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能海上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 第四讲~第五讲 内容: 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第四讲七月廿九日第五讲七月廿九日甚深根本见,即在始终根本见之内。 七十义各具二种根本见。 不达此理者,将法相法性割裂为二,故有所谓义学沙门与闇证等。 大般若明一一法相之后,随即扫除一一法相。 随法相而悟明法空无我,会通深道究竟,故其义丰富。 此甚难得之义,唯佛能完全自在。 余诸善巧者所造之论,即分别有所偏重。 现证庄严论表多遮少,由始终法相次第显明甚深根本见,依法相明法空。 中观论全是遮诠,其义甚深。 依庄严尚难入,故月称又作入中论。 大般若亦有遮亦有表,而遮义隐微,故龙树总摄般若遮义作中观论。 庄严摄了不了义,中观唯是了义。 般若、庄严、中观、合之则成全套。 若以为由破法相即能入中观,是未达般若本义也。 【狮子贤义疏】:圣慈氏说,坚稳之自行,及随顺炽然利他之教者,谓由各各自明之慧,依止般若波罗蜜多经所有至极之教,是将来能得一切妙善主要之因也。 如此所云,应作决定摄持,则馀佛母广大功德宝蕴,莫不容易出生,且于无量事义生住趣入之处,所作徒涉之点,能生超举甚大之智明。 是故初始于母经功德如何,如其所作名诠,先行赞颂、顶礼、皈依。 【清凉记】:次长行圣慈氏说云等一段是论总义,亦是般若总义,亦是狮子贤自于论义之总序。 教者,即是般若经、庄严论、八品、七十义、六百六十馀法相皆摄,总相即是自他二利之次第。 自利与利他,何者应先作,有大决择。 实则不能分割,利他即由坚稳之自行中出也。 自利利他,集异门论有四句料简:一、有自利无利他,二、有利他无自利,三、有自利有利他,四、无自利无利他。 问:云何补特伽罗有自利行亦有利他行? 答:如世尊说,比丘当知,世有一类补特伽罗,自于诸善法有速谛察忍(四谛十六行观等),彼于诸法(三学等),为知义(法相)故,为知法(次第)故,精勤修习法随法行,和敬行(修六和敬),随法行(于僧团中不违僧制)。 (以上自利)。 言词调善,语句圆满,亦成就上首语(为他示导,端严威肃,顺戒无过),美妙语,显了语,易解语,无依语(不依我见,离爱恚怖痴),无尽语(四无碍辩),乃至于义为令他知,能示现,能教导,能赞励,能庆慰,亦能赞叹示现教导赞励庆慰修善者,亦能勤为四众说法(以上利他)。 是名补特伽罗有自利行亦有利他行也。 (余三种从此类推)。 义疏摄义甚广,实修应从此下手。 坚稳有共通殊胜二义。 共通者:坚谓发心决定,由修暇满观三界苦乃至生起究竟决定成佛之大乘意乐,菩提道次第广发挥此义。 般若说菩萨正性离生,即含成佛义。 若无大乘义,即不通般若。 般若声闻、独觉、菩萨、佛、四圣是一,唯是一乘道,无孤立之小乘法。 故坚稳者,指根本*轮而言,不可误以为小乘教也。 稳者,非为虚愿,要有实行,受持别解脱戒(尤以具足戒为殊胜)与般若合修,三业实践,然后能虽遇违缘亦不退堕也。 殊胜者:坚谓由各各自明之慧,即本具无漏慧根,由修行力所引发,非由比度而知,亦非由他劝导,如所谓自觉自愿。 佛教长远,兹事体大,非有自觉之愿力不可也。 稳者,谓由闻思修三学次第增上,乃至见道,才能真正不退。 此中亦分钝根利根,共通义者,即是钝根;殊胜义者,即是利根。 利根要由钝根转成。 一般谓利根不依修暇满等次第。 般若不然,利根亦必经此道路,不依此无由入道。 初发信心,皆是钝根。 由决定信心,引发无漏慧,修行得些经验好处,慧根坚固,即是利根。 此时正好从预流四支用功。 一般以为开悟后便无修无得,如迷途之人,幸而偶然走上大路,正好勇往直前,达究竟目的地,然又中途停顿,转入歧途,深为可惜。 未见道前,三学等修,次第不乱,修行辗转增上,乃至见道,方真稳固。 此又非唯知其理而已,要由三种难行,躬行实践。 舍利弗集异门足论所说,是极稳当办法。 此中可作之事甚多,懂得此理,便不会于佛法中闲得没事做。 利他中分随顺利他与炽然利他两类。 随顺者,利他力小,须随自力所及而作,如初地度百世界众生,二地度千世界众生等,且须仗外缘。 随顺即相应义。 相应有四:一、时。 不先不后,机缘遇会。 二、处。 伽蓝练若,四众集会,勘作三宝事之处。 三、境。 有殷重心,和合无诤,威仪具足。 四、法。 法体殊胜,发源清净,说听如法,具德离过。 依此四种相应,利他顺易。 若不观时机勉强为之,于法源流通必有阻碍也。 炽然利他者,利他力强,不畏障难,火中亦能生莲华。 真炽然利他者,八地以上。 究竟炽然利他者,唯有佛也。 炽然利他中,亦有钝根利根。 未见道以前,依自深刻学修,通达法空,不落邪见,依作法次第,合于别解脱戒,亦能严净佛土,教化众生,起一分炽然利他作用,相似登地,是炽然利他之钝根者,亦即殊胜之随顺利他,是利根者。 二种利他,皆由坚稳自行胜进而来也。 发布时间:2025-02-13 11:08:58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8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