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能海上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 第二十二讲 内容: 第二十二讲 九月十六日【狮子贤义疏】:缘觉道之契入如前,今菩萨道者。 颂云 於谛及谛忍 与智四刹那 道智中见道 所有功德云如是云者:道智性之类中,菩萨之法忍、法智、类忍、类智、如是所作之忍与智,於一刹那间,在此四者之上,各各分别苦等之谛,及其随行具足清净等相。 及利他彼此功德清净俱有修行之所作见知者,是大乘二利见道之名诠也。 此见道中、种种修法之相云何? 颂云 如性与觉智(一) 互依故无依(二) 不许分类说(三) 大如量皆非(四)无量及无边(五) 彼住於色性(六)(清净) 觉性定等持(七) 取舍皆无作(八)修慈等无量(九) 空觉(十)性正得(十一) 摄种种悉净(十二) 忧患诸病离(十三)涅槃等执尽(十四) 诸佛护念等(十五) 断命等能止(十六) 种智理中住(十七)自住安有情(十八) 及无尽施等(十九) 回向圆菩提(二十) 道智刹那性如是等云者:胜义道理如性是也(一)。 佛清净所依与能依无实(二),以此之故彼体彼此相数,说有住在不成许可。 於色等法界之自性大性(三)(种相不分别也)。 彼大性与如性等皆是非量(四)。 如当前虚空不可量(五),无边际可量故。 如是所云者,於彼苦等之谛相作清净故也。 於色等自性不可得(六),则常与断之边际性等亦不可得。 般若波罗蜜住者(了知)之法界自性(七),即於色等中间彼真如性,如是决定摄持。 如是彼中住者(八),於一切法取作及舍除,以不可得而走修行等。 以自性无之胜解而作前行(九),修四无量等之所作也。 如是所云者,於彼集谛之相作清净故也。 色等之自性(十),彼本然自性唯是空性。 法界与平等善根之果真如觉性正得(十一)。 般若波罗蜜诸对治等(十二),种种一切皆摄。 了知如性故(十三),外内忧苦极能息灭,如此所云者,於彼灭谛等之相,能作清净故也。 唯修无自性及色等及涅槃等现前失实寂静(十四)。 般若与方便善巧契入(十五),得佛护念救济覆被清净能作。 现前乐欲佛故,於彼作断命等能止(十六)。 自於一切种智性中住(十七)。 乃至於彼性中为彼图谋创立(十八)。 无尽施等愿欲能作(十九)。 悉皆回向之道圆满菩提(二十)之所作也。 如是等所云者,是於彼道谛种种清净相也。 如是者是道智之刹那体也。 有说云(问):此中文颂所作顺义排列令作奉持耳。 (一、)未明宗道之义相。 (二、)於彼见道之十六刹那随顺排列随时作法应说者完全未说。 (三、)於决定能作分全等之义,应决定如何观察等,颂词文中皆未说明也。 彼者於此修中(答),各各次第等,未全尽指示之故,云何耶? 此为现证次第,分分少亦未得者之说也。 故未示教彼宗义别。 略显所缘及行相及如何所作等,词句颂文之义,皆如其相抽说也。 是见道趣入中先头提起修道名诠之所作也(修道)。 是中名诠所作者,少许与调伏果顺业开发,致力容易趣入故,时相应故。 【清凉记】:此道种智见道中唯说旨趣,未说随行,前於一切种智四加行中已广说故。 所证之相亦未说,后当说故。 此间唯为未证者说。 故仅总略显其所缘行相令闻者随此开解。 因完全尽说,事所不能,只可抽说。 於见道中已说修道之名诠。 修道之事,见道中应知。 修道见道之事,资粮道中应知。 故於修道中,仅说作用,不说法体。 自作用乃至清净修道,皆作用也。 【狮子贤义疏】:颂云 诸相自静寂(一) 敬师(二)克烦恼(三) 非人障等除(四) 菩提(五)供赞依(六)如是所云者:(一、)心於种种一切行相自在能作,(二、)於善知识等士夫一切恭敬,(三、)贪等烦恼荣耀能克制压伏,(四、)他方所作之患害随行成就违境能灭除,(五、)正得圆满菩提修行实行,(六、)於所依境借事所作能作,如是所作能作六种是也。 【清凉记】:於修道作用,以六法显示:一、诸相自静寂,诸相即见道所修一切行相。 静寂即自在能融化解会。 二、於善知识等恭敬。 三、能制伏烦恼。 四、能对治违缘。 违缘皆由业力,或由修行所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对治之法,於顺逆境有不同之二种慧行刻意。 以空义慈悲观等为对治,多不用降伏法。 五、於成就圆满菩提之修行能实行。 六、供赞所依境。 谓能修大般若者即供赞所依境。 三宝戒律,坛仪事相,皆所依境借事,普贤十支亦借事修行,由事相修理境易成。 【狮子贤义疏】:由此能作以下之修道,是曰胜解者也。 此中分别有漏、无漏二种。 有漏者,俱有胜解、回向、与随喜之自意能作。 如是所作等,即能行胜解此修道。 初道胜解能作所作云何? 颂云 胜解者自利 自他利唯他 应知此三种 各有小中大许各各又三 如小小等别 彼复又三分 说二十有七如是等云者:自利及二利及唯利他,於此所缘性相,如何胜解。 如其所见之善根,依止修道之法自在所作。 而初业者,现不全能作故,差别能作自性,分为三种胜解也。 如是各各体上小中大等分别有三种,其中彼彼各各又小中大等分辩又复三种。 如是九个三种胜解者,成为二十七也。 【清凉记】:以下修道分有漏无漏二种,有漏修道中有胜解、回向、随喜三种作意。 胜解作意者,胜解般若理,以胜解心而起行法。 自利即坚稳自行。 自他兼利即随顺利他。 唯利他即炽然利他。 此三种各有小小等九品,故成二十七。 胜解者,解此修道二利等及见道五善根等之胜利,主要为修信心。 何故须分九品? 如此修方细致,不致笼统故。 功德要从小的做起,烦恼要从大的断起。 於功德好大夸张,於烦恼大的护着不断,即於修行不得要领。 若有力量,亦可大作功德。 若无其力而炽然利他,实不能利他,而又损害自利,损自利亦即损害利他。 故牺牲自己要有适当代价。 小中大之分者,譬如於修菩萨戒中,能修一条即是小,能修数条即是中,能全修即是大。 发菩提心二十二,地资粮百馀条,皆以此类推。 修行者,每日应以小中大之次第,六次检查自己。 【狮子贤义疏】:此为修道之菩萨,生起奋勉欢喜之故,以此胜解於佛宝等发生赞美称益之能作者,是曰赞扬、尊重、供事之业钦承。 颂云 般若波罗蜜 胜解住类等 於三种九类 赞事意钦承如是等云者:如其见闻法相胜解,於般若波罗蜜趣入胜解之意能作,初或二种,或三者,住品分别九类之中,各各九种位次,如其次第,向上复向上,欢喜现实能作故。 而复口赞扬,身尊重供事,意极钦仰之乐欲,以彼彼能赞扬等义理。 如彼事义,而能正真如其所赞,获得证解(般若)性相所有之法。 非是情感爱逊之媚词也。 【清凉记】:自於修行中得益,则能发起真诚之供赞钦承。 由修供养赞扬等,更能生起证解。 修供养等成就施心之熏习也。 初由了解法相而生欢喜,由欢喜胜解而起供赞,又由供赞等事熏习胜解种子,令其相续。 久修行者,多抹杀事修,唯趋重理解。 凡夫见理有限,无供赞等修行为助,加持力小,则成就缓慢。 既能达理,益以事修,如人庄严,加以服饰,更为美好。 不然则学般若者多落空洞之弊。 【狮子贤义疏】:如是胜解发生回向,以此二种回向作意,是此安立之名诠也。 颂云 满分回向别(一) 能作殊胜是 彼所缘无相(二) 名相无颠倒(三)练若(四)佛福资(五) 自念行与境 方便(六)及无相(七) 於佛作随喜(八)是三界不系(九) 小(十)中(十一)大(十二)回向 安彼於三乘 出生大福性如颂之所云者:如其所说,满或分之胜解俱有等能作殊胜(一),且能作无所缘(二)。 名相而不错倒(三)。 常居净地阿练若(四)。 如来善根资粮之自性常念(五)。 方便善巧具有(六)。 不执於相(七)。 於佛所为之精要行为随喜(八)。 不系于三界(九)。 小的(十),中的(十一),大的(十二),而能出生广大福德性。 若能如是所作於中意不挂碍能作者,如其位次,於无上菩提,或於戒等(一)蕴能作回向心。 主宰等(二)我性具足真实。 於三时中(三)於佛之善根。 施等(四)相表(五)之特点。 一切道(六)。 欲等诸界(七)。 十善等诸业之道(八)。 诸预流等(九)。 无上菩提中住等缘於无所缘(十)。 三乘之调伏所作,於诸众生随顺显示能作因之自性(十一)。 具足种种一切众生之义利所作无尽之故(十二),於无上正等圆满菩提上能作回向。 有十二种能作也。 【清凉记】:回向作意之修道有十二法:一、殊胜之胜解。 二、无所缘。 三、不颠倒。 四、住净地阿练若。 净地即无烦恼之心地。 五、常念如来善根资粮之自性。 谓念如来本生事迹,如遇提婆达多,知世间颠倒,以怨报德,皆此之类。 六、有方便善巧。 谓通达缘起性空。 七、不执一切外相。 八、於佛所行之精要随喜。 九、不系念於三界。 三界莫不是苦故。 十、十一、十二、为小中大三,即以三乘善法为回向也。 此十二种回向,其所缘者亦有十二:一、无上菩提。 二、戒等清净五蕴,此是易起我执之处。 三、能作回向心於此不起颠倒。 四、有主宰等我性具足,即是烦恼根本。 五、缘三世佛之善根。 六、於施等善法修行。 七、於一切外相。 八、於一切诸道。 九、於欲界等三界。 十、於十善等业道。 十一、於预流等果。 十二、於无上菩提。 於此一切皆无所缘,为於三乘所调伏之众生,能作显示随顺道之因。 为利益有情无尽故,回向无上菩提有十二种。 【狮子贤义疏】:如是善作回向之真实,现能增长传布所作,是第三随喜行之能作也。 如是云何? 颂云 方便无所缘 他善根若己 随喜意能作 是此修道名如是云者:以世俗谛方便最极欢喜之心,众善根之所缘、乃至於胜义谛之无所缘性之随喜所作清净也。 於此中略义者(譬喻能作修道之三种也),第一胜解作意修道之能作者,譬如金师观於金矿发出之井眼,有决定能得现金福德之心,现时能作种种之想。 回向修道云何作者,譬如才能技师,虽在淘掘之中,未全获金,决其必得,如法正真努力於圆满菩提之支分能作也。 随喜修道之能作者,自他福德所作平等,作获得共利之想。 【清凉记】:随喜作意,即生起欢喜心,内生法乐,随喜即是利益。 此科归在福德上修,诚心供赞,即修道位中事,非浅近事也。 依世俗谛以方便缘信等善根而修随喜,依胜义谛以无所得而修随喜。 【狮子贤义疏】:以上有漏等修道,以下无漏之修道者,此复二种,其初现在实行,依於性相之修道。 颂云 此自性定性 一切现为无 法无缘亦舍 能作大义性此中所云者:於色之颠倒之见(初句),而彼自性无为也。 於他未获得之觉性者,於彼定有,而未证之想(亦无为)。 一切法有差别生灭(二句),了解无生之加行,现在一切无为也。 如是等自性具足之道(三句),於诸法无所缘性,相应瑜伽,相续出生者,付托修行能作也。 即佛之大事能作故(四句),是为能作大义性也。 【清凉记】:有漏修道之后,说无漏修道有二:一、引发修道,二、清净修道。 由有漏修道中积集福德,方能起无漏修道。 有漏修道中,处处修无所缘,亦兼修无漏,即是保险之法。 引发修道分五:一、自性。 谓色等自性不颠倒见,即见色等自性空,亦即修道之所见。 二、定性者,依馀道不能得之觉性,定由此能得也。 三、一切现无为。 谓了解一切有差别之法皆是无生。 四、法无缘亦舍。 谓修此道之诸法,虽无所缘,而於修行者之相续,依次第相应修行,定能生起。 五、能作大义性。 谓成佛之大义能作。 【狮子贤义疏】:此中於上说之义,全全吸收,悉并摄持,是能获得修道最初之成就,於彼生不生之因,悉皆暗取。 疑心想像之门,洗除清净。 是最极清净二种之性相也。 颂云 佛教与施等 凡方便善巧 是胜解等因 贫法诸因者谓魔等障伏 甚深法乏解 於蕴等现失 罪友说或持如是等云者:(一、)於佛心能作喜悦,及(二、)於施等之到彼岸究竟圆满能作,(三、)寂止方便善巧,以此所作者,士夫之因清净是也。 (一、)魔等害伤之所作不知,(二、)於甚深法胜解道胜解不知等,(三、)蕴等现前失真,(四、)不善之恶友随行恶行。 未生之因令净也。 此等依能得与非能得之因体清净说,於此类中摄取其清净总相。 【清凉记】:清净修道分四科:一、因,於中分二,谓清净修道能生之顺缘及不生之违缘。 能生之因三:(一)、能令佛心喜悦,即随教修行也。 (二)、圆满施等波罗蜜多。 (三)、於止方便善巧。 不生之因四:(一)、魔所障伏,伏者为魔顺民也。 馀经不许说魔,般若经广说魔事,善知识若不为说魔事,即无方便善巧。 魔亦无自性,即是自己五蕴烦恼等魔即是修行之庄严,玉不磨不莹,刀不磨不利。 不遇魔事修行无经验,魔亦是引导也。 (二)、於甚深法修行次第不知。 (三)、於五蕴等执实。 (四)、为恶友摄持。 造罪者,即是恶友。 不听从佛之言教,即是罪行。 虽不随恶友之说而行,但闻其言论,亦成种子,故应常发愿不遇恶友。 发布时间:2025-02-14 14:48:12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8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