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能海上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 第三讲 内容: 第三讲 七月廿七日次一颂,赞天亲一类作释者。 根谓大般若经、现证庄严论、三智八法。 支谓七十义、六百六十余法相。 行谓次第行法,义谓论之义相、义理。 以自胜解者,狮子贤疏,依经解经,依论解论。 天亲不然。 不依般若经及现证庄严论,而以自所得心要为主。 依对法无常苦空等义,是般若会上教不退菩萨已超过者。 又依唯识法相,不定依般若理路,故与经义有冲突处。 是处内识之所知者,是处既是处非处之义。 内识之所知,即唯识见。 依自智慧抉择能开正见,故龙树四依说依智不依识,谓依般若脱自知见,依唯识即未见般若也。 其好处在依净解脱,即依四阿含三学次第,路线不错,与般若合。 次一颂,赞陇补一类作释者。 陇补为此派之名,意多不翻。 此派多依四圣种十二头陀艰苦修行,唯依某一师承修般若总相以自求解脱。 由专一决定修而开悟,略似中国禅宗。 内中复有多派别。 佛在世时,已夺此类修行者。 头陀行住世,正法住世。 但讲理论不修行,故不易见道,而此派又偏重修行,于此经论,未细研寻,唯凭自修证知见立说,虽云离二边住中道,然未依大般若经详细抉择中观,执有中道,即落一边。 大般若之中,离二边而显,非实有中。 中是解脱二边之法,解脱已,法亦不要。 故般若经中道亦扫。 二边是对法,住中从小乘对法出。 般若甚深对法,并住中亦扫除。 大毗婆沙序释对法,义与取般若通。 此派依此起慧行,不依教相,亦不依无著天亲行法次第。 次一颂,赞第四类作者。 解脱类亦称净名派或大名派,于佛法有坚固信心,智慧福报皆大,故于佛法中有清净名称。 此派亦自称自解脱。 彼于法不定依经论寻求,于出家犹豫顾虑,不能受持严密清净解脱行,但随自思想学修著作,不能严守佛法绳墨,故称自在解脱。 其所著作,文字好,能引初学,甚为流行,但义理浅,不如狮子贤之深厚。 此解脱类等,虽非完全依般若经,然亦弘扬般若,光显佛法,故亦称之为善巧者。 【狮子贤义疏】:如是善巧作光明,真实深隐未得获,本论始终根本见,谁能获得甚稀有。 是中最极难得者,此甚深道根本见,大觉于此成自在,诸善巧者分别明。 本体一切清净者,别无行境与功德,最后成就为自他,利益乐欲生欢愉。 【清凉记】:但于般若经及现证庄严论之真实要义,甚深隐微之见,圆满心要之作法,未能获得。 根本见有二,谓始终根本见及甚深根本见。 前者谓广般若,后者谓深般若。 始终者,始自发心,终至成佛,亦包括中间诸道次第。 论之前后所说,经之前后所说,论之与经,俱应合参,始能建立始终根本见。 由法性修,法性与自性合,始能证法身。 自性身唯是法空,唯在甚深般若上求,不依五分法身,修行无从下手也。 此理余经罕说,唯般若经详细宣说,且有极细次第,故为甚奇稀有也。 天亲以下,多依余经论,虽亦明次第,而有部分未全,非般若经道路也。 是中最极难得者,此甚深道根本见。 论说有三种难道:(一)、不变,有大智慧,大决心,决定能行。 (二)、无智无得而能于空中修行,虽无间修行而能扫除一切相,无众生可度而度生不息,无佛道可成而修行不倦。 藏译心经、无智亦无得之后有亦无不得一句,实不可少。 如纸卷久自能成卷,如诸技艺久习自娴,依修行成就,法性自尔。 若执有所得,即是有我,即不能得,无得始能得也。 (三)、有障能断,有方便善巧,能忍耐渡过。 本论大乘修道不退转相有八种甚深法:一、生。 般若从始终次第生。 二、灭。 灭所对治我执烦恼、戒相违品。 三、真如。 一般解真如,玄之又玄。 或曰:见面即识。 不识之人,见面亦不识。 五台山住之人,日日见文殊,亦不识也。 真如、即是真能如法修行。 应生圣道,如法令生;应灭有漏,如法令灭也。 四、正智。 即与真如合之正知见。 五、智。 正智与真如合。 六、行。 临事能所行与正智合。 七、平等。 智行双运,通达教理与依教修行,无偏重偏轻。 八、无二。 如水合水,正智与真如不二,心境不二,即离二边之平等智。 如是甚深见,才是大般若。 随时在应生应灭上检查,即是修行入手也。 甚深根本见从始终根本见次第修出,诸佛皆由此二根本见而成自在,弥勒、文殊、龙树、无著、诸善巧者之所发明。 七十义等一一法中皆具此二根本见,一一不能缺略。 如造屋者,一处不坚实,全屋皆可倾坏也。 清净者,谓经论本体离诸过失。 境谓法相义理,行谓行法。 狮子贤自言,作疏仅为通经论之义,自于论义法相法行,无所增减,亦不希求功德。 不增减之理,宗喀巴大师极注重,著作希依本经论之义,不自出主意。 末二句,明作此疏为利益自他学般若者。 为自利益者,备自记忆也。 故本疏文特简略。 发布时间:2025-02-14 13:36:38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8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