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海仁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24) 内容: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 何以故? 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 所以者何? 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 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 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睹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 为无有别?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较量,曾无有异。 子二引例破执正显见性初二句总斥引例不齐。 佛告阿难,汝言有手有拳,无手无拳,例有眼有见,无眼无见,事义相类,其实不然。 如无手之人,拳毕竟无;彼无眼盲人,但见黑暗而已,非全无见。 若然不信,试于途中,询盲眼人,汝何所见? 彼诸盲人,必然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 眼根对境,必假内外二光方显。 内光即眼之瞳光,外光谓日月灯等。 盲人缺乏内光,外尘不显,但见黑暗;如明眼人,处于暗室,缺乏外光,尘亦不显。 如是所见之明与暗,俱属外境,尘有明暗,见无亏损。 见明曰见,见暗亦应名见,故曰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阿难未明见无亏损之理,故又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 阿难之意,有眼见明,方可名见,无眼见暗,不应名见。 故佛引例,如有眼人,处于暗室,因缺外光,唯睹黑暗;与无眼人,因缺内光,所见之暗,二黑有别,抑或无别。 阿难言:如是,世尊! 此暗室中人,有眼所见之暗,与彼盲人无眼所见之暗,二者比较,所见之黑,实在无异。 既然二黑无异,则二见亦同,不应云;无限见暗,云何成见? 难道有眼见暗,亦不名见? 由是可知,前尘明暗,与见无关。 能见之见性,不因尘之有无而有亏损。 正显见性离尘有体。 阿难! 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 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 又则灯观,何关汝事? 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以下正显见性是心非眼。 前六句按其情执,后六句破其谬解。 此中前尘有二,一谓种种色,二谓浮尘根。 盲人遇医,恢复视觉,于浮尘根,见种种色。 若汝阿难,名眼见者;则彼处暗室中人,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 何以故,因无灯时,虽有眼在,而不能见,今因灯能见,故应名为灯见。 如盲人恢复视觉,因眼能见,名为眼见。 灯本无情,今云灯能见;自不名灯;今既名灯,不应能见。 又则纵然灯能有见,是见属灯,何关汝事? 是故当知,灯能显色,有眼得见,但借灯以显色而已,非灯能见。 真能见者,是眼非灯。 以此例盲人得眼,亦但借眼显色而已;如是能见之见性,实在是心非眼。 此心既非肉团心,亦非阿难前七番所计之妄心,更非阿难所执,即此推穷寻逐,名之为心之心,而是阿难所谓之妙明心,亦即佛所许之妙微密性净明心。 依于此心修行,菩提可证,故此心即是涅槃根本。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 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癸二约客尘显见性不动分二。 子初默请此为经家叙述,结前启后之文。 前科阿难已知识心虚妄,故再请佛开发妙明心性。 今虽复得闻佛开示,见性是心非眼。 然又未知此心,是否即寂常心性。 故与大众,口虽默然,无复反难,而心尚未开悟,犹冀望如来,慈音亲口宣说,此见性是心之心,是否即我阿难所求之寂常心性? 是否即佛所许之性净明心。 因此肃恭三业,合掌清心,伫候佛之慈悲开示及教诲。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 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子二正示分三。 丑初征名验解分三。 寅初如来问尔时,指阿难等犹冀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教诲之时。 梵语兜罗绵,译云细香。 佛手柔软香洁,如兜罗绵。 网相乃三十二相之一,五指之端,皆有网缦之相。 且复金色,开指则见,合指无碍,故曰兜罗绵网相光手。 前科佛握手示拳,今则伸手开拳,诲敕阿难,及诸大众言:我初成道,乃指迹门而非本门。 梵网经佛云: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法华经谓释尊成佛已来,尘点劫数。 今约迹门,于雪山苦行六年,后诣菩提道场,腊月八日,夜睹明星,成等正觉。 即转无上法轮,演说华严大教;惜在座小机,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法。 故往鹿园,为五比丘,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 鹿苑地名,在波罗奈国,古之国王养鹿之所。 又古之仙人,多于此修行成道,又名仙苑。 阿若多,译云解本际,是憍陈如得道之名。 五比丘中,陈如及十力迦叶,是佛母族之亲。 马胜、小贤、及摩诃男,是佛父族兄弟。 佛于鹿苑转法轮时,空中八万诸天,闻法得道,故佛云: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逸多五比丘等。 及汝四众言,此句当指阿含时。 佛于阿含会上,为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 菩提是大乘极果,阿罗汉是小乘极果。 三界众生之所以不能超出三界,成阿罗汉;及九界圣凡之所以不能超越二死,证无上菩提。 其过皆由客尘烦恼所误。 客尘指依他起性,烦恼是遍计执性。 客者来往不停如尘之摇动不息。 一切生灭诸法,无不如客如尘。 佛顶文句云:三界依正,总名客尘,即是苦谛,烦恼集谛;不为所误即是道谛;客尘永灭,所显涅槃,名为主空,即是灭谛;此藏教义也。 客是主家之客,尘是空中之尘,何必灭客而后见主空,但不为所误,则无烦恼,此通教义也。 客尘无量,同居方便实报依正皆名客尘;烦恼无量,见思尘沙无明皆名烦恼。 用无量道,灭无量客尘烦恼,方显无量主空佛性,此别教义也。 主是客人之主,客是主人之客。 以客归主,则无客非主,以主殉客,则无主非客。 空是尘相之空;尘是空中之尘。 随缘不变,则性尘真空:不变随缘,则性空真尘,此圆教义也。 今经虽借鹿园证成,实则为显圆教义。 以下十番所,皆显客尘主空义。 以见性不动,如主如空;所对之境,如客如尘。 非离见性,另有明暗色空;非离明暗色空,别有见性。 一切众生不知三界身心,如客如尘,而起见思烦恼,所以不成阿罗汉。 三乘众生,不知十界,如客如尘,起无明烦恼,故不能得成无上菩提。 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此正征名验解。 佛意谓汝等当时在鹿野苑中,因何开通豁达,悟此如主如空之佛性,而得证阿罗汉果。 阿罗汉是小乘极位,望于凡夫当称圣人;若望诸佛菩萨,仍属凡夫。 但有内凡外凡之分,内凡是贤位,邻近于圣。 外凡是资粮位,去圣遥远,今阿罗汉是内凡贤位。 若进而随分断出世恶,修出世善,名出世圣人,位居菩萨。 若菩萨进而无明分断、法身分证,名出世大圣人。 若惑尽智圆,位登菩提即十方诸佛。 名大胜主。 今成圣果之圣,乃指世间圣人而已。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世尊! 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 若实主人,自无攸往。 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又如新霁,清阳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 尘质摇动,虚空寂然。 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寅二陈那答时谓当佛问汝等因何开悟之时。 憍陈那亦名憍陈如,译云火器,是姓,名阿若多,译云解本际。 当时佛在鹿苑三转十二行法轮,问比丘解否,陈那云解。 佛云:汝何所解? 陈那云:佛说苦谛,真实是苦,不可令乐;集是苦因,更无异因;灭苦之道,实是真道。 佛知其已证阿罗汉果,便印证云:阿若多。 发布时间:2025-02-16 11:09:30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8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