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海仁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五)-海仁老法师(5) 内容: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 我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 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庚二如来垂询圣众两时,即阿难意请之时。 因阿难但求冥授,故佛不显说。 而普告在会大众,诸大菩萨,如普贤、观音、药王、药上、弥勒、空藏等,有大智慧,大慈悲,大功德,大神通,能作大佛事者。 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指回小向大者,非定性声闻。 如法华经云: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 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曰生我法中。 得成无学,通大小乘,佛果菩提,是大乘无学;菩萨分证大乘无学,故曰生我法中,得成无学。 佛今不问各人所证,而问最初发心,以因地心,为起修之根本故。 佛不问七大,而问十八界,以地水火风空五大合于六尘中,见大则合于六根中,识大合于六识中。 故问十八界,四科七大,皆在其中。 佛初问圆通,次问方便,意谓:法法皆真,头头是道,无法不圆不通。 上根者,随拈一法,皆可入道;但钝根者,必须假以方便,始可下手修证。 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 今佛教阿难,选一圆通本根,正是对机设教之方便。 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 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 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庚三众圣各说证门分五。 辛初观六尘分六。 壬初陈那观声尘六尘以色尘为首,今因陈那最先见佛闻法成道,弟子中第一位上首。 故先说声尘。 又:佛出娑婆界,声论得宣明。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声尘既是闻性所对境,与最后观音菩萨之耳门圆通,互相对照,故今声尘居先。 梵语憍陈那,译云火器。 在家是事火婆罗门,将来成佛,号普明如来。 本门原是大菩萨,迹门示现声闻身,助佛转法轮。 五比丘,憍陈那、十力迦叶、摩诃男、马胜、小贤等。 前二是佛母族表亲;后三是佛父族堂兄弟。 佛初出家,净饭王遣此五人,往劝太子回宫;后因太子修道志坚,皆留雪山,随从太子同修苦行。 父族三人,因不堪其苦,先往鹿苑,别修异道。 母族二人,后因太子受牧女乳糜之供,误以为太子已退初心,亦舍之而去鹿苑。 及佛成道,先到鹿苑,为彼等三转十二行四谛法轮,故五人先得度。 即从座起等三句,是经家叙仪。 虽非求法,然为敬佛,故先顶礼后白佛。 鹿苑在波罗奈国,为古帝王养鹿之园。 据传,昔有国王喜猎,时有二群鹿,各有五百,其二鹿王中,一为释尊过去,现畜生身而行菩萨者;一为提婆达多之故身。 时释迦鹿王,谓达多鹿王云:今国王围猎,我等及一切禽兽,皆身命难保,我与汝当向王请愿,由我汝二群鹿中,每日轮流送去一鹿进贡国王,以免困猎残杀众多。 达多鹿王同意是议,即谐往谒王,士兵欲杀之,鹿王忽作人语云:勿杀我,我来与王请愿。 鹿能人语,且欲请愿,遂报国王接见。 时释迦鹿王,陈述来意,王因奇其事而允其请,下令解围,勿再困杀。 有日,达多鹿王群中,被派母鹿,因有孕待产,乃求达多鹿王,先派他鹿前往就死,王怒不许。 该母鹿转求释迦鹿王,另派他鹿,先行进贡,候产子后,即往受死。 时释迦鹿王,既不忍拒其所请,又不能先派他鹿,唯有自往就死。 国王怪而问之,鹿王以鹿母请愿事奉告。 国王因而感悟,而说偈曰:汝是鹿头人,我是人头鹿;我从今日起,不食众生肉。 遂将群鹿养于鹿苑中,并下令禁止加害,故称鹿苑。 又此处人杰地灵,仙人辈出,亦名仙苑。 据传说昔日林中失火,有雉鸡飞往恒河,湿身救火,经七日夜;感帝释下雨,因名鸡园。 观见如来,最初成道,其意有二:一约佛本门,最初成道。 如法华经如来寿量品:如来成道已来,甚大久远,过于无量世界,微尘数劫。 二约迹门,即今于娑婆国,菩提树下,腊月初八日,夜睹明星,成等正觉。 今约迹门,佛最初于菩提树下成道后,即往鹿苑,为五比丘等,三转十二行四谛法轮。 初谓示转: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道可修性,此是灭可证性。 其次是劝转: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道汝应修,此是灭汝应证。 最后是证转: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道我已修,此是灭我已证三转法轮,皆以音声为教体,故曰:于佛音声,悟明四谛。 佛说四谛法竟,问彼五人解否? 陈如答:解。 佛云:汝何所解? 陈如云:佛说是苦,真实是苦,不可令乐;集是苦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因亦灭,因灭故果亦灭。 灭苦之道,是真实道,更无异道。 佛知其已悟,即印其名曰阿若多,译云解本际。 其次是十力迦叶得道,再其次是马胜等,三月调根,方证圣果。 此因根性利钝不同,故悟道有先后。 释尊,昔行菩萨道时,曾为国王,以十善法教化国人,人皆奉行十善,恶鬼不能侵。 时有五夜叉,为饥饿所逼,来至王所,求王救济,王即以剑刺身五处,命五鬼饮血,鬼饮血毕,身心安乐,叩谢王恩。 王曰:我今以身血济汝等身命,将来成佛,以甘露法味,济汝等法身。 昔之国王,即今释尊;其五鬼者,即憍陈如等五比丘,以此宿缘,故佛成道,最先得度。 妙音密圆,谓佛之音声,相妄性真,此真妙觉体,无形无相,谓之秘密;其用周遍,谓之圆。 一切众生,不了音声如幻,而起分别;今五比丘,闻佛音声,而知声尘缘生,相妄性真,因而悟道,得证四果,故曰妙音密圆。 我于音声,得阿罗汉。 阿罗汉含三义:一证无生理,二杀烦恼贼,三堪受人天供。 憍陈那等,因闻佛音声而证四果,是答佛问,从何方便。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是答佛问,谁为圆通。 昔有农夫,至马祖前求道,祖曰:吾无道,云何会说法。 农夫恳切请求再三,祖云:汝信我否? 曰:信。 祖教用泥作耳环,挂于双耳,自会与汝说法;农夫依教奉行,不久耳环坠地,农夫因闻其声而悟道,故古德云:溪声尽是广长舌。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 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 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 我从色相,得阿罗汉。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壬二沙陀观色梵语优波尼沙陀,译云,色性空。 我亦观佛最初成道,是约最早遇佛而言,非目睹如来于菩提树下成道也。 观身不净,是四念处之一,优波尼虽属利根,但烦恼障重,性多贪欲,故佛教其修不净观。 初观色身,种子不净,受生不净,住处不净,食啖不净,生处不净,举体皆不净。 乃至从生至老,从老至死,究竟不净,故生大厌离。 进而因相悟性,从不净观,再观人体死后,由膨胀而青,而瘀,而坏,血涂,脓烂,虫啖,散坏,白骨,最后烧骨成灰,化为微尘,尘遇风吹,终归于空。 再观空,亦不可得,断见思惑,成阿罗汉。 故曰空色二无,成无学道。 如来即印证其名色性空,尘色既尽,空色二无,妄尽真显,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如来藏性,既密且圆,故曰妙色密圆。 我从色相,得阿罗汉,即从不净观而悟道,是答佛问:从何方便,入三摩提?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是答佛问:悟十八界,谁为圆通? 优波尼沙陀,于十八界中,因观色尘而超凡入圣,实则何止观不净色可以入道,即观净色,又何尝不可入道。 如灵云禅师,见桃花盛开而悟道云:三十年来寻剑侠,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得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洞山禅师,因观水影而悟道云:初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皆逢渠,渠今不是我,我今正是渠,切须任么会,方得见如如。 此外更有因剔灯而悟道者云:剔起原来是火,照见山河万朵;回头撞著圣僧,几乎当面错过。 长庆慧间禅师,参学卅除载,蒲团坐破七个,仍未开悟,后在福建雪峰堂,卷起帘子时,即开悟云:大差也大差,卷起帘子见天下;有人问我解何宗,拈起尘拂劈面打。 可知一切色尘,皆可悟道,故古云:山色无非清净身。 承明大师云:烟鸟云林咸妙旨,风柯月渚,并可传心。 信然。 发布时间:2025-02-15 13:36:23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8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