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海仁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第八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第八)海仁老法师主讲受业弟子释文珠笔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八阿难! 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戊二明灭妄名真立六十圣位转依号分三。 己初总明三渐次为能转之行分二。 庚初结前生后分二。 辛初结前生类互具初四句正显互具,十二类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如是应有一百四十四颠倒。 颠倒虽多,元无实体,犹如捏目乱华发生,空本无华,因捏目有。 目喻真心,乱华喻十二类生各具十二颠倒。 捏目如妄念,华因捏有,喻因妄念,故有生死。 妄念若息,苦果自灭。 所谓但离妄念,即如如佛。 众生本具之真心,其体不变曰妙,而能随缘曰圆,始终一致曰真,一法不立曰净,灵明照了曰明,妙圆即大义,真净是顶义,明心即佛义;众生本心,元具大佛顶体相用三大,奈因颠倒,一念妄动,遂成十二类生,一一类中,复各各具十二颠倒,故曰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海公认为既曰虚妄,则不应言具足,故具足如斯,应云幻起如斯,虚妄乱想。 汝今修证佛三摩地,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 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辛二生后对治法门初句按阿难请意,本因指最初一念妄动,为颠倒之本因,属惑。 元所乱想,指依一念妄动所起之颠倒乱想,属业。 意谓汝阿难今欲修证佛之三摩地,应于一念妄动起惑作业之处,建立三渐次位。 以戒止业,以定除惑,以慧证真。 如是始得妄想销除,翻染为净,则诸圣位,亦可从此成立。 犹如净器,虽已除毒蜜,然毒气尚存,须以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方可贮藏甘露。 净器如藏性,本自清净,毒蜜如八万四千妄想,毒气如最初无明。 除毒,如佛劝修三学,而灭除三毒。 汤水,如清净明诲,灰香,如三摩钵提。 甘露,如佛果菩提。 初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粗惑已断,习气尚在;如除毒蜜,毒气未除。 仍须加功,以戒为助行,以止观为正行,方能断细惑,证真常,获得一乘佛果,如器净后,堪贮甘露。 云何名为三种渐衣。 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庚二标列正明分二。 辛初标列初句征起,下是列名。 助因如五辛之类,生食发嗔,熟食发淫,为助长生死之因,必须修改,如斯恶习,以除去生死助因,故曰一者修习,除其助因。 真修是持戒,戒有定共戒,道共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故曰持戒谓之真修。 正性,指杀盗淫妄等,是性业,圆觉经云:‘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 ’刳者剔也,去也,即断除杀盗淫妄等性业,故曰二者真修,刳其正性。 现业,谓六根奔趣六尘,以六尘为现在惑业,必感将来苦果。 故除因刳性之后,更要进修止观,以止观力,脱黏内伏,反闻闻性;如是根尘回脱,惑业不起,而能增进五十五位,贤圣之路,故曰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云何助因? 阿难! 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 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阿难! 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 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 辛二正明分三。 壬初除助因初句征起;下详释助因。 十二类生,种类虽多,然皆不能自全形命,必须依食而住。 欲界人天修罗畜生等,所飧饮食,必有形段,谓之段食。 鬼神遇食,但触其气,曰触食。 色界禅天,无须饮食,但以禅思持命,曰思食。 无色界天人,禅境渐深,伏前七识,唯存第八,以阿赖耶识,持续性命,曰识食。 阿罗汉未入灭前,有业报身,仍须饮食;若入灭后,及诸佛菩萨,皆以禅悦为食。 灌顶云:‘佛成道后,为除外道,自饿苦行,说诸众生,皆依食住。 ’此为正觉正说,外道嗤曰:愚者亦知,何言正觉正说。 佛反问彼,食有几种,外道不能答,佛言食有四种,所谓段、触、思、识等。 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世间食物,凡有益身心者,皆名甘,凡有害身心,总名毒,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显饮食不可不慎。 求三摩地,指欲修耳门圆通之人,应当断除五辛,楞伽经云:‘葱、蒜、韭、薤、兴渠,谓之五辛。 ’兴渠此方无故不翻。 出乌荼,婆他那国。 慈愍三藏法师云:‘根如萝卜,出土辛臭。 ’故应与葱等同戒之。 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 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 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此出五辛之过。 五辛熟食壮火,易发淫心,生啖易动肝气,增长嗔心,故宜戒之。 凡弘经说法者,诸天欢喜,十方善神,咸来亲近拥护;今因其食五辛,纵然能弘如来十二部教,天仙善神,嫌其臭秽,皆远离之。 反而诸饿鬼等,皆喜其味,冥中舐其唇吻,亲近不离;故食五辛人常与鬼住,福德日消,反增无益之事。 即使发心,修习耳门圆通,但不断五辛,十方菩萨,天仙善神,皆不来守护。 致使大力魔王,得其方便。 魔王有二:一为欲界顶,波旬魔王;二为色界顶,摩醯首罗天王。 前者统领欲界魔眷,后者统管三界魔事。 魔王贪恋尘劳,阻止他人出离三界;今知修习圆通者志在求佛,故现佛身,为其说法,毁谤持戒,是小乘道;赞叹三毒,谓无碍大道。 是人误信魔说,遂不持戒,广行淫欲;命终堕落魔道,为魔伴侣。 所修三昧,咸资有漏,魔福享尽,堕无间狱。 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此结成渐次之名。 修习圆通,本求出离生死,证佛菩提;今因不断五辛,反为魔眷,沉溺生死,欲出无期,岂可不慎,岂可不戒。 故佛呼阿难,而警告之曰:凡修菩提道者,应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以五辛有发淫,生嗔,善神远离,常与鬼住,圣众不护,魔得其便,毁戒谈空,终为魔眷,福尽堕落等过患。 皆为助长生死之因,故求出生死者,从凡夫起,初学修行,第一增进,便是永断五辛。 云何正性? 阿难! 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食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 阿难! 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 壬二刳正性初句重征,即云何真修刳其正性。 杀盗淫妄等,为生死之正因;欲界男女,皆以淫欲而正性命,谓之正性。 前科永断五辛,生死助因既断,应进而真修,严持禁戒,以灭生死正因。 佛告阿难,如是欲入三摩地之众生,首先要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 身心俱断,身固不犯,心亦不起,谓之永断。 酒能乱性,肉则伤生,即使素食,亦应火净方食,无啖生气,何况杀生。 佛世有阿多比丘,已证四果,能降毒龙,因天热乞水,施者无水,以酒施之。 阿多一饮而尽,返祇园口,醉卧于地,口吐饮食,苍蝇伏身,佛问诸比丘,汝等识此人否? 众云:阿多比丘。 佛言,彼已证四果,能伏毒龙,今因酒醉,为苍蝇欺。 饮酒之人,初五百世,堕咸糟地狱。 次五百世,堕沸屎地狱,第三五百世,堕为厕虫;第四五百世,堕为苍蝇,第五五百世,堕为痴热虫。 又云:造酒之人,堕酒河地狱,卖酒之人,堕酒池地狱;饮酒之人,堕烊铜灌口地狱。 故大爱道经云:‘不得饮酒,不得尝酒,不得至酒家,不得与酒客共话,不得说因病而饮药酒,酒是毒药,酒是烊铜,能杀法身慧命。 ’大智度论云:‘酒失自觉相,色身渴而恶,自心动而乱。 惭愧已被劫,失念增嗔心,失欢毁宗族,如是虽名饮,实名饮屎毒;不应嗔而嗔,不应笑而笑,不应语而语,不应哭而哭,不应骂而骂,不应打而打;与狂人无异,知愧者不饮。 ’戒经亦云:‘饮酒得无量罪。 \’故修三摩地者,不应饮酒,亦不应食肉,因食肉伤生,有损慈悲。 古云:‘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元同一种性,只有别形躯;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须,莫教阎老判,自忖看如何。 ’故戒经云:‘食肉之人,断大慈悲,一切众生,见而舍去。 ’又云:‘食肉得无量罪。 \’本经亦云:‘食肉之人,纵得心开,皆大罗刹,报终必沉,三途苦海,非佛弟子。 ’又:‘若不断杀,必落神道。 ’然则云何能出三界,何况佛道,故曰: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 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 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 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 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 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世间毒蛇,践之必遭其噬;世间怨贼,遇之必遭其劫。 四弃法中,但举其一;以淫习难除,故佛教以对治法门,当观淫欲,如世间毒蛇、怨贼,近之必伤法身慧命。 先持声闻等四句,是佛为钝根者,示其先持身戒,后持心戒。 四弃谓杀淫盗妄,是比丘戒;八弃于四弃外,加触、八、覆、随,合之成八,是比丘尼律,属波罗夷罪。 犯之被弃于佛法海外。 身口七支,皆不动,谓之执身不动,进而受持菩萨,清净律仪,不但身口七支不犯,连心念亦不起,谓之执心不起。 执身不动,是小乘戒;执心不起,是大乘戒。 身心严持,大小乘戒,谓之禁戒成就。 以断淫故,不相生;断杀故不相杀;断盗故不相负;断妄故不相欺累;因妄语目的,在贪求世间名闻利养,何止相欺,且为业债所累。 今不杀、不盗、不淫、不妄,既不相生相杀,亦不相负相欺,则无须偿还命债、钱债、物债,以及眷属债,不再为各种债业所累。 至此方名清净之人。 如是以戒为助行,以定为正行,正助兼修,而进入三摩地。 自可生慧发通,故即父母所生血肉之躯,便获相似五通。 无须天眼,亦能观见十方世界,亲睹十方诸佛;无须天耳,而能闻诸佛说法,亲奉如来圣旨;无须神足,而得大神通,游十方界;无须宿命通,而能悟知宿因清净,永不再堕恶道,艰险之处。 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是总结名次。 云何现业? 阿难! 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 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 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 壬三违现业根尘相对,起惑作业,谓之现业。 如是清净之人,正助兼修,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其心自然不再奔趣六尘。 贪淫有二义;一谓淫习难除,若断此习,他习亦除。 一谓六根贪受六尘,今因持戒,旋根脱尘,故于外六尘境,不多随流放逸。 不多而已,并非永绝。 此言其习未除,亡尘之功不深;若能加功进修,旋转六根,归本心元,如前文云:‘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尘既不缘,即前:‘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根无所隅,即‘闻所闻尽\’。 至此虽‘得六销犹未亡一\’,故曰: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即前:‘根结若除,尘相自灭’。 若能进而\‘尽闻不住’,则十方国土,皎然清净。 根结尽除,是内空;十方国土,皎然清净,是外空。 内外俱空,则如琉璃,内悬宝月;琉璃如境,宝月如心,心境一如,表里洞彻,唯一大光明藏。 即前云:‘觉所觉空。 \’再以观行力,尽二执,达幻化空身即法身,无明实性即佛性,顿忘身心,则能于定中,身心快然。 三观唯是一心曰妙,一心具三观曰圆。 以始觉智,观本觉理,生佛无二,曰平等。 即前‘空觉极圆,空所空灭。 ’既于定中身心快然,悟妙圆平等之理,当获大安隐,则一初如来,所证三德秘藏,密圆净妙之境,皆得现前,曰皆现其中。 即前文:‘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尘既不缘,根无所偶,是破色阴;反流全一;六用不行,是破受阴;十方国土,皎然清净,是破想阴;身心快然,妙圆平等,是尽行阴;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正是识阴发现。 即下文:‘行阴已尽,在识阴中,于涅槃天,得大明悟。 ’圆觉经云:‘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以其可见而不可即故。 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此是总结。 是人,指持戒修定之人,以其不住密圆净妙之境,故得忽然超越,世出世间,而获证无生法忍。 此无生妙心,众生本具,以其迷故,如云遮月,非失成失;今功用现前,如云开见月,非得同得,故曰获。 众生本具,是理即无生法忍;闻佛开示,方悟此心,是名字即无生法忍;正助二行,深伏五住,是观行即无生法忍;由观行力,任运而断,四住烦恼,佛性相似现前,名相似无生法忍;由相似有功用道,入无间道中,分破无明,分证法身,是分证无生法忍;若究竟无功用道,断最后一品无明,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名究竟获无生法忍。 今此行人,正是分证,无生法忍。 亦即获得修行目,位在大乘见道。 忍有五种:一谓伏忍:别教三十心,深伏五住烦恼故。 二谓信忍:由别教初地至三地,得不坏信,深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 三顺忍,三地至六地,随顺菩提心,心心流入萨婆若海,顺事顺理故。 四无生忍:从七地至九地,知一切法唯心,不见少法,有生灭故。 五寂灭忍:从十地至等觉妙觉,惑尽智现理圆故。 此中得无生法忍,即第四种无生忍。 自此断烦恼,证法身,位在圆教初住,分证佛功德。 从是渐修,简非顿修;虽利根顿悟,但位次历然,如一刀千纸,一箭千壁,其次第犹分,故利根者,理虽顿悟,行由渐次。 随其渐修,所发之行浅深不同,故安立位次,高卑亦异。 若发趣分证行,则安立住、行、向,四加行,十地等圣行。 若发趣究竟行,则安立妙觉究竟圣位。 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三渐次是能行,能断,能诣,能证;五十七位,是所历,所诣;五住烦恼,是所伏,所断;妙觉,是所诣所证之目的地。 行者之所以能历五十七位,渐次增进深入,功在三渐次。 故三渐次通因通果,以因中三增进故,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而达妙觉极果。 阿难! 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 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莹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 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己二别明诸位次为所转之号分四。 庚初观行转依号是善男子,指依三渐次,精勤修习之人。 由于第二渐次,刳其正性,淫心永断,谓之欲爱干枯;由第三渐次,违背现业,六用不行,谓之根境不偶。 爱欲之因,根境之缘,既已双绝,则除现前残质之外,更不续生,则此残质,便成最后身矣。 枯有观行、相似、究竟之别。 若以持戒,及止观正助二行,内伏烦恼不起,但种子未拔,名观行枯。 由观行力强,任运断惑,然又未尽,名相似枯。 五住永尽,烦恼根拔,名究竟枯。 今但伏未尽,如石压草,故本科名为,观行转依号。 因戒定力,内脱根,外离尘,我法二执不起,心渐豁达,曙光显露,无复妄想。 不为二执所蔽,故曰执心虚明。 纯是智慧,是我法二空之智,增明圆满;照十方界,身心国土,了不可得,但有其慧,故名干慧,依之住持,故名曰地。 干是所伏烦恼,慧是能治观行,干是爱欲干枯,慧是慧性圆明。 合名干慧地,是通教十地之一。 今借通教位,而显圆教理,与圆教五品位齐,能伏五住烦恼;又与别教初住,藏教总别二相齐,属外凡位。 欲习初干,是释得名之由。 欲习,非指习气,而是正使烦恼。 谓正使欲爱初干,非是真干,故未能与如来真身法水相接。 因未能破无明,证法身,圆三谛理故。 此约未应理得名,前约伏烦恼得名。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 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庚二相似转依号此心指十信位满心,亦即干慧地后心。 初中字是中道妙观,次中字是中道妙境。 谓以一心三观之中道妙智,观于一境三谛之中道妙理,念念返照,心心寂灭,名中中流入。 能入是一心三观,所入是闻性圆通常一境三谛。 一心具三观曰圆,三观唯是一心曰妙;又一境三谛谓之圆,三谛唯是一心曰妙。 众生本具此理,为五住所蔽,从不开敷;今由观行,深伏五住,于禅定中,本具真如,仿佛现前,如莲花层之渐开,是谓开敷。 从真妙圆,是叠前句圆妙;重发真妙,是叠前句开敷。 乘此一心三观,观于一境三谛,勇猛策进,已发之真妙,至此更妙,已发之真圆,至此更圆。 由于亲自分破无明,分证三德,益信佛性本具,生佛无二,再不退轻,曰妙信常住。 自此顿断八十八使妄想,一切我法二执,灭尽无余。 中道佛性,相似显现;信心益坚,常住不退,名信心住。 此即阿难所谓:‘不历僧祇获法身。 ’是也。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 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真信,即中道纯真之信。 用此纯真智慧,了达阴入处界,原无实我实法,故得一切圆通。 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得宿命通,不但现生应断习气,忆念无遗,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生,一仞习气,皆现在前。 因其见惑已断,思惑显现,三界九地,每地九品,九九八十一品思惑,名之为一切习气。 亦即俱生我执,从二信位,渐断思惑,直至七信,方能断尽。 今此劝行日深之善男子,皆能忆念,无量劫前,以及未来舍生受身,俱生无明,故名念心住。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 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初句重按信心住,虽中道纯真,然未得真精发化。 今由中道纯真,加功策进,发挥中道妙理,销化思惑俱生我执;如汤销冰,冰尽成汤,故无始思惑习气,通一精明。 至此唯如如智,照如如理,曰:惟以精明,进趣真净。 一心三观,观于一境三谛。 精而无妄,进而不退,名精进心。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由精进心,如智照如理,惑尽习除,纯一止观,恒住慧中,名慧心住。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纯智则慧多定少,易生摇动,必须以定持慧,故曰执持智明。 若无定助慧,则寂湛不遍,今以定力执持智明,令寂湛之境,得以周遍,寂妙得以常凝,寂而照,曰寂妙。 照而寂,曰妙寂。 如是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运水搬柴,不失定心;迎宾送容,不离止观,谓之常凝。 因定力坚固,外境不牵,内惑不动,名定心住。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定谓寂妙常凝,光谓纯是智慧;至今定慧均等,因定发慧,谓之‘定光发明\’。 慧得定助,定力愈深,慧力愈明,照理愈真。 深入圆理,念念向前,进而无退,名不退心。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 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由定慧均等,安然而进,如顺水行舟,不假用力,而能保持定心不失。 十方如来,指法身如来,因定力任运前进,证如来藏心,与如来法身理体,气分相接。 法身如来,有真谛气分,俗谛气分,及中谛气分。 今行者三界惑净尽,证真谛理,能与十方如来法身,真谛气分相接。 内护心法,外护佛法,名护心住。 位与通教七地,藏教四果,别教七住齐等。 但藏通二教,不知无明,别教十回向,方伏无明;圆教初信,已圆伏五住,故位虽等而实超。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 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以其觉慧增明,得以保持不失;故能以不可思议妙力,回自所证真谛实智,向佛之权智。 出空入俗,修佛之无缘大慈,广学利生之方便,曰回佛慈光。 虽入俗利生,然悟万法唯心,以其自性法门,虽学而无所学;自性众生,虽度而无可度;自性佛道,虽勤求而无可求;以自己之权智,而向佛之实智,曰向佛安住。 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喻从实起权,从权入实。 以实智照权,以权智照实;回权向实,回实向权,日其中妙影,重重相入;权实相向,故名回向心。 位在第八信心,修习假观,初伏尘沙。 若约从空出假,尘沙是众生之烦恼,众生烦恼多如尘沙,谓之尘沙烦恼。 菩萨能观机设教,不为众生烦恼所障,名伏尘沙。 若得四无所畏,观机设教,名破尘沙。 其次是菩萨,不达法界皆空,名法界见思;不达法界皆假,名法界尘沙;不达法界皆中,名为无明,皆是菩萨烦恼。 今位在八信,但观界内机,未能观界外机;故但伏界内尘沙,至第九信破界内尘沙,能为界内众生说法,至第十信破界外尘沙,能为三乘圣人说法,方尽尘沙烦恼。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心光即权实二智,实智是般若,能破惑显理;机智是方便,能观机设教。 于菩萨四弘愿中,第一愿是权,第二三愿是实。 修行人能履俗而观真,是回权向实;观真而履俗,是回实向权。 又前三愿是因,第四愿是果觉;今回因心,向于果觉,心光与佛光冥应,谓之心光密回。 佛是能证之人,常凝无上妙净,是所证之法。 常凝是法身,无上是般若,妙净是解脱。 佛所证三德,即众生本具,因迷不觉,今以观行力深,本具三德,现于定中。 心光佛光,凝然不动,安住于无上妙净戒体,无作无为,恒持不失,故曰得无遗失。 法身具众德,即摄善法戒;般若照空,无作无住,即摄律仪戒;解脱妙用,广利群生,是饶益有情戒。 三德理体,与三聚净戒之戒体相应,故名戒心住。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缘,名曰心住。 住戒,即安住定中,与戒体相应。 自在,即从三德之体,而起三聚净戒之用。 持戒利生,所向无敌,谓之住戒自在。 十方国土,上有诸佛,下有众生,菩萨上求下化,游于十方,随愿即至,故名愿心住。 此即前文:‘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 ’前十信位,与别教十向齐,唯修证各殊。 圆教十信,圆修三观;别教十向,则先空,次假,后中。 至于藏通二教,尚不知其有圆教十信,况起修乎。 阿难! 是善男予,以真方便,发此十心。 心精发晖,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庚三分证转依号分五。 辛初明十住以一心三观,破三烦恼,成三智,证三谛,虽未究竟,然随分断,随证分,名分证转依号。 即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 自初发心,至今分证,于中经历无量劫修行,不如分证位中,一日行道;然分证共五十一位,后后胜于前前。 仁王般若经云:‘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功德名为地。 ’即入佛理,生佛家,为佛子,依秘密藏,无住而住,其位有十,故名十住。 是善男子,指十信位满之修行人。 真方便,指先开圆解,次起圆行,戒乘俱急,修行有效。 亦即依耳门圆通修证,故能发明前十信心之妙明。 心精以下,是释初住境。 由于十信位止观,纯属定慧,更无妄想参杂,故奢摩他空观成,发一切智光。 三摩钵提假观成;发道种智光。 妙禅那中观成;发一切种智光。 谓之心精发晖。 十用,指前十信心。 前十信心位,浅深不同。 今以三观成,任运破一分无明,将前十心,涉入本位,圆成一心,十心一心,其体无二,曰十用涉入,圆成一心。 以其观闻性,通真实,空观成,破法界见思,了因慧心发,住般若德;观闻性圆真实,假观成,破法界尘沙,缘因善心发,住解脱德;观闻性常真实,中观成,破法界无明,正因理心发,住法身德。 三观成,破三惑,三心圆发,圆证三德,名发心住。 位在大乘见道,已证行、位、念、三不退。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初句按前心精发晖,十用涉入,圆成一心。 依此妙心,而能发明妙智,如净琉璃,内现精金。 则但见精金,不见琉璃。 琉璃如所观境,精金如能观智,正显心境一如,境观圆融,以前妙心,指发心住,位在大乘见道;履以为地,谓以真智契真理,依真理起真修,履践真如实际理地,以成进趣后位之地,名治地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心谓三观妙智,地谓三谛理地。 以理发智,是地涉心;以智照理,是心涉地。 理智互相鉴照,若理若智,俱皆明了,谓之心地涉知。 游履十方,约所证之理,竖穷横遍;得无留碍;约能证之智,广大无边。 广大无边之智,照于竖穷横遍之理,故清净妙理,任运现前,得无留碍。 能于一身现无量身,同时周遍法界,上求下化,广修自利利他之行,大作梦中佛事,名修行住,此即法华经所云:‘随顺行大道。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行指前往所修妙行。 以其自利不碍利他,利他不碍自利,真俗双照,事理交融,与佛因中所修相同;故能接受,佛所证中道气分,将生佛家,而为佛子。 如中阴身,自求父母之时,必须自己业因,与父母业同,而乘一念憎爱之心,与同业父母冥然相通,然后入胎。 净名经云:‘方便以为父,实智以为母,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 ’今菩萨发心,求无上菩提,如中阴身之自求父母所谓:‘实智以为父,权智以为母。 ’,分证佛德,气分相通,将生如来家,为真佛子。 因菩萨修空观成,入报身如来种;修假观成,入应身如来种;修中观成,入法身如来种。 如中阴身禀父母之遗体,为入胎之种然。 将来必能绍隆佛种,贵登法王宝位,名生贵住。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菩萨分证佛德,揽权实二智,而成圣胎,成大觉法王之嫡亲胤嗣。 如人揽父母遗体成胎,能于胎中,七日一变,成为六根四肢,形肖父母。 菩萨亦然,既禀受佛智而成圣胎,不但实智如佛;即无缘大慈之方便智,亦同于佛无异,故名方便具足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容貌现于外,如权智利物,方便具足;心相住于内,如实智照理,断惑证真,亦同于佛。 成就正知正见,故名正心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外之容貌,内之心相,权实不二,表里一致,名为身心合成。 从此法身道体,日益增长,巧智权能,渐得圆明,名不退住。 此中不退,与前十信心中之不退,名同而实异,前谓信心不退,今是证道不退。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十身出于华严经。 一是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法身,智身,国土身,业报身,众生身,以及虚空身。 二是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庄严身,威势身,福德身,意生身,法身,智身。 法身是内身,余皆外身,由于菩萨修证力强,故于一时具足十身。 内外光洁无瑕,谓之灵相。 天童无邪,谓之童真。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既一时能具足十身灵相,则佛形已成,自可出胎,亲为佛子。 因菩萨从清净法出,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具足佛之内外功德,将掌法王权,持法王印,行法王令,号令人天,如法化世,名法王子住。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如国大王,指金轮王言,为四大部洲之主;刹利王乃金粟王,为一国之君。 金轮王之子,曰太子,刹利王之子曰世子。 此等太子世子,虽已成人,堪担大任。 然尤恐其力,未能胜任,故王先以少分国事,分别委任,试其能力如何,然后陈列灌顶。 喻菩萨已生法王家,具足权实二智,自他兼利,佛先令其说法,代佛转轮。 如华严经佛令法慧菩萨说十住,功德林菩萨说十行,金刚幢菩萨说十回向,金刚藏菩萨说十地。 般若经佛敕须菩提,为诸菩萨说般若等。 然后摩顶授记,当得作佛;如国王策立太子,陈列灌顶,故名灌顶住。 阿难! 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辛二明十行初四句结前十住行。 后二句正明初行功德。 是善男子,指十住位满之菩萨;成佛子已,指十住位,具足无量如来功德,谓十住菩萨,分证佛德。 华严经云:‘十方如来,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一佛功德,亦不能尽。 ’可知佛德,是无量之无量。 十方,是随顺之处,随顺,是妙行。 上能随顺十方诸佛,供养承事;下能随顺十方众生,观机设教;生佛皆喜,名欢喜行。 又顺有顺自、顺他,顺事、顺理。 顺自己所发愿而行谓之顺自;随顺所化众生之机,谓之顺他;随顺众生所须,而施以六度四摄谓之顺事;本乎第一义理,平等拔苦与乐,谓之顺理。 无论顺自或顺他,顺事或顺理,皆能上令诸佛欢喜,下令众生得益,自他生佛,无不欢喜,名欢喜行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普贤行愿品云:‘因于众生,起大悲心;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故知众生,有恩于我,应以广大心,不择怨亲,平等饶益,名饶益行。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嗔恨行。 菩萨以道种智,觉知世间善恶因果,诸法总相别相,谓之觉事。 以一切种智,觉知万法唯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觉理。 觉事不违俗谛;觉理不违真谛。 以俗谛而觉他,令一切众生,知因识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真谛理觉他,令众生知诸法平等,不起我法二执,舍妄归真,故曰自觉觉他,得无违拒。 由于菩萨自觉事理,故能修忍辱,无违逆行;令他觉悟事理,亦无违拒,逆境不嗔,故名无嗔恨行。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种类出生,谓菩萨应身种类之多,即十二类生。 菩萨随十法界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穷未来际,三世平等,是明菩萨度生时间之长,过去如是,现在如是、乃至穷未来际,无不如是;三世平等,利乐有情。 十方通达,是明菩萨度生空间之广,不特竖穷,而且横遍,谓之无尽行。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十法界因果,圣凡差别,名为一切。 事相虽多,理性无二,生佛同体,性相一如,名为合同。 菩萨能知种种法门,悉皆会合,同为一体,故能随类现身,观机说法,知法知机,得无差误。 离痴即智慧,杂乱即正定,定慧均等,谓之离痴乱行。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释此有二:一、同谓法身,异是应身。 菩萨依法身同中,而现群异之应身;即应物随形满世间。 而世间众生,于菩萨一一异相中,各各所见,皆同其类,从之闻法得益,是名善现行。 其次同是理,异是事。 以理能显事,故于同中一理,现无量异相之事;此即无不从此法界流,即理即事,理不碍事。 以事能显理,故于无量事相中,各见全理,此即无不还归此法界,即事即理,事不碍理。 此位菩萨一一行中,能事理圆融,一多无碍,故名善现行。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如是,承上事理圆融,而起下之事事无碍。 乃至是推广之词,十方虚空,满足微尘,即大中现小。 一一尘中,现十方界,即小中现大。 现尘现界,能现所现,俱不坏其相;尘中现界,而界不小,界中现尘,而尘不大,同时俱现,不坏自相,曰不相留碍。 此即十玄门中,广狭无碍自在门,及大小不同安立门。 菩萨了尘唯心,故尘不碍尘;达三界唯心,故界不碍界。 彼此圆融,名无著行;以其无著,故能大小相容,事事无碍。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 种种现前,是按前理事无碍,及事事无碍;此皆第一波罗蜜多。 第一、意谓般若,以般若为诸佛母,众行之首,故名第一。 波罗蜜多,译到彼岸。 众生执有生死烦恼;故佛方便为说般若舟航,能度众生,离生死此岸,而度烦恼中流,到达涅槃彼岸。 实则一切唯心,既无生死可了,亦无烦恼可断,无涅槃可证。 如法华经云:‘诸法从本来,常住寂灭相。 ’此行菩萨,深达实相,不住生死涅槃,此岸彼岸,亦不住烦恼中流。 而恒往返于生死与涅槃之间,说法度生;虽终日度生,实无一众生可度,无住无著,此行难得,可尊可重,名尊重行。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初句按前行。 一具一切名圆,彼此无碍曰融。 意谓如是事理无碍,事事无碍,种种圆融境界现前,皆是第一波罗蜜多。 一一行中,具足无边妙行,故能成就十方诸佛,利他轨则。 诸佛因中如是利生,菩萨助佛转轮,亦如是教化众生,一一行皆可为众生之模范法则,名善法行。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初句总摄前九行,菩萨深达实相,了诸法平等,无住无著,入生死而不染,入涅槃而不住,既不漏于生死,亦不漏于涅槃,自利利他,诸行究竟,故曰一一皆是清净无漏。 一真无为即众生本具真如自性,本自天然,非假修成,菩萨悟此,称性起修,全修契性,故名真实行。 前十行中,有十番智断,断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前十住位,已齐别教十地,今初行齐别教等觉,二行齐别教妙觉,三行以上,别教学人,尚不知其名,莫论修证阿难! 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 当度众生,灭诸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辛三明十向分二。 壬初正明十向回向有三:一回自向他,谓菩萨所修功德,皆回向众生。 二回事向理,谓菩萨所修事相法门,皆回向真如理性,不住不著。 三回因向果,谓菩萨历劫修行,不求人天福报,或权乘圣位,唯求无上菩提。 神名天心,通名慧性;神则不可思议,通则无所障碍。 神通有道通,修通,报通,妖通等四种。 今此神通,非权小外道之神通,而是菩萨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之神通。 菩萨自初行至七行,已能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轮,是名满足神通。 至第八行,已种种究竟;第九行成佛轨则;第十行清净无漏,即是成佛事已,藏性之体,已然纯洁,一真无为。 以其精真,故能远离凡夫二乘之所留患。 凡夫著有,为生死所缚;二乘滞空,为涅槃所缠,故有留患。 今菩萨十行既圆,双超空有,不为界内著有留患,不为界外滞空留患,曰远诸留患。 正当度生,是不落空;灭诸度相,是不落有;即双遮空有。 菩萨既不住当度众生之有为,亦不著灭诸度相之无为,而能回菩提真因,向涅槃归家之路。 当度众生,是回自向他;灭诸度相,是回事向理,回无为心,向涅槃路,是回因向果。 以其双超双遮空有,不著不住,故名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可坏,是无常败坏生灭之法。 以生死望涅槃,则生死是可坏之法;若以涅槃望实相,则涅槃亦是可坏法。 如前文:‘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众生执生死,二乘执涅槃,菩萨了达生死涅槃,皆如空华水月,本无所有。 入生死当度众生时,不著于有;入涅槃度二乘时,而不滞于空;即坏其可坏之相。 亦即远离空有,虽离空有,而不见我为能离,空有为所离,谓之远离诸离。 菩萨虽终日度生,广行六度,而不著诸相;虽不著诸相,而又能不坏度生事业,故名不坏回向。 此是回事向理。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本觉即众生本具法身理体,寂照照寂,湛然不动,谓之本觉湛然。 此本觉理体;与十方诸佛所证法身,无二无别,如前文:‘我与如来,宝觉真心,无二圆满。 ’谓之觉齐佛觉。 虽然众生之本觉等于佛所证之妙觉,但佛已因圆果满,究竟证得。 而菩萨仍在因中,必须加功策进,学佛所学,行佛所行。 诸佛因中,以权实二智,双照空有,而不著空有,菩萨亦然,是等一切佛回向。 亦即回因向果。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不杂曰精,不妄即真,以能观之智,精真而纯熟,故能发明一切种智,证知自己因地心中,现尘现界,种种妙行,正如诸佛果觉,境界无异。 以其能证智广大无边,圆照法界;而所证理,亦竖穷横遍,故名至一切处回向。 此是回事向理。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买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世界即前所至之处,是依报。 ,如来,即前所等之佛,是正报。 前二位虽觉齐佛觉,地如佛地,但仍有自他分隔,依正历然。 今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即自他不隔,依正无碍。 以依报涉入正报,故能于一毛端现宝王刹;以正报涉入依报,故能坐微尘里,转大*轮。 若据理释,世界是所证之理。 如来是所觉之智;以智照理,是如来涉入世界;以理显智,是世界涉入如来;理智交辉,依正相涉,曰‘得无挂碍\’若智若理,若依若正,悉皆无尽。 如华严经云:‘菩萨住此回向,得十无尽藏功德。 ’所证理,能证智,皆不可思议,名无尽功德。 无尽功德,不离当念,名之为藏。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初句按前地如佛地,即同于佛所证,实际理地。 佛是能证之智,实际理地是所证之理。 若智若理,俱为菩提,涅槃清净真因,谓之地中各各生清净因。 依此不生不灭,实际理地之清净妙因,能生涅槃道果,从因克果,名依因发挥,取涅槃道。 菩萨背尘合觉,曰随顺;事相虽多,理体唯一,曰平等;依真因生道果,曰善根。 此随顺平等善根回向,是回因向果。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真根,即平等善根,依此平等善根而起同体大悲,等观十方众生,皆我本性。 以众生本具佛性,与我同体,故众生乃我心中之众生,我既觉齐佛觉,地如佛地,圆满成就佛性;则我性中众生,亦当成就,不应遗失。 于是随顺平等善根,兴慈运悲,平等救度众生,是名随顺等劝,一切众生回向。 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是回他向自,性圆成就,不失众生,是回自向他。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前位不失众生,即一切法;皆我本性,是离一切相。 即一切法,是不变随缘,以权智入俗;离一切相,是随缘不变,以实智证真,是道种智。 今云:唯即与离,二无所著;是双照空有,而超越空有,属一切种智。 以一切种智照于中道第一义理,即一切法时,而能离一切相;离一切相时,而能即一切法。 离即离非,是即是非,名真如相回向,亦即回事向理。 真得所知,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初句谓前位,已真实证得,真如实际理地。 则一真一切真,一如一切如;十方三世,唯一真如,再无别法。 所谓:‘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相。 ’然则真如理体,尚无解脱之名,何来有缚,故曰无缚解脱回向。 此亦回事向理。 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性是体,德是用。 第八无著得性之全体;第九无碍得性之妙用。 若体若用,悉皆圆满,谓之性德圆成。 法界亦名真如,既无法不真,无法不如,则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毫一尘,皆等真法界,无有限量,谓之法界量灭,量灭即是无量,故结名法界无量回向。 阿难! 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壬二别明加行初三句,结前干慧地,十信,十位,十行,十回向等四十一心。 位位皆伏断烦恼,分证真如,位位皆名清净。 干慧是观行清净;十信是相似清净;住行向是分证清净。 故曰尽是清净。 四十一心,是结前,次成四种以下,是起后。 十回向之后,曰次,暖、顶、忍、世第一,是四种。 实智照理,愈增于妙曰妙,权智照机,益极于圆曰圆,加功用行,谓之加行。 前四十一位,俱非加行莫入;今于十地前,另立四加行,正显十地,障坚法胜,非特别加行,不能破障地无明,圆证究竟法身。 即以佛觉等五句,明暖位。 佛觉,指初地所具之佛觉。 用为自己加行之因心;欲证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之境。 当障地无明将破未破,因心将亡未亡之际;如钻木取火,火将出而未出之时,先得暖相,名为暖地。 木如无明,火如初地佛觉,佛顶文句:‘即以初欢喜之佛觉,用为十向始觉之己心。 初地觉性,全在十向无明心中,譬如火在木中。 今以十向始觉,钻于障初地之无明,求出初地本觉智火,此火欲出未出,无明之木未然而将然,故喻钻火欲然其木,暖相先现,名暖地也。 ’又以己心等七句,是明顶地。 谓又以自己加行之因心,始觉观智;欲成就初地,佛之妙觉。 观智未亡为若依,心相尽泯为非依。 如人登于高山,身已入虚空,曰非依;然足犹未离地,下有微碍,曰若依。 此喻行人,以一心三观之观智,欲入一境三谛之中道妙理,障地无明,将破未破,中道妙理,可见而又不可见之际,曰下有微碍,是名顶地。 心佛二同等五句明忍行。 暖以佛觉为己心,则佛同己心;顶以己心,成佛所履,则己心同佛,心佛二相历然。 若再加功,将佛觉泯为己心,将己心泯同佛觉,即心是佛,即佛是心,谓之心佛二同。 至此因心佛果,融会贯通,常于加行心中,见佛业用,亦于诸佛行处,洞彻自心,故曰善得中道。 但将证未证,此中境界,固非心可思,亦非口可议,唯心明了,而言不出;如忍事之人,心既不坏恼意,口亦无言可陈,故曰非坏非出。 如斯境界即名忍地。 数量销灭等四句,明世第一地,暖地以佛觉为己心,尚存己心数量;顶地以己心成佛履,亦存有佛履之数量。 二皆迷于中道,忍地虽善觉中道,仍然存中道之数量。 今从忍位加功进行,至此不但无迷,且亦无觉,己心佛觉,二无所目。 若心若佛,数量全销,于世间法中,最为第一,是名世第一地。 阿难! 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辛四十地宝云经云:‘地有十义:一广大义,遍一切时处故;喻菩萨所证实际理地,广大无际。 二为众生依;有情无情,皆依地住;喻十地菩萨,堪为一切众生所依皈。 三无好恶;大地平等,性无好恶,净既不喜,秽亦不嗔;喻十地菩萨,赞之不喜,毁之不嗔。 四能受大雨:天降大雨,余器皆盈,唯大地能受;喻十地菩萨,能受佛大法云、大法雨。 五能生草木:药草木材,皆从地出;喻菩萨犹如药草,能治众生重病,犹如木材,能支持佛法大厦。 六为种子依:一切种子,皆依大地,而得生长;喻一切众生,皆依地上菩萨,播菩提种,长菩提芽,开菩提花,结菩提果。 七能生众宝;地蕴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地上菩萨,能生一切功德法财,利益众生,无有穷尽。 八能生众药:一切药材无不从地而生;喻地上菩萨,能出生法药,普治众生,三烦恼病。 九大风不动:飓风能坏众物,独不能坏大地;如地上菩萨,不为世间八风所动。 十师子吼不惊:师王一吼,众兽皆怖;喻佛说法,魔外恐怖,所谓狮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唯独地上菩萨,不惊不怖。 善男子,指成就世第一位之行者。 自此再由现行加功之力,突破障碍初地之一分无明,于佛所证之大菩提,善得通达。 菩提,译觉道,是众生本具智光,亦即能证之智,有三:一实智菩提,觉一切法皆空;二方便智菩提,觉一切法皆假;三真性菩提,觉一切法皆中。 众生迷位不失成失,非碍而成碍;今菩萨加功用道,于自性菩提,深彻明了,不期通而自通,谓之善得通达。 佛之境界,即大般涅槃,是所证之理。 菩萨以能觉智,证本觉理;能证所证,皆同于佛,与佛妙觉,融会贯通,故能尽诸佛,微妙境界。 由于佛所证我已得,众生本具我已证,内心欣慰,名欢喜地。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异性,指前四十五心,虽自四住以后,已与如来同一气分,为真佛子,然所证未深,未齐佛境,名为异性。 今欢喜地,能证所证,皆同于佛,谓之同性。 从住行向位,而入于初地,曰异性入同。 望同说异,因异立同,皆未忘境,属于心垢。 今从初地,无功用道,无修而修,无证而证,不住于异,亦不住同,将此同性亦灭,得离心垢。 名离垢地。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前位心垢既离,而得清净;今将离垢之离,亦离。 至此垢尽净极,发挥一切种智,谓之净极光通达,名发光地。 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前位发光,是明始生;今位明至于极,即能觉之智已满。 烧尽烦恼薪,如火焰烧物,名焰慧地。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地前之智曰异,地上之智曰同。 初地觉通如来,已灭异性。 二地复将同性亦灭。 三地由净而明,四地明极而满。 至今前之异同心垢,尽除无余,远超前位,前位功德,所不能及,名之为难胜地。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真如妙性,本然天然,非假造作,曰无为真如。 由于后后胜于前前,前则净极而明,继而明极而觉满,进而会通同异,世出世智所不能及。 至此凡情圣解,悉皆尽销;本具真如,自然昭明显露。 若体若用,皆得现前,名现前地。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真如竖穷横遍,本无边际,今云尽真如际,即尽真如实际理地,是无际之际。 以此行深而且远,所证真如,竖不能穷其底,横不能至其极,故名远行地。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前地既已彻诸法底源,达实相边际,当证得真如全体,能证所证,唯一真如,无有出入。 虽然,随缘赴感应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如如不动。 曰不动地。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既证真如不动之全体,必发真如随缘之大用。 华严经云:‘此地菩萨,能作大法师,具四无碍,善答问难。 ’且一言普答众问,皆令问者欢喜生信,名之善慧地。 实则既称真如体,而起随缘大用,何止说法? 说法不过是大用之一而已。 阿难! 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 亦目此地,名修习位。 诸者众也,谓善慧地,菩萨众多,曰诸菩萨。 或云诸通前诸位,海公以为不然。 因佛曾结前四十一心,为修习前之方便。 而下文又云:‘自此已往——\’此乃指九地菩萨,可知诸字,是指由四加行起,加功修习,自利利他之行,至此,修习之功完毕,而自利功德,亦已圆满。 故此地亦名修习位。 后位第十地,则纯属利他,但论证不论修矣。 慈荫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慈妙是法,荫云是喻。 双举法喻,以显菩萨利他之德。 此地菩萨,能以三慈普荫九界群机,拔苦与乐,谓之慈荫。 此地菩萨,所证法身,湛然周遍,应身如云,令诸众生,皆沾法雨,润泽身心,曰妙云。 至此自利利他,因行圆满,乘其无功用道,直趣诸佛,所证涅槃果海。 理智齐彰,地上清凉自在,谓之法云地。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辛五明等觉初句明佛入俗利生,佛虽证涅槃,而不舍众生;于是倒驾慈航,逆法性流,而入生死海,谓之逆流。 而法云地菩萨,刚刚相反,逆生死流,顺法性流,而入菩提,故曰顺行而至。 如是如来出菩提,入生死之际;正是菩萨出生死,入菩提之时。 彼此正当出入交换之际,如父从家出,一足已踏出门外;而子刚从外入,一足已入门内。 谓之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菩萨始觉,虽与佛妙觉等,但因顺逆出入之殊,仍未登堂入奥,故等而不妙。 阿难! 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庚四究竟转依号从干慧心,至等觉巳,谓自三渐次后,初伏客尘烦恼,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之时开始,乘此干慧初心,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四加行、十地,直至此等觉位止。 是等觉智,坚利无比,犹如金刚,能断最后一品生相无明,而获得金刚后心之初干慧地。 此亦名干慧,意谓无明初干,未与究竟如来法流水接。 如是,是承上最初干慧地,至等觉,于其中间,单者有七,如干慧、暖、顶、忍、世第一、等觉、妙觉,复者有五,如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十地,以一名局限一位名单,一名总括十位为复,单有七重,复有五重,谓之重重单复十二。 而佛顶文句则谓:‘言重重单复十二者,如则一、干慧,二、十信,三、十住,四、十行,五、十回向,六、暖,七、顶,八、忍,九、世第一,十、十地,十一、等觉,十二、金刚心,是为单十二之一重。 次则一金刚心中干慧,二金刚心中十信,三金刚心中十住,乃至十二金刚心中之金刚后心,是为复十二之第二重。 如此历尽单复两重十二,则无明正习,永尽无余,更无所断,彻证本来心性,名为妙觉。 而成究竟转依,无上道也。 ’然则,单复应多分为两重。 一是自凡夫,干慧地初心起,遍历诸位,破见思、尘沙、无明正使。 二是等觉菩萨,从兜率天下生,以金刚心为能历,五十五位为所历,荡除见思、尘沙、无明等习气。 以其有二重,故曰重重单复十二。 方尽妙觉,成无上道,是究竟果觉,名为究竟转依号。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己三合结诸位次由三行而成分三。 庚初总以止观结自干慧至妙觉,其中位位差殊名种种地。 所历位次,虽有种种,而能历之心,唯一无二。 此心观察力强,位位断无明,证法身,转转深入而至等觉,金刚后心,谓之金刚观察。 如幻十种深喻是:观一切业如幻,一切法如焰,一切身如水月,妙色如空华,妙音如谷响,诸佛国土如干达婆城,佛事如梦,佛身如影,报身如像,法身如化。 (出自大品般若)菩萨能以金刚观察,一切法如幻如化,如梦如影,不著不住,得以前进,位位深入,故佛结云: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 奢摩他译止,是空如来藏;毗卢舍那,译观,即不空藏;清净修证,是禅那,即空不空如来藏。 谓菩萨以不生不灭为本修因,而修空假中三观,即于定中,运用佛智,微密观察,称性起用,广修空华万行,宴坐水月道场,降伏镜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 既不住奢摩他之空,亦不著毗婆舍那之有,而能清净修证禅那中观,故得渐次深入。 阿难! 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庚二正以三行结三增进,即三渐次正助二行。 此二行通因彻果,上来诸位,无不皆以三渐次为最初方便,先开圆解,后起圆行,从始至终,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前由观行而相似,而分证,而究竟,共历五十七位。 但干慧是路非真,妙觉是真非路,故曰五十五位。 此五十五位,是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故曰真菩提路。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庚三复以邪正结佛恐后人,以邪乱正,认妄为真,因而以正拣邪。 作是观者,指前文所说,先开圆解,悟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圆三谛理;次起圆行,持戒清净,修圆妙止观。 观空如来藏,成妙奢摩他空观;观不空如来藏,成三摩钵提假观;观空不空如来藏,成妙禅那中观。 利根一超直入,不立位次,圆修圆证。 所谓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钝根则以一心三观,圆伏圆断,自观行而相似,而分证,而究竟,渐次深入,是谓正观,亦是正修,反之,凡执识为心,以事行为真修,皆名他观。 他观非依自性正定,名之为邪观。 尔时文殊师利法主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乙四结成经名以彰圆本圆宗圆用分二。 丙初文殊问本经自阿难淫室归来,请佛开示,成佛法门始,佛即征心辨见,会四科,融七大,选圆通,示明诲,乃至三渐次,历五十五位,直至究竟成佛。 一经要旨,至此圆满,然又未知此经何名,所诠虽备,能诠未彰;大智文殊,有见及此,故请问经名。 使诸后学,顾名思义,依教奉行。 前五句是经家叙仪,后二句正请问经名。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丙二如来答分二。 丁初别答五名初名中,大佛顶三字,是显诠,悉怛多般怛啰,是密诠。 大佛顶通因彻果,大谓体相用三大,体大是法身德,相大是般若德,用大是解脱德。 佛亦具三义,众生心是本觉,闻法开悟是始觉,修行究竟是妙觉。 顶义亦三,一顶是人体之最尊,如法身德;不可见故,如般若德;放光现瑞,如解脱德。 一心原具三德,名大佛顶。 悉怛多般怛啰,译大白伞盖。 大谓体大,白谓相大,伞盖是用大。 显诠密诠,皆不出一心三大,故大佛顶,一心三大,不特为显密圆诠之所显,亦为显密圆诠之所依,所归。 印谓海印,心印,实相印。 若能得佛心印,而证实相印,则能君临法界,为大法王,如国王持其宝玺,君临天下,故曰无上宝印。 十方如来是已成之佛,离分别,绝能所,惑尽理穷,曰清净。 以本具般若智光,圆照心海大用,谓之海眼。 第二题中,前十六字属机,下八字属益,阿难是佛堂弟,性比丘尼过去曾从佛学,已种善根,今因阿难平等行乞,而堕彼淫室;佛说神咒,敕文殊将咒往护,救度阿难,脱离淫室,归来佛所,闻佛开示,阿难证初果,性比丘尼,反证三果。 菩提是佛所证果觉,无法不知,谓正遍知。 今此二人,闻法顿悟因心,依之修证,自可疾趣菩提。 正知谓心生万法,遍知谓万法唯心,故曰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此题是依用立名。 第三题是从宗用立名。 如来是十号之一,如来三身,通因彻果。 六祖大师云:‘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是约因言。 若约果论,法身如来是法身德;报身如来是般若德;应身如来是解脱德。 故如来是三德秘藏之果,密因是三德秘藏之因;凡外权小皆不能知,名如来密因。 修谓真修,证谓满证,了义拣不了义。 又若悟一心三大之理,称性起修,修成契理,自初住至等觉,分证佛三德,正是如来密因。 妙觉,满证三德,是如来密果。 若因若果,若人若法,无不了义。 密因修证是了义法;三如来藏是了义理;如来是了义人;圆妙三观是了义行;无上菩提是了义果;故曰修证了义。 第四题是以诠理立名。 大方广是体相用三大,亦即大佛顶,义如前释。 妙是法,莲华王是喻。 本经所诠三如来藏,是妙理;一心三观是妙行;无上菩提是妙果;一为无量是妙用;证此体相用者是妙人。 理、行、果、法、人,无一不妙,谓之妙法。 法华经明诸佛实相为体,本经以一切事究竟坚固为体;法华经以一乘因果为宗,本经以不生灭因果为宗;法华以断疑生信为用,本经以离爱得解脱为用;本经体宗用皆同于法华,故亦名妙莲华。 莲华华果同时,华中含果;如大佛顶理,为众生因中本具,为诸佛果上亲证,正是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又莲华出于污泥不染,清水不沾,喻妙法随染缘入生死不染,随净缘入涅槃不沾。 但此非指普通莲华,而是普光摩尼香水悔中大莲华王。 有十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叶,一一叶有一香水海,一一海有大莲华,一一华有二十重世界种。 众生安立其中,劫火不坏,曰妙莲华。 此花七宝所成,是体大;周遍法界是相大;一切圣凡,皆在其中,是用大。 莲华不坏是常德;自在成立无边刹海,是我德;清净无染,是净德;见闻生喜,是乐德。 喻众生心,本具三大四德;与佛无二,故名妙莲华王。 以上是显诠,十方佛母陀罗尼咒,是密诠。 陀罗尼译总持,即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谓此佛顶神咒,能总持一切法。 十方诸佛,皆因此咒心,得成无上菩提,故曰十方佛母陀罗尼。 第五题是以因果立名。 灌顶章句及首楞严,是密诠,属果;诸菩萨万行,是显诠,属因。 灌顶疏云:‘印度密部有五,东方阿佛名金刚部;南方宝生佛,名灌顶部;西方阿弥陀佛,名莲花部;北方成就佛,名羯磨部;中央毗卢佛,名如来部。 ’本经是中印度,那烂陀寺,于灌顶部录出,故名灌顶章句。 菩萨有四教之分,今但约圆教。 前三教菩萨,初不闻常住,唯圆教自始至终,皆闻圆理,修圆行,证圆果。 因其悟圆理,起圆行故,一一行中,具一初行,一切行皆究竟坚固不坏,故名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汝当奉持。 丁二总答奉持佛意谓:本经有如上所述五名,汝文殊及法会大众等,当因名思义,敬奉受持。 说是语已,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罗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乙五借破戒恶法为问端广示七趣差别分二。 丁初经家叙益初句,谓佛答文殊经题已竟之时,即是阿难等四句明所闻法。 顿悟以下明所得益。 密印即秘密神咒,梵语具云摩诃悉怛多般怛啰,译大白伞盖,义如前释。 此咒诠佛心印,得此因心,必当成佛,曰印。 众生一向不知曰密。 兼闻此经了义名目,指前文佛开示本经五题。 顿悟,简非渐悟。 阿难等乃烦恼障重,而所知障轻之机,故能顿悟渐证。 前文:‘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 ’是圆顿止观。 今云禅那,即三观中最后一观。 梵语禅那,译思惟修,有思皆邪,无思方正。 六祖大师云:‘无念念成正,有念念成邪。 ’今于禅那中,返照自心,不起妄念,名正思惟。 又禅那译静虑,静是奢摩他,于一切法不取不舍,是止,虑是念念照了,是观。 静故照空,虑故观有;双照空有,不住空有,名禅那。 圆觉经云:‘不取静相奢摩他;不取幻相三摩钵提,是名禅那。 ’是但约大乘释。 本经所开示之禅那,则有世间,出世间,以及出世上上等。 凡夫外道,不明佛法,所修禅定,即下文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空天中,除色界五不还天,三果圣人,及识阴中,最后二种之外,均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皆名世间禅。 若修五停心,不净观,数息观,慈悲观,念佛观,因缘观等;或修四念处,而得解脱者,名出世禅。 至于出世上上禅有二:一是菩萨禅,二是如来禅。 菩萨先修空观,钝根同藏教析空观,利根同通教体空观;空观成,次假后中,名菩萨禅。 如月光童子,弥勒菩萨等是。 如来禅必须先开圆解,次起圆行,初发心时,即观诸法实相。 如观音,虚空藏,药王药上,等大士然。 本经所显,阿难所请,皆如来禅。 而今阿难及大众所顿悟者,亦如来禅。 进修圣位,指干慧观行圣位,十信相似圣位,住行向地等觉,是分证圣位,妙觉是究竟圣位,先解后行,历诸位次,其理益显,谓之增上妙埋。 心虑虚凝,谓修三观。 心虑,是三摩钵提假观;虚凝,是奢摩他空观。 阿难等闻法观心,止观现前,故能断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即三界思惑,俱生我执。 思惑通三界九地,每地九品,九九共八十一品。 若断欲界前六品思惑,即证二果;断后三品,即证三果。 断上界八地七十二品,证阿罗汉果。 今云六品,是断欲界前六品思惑,位在修道。 故曰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阿难所知障轻,故能顿开圆解,不历僧祇获法身;烦恼障重,故仅断欲界六品思惑,而证二果。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无遮,善开众生微细沉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 丁二当机正请分二。 戊初赞谢大威,是赞佛般若智,能破惑降魔;大德,赞佛慈悲,拔苦与乐。 佛出娑婆,以音声为教体,说法利生,怨亲平等,曰无遮。 微细沉惑,指俱生无明。 行相微细而沉隐,曰沉惑。 前文谓十二类生,各各复具,十二类生,颠倒乱想。 此理唯佛乃知,若非佛善巧方便,为阿难等开示,实无由了知。 今因世尊善开众生,微细沉惑,令阿难颠倒妄想顿消,圆解顿开,自此起行,自证圆位。 故曰身心快然,得大饶益。 世尊! 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 世尊! 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戊二陈疑分三。 己初总疑真不容妄若此妙明真净妙心等六句,是举真体。 佛体真实以下,是疑真不容妄。 众生本具藏性,体虽不变而能随缘,对境明了曰妙明,是般若德;从来不妄,一法不立曰真净,是解脱德;心性无形,而能万有繁兴,曰妙心,是法身德。 又妙明是佛义,真净是顶义,妙心是大义。 众生迷之成三道,佛悟之成三德。 此具三德之藏心,本来周遍圆满,故众生世界,乃至器世间之大地草木,有情世间之蠕动含灵,无一不是如来藏心中物。 因十方如来成佛时,一转一切转,故草木含灵,皆佛所证常寂光土。 有情无情,咸皆佛体;既成佛体,自应真实;云何复有地狱等七趣之虚妄。 此七趣究竟是本来自有,抑因众生妄习生起? 此正问。 阿难意谓:若六道本有,则无因果;若是众生妄习所起,则不应名真净。 此与富楼那执‘清净本然,云何忽生世间、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同。 下科佛答,由汝妄想发生,非本来有。 世尊! 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 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 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 己二别疑地狱同别宝莲香既名比丘尼,当已受比丘尼戒,今毁戒犯淫,大乘可通忏悔,小乘则不通忏悔。 然本经云:‘诵持此咒,能灭四弃八弃,犹如猛风,吹散沙聚。 ’可知若逢殊胜因缘,亦可忏悔。 今宝莲香犯淫,既不忏悔,反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毁律误人,罪大恶极,故感现报;先于女根,生大猛火,然后节节,猛火燃烧,堕无间狱。 琉璃大王,是波斯匿王之幼子。 匿王少时,向释族求婚,释族因其喜用兵,欲拒婚。 然又恐结怨,因将摩诃男婢嫁之,而生琉璃王。 后随母省亲,适值释族设座请佛说法,庄严灿烂;佛尚未升座,琉璃即登法座;被释族骂言:‘婢子所生,敢据中座! ’催逐令出,因此怀恨在心,而语侍臣,将来承继王位,必报此仇。 及长,废父自立,侍臣奏提前事,遂起兵伐释种。 目连请佛救,佛默然无语;乃用神通,将三十万释种藏于钵中,送往天上。 及兵退,持钵归,启视之,众人已化血水,因问佛是何因缘。 佛言:往昔罗阅城中,五谷失收,人无以为食;城外有池,多鱼,人皆取而食之。 内有鱼王,一名麸,二名多舌。 藏于泥中,池水既干,仍为人捕。 时有小儿,手持竹竿,戏敲其头三下。 当时捕鱼人,即今释种,小鱼即今四十万大兵。 麸鱼乃琉璃王,多舌即今侍臣,小儿即我身。 当时因戏敲鱼头三下,故种族被诛时,佛头痛三日。 当时佛记琉璃王,于七日当堕地狱,王以舟避于海。 时至,海生大火,王及眷属等众,生身即堕地狱。 善星比丘,因亲近恶友,生恶邪见,谤无因果,妄说一切法空;以邪痴业,生身堕入阿鼻地狱。 梵语阿鼻,译无救,或无归。 是地狱中最苦者。 宝莲香犯淫,琉璃王犯嗔,善星犯痴,皆生身陷入地狱。 今阿难举此三人以问佛,彼等所堕之地狱,为是有一定处所,虽造业不同,皆归此同受其报。 抑或各其自然,各各发业不同,而各各受报亦异。 前二句是问别业同受,后三句是问别业别受。 惟垂大慈,开发童蒙;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决定义,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己三结请决定开示阿难隐本垂迹,示同幼稚蒙昧,一再恳佛开示正见,令诸持戒众生,闻佛开示决定之义,不致再有犹豫,自然心生欢喜,身则顶戴受持,谨慎洁净,得无毁犯。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丙二示答分二。 丁初赞许佛告阿难,快哉此问是赞词。 令诸众生以下是许说。 因前三人,犯贪嗔痴妄语等,皆为邪见。 今因阿难问别业同受,抑别业别受,令持戒者,闻佛开示,信心益坚。 因戒生定,因定发慧,而得解脱,正法自可流通。 诸毁犯者,闻而生惭,悔改前非,弃邪归正,实快人心。 故佛赞曰,快欲此问。 因故此问,能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汝今谛实而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地狱同别之义。 阿难! 一切众生,实本清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丁二正说分三。 戊初总明二分分三。 己初约迷真双标此明真如随缘,众生迷真起妄,而妄有七趣。 众生虽有七趣之殊,然其性实本平等,唯一真如,清净妙心,无诸杂染。 因彼众生一念妄动,遂成妄见,因妄见分别人我,顺我贪,违我嗔,不明无我是痴。 由贪嗔痴习,而分内分外分。 内分,谓众生身分之内,即我执重者,于我我所,深生耽著,但知有我,不知有人。 外分,即众生身外,是我执轻者,悬求胜应,六道七趣,遂由是生。 此等众生,虽情想升坠,胜劣不同,总不出虚妄习气;而习气又不外迷真,故本科约迷真而双标内分外分。 阿难! 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 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 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己二约情想别示分二。 庚初约情别示情属内分,即众生身内事。 在众生分内,或贪淫乐,或贪口腹,或贪名刹,而发生喜怒哀乐爱恶欲等妄情。 如投其所爱则喜,犯其所爱则怒,失其所爱则哀,顺其所爱则乐,妨其所爱则恶,纵其所爱则欲。 因爱生情,情积不休,能生贪爱之水。 水性沉坠,故多情众生,决定堕落。 是故众生,心忆珍羞以下,是举事例证爱能生水。 如人心忆珍羞美味,不觉口中水出;心念已故前人,或怜其不幸遭遇,或恨其离己而去,恩情未亡,音容己渺,心中思忆,目中不觉泪盈。 或贪求财宝,不禁垂涎;想及将富,喜形于色,而举体发光。 或贪著淫欲爱染,虽未接触,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如是贪食,贪财,贪色等爱,虽属六根各别,但同属流质水分,水性湿润,自然坠而不升,故内分属情必堕。 阿难! 外分即是众生分外。 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 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盼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胜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 阿难! 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庚二约想别示想属外分,即众生身分之外。 因众生于外分胜境,渴望仰慕,故不安本类,志求出离,因而发明种种,虚想妄念。 想念积习不休,遂生殊胜之气,成为超举之因。 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以下,是举事例证,想极神飞。 如持戒人,心念律仪,能净三业;心念善法,能成胜因;心念饶益,能利有情。 不以己修为苦,不以度生为累,而举身得以轻安。 咒是诸佛秘印。 口持、心观想,曰心持。 修密宗人,专心持咒,无所畏惧,故能顾盼雄毅。 欲生天者,厌下苦粗障,欣上净妙离,不特朝思暮想,渴望上升,且于梦寐之间,亦梦想飞举。 念佛之人,口持圣号,心想佛国,如十六观经,及观想念佛等。 或于定中,或于梦境,得见佛身,相好庄严,亲历极乐胜境,谓之胜境冥现。 善知识,即僧宝,能启我道心,增我智慧;故求道之人,不顾身命,事善知识。 如善才童子之五十三参,如二祖断臂求法,药王然身供佛,皆不惜身命,向外求法,谓之外分。 ‘诸想虽别,轻举是同’。 两句谓虽则持戒生天,念佛往生,随其所想感应而殊;但咸以飞动为性,不致下沉,自然上升;若再进修,必可超越情想,而臻于圣人之境,此名外分。 内分纯情,外分纯想,纯情必然感情用事,往往假公济私,损人利己,因而下堕。 纯想则以理融情,乐善好施,故能上升。 可知上升下堕,仅系于当人之一念。 阿难! 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 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 死逆生顺,二习相交,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 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 己三明纯杂升沉分二。 庚初正明升沉纯,是纯情或纯想,杂,是想中杂情,情中杂想。 纯想则飞,纯情则坠。 若想中杂情,则升而不高;情中杂想,坠而不深。 总明升沉,皆由因感果,如影随形,自作自受。 一切、摄七趣众生,世间,约有情正报世间。 七趣众生,自无始来,生死相续,如旋火轮,生时则随顺宿习,所造善恶业而投生;死时则从其所作,迁变流转而受报。 欲界众生,以暖气识三,连持为命,临命终时,前七识已停止作业,而第八识尚未离体,名未舍暖触。 第八识离体,暖相自尽,寿命亦终。 今临终未终,现阴欲灭,中阴未生之际,一生所作善恶,随其情想轻重,俱时顿现;生前顺习作业,死时恶境现行,谓之生顺死逆。 又人之将死,以生为顺,而欲求生;以死为逆,而欲避之。 如是顺逆二习,交相并发。 纯想即飞,必生天上; 若纯想心中,兼修福慧;除修十善外,兼修施、忍、进、禅、名兼福,听闻读诵大乘经典,专修般若,曰兼慧。 发愿往生十方佛土,曰净愿。 此类纯想众生,因兼修福慧,及发净愿,临终之时,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其所愿而往生。 愿生西方者,即随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若发愿生东方者,即随其愿往生,东方净琉璃世界,见药师如来;若愿生知足天,随侍弥勒菩萨者,亦随其愿往兜率陀天。 若想中杂情,为善不纯,则轻举非远。 九想一情为飞仙,八想二情为大力鬼王。 七想三情为飞行夜叉,六想四情为地行罗刹。 此等皆兼修福慧,故能飞腾游行四天下而无障碍。 其中若有,指前四类诸天鬼神中,若曾发善愿,及存善心,拥护我佛正法,或发愿护卫受持禁戒之人,则常随持戒者左右;或拥护持诵此楞严神咒者,则随侍持咒者左右;或发愿保护修禅定者,而保护修定之人,令除魔障,得以从定发慧,悟证无生法忍。 是等护人护法之鬼神,必能亲住如来座下,值佛闻法, 发布时间:2025-02-19 11:48:15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8446.html