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海仁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四)-海仁老法师(9) 内容: 譬喻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 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辛二喻合上无片瓦遮头曰露,下无立锥之地曰穷。 人如一切众生,衣喻五阴,如意珠喻菩提胜净明心。 有人衣中系珠,如众生五阴身中,本具佛性。 不自觉知,喻众生虽本具佛性,但迷而不知。 众生无福慧庄严曰穷,无涅槃依止曰露。 乞食驰走,喻凡小乞有漏无漏之益。 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喻众生虽在生死,为众苦所逼,而佛性未失。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喻大觉世尊,说法直指真心。 所愿从心,致大饶富,喻闻法观心,狂性顿歇,歇即菩堤,佛果功德显现,自此大用无边。 方悟神珠,非从外得,喻悟佛性本具,非成佛时,方从外得。 此总显佛性,迷之非失,悟之非得。 迷时妄固无因,悟时真亦何曾得? 正答满慈重征妄因竟。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 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 我从因缘,心得开悟。 世尊! 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 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 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 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戊二答阿难再执妄缘分二。 己初疑问小乘人向闻佛说,诸法从缘生,法执深固。 虽经前破妄显见,四科七大,无非藏性,一一皆说,非因缘非自然。 但今阿难闻佛答富楼那,语多带因缘,如经文:以是因缘众生相继;以是因缘世界相续;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又:三缘断故三因不生。 岂非因缘。 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岂非自然。 因而于大众中,从座而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现说,至不从人得,是按佛语,以为问难之端。 斯则四句,是疑佛语,前后相违。 阿难意谓,佛今既说三缘断故,三因不生,斯则岂非因缘,皎然明了,云何如来顿弃因缘? 不但我阿难是因值佛因缘,而出家学道,即佛座下,许多少年有学声闻,亦因闻佛说法因缘,而出家修行。 何独我阿难及年少有学声闻如此,即今法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无学长老,亦因闻佛说因缘之法,发心出家,修行悟道,而得证无漏圣果。 目连佛弟子中神通第一,是佛座下四众之养母;舍利弗,则智慧第一为四众之生母。 未出家前,两人皆从沙然梵志出家。 沙然死后,将其座下二百弟子,分与二人率领。 复因乞食途中,遇马胜比丘,得闻: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之偈,而心开意解,从佛出家学道,不久即证圣果。 须菩提,佛弟子中解空第一,亦因悟缘生性空,而证圣果。 等是等于其他无学声闻。 今佛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即是说菩提,不从因缘;此何异于王舍城中,拘舍梨等外道所说,八万劫后,自然成道,不假修证。 然则外道所说自然,岂不成为第一义谛? 在阿难之意,以为佛今日所说,即使不落因缘,亦堕于自然。 殊不知佛说法,是观机设教,对病施药。 昔为小机,故说因缘生法,令知无常苦空,不执身心器界,而证涅槃;是佛方便,属于权教。 今汝阿难,既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最初方便,则此众生本具之菩提心法,岂属世间因缘? 虽然,正因菩提,本自天然不假修证,但果上菩提,非假缘因,了因莫显。 由佛教其但不随分别,即是缘因菩提,若能依佛所教,不随分别,便是了因菩提。 由此缘了二因,显发不假修成之正因菩提,而成无上觉,此岂是王舍城拘舍梨等外道所说之第一义谛? 阿难未明此理,故心中迷闷不已,惟恳求佛慈悲,开示启发,其心中之迷闷。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 己二示答分二。 庚初破疑分二。 辛初即喻推破分二。 壬初立喻狂性喻无明,能为障道因缘;不狂性,喻菩提。 狂性若得除灭;喻但不随分别;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喻心中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阿难因闻佛引演若达多为喻而生疑,故佛仍以此喻而推破其妄计因缘自然之情执,故告之曰:即如城中,演若达多之狂性,喻无明为障菩提之因缘;若狂性顿歇,则不狂性之菩提,自然而出,你所执之因缘自然,穷究其理,不过如是。 以狂性除灭为因缘,以不狂性自然而出为自然。 殊不知我所说三缘断故,三因不生,本非因缘,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亦非自然。 故下文随即破其计因缘自然俱非。 阿难! 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 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 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壬二破二执分二。 癸初正破二执分二。 子初约头破佛呼阿难,在汝之意,以为达多之头,本是自然,错矣! 若其头本是自然,则应时时自然,处处自然,无时无处不是自然;然则以何因缘,忽然怖头狂走。 既然发生怖头狂走,可知其头,非本自然。 若自然头以下,是破因缘;佛恐阿难闻破自然,即转计因缘。 故佛随即破之曰:若果其自然本有之头,是由于照镜因缘,怖头狂走,何以自然之头,不随狂怖因缘而遗失? 今达多之头不但未失,且未曾丝毫变易,可知其头,亦非因缘,故曰何藉因缘。 此总显头非因缘,亦非自然。 若说自然,不应有狂;若说因缘,何不遗失。 头如菩提,若谓菩提是自然,不应迷真起妄,若谓菩提是因缘;理应变易。 今菩提真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迷之不失,证之不得,故非因缘,亦非自然。 不但菩提真性,非因缘,非自然;即无明狂妄,亦非因缘,非自然。 故下科约狂破阿难因缘自然之情执。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 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子二约狂破此科文中:本狂自然,应是狂本自然。 又不狂自然,应是狂不自然。 达多之头,固非因缘,非自然;即达多之狂,亦非因缘非自然。 若谓达多之狂,本是自然,则无论何时何处;皆应有狂,无须照镜而后狂;然则,未发狂时,狂性潜藏何处? 今不但未狂之时,求狂性不可得;即正在狂时,觅此狂性,亦了不可得。 故知狂性,本非自然。 若谓狂性非是自然,当属因缘;若狂性属因缘,究竟因何而狂,头本清醒无妄,不应成为狂性之因,故狂非因头有,狂亦应非因狂而狂,若狂因狂有,则未狂之前,理应有狂;今正当狂时,求其狂性尚不可得,况未狂前? 此总明狂性非因缘非自然。 以喻无明烦恼,亦非因缘非自然。 若谓无明,本自天然,即使旷劫修行,亦难成佛;今诸佛既已断惑证真,当知无明烦恼,本非自然。 既非自然,当属因缘;然则此烦恼究竟因真有,抑因妄有。 真非妄本,不能说妄因真有;若妄因妄。 应先有妄根,妄若有根,纵劫修行,亦难拔除。 今依法修行,既可返妄归真,当知妄本无根,非因妄有妄。 此总明无明烦恼,非因缘亦非自然。 但由虚妄,更无所因,喻达多狂走,但由心狂,更无他故。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 癸二悟本俱非若悟本头,是达真本有;识知狂走,是达妄本空。 富楼那问一切众生,因何有妄,执妄有因;阿难疑佛弃因缘,同于外道所说自然。 皆因不悟本头不失,狂走无端;所以堕入因缘自然之妄执。 若悟本头,狂走未失;识知狂走,妄本无因;则因缘自然,俱属戏论。 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 辛二合法结显分三。 壬初直结法经文嫌略,应云:是故我言,汝但不随分别,三缘断故,三因不生,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由于三因不生,即菩提心,故菩提非自然;菩提本具,非从人得,故菩提非因缘,此佛重伸歇即菩提之意。 发布时间:2025-02-16 12:21:16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8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