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南亭法师: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三卷 内容: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三卷南亭法师每偈之中的后二句,或前句是因,后句是果,如云:所行无逆〈因〉,成一切等〈果〉。 或二俱是因,如云:巧事师长,习行善法等。 或二句俱是佛果,如云:永离烦恼,究竟寂灭;此二者,皆为佛果所有故。 或二句俱通因果,如云:以法自娱,了伎非实等。 以法自利或者利他为娱。 娱者,自在运用,不用心故。 伎,即技艺,等于现在的娱乐场所。 偶尔遇到,眼见、耳闻;心不附物,以其矫揉造作,非实在故。 或三、四二句,共成一句,如云:演说种种,无乖诤法。 或后二句中,初句所入法,如云:知家性空,后句所成益,如云:免其逼迫,知家、性空者,即空之理性已与行者之心吻合故,名所入法。 既知家性本空,则不即不离,善于处理而不受其逼迫。 三、一百四十一愿中,一○二愿,如愿于他,得坚固身、心无所屈,则自必成第一十个云何中之三业离过成德之德,即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以及不害、不可毁、不可坏等身、语、意业。 一百一十一愿中具足成满,一切善法,则自成就堪传法器。 二十一愿中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则自必成于众慧。 二十六愿中具诸方便,得最胜法,则自必成就具道因缘。 七十愿中语业满足,巧能演说,则自必成就十善巧德。 七十四愿中得善意欲,洗除惑垢,则自必成就七觉三空。 一二二愿中所作皆办,具诸佛法,则必成满菩萨行德。 第十愿中舍众聚法,成一切智,则自必成就如来十种智力。 一三一愿皆如普贤,端正严好,则自必成就十王敬护。 二十二愿中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则自成饶益、为依、为救等德。 三十九愿中入第一位,得不动法,则自成就超胜第一德。 以十一愿配上二十个云何,总别一百一十一种德,文显可知。 前后通别交络,构成一切愿成一切德,一切德成一切愿。 愿固一多相即,成德亦一多镕融。 四、正释经,文长,分为十:一、有十一愿,明在家时愿;二、有十五愿,出家受戒时愿;三、有七愿,就坐禅观时愿;四、有六愿,明将行披挂时愿;五、有七愿,澡漱盥洗时愿;六、有五十五愿,明乞食道行时愿;七、有二十二愿,明到城乞食时愿;八、有五愿,明还归洗浴时愿;九、有十愿,明习诵旋礼时愿;十、有三愿,明寤寐安息时愿。 第一、有十一愿,明在家时愿。 佛子!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家为父母、夫妻、儿女团集之所。 在家:尚未出家以前是在俗人,名曰在家。 家是一个枷锁。 多少男女贪爱系缚于家,不得解脱。 这就要归依三宝,信奉佛陀,受尊师教诲,用观察的功夫,因观察而知家性空。 家,本是眷属的集合,几年、几十年的同居,世间上没有不散的筵席,更没有一成不变的个体。 但佛教也不是教你抛家出走,祗是教你知家性空,在性灵上不受家庭变故的逼迫。 自己知道,同时也愿他人知道,所以有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的一愿。 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 父、母是我身之所由生也。 《诗经》上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又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育养之德,昊天罔极。 1所以中国的文化,以人伦为第一。 先王以孝治天下,不是没有道理的。 《梵网经》上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2。 所以我们对于父母要孝、要事,并且愿一切众生和我一样,对父母要善事于佛,护养一切。 护是保护,养是供养。 善事于佛之于,易为如字,就更明白了〈待续〉。 【注】1. 出于《诗经》小雅? 谷风之什? 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 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 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 民莫不谷,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此诗谓此为人民劳苦,孝子不得终养之诗。 2. 出于《梵网经》卷第二〈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 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 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 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应请法师讲菩萨戒经福资亡者,得见诸佛生人天上;若不尔者犯轻垢罪,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如灭罪品中广明一一戒相。 发布时间:2025-02-19 11:07:55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8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