道宣律师,(4)慧云律师,(5)其他……现代之江苏宝华山即此系统。 我国三坛戒法同受,故律宗通于大乘。 三坛戒者,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 菩萨戒乃大乘,故律通大乘。 律宗不如其他各宗,有各宗之专义可寻,经过道宣律师后,乃成为一种融合各家之义,大小乘混合之律宗。 今当略明大小乘各别不同之点:小乘根本戒(图缺)小乘所依五部律(图缺)(P52)大乘根本戒(图缺)大乘戒所依经律(图缺)小乘宗旨为自了生死,视三界如火宅,严持二百五十条戒,谨护身口七支(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再来三界受生死。 因犯杀则负人性命,犯盗则负人财物,然杀盗之因,淫欲为本,故须断淫。 苟三者无犯,而犯妄语;未证谓证,未得谓得,依然生死根本,故妄语亦属大戒,此小乘出三界之目的,故身口之律仪严,由身口之调伏次第得心解脱。 大乘之菩萨戒首重利他,故凡发于身口之行为,全视心之动机,为损人? 为利人? 三界虽苦,然悲愿宏深,一方因自己于佛法得深信乐,一方见群伦迷途忘返,有如见爱子堕于圊厕,呼号宛转,虽欲掩鼻而过之不能也。 由此悲心种子之多生熏习,此菩萨种性之所自来欤? 兹将大小乘区分,作一(P53)对照表于左:小乘——自了生死,严格身口,不来三界受分段身,严格遵守,今生受戒今生有效。 大乘——并令他人了生死,严格内心,出生入死利有情类,为利他人故,今生受戒累生有效。 大小乘区分已明,今当略明:“开”、“遮”、“持”、“犯”。 “遮”者,遮止义,莫作义,不能作义,如来成道后十二年中,不说戒律,唯一清众,故十二年后,众中作事,有与其个人,或大众社会,有妨碍,有讥嫌者,世尊遂遮止之,令勿再作,此戒律之所由来。 如有一比丘,独自与女人语,世尊乃戒之曰:“清净比丘,何得无伴与女人语? ”随遮止之,不许再犯! 是为戒律之一条。 异日又见之,责其何不守戒? 比丘曰:“有壁上画中人在。 ”故世尊又制一条,比丘不得以画中人为伴与女人语,当偕有知觉之人,始可与语。 彼异日仍如是,乃谓女人有一小孩在,由是世尊,乃(P54)制比丘须偕数人,始可与女人说法。 然此实大权菩萨,悲悯众生,为末世制戒,世岂有如此之痴人,故释尊曰:我出世时,如狮子王,不与众兽为伍,凡王臣护法,诸大弟子,乃至调达魔王外道者,无非不可思议之解脱菩萨。 有制戒之主,有此戒法,有敬谨接受之人,接受后,能信受奉行,名之曰“持”,有制戒主,有戒法,有接受人,接受后,不能持者,即谓之“犯”,或因教化众生,或因与大众有其冲突处,势所不能持者,经过制戒主,或大众许可,非单独行动者,名之曰“开”。 然自佛涅槃后,迦叶尊者,谓佛既涅槃,须严格化,不能滥开,故小乘戒,自佛圆寂后,成为极严格化。 菩萨律仪,其心戒之严,尤过小乘无量倍,但为调伏,或救度众生,虽声闻戒,四不共住(杀盗淫妄)亦能开——如世尊,过去世中,发愿自堕地狱,杀一船主,救五百人。 为帝释时,化恶罗刹,强迫发菩提心,及受化人度淫女,至阿含会上,言声闻不能作佛者,故知菩萨戒律,善恶在于一心,损人欤? 利人欤? 在我们心自问之。 (P55)但三衣,常乞食,露地宿,一坐食,实美德也。 然试问即以今日之省市能行之乎? 使不能行者,此方众生,不化度可乎? 此利生之因地制宜。 必以菩萨戒为基础。 镕大小乘戒律于一炉,可摄为如下三聚:(图缺)然则何以须律仪欤? 律仪有何利益欤? 曰:一世界不宁,一世界人忧之;一国不宁,一国人忧之;一家不和,家必败落;一人之意志不宁,则毕生之事业无成。 古云:攻心为上,兵战次之。 然则律仪之有用于世也,广矣。 岂僧人之独有品耶? 故佛法能教化世间一人从律仪,此世间即少一恶人,多一善人,乃至十人百人千万人……则恶人愈少,社会愈安。 或曰:不然! 佛法果有利于世(P56)者,何人心仍如是乱坏? 世界仍如是不宁? 曰:君不归咎于军政教育之直接负责者,乃归咎于间接之僧人欤? 使举世能放弃其迷逐物质之眼光,悯群生水深火热,不欲永陷之于万劫不复之地者,共同振起佛法,提倡之,宏扬之,则民心既善,国焉不宁? 儒家“身修然后家齐,家齐然后国治,国治然后天下平”,亦正此意。 今天所讲律宗之胜义,非讨论非色非心之戒体胜义,乃注重明乎律仪,与世间有何利益? 故亦可名律宗胜用,然用不离体,义亦可,用亦可,诸君当知,若欲成佛,离开律仪,如依空架屋,决不能成! 古云:“若登高,必自卑,若涉远,必自迩。 ”三世诸佛成道,皆在人中,所谓“百尺高楼从地起”。 (大憨记)(P57) 发布时间:2025-02-12 14:41:56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8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